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修身篇】王何必曰利
《王何必曰利》

王
何
必
曰
利
感谢观看
选文所用的论证方法 正反对比论证
结论
何必曰利
反面 “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反面
人与人沦为利益关系, “以市道交”,会破坏社会和谐 , 丧失对仁义价值的关怀,最终导致国家的覆亡。
正面
“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正面
舍弃私利,用仁义来打动人,则能成就王业。
注释
而:就 孳孳:勤勉、努力不 懈的样子 为善:行善 徒:类 分:区分 间:距离,差别
宋牼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曰: “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楚王不悦,我将 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 曰:“我将言其不利也。”
【译文】 宋牼将要到楚国去,孟子在石丘遇上了他。孟子问道: “先生将要到什么
地方去?” 宋牼说:“我听说秦楚两国交战,我要去拜见楚王劝说他并使他停止战争,
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 义,而罢三军之 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为人臣者怀 仁义以事 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 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 末之有也。何必曰利?”
是:这 去:舍去 以:表目的,来 王:(wàng)动词,成王业,做王
分析选文3 利与善对人 的发展倾向 所产生的不 同影响 :
扬善——圣贤之君
逐利——杀人魔 王
“鸡鸣而起”一章也运用正反对 比论证方法,可由此分析利与善 对人的发展倾向所产生的不同影 响。
孟子的义利观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 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 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 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 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 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 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 也。”
王何必曰利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红词语的含义。 1、上下交征利 相互 如果 2、苟为后义而先利 交战 3、吾闻秦、楚构兵 使…停止 4、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 意向 5、愿闻其指 6、然而不亡者 这样却 7、孳孳为善者 勤勉、努力不懈的样子 8、舜之徒也 类 9、利与善之间也 差别 10、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 背离
孟子主要把‚仁‛看作是人心理上一种应有的的 道德品性,而‚义‛,是人在生活中应遵循的, 应内化于心的一种行为标准,一种道德规定。
《孟子》一书中‚利‛字共出现38次。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灾,乐其所以 亡者。‛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指明下列句子中加红词语的特殊用法。 1、不远千里而来 意动用法,以……为远 2、未有义而后其君者 意动用法,以……为后 指明下列句子的句式 1、先生将何之 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 2、未之有也 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 3、何以利吾国 宾语前置,应为‚以何利吾国 4、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 ……者,……也,表判断
• • • • • • • • • •
以 1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 2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 3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 4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介词,用 连词,表因果关系 连词,表修饰关系 介词,用来
而 表修饰:‚地‛ 1叟,不远千里而来 2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表并列,不译 表转折:‚却‛ 3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表顺接,不译 4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
‚利‛在孟子的思想学说中主要指实实在在的利 益、好处,相当于我们现在通用的‚利益‛ 。
义利并重、以义为先的政治观 合乎礼义、以义待利的生活观 崇义尚道、舍生取义的人生观 纵观《孟子》全书,我们可以看到它洋溢着孟子 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渝的救世情怀:以民为本,以义 为本,崇古尚贤,崇义尚道,自承先圣,身任天下。 正因为那个变革性、过渡性时代的礼乐崩坏、诸侯恣 行、政由强国、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孟子以天下苍 生黎民为念,高举仁义的思想大旗四处游说,奔走呼 号。表达了渴望丰衣足食,渴望安居乐业,渴望和平、 统一、稳定的心声。奠定了中国儒家人文精神的基本 内容。成为了中华民族不可磨失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 神。
王何必曰利原文及翻译

王何必曰利原文及翻译翻译是将一种相对陌生的表达方式,转换成相对熟悉的表达方式的过程。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王何必曰利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1、【原文】孟子见梁惠王①。
王曰:“叟②!不员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⑤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⑥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⑦。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⑧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⑨。
未有仁而遗⑩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注释】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谥号。
公元前370年继他父亲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②叟:老人。
③亦:这里是“只”的意思。
④土庶人:土和庶人。
庶人即老百姓。
⑤交征:互相争夺。
征,取。
⑥弑:下杀上,卑杀尊,臣杀君叫弑。
⑦万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
据刘向《战国策。
序》说,战国末期的万乘之国有韩、赵、魏(梁)、燕、齐、楚、秦七国,千乘之国有宋、卫、中山以及东周、西周。
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则是指拥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车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车百乘。
⑧苟:如果。
⑨餍(yan):满足。
遗:遗弃,抛弃。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
文言文全文解释及翻译

