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气歌典故
完整《正气歌》原文及解释,天地浩然正气,勉励自我收藏!
完整《正气歌》原文及解释,天地浩然正气,勉励自我收藏!完整《正气歌》原文及解释,天地之间浩然正气,好文章勉励自我收藏!正气歌(文天祥诗作)《正气歌》是南宋诗人文天祥在狱中写的一首五言古诗。
诗的开头即点出浩然正气存乎天地之间,至时穷之际,必然会显示出来。
随后连用十二个典故,都是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他们的所作所为凛然显示出浩然正气的力量。
接下来八句说明浩然正气贯日月,立天地,为三纲之命,道义之根。
最后联系到自己的命运,自己虽然兵败被俘,处在极其恶劣的牢狱之中,但是由于自己一身正气,各种邪气和疾病都不能侵犯自己,因此自己能够坦然面对自己的命运。
全诗感情深沉、气壮山河、直抒胸臆、毫无雕饰,充分体现了作者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正气歌宋代:文天祥余囚北庭,坐一土室。
室广八尺,深可四寻。
单扉低小,白间短窄,污下而幽暗。
当此夏日,诸气萃然:雨潦四集,浮动床几,时则为水气;涂泥半朝,蒸沤历澜,时则为土气;乍晴暴热,风道四塞,时则为日气;檐阴薪爨,助长炎虐,时则为火气;仓腐寄顿,陈陈逼人,时则为米气;骈肩杂遝,腥臊汗垢,时则为人气;或圊溷、或毁尸、或腐鼠,恶气杂出,时则为秽气。
叠是数气,当之者鲜不为厉。
而予以孱弱,俯仰其间,於兹二年矣,幸而无恙,是殆有养致然尔。
然亦安知所养何哉?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作正气歌一首。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
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
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
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
嗟予遘阳九,隶也实不力。
《正气歌》中古历史故事5篇
《正气歌》中古历史故事5篇第一篇:《正气歌》中古历史故事元军攻下厓山以后,张弘范召集将领,举行庆功宴会,把文天祥请来。
宴会席上,张弘范对文天祥说:“现在宋朝灭亡,丞相已经尽到最后一片忠心。
只要您回心转意,归顺我们大元皇上,还能保持您丞相的地位。
”文天祥含着眼泪说:“国破家亡,我身为宋朝大臣,没能够挽回局势,死了还有罪孽,怎么还能贪图活命呢。
”张弘范一再劝降,没有结果,只好派人把文天祥押送到大都。
过了半年,文天祥被押到大都,元王朝下令把他送到上等的宾馆里,用美酒好菜招待他。
过了几天,元朝丞相博罗派投降官员留梦炎去劝降。
文天祥对这个叛徒早已深恶痛绝,现在见他居然老着脸皮来劝降,更是火冒三丈。
没等留梦炎开口,就一顿痛骂,把留梦炎骂得抬不起头,灰溜溜地走了。
元朝对文天祥劝降不成,就把他移送到兵马司衙门,戴上脚镣手铐,过着囚徒的生活。
过了一个月,博罗把文天祥提到元朝的枢密院,亲自审问。
文天祥被兵士押着,来到枢密院大堂,只见博罗满脸凶相,坐在上面。
文天祥正眼也不看,昂起头,挺直腰杆走上前去。
左右兵士吆喝他跪下,被文天祥拒绝了。
博罗恼羞成怒,喝令左右动手。
兵士们把文天祥拉的拉,推的推,将文天祥按倒在地上。
博罗说:“你还有什么话可说?”文天祥坦然说:“从古以来,国家有兴有亡,做大臣的被灭被杀的,哪一个朝代没有?我是宋朝的臣子,现在既然已经失败,只求早死。
”博罗怕审问出现僵局,想缓和一下空气,就说:“自从盘古到现在,有几个帝王,你倒说来听听。
”文天祥哼了一声,说:“一部十七史(指《史记》等十七部历史书),从哪里说起?我今天不是到这里来应考,哪有心思跟你们闲扯。
”博罗被文天祥抢白几句,讨个没趣,就无理取闹地责问文天祥为什么丢了临安逃走,为什么要另立二王(指赵昰、赵昺)。
文天祥一条条据理驳斥,最后,他慷慨激昂地说:“我文天祥今天落在你的手里,早就准备一死,何必再噜苏!”博罗气得吹胡子瞪眼睛,喝令把文天祥押回兵马司。
他想杀掉文天祥。
文天祥正气歌的故事
文天祥正气歌的故事文天祥正气歌的故事【导读】《正气歌》是南宋诗人文天祥在狱中写的一首五言古诗。
诗的开头即点出浩然正气存乎天地之间,至时穷之际,必然会显示出来。
随后连用十二个典故,都是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他们的所作所为凛然显示出浩然正气的力量。
因为前几天在新会的崖山看到宋朝和元朝的最后一战的战场,对文天祥的故事非常感兴趣,今天看了一下文天祥的历史,记录下来,我知道北京有个文天祥祠,数次经过都没进过。
以后一定去看看。
文天祥(1236—1283),男,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自号文山,民族英雄。
选中贡士后,他以天祥为名,宝佑四年(1256)中状元,历任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书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赣州等职。
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正月,因元军大举进攻,宋军的长江防线全线崩溃,朝廷下诏让各地组织兵马勤王。
文天祥立即捐献家资充当军费,招募当地豪杰,组建了一支万余人的义军,开赴临安。
宋朝廷委任文天祥知平江府,命令他发兵援救常州,旋即又命令他驰援独松关。
由于元军攻势猛烈,江西义军虽英勇作战,但最终也未能挡住元军兵锋。
