文言文实词精讲: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实词精讲
一、文言实词
主要出题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

通假字:
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同音代替的办法写成的别字,有三种情况:
一是同音通假,如“以”通“已”;
二是双声通假(两个字声母相同),如“胡”通“河”;
三是叠韵通假(两个字韵母相同)如“属”通“嘱”等。

这是古汉语中特有的一种语言现象,我们在课本中常见的通假字表现形式为“×通×”(或“×同×”)。

通假字与本字一定是音同或音近的,联系上下文字意思讲不通时,可考虑该字为通假字。

值得注意的是,通假字是约定俗成的,不能随意指定某字为通假字。

高考文言文高频通假字:
案:同“按”;审察,察看。

动词。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 板:同“版”;字版。

名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

动词。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

动词。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倍:通“背”,背叛,忘记。

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

“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 不:同“否”;不。

副词。

“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

疑问语气词。

“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雠:同“仇”;仇敌,仇人。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

动词。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同“纵”;与“横相对,“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当:通“挡”;抵挡。

动词。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度:同“渡”;渡过,越过。

动词。

“一夜飞度镜湖月”。

颁:通“班”;“斑”;头发花白。

形容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由两个字组成,只有一个字表示意义,另一个字只作陪衬。

例如:“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契阔”中的“契”是投合,“阔”是疏远,在这里是偏义复词,偏用“契”的意义。

“契阔谈宴”就是说两情契合,在一处谈心宴饮。

偏义复词曾经在全国高考题中出现:
《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的“作息”是一个偏义复词,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属于偏义复词的是(2分)
A.为奸利无所忌 B.每宴飨费千金
C.刺诸县短长 D.必条利病反复
曾上海高考题中,要求将“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也”一句译成现代汉语。

难度并不高,但有相当多的考生对偏义复词不甚了解,结果把“开合”这个偏义复词当作两个词处理,闹出了“张不开,闭不上”的笑话。

如果对课文中偏义复词的句子作过一番梳理的话,那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我把高中阶段文言文中出现的偏义复词整理了一下,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崩殂:“崩”指皇帝死,“殂”指平民死,偏义在“崩”,“殂”是衬字。

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偏义在“骑”,“车”是衬字。

3.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偏义在“入”,“出”是衬字。

句意为:防备别的强盗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4.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偏义在“亡”,“存”是衬字。

5. 其间衰老者或有代谢偏义在“谢”,“代”是衬字。

6. 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偏义在“母”,“父”是衬字;
偏义在“兄”,“弟”是衬字。

指刘兰芝的兄长。

⒎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偏义在“目”,“耳”是衬字。

只要注意到“耳目之观”的“观”字就可知道。

另外,“芙蕖”即荷花。

⒏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偏义在“兄”,“父”是衬字。

⒐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偏义在“姥”,“公”是衬字。

⒑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偏义在“国”,“家”是衬字。

⒒冀缓急或可救助偏义在“急”,“缓”是衬字。

⒓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偏义在“饥”,“穰”是衬字。

“饥”,灾年;“穰”,丰年。

联系下文禹汤遭受连年水灾旱灾,故“饥穰”当偏指“饥”,
⒔但欲求证煞费苦心,不复顾利害偏义在“害”,“利”是衬字。

⒕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偏义在“女”,“子”是衬字。

⒖去来江口守空船偏义在“去”,“来”是衬字。

⒗孰与君少长?偏义在“长”,“少”是衬字。

意谓“谁的年龄大”;
⒘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偏义在”深(深度)”,”浅”是衬字。

⒙死生,昼夜事也偏义在“死”,“生”是衬字。

⒚奉使往来,无留北者偏义在“往”,“来”是衬字。

指宋朝的使者北往,不指元军的使者南来。

⒛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偏义在“实”,“虚”是衬字。

21.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偏义在“异”,“同”是衬字。

22. 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偏义在“巷”,“陌”是衬字。

23.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偏义在“远”,“近”是衬字。

24. 噌hóng如钟鼓不绝偏义在“钟”,“鼓”是衬字。

25. 今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偏义在“钟”,“罄”是衬字。

26.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偏义在“作”,“息”是衬字。

状语“勤”只能修饰“作”
不能修饰“息”因而“作息”偏指“作”,“息”无义起陪衬作用。

27. 今有一人,入其园圃,窃其桃李“园圃”在古代有区别,种树曰“园,种菜曰“圃。

现代则泛指种植果树蔬菜的地方。

在本句中,看句后有“窃其桃李”,可知“园圃”在此仅指种树的地方。

28 曾不吝情去留“去”和“留”意思相反,在这里只取“去”的意思。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

