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江苏省泰州中学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度检测试题
江苏省泰州市泰州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含答案
江苏省泰州中学2022-2023学年秋学期高三年级第一次月度检测试卷语文学科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布洛是现代实验美学的代表,他继承了“自下而上”的实证研究方法,把对传统美学中,审美客体的研究转向对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和美感体验的研究,建立了以观赏的效应为研究对象的美学理论。
他提出,在审美观照中,主体在心理上必须和审美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也就是说,把眼前的对象同实践的、现实的自我联系割裂开来,切断同事物的实用、功利方面的联系,以一种漠不关心的旁观者的态度来看待它。
保持距离会使司空见惯的东西发出奇光异彩,使身处焦虑、烦躁、恐慌之境的心灵体会到一种奇异的镇定与寂静,领略到一种功.利的“我”难以企及的审美之境。
为了形象地说明“心理距离”的含义,布洛举了一个海上航行遇上大雾的例子。
对于一般人而言,这不能不是一件十分头疼的事。
因为海雾不仅会耽误行程,还会令人呼吸不畅,让人因置身无边的、未知的恐惧之中而感到惊慌无助。
可是,那让人紧张焦虑的海雾也可能会霎时成为趣味与欢乐的源泉。
一旦抛开海雾可能带给我们的危险及不愉快,聚精会神、心无旁骛地去看周围的景观,我们就能够欣赏海上雾景奇妙无比的美。
布洛所说的“心理距离”指的就是客体及其吸引力与人本身的分离,与人的实际需要、道德、目的、利害关系之间的分离。
由于这种分离,日常事物的某些平时为人们所忽视的侧面就可能会引起我们的注意,震撼我们的心灵,从而成为一种“艺术的启示”。
因此布洛认为心理距离构成了一切艺术的共同因素。
但同时布洛又指出,作为一种审美原则,心理距离又有其矛盾的二重性。
在欣赏中,我们一方面要从实际生活中脱离出来,抛弃事物的科学价值、使用价值以及伦理价值;另一方面又不能完全脱离实际生活,要拿自身的经验来印证、诠释作品,从而激起感情的共鸣。
只有将“距离的自我矛盾”安排妥当,才是艺术欣赏与创作的成功。
江苏省泰州市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江苏省泰州市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2020·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百年前,中国面临内忧外患,命运堪忧。
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千千万万爱国青年满怀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雄心壮志,寻求救国真理、报国之门。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青春的_________不断涌现。
人们不会忘记,在改革开放初期,无数青年响应党的召唤,用行动冲破传统观念的_________,推动商品经济大潮滚滚向前;面对大地震、大洪水等严重自然灾害,无数青年冲锋陷阵,舍生忘死,留下了__________的青春故事;()。
事实充分证明,当代青年是大有作为、值得信赖的一代。
现在,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矛盾多发期,社会价值取向具有多元化,如何辨明是非,并找准奋斗目标和兑现目标的途径,是每一个青年必须面对这个问题。
观念越是多样,思想越是多元,广大青年越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找准人生方向,在民族复兴的进程中,把个人的吟唱汇入时代的__________。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光彩樊篱扣人心弦主旋律B . 华章樊篱感人肺腑主旋律C . 光彩樊笼感人肺腑大格局D . 华章樊笼扣人心弦大格局(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无数青年在重大国际活动中甘当志愿者,为活动顺利开展无私奉献B . 无数青年在重大国际活动中甘当志愿者,活动得以顺利开展C . 在重大国际活动中,无数青年无私奉献,甘当志愿者,保障活动顺利开展D . 在重大国际活动中,无数青年甘当志愿者,为活动顺利开展无私奉献(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社会价值取向具有多元性,如何辨明是非,并找准奋斗目标和兑现目标的途径,是每一个青年必须面对这个问题。
2021届泰州中学附属高级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1届泰州中学附属高级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科学是战胜病毒的决定性力量,也是抗疫战斗取得胜利的最有力武器。
全面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必须发挥科学的力量,让科学防治贯穿疫情防控全过程。
历史上,人类战胜大灾大疫,都离不开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离不开科学的防控和技术的支撑。
认清病毒,才能战胜病毒;科学防控,才能有效遏制病毒蔓延势头。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从快速分离出病毒毒株、成功研发检测试剂盒到不断优化临床救治方案,从延长假期、错峰上班到精准复工复产,从如何戴口罩、如何乘车到如何召开会议……一系列积极进展和防控成效,都离不开有力的科研攻关,离不开科学的防范措施。