次年正月,元军兵临临安,文武官员都纷纷出逃。
谢太后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派他出城与伯颜谈判,企图与元军讲和。
文天祥到了元军大营,却被伯颜扣留。
谢太后见大势已去,只好献城纳土,向元军投降。
元军占领了临安,但两淮、江南、闽广等地还未被元军完全控制和占领。
于是,伯颜企图诱降文天祥,利用他的声望来尽快收残局。
文天祥宁死不屈,伯颜只好将他押解北方。
行至镇江,文天祥冒险出逃,经过许多艰难险阻,于景炎元(1276)五月二十六日辗转到达福州,被宋端宗赵任命为右丞相。
文天祥对张世杰专制朝政极为不满,又与陈宜中意见不合,于是离开南宋行朝,以同都督的身分在南剑州(治今福建南平)开府,指挥抗元。
不久,文天祥又先后转移到汀州(治今福建长汀)、漳州、龙岩、梅州等地,联络各地的抗元义军,坚持斗争。
《正气歌》原文以及翻译
《正气歌》原文以及翻译《正气歌》为南宋名臣、民族英雄文天祥所作。
宋末帝赵昺祥兴元年(1278年),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兵败被俘。
次年被押解至元大都(今北京)。
文天祥在狱中三年,受尽各种威逼利诱,但始终坚贞不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正气歌》原文以及翻译,欢迎阅读。
正气歌宋代:文天祥余囚北庭,坐一土室。
室广八尺,深可四寻。
单扉低小,白间短窄,污下而幽暗。
当此夏日,诸气萃然:雨潦四集,浮动床几,时则为水气;涂泥半朝,蒸沤历澜,时则为土气;乍晴暴热,风道四塞,时则为日气;檐阴薪爨,助长炎虐,时则为火气;仓腐寄顿,陈陈逼人,时则为米气;骈肩杂遝,腥臊汗垢,时则为人气;或圊溷、或毁尸、或腐鼠,恶气杂出,时则为秽气。
叠是数气,当之者鲜不为厉。
而予以孱弱,俯仰其间,於兹二年矣,幸而无恙,是殆有养致然尔。
然亦安知所养何哉?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作正气歌一首。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
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
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
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
嗟予遘阳九,隶也实不力。
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
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
阴房阗鬼火,春院閟天黑。
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
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
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
嗟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
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
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
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
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
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译文我被囚禁在北国的都城,住在一间土屋内。
土屋有八尺宽,大约四寻深。
有一道单扇门又低又小,一扇白木窗子又短又窄,地方又脏又矮,又湿又暗。
正气歌中十二个典故
正气歌中十二个典故《正气歌》是唐代诗人文天祥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首崇高的爱国诗篇。
诗中使用了多个典故,表达了文天祥对祖国的忠诚和对民族的自豪。
以下是《正气歌》中的十二个典故及其拓展:1. 天地有正气:这个典故出自《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曰:‘满招损,谦受益。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这个典故强调了天地的浩然正气,而这种正气也体现在人类之中。
文天祥在这个典故中引用了“天地有正气”,表达了他对祖国的忠诚和对民族的自豪。
2. 漙池之会:这个典故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与秦王漙池之会,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赵王鼓瑟,秦皇含着泪说:‘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赵王鼓瑟。
’”漙池之会是战国时期赵国和秦国之间的一次外交活动。
在活动中,蔺相如机智地化解了赵国和秦国之间的矛盾,表现出了他的机智和勇敢。
文天祥在这个典故中引用了“漙池之会”,表达了他为国家化解矛盾、抵御外敌的决心。
3. 岳母刺字:这个典故出自《宋史·岳飞传》:“初命何铸鞠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
”岳飞背上有“尽忠报国”四个字,这是岳母在他背上刺的字。