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

具体而言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名词一般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凡谓语前面的名词如果不能看作主语,则这个名词必然用作状语,名词状语有以下几种情况:
(1)表比喻。

名词作状语,名词前面可以加“如”字来解释,含有“象……那样地(似的、一样)”的意思。

例:①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因景从。

(《过秦论》)
(云:象云那样汇集;响:象声响那样应和;景:象影子那样随从)
②(孤)鸣呼曰。

《陈涉世家》(像狐狸一样)
(2)表工具。

这种形式名词前可以加介词“以”字来理解,含有“用”的意思。

例:①厚币委质事楚。

(《屈原列传》)(厚币:用厚币……)
翻译:用丰厚的礼物以及委派人质来讨好楚国。

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石钟山记》)
舟:修饰限制后边的动词“行”,表示“行”的工具“用船行路”“乘船出发”。

(3)表处所。

这种形式翻译时名词前可以加介词“于”字来理解,含有“在(从、向)哪儿”的意思。

例:①而相如廷斥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廷:在朝廷上)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上:向上;下:
向下)
(4)表示对待人的态度或方式。

这种形式翻译时应为“当作……那样”、“象对待……似的”。

例:①倡优蓄之。

(《报任安书》)(倡优,像对待乐师优伶一样)
②皆谦而礼交之。

(《信陵君窃符救赵》)(礼,按照礼节,有礼貌地与他交往)
(5)表示动作进行的时间。

时间名词作状语,有三中情况,其一,表示时间的
阶段性、经常性,含有“每每”的意思;其二,表示时间的持续性、逐渐性,含有“一天天地”、“一天比一天”的意思;其三,表示追溯过去,含有“往日”、“从前”、“当时”的意思。

例:①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六国论》)(日:日日;月:月月)
②其后楚日以削(《屈原列传》)(日:一天天地)
③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

(时:当时)
(6)方位名词用作副词表示动作的趋向。

例:①天门(中)断楚江开。

《望天门山》(从中间)
②碧水(东)流至此回。

《望天门山》(向东)
名词作状语规律总结:
(1)名词出现在动词前;
(2)和动词又不是主谓关系。

2、名词作一般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名词+代词,名词后面如果是代词,往往构成动宾关系,那个句词也就活用为动词了,因为名词不能修饰代词。

例:①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捕蛇者说》)(风干)
②不能(名)其一处也。

(《口技》)(说出)
③(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鞭打)
(2)名词+名词,名词与名词连用,如果不是并列关系或偏正关系,那就要考虑是否主谓关系和动宾关系。

例:①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陈涉世家》)(当王)
②夜(篝)火。

(《陈涉世家》)(用笼子罩住)
(3)名词+补语,名词前如果没有动词,而后面又是介宾结构,那么这个名词就活用作动词。

例:①一狼(洞)(于)其中。

《狼》(打洞)
(4)副词+名词,名词本来不能前加副词。

如果前边是副词,这个名词也就活用为动词。

例:①神弗(福)也。

《曹刿论战》(赐福)
②深入不(毛)。

《出师表》(长草木)
(5)能愿动词+名词,能愿动词后边一般有动词,组成能愿合成谓语,如果是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游水)(6)所+名词,所字后面一般是动词,如果是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例: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用鱼网捕)
规律总结:
(1)标志:名词出现在副词后;名词出现在能愿动词后;名词出现在“所”
字后
(2)语法分析:句中无动词;两个名词连用;名词在句中谓语的位置;名词后为代词。

3、名词使动
名词用作使动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①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鸿门宴》)(王:使他为王)
②齐威王欲将孙膑.。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将:使孙膑为将)
4、名词意动
名词的意动用法,其特点是名词必带宾语,且是主语把宾语看成这个名词的人或事物,可翻译“把……看作”“把……当作”。

例: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先:以……为先;后:以……为后)(《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粪土当年万户侯.。

(粪土:把……当作粪土)
规律总结:
主语对宾语含有“认为(觉得)宾语怎么样”,或者主语把宾语“当做(看成)什么”,即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如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用作名词
动词的主要作用是充当谓语,但有时也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为名词了。

例:
①吾射不亦精.乎?(欧阳修《卖油翁》)(精:精湛)
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曹列论战》)(伏:伏兵)
③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捕蛇者说》)(出:出产的东西;入:收入的东西)
2、动词使动
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一般说来,活用作使动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

例:
①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孟子》)
②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陈涉世家》)
③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
④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满井游记》)
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的,但较少见。