病毒传播有其规律,顺应规律、科学防控,就能降低疫情传播的峰值,加速疫情的衰减。
然而,也有少数人在疫情面前乱了阵脚,甚至我行我素。
他们有的在疫情面前搞“特殊”,搞聚会、乱扎堆、不戴口罩,把防控要求当作耳旁风;有的听信谣言,被一些网上信息左右,信奉所谓“靠喝茶、吃大蒜预防”,甚至“喝漂白粉消毒”,丧失了基本的科学精神;有的不去积极认识病毒,听风就是雨,整日处于恐惧、焦虑、担忧的负面情绪之中;还有的片面夸大危机,对特定人群一律敌视,不能正确对待发热病人。
诸如此类,不仅不利于遏制疫情蔓延,还会影响和干扰疫情防控。
疫情防控是一场总体战,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无论是做好疫情监测、排查、预警、防控,还是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都不可能单纯依靠人工来完成,必须借助现代信息技术。
现在,很多追踪密切接触者、查询周围疫情形势、精细到小区的数据显示软件广泛应用。
这些都极大地减轻了人力物力,提高了防疫抗疫的效益。
只要善于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就一定能为疫情防控研判形势、科学决策提供坚实保障。
有人说,恐惧是更可怕的传染病。
2021年江苏省泰州市振泰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2021年江苏省泰州市振泰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一15题。
读书的意义俞平伯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不仅有关联,是一桩事情的两种看法。
游历者,活动的书本。
读书则曰卧游,山川如指掌,古今如对面,乃广义的游览。
现在,因交通工具的方便,走几万里路不算什么,读万卷书的日见其少了。
当有种种的原因,最浅显的看法,是读书的动机环境空气无不缺乏。
讲到读书的真意义,于扩充知识以外兼可涵咏性情,修持道德,原不仅为功名富贵做敲门砖。
即为功名富贵,依目下的情形,似乎不必定要读书,更无须借光圣经贤传,甚至于愈读书会愈穷,这无怪喜欢读书,懂得怎样读的人一天一天的减少了。
读书空气的稀薄,读书种子的稀少,互为因果循环。
现在有一些人,你对他说身心性命则以为迂阔,对他说因果报应则以为荒谬,对他说风花雪夜则以为无聊。
不错,是迂阔,荒谬,无聊。
你试问他,不迂阔,不荒谬,不无聊的是啥?他会有种种漂亮的说法。
但你不可过于信他,他只是要钱而已。
文言谓之好利。
有一个故事,不见得靠得住,只可以算笑话。
乾隆帝下江南,在金山寺登高,望见江中大大小小多多少少的船,戏问随銮的纪晓岚,共有几只。
这原是难题,拿来开玩笑的,若回答说不知道,那未免煞风景。
纪回答得很好,臣只见两条船,一条为名,一条为利。
在那时,这故事讽刺世情已觉刻露,但现在看来,不免古色古香。
意存忠厚,应该对答皇帝道,只有一条船。
好利之心压倒一切,非一朝一夕之故。
古人说:“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以义为利是遥远的古话。
退一步说,以名为利。
然名利双收,话虽好听,利必不大。
惟有不恤声名的干,以利为利,始专而且厚。
道德名誉的观念本多半从书本中来,不恤声名与不好读书亦有相互的关联。
在这一味好利的空气中寻求读书乐,岂不难于上青天,除非我们把两者混合。
假如我们能够立一种制度,使天下之俊秀求官位利禄之途必出于读书,近乎从前科举的办法,这或者还有人肯下十载寒窗的苦工。
2021届泰州实验学校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1届泰州实验学校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今天,人们对疫病的认识更为明晰,但几千年积攒下来的中医经验仍是抗疫“利器”。
中医专家认为,新冠肺炎病性上属于阴病,是以伤阳为主线。
中医治疗针对寒和湿,注重调节机体平衡,提高自身免疫力,对抗“疫”之气。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中,针对临床治疗期确诊患者推出了中医治疗通用方“清肺排毒汤”。
“清肺排毒汤”用于改善患者发热、乏力、咳嗽、咳痰、气短等症状,使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从而阻断病情进展,大大降低了重症转化率、病亡率。
对于重症患者,西医呼吸支持、循环吏持等技术对抢救生命来说必不可少,中西医深度结合,携手开展临床治疗,大批患者因此受益,推动患者救治形势积极向好。
医学用各种有效的手段去照料和护理身体不适的人,让他们身心各方面与环境、社会相适应。
中医、西医采用的手段不同,但都是在“照顾”患者,目的一致。
在我国,将中医与现代西医结合,对症选用,优势互补,往往能产生“1+1>2”的效果。
由于我国医疗资源相较人口数量始终比较紧张,中西医结合将有利于缓解资源紧张局面,用较低的成本实现高效的“照顾”。
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在医学上的重大优势,也是宝贵财富,不应有孰高孰低、孰优孰劣之分。
(摘编自李红梅《用好中医瑰宝》,《人民日报》2020年3月4日)材料二:中医在治病和防病二者之间,重视以防病为主。
中医说:“养之不素则病生。
”这个“素”,是人生命的根本,也就是人生命的平衡态。
中医是奉行中道的医学,和谐是它防病治病所奉行的至高原则。
中医预防医学首先强调人体在能量摄入上的平衡。
没有能量,人的生命将无法维持。
但中医并不鼓励过分地摄取能量,中医提出“饮食有节”的思想,强调适度地获取能量,因为能量的过剩,不仅不能给身体带来好处,身体内还需要分解出另外一种力量来消化这些能量,过分的能量摄取成了身体的负担。
【高三语文】江苏省泰州中学2021届高三年级开学语文调研试卷
