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常见的发热类型
发热病临床诊疗指南
沟通技巧
指导家属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如倾听、表达关心、鼓励等,以 更好地与患者沟通,增进彼此的理解和信任。
家属心理支持
关注家属的心理状态,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辅导,帮助家属应 对患者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和负担。
PART 07
感染性发热
由细菌、病毒、真菌 等病原体引起的感染 ,如感冒、肺炎、尿 路感染等。
感染性发热的治疗通 常包括针对病原体的 抗生素、抗病毒药物 等。
发热通常伴有其他症 状,如咳嗽、喉咙痛 、流鼻涕、尿频尿急 等。
非感染性发热
由非感染因素引起的发热,如 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药物 反应等。
发热可能不伴有明显症状,或 伴有与特定疾病相关的症状, 如关节疼痛、皮疹、淋巴结肿 大等。
针对不同病因和病情,提供了个性化的药物治疗方案,强调了合理用 药的重要性,减少了药物滥用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目前存在问题和挑战
诊疗流程执行不力
部分医疗机构在发热病诊疗过程中存在流程执行不规范、检查不 全面等问题,导致误诊、漏诊现象时有发生。
基层医疗能力不足
基层医疗机构在发热病诊疗方面存在技术水平和经验不足的问题, 难以满足患者的诊疗需求。
VS
发病机制
感染性发热的发病机制是病原体及其代谢 产物刺激机体免疫系统,释放内源性致热 源,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 起发热;非感染性发热的发病机制则因具 体原因而异,如无菌性坏死组织吸收引起 的发热是由于坏死组织分解产物刺激机体 免疫系统所致。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发热病的临床表现因病因和个体差异而异, 常见症状包括体温升高、寒战、头痛、乏力 、肌肉酸痛等。严重感染患者可出现高热惊 厥、意识障碍等。
热型及临床意义详解
【热型及临床意义】发热患者在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各体温数值点连接起来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状)称为热型(fever-type)。
不同的病因所致发热的热型也常不同。
临床上常见的热型有以下几种。
1.稽留热(contimledfever) 是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h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图1-4-1)。
2.弛张热(remittentfever) 又称败血症热型。
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等(图1-4-2)3.间歇热(intermittentfever) 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常见于疟疾、急性。
肾盂肾炎等(图1-4-3)。
4.波状热(undulant fever) 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
常见于布氏杆菌病(图1-4-4)。
5.回归热(recurrentfever’) 体温急剧上升至39DC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
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
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Hodgk断)病等(图1-4-5)。
6.不规则热(irregularfever) 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图1-4-6)。
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各具有相应的热型,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但必须注意:①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时控制了感染,或因解热药或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不典型或呈不规则热型;②热型也与个体反应的强弱有关,如老年人休克型肺炎时可仅有低热或无发热,而不具备肺炎的典型热型。
发热
发热的原因与处理发热是体温上升,超过了正常的体温。
正常的体温是摄氏36--37℃,发热是人体在抵抗传染疾病,是疾病的症状之一。
如有畏寒发热,发热出汗,而且身体感觉不舒服,就很可能是生病了。
应当用体温表去量一下,看看是不是发热。
如体温在38℃,持续了48小时以上,吃了退热药后,体温虽下降,但是几小时后热又回来,就要赶快去看医生。
热到39℃是高热,高热过久可能对脑造成伤害,不能忽视。
