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列子》一则(《伯牙善鼓琴》)说课稿
伯牙鼓琴优秀说课稿
![伯牙鼓琴优秀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bf51d699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ec.png)
伯牙鼓琴优秀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伯牙鼓琴》。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伯牙鼓琴》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以“感受艺术之美”为主题,选编了《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京剧趣谈》等课文,旨在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伯牙鼓琴》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子期亡故,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的故事。
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音乐的魅力,更歌颂了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情谊。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理解文言文的大意。
但是对于文言文的节奏把握、情感体会以及文化内涵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3、体会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读懂课文内容。
2、体会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1、感悟音乐艺术的魅力,理解“知音”的含义。
2、体会伯牙破琴绝弦的行为所表达的情感。
五、教学方法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实现教学目标,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和韵味。
2、点拨法: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情谊,体会音乐的魅力。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课伊始,我会播放一段古典音乐,让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吗?在古代,有一位音乐家,他的琴声能让人陶醉其中,他就是伯牙。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伯牙鼓琴的文言文。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优秀7篇)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优秀7篇)](https://img.taocdn.com/s3/m/ac17304e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18.png)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优秀7篇)伯牙鼓琴教学设计篇一一、初读课文,疏通字词1、教师让学生齐读课题和课文第一句话,理解“鼓”的意思。
(1)让学生说说,平时他们说“鼓”的时候指的是什么。
(2)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理解在课文中“鼓琴”是“弹琴”的意思。
(3)让学生明白在文言文中,“鼓”字有“弹”的意思。
2、引导学生联系旧知,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板书:看注释看插图)3、教师示范朗读并简单讲解。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并注意指导以下几个字的读音。
少(shǎo)选、汤(shāng)汤乎、复为(wèi)鼓琴者(2)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知道课文讲了伯牙和锺子期这两个热爱音乐的好友之间发生的故事。
4、引导学生理解难懂的句子并正确朗读。
(1)用多种方式理解句子,读好停顿。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①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善哉”,知道“善哉乎鼓琴”是“琴弹得真好啊”的意思。
②借助注释,说出“巍巍乎若太山”和“汤汤乎若流水”的意思,知道“太”在这里是“大”的意思。
③通过“巍巍乎若太山”,引导学生理解“方鼓琴而志在太山”是说伯牙在弹琴的时候心里想着大山;通过“汤汤乎若流水”,引导学生明白“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是说伯牙在弹琴的时候心里想着流水。
教师再让学生关注注释中“少选”表示“不久”,对照知道“方”也是表示时间,是“刚刚”的意思。
④借助停顿线,引导学生读好停顿,并告诉学生读到语气词“哉”“乎”的时候声音可以稍微拖长。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①引导学生理解“破琴绝弦”中“破”和“绝”表示动作,再通过“破坏”和“断绝”的词语让学生大致明白这两个字在这里的意思,进而能说出这四个字的意思是“把琴摔破,把弦弄断”。
《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列子》一则)
![《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列子》一则)](https://img.taocdn.com/s3/m/348eca6aec3a87c24128c476.png)
《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列子》一则)教学目标1.积累实词虚词,夯实文言基础。
2.通过诵读,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理解人物间的情感。
感受伯牙钟子期情意投合、惺惺相惜的友情,引导同学体会古人重情重义的纯朴情操。
理解文中蕴涵的道理:知音难得、知己难求。
3想象自己即是伯牙,进而感悟“知音”并练笔。
教学重难点1、理解“高山流水”的典故。
2、理解伯牙与钟子期相互理解、相互观赏的深厚情感。
教材分析《伯牙善鼓琴》是语文版七班级(下)第七单元第四篇文章《古文二则》其中的一篇。
两则短文所选内容都是传奇故事,《郢人》出自《庄子》,《伯牙善鼓琴》出自《列子》,庄子和列子都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所以,学习这两篇文章也是同学第一次接触道家学派的文字。
从内容上看,两文故事性较强,同学乐于学习,也是记叙性的文字,可以按记叙文的要求理清人物所经受大事的过程或情节。
两文从主旨上看,都表达了“知音难得、知己难求”的主题,但又各有侧重,《郢人》侧重于信任协作与怀友,《伯牙》则侧重于相互理,相互观赏。
由知音的故事引出本文的学习,在学习第一则《郢人》的基础上再深化理解伯牙与子期的交情。
讲授本文时,可以侧重在比较中理解二人的真挚友情。
学情分析这是一篇传奇故事,同学在以前的学习经受中,广泛接触过此类作品,可引导同学将把握的有关阅读传奇故事的学问和技能做适当迁移,应用到文言文的传奇故事阅读上,了解传奇故事的内容及其蕴涵的深刻含义。
同学对文言文学习已经形成了肯定的方法,对阅读故事性较强文章比较感爱好。
上学期七单元的两则古文分别讲的是“诚信”和“质疑”,本学期这两则短文主题相近都是讲“伴侣”,这样的主题可以加深孩子们对友情的理解。
在讲授《郢人》这一节的时候,我适当做了拓展延长,联系生活实际,使同学明白两个人在信任的前提下建立友情,同学参加度较高。
所以,对于《伯牙》这一篇特别富有民族情怀的文章,也应当把握情感这条主线,引导同学理解古代音乐背景,从而提高同学的文化品位,激发其爱国情怀。
伯牙鼓琴优秀说课稿
![伯牙鼓琴优秀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96b5d61e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dbfcb47.png)