江苏省泰州中学2021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度检测(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诞生于五四时期的新诗,关于“大和小”的争论一再出现:新诗应该介入历史现实的“大”呢,还是独抒性灵的“小”?诗歌有宏大之美,也有细小之美。
杜甫《登高》《望岳》可谓宏大,《客至》《见萤火》当属细小。
诗可以微小,细小,但不能狭小,渺小;诗可以重大,宏大,但不能空大,疏大。
诗无论大小,都要植根于诗人自我的生命体验之上。
正大是杜甫诗歌的重要特点。
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就是因为与天下兴亡密切相关。
写社稷安危的,天下大事的,皇帝大臣的,边关战事的,这些叙述不可谓不大,但又绝不超出他个人的生命体验。
“国破山河在”“烽火连三月”大,但“泪”“心”“家书”“白头发”“不胜簪”这些都是切切实实的小。
杜诗不管走多远,看多广,探多深,最后都能回落到灵与肉。
他那些隐逸的、非介入的抒写,萤火、蚂蚁、桃树、古柏、新松,不可谓不小,但它们会与诗人的生命密切联系在一起,物中有人,融入自己的感情,这是他能以小见大的秘密。
因此,诗的大小并不以题材论。
并非写国家、写社会、写世界就大,也并非写个人、写身体、写日常生活就小。
诗的大小关键还在思想境界。
(摘编自师力斌《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诗歌对新诗的启示》) 材料二:“风骨”在刘勰的阐释中,主要指作品中蕴含的精神气质和文辞气韵。
此后,“风骨”既含有道德修养、人格气质方面的内涵,亦成为诗歌辞章的一种审美标准,被盛唐诗人所崇尚与延续。
在历史的变迁中,“风骨”不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
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诗歌界充斥着低俗、粗俗、媚俗之作,这样的诗作缺乏“风骨”。
因此,新诗急需反躬自省,重新建构“风骨”,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诗歌气韵。
继承与发扬风骨的关键在于诗人要有风骨,具体而言则是指诗人应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
诗人应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悯情怀,应有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家国情怀,应有王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正气。
2021年泰州中学附属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1年泰州中学附属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各题爹的丧事周福书记对着话筒大声喊,架在大树上的四个大喇叭把他嘶哑的声音传遍全村:“老少爷们儿,疫情严重,大家不要惊慌,科学预防很重要,要做到不串门拜年,不聚会;出门戴口罩,进门勤洗手……”周福的手机响起,他摁了电话,把要宣传的事项讲完。
周福把电话拔过去,弟弟周禄慌张地说:“哥,你赶紧回家,爹病重了!”周福给村主任刘军山交代完事情,急急忙忙地赶回家。
爹睡在火炕上。
周福半跪在爹身旁,握住爹鸡爪样的手。
爹的脸白着,有点儿肿。
周福眼睛发红:“爹,您要好好活着,抱重孙于。
”爹咧嘴笑,声音低沉地说:“你放心,我这老病不咋的,立了春病就缓了。
”周福的手机响起。
刘军山语气很急地说:“书记,你快来第九检测点,几个外地来的人,不听劝阻,硬要进村。
”爹抬起手摆摆:“你去忙吧,挑好村上的担子,你照顾好自己。
”周福掖好爹的被子,掉头出门。
三叔跟出来,叫住周福:“大侄子,大哥这病危险呢,你可要早想办法。
”周福说:“叔,我明白哩,明早带爹去城里医院。
”说着,骑上电动车去了村东头。
一个留平头戴墨镜叼烟卷的胖子高声跟刘军山和两个值班员吵嚷,周福认出是王老二的小儿子王小柱。
这小子在外地搞工程,听说挣了很多钱。
胖子吐一口烟:“我一切正常,回家看我爹,还不行了?”周福说:“大侄子,非常时刻,不行。
村里在西沟口设了隔离室,准备好了米、油、肉。
你们在那儿隔离观察十四天,才能进村。
”胖子狠狠地踹一脚挡路的杆子,跳上越野车,隔窗骂道:“老犟牛!”周福跺脚:“这年轻人,咋这样子呀?”刘军山“呸”一口:“平时对王老二不管不问,过年来显摆了。
”俩人赶往西沟口。
那儿是个养鸡场,年前鸡出栏了,十几间房屋空闲,做了隔离室,从外地来的三家十一口人分开住在里面。
周福和刘军山走进暖烘烘的屋中,男人、女人、小孩和老人像见了亲人般亲热,周福问了他们的吃住,扯了会儿家常,询问还有什么困难。
江苏省泰州中学宜兴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度独立练习(10月)试题
2021-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度独立练习高三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160分,考试历时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班级、姓名、智学网考试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适当的一组是(3分)①有关专家建议,除常常通风外,按期对空调散热片和滤网进行清洗已是。
②这些的事情没有取得解决,你让我怎么能够安心睡觉呢?③他时刻关注天气情况,希望来场台风,而台风带来的降水能解决漂流缺水的。
A.迫在眉睫当务之急燃眉之急B.当务之急燃眉之急迫在眉睫C.当务之急迫在眉睫当务之急D.当务之急迫在眉睫燃眉之急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作为古希腊哲学家,他在本体论问题的论述中充满着辩证法,因此被誉为“古代世界的黑格尔”。