体温表显示的人体温37.3--38℃低热,38.1--39℃中等热,39.1--419℃高热,高于41℃为超高热!1、症状:发热,排尿次数多、尿急、尿痛及小腹不适等可能:急性膀胱炎治疗:主要为抗生素治疗,3天疗法:甲氧苄啶(TMP)0.1/次2次/日,或环丙沙星0.25/次2次/日,或氧氟沙星0.2/次2次/日。
注:多饮白开水,加强体液循环。
加强排泄。
2、症状: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痰呈棕色。
可能:急性呼吸道感染(如肺炎),对小儿、老年人及体弱者很危险。
处理:立即去看医生。
可能要做X线检查,也可能要住医院治疗。
3、症状:发热,咳嗽,有灰黄色痰,呼吸时有痰声。
可能:急性支气管炎。
处理:吃点退热药(阿司匹林或对乙酰氨基酚)降低体温,去药房买止咳化痰药,减轻咳嗽,必要时加服消炎药。
如在48小时后未见好转,或发生呼吸困难,就要去看医生。
4、症状:发热,喉痛,头痛,流鼻涕,咳嗽,全身酸痛。
可能:流行性感冒。
处理:流行性感冒是一种滤过性病毒感染,无特效药。
多休息,多饮水,吃点阿司匹林或对乙酰氨基酚降低体温。
如48小时后病况加重,或发现其他症状,去看医生。
5、症状:发高热,困倦,喉头很痛,吞咽困难,扁桃体红肿,喉头黄白色薄衣,如用棉花签轻轻一擦,薄衣能擦下。
有时颈部淋巴结会肿大。
可能:急性扁桃体发炎。
处理:要去看医生。
医生会用广谱抗生素治疗。
如是病毒感染,无特效药,多休息,多饮水,吃点阿司匹林或对乙酰氨基酚降低体温。
6、症状:扁桃体红肿,热度不高,有时颈部淋巴结会肿大。
发热的分型及其特点
发热的分型及其特点发热是指人体体温增高超过正常范围的一种生理反应。
根据发热的程度和病理机制的不同,发热可分为不同的类型。
常见的发热分型包括实热、虚热、热毒、阴阳两虚及热结五种。
1. 实热:实热是指由于病原体感染或其他原因导致机体产生过多的热量而引起的发热。
实热的特点是发热高、持续时间长,体温升高较为明显,常伴有全身症状如头痛、恶心、乏力等。
实热常见的疾病有感冒、肺炎、腮腺炎等。
2. 虚热:虚热是指由于机体阴阳失调或气血虚弱等原因导致的发热。
虚热的特点是发热较轻、持续时间较短,体温升高不明显,常伴有虚损症状如盗汗、自汗、口干、口渴等。
虚热常见的疾病有中医所说的虚劳、虚热等。
3. 热毒:热毒是指由于病原体侵犯或体内湿热蕴结等原因导致的发热。
热毒的特点是发热较高、持续时间较长,体温升高明显,常伴有炎症症状如红肿、疼痛等。
热毒常见的疾病有痈疽、疮疡等。
4. 阴阳两虚:阴阳两虚是指由于机体阴阳失衡导致的发热。
阴阳两虚的特点是发热较轻、持续时间较长,体温升高不明显,常伴有虚损症状如畏寒、乏力、腰膝酸软等。
阴阳两虚常见的疾病有中医所说的阴虚火旺、阳虚内寒等。
5. 热结:热结是指由于病理因素导致热邪停留在体内而引起的发热。
热结的特点是发热较高、持续时间较长,体温升高明显,常伴有疼痛症状如喉咙肿痛、胸腹疼痛等。
热结常见的疾病有中医所说的热结于肺、热结于胃等。
总结起来,发热的分型及其特点如下:- 实热:发热高、持续时间长,常伴有全身症状;- 虚热:发热轻、持续时间短,常伴有虚损症状;- 热毒:发热高、持续时间长,常伴有炎症症状;- 阴阳两虚:发热轻、持续时间长,常伴有虚损症状;- 热结:发热高、持续时间长,常伴有疼痛症状。
不同类型的发热反映了不同的病理机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在中医中,发热被视为一种病症,不同类型的发热可以根据病因、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进行辨证论治,以达到解决发热问题的目的。
因此,在对发热进行治疗时,需要根据发热的类型和特点来选择合适的中医药治疗方法,以恢复机体的正常状态。
发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由于多种不同原因致人体产热大于散热,使体温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fever),临床上按热度高低将发热分为低热、中等度热、高热及超高热。
高热指体温超过39.1℃。
一、诊断(一)病史询问要点详细询问病史,要注意:1. 诱因:发热前2~3周内有无皮肤外伤及疖痈史;近1~3周内有无传染病疫区逗留史;1个月内有无血吸虫病疫水接触史。
皮肤外伤及疖痈是诊断败血症的线索。
有传染病疫区逗留史,考虑急性传染病;腹部手术后发热应考虑腹腔、盆腔感染如膈下脓肿、肠间隙脓肿、空腔脏器瘘等。
2. 发病季节:冬春季节发病,多见于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夏秋季节发病,多见于乙型脑炎、疟疾、伤寒、痢疾、中暑。
3. 热型:(1)稽留热: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等。
(2)间歇热: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局限性化脓性感染等。
(3)弛张热: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结核、渗出性脑膜炎、化脓性炎症等。
(4)回归热: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鼠疫热等。
(5)波状热:见于布氏杆菌病、恶性淋巴瘤、腹膜炎等。
(6)不规则发热:见于结核病、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等。
(7)消耗热:见于脓毒血症、败血症等。
(8)双峰热:见于革兰氏阴性杆菌败血症。