例:①晋侯饮赵盾酒。

(《左传》)
②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贾谊《过秦论》)
及物动词本来就带宾语,在形式上与使动用法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这就需要认真具体分析具体语言环境,根据上下文来分辨。

3、动词为动
动词的为动用法就是动词对宾语含有“为它怎么样”的意思。

为动用法的动词和宾语之间的关系不是支配关系,而是“动词为宾语而动”的“为动”关系。

识别一个动词在句中是不是为动用法,主要看这个动词和宾语之间的关系是不是“为动”关系,为动用法的动词对它的宾语含有服务的性质。

从语法结构上看,动词的为动用法是以动宾式来表达状动式的内容。

翻译时,应根据上下文意灵活地译为“为+宾+动”“替+宾+动”“给+宾+动”等格式。

例:①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信陵君窃符救赵》)(急:为……着急)
②且勇者不必死节。

(《报任安书》)(死:为……而死)
③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病梅馆记》)(泣:为之泣,已经为它哭了三天)动词的为动用法规律总结:
(1)看动词和它的宾语之间是不是“为动”关系。

(2)为动用法的动词对它的宾语含有服务的性质。

(3)翻译时,应根据上下文意灵活地译为“为+宾+动”“替+宾+动”“给+宾+动”等格式。

4、动词作状语
例: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子•劝学》
. ②(庖丁)提刀而立。

《庄子•养生主》
③子路拱而立。

《论语• 微子》
④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

”《战国策•赵策》
三、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

形容词用为名词时,形容词一般出现在句中宾语的位置上,翻译时应该补出
中心词,而以形容词为定语。

例:将军身披坚执锐。

(坚、锐:指的是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红:绿叶、红花。


2、形容词作动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

例: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穷:走到尽头)
判断方法:
按一般语法,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成了动词。

①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高:升高)
②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善,与……友善)
3、形容词使动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

例: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绿:使……变绿)
〔判断方法〕
如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而此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也可断定它们活用成了使动,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弱:使……削弱)
②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

(高:使……高,抬高)
③昂其直,居为奇货。

(昂:使……高昂)
④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弱:使……削弱)
⑤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愚:使……愚笨)
4、形容词意动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

例:登泰山而小天下。

(小:认为……小)
〔判断方法〕
形容词带宾语用如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作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经常可以翻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作……”。

如:
①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小:认为……小)
②予怪而问之。

(怪:认为……怪)
③渔人甚异之。

(异:认为……奇怪)
④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少:认为孔子的学识少;轻:认为伯夷的道义轻)
⑤况吾与子渔樵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以鱼虾为伴侣;友:以麋鹿为朋友)
⑥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鄙,以……作为边邑)
四、数词活用
1、数词用作动词
例:六王毕,四海一。

(一,统一)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贰,背离)
2、数词用作形容词
例: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一,专一)
二三其德。

(二三,不专一,不忠诚)
3、数词用作名词
例:其一.犬坐于前。

正确把握文言文实词含义不仅仅是我们解读文言文内涵的关键,而且是每年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重点之一。

对于这一方面的复习,除了我们平时注意积累,加大对一些古今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偏义复词的识记之外,还需要我们掌握一些推断实词的解题技法。

(一)巧借字形
中国汉字中多为会意字和形声字,因此我们可以借助汉字的形旁来忖度实词的含义。

如:有牧.人御众之才
“牧”是一个左右结构的会意字,左为“牛(泛指牲畜”,右为“人手中拿着一条鞭子”,就是“放牧牲畜”;引申一下,对象如果是人,自然就是“统治,治理”之意了。

又如: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

这是一个由“入”字和“米”字组成的会意字,故其本意应为“买进粮食”,与“粜”相对。

此外古汉语中的通假字绝大多数为形近通假,故而借助字形还可以帮助我们识别通假字: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娶)(《孔雀东南飞》)
屈平既绌(黜)(《屈原列传》)
召有司案图。

(按)(《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巧借字音,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

如:
“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句中“顿”的意义。

“顿”与“钝”字开相似,读音相近,“钝”的含义是不“不锋利”,“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思是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

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在修辞上形成排比,对偶,并列,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

如: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句中“跬步”的意义。

“跬步”对“小流”,可以推断“跬步”即为小步、半步的意思。

又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中的“忧劳”与“逸豫”构成对文,与“忧劳”义相反的“逸豫”就是安逸享乐之意了。

如理可以推出“梅以欹为美,正则为景”句中“欹”的词义为“不正”或“倾斜”,“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人”中的“殚”义可由熟悉词“竭”的意义推知,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句中的“弥”可由“愈”义推知。

