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修身篇】王何必曰利[精品]

合集下载

第二单元二、王何必曰利 Word版含解析

第二单元二、王何必曰利 Word版含解析

二、王何必曰利孟子的义利观与他“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价值主张是一致的,为我们提供了极具内省的启示。

利益是全社会的目标,而实现这个目标的手段,唯有仁义。

义带给人们的不是贪婪索取,而是“民胞物与”的仁爱,义呈现给世界的不是残酷征服,而是“和协万邦”的王道。

【课内挖掘】课内素材孟子的义利观孟子的义利观,实质上是价值观。

义与利的关系实质上是道德价值与经济价值、社会正义与社会功利的关系。

孟子所讲的“义”实质上是一种利,一种社会功利,国家的长远利益。

孟子言义,反对利,但并非完全不言利,只是主张先义后利、以义统利、见利思义,反对后义而先利、见利忘义、放弃义而去追求物质利益。

孟子的义利观形成于我国封建制度确立的初期,它对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秩序起到过积极作用。

但由于受到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难免包含一些封建糟粕。

但是孟子的“义”所要求的尊敬长辈、非有勿取、修养气节等,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珍贵的精神遗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的这些思想精华,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凝结和升华为诸如大公无私、无私无畏、廉洁奉公、刚正不阿、见义勇为、助人为乐,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浩然正气。

历史上的许多仁人志士正是在它的激励下,在国难当头、外敌入侵、山河破碎之时,挺身而出,执干戈以卫社稷,同外来入侵者展开英勇斗争;“舍生取义”“义者必急其君”的道德原则,造就了灿若群星的民族英雄和伟大的爱国者,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和鼓舞民族斗争的伟大精神力量。

运用角度【课外应用】孟子提倡义,反对利,其实质就是要求人们以“义”为先,追求社会正义,遵循社会道德规范、政治原则,反对见利忘义、放弃仁义而去追求物质利益。

孟子用“义”衡量人们对利益、财富的态度,“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认为不是自己的却取过来,是为不义。

孟子的义利观实质上是价值观。

义与利的关系实质上是道德价值与经济价值、社会正义与社会功利的关系。

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何必曰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梁惠王上》)【鉴赏】义利之辩,孔子早有见解:“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可见,义是孔子心中理想君子必备的品格。

梁惠王向孟子请教治国策略,一开口便问利,这当然与孟子的仁义思想违背。

因此孟子向梁惠王说明了只追求利的弊端,希望君王能够秉持重义轻利的原则治理国家。

孟子继承了孔子重义轻利的观点,不仅将义与仁、礼、智看作是人心固有的品质,认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而且,作为羞恶之心扩充的结果,他还将其从个人道德层面提升到政治社会层面,作为一种君民必须遵守的社会最高规范,必要时甚至可以舍生取义。

在孟子看来,一个国家,如果从君王到老百姓都只盲目地追逐私利而不顾及仁义道德,那么就有灭亡的危险。

所以他又说:“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

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告子下》)但是,孟子并非完全否定获利,他反对的只是一味求利,“后义而先利”的行为。

孟子所主张的王道仁政,其中就包含了制民以恒产。

他认为民“无恒产”则“无恒心”,“无恒心”则“放辟邪侈”,因此要求“明君制民之产……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梁惠王上》)。

孟子认为,利应建立在促进社会整体和谐稳定、德行普遍提高的基础之上,而仁义则是辨别利是否合理的最高准则,即孔子所说的“见利思义”。

义利之辨一直是先秦诸子谈论的热门话题。

墨家提倡兼爱,认为爱人和利人是统一的,要爱人只需利人就可以了,然而墨家并没有完全滑入功利主义,墨家所强调的利更多是指群体之利,在调节个人与集体利益时依旧以集体利益为主。