B.一项好的政策照理会带来好的效果,但在现阶段,必需强化阳光操作、民主监督等制约办法,因为宜经也要提防不被念歪。
C.本书第一次将各民族文学普遍载入中国文学通史,单就其章节设置、阐释深度等方面仍然有很大的改良空间。
D.古代神话虽然玄幻瑰奇,但仍然来源于生活现实,曲折地反映了先民们征服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适当的一项是()西塘与乌镇无非是环水当中,粉墙黛瓦、小桥石驳。
,可惜这种书卷气十足的江南古镇,能竖起大旗、成为撑得起门面的大家的,寥若晨星。
①南浔以其“簪缨世第,蓬荜名儒,相尚藏书,辉炳邑谋”的风度雄称“天下第一镇”,可谓实至名归。
②除碧水围绕,小桥流水的水乡特色,这里豪宅巨厦、富甲天下,是出“沈万三”的地方。
③相较之下,南浔还有点内涵。
④清朝三百年中,南浔出学者四百五十人,高作一千二百种,实乃壮观。
⑤南浔一为丝,一为书,湖丝与茅台酒在1915年巴拿马同获金奖,世人称南浔“诗丝书之乡”。
A.③②⑤④①B. ③⑤④①②C.⑤③②①④D. ③②⑤①④4.下面的语言交际情境,在语言表述方面得体的一项是(3分)A.情景一:捐赠现场。
2021年江苏省泰州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及答案
2021年江苏省泰州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考古研究中发现,在古代,造成人类非正常死亡的原因有很多,很复杂,主要可分为自然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
自然因素一般是指那些剧烈、不可抗拒的自然运动造成的伤害,这在考古发现中也屡见不鲜。
最著名的当属罗马庞贝古城遗址和中国青海民和喇家遗址。
社会文化因素造成的人类非正常死亡也有多种类型,最常见的是社会暴力冲突所造成的死亡和社会文化习俗造成的死亡。
这些非正常死亡一般会在人类遗骸上留下可观测的痕迹,例如骨折、创伤、骨骼非正常失踪。
此外,还有一种非正常死亡现象,与自然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可能都有关系,在考古中也很常见,却难以通过遗骸研究得以确认,这就是瘟疫。
瘟疫考古线索难以发现。
瘟疫类型多种多样,引发的原因也各有不同。
有的是天气原因造成的,有的因环境破坏加剧了瘟疫的流行,有的是不合格的医疗卫生造成的,有的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造成的,具有社会性和自然因素双重属性。
也有一些瘟疫的流行与密切接触动物有关,可分为被动性接触和主动性接触。
瘟疫在中国史料中早有记载,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瘟疫及其治疗的记载。
《周礼·天官·冢宰》记载:“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
”《吕氏春秋·季春纪》记载:“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
”这说明当时对瘟疫的认识已达到了一定水平,认为瘟疫一年四季皆可发生,原因之一是时令之气的不正常,是由“非时之气”造成的。
瘟疫除了造成人口的非正常大量死亡,还可能造成社会和文化的大动荡和大变迁。
历史上人群的大迁徙和文化的交替背后,都可能有瘟疫的影子。
许多朝代的更迭和战争的爆发背后都有瘟疫的影响。
尽管瘟疫爆发的记载不断出现,造成的后果严重至极,但在考古发现中却鲜有发现和报道。
究其原因,除了考古发掘本身具有的偶然性之外,缺乏对考古发现的准确解读也是重要原因。
泰州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泰州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江苏省泰州市泰州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文学话语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它通过独特而有创造性的表述,塑造形象,表达情感,反映社会生活。
文学话语的存在是不可取代的,它一旦缺失,人们会明显感到可供使用的语汇不足,社会也将出现大面积的失语现象。
相对于人们所欲表达的日新月异的内容,周围既有的日常语汇所组成的叙述和抒情,显得疏远而又陈旧,与人们的真实遭际有点格格不入,事实上就带来了表述上的失语。
文学话语能汇聚这些失语的经历,使之脱离不可表述的黑暗,浮现到语言的层面上,得到语言上的定型。
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话语有能力开拓新的语言资源,修补既有表述留下的空缺,常常成为社会无意识的代言。
许多时候,这种代言可能以一呼百应的形式号令天下,也可能以振聋发聩的形式惊世骇俗。
通常情况下,一个新的语言潮汐铺天盖地地涌过日常用语,需要明显的时间跨度作为积累。
然而,令人惊异的是,这样的积累在文学之中常常会在一夜之间即告完成。
文学可能将这个缓慢的演变凝缩起来,这种凝缩致使新旧话语系统之间的冲突提炼得格外强烈。
人们经常看到,一个语言浪潮可能突如其来地袭击了文学,在文学内部造成一场席卷一切的运动。
在很短的时期内,一批迥异于传统的实验作品竞相登场,种种夸张其辞的辩护与反唇相讥的驳诘簇拥于周围。
尽管这种文学运动的革命对象仅仅是语言,但是在许多时候,语言的革命往往成为一种新价值体系即将登陆的先兆。
文学中所出现的语言潮汐当然要追溯到作家。
作家是这样一批人:他们潜心于语言的海洋,时刻监测着语言的动向,进而制造出各种语言事变。
作家往往比常人更为迅速地洞察通行于日常用语之中各种词汇的活力衰退,洞察某些语言正在作为一种无形的束缚框住现实,闷住现实向外蔓延的可能。
他们迫不及待地通过文学提出一套对抗性的文学话语。
2021年泰州中学附属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