伯牙鼓琴优秀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伯牙鼓琴》。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伯牙鼓琴》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以“感受艺术之美”为主题,编排了《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京剧趣谈》三篇课文,旨在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伯牙鼓琴》讲述了俞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知音故事,表现了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这篇文言文语言简洁,意境优美,情感真挚,是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魅力、培养文言文阅读兴趣的佳作。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理解文言文的大意。
但是,对于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体会。
此外,学生对于知音文化的理解可能较为浅显,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深化。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3、体会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读懂课文内容。
2、体会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知音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知音”的含义,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达成教学目标,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教法: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和韵味,从而理解课文内容。
2、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知音之情,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3、问题引导法: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学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预习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合作学习法: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合作能力和学习效率。
伯牙鼓琴分钟说课稿
![伯牙鼓琴分钟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bde424b0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c2.png)
伯牙鼓琴分钟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伯牙鼓琴》。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以及说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伯牙鼓琴》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以“感受艺术之美”为主题,选编了《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京剧趣谈》等课文,旨在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伯牙鼓琴》讲述了俞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知音故事,语言简洁,意境优美。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不仅可以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还能感受到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情谊,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学情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理解文言文的大意。
但是,对于文中一些较为生僻的字词和古代文化常识,可能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对于知音文化的理解可能相对较浅,需要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3、体会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真挚情谊,理解“知音”的含义,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1、理解“知音”的深刻内涵,感受艺术之美。
2、引导学生体会文中用“善”字表达的不同含义。
五、说教法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实现教学目标,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言文的韵味,理解课文内容。
2、点拨法:对于文中的重点字词和疑难问题,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帮助学生理解。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知音之情,体会音乐的魅力。
六、说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预习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列子》一则(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列子》一则(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92bd106276a20029bd642de9.png)
《列子》一则(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根据注释和辅助资料理解词句意思,分小组合作翻译全文。
3.感受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猜一猜这首诗是关于谁的?(伯牙和钟子期)子期与伯牙之间的友谊千百年来广为传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两人真挚的友谊。
二、作者与背景1.作者介绍列子,名列御寇,或称列圄寇、列圉寇(今河南郑州市人),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
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
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
列子的活动时期应该是约于战国早中期间,与郑繻公同时,晚于孔子而早于庄子。
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书,均已失传。
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都选自此书隽永味长,发人深思。
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2.背景介绍伯牙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春秋时著名的琴师,擅弹古琴(是琴不是筝),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