4. 体温升降方式:骤升型发热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败血症、输液反应等;缓升型发热见于伤寒初期、结核病、布氏杆菌病等;骤降型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输液反应及服用退热药者;渐降型见于伤寒缓解期、风湿热及感染性疾病经抗生素治疗有效时。
5. 伴随症状(1)发热伴寒战者,多见于败血症、大叶性肺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疟疾、药物热、急性溶血及输液反应、流行性斑疹伤寒、鹦鹉热、天花、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2)伴咽痛,多见于上呼吸道感染、化脓性扁桃体炎;伴咳嗽、咳痰,见于急性呼吸道感染及肺部感染。
(3)伴胸痛者,见于肺炎、胸膜炎、心肌梗死、肺脓肿等。
(4)伴腹痛、恶心、呕吐者,见于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急性胰腺炎、急性胃肠炎等。
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一.发热相关知识的系统性回顾:高级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00中)(一)体温调节中枢次级中枢:延髓,脊髓大脑皮层也参与体温的行为性调节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0C,达数天或数周之久,24小时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0C。
可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羌虫病持张热:体温在24小时内波动达20C或更多。
可见于结核病、败血症、局灶性化脓性感染、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恶性网状细胞病等,也见于伤寒和副伤寒。
间歇热:体温突然上升达到390C以上,往往伴有恶寒或寒战,历数小时后又下降至正常,大汗淋漓,经一至数天后又再突然升高,如此反复发作。
是间日疟、三日疟的特点,也可见于化脓性局灶性感染。
(二)常见热型波状热:体温在数天内逐渐上升至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至常温或微热状态,不久又再发热,呈波浪状起伏。
可见于布鲁菌病、恶性淋巴瘤、脂膜炎、周期热等。
再发热:又称回归热,热型特点是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周期地互相交替。
可见于回归热、鼠咬热等。
不规则热:发热持续时间不定,变动无规律。
可见于流感、支气管性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恶性疟、风湿热等。
双峰热:体温曲线在24小时内有两次高热波峰,形成双峰。
可见于黑热病。
恶性疟、大肠埃希菌败血症、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等。
双相热:第一次热程持续数天,然后经一至数天的解热,又突然发生第二次热程,持续数天而完全解热。
此型可见于某些病毒感染,如脊髓灰质炎、淋巴细胞脉络从脑膜炎、登革热、麻疹以及病毒性肝炎等。
注意:1.临床上热型由于受很多因素(抗生素、激素、体质等)的影响而不具有典型性。
2.分析热型时还应注意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热型同时存在或先后出现的现象。
如肺炎链球菌性肺炎合并脓胸或败血症时,热型可由稽留热转为驰张热,故临床上对此种现象应加以注意。
3.也有学者将波状热与再发热归为反复发热。
热型与临床意义
【热型及临床意义】发热患者在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各体温数值点连接起来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状)称为热型(fever-type)。
不同的病因所致发热的热型也常不同。
临床上常见的热型有以下几种。
1.稽留热(contimledfever) 是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h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图1-4-1)。
2.弛张热(remittentfever) 又称败血症热型。
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等(图1-4-2)3.间歇热(intermittentfever) 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常见于疟疾、急性。
肾盂肾炎等(图1-4-3)。
4.波状热(undulant fever) 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
常见于布氏杆菌病(图1-4-4)。
5.回归热(recurrentfever’) 体温急剧上升至39DC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
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
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Hodgk断)病等(图1-4-5)。