这个典故表达了岳飞对祖国的忠诚和对母亲的感激。
文天祥在这个典故中引用了“岳母刺字”,表达了他对祖国的忠诚和对民族英雄的崇敬。
4. 豫让击衣:这个典故出自《史记·刺客列传》:“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
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豫让是战国时期晋国的一位刺客,他曾经为智伯报仇,杀死了智伯。
豫让在故事中表达了他对智伯的忠诚和报仇的决心。
文天祥在这个典故中引用了“豫让击衣”,表达了他对民族英雄的崇敬和对国家的责任感。
5. 刑天舞干戚:这个典故出自《山海经·海外西经》:“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于常羊之山。
正气歌的典故
正气歌的典故引言正气歌,又称《正气歌辞》,是中国古代一部脍炙人口、深受喜爱的文学作品。
它以其深刻的主题和精湛的表达方式,成为后世文人所推崇和传唱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探讨正气歌的典故及其背后蕴藏的寓意。
正气歌的由来1. 关羽的妻子正气歌的典故源于中国三国时期,主要涉及刘备的武将关羽和他的妻子刘氏之间的故事。
关羽是一位忠诚勇猛的将领,他以义气和忠诚而著称于世。
关羽的妻子刘氏同样具备高尚的品德,她一直支持关羽的事业,也因此成为了后世人们推崇的楷模之一。
2. 正义与忠诚正气歌的核心主题是正义与忠诚。
在正气歌中,刘氏表达了自己对正义和忠诚的坚定信仰,并鼓励丈夫关羽继续为正义事业而奋斗。
这首歌的歌词深入人心,它以深情和激昂的旋律表达了对真理、正义和信仰的崇尚,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高尚情操和精神风貌。
正气歌的主题正气歌的主题主要包括正义、忠诚、信仰和理想。
正气歌通过崇尚正义和忠诚的关羽和支持丈夫事业的刘氏的形象,表达了对正义和忠诚的认可和推崇。
这首歌歌颂了这两个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物,传递了正义永存、忠诚不渝的价值观念,并激励后世人们追求真理、追求信仰和理想。
正气歌的艺术特点1. 辞章妙理正气歌的艺术特点之一是辞章妙理。
它的词句简练而富有含义,表达了诗人对正义和忠诚的深思和赞美。
歌中的辞章妙理,既使整首歌通俗易懂,又显现出词作者的才华和艺术造诣。
2. 音律和谐正气歌的艺术特点之二是音律和谐。
它的旋律华丽激扬,节奏明快有力,通过音乐的表现手法将歌词的情感和寓意传递给听众。
正气歌的音律和谐为它赢得了广泛的欣赏和喜爱。
3. 情感真挚正气歌的艺术特点之三是情感真挚。
歌中所蕴含的情感,既有对正义和忠诚的赞美之情,又有对关羽和刘氏的崇敬之情。
这种真挚的情感触动了后世听众的心灵,使他们能够对正气歌产生深厚的共鸣。
正气歌的现代意义1. 传承和弘扬传统价值观正气歌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代表了传统价值观念中关于正义和忠诚的重要理念。
文天祥《正气歌》古诗原文及翻译
文天祥《正气歌》古诗原文及翻译文天祥于祥兴元年(1278)10月因叛徒的出卖被元军所俘。
翌年10月被解至燕京。
元朝统治者对他软硬兼施,威逼利诱,许以高位,文天祥都誓死不屈,决心以身报国,丝毫不为所动,因而被囚三年,至元十九年十二月九日(1283年1月9日)慷慨就义。
这首诗是他死前一年在狱中所作。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文天祥《正气歌》古诗原文及翻译,欢迎参考。
原文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
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
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
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
嗟予遘阳九,隶也实不力。
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
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
阴房阗鬼火,春院閟天黑。
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
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
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
嗟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
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
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
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
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
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翻译这首诗歌中,首先是作者所列举的许多历史人物,既不仅是民族英雄,也不一定都是对历史对人民有过什么重大贡献的英雄人物。