春秋楚国(今湖北武汉汉阳)人。
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
历史上记载俞伯牙在汉江边鼓琴,钟子期感叹说:“巍巍乎若高山,荡荡乎若流水。
”两人就成了至交。
钟子期死后,俞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身不再鼓琴。
三、教学过程1.朗读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学生朗读课文:全班齐读、举手朗读。
2.疏通文意,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
伯牙善鼓琴说课稿
![伯牙善鼓琴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acd85ff5aef8941ea76e05ef.png)
(五)拓展延伸,赏析写法
1、课标第四段中谈到“能利用图书馆、网 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 于是总结出本文语言精练,篇幅短小,容易理 解等特点。 2、 写下你与好友之间一个具体、短小、 感人的小故事。尽量运用具体故事反应哲理的 写法来写作。
(六)老师赠语
二、说学情
• 学生已掌握基本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和要 求,所以在教学时应对其知识和技能上做适当
迁移。
•学生认知水平、阅读视野有限,理解存在
一定难度。因此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去
诵读品味课文、感悟课文,成为教学的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新课标中明确要求初中生“诵读
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基本内 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人海茫茫,知音何在?远在天边, 近在咫尺:不是一个梦,而是一课诚 挚的心…
希望:能真心与他人交往。
(七)板书设计
伯牙
知 音
所念
善
必得之
鼓 :高山流水, 曲每奏 琴 听 :峨峨兮、洋、初步达到学生能熟读并背诵课文, 在疏通文意方面能掌握重点的文言词。 2、初步完成了教学目标的一二两点。 3、在赏读课文、解读文本这个环节, 多给学生思考感悟的机会和时间,应该 能够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三。
• 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感知文本,学法指导
不同形式的读:
1、学生自由朗读,了解故事,叮嘱学生圈 点文中难读,易写错的字词。 2、指名读,要求学生学会聆听他人朗读并 学会质疑; 3、教师范读,学生圈点出字词的注音。
总结朗读方法(读准字音,读出语气):
同桌互读
(三)品读课文,理解文意
《伯牙鼓琴》 说课稿
![《伯牙鼓琴》 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1b140cc5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34.png)
《伯牙鼓琴》说课稿一、文本解读《伯牙鼓琴》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
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
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
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
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
”伯牙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点评:文未见已感动。
老师对此篇文章的解读不仅全面,而且字字句句充满了情感。
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所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老师应在进行教学设计前,先在文本解读上下功夫。
)二、设计理念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
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知识能力训练点:学生通过教师引导以及小组自主合作,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过程方法引导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习的方法。
(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读通、读懂、熟读成诵。
伯牙鼓琴优秀说课稿
![伯牙鼓琴优秀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20983914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b2.png)
伯牙鼓琴优秀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伯牙鼓琴》。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伯牙鼓琴》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以“感受艺术之美”为主题,编排了《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京剧趣谈》等课文,旨在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伯牙鼓琴》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动人故事,展现了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这篇文言文语言简洁,意境优美,所蕴含的知音文化影响深远。
二、说学情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理解文言文的大意。
但对于文中所表达的深厚情感以及知音文化的内涵,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体会。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和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内容。
3、体会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理解“知音”的含义,感受艺术的魅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文言文,理解词句意思。
2、体会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理解“知音”的内涵,感受艺术之美。
五、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言文的韵味,理解文意。
2、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体会人物的情感。
3、问题引导法: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深入理解文本。
六、说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1、诵读法:反复诵读,熟读成诵,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
2、圈点批注法:在阅读过程中,圈画出重点词句,写下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3、合作交流法: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伯牙鼓琴》说课稿