6.不规则热(irregularfever) 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图1-4-6)。
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各具有相应的热型,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但必须注意:①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时控制了感染,或因解热药或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不典型或呈不规则热型;②热型也与个体反应的强弱有关,如老年人休克型肺炎时可仅有低热或无发热,而不具备肺炎的典型热型。
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最新整理)
. .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一.发热相关知识的系统性回顾:高级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TH)(一)体温调节中枢次级中枢:延髓,脊髓大脑皮层也参与体温的行为性调节稽留热:体温持续在 39-40 0 C,达数天或数周之久,24 小时内体温波动不超过 1 0 C。
可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羌虫病持张热:体温在 24 小时内波动达 2 0 C 或更多。
可见于结核病、败血症、局灶性化脓性感染、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恶性网状细胞病等,也见于伤寒和副伤寒。
间歇热:体温突然上升达到 39 0 C 以上,往往伴有恶寒或寒战,历数小时后又下降至正常,大汗淋漓,经一至数天后又再突然升高,如此反复发作。
是间日疟、三日疟的特点,也可见于化脓性局灶性感染。
(二)常见热型波状热:体温在数天内逐渐上升至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至常温或微热状. . . . .态,不久又再发热,呈波浪状起伏。
可见于布鲁菌病、恶性淋巴瘤、脂膜炎、周期热等。
再发热:又称回归热,热型特点是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周期地互相交替。
可见于回归热、鼠咬热等。
不规则热:发热持续时间不定,变动无规律。
可见于流感、支气管性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恶性疟、风湿热等。
双峰热:体温曲线在 24 小时内有两次高热波峰,形成双峰。
可见于黑热病。
恶性疟、大肠埃希菌败血症、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等。
双相热:第一次热程持续数天,然后经一至数天的解热,又突然发生第二次热程,持续数天而完全解热。
此型可见于某些病毒感染,如脊髓灰质炎、淋巴细胞脉络从脑膜炎、登革热、麻疹以及病毒性肝炎等。
注意:1.临床上热型由于受很多因素(抗生素、激素、体质等)的影响而不具有典型性。
. .2.分析热型时还应注意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热型同时存在或先后出现的现象。
如肺炎链球菌性肺炎合并脓胸或败血症时,热型可由稽留热转为驰张热,故临床上对此种现象应加以注意。
发热的鉴别诊断
美国FUO常见疾病分类
感染
心内膜炎 骨髓炎 导管感染 肝炎 前列腺脓肿 鼻窦炎 结核病 HIV感染
肿瘤
结缔组织病 其他夹杂病
白血病
成人STILL病 药物热
淋巴瘤
颞动脉炎
人工热 家族性地中海热
恶性组织细胞 风湿、类风湿 甲亢
病
结节病
肺栓塞
骨髓发育不良 干燥综合征
周期性粒细胞降低 症
综合征
韦格纳肉芽肿 心肌梗死
不同热型
• 稽留热:是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旳高水平, 达数天或数周,二十四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出1 ℃,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寒及伤寒高热期
不同热型
• 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型,是指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 幅度大,二十四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超出2℃,但都在正 常水平以上旳体温曲线类型,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 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克罗恩病(克隆病)
• 克罗恩病是一种原因不明旳肠道炎症性疾病,在胃肠道旳 任何部位均可发生,但好发于末端回肠和右半结肠。本病 和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两者统称为炎症性肠病 (IBD)。本病临床体现为腹痛、腹泻、肠梗阻,伴有发 烧、营养障碍等肠外体现。病程多迁延,反复发作,不易 根治。本病又称不足肠炎、不足回肠炎、节段性肠炎和肉 芽肿性肠炎。