《孟子王何必曰利》优质ppt

《孟子王何必曰利》优质ppt
儒家义利观念的内涵
儒家强调“义利并举”,主张在追求利益的同时也要注重道德和人文价值,强调 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人类的全面发展。
对儒家义利观念的深化
现代新儒家学者认为,在当代社会,应该更加注重精神追求和长远利益,强调“ 以义为先,以利为后”,以此来指导人生和社会的方向。
对现代新儒家的理论贡献
丰富和发展了儒家思想
历史地位
孟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位重要,被尊称为“亚圣”,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其思想被视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2
《孟子王何必曰利》原文解读
原文内容的解析和阐释
背景介绍
阐述《孟子王何必曰利》的背景 和时代特点,介绍孟子的思想体 系和核心观点。
文本解析
逐段解读《孟子王何必曰利》的 原文内容,对每个段落进行详细 的解释和分析,重点强调其中的 关键语句和段落。
04
现代新儒家对《孟子王不必曰利》的 反思与深化
对现代社会的反思与回应
反思现代社会的弊端
现代社会以利益为导向,忽视人文价值,追求物质利益导致社会不公、环境 污染等问题。
回应现代社会的挑战
现代新儒家学者认为,面对现代社会的挑战,需要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价值, 汲取其中的智慧和力量。
对儒家义利观念的再认识
通过对《孟子王不必曰利》的反思与深化,现代新儒家学者 丰富和发展了儒家思想,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为现代社会提供了新的思路
现代新儒家学者的理论贡献,为解决当代社会问题提供了新 的思路和方法,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05
孟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与启示
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与启示
01
企业文化建设
借鉴孟子思想,企业应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关注员工的成长和

孟子全集文言文翻译

孟子全集文言文翻译

原文: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夫仁者,爱人也;义者,正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王说:“老先生不辞千里之遥而来,莫不是想为国家谋取利益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只说利益呢?其实仁义就可以了。

大王问如何使国家得利,大夫问如何使家族得利,士人和庶民问如何使自身得利,上下都追求利益,国家就危险了。

仁者,就是爱人;义者,就是正义。

大王也只需要讲究仁义就可以了,何必只说利益呢?”二、《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吾闻子好辩,然则何如辩?”孟子对曰:“辩论之道,在于正言。

正言者,必以道正己,而后正人。

大王欲闻正言,请以正己始。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王说:“老先生,我听说您擅长辩论,那么辩论之道是怎样的呢?”孟子回答说:“辩论之道,在于说真话。

说真话的人,必须先端正自己的言行,然后才能端正他人。

大王想要听真话,请先端正自己。

”三、《孟子·滕文公上》原文:孟子见滕文公,公曰:“子何以教我?”孟子对曰:“君子之教,仁也;小人之教,利也。

仁者,爱民;利者,利己。

大王欲行仁政,必先以仁心爱人。

”译文:孟子拜见滕文公,公说:“先生,您有什么教我的?”孟子回答说:“君子的教育,在于仁;小人的教育,在于利。

仁者,爱护百姓;利者,只顾自己。

大王想要施行仁政,必须先以仁心去爱人。

”四、《孟子·离娄上》原文:孟子见齐宣王,王曰:“叟,吾闻子善辩,然则何如辩?”孟子对曰:“辩论之道,在于明理。

明理者,必先知理,而后言理。

大王欲闻明理,请以知理始。

”译文:孟子拜见齐宣王,王说:“老先生,我听说您擅长辩论,那么辩论之道是怎样的呢?”孟子回答说:“辩论之道,在于明理。

明理的人,必须先了解理,然后才能谈论理。

大王想要听明理,请先了解理。

《王何必曰利》原文及翻译

《王何必曰利》原文及翻译

《王何必曰利》原文及翻译在中华数千年历史中,语言的口语变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却保持相近的格式。

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下面我们一起来阅读《王何必曰利》原文及翻译。

欢迎大家阅读!《王何必曰利》原文及翻译1、【原文】孟子见梁惠王①。

王曰:“叟②!不员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⑤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⑥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⑦。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⑧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⑨。

未有仁而遗⑩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注释】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谥号。

公元前370年继他父亲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②叟:老人。

③亦:这里是“只”的意思。

④土庶人:土和庶人。

庶人即老百姓。

⑤交征:互相争夺。

征,取。

⑥弑:下杀上,卑杀尊,臣杀君叫弑。

⑦万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

据刘向《战国策。

序》说,战国末期的万乘之国有韩、赵、魏(梁)、燕、齐、楚、秦七国,千乘之国有宋、卫、中山以及东周、西周。

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则是指拥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车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车百乘。