![《伯牙鼓琴》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6ba2013f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29.png)
《伯牙鼓琴》说课稿《伯牙鼓琴》说课稿一、说教材《伯牙鼓琴》是篇文言文,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本课是这组课文的的第一篇,在整组教材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现结合本篇课文的编排意图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3.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学生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很多首诗词,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所以对于本课来说,学习方法的指导不是难点,重点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结合人物对话和表现人物动作、神态的词句,想象情境,养成学习习惯,体会人物情感,感受艺术魅力。
三、说教法:1、读中感悟。
注意朗读和默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
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上下功夫。
2、想象情境,点拨引导法。
这篇课文虽篇幅短小,但毕竟是文言文,因此要想让学生在一课时之内既充分的理解内容,又深刻的体会到朋友间深厚的情谊,就必须在课前对学生提出预习要求,要求学生一要将课文读通顺,读出节奏,读出感情;二要结合已有经验,参照注释,参看插图,查阅相关资料理解句意,把握主要内容;在课上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验,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激发想象,想象当时的情景,把自己的情感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运用音乐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升华情感,使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
四、说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教师播放乐曲《高山流水》。
流水依依,千折百回。
高山伫望,恍然如梦。
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一曲令人荡气回肠的《高山流水》的背后,蕴藏着一个何等感人至深的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伯牙鼓琴》,顺势让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9 列子一则教案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9 列子一则教案 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6717c14127284b73f242507f.png)
《列子一则》本文不足一百五十个字,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课根据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知识与能力目标】领会伯牙与子期的故事启示。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析,感悟文言文的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重视珍惜友谊。
【教学重点】掌握简洁生动的叙述技巧。
【教学难点】能够从故事中收到启发。
1.利用工具书,理解字词;2.尝试翻译古文;3.了解相关故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朋友》,开启话题,引入新课。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都离不开朋友,我们和朋友之间的故事点滴都成为我们彼此美好的回忆,有这样两个人,他们之间的友谊被世人称道,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友谊。
二、资料链接1.相关资料。
列子,名御寇,相传郑国人,思想家和语言文学家。
是战国时早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思想上崇尚虚无缥缈,生前被称作“有道之士”,是中国道家和哲学史上的著名人物。
《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
全书基本上则以寓言形式来表达精微的哲理。
这些神话、寓言故事和哲理散文,篇篇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2.知人物。
俞伯牙,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战国时代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
他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
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
是一名樵夫。
三、整体感知1. 注意字词。
伯牙善鼓琴鼓,名词活用为动词,弹奏。
志在登高山志,想。
峨峨兮若泰山峨峨,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山高耸的样子。
洋洋兮若江河水流宽广的样子。
伯牙所念念,想。
钟子期必得之得,懂得,知道。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阴,山的北面2.熟读课文,初步理解文意。
3.尝试讲述故事大意。
四、合作探究1.师生合作解释文意。
伯牙善鼓琴说课稿
![伯牙善鼓琴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4a08e499192e45361066f5ee.png)
高山流水觅知音千古绝唱悟真情——《伯牙善鼓琴》说课稿说课人:澧源中学陈玉竹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澧源中学的陈玉竹。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伯牙善鼓琴》。
我将以“高山流水觅知音,千古绝唱悟真情”为主题,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伯牙善鼓琴》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学期第七单元《古文二则》中的一篇文言文,主要讲述了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
文章篇幅短小,故事性强,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简短如诗句般的语言为读者描绘出意境深远的景象。
二、说学情在学习这篇古文之前,学生曾在六年级时学过简化的《伯牙绝弦》,因此对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已有一定的了解。
而且七年级的学生已掌握基本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和要求,所以在教学时应对其知识和技能上做适当迁移。
三、说教学目标针对文本内容和学生特点,并结合新课标所强调的“知、过、情”这三个维度,我把以下三点作为本课的教学目标:1.读通读懂《伯牙善鼓琴》,能有感情的诵读课文。
2.利用上下文、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等疏通文意,掌握“阴” 、“卒”、“辄”等重点文言字词。
3.悉知“知音”的含义,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友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