2021年泰州中学附属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人们的出行方式日趋多样化,节能减排、绿色生活理念不断融入城市发展和百姓生活中,也让“绿色出行”理念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顾名思义,绿色出行指的是所有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减少污染的出行方式。
其中,步行或骑自行车等出行方式都是绿色出行的代表。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共同努力下,我国提出和实施了一系列城市交通发展的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城市交通仍然存在许多突出矛盾,造成矛盾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交通压力巨大;二是机动车数量持续增长,但缺乏完善和足够的停车空间,导致机动车在路边停放,侵占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造成步行、骑行通勤不便;三是近年来共享单车成为热门出行方式,共享单车数量增加,但缺乏规范管理,存在随意停放、侵占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现象;四是部分城市路段没有划定非机动车道,导致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共用行驶空间,有时会出现非机动车占用人行道行驶的情况,造成安全隐患;五是步行、自行车是人均占有交通资源最小、污染最小的交通方式,由于交通空间分配的不合理,这些绿色出行方式日益萎缩。
这些问题不仅让机动车、非机动车及行人互相影响,通行不畅,还带来安全隐患,制约了绿色出行模式的推广。
除此之外,路面破损、林荫道不足等基础设施短板,也给市民步行或骑行带来不适。
绿色出行理念的普及之路漫漫而修远,也并非一日之功。
目前中国城市的慢行系统相较于国外城市仍处于发展阶段,还需以“应该做”为出发点,聚焦市民出行刚需。
根据城市发展及交通现状,从“可以做”的领域入手,对安全性、舒适性、便捷性及人性化等方面进行完善。
基于不同人群的行为习惯与需求特点,不断优化慢行交通系统,追求实实在在的效果,提高市民的出行体验,以政策为引导、以完善的基础设施为保障,让绿色出行理念深入人心。
(摘编自澎湃新闻《倡导绿色出行共建美好家园》)材料二: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在2020年世界无车日前夕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2003人参加),80.0%的受访者日常出行会尽量选择骑行、步行等慢行方式。
2021年江苏省泰州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1年江苏省泰州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完成下列有关《老人与海》的各题。
鲨鱼的来袭并不偶然。
它是从深水里游上来的,因为黑云状的鱼血沉积下来,散布在一英里深的海里。
鲨鱼上来得那么快,毫无预兆地划破蓝色的海水,出现在太阳底下。
随后,它又回到水里,捕捉到血腥味,开始顺着小船和鱼的航道游来。
有时候,鲨鱼会找不到气味,但又会重新捕捉到它,也许不过是蛛丝马迹,鲨鱼却会游得很快,紧追上去。
这是一条很大的灰鲭鲨,生来游得跟海里最快的鱼一样快。
除了鱼嘴,浑身都很漂亮。
它的背像箭鱼的背那么蓝,肚皮为银色,鱼皮光滑漂亮。
它的体态像箭鱼,就是那张大嘴不一样。
这时它嘴巴紧闭,贴着水面游得很快,高高的背鳍刀子一般在水里穿行,毫不抖动。
在紧闭的双唇里,八排牙齿向内倾斜。
这不是大多数鲨鱼常见的金字塔形牙齿,样子倒像卷成爪子模样的人的手指。
它的牙齿跟老人的手指差不多长,两侧有着像剃刀般锋利的刀口。
这种鱼生来就是捕食海里所有鱼的,速度那么快,体格那么强壮,又是全副武装,所以没有其他敌人。
现在,它闻到了新鲜的血腥味,便开始加速,蓝色的背鳍划破了海水。
老人看着鲨鱼过来,知道它天不怕地不怕,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他一边看着鲨鱼靠近,一面准备好鱼叉,把绳子系紧了。
可是绳子太短,缺了一截,就是割下来捆鱼的那一截。
老人脑子清醒好使,决心很大,却不抱什么希望。
好景不长,他想。
瞧着鲨鱼逼近,他看了看那条大鱼。
也许这只是一场梦,他想。
我不可能阻止它攻击我,但也许我能逮住它。
登土鲨(原文为西班牙语,此处为音译,用于称呼灰鳍鲨),他想。
叫你妈倒霉。
鲨鱼快速靠近船尾,在袭击大鱼的时候,老人见它张开大嘴,眼睛怪怪的,牙齿咔嚓一声插进鱼尾上方的鱼肉。
鲨鱼的头钻出水面,背也露了出来,老人听见鲨鱼撕开大鱼皮肉的声音,他把鱼又猛地往下刺向鲨鱼头部,插进两眼之间那条线与从鼻子笔直往后的那条线的交点上。
其实那些线是不存在的。
2021年泰州中学附属高级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答案
2021年泰州中学附属高级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总会亮黄定要叫我出来见见扶贫队长,见我躲在里屋还没动静,就拽着我的手拖我出来。
我认识到我们家来的这个人,他到村里来了不短的时间了。
我们没有说过话,但听到大家称他昌队长,有时又叫昌处,是省里下来的,要在石喊坪待两年,帮助石喊坪脱贫。
我无所事事,不到村里别的地方转的时候,就喜欢站在村部不远处的小丘包上,看这个黑肤色的中年男人要做什么。
他来的第二天,村部活动中心那栋房子晚上就有了灯,坪前一人多深的草被清除了,屋后的几块荒地翻了一遍,第三天,荒地又翻了一遍,再过两天落了场小雨,他开始把一些蔬菜种子撒进了地里。
他像是一个从外地来的农民,要在石喊坪扎根了。
村书记请他,黄秘书也来讨好他。