韦格纳肉芽肿
• 肉芽肿性血管炎(Granulomatosis with Polyangiitis, GPA),既往称为韦格纳肉芽肿(Wegener's granulomatosis, WG)。是一种坏死性肉芽肿性血管炎, 属本身免疫性疾病。该病病变累及小动脉、静脉及毛细血 管,偶尔累及大动脉,其病理以血管壁旳炎症为特征,主 要侵犯上、下呼吸道和肾脏,一般以鼻黏膜和肺组织旳局 灶性肉芽肿性炎症为开始,继而进展为血管旳弥漫性坏死 性肉芽肿性炎症。临床常体现为鼻和副鼻窦炎、肺病变和 进行性肾功能衰竭。还可累及关节、眼、皮肤,亦可侵及 眼、心脏、神经系统及耳等。治疗可分为3期,即诱导缓 解、维持缓解以及控制复发。目前以为未经治疗旳GPA患 者旳预后较差
中医问诊之“问寒热”
中医问诊之“问寒热”寒热,即恶寒、发热,是疾病中极为常见的症状。
恶寒是病人的主观感觉,凡病人感觉怕冷,甚至加衣被、近火取暖,仍觉寒冷的,称为恶寒。
虽怕冷,但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有所缓解者,称为畏寒。
发热除指体温高于正常者外,还包括病人自觉全身或某一局部发热的主观感觉。
寒热的产生,主要决定于病邪的性质和机体的阴阳盛衰两个方面。
一般来说,在邪气致病的时候,寒邪多致恶寒,热邪多致恶热;在机体阴阳失调时,阳盛则发热,阴盛则恶寒;阴虚阳盛亦发热,阳虚阴盛亦恶寒。
总之寒为阴象,热为阳征,通过询问病人恶寒发热的症状,可以辨别病变的性质和阴阳盛衰。
首先要问病人有没有恶寒或发热的症状。
如有寒热,就必须问清恶寒与发热是同时出现,还是单独出现;问清寒热的轻重,出现的时间,持续的长短,寒热的特点,以及寒热的兼症等。
1.恶寒发热:疾病初起即有恶寒发热,多见于外感表证。
恶寒重发热轻,多为风寒表证,常伴头身疼痛、清涕、无汗、脉浮紧等症;发热重恶寒轻,多为风热表证,常兼见咽喉肿痛、口渴、汗出、脉浮数等症。
表证寒热的轻重,不仅与病邪性质有关,而且与正气的盛衰亦有密切关系。
如邪轻正衰的,恶寒发热常较轻;邪正俱盛的,恶寒发热多较重;邪盛正衰的,恶寒重而发热轻等。
2.但寒不热:在疾病过程中,病人只觉怕冷,而不发热,即为但寒不热。
外感病恶寒不热,多为里寒证,即“阴盛则寒”;久病畏寒,多为阳虚证,即“阳虚则寒”。
3.但热不寒:发热不恶寒而只恶热,称为但热不寒。
但热不寒一般主阳盛阴虚的里热证。
根据发热的轻重、时间、特点等,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热型:(1)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称为壮热。
多见于风寒入里化热,或风热内传的里实热证,即“阳盛则热”,常兼见多汗、烦渴等症状。
(2)潮热:发热如潮有定时、按时而发或按时而热更甚的,即为潮热。
临床常见的有三种类型:①阴虚潮热:多为午后或夜间发热(一般为低热,有的体温不高),甚或骨蒸发热(自觉有热自骨内向外透发),以五心烦热为特征,兼见颧红、盗汗、口燥咽干、舌红少津等症。
热型和临床意义
【热型及临床意义】发热患者在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各体温数值点连接起来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状)称为热型(fever-type)。
不同的病因所致发热的热型也常不同。
临床上常见的热型有以下几种。
1.稽留热(contimledfever) 是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h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图1-4-1)。
2.弛张热(remittentfever) 又称败血症热型。
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等(图1-4-2)3.间歇热(intermittentfever) 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常见于疟疾、急性。
肾盂肾炎等(图1-4-3)。
4.波状热(undulant fever) 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
常见于布氏杆菌病(图1-4-4)。
5.回归热(recurrentfever’) 体温急剧上升至39DC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
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
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Hodgk断)病等(图1-4-5)。
6.不规则热(irregularfever) 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图1-4-6)。
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各具有相应的热型,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但必须注意:①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时控制了感染,或因解热药或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不典型或呈不规则热型;②热型也与个体反应的强弱有关,如老年人休克型肺炎时可仅有低热或无发热,而不具备肺炎的典型热型。