难点:理解“知音”的含义,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知音情谊。
五、说教法和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
教法:点拨引领法新课标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学法:诵读体悟法“诵读是解读文言文的敲门砖”。
六、说教学过程根据文本特点,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采用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我准备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谈话导入,解读“知音”之意上课伊始,我引入学生比较熟悉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以知己为主题词进行飞花令, 老师进行归纳。
七年级语文下册古文二则《郢人》《伯牙善鼓琴》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古文二则《郢人》《伯牙善鼓琴》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f89e40a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fb.png)
七年级语文下册古文二则《郢人》《伯牙善鼓琴》教案篇一:《古文二则》教案“五环节”教、学流程设计篇二:伯牙仁义鼓琴说课稿《伯牙善鼓琴》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古文二则》中的其中一则《伯牙善鼓琴》这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让人感动。
本文行文简洁流畅,只有百余字。
我挑选这篇课文的意图,一就是使学生利用注解介绍文言文的大意;二就是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的天真友情。
本文教学的重点放到全文的重点字词认知和全文的译者,并在此基础上熟读累积。
教学难点是使学生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诚的友情。
二、分析学生特点:至现在年才,学生已经碰触过不少文言文,他们已初步掌控了通过多念、利用注解和工具书记住文言文的自学方法。
虽然存有部分学生的基础极差,但是他们的自学能力还是很强的,教师教会他们自学文言文的方法后使他们自学,有利于培育他们的自学能力。
至于课文所涵盖的人文内涵学生未必能够深入细致认知,只要使他们有所体会就可以了。
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1.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根据注释和辅助资料理解词句意思,分小组合作翻译全文。
3.体会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真诚的友情。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观赏的天真友情。
四、教学理念: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建议就是“使学生稀释祖国语言文化的稀有遗产,培育学生身心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另外,新课标明确提出的以学生自学居多,教师以指导居多的教学理念,因此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学的效果就是比较不好的。
而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一个组织者,而不是主导者,因此我把全班同学分成了八个小组,每个小组6个同学。
在讲述第七单元文言文的时候,我尝试着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来上课。
然后为每个小组预设好具体的任务,并把每个任务的要求写在一张纸上,让各个小组抽签。
2021伯牙善鼓琴初一下册语文教案
![2021伯牙善鼓琴初一下册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b25b724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48.png)
2021伯牙善鼓琴初一下册语文教案《伯牙善鼓琴》选自古籍《列子》,为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所著。
该篇讲述了琴师伯牙与樵夫钟子期之间由于鼓琴听琴而产生的交情。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伯牙善鼓琴初一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伯牙善鼓琴》教案一、教学目标:1、识记课文相关文学常识。
2、背诵《伯牙善鼓琴》(重点)。
3、掌握文言词语,翻译课文(重点)。
4、体会“知己”的内涵,感悟朋友之间的真挚感情。
(难点)二、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合作探究。
三、教学道具:多媒体。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时间:2017年5月5日。
六、教学流程:一、《列子》及伯牙简介简介:《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道家学派代表列御寇所著,郑国人。
列子一生,安贫乐道,不求名利,不进官场,隐居郑地四十年,潜心著述二十篇。
其中《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愚公移山》《纪昌学射》等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可谓家喻户晓。
伯牙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春秋时著名的琴师,擅弹古琴(是琴不是筝),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课堂作业)。
峨()峨兮()若泰山。
卒()逢暴雨。
初为()霖()雨之操。
钟子期辙()穷其趣。
伯牙乃舎()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明确:峨(é)峨兮(xī)若泰山。
卒(cù)逢暴雨。
初为(weì)霖(lín)雨之操。
钟子期辙(zhé)穷其趣。
伯牙乃舍(shě)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三、朗读课文,根据课文的注释,说说本文的内容。
或找出最能体现文章内容的句子。
(提问)明确:中心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四、生根据课文注释进行翻译,师点拨。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听音乐。
伯牙弹琴时,心里想着登高山的情景。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钟子期说:“好啊!高耸的样子呀像泰山!”伯牙又想着流水。
伯牙鼓琴》说课稿
![伯牙鼓琴》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a6215896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6117e76.png)
伯牙鼓琴》说课稿伯牙鼓琴》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XXX和钟子期之间的友情故事。
XXX是一位喜欢弹琴的人,而钟子期则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
XXX的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的情操和智慧。
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与他产生了共鸣。
无论XXX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XXX的心意。
XXX因得知音而大喜。