昌队,就上我家吃饭吧,你嫂子做饭,我俩喝点酒说说话,你也省了这些琐杂事。
昌队长摇头,先是说,吃一顿是一顿,哪能天天去吃。
接着告诉人家,他就是农村出来的,自己种自己吃,蛮好不过了,再说有纪律有规定,你们和嫂子的心意就领了。
他把日常生活安顿好,就开始到贫困户家里走访。
石喊坪山多地少。
全村249户76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05户344人。
他前一天会拿着花名册向黄秘书打听哪一家住的方位,第二天出发前,我就准时到了村部路口。
有的家户住得偏,我在前面走,他跟在后面,我们离得不远不近。
走访出来,我又在前面走,他跟在后面,并不拒绝我的引路,但我们从来没有说过话。
他很多时候皱着眉头,村里这么多贫困后遗症,来这里的扶贫干部都会不例外地皱眉。
黄秘书说,铁打的石喊坪,流水的扶贫干部,来了,看了,走了,啥事也没了。
但眼前的这位昌队长不同。
我们像是多年前就认识的老朋友,不需要问候,彼此远远地看一眼,一个被欺负被嫌弃的男孩的孤独和挫败就奇迹般地消失了。
黄定要把我拉扯出来,站到了屋里光线明亮一点的地方,昌队长认出了我,高兴地说:“我们早就见过面了,你是我的向导呀,挑水找码头:想说谢谢终于找到地方了。
江苏省泰州中学2022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江苏省泰州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月度检测高三语文试卷(试卷编号8)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现在有些人背负着_____的重压,生活被设立在很多的标准之中,不再关注内心的感受。
其实,以简洁的态度____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就简洁了。
人生幸福莫过于___简洁并身体力行。
A.功名利禄关照祟敬B.功名利禄观照崇尚C.浮名虚利观照崇尚D.浮名虚利关照祟敬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麦当劳大陆和香港地区的业务被中资公司收购后,依据国际惯例改了名字,改名为金拱门,这是麦当劳中国化的一个标志性大事。
B.我国是世界上道路交通事故较多的国家,依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尽管近年来我国汽车交通事故发生数呈现持续削减态势,但状况仍旧不容乐观。
C.如今,中文训练已成为英国学校等训练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英国政府已将汉语纳入国民训练体系,并描绘了2022年汉语学习人数要达到40万的思路。
D.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是全球最长的大路沉管隧道,它在生产和安装技术方面有一系列创新,为世界海底隧道工程技术供应了独特的样本。
3.下列语句中,没有使用比方手法的一项是(3分)A.贪欲的人正在不知不觉中走向毁灭,就像飞蛾扑火那样。
B.学者的特长像麝香那样,即使被遮盖住,也不能阻挡它香气四溢。
C.我们在工作中要学会“弹钢琴”,协作协调,才能高效全都。
D.远处看,江上的巨船犹如一叶扁舟,随着波浪起伏。
4.依次填入下面词中划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__________。
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_________,人不见,水空流。
______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_______流不尽,很多愁。
一秦观《江城子》①韶华不为少年留②西城杨柳弄春柔③便做春江都是泪④野朱桥当日事A.④②③①B.②①③④C.②④①③D.①④②③5.下列对联中,适合悬挂在成都武侯祠的一项是(3分)①时艰每念出师表,日暮如闻梁父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江苏省泰州中学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度检测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诞生于五四时期的新诗,关于“大和小”的争论一再出现:新诗应该介入历史现实的“大”呢,还是独抒性灵的“小”?诗歌有宏大之美,也有细小之美。
杜甫《登高》《望岳》可谓宏大,《客至》《见萤火》当属细小。
诗可以微小,细小,但不能狭小,渺小;诗可以重大,宏大,但不能空大,疏大。
诗无论大小,都要植根于诗人自我的生命体验之上。
正大是杜甫诗歌的重要特点。
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就是因为与天下兴亡密切相关。
写社稷安危的,天下大事的,皇帝大臣的,边关战事的,这些叙述不可谓不大,但又绝不超出他个人的生命体验。
“国破山河在”“烽火连三月”大,但“泪”“心”“家书”“白头发”“不胜簪”这些都是切切实实的小。
杜诗不管走多远,看多广,探多深,最后都能回落到灵与肉。
他那些隐逸的、非介入的抒写,萤火、蚂蚁、桃树、古柏、新松,不可谓不小,但它们会与诗人的生命密切联系在一起,物中有人,融入自己的感情,这是他能以小见大的秘密。
因此,诗的大小并不以题材论。
并非写国家、写社会、写世界就大,也并非写个人、写身体、写日常生活就小。
诗的大小关键还在思想境界。
(摘编自师力斌《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诗歌对新诗的启示》) 材料二:“风骨”在刘勰的阐释中,主要指作品中蕴含的精神气质和文辞气韵。
此后,“风骨”既含有道德修养、人格气质方面的内涵,亦成为诗歌辞章的一种审美标准,被盛唐诗人所崇尚与延续。
在历史的变迁中,“风骨”不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