《孟子·离娄上》云:“孟子见梁惠王,王问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何必曰利?仁者,爱人也;义者,正也。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几希之间,所以异者,仁义也。
王若曰利,则与禽兽何异?’”译文:《孟子·离娄上》篇中记载,孟子拜访梁惠王,惠王问孟子:“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此行是否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益之事?”孟子回答道:“大王何必只谈利益呢?其实仁义才是最重要的。
大王何必只谈利益呢?仁,就是爱民;义,就是正道。
爱民的人,人民会永远爱戴他;尊敬他人的人,他人也会永远尊敬他。
人和禽兽的区别不过是微乎其微,这微乎其微的区别,就在于仁义。
大王如果只追求利益,那与禽兽又有何异呢?”全文解释:此段文字出自《孟子》一书,是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段对话。
孟子在这里强调仁义的重要性,批评了当时的君主只注重利益而忽视道德的倾向。
首先,孟子以“王何必曰利?”这句话开篇,直接指出惠王只关注国家利益的行为是不妥的。
孟子认为,仁义比利益更为重要,是治国理政的根本。
接着,孟子解释了仁义的含义。
仁,即爱民,意味着君主应该关心百姓的福祉,体恤民情。
义,即正道,意味着君主应该遵守道德规范,实行公正。
孟子认为,一个君主如果能够实行仁义,那么人民就会对他产生爱戴和尊敬。
孟子进一步指出,人和禽兽的区别非常微小,主要是由于仁义的存在。
如果君主只追求利益,那么他和禽兽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这是孟子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一种批评,他认为君主应该以仁义为本,而不是只看重物质利益。
整段文字中,孟子通过对话的方式,向梁惠王传达了他的政治理念,即治国应以仁义为本,而非仅仅追求利益。
这种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孟子在这段对话中,通过批评梁惠王只谈利益的行为,强调了仁义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遵守道德规范,这样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
第二单元二、王何必曰利 Word版含解析

二、王何必曰利孟子的义利观与他“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价值主张是一致的,为我们提供了极具内省的启示。
利益是全社会的目标,而实现这个目标的手段,唯有仁义。
义带给人们的不是贪婪索取,而是“民胞物与”的仁爱,义呈现给世界的不是残酷征服,而是“和协万邦”的王道。
【课内挖掘】课内素材孟子的义利观孟子的义利观,实质上是价值观。
义与利的关系实质上是道德价值与经济价值、社会正义与社会功利的关系。
孟子所讲的“义”实质上是一种利,一种社会功利,国家的长远利益。
孟子言义,反对利,但并非完全不言利,只是主张先义后利、以义统利、见利思义,反对后义而先利、见利忘义、放弃义而去追求物质利益。
孟子的义利观形成于我国封建制度确立的初期,它对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秩序起到过积极作用。
但由于受到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难免包含一些封建糟粕。
但是孟子的“义”所要求的尊敬长辈、非有勿取、修养气节等,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珍贵的精神遗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的这些思想精华,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凝结和升华为诸如大公无私、无私无畏、廉洁奉公、刚正不阿、见义勇为、助人为乐,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浩然正气。
历史上的许多仁人志士正是在它的激励下,在国难当头、外敌入侵、山河破碎之时,挺身而出,执干戈以卫社稷,同外来入侵者展开英勇斗争;“舍生取义”“义者必急其君”的道德原则,造就了灿若群星的民族英雄和伟大的爱国者,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和鼓舞民族斗争的伟大精神力量。
运用角度【课外应用】孟子提倡义,反对利,其实质就是要求人们以“义”为先,追求社会正义,遵循社会道德规范、政治原则,反对见利忘义、放弃仁义而去追求物质利益。
孟子用“义”衡量人们对利益、财富的态度,“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认为不是自己的却取过来,是为不义。
孟子的义利观实质上是价值观。
义与利的关系实质上是道德价值与经济价值、社会正义与社会功利的关系。
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何必曰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梁惠王上》)【鉴赏】义利之辩,孔子早有见解:“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可见,义是孔子心中理想君子必备的品格。
梁惠王向孟子请教治国策略,一开口便问利,这当然与孟子的仁义思想违背。
因此孟子向梁惠王说明了只追求利的弊端,希望君王能够秉持重义轻利的原则治理国家。
孟子继承了孔子重义轻利的观点,不仅将义与仁、礼、智看作是人心固有的品质,认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而且,作为羞恶之心扩充的结果,他还将其从个人道德层面提升到政治社会层面,作为一种君民必须遵守的社会最高规范,必要时甚至可以舍生取义。
在孟子看来,一个国家,如果从君王到老百姓都只盲目地追逐私利而不顾及仁义道德,那么就有灭亡的危险。
所以他又说:“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
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告子下》)但是,孟子并非完全否定获利,他反对的只是一味求利,“后义而先利”的行为。
孟子所主张的王道仁政,其中就包含了制民以恒产。
他认为民“无恒产”则“无恒心”,“无恒心”则“放辟邪侈”,因此要求“明君制民之产……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梁惠王上》)。
孟子认为,利应建立在促进社会整体和谐稳定、德行普遍提高的基础之上,而仁义则是辨别利是否合理的最高准则,即孔子所说的“见利思义”。
义利之辨一直是先秦诸子谈论的热门话题。
墨家提倡兼爱,认为爱人和利人是统一的,要爱人只需利人就可以了,然而墨家并没有完全滑入功利主义,墨家所强调的利更多是指群体之利,在调节个人与集体利益时依旧以集体利益为主。
《孟子王何必曰利》优质ppt