⑧苟:如果。

⑨餍(yan):满足。

遗:遗弃,抛弃。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

《王何必曰利》

《王何必曰利》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 已矣。”
孟子在文中是如何论证 自己的观点的?用了哪些论证方 法?
精品课件
1、面对梁惠王关于利的问题,首先亮出 自己的观点: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 何 必 曰 利
2、通过反面分析 “利”的坏处
国危矣

举例论证: 反
不夺不餍

3、通过正面阐述 “义”的好处:推行 仁义才是大利所在。
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 侍奉父亲,做弟弟的心怀仁
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 义来侍奉哥哥,这 就会使
是君臣、父子、兄弟去 君臣之间、父子之问,兄弟
利,怀仁义以相接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何必曰利?”
之间都完全去掉利害关系, 心怀仁义来互相对待,这样 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的,是 没有的。何必要去谈听‘利’
身?’上下交征 利,而国危矣!
自己获利呢?’上层下 层互相从对 方那里谋取财利,国家
精就品课件危险了!
原文:万乘之国,
弑其君者,必千乘 之家;千乘之国, 弑其君者,必百乘 之家。万取千焉, 千取百焉,不为不 多矣。苟为后义而 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 也,未有义而后其 君者也。王亦曰仁 义而已矣,何必曰 利?
精品课件
王 何 必 曰 利
精品课件
原文1:孟子见梁 惠王。王曰“叟, 不远千里而来, 亦将有以利吾国 乎?
译文:孟子谒见梁惠 王。梁惠王说:“老 人家,不辞长途辛苦 (您不以千里为远) 而来,将有使我的国 家得利的手段吧?”
这是当时梁惠王对孟子的期待,也是 当时诸侯对孟子的期待。面对梁惠王的 期待,孟子将如何应对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楚之王,秦、楚之王悦 说秦王 楚王,秦王楚王因

文言文孟子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孟子原文及翻译

《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五马分尸,可为寒心哉!”孟子曰:“不仁不义而可以得利者,未之有也。

仁者无敌,义者无难。

王欲得天下,必先自正也。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可杀,未可也;诸大夫皆曰可杀,未可也;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故曰:‘国人皆曰可杀,然后杀之。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孟子曰:“吾闻之也:‘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子欲孝,而亲不待;子欲悌,而兄不待;子欲忠,而君不待;子欲信,而友不待;此五者,君子所以庇其身也。

不仁不义,而可以庇其身者,未之有也。

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其所待者近,则必有所归。

故曰:‘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孟子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

事之以皮币,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

乃属其耆老,与之谋曰:‘吾闻之也:‘天子有道,守在四夷。

’今天子无道,诸侯力政,不仁不义而可以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今吾狄人所为,非仁义也。

吾闻之也:‘仁者无敌。

’吾欲以仁义伐之,何如?’众曰:‘善。

’遂起而攻之,狄人亡去。

大王之仁,盖有如此。

孟子曰:“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仁者如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孟子曰:“昔者齐景公问于孔子曰:‘吾欲行仁政,可乎?’孔子对曰:‘有诸?’景公曰:‘吾欲招怀天下之民,而天下之民归我,为之奈何?’孔子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欲为仁者,必先自正也。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可杀,未可也;诸大夫皆曰可杀,未可也;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王好战王何必曰利