子期死后,XXX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这篇文章让人感动,也让人深思。
本篇文章的选编意图有三个:一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在教学中,我们要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研究古文的乐趣。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们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学生能通过教师引导以及小组自主合作,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能自悟自得,初步了解文言文研究的方法。
学生能从文中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能从课内外延伸结合中进一步了解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增加学生研究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是感受朋友间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在教学中,我们要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的情感和思想,让他们从中获得启示和感悟。
本课教学是学生难得的文言文研究机会之一。
尽管篇幅简短,但基于学生已经研究过古诗文,因此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
然而,如何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并保持研究兴趣,以达到思维兴奋点,是本教学的关键。
《伯牙鼓琴》说课稿
![《伯牙鼓琴》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ced99761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011325c.png)
《伯牙鼓琴》说课稿各位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为《伯牙鼓琴》,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说课:一、说教材新课标指出的语文的核心素养之一有“文化传承与理解”。
古典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精华。
它以其超常而不俗的想象,新奇而巧妙的构思,启迪、开拓着人们的思维,它对提高青少年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伯牙鼓琴》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篇课文。
这个单元的单元目标是感受艺术之美,伯牙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遂成绝响的故事已然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知音”最为生动、最为震撼的注解之一。
因此,教学本文,在继续学习运用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之外,更重要的是依托语言,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层层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使学生实现文化意象的传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巩固运用借助注释、生活经验等方法理解“破琴绝弦”“善哉乎”“巍巍乎”“汤汤乎”“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等关键词和句子的意思,重点学会带有语气词“乎”的句子的停顿方法,做到正确、流利、有节奏地诵读全文。
2、,抓住关键句“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感受音乐的艺术魅力。
3,依托课文情境,想象补白伯牙的语言,体会钟子期和伯牙之间相知相惜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是借助注释、生活经验等方法理解关键词和句子的意思,学会带有语气词“乎”的句子的停顿方法。
依托课文情境,想象补白伯牙的语言,体会钟子期和伯牙之间相知相惜的情感。
三、说教法1,诵读法。
“诵读是解读文言文的敲门砖”。
我在教学中始终以朗读贯穿始终,教师范读,学生听读、齐读、自由读、分角色读、想象画面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欣赏、领悟课文语言的韵味。
2,诗意补白法。
面对子期的相知相惜,伯牙的欣喜和感慨稳重并没有过多描述。
因此,针对文中的留白处,想象丰富伯牙的语言,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音”的理解。
《伯牙鼓琴》说课稿
![《伯牙鼓琴》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3196200581c758f5f71f6737.png)
《伯牙鼓琴》说课稿《伯牙鼓琴》这节课在初始阶段,自己就提醒孩子们事有百种做法,让孩子们养成思考的意识。
在接下来的授课中自己是按照魏书生老师的6步教学法来进行授课。
本节课定向一共有4个学习任务。
前两个学习任务是由孩子们进行自学、讨论、答疑、自测,以上几个步骤完成。
这一环节的设计占用了本节课的一半时间。
在孩子们自学文言文的过程中,从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到自己运用这种方法去学习,让孩子们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孩子们在学习词语的过程中,会有一些困惑,但是通过小组合作,以及全班同学的答疑、争论中最终找到了正确的答案。
这个过程获得来的知识,孩子们印象尤为深刻。
在第3个学习目标:朗诵这一环节中,孩子们平时可能缺乏这方面的学习经验,自学起来会有一些困难,自己给孩子们做了示范,训练了孩子们的倾听能力。
与此同时自己给孩子们创设情景,让孩子们进行反复的诵读,来揣摩伯牙与子期之间的心意相通。
这一活动完成了魏书生老师所讲的教给孩子们读书的方法。
这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该怎样去读?通过这一篇文言文,让孩子习得以后怎样再去读文言文的方法?一节语文课要给孩子留出写和说的时间,不管写的好坏,说的好坏,只要让孩子动口、动笔,写出自己的心声就好。
在这节课孩子们基本上做到,但由于一节课时间太短,如果给孩子们的时间再充分点会更好。
最后这节课临近尾声时,让孩子们当堂背诵,既完成了学习任务,也训练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体验到了战胜自我的快乐。
在课程结束后,让孩子讲一讲对这节课是否满意?你认为这节课当中最满意的地方是哪里?还需要提升的地方是哪里?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样来设计这节课?这样的问题不仅可以帮助老师反思自己的课堂,还可以让孩子站在学习者的角度来审视课堂,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
以上就是这节课的设计目的。
2021年1:伯牙善鼓琴优秀教学教案说课稿
![2021年1:伯牙善鼓琴优秀教学教案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70a563c5af45b307e97197b4.png)
《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练朗读课文,掌握重点词语含义。
2.学会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3.了解故事内容,把握人物之间的情感。
4.体悟古人重情重义的淳朴情操。
【教学重点】学会注释疏通文意。
难点:了解故事内容,把握人物之间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明确目标1.导入新课:走近《列子》《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其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列子心胸豁达,贫富不移,荣辱不惊。