如“为嵇侍中血”诗句中的嵇绍,不过是由于皇室内讧,他为了保卫一个昏庸皇帝晋惠帝而牺牲了的一个封建社会的忠臣。
至于管宁更不过是一位逃避现实,独善其身的隐士;虽然作者把他们都当做历史上英雄人物来歌颂,但其实是不可取的。
其次,作者文天祥虽然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民族英雄,但是他的英勇牺牲的出发点很大程度是来自封建社会的忠君思想。
他自幼就羡慕古代忠臣、义士的行为:在江西学宫看到一些忠臣画象,就慨然说:“设不俎豆其间,非丈夫也。
正气歌引用的典故
正气歌引用的典故一、正气歌的背景和意义正气歌,又称《氓庄小子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是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所著,流传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正气歌通过描绘楚国的政治腐败和社会黑暗,展示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深忧虑和愤怒,以及对个人品格和时代精神的追求。
二、描写楚国政治黑暗的典故2.1 楚怀王和宠臣子罕见的对话“君子无所争”,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说过这样一句话。
在正气歌中,我们可以看到楚怀王和他的宠臣子罕见之间的对话,体现了这个道理。
按照典故的记载,楚怀王问罕见:“吾欲亲往而观宋师,而恐悼子之思己也。
”罕见则回答道:“师不远,亦将何患!亲之则子无思我。
”通过这段对话,我们可以发现楚国的君主并不关心国家的大事,只关心自己的享乐。
而罕见作为楚怀王的宠臣,也没有勇气和正直,只知道迎合君王的私欲。
这种对话揭示了楚国政治黑暗的真相。
2.2 官员争权夺利的描绘在正气歌中,屈原还通过描述楚国的官员争权夺利,展示了楚国政治黑暗的一面。
典故中提到了楚国的诸多官员,他们追逐权力和财富,不择手段地争夺利益。
比如楚国的大臣纷纷勾结商人,欺压和剥削人民,使得民生愈发艰难。
而屈原作为一位志存高远的官员,对这种现象深感忧虑和失望,他将自己的忧虑之情化作了满腔正气,体现在正气歌中。
三、展示屈原对个人品格和时代精神的追求3.1 屈原对自身追求正直和道德的表现正气歌中,屈原以自己为楷模,展示了对个人品格正直和道德追求的向往。
屈原正直无私,不谋取个人私利。
他把自己的一切力量都投入到了保护楚怀王的统治中,他和国君一起经历了许多磨难和压力,但他从未动摇。
他的崇高品质和追求在正气歌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示。
3.2 屈原对时代精神的思考和探索正气歌中,屈原通过抒发自己的痛苦和追求,展示了对时代精神的思考和探索。
屈原深切关注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疾苦,他发自内心地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改变社会的黑暗。
他对时代精神的思考和探索,体现在正气歌中如泣如诉的词句中。
正气歌十二典故事迹
正气歌十二典故事迹第一、负笈志士相传,东汉末年,英勇善战的罗摩为报国雪恨,历经千辛万苦,奋勇负笈赴洛阳投奔丞相。
途中,罗摩遇到一寡妇受到鞭刑的情景,怀有正气的他立即挺身而出,保护了寡妇。
罗摩的正直和勇敢感动了丞相,最终,他成功地成为了丞相的义子,为国家立下了显赫的功勋。
第二、负断秋水北齐时期,小寡妇秦风的丈夫因被冤枉而被杀。
秦风雪夜来到雁荡山上的一湖边,将心神注入湖水中,湖水一阵涟漪,瞬间澄清如镜。
第二天,官府将秦风请上城,询问她是否参与谋杀。
秦风将湖水带到官府,用断定水中无杀手的方法证明自己的清白。
这个正气歌十二典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儿童正气教育的经典范例。
第三、借寇兵车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孔车郑聚在战事上被困。
这时,鲁国的敌人秦孙发现了他的困境,派兵包围了他。
孔车郑聚没有被吓倒,他借敌人的兵车高喊:“请把车上的武器交给我,我要与敌军战斗!”敌人以为他是个疯子,于是将车上的武器交给了他。
孔车郑聚一瞬间杀出重围,成功逃离。
后来,有人问他这段经历如何发生,他回答说:“我靠的是正气,而不是敌人的兵车。
”第四、灭荆州东汉末年,曹操为了消灭蜀国,向江陵进军。
他的大将庞统提议说:“我们一定有办法击败蜀国。
”曹操问道:“你有什么办法?”庞统回答说:“我们可以在蜀国推行德政,这样蜀国的百姓就会对我们心生敬意,他们自然会为我们尽忠效力。
”曹操充分发挥了庞统的智慧,最终灭了蜀国。
第五、报国羞人战国时期,兰陵滑子在楚国任官。
楚国为了保护自己,常常纵容贪污和奢侈的行为。
兰陵滑子不屑于这种行为,他穿着简朴,勤俭节约。
有一天,楚国国王听说了他的事迹,非常惭愧,决定改正自己的错误,使楚国重新变得强大起来。
第六、雪山举动西汉初年,山西大冶出土了一副刻有大雪山举动的藏书,上面写着大雪山举动能使有罪者无法逃脱法律的制裁。
这副藏书成为世人推崇的正气歌十二典之一,后来甚至被尊为射击、棋类、象棋等比赛的经典。
第七、悔过追分战国时期,齐国的公子婊悔过自新,将自己的大脑分开,分为左右两边,分别隐藏。
正气歌典故
1、“在齐太史简”:见于《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春秋时,齐灵公有病,崔杼迎立了前太子姜光,史称齐庄公。
崔杼娶了一女子为妻,但庄公与她私通。
崔怒,派人包围了庄公。
庄公想和解,崔不许;想自杀于太庙,崔不许。
庄公翻墙逃跑,被崔手下射中腿部,掉下墙摔死了。