王好战王何必曰利
施施(yíyí):喜悦自得的样子 骄:轻视。
由:介词,从
由君子观之,则 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 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 泣者,几希矣。
之:音节助词 从君子看来 则:那么 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所以……者:用来……的方法 利达:显达
希:通“稀”,少。几稀,不
多,一丁点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 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处室:住在一起。 良人:古时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餍:满足、饱 食。 反:通“返”。 所与饮食者:与他在一起吃喝 的人。 富贵:形作名,富贵的人 其:指良人。 未尝:不曾。 显者:有名望的人。 瞷(jiàn)良人之所之:暗中看他所去的地方。瞷, 窥视,暗中看。前一个“之”是助词,取独,后一 个“之”是动词。所之,所去的地方。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 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 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 餍足之道也。其妻归,告其 妾,曰:“良人者,所仰望 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 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 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 来,骄其妻妾。
蚤:通“早” 施(yí):通“迤”,斜行这里指 暗中跟踪 从:跟随 国中:都城内 国,国都、京城 之:去、往 东郭:城之东门外 墦间:坟墓间 乞其余:乞讨祭祀剩下来的酒肉 不足:不够吃,没有吃饱 顾:回过头看、 环视 其:大概 为:是。 讪(shàn):讥讽 于中庭:在庭院中,介词结构后置 未之知:宾语前置
王好战请以战喻
孟子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 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

《王何必曰利》课件27张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王何必曰利》课件27张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生将要到哪里去?”宋牼说: “我听说秦楚两国交战,我将要 去见越王,劝说他让他停止战争。 如果楚王不高兴,我将要去见秦 王,劝说他让他停止战争。楚王 秦王两人当中,我将有投合的。”
意 将有所遇焉。”曰: 孟子说:“我不想问得太详细,
“轲也请无问其详, 希望听听您做这件事的大致意向,
愿闻其指。说之将何 如?”曰:“我将言 其不利也。”
译文:孟子回答说:“大王 为什么张口就说利呢?只要 有仁义就行了。假如大王说: ‘用什么使我的国家获利? ’大夫说:‘用什么使我的 采地食邑获利?’士和老百 姓说:‘用什么使我自己获 利?’上层下层互相从对方 那里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 了啊!
8
原文1:万乘之国, 译文: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杀害
弑其君者,必千乘 国君的,必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
10
2、作者在第3则内容中,运用何种论 证方法,强调了什么?
问 题 作者通过对比论证,表现了为利与为善
的差别,强调我们应该多多行善。
11
明结构
1、面对梁惠王关于利的问
王何必曰利?
题,首先亮出自己的观点:
亦有仁义而已
王 何
2、通过反面分析 “利”的坏处
必 曰 3、通过正面阐述 利 “义”的好处
矣。
这样而
词 (7)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 背离
语 (8)舜之徒也

(9)利与善之间也
差别
(10)孳孳为善者 勤勉、努力不懈的样子
4
找 出
①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
事:名词用作动词,侍奉
词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类 ③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利:名词用作动词,对……有利 活 用 ④不远千里而来 远: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远

【高中语文】王何必曰利ppt精品课件2

【高中语文】王何必曰利ppt精品课件2

孟子的利

利大体可分上述三个方面:生命之利、经 济之利、精神之利。就利的主体来说更为 复杂,如君民之利,群己之利,我他之利, 尊卑之利,等等。社会有多复杂,利的主 体就有多复杂,而君民之利最为重要,君 主是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关键。
孟子的利

任何利离开活着的人都毫无意义。因此, 生命是利的首要内容。生命的维护离不开 一定的物质条件,所以经济就是利的核心 部分。
孟子说:“鸡叫便起床,孜孜 不倦地行善的人,是舜一类的 人物;鸡叫便起床,孜孜不倦 地求利的人,是盗路一类的人 物。要想知道舜和路有什么区 别,没有别的,利和善的不同 罢了。”
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 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 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 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 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 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 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 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 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 一百辆兵车的大夫。

万取千焉,千取 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 百焉,不为不多 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 矣。苟为后义而 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 先利,不夺不餍。 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义放 未有仁而遗其亲 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 者也,未有义而 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 后其君者也。王 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 亦曰仁义而已矣, 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 何必曰利?” 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所以,大 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 呢?”
孟子的利

孟子又十分重视受教育的权利,认为教育 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人兽相别的关键。
让我们看孟子是如何 看“利”的
孟子见梁惠王

孟子见梁惠王。王 曰:“叟!不员千 里而来,亦将有以 利吾国乎?”