因家中贫穷,常常吃不饱肚子,以致面黄肌瘦。
有人劝郑国执政子阳资助列子,以搏个好士之名,于是子阳就派人送他十车粮食,他再三致谢,却不肯收受实物。
妻子埋怨说:我听说有道的人,妻子孩子都能快乐地生活,现在我却常常挨饿。
宰相送粮食给你你却不接受,我真是命苦啊。
列子笑着对妻子说:子阳并不真的了解我,听了别人的话才送粮给我。
以后也可能听别人的话怪罪我,所以我不能接受。
一年后郑国发生变乱,子阳被杀,其党众多被株连致死,御寇得以安然无恙。
2.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自学指导、合作探究(一)展示预习成果(二)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听课文朗读录音,学生朗读课文。
(三)借助注释和词典翻译课文(四)合作探究1.伯牙如何“善”鼓琴,钟子期又如何“善”听?2.这篇古文所共同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三、大组汇报,教师点拨1.生活中志趣相投的人很难遇到,没有志趣相投的人,自己的才能也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了。
2.伯牙把自己的情怀寄托于琴音,琴技炉火纯青,而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无论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道出伯牙的心意。
3.知音难得,知己难求。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高1.做导学案自主检测题。
2.读伯牙绝弦的有关文字,思考问题: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节选)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这是伯牙在子期墓碑前的一首短歌)①善鼓琴的伯牙,名满天下的伯牙,居然从此绝弦,如果你就是伯牙,你见着这绝弦,再对子期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列子》一则(《伯牙善鼓琴》)说课稿一、说教材古典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精华。
它以其超常而不俗的想象,新奇而巧妙的构思,启迪、开拓着人们的思维,它对提高青少年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正确地引导学生多读一些诗文佳作,还可以加强学生品德修养,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所以,古典诗文的教学,在初中阶段占有重要的地位。
今天我代表十三中语文组说说《伯牙善鼓琴》这一课。
《伯牙善鼓琴》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学期第七单元《古文二则》中的第二篇文言文。
本文不足一百五十个字,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课根据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二、说教学目标联合本单位教学目标和课本自身特点,我们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情感的朗读课文。
2.能使用上下文、课文解释和东西书等疏通文意。
3.相识传说故事的内容及其蕴涵的深刻寄义,感觉朋侪之间的诚挚交谊。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根据大纲领求,我们把引导学生借助课下解释和东西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作为教学重点。
而文言文教学,不但要让学生通过掌握须要的文言知识,到达阅读浅近文言文的目标,还应学习文中所蕴含的富厚的汗青文化知识,写作知识、意会领会此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和人生哲理,以造就审美观赏本领。
而文言文反应的期间距今长远,文本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其特定的期间配景,特定的语言环境,并非为了如今的“教”与“学”而写,对付七年级的学生而言,要让他们通过文言文去感觉文本作者的特定语境,并非易事。
因此我们把明白“知音”的寄义,领会伯牙,子期之间诚挚的友谊,作为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1.诵读法:“诵读是解读文言文的拍门砖”。
从教学历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串到讲堂始终,老师树模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资助学生深入领会课文情绪意蕴,到瓜代运用个读、齐读、自由读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真正学会念书,欣赏、意会漫笔的柔美语言和意味,藉此落实教学目标。
2.提问法:为了在讲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想本领,进步对漫笔团体的掌握本领,我们设计了多少个题目适时抛出,有利于学生在明白的底子上增强影象。
3.训练法:对付字文句的要点,我们接纳训练法来查抄学生的预习环境,资助学生牢固新知识。
五、说学法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
这篇课文虽篇幅短小,但毕竟是文言文,因此要想让学生在一个课时之内既充分的理解内容,又深刻的体会到朋友间深厚的情谊,就必须在课前对学生提出预习要求,我们将需要预习的内容在讲学稿上呈现出来,让学生在课前落实。
要求学生一要将课文读通顺,读出节奏;二要结合已有经验,参照注释,查阅相关资料理解句意,把握主要内容。
在课堂上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激发想象,把自己的情感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精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悟相结合,除此之外,为了突破教学重点还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读懂了课文内容。
六、说教学过程(一)音乐导入。
教师播放古曲《高山流水》,让学生静静的聆听欣赏。
接着提出问题:请大家说说欣赏的是哪首古曲?老师顺势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这样导入新课,在于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生思绪引入学习文言文的情境中来。
(二)初读感知。
1.老师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进行字音检测,正音。
为朗读扫清字音障碍。
2.学生大声的自由诵读课文。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
3.教师配乐范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4.学生配乐齐读,注意读书过程中的语速、节奏。
【设计意图】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将课文读通,读熟,读出节奏,并能初步读出韵味,为下面的理解和朗读奠定基础(三)疏通文意。
1.老师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把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的意思。
2.学生四人为一组,相互讨论,翻译课文,可以借助工具书和课下的注解,强调--画出课文中给自己造成翻译困难的句子,可提出来寻求解答【设计意图】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疏通文意的环节主要是通过老师详尽的解释、串讲完成的,学生被动接受,毫无兴趣。
我们认为学生应是课堂学习的主人。