齐国的史官写史时直书“崔杼弑其君”,崔知道后,一怒之下把史官杀了,然而史官的弟弟接着写,也被杀,另一个弟弟再接着写,最后,权臣杀不下去而作罢。
当时还有一位史官准备好竹简,如果史官再被杀,他将前往继续写。
这是齐国史官的不屈精神。
2、“在晋董狐笔”:见于《左传·宣公二年》,春秋时,晋灵公昏庸无道,作为相国的赵盾多次劝说,灵公非但不听,还多次派人设计刺杀赵盾。
赵盾被迫出逃,途中遇见灵公的姐夫赵穿,赵穿听说后,前去找灵公评理。
灵公不听,且恶声恶语,最后赵穿命令卫士杀死了灵公。
赵盾听说后,返回晋国,把灵公的儿子拥立为王,即晋成公。
赵盾很想知道史官如何评价此事,就把太史令董狐找来询问,董狐让赵看记录上写道“秋七月,赵盾弑其君”。
赵质问董,董狐回答“你身居相位,曾经逃亡而没有走出国境;回来后又不惩办凶杀,这难道不是你的责任吗?”董狐据法直书的精神为后世所传诵。
3、“在秦张良椎”:张良,字子房,战国末年韩国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防止天下再乱,把天下的兵器收起来,铸成铜人12个(每个重达24万斤),威摄天下,无人敢反对。
唯张良不惜毁家抒难,雇了一个力士,铸了一个120斤(相当于现在的60斤)的大椎子,攻击出巡的秦始皇于博浪沙(今河南阳武县),误中副车,没有击中秦始皇,秦始皇大怒,下令捉拿,张良被迫流亡各地。
体现出他敢于挑战强权的大无畏精神。
4、“在汉苏武节”:苏武,字子卿,西汉时杜陈(今陕西长安县)人,武帝时出使匈奴被扣留,先是自杀而未遂,而后被关在冰冷的大窖中,不给食物,他只好吞食雪水和旃毛,几日不死,单于大惊,以为神助,把他解往北海(今贝加尔湖),要他放牧公羊,直到公羊产乳才让回来。
正气歌翻译与赏析
正气歌翻译与赏析正气歌翻译与赏析导语:《正气歌》为文天祥所写,全诗感情深沉、直抒胸臆,充分体现了作者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国主义精神。
以下是店铺带来的正气歌翻译与赏析,供各位阅读。
原文余囚北庭,坐一土室。
室广八尺,深可四寻,单扉低小,白间短窄,污下而幽暗。
当此夏日,诸气萃然:潦四集,浮动床几,时则为水气。
涂泥半潮,蒸沤历澜,时则为土气。
乍晴暴热,风道四塞,时则为日气。
檐阴薪爨,助长炎虐,时则为火气。
仓腐寄顿,陈陈逼人,时则为米气。
骈肩杂逮,腥臊污垢,时则为人气。
或圊溷,或毁尸,或腐鼠,恶气杂出,时则为秽气。
叠是数气,当之者鲜不为厉,而余以孱弱俯仰其间,于兹二年矣,无恙,是殆有养致然。
然尔亦安知所养何哉?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
作《正气歌》一首。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
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
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
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
嗟予遘阳九,隶也实不力。
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
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
阴房阒鬼火,春院闭天黑。
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
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
如此再寒暑,百疠自辟易。
嗟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
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
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
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
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
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翻译我被囚禁在大都,关在一间土牢里,这间土牢宽有八尺,深约三丈二尺,单扇的门又低又小,窗子又短又窄,地势低洼而黑暗。
在这炎炎夏日,各种气味聚集在一起:雨水从四面流入汇集到这里,床铺和桌子都浮了起来,这就是水气;大雨后满室泥泞,经过半天蒸发浸泡后,更加糜烂,这就是土气;天气忽然放晴而燥热起来,然而牢房闭塞,四面不通风,这就是日气;在屋檐下升火烧饭,使室内更加炎热,这就是火气;囤积在仓库的米粮腐烂了,阵阵臭气四溢逼人,这就是米气;囚犯肩并着肩挤在一起,身上污垢发出腥臊般的恶臭,这就是人气;有时从厕所、死尸、烂鼠等处散来各种混杂的恶臭,这就是秽气。
正气歌 典故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有时又表现为写出《出师表》的诸葛亮,他那死而后已的忠心让鬼神感泣。
曹丕既篡汉,备乃即帝位,以续汉统,是为昭烈皇帝。
昭烈将崩,托嗣君禅于亮,亮尽心辅弼,先平南蛮,使蜀无内忧;又东结好于吴,使蜀有与国;然后大举伐魏,申“讨贼”之义,其出师之《表》,十二段,忠谠之忱,洋溢楮墨,使千载下读者,想见其为人,真谋国进谏之典型文字也。
汉室失驭,曹操据中原,挟汉帝,其子丕遂篡汉而号魏,孙策据江东,弟权继之,遂建吴国。
惟刘备以汉宗室保有蜀益,乃汉室之绪余也。
诸葛亮生当是时,知曹孙二氏皆不利于汉,故高蹈不仕,其兄瑾事权,而亮未尝通名焉。