儒家强调“义利并举”,主张在追求利益的同时也要注重道德和人文价值,强调 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人类的全面发展。
对儒家义利观念的深化
现代新儒家学者认为,在当代社会,应该更加注重精神追求和长远利益,强调“ 以义为先,以利为后”,以此来指导人生和社会的方向。
对现代新儒家的理论贡献
丰富和发展了儒家思想
历史地位
孟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位重要,被尊称为“亚圣”,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其思想被视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2
《孟子王何必曰利》原文解读
原文内容的解析和阐释
背景介绍
阐述《孟子王何必曰利》的背景 和时代特点,介绍孟子的思想体 系和核心观点。
文本解析
逐段解读《孟子王何必曰利》的 原文内容,对每个段落进行详细 的解释和分析,重点强调其中的 关键语句和段落。
04
现代新儒家对《孟子王不必曰利》的 反思与深化
对现代社会的反思与回应
反思现代社会的弊端
现代社会以利益为导向,忽视人文价值,追求物质利益导致社会不公、环境 污染等问题。
回应现代社会的挑战
现代新儒家学者认为,面对现代社会的挑战,需要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价值, 汲取其中的智慧和力量。
对儒家义利观念的再认识
通过对《孟子王不必曰利》的反思与深化,现代新儒家学者 丰富和发展了儒家思想,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为现代社会提供了新的思路
现代新儒家学者的理论贡献,为解决当代社会问题提供了新 的思路和方法,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05
孟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与启示
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与启示
01
企业文化建设
借鉴孟子思想,企业应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关注员工的成长和
《王何必曰利》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 已矣。”
孟子在文中是如何论证 自己的观点的?用了哪些论证方 法?
精品课件
1、面对梁惠王关于利的问题,首先亮出 自己的观点: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 何 必 曰 利
2、通过反面分析 “利”的坏处
国危矣
正
举例论证: 反
不夺不餍
对
3、通过正面阐述 “义”的好处:推行 仁义才是大利所在。
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 侍奉父亲,做弟弟的心怀仁
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 义来侍奉哥哥,这 就会使
是君臣、父子、兄弟去 君臣之间、父子之问,兄弟
利,怀仁义以相接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何必曰利?”
之间都完全去掉利害关系, 心怀仁义来互相对待,这样 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的,是 没有的。何必要去谈听‘利’
身?’上下交征 利,而国危矣!
自己获利呢?’上层下 层互相从对 方那里谋取财利,国家
精就品课件危险了!
原文:万乘之国,
弑其君者,必千乘 之家;千乘之国, 弑其君者,必百乘 之家。万取千焉, 千取百焉,不为不 多矣。苟为后义而 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 也,未有义而后其 君者也。王亦曰仁 义而已矣,何必曰 利?
精品课件
王 何 必 曰 利
精品课件
原文1:孟子见梁 惠王。王曰“叟, 不远千里而来, 亦将有以利吾国 乎?
译文:孟子谒见梁惠 王。梁惠王说:“老 人家,不辞长途辛苦 (您不以千里为远) 而来,将有使我的国 家得利的手段吧?”
这是当时梁惠王对孟子的期待,也是 当时诸侯对孟子的期待。面对梁惠王的 期待,孟子将如何应对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楚之王,秦、楚之王悦 说秦王 楚王,秦王楚王因
王好战王何必曰利