王何必曰利上课用

王何必曰利上课用

这是山西的一家商号的东家和掌柜的合影。看这 张合影,既要看到这家商号管理层的核心,老中青 三代10人搭配,表明其经营人才的传承,更要注意 到商号的对联:“大丈夫仁中取利,真君子义曾称 雄国内商界500年内求财”。晋商之久,“仁中取利、 义内求财”,商德功不可没,其价值难以量化。
王 何 必 曰 利
2、通过反面分析 “利”的坏处
国危矣

举例论证: 反
不夺不魇

3、通过正面阐述 “义”的好处:推行 仁义才是大利所在。
举例论证
比 自己鲜明的立场:义先于利。
学习选文第二则 《宋牼将之楚》
• 1、探讨选文论证方法
• :“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孟子的文章,相信 我们对此会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
王 何 必 曰 利
学习目标:
• 1、了解孟子的义利观,进一步体会孟 子的仁政思想。
• 2 、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义利观。 • 教学重点:领悟孟子的仁义思想。 • 教学难点:讨论对孟子仁义思想的现
实意义。
战国中期,诸侯纷纷以征 伐经营天下,往往追名逐利、 惟利是图。世风蜕变,江河 日下;兄弟反目成仇、儿子 遗弃父母、臣子不顾国君, 社会尔虞我诈、弱肉强食、 混乱动荡。为了改变社会现 实,孟子在世人面前高高地 扬起了仁义的大旗。
• 孟子的义利观是典型的重义轻利观,主张 先义后利、以义统利、见利思义,对于我们 今天考虑、衡量和处理个人与集体、集体与 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时,无疑具有深刻 的启迪意义。对我国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也具有的积极意义。
局限性?
孟子义利观的局限性
• 从理论上说,孟子的学说是很有道 理的,也是能够自圆其说的。但是从历 史和现实的实践来看,无论是战争还是 和平,既然有军事行动发生,就不可能 没有利害关系在内,也不可能有纯粹为 抽象的仁义道德而战的战争和纯粹为抽 象的仁义道德而罢兵停战的和平出现, 在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尤其没有这种 可能。

《王何必曰利》

《王何必曰利》
晋侯、秦伯围郑,烛之武说服秦缪公撤兵,谈的都是亡郑于 秦国不利。墨子说服楚国放弃攻打宋国的行动,根据是攻宋“必 伤义而不得”,即在义和利两方面都有害而无益(当然墨子谈的 较多的还是利的问题,他最终使楚王和公输盘放弃了攻宋的打算, 也主要是靠利害方面的算计)。在本节第2则选文中,孟子希望 宋立足于仁义这一端去制止战争。孟子不仅关注眼前的游说能否 成功,而且关注游说是否有高尚的价值依据,是否能够弘扬高尚 的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那些才是孟子眼中的更高利益。
结论: 何必曰利
2、探讨:“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 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你又如何理解。
如果把人生所有的东西都以“利”作为标准,那么,我们的人
生是不幸的,特别在这充满商业竟争的社会,一些把感情当作交 易的砝码,虽赚到了许多钱,但心灵世界是空虚的一无所有。
《墨子·公输》叙述了墨子阻止楚国入侵宋国的故事,《烛之 武退秦师》(《左传·僖公三十年》)叙述了烛之武说服秦国的 军队放弃攻打郑国的故事。联系这两个事例,谈谈你由本课第2 则选文引发的思考。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其二是道理、正理,作名词。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孟子》一书中“利”字共出现38次,主要有三种意思。其 一是指利益,作名词。其二是有利于、利用、以……为利的意思, 作动词。其三是锐利或利害的意思,作形容词。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灾,乐其所以亡者 。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析了急功近利就会弑君杀父,躬行仁义则会忠君孝父,“先义
后利”,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修身篇】王何必曰利
《孟子》总述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著有《孟子》一书,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为“四书”。

孟子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就学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孟子》有七篇十四卷传世:
《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
《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
《万章》上、下;《告子》上、下;
《尽心》上、下。

王何必曰利
孟子见梁惠王①。

王曰:“叟②!不远千里而,亦③将有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上》
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谥号。

公元前370年继他父亲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②叟:老人。

③亦:这里是“只”的意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