及刘备躬往求贤,三顾而后出,知备为汉胄,事之无害于道义也。
故诸葛亮出处之正,千古称之。
曹丕既篡汉,备乃即帝位,以续汉统,是为昭烈皇帝。
昭烈将崩,托嗣君禅于亮,亮尽心辅弼,先平南蛮,使蜀无内忧;又东结好于吴,使蜀有与国;然后大举伐魏,申“讨贼”之义,其出师之《表》,十二段,忠谠之忱,洋溢楮墨,使千载下读者,想见其为人,真谋国进谏之典型文字也。
又后出师表,文字激昂,不似前表之雍容恬密,论者或疑为后世依托非亮所作。
然此文起句:“先主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派臣以讨贼也”结句:“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逆睹也。
”简单明了,说出义不与寇贼俱存,光复旧物,不可苛安,成败利钝,在所不顾,惟竭力致身以赴而已。
数语昭垂天壤,大节炳然,最为万世之模范,千载下读之,志气振作,永以为保民兴国之矜式可也。
故文山以“鬼神泣壮烈”赞之,谓其忠义之气,感格人神也。
此为处颠危,谋匡复,振士气,正人心之明表,故特著之。
说的是三国时的诸葛亮,他在乱世中隐居,为刘备求才若渴,不惜三顾茅庐的诚意所打动,走出隆中,尽心汉业,助刘备,辅刘禅,写下感人至诚的《出师表》。
《出师表》之所以壮烈,其实不在他的文章,而在于他的所为,他明白汉、贼不两立的大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正气歌典故简要概括
正气歌典故简要概括
《正气歌》是南宋末年民族英雄文天祥在五坡岭兵败被俘后,面对元朝劝降书所写的一首诗。
诗的开头即点明题意:“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接着,诗人列举了历史上许多正气凛然的英雄人物,他们有古代的“名臣”,也有历史上的“豪杰”。
诗人叙述他们的爱国忧民的事迹,歌颂他们的高尚品德和崇高气节。
最后,文天祥直抒胸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一句是诗人对爱国志士的礼赞,也是他本人的宁死不屈的壮烈誓词。
这首诗熔古代事典和历史人物于一炉,表达了诗人坚持民族气节、不屈不挠的斗志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正气歌十二个典故概述[001]
正气歌十二个典故概述《正气歌》是中国古代一首著名的儒家经典,它由南北朝时期的杨雄所作,共有十二个篇章。
这些篇章涉及了许多经典的典故,这些典故凝聚了中国古代民族的智慧和文化精华,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第一篇《君子之道》,主要是讲述君子的品德和修养。
其中提到了诸子百家中的经典典故,如《论语》中的孔子教育弟子的故事,《墨子》中的爱人如己的故事等。
第二篇《别有用心》,主要讲述了人生路上的诱惑和挑战。
它选取了《庄子》中的八卦石的故事和《孟子》中的梧桐树的比喻,告诉人们在生活中要明辨是非,保持自我。
第三篇《穷则变》,主要是讲述如何应变和改变自己的处境。
这一篇引用了《左传》、《孟子》等经典中的故事,告诉人们在遇到困境时,要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勇往直前。
第四篇《知己》,主要讲述了友谊的重要性及如何交友。
这一篇中引用了《管子》中的“金口”故事,告诉人们,交友要慎重选择,不要轻信他人,更要知道自己的朋友是谁。
第五篇《惜时》,主要是讲述如何珍惜时间。
它引用了《庄子》中的“蝴蝶梦”故事和《孟子》中的三日不读书的故事,告诫人们珍惜时间、用好每一刻。
第六篇《虚怀》,主要是讲述如何虚心学习。
它引用了《论语》中的孔子向他的弟子学习的故事、《荀子》中的兴师问罪的故事、《庄子》中的闲人谷的故事等,告诫人们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不要自以为是。
第七篇《谅己》,主要讲述如何认识和面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它引用了《荀子》中的善本立而后行、恶本去而后止的故事,告诫人们要正确认识自己的缺点,不断完善自己。
第八篇《尊贤》,主要是讲述了尊重和信任他人。
它引用了《孟子》中的“舜拜禹”和《礼记》中“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故事,告诫人们尊重他人、相互信任。
第九篇《守道》,主要是讲述了坚持自己的道德信仰。
它引用了孟子、庄子、礼记等经典中的故事,告诫人们要坚守自己的信仰,不要被外界的干扰所动摇。
第十篇《容人》,主要讲述了包容和理解他人。
它引用了《孟子》中的“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的故事,告诫人们要以宽容、理解的心态看待他人的缺点。
正气歌十二典故事迹
正气歌十二典故事迹- 1 -“在齐太史简”公元前548年,齐庄公与大夫崔杼的妻子私通。
崔杼大怒,后来设计杀死了齐庄公,之后崔杼立齐庄公的异母弟弟为齐国国君。
齐国的史官太史令,如实记载了“崔杼弑君”的事。
大权在握的崔杼,不想留下弑君之名,命令太史令把齐庄公写成是暴病而死。
太史令不同意,他就杀了太史令。
太史令的二弟、三弟继任为太史令,仍坚持如实记载,又都被崔杼杀害。
此时太史令的四弟又为太史令。
崔杼在四弟上任时说:“你的三个哥哥都因不听我的话死了,你难道不怕死吗?”四弟正色回答:“据实直书,是史官的职责,我要是失职求生的话,还不如去死。
”崔杼无话可说,只得放了他。
当太史的四弟从宫中走出来,正遇到另一位史官南史氏也携带着竹简而来。
南史氏以为他也会被杀,他也是来继续据实记录这事的。