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诗歌界充斥着低俗、粗俗、媚俗之作,这样的诗作缺乏“风骨”。
因此,新诗急需反躬自省,重新建构“风骨”,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诗歌气韵。
继承与发扬风骨的关键在于诗人要有风骨,具体而言则是指诗人应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
诗人应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悯情怀,应有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家国情怀,应有王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正气。
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华诗魂”的艾青一生心系大堰河那样的劳苦大众,曾写出《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忧国忧民的诗作,这正是使命感与责任心的体现,是中国风骨在现代诗人身上的延续。
然而当下许多诗人沉溺于写“小我”的日常琐碎、鸡毛蒜皮,缺乏时代风骨,究其原因在于缺乏作为诗人的使命感与责任心。
其次,诗歌在内涵上需要建构中国风骨。
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虽然不少诗歌在内容上所呈现的是自恋与矫情的“小我”情绪,成为日常生活的流水账记录,轻浅琐碎,没有思想、内涵和意义,但是,艾青《我爱这土地》一诗中浓厚的家国情怀,曾卓《悬崖边的树》一诗中那种坚忍不拔的精神,食指《相信未来》一诗中蕴含的坚定信念,吉狄马加《我,雪豺...》中对人类生态、人与自然关系的忧虑,正是现代风骨的典型特征。
新时代的新诗需要延续中国风骨的血脉,创作出充满正气、具有崇高感的佳作,建构新时代的诗歌风骨。
此外,新诗在语言文辞方面亦需要有“风骨”。
刘勰认为:“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
”这句话清楚地阐释了“风骨”与“辞采”之间的密切关联。
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诗作不讲究文辞,直白浅近,“风骨”荡然无存。
跳跃性、非逻辑性、写意性、含蓄、凝练、雅致等作为诗歌语言的特质,需要新诗语言在不断的锤炼和打磨中形成。
唯其如此,新诗才能传达出内在的精神风骨和新时代气韵。
(摘编自罗小风《新时代诗歌需要中国风骨》) 材料三:几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到了现代发生了巨变,“变”是新诗的根本。
一些论者认为,新诗的新,就在于它对旧诗的瓦解,新诗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变化的艺术。
其实,“变”中还有一个“常”的问题。
新诗的“变”和中国诗歌的“常”联系在一起。
诗既然是诗,就有它的一些“常态”的美学元素。
无论怎么变,这些“常”总是永远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
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
重新尊重这些“常”,是当下新诗振衰起敝的前提。
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以家国为上。
气不可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纯净内向的李商隐,哀婉悲痛的李煜,愁思满怀的纳兰性德,虽然他们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
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常常是和对家国兴表的关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诗歌的评价标准讲究“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以匡时济世、忧国恤民的诗作为大手笔。
这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常”。
在现代社会,尽管现实多变,艺术多姿,但这个“常”是难以违反的,是优秀的新诗作品必须尊重的“常”。
诗之为诗,在审美标准上也有一些必须尊重的“常”。
以为新诗没有艺术标准,无限自由,是一种危害很大的说法。
凡艺术皆有限制,皆有法则。
歌德在《自由和艺术》中说:“在限制中才能显出身手,只有法则能给我们自由。
”中国古典诗歌是格律诗传统,而格律诗的审美要义就是诗对形式感和音乐性的寻求。
从古朴典雅的《诗经》和汪洋恣肆的《禹骚》开始,乐府诗、绝句、律诗、词曲都离不开和音乐的联姻。
注重听觉,注重吟诵,因而注重格律,这是中国古诗的“常”。
徐志摩在他的《翡冷翠的一夜》中加强了形式感和音乐性,闻一多认为这是徐诗“一个绝大的进步”。
形式感和音乐感,这是评判优秀的新诗作品的基本标准。
新诗,新其形式需是诗。
在“变”中继承“常”是非常重要的。
(摘编自吕进《新诗的“变”与“常”》)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杜甫诗歌之所以能以小见大,是由于他能将小的题材与自己的生命体验密切联系在一起。
B.新诗重新建构“风骨”,要讲究文辞,重视“辞采”,在锤炼和打磨中形成诗歌语言应有的特质。
C.古代诗人虽然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创作时总把咏叹个人命运和关注家国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