热型的常见类型
临床常见的热型有下列数种:
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达数日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
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等的发热极期。
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但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体温差达2℃以上,最低时一般仍高于正常水平。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等。
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体温波动幅度可达数度,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l日至数日,反复发作。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4.回归热体温骤然升至39℃以上,持续数日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日后即有规律地交替一次。
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等。
5.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或以上,数天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数天后再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
见于布鲁菌病。
6.不规则热发热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根据不同的热型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但须注意,由于抗生素、解热镇痛抗炎药与糖皮质激素的广泛应用,可使一些疾病的热型变为不典型。
此外,热型也和个体反应有关,年龄、营养状态均可影响热型。
如老年人休克型肺炎时可仅有低热或无发热。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发热热型分类
发热热型分类发热是人体免疫系统抵抗感染的一种常见反应,通常是由于病原体侵入人体而导致的。
根据发热的特点和病因,可以将发热分为多种类型。
本文将就发热热型分类进行详细介绍。
一、持续性发热:持续性发热是指体温持续升高并维持在高位,通常持续时间超过3周。
常见的病因包括结核病、淋巴瘤、某些肿瘤等。
这些疾病通常伴有其他症状,如乏力、消瘦、贫血等,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二、间歇性发热:间歇性发热是指体温在发热期间持续升高,但在无热期间恢复正常。
这种发热常见于疟疾等寄生虫感染,也可能是由于其他感染或药物引起的。
对于间歇性发热,需要通过血液检查等方法来确定病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三、周期性发热:周期性发热是指体温在一段时间内周期性地升高和恢复正常,然后再次升高。
这种发热常见于周期性热病等遗传性疾病,也可能是由于其他感染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
对于周期性发热,需要进行基因检测等特殊检查来确定病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四、弛张热:弛张热是指体温在一段时间内周期性地升高和恢复正常,但每次发热的幅度不一致。
这种发热常见于布鲁菌病等细菌感染,也可能是由于其他感染或风湿性疾病引起的。
对于弛张热,需要通过血液和尿液检查等方法来确定病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五、回归热:回归热是指体温在短时间内升高并恢复正常,然后再次升高。
这种发热常见于肺炎、腮腺炎等感染,也可能是由于其他病毒感染或风湿性疾病引起的。
对于回归热,需要通过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来确定病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六、持续性低热:持续性低热是指体温持续升高但不超过38℃,通常持续时间较长。
常见的病因包括慢性感染、风湿性疾病、肿瘤等。
对于持续性低热,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检,并进行相应的检查和治疗。
七、高热:高热是指体温升高到39℃以上。
常见的病因包括重症感染、中暑、药物过敏等。
对于高热,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检,并进行相应的检查和治疗。
总结:发热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根据发热的特点和病因进行分类。
临床常见发热类型
临床常有发热种类
发热种类
(一)稽留热
多为高热,体温常在 39℃以上,日夜间温度改动范围在 1℃之内,可连续多日或数周,见于某些急性传得病,如伤寒、斑疹伤寒、大叶性肺炎等。