这就是史官的气节!- 2 -“在晋董狐笔”公元前607年,暴虐无道的晋灵公想要杀掉晋国的重臣赵盾。
赵盾被迫逃亡,在逃跑途中遇见了赵氏同族的兄弟赵穿。
赵穿听说后非常生气,去找晋灵公评理。
晋灵公不但不听,反而对赵穿破口大骂。
急性子的赵穿,干脆命令卫士一拥而上杀死了晋灵公。
此时尚未逃出晋国的赵盾,听到这件事后,便返回晋国,把晋灵公的叔叔拥立为晋成公。
董狐是晋国的史官,看到这一幕之后,直笔记录:“秋七月,赵盾弑其君”。
赵盾不愿背上弑君的骂名,便质问董狐:“谁都知道,国君并不是我杀的,你们这些史官怎么能让我承担罪名呢?”董狐回答道:“你身居相位,曾经逃亡而没有走出国境,回来后也不惩办凶手。
这不是你的责任,又是谁的责任。
”面对董狐正义凛然的质问,赵盾只得作罢,虽然身居相位,也不得不背下这个“弑君”的罪名。
- 3 -“在秦张良椎”张良,就是后来辅佐刘邦开创汉朝的“汉初三杰”之一。
张良本身是韩国人,秦始皇在公元前230年灭掉韩国之后,张良便一直想找机会刺杀秦始皇。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第三次向东巡游天下。
张良找到一个大力士,持一百二十斤的大铁锤,在博浪沙(今河南新乡)伏击出巡的秦始皇车驾。
正气歌中的十二个典故
正气歌中的十二个典故
1、明月几时有:古人对月亮的崇拜和思念。
2、把酒问青天:古人会在宴会中举杯把酒,仰望天空。
3、人生得意须尽欢:提醒人们要珍惜生命,充分享受生活乐趣。
4、莫使金樽空对月:指酒杯里的酒没有喝完,就唱歌对月了,可惜。
5、天生我材必有用:认为人生而来,脑袋里面办的每一件事都有用处。
6、千金散尽还复来:指人有钱就可以买任何东西,但是一旦花光,
钱还可以重新来。
7、烹羊宰牛且为乐:古人在宴会上烹饪羊肉和牛肉,以致大家心满
意足。
8、会须一饮三百杯:古人在宴会上会把一种酒,也就是酒乡友杯杯
里面喝三百杯。
9、岁月催人老:指如何迅速地流逝,使人们老去。
10、欢乐趣,笑谈间:指古代宴会上娱乐的欢乐气氛。
11、主人下酒无续细:指宴会主人说要醉了就不喝了,收起来了。
12、开卷有益:提醒人们学习有益于精神和智力发展。
文天祥的《正气歌》
文天祥的《正气歌》文天祥的《正气歌》《正气歌》是南宋诗人文天祥在狱中写的一首五言古诗,诗的开头即点出浩然正气存乎天地之间,至时穷之际,必然会显示出来。
接下来小编搜集了文天祥的《正气歌》,欢迎查看。
正气歌文天祥余囚北庭,坐一土室。
室广八尺,深可四寻。
单扉低小,白间短窄,污下而幽暗。
当此夏日,诸气萃然:雨潦四集,浮动床几,时则为水气;涂泥半朝,蒸沤历澜,时则为土气;乍晴暴热,风道四塞,时则为日气;檐阴薪爨,助长炎虐,时则为火气;仓腐寄顿,陈陈逼人,时则为米气;骈肩杂遝,腥臊汗垢,时则为人气;或圊溷、或毁尸、或腐鼠,恶气杂出,时则为秽气。
叠是数气,当之者鲜不为厉。
而予以孱弱,俯仰其间,於兹二年矣,幸而无恙,是殆有养致然尔。
然亦安知所养何哉?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作正气歌一首。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
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
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
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
嗟予遘阳九,隶也实不力。
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
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
阴房阗鬼火,春院閟天黑。
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
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
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
嗟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
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
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
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
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
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注释1、予:我,一作余。
北庭:指元朝首都大都(今北京)。
2、寻:古时八尺为一寻。
3、单扉:单扇门。
4、白间:窗户。
5、污下:低下。
6、萃然:聚集的样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对诗中历史典故的解释
1、“在齐太史简”:
见于《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春秋时,齐灵公有病,崔杼迎立了前太子姜光,史称齐庄公。
崔杼娶了一女子为妻,但庄公与她私通。
崔怒,派人包围了庄公。
庄公想和解,崔不许;想自杀于太庙,崔不许。
庄公翻墙逃跑,被崔手下射中腿部,掉下墙摔死了。
齐国的史官写史时直书“崔杼弑其君”,崔知道后,一怒之下把史官杀了,然而史官的弟弟接着写,也被杀,另一个弟弟再接着写,最后,权臣杀不下去而作罢。