D.材料二和材料三都认为新诗创作不能脱离传统,而应继承古典诗歌中蕴含的文化精神。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杜甫的诗歌创作实践给新诗创作以启示,诗歌的大小关键在于思想境界,不在于诗歌题材的大小。
B.如果诗人本身没有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其诗歌作品就会低俗、粗俗、媚俗,缺乏时代“风骨”。
C.现代社会现实多变,艺术多姿,诗人要写出优秀的作品,必须传承古典诗歌中以家国为上的诗歌精神。
D.新诗创作不能无限自由,应有一定的限制和法则,要把注重格律,讲求形式感和音乐感作为基本标准。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3 分) ( )A.“任何继承都是批判性继承,继承都是为了发展,都是为了改变当今世界的诗歌格局和面貌。
B.“一个真正优秀的诗人应该责任在肩,道义在胸,他的作品应该与时代紧密相连,与家国唇齿相依。
”C.“形式和内容并不是对立的,诗歌思维的跳跃性往往正是靠节奏的跳跃顿挫这个外在形式来凸现的。
”D.“汉语之有平仄,是现实,也是优势。
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个优势,使我们的诗歌更加接近于音乐。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明。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新诗创作对当代诗人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
(6 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现代文阅读工(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高贵的清贫徐贵祥油莱花开时节,我们来到方志敏的故乡一湖塘村。
此处是个宜居的山坳,四面环山,一幢阔大而又古色古香的木楼坐落在山根处,旁边是两汪平静的水塘。
这就是方志敏故居。
一路上,不时听到当地朋友介绍方志敏家族的历史,有几个年轻女子,还眉飞色舞地说方志敏是她们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据说,方志敏身高1米82,高大俊朗,才华横溢自不必说,在担任闽渐皖赣苏维埃主席的时候,身穿白色西装,骑一匹白色骏马,当真是白马子的标志性装束。
是的,方志敏有阔绰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事实上,回顾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那些投身革命的知识分子,大都有殷实的家境,他们不缺吃穿,不乏体面的生活,可是他们放弃了,因为信仰,因为要革命,因为要建设可爱的中国。
他们放弃了富裕的物质生活,追求着精神上的高贵。
从他们的手里经过的财富成千上万,可是他们自己,却往往连一个铜板也没有。
并不是每个人都配得上“清贫”这个字眼的,仅仅身无分文,还不是清贫。
清贫是一种境界,只有精神高贵的清贫才是真正的清贫。
方志敏的故事很多,散珠碎玉一般遗落在闽浙皖赣的山水草木之间。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 还是在他被俘之后,国民党屡次派出高官劝降,甚至蒋介石亲自出面许以高官厚禄,均被方志敏在谈笑中拒绝。
我们后来从各种渠道看到的方志敏,戴着镣铐,神色泰然自若。
在方志敏创立的闽浙皖赣苏维埃根据地首府葛源,我看到一张方志敏身穿军装挥手告别的照片,那是在他率部北上抗日的前夕,在葛源的枫林村,那个高高举过头顶、直直指向天空的手势,让我好像明了,为什么那么多女孩子说方志敏是她们的梦中情人。
那个手势沉稳、自信、决绝,释放出一个男人、一个具有骑士精神的革命者勇敢无畏的力量。
那一瞬间,我对身边的朋友说,方志敏不仅是一位革命英雄,也是一个贵族。
这个当年才30多岁的年轻人,在闽浙皖赣四省交界的地方创建了革命根据地,发行货币,兴办学校,开设医院,还构建了股市,这一切都是超前的。
他是按照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经营着他的根据地,让那里的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
那时候的方志敏,掌管着闽浙皖赣苏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可谓一言九鼎,从他手里经过的真金白银不在少数,可是,在“方志敏式”的苏维埃政府内,节俭却蔚然成风,连铅山县委买了12 元黄烟,都受到严厉的批评,被挖苦为“好阔气的铅山县委”。
回想小学时代读过的《清贫》,我突然发现那个时候我并没有真正读懂,不,几十年后仍然没有读懂。
放眼望去,如今在心里再默默地诵读那些文字,似乎从字里行间领略到另一种风景。
北上部队受到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减,在生死考验的关头,方志敏拒绝脱离部队,拒绝逃生,坚持和同志们战斗在一起,后因叛徒出卖,在藏身的柴堆里被俘。
在敌人的刺刀下面,这个命悬一线的囚徒,就像个调皮的孩子,居高临下地打量着因为搜不到铜板而失望的士兵,冷静地看着他们的眼神和表情,甚至还有几分幸灾乐祸:“是不是还要问问我家里有没有一些财产,请等一下,让我想一想,啊,记起来了,有的有的,但不算多。
去年暑天,我穿的几套旧的汗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岂不要叫那些富翁齿冷三天?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尽管多少年过去了,我至今仍然记得英国作家伏尼契的小说《牛虻》中的那个情节,作为革命者的牛虻亚瑟被执行枪决的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