由:介词,从
由君子观之,则 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 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 泣者,几希矣。
之:音节助词 从君子看来 则:那么 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所以……者:用来……的方法 利达:显达
希:通“稀”,少。几稀,不
多,一丁点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 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处室:住在一起。 良人:古时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餍:满足、饱 食。 反:通“返”。 所与饮食者:与他在一起吃喝 的人。 富贵:形作名,富贵的人 其:指良人。 未尝:不曾。 显者:有名望的人。 瞷(jiàn)良人之所之:暗中看他所去的地方。瞷, 窥视,暗中看。前一个“之”是助词,取独,后一 个“之”是动词。所之,所去的地方。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 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 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 餍足之道也。其妻归,告其 妾,曰:“良人者,所仰望 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 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 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 来,骄其妻妾。
蚤:通“早” 施(yí):通“迤”,斜行这里指 暗中跟踪 从:跟随 国中:都城内 国,国都、京城 之:去、往 东郭:城之东门外 墦间:坟墓间 乞其余:乞讨祭祀剩下来的酒肉 不足:不够吃,没有吃饱 顾:回过头看、 环视 其:大概 为:是。 讪(shàn):讥讽 于中庭:在庭院中,介词结构后置 未之知:宾语前置
王好战请以战喻
孟子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 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
喷水文言文注释及翻译

《孟子·告子下》云:“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曰:‘仁者无敌于天下。
’”
注释:
1. 孟子见梁惠王:孟子,名轲,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梁惠王,即梁惠王,战国时期魏国君主。
孟子前往梁国拜见梁惠王。
2. 叟:古代对老年男性的尊称,此处为孟子对梁惠王的谦称。
3. 不远千里而来:形容孟子为了拜见梁惠王,不远万里前来。
4. 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吾国,指梁国;利,使……受益。
梁惠王问孟子,他来梁
国是否有什么好处可以给梁国。
5.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回答梁惠王,何必只谈利益,仁义才是最
重要的。
6. 仁者无敌于天下:仁者,指具有仁德的人;无敌于天下,指在天下无人能敌。
孟子认为,一个国家如果能够培养出仁德之人,那么这个国家在天下将无人能敌。
翻译:
《孟子·告子下》记载,孟子拜见梁惠王时,梁惠王问道:“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难道有什么好处可以给我国吗?”孟子回答说:“大王,您何必只说利益呢?仁义才是最重要的。
大王问:‘怎样使我国受益?’我回答说:‘有仁德的人,在天下无人能敌。
’”
在这段文言文中,孟子通过对话的形式,向梁惠王阐述了仁义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国家要想强大,仅仅追求利益是不够的,更需要培养具有仁德的人才。
这段话不仅体现了孟子的思想,也对我们今天的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现代社会,我们更应该注重培养具有仁德的人才,以推动社会和谐与进步。
《王何必曰利》课件27张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生将要到哪里去?”宋牼说: “我听说秦楚两国交战,我将要 去见越王,劝说他让他停止战争。 如果楚王不高兴,我将要去见秦 王,劝说他让他停止战争。楚王 秦王两人当中,我将有投合的。”
意 将有所遇焉。”曰: 孟子说:“我不想问得太详细,
“轲也请无问其详, 希望听听您做这件事的大致意向,
愿闻其指。说之将何 如?”曰:“我将言 其不利也。”
译文:孟子回答说:“大王 为什么张口就说利呢?只要 有仁义就行了。假如大王说: ‘用什么使我的国家获利? ’大夫说:‘用什么使我的 采地食邑获利?’士和老百 姓说:‘用什么使我自己获 利?’上层下层互相从对方 那里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 了啊!
8
原文1:万乘之国, 译文: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杀害
弑其君者,必千乘 国君的,必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
10
2、作者在第3则内容中,运用何种论 证方法,强调了什么?
问 题 作者通过对比论证,表现了为利与为善
的差别,强调我们应该多多行善。
11
明结构
1、面对梁惠王关于利的问
王何必曰利?
题,首先亮出自己的观点:
亦有仁义而已
王 何
2、通过反面分析 “利”的坏处
必 曰 3、通过正面阐述 利 “义”的好处
矣。
这样而
词 (7)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 背离
语 (8)舜之徒也
类
(9)利与善之间也
差别
(10)孳孳为善者 勤勉、努力不懈的样子
4
找 出
①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
事:名词用作动词,侍奉
词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类 ③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利:名词用作动词,对……有利 活 用 ④不远千里而来 远: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远
孟子书文言文翻译及翻译