课堂教学想要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营造一个合作学习的民主氛围,这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
由于这一篇课文篇幅短小,学生容易读懂,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们要求学生在完成字词句预习任务的基础上,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自悟,在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疑难字句,老师让学生代表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在班内讨论,在交流、讨论、质疑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从而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为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空间和机会。
(四)课文探究1.文中紧扣哪个字来的写?--(善)【设计意图】在疏通文意之后,老师让全班同学再次朗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同时边朗读边思考:“文章是紧扣哪个字来写的?”,这样,就自然而然把学生引入到课文探究这一环节的学习。
“善”字是本文的文眼,这样的切入比较省力,扣一个字就可以把握全篇。
2.伯牙和子期各自“善”什么?文中是如何表现他们的“善”的?请从文中画出相关的句子。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志。
【设计意图】老师紧扣“善”字,设置了两个问题,目的是让学生把握文本基本内容,问题的答案学生很容易就可以从文中找到。
老师让学生读文本中相关的句子,然后点拨:“伯牙把自己的情怀寄托于琴音,琴技炉火纯青;而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无论伯牙如何弹奏,子期能听出琴音的内容,更难得的是能猜出伯牙的心意,这就是知音啊!”这样一点拨,对知音就有了初步的领悟。
3.情境演练场(配背景音乐)示例: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仿照句式:伯牙鼓琴,志在(),子期会曰:善哉,()兮若()。
志在(明月),钟子期曰:“(皎皎)兮若(银盘)”志在(白云),钟子期曰:“(软软)兮若(棉团)”志在(杨柳),钟子期曰:“(依依)兮若(细腰)”【设计意图】在学生对“知音”初步领悟之后,老师再次播放古曲《高山流水》,让学生闭眼欣赏,引导:伯牙出名的琴师,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高山流水,他的琴声里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画面呢?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设计了语言训练题,从感性上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这成为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感悟到音乐的魅力,还能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通过凝练、优美的文字把音乐的美表现出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
但这又不是单纯的语言训练,更是要让学生置身于音乐的氛围中,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进而深化了对主题的认识。
4.理解“知音”的深刻含义,把握文章主题。
--本文高度赞扬了朋友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情谊。
“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灵相通的人。
【设计意图】为了加深学生对主题的理解,老师还适时地补充了课外资料--《伯牙绝琴》的故事,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使学生体会到:知音就是指心意相通,相互理解,心心相惜的人,而这样的人是可遇不可求的。
由此归纳主题。
5.走近作者。
本文作者,名,又名,战国前期代表人物之一。
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静尹子、壶丘子等。
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净修道。
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
先后著书二十篇。
代表作《列子》,其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如《》、《》、《》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发人深思。
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设计意图】传统教法往往会在上课之初进行作者作品简介,这样的上法显得很突兀,学生没有印象。
我们在归纳主题之后,以“给我们留下如此感人至深的故事的作者是谁呢”这样的一句话引出对作家作品的介绍,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这也成为我们这节课的第二个亮点。
6.再读课文,情绪升华。
(末了伴着感人的《高山流水》,老师让学生有情感地再次朗读这篇课文。
)【设计意图】利用音乐建立情境,渲染气氛,使学生感觉到音乐的无穷魅力,同时配乐朗读升华情绪。
课文的诵读贯串教学关键始终,在读中品,读中悟。
朗朗的书声,是语文讲堂上永恒的经典。
在诵读中,学生所可以大概意会到的文本意义,丝绝不会逊色于单纯笔墨阐发时所可以大概得到的信息。
在一遍遍朗读中,学生也领会伯牙子期的深知交谊,课文难点的突破,迎刃而解。
这样,以图画显现景象、以语言刻画景象的要领被有机的联合起来。
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同时更表现了语文学科东西性与人文性同一的特点。
(五)拓展延伸:课外积聚,关于古今结交的故事或名流名言。
(1)“刎颈之交”、“莫逆之交”(2)“士为知己者去世”(3)“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4)“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设计意图】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长阅读量,我们还举行了知识的拓展延伸,这一关键的设置,意在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举行课外积聚。
七、说作业设置必做:有情感的背诵这篇文章。
选做:将这则文言文改写成300字左右的口语文。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充实思量到学生在知识和本领上存在的差别,给差别条理的学生提出差另外要求,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说板书伯牙善鼓琴《列子》伯牙善鼓知音情深子期善听【设计意图】这一板书的设计,内容精当简约,布局合理,美观大方,突出了课文的重难点,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总之,我认为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情,采取诵读、讨论、品析、写作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走入文本,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的概括、想象、赏析、写作等多种能力,在教学中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与才华,从而营造出一种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使自己努力成为一名新课改的实践者和执行者。
侯晓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