借助较整齐的句式来推断词义。

推断下面加点的词的词义。

A.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B.通五经,贯六艺。

C.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D.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有时借助整齐的句式,可以先推断出一个词的词性,进而推断出这个词的正确意思。

比如:
A.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B.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C.变姓名,诡踪迹。

D.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三)语法求解
所谓语法求解,即运用现代汉语的语法常识,通过判断其词性的方法对所给选项进行推断排除。

如:“资生之业,靡不毕书”由语法结构可以看出“资生”一词应为动宾结构,“生”应为“资”的宾语,故这里解释为“资财”显然有误,应理解为“凭借、获取,本文指用来谋生的方法。

”。

又如:“庭除甚芜。

除:废弃”。

从句子结构形式看“庭除”是句子的主语,从而推断“除”是名词,解释为“废弃”显然有误。

联系《苏武传》可知“除”是“台阶”的意思。

又如:“昌期少年,不闲吏事”一句中“闲”字的含义,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该句主语是“昌期”,后边有宾语是“吏事”,根据语法可以推断“闲”应该
是一个动词,由此初步推断“空闲”这种解释有误,这里应理解为通假字,通“娴”,是熟悉的意思。

(四) 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

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说明这个方法。

A.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不速之客)
B.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日薄西山)
C.势拔五岳掩赤城。

(出类拔萃)
D.臣从其计,大王赤赦臣。

(言听计从)
(五)语境推断
文言文实词含义丰富,大多都存在一词多义现象,要想对其进行准确的界定、理解,需要我们借助上下文的语境进行推断。

如:南迫洛阳”一句中“迫”字的含义。

审视该句语境“今河内带河为国,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可以看出,“南迫洛阳”一句是交代“河内”的地理位置,所以“迫”解释为“逼近”更符合上下文意。

据此可以推断,该题A项的解释是不合语境的,因为“逼迫”的对象应为“人”,而该句中“迫”的对象是“物”(洛阳)。

又如:“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中“质”字的含义,从这一段的上下文来看是说那些富人不拥有“田籍”却要向百姓收税,由此看来“质”与质问之间显然没有什么关系,而应理解为“抵押”。

(六)迁移联想
近几年的高考文言文趋于浅近,且贴近生活,贴近课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和已有知识来推断实词的意义。

因此,在揣测实词含义时可以迁移联想,从而对这些实词作出正确的援引解释。

如:“不以外夷见忽”中的“见”,我们可以联系《孔雀东南飞》中“府吏见叮咛”来推断,“见”是第一人称“我”之意。

“不以外夷见忽”的意思是,不因为我是外夷轻视我。

如:“环堵之中”的“堵”的含义,联想到高中语文课文《促织》中有“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的句子,这里的“堵”,就是“墙”的意思。

推断出所给选项“院子”的说法显然有误。

如:“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趸诛封”一句中“诛”字的含义,我们就可以联想到成语“口诛笔伐”中的“诛”是“讨伐、谴责”的意思。

如:“使老弱女子乘城”中“乘”的含义,联系《氓》一文中“乘彼陒垣,以望复关”一句,这里的“乘”字应理解为“登上”。

(七)妙用修辞
在古汉语中常常会出现“互文见义”、“同义词复用”等文言现象,故而我们可以依据这一特征,借助已知实词的含义推断未知实词的含义。

如:“顽鲁者亦当矜怜”中“顽鲁”一词的含义,我们可以参照原文,找到与这句话相对应的句子“贤俊者自可赏爱”,从而可得出“顽鲁”是相对“贤俊”而言的,即“才德不出众,愚昧蠢笨”之意,而非“顽皮”、“固执”抑或“鲁莽”。

(八)引申推断
古汉语经历了一个由单音节词转变为多音节词,由一词一义演变为一词多义的过程,因而一个词的原始含义与其不断扩展、丰富后的引申义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如果我们知道其中一个义项,便可以据此推想到其他相关义项。

如:“特拜陕西行台中丞”中“拜”的含义,首先考虑到“拜”原指“古人表示敬意的礼节”,后又引申出“行礼”、“拜谢”、“拜见”、“授予官职、任命”等含义,拜:用在表官职的名词前面,一般讲为“授职、任命”,故而此处讲为“授职、任命”。

又如:“务”字的含义,而这个词有多种理解,如“事务、务必、从事、致力等”,如《报任安书》中“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一句中,“务”解释为“事情、事务”,“太宗初即位”想要整顿政务,故这里可以由“事情、事务”引申为“致力”。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