原文: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夫苟无仁义,则国之所以为国者,无以异于一家之私也。
”翻译:孟子拜访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不辞千里之遥而来,是否有什么对我国家有益的东西?”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一定要说‘利’呢?只要讲求仁义就可以了。
大王问如何使国家得利,大夫问如何使自家得利,士人、平民问如何使自身得利,上上下下都追求利益,那么国家就危险了。
如果没有仁义,那么国家之所以成为国家的原因,与一家一户的私利并无二致。
”孟子在这段话中,首先表达了自己对梁惠王的尊敬,同时也传达了自己对仁义的重要性的认识。
他认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并非仅仅依赖于追求利益,而是要注重仁义道德的传承。
孟子接着指出,当国家上下都追求利益时,国家就会陷入危机。
这是因为,如果人们只关注自己的利益,那么就会忽视道德和仁义,从而导致国家的不稳定。
最后,孟子强调,国家之所以成为国家,并非仅仅是因为领土和人口的聚集,而是因为国家有着共同的道德和仁义。
如果国家失去了这些,那么国家就如同一家一户的私利,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这段话反映了孟子对仁义道德的重视,以及他对国家治理的深刻思考。
在当今社会,孟子的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我们在追求利益的同时,更要注重道德和仁义的传承,以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以下是对原文的详细翻译: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不辞千里之遥而来,是否有什么对我国家有益的东西?”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一定要说‘利’呢?只要讲求仁义就可以了。
大王问如何使国家得利,大夫问如何使自家得利,士人、平民问如何使自身得利,上上下下都追求利益,那么国家就危险了。
如果国家没有仁义,那么国家之所以成为国家的原因,与一家一户的私利并无二致。
”在这段话中,孟子首先表示了对梁惠王的尊敬,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仁义道德的重视。
王何必曰利修改版

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史记》 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 利往。”这种说法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当今社 会是一个物质社会,人们追求财利并没有什么 错。但是,两眼只盯着财利的人会失去很多美 好的东西;不择手段追逐财利的人,不仅会伤 害他人,而且会伤害自己;如果人人利字当头, 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沦为冷冰冰的金钱 交易。
作者在第3则内容中,强调了什么?
作者通过对比,表现了“为利”与 “为善”的差别,强调我们应该多 多行善。
一、为下列加蓝词语注音。 kēng 1、宋牼将之楚______________ wàng 2、然而不王者______________ zī 3、孳孳为善者______________ 4、蹠之徒也______________ zhí 5、利与善之间也 jiàn
为人臣者怀其利以事其君……是君臣、父 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 亡者,未之有也。
来;侍奉。 舍弃;交往。 亡国;宾语前置。
正 反 对 比 论 证
反面:人与人之间沦为 利益关系,破坏社会和 谐,丧失对仁义价值的 关怀。
结论: 何必曰利
正面:用仁义来打动人
第三则
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 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蹠之徒也。 欲知舜与蹠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译文:孟子说:“晨鸡报晓连忙起来, 孜孜不倦地行善者,是舜一类的人;晨 鸡报晓连忙起来,孜孜不倦地谋利者, 是跖一类的人。要想了解舜和跖地区别, 没有别的,只是利和善的差别。”
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宣扬仁政、王道学说
第二则
宋牼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 生将何之?” 状语后置 到;在;到。 宾语前置 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 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交战;使…停止;投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孟子》【修身篇】王何必曰利
《孟子》总述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著有《孟子》一书,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为“四书”。
孟子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就学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孟子》有七篇十四卷传世:
《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
《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
《万章》上、下;《告子》上、下;
《尽心》上、下。
王何必曰利
孟子见梁惠王①。
王曰:“叟②!不远千里而来,亦③将有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上》
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谥号。
公元前370年继他父亲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②叟:老人。
③亦:这里是“只”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