(二)弛张热
多为高热,体温高低不等,发热时可达39℃以上,日夜改动范围大于1℃,有时体温可降至38℃以下,但最低温度仍在正常体温以上。
常有于化脓性疾病、败血症、严重肺结核、川畸病、后期肿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三)不规则热
发热时体温颠簸的范围极不规则,连续时间也不必定,体温曲线毫无规
律。
体温常在 38℃左右或颠簸于 37~40℃之间。
临床可见于多种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支原体肺炎、肺结核、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白血病等,亦可见于药物或物理降温之扰乱。
(四)波涛热
体温渐渐高升,数往后又渐渐降至低热或正常温度,经数往后又渐渐上
涨,这样频频发生,体温曲线呈波涛型,见于布氏杆菌病。
(五)间歇热( intermittent fever )
是临床较为常有的一种发热种类,体温骤升可达 39℃以上,连续数小时,又快速降至正常水平或正常以下,间歇数小时至多日又这样频频发生,常有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1 / 1。
诊断学
诊断学名词解释1.稽留热:是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
2.回归热:体温急剧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
可见于霍奇金病。
3.发绀:是指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和黏膜呈青紫色改变的一种表现,也称紫绀。
4.酸中毒大呼吸(Kussmaul呼吸):中毒性呼吸困难时,出现深长而规则的呼吸,可伴有鼾音。
5.主诉:为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或体征,也就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及其持续时间。
6.现病史:是病史中的主体部分,它记述患者患病后的全过程,即发生.发展.演变和诊治经过。
7.心包摩擦感:在心前区以胸骨左缘第4肋间为主,于收缩期和舒张期可触及双相摩擦感。
收缩期.前倾体位或呼气末更为明显。
是由于急性心包炎时心包纤维素渗出至表面粗糙,心脏收缩时脏层与壁层心包摩擦产生的振动传至胸壁所致。
8.呼吸困难:是指患者主观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上表现呼吸运动用力。
9.心源性哮喘:重度急性左心衰时,出现端坐呼吸,呼吸有哮鸣声,咳浆液性粉红色泡沫样痰,两肺底部有较多湿罗音,心率增快,有奔马律。
10.蜘蛛痣:皮肤小动脉末端分支性扩张所形成的血管痣,形似蜘蛛,故称为蜘蛛痣。
11.三凹征:上呼吸道部分阻塞患者,因气流不能顺利进入肺,故当吸气时呼吸肌收缩,造成肺内负压极度增高,从而引起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及肋间隙向内凹陷,称为三凹征。
12.库斯莫尔(Kussmaul)呼吸(同4):当严重代谢性酸中毒时,亦出现深而快的呼吸,此因细胞外液碳酸氢不足,pH降低,通过肺脏排除出CO2进行代偿,以调节细胞外酸碱平衡之故,见于糖尿病酮中毒和尿毒症酸中毒等,此种深长的呼吸又称之为库斯莫尔呼吸。
13.大炮音: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当心房心室几乎同时收缩时S1(第一心音)增强,又称大炮音。
14.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当有心衰竭引起肝瘀血肿大时,用手压迫肿大肝脏可使颈静脉怒张更明显,称为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热类型
(一)稽留热
多为高热,体温常在39℃以上,昼夜间温度变动范围在1℃以内,可持续数日或数周,见于某些急性传染病,如伤寒、斑疹伤寒、大叶性肺炎等。
(二)弛张热
多为高热,体温高低不等,发热时可达39℃以上,昼夜变动范围大于1℃,有时体温可降至38℃以下,但最低温度仍在正常体温以上。
常见于化脓性疾病、败血症、严重肺结核、川畸病、晚期肿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三)不规则热
发热时体温波动的范围极不规则,持续时间也不一定,体温曲线毫无规律。
体温常在38℃左右或波动于37~40℃之间。
临床可见于多种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支原体肺炎、肺结核、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白血病等,亦可见于药物或物理降温之干扰。
(四)波浪热
体温逐渐升高,数日后又逐渐降至低热或正常温度,经数日后又逐渐上升,如此反复发作,体温曲线呈波浪型,见于布氏杆菌病。
(五)间歇热(intermittent fever)
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发热类型,体温骤升可达39℃以上,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或正常以下,间歇数小时至数日又如此反复发作,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