当时还有一位史官准备好竹简,如果史官再被杀,他将前往继续写。
这是齐国史官的不屈精神。
2、“在晋董狐笔”:
见于《左传·宣公二年》,春秋时,晋灵公昏庸无道,作为相国的赵盾多次劝说,灵公非但不听,还多次派人设计刺杀赵盾。
赵盾被迫出逃,途中遇见灵公的姐夫赵穿,赵穿听说后,前去找灵公评理。
灵公不听,且恶声恶语,最后赵穿命令卫士杀死了灵公。
赵盾听说后,返回晋国,把灵公的儿子拥立为王,即晋成公。
赵盾很想知道史官如何评价此事,就把太史令董狐找来询问,董狐让赵看记录上写道“秋七月,赵盾弑其君”。
赵质问董,董狐回答“你身居相位,曾经逃亡而没有走出国境;回来后又不惩办凶杀,这难道不是你的责任吗?”董狐据法直书的精神为后世所传诵。
3、“在秦张良椎”:
张良,字子房,战国末年韩国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防
止天下再乱,把天下的兵器收起来,铸成铜人12个(每个重达24万斤),威摄天下,无人敢反对。
唯张良不惜毁家抒难,雇了一个力士,铸了一个120斤(相当于现在的60斤)的大椎子,攻击出巡的秦始皇于博浪沙(今河南阳武县),误中副车,没有击中秦始皇,秦始皇大怒,下令捉拿,张良被迫流亡各地。
体现出他敢于挑战强权的大无畏精神。
4、“在汉苏武节”:
苏武,字子卿,西汉时杜陈(今陕西长安县)人,武帝时出使匈奴被扣留,先是自杀而未遂,而后被关在冰冷的大窖中,不给食物,他只好吞食雪水和旃毛,几日不死,单于大惊,以为神助,把他解往北海(今贝加尔湖),要他放牧公羊,直到公羊产乳才让回来。
苏武在北海常挖野鼠藏的草籽为食,过了19年艰苦生活。
后来,汉与匈奴和亲,他才被放回。
回来时,须发尽白。
他面对富贵志不移,历经苦难骨不屈,他的气节和精神常留天地。
5、“为严将军头”:
严将军,指后汉的严颜,忠州(今重庆忠县)人,时任巴蜀太守。
与张飞大战,被擒获。
在堂上,拒不下跪,张飞怒目咬牙,“大将到此,何为不降,而敢拒敌?”严颜答“汝等无义,擒我州郡,但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最后,张飞因严颜的凛然正气,亲自解缚,义释了严颜。
(《三国演义》中说严颜投降,不足为信。
)今天“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正是其正气的翻唱。
6、“为嵇侍中血”:
嵇侍中,指西晋的嵇绍,嵇康之子。
晋帝北征,征召嵇绍同行,
在荡阴(今河南汤阴县)兵败,百官与侍卫统统溃逃,唯有嵇绍只身护主,敌人射箭如雨,嵇绍中箭死于皇帝身旁,血溅御衣。
事后,皇帝舍不得让人洗去血迹。
嵇绍的忠义之气,贯长虹,昭日月。
7、“为张睢阳齿”:
张雎阳,指唐代的张巡,邓州南阳人.安史之乱中,张巡坚守睢阳,守城已久,粮草皆尽,他就杀了家人给军士吃,惨烈可以想见。
每次打仗,张巡都咬牙切齿,甚至把牙齿咬碎,城破后,敌将尹子奇很是奇怪,问张巡,张巡答曰:“吾欲气吞逆贼,但力不遂耳!”尹子奇用大刀将张的嘴剔开,口内果然只剩下几颗牙齿。
(另有说法:城破后大骂安禄山,牙齿被敲掉,也不投降。
)他咬牙切齿,痛恨叛贼的形象跃然纸上,他为国家为民族的气概足以感天动地。
8、“为颜常山舌”:
颜常山,指唐代的颜杲卿,大书法家颜真卿的堂兄。
颜本来是安禄山的部下,安禄山叛乱后,颜因为力量不够,假装投降,镇守常山(今河北正定),后招募人马,攻占井陉关,截断安禄山的后路。
安怒,派史思明围常山,颜杲卿被抓。
安责问颜背叛他,颜说“我世为唐臣,常守忠义,怎么会跟一个牧羊羯奴叛乱。
”安大怒,命令割掉颜的舌头,颜仍大骂不止,直至气绝。
他受着断舌的剧痛,仍然追求着忠义的信念。
9、“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
说的是汉末的管宁,字幼安,春秋管仲之后。
他一生不慕名利,清寒自处,高风亮节为世人所称赞。
《世说新语》中记载,管宁
和华歆同窗读书,街上有贵人车队经过,华歆坐不住,跑去看热闹。
管宁认为华歆心存富贵,不配与他交友,就“割席断交”。
黄巾起义后,同友人避居辽东,过隐居生活。
皇帝屡次征召他为官,他坚决不受官位,视黄金如粪土。
后辽东战乱,他返回故里,建一小楼,整日戴着一顶高高的白帽子在楼上安居,终生不踏魏地。
他禁得起富贵利禄的诱惑,禁得起寂寞的考验,得到“清虚足以侔(mou)古,廉白可以当世”的名声。
10、“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说的是三国时的诸葛亮,他在乱世中隐居,为刘备求才若渴,不惜三顾茅庐的诚意所打动,走出隆中,尽心汉业,助刘备,辅刘禅,写下感人至诚的《出师表》。
《出师表》之所以壮烈,其实不在他的文章,而在于他的所为,他明白汉、贼不两立的大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1、“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说的是东晋的祖逖,西晋时,诸王争权,自相残杀,五胡乘机入侵,政权东移,东晋建立。
此时无暇北伐,祖逖上书自荐北伐,被授为奋威将军,自己招募部将渡江北伐。
祖逖于中流击楫(船桨)发誓,如果不能收复中原失地,有如大江东流,一去不返,以示决心。
他壮烈的决心,爱国的大志,使他名垂青史。
12、“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
说的是唐代的段秀实,安史之乱后,唐德宗年间,朱涛造反,其兄朱此在京师乘机造反,皇帝被迫出逃。
段秀实假装服从,暗中与人商量谋杀朱此。
有一天,朱此召段秀实议事,谈到“僭位”(僭,古代指地位在下的冒用在上的名义或器物等。
)秀实
怒,夺取身边人的象笏,袭击朱此,朱此头被击中,流血不止。
因同谋者没有来,段秀实被捕,后被杀害。
他不顾自己的性命,视逆竖如无人,宁可死也不做不忠不义之事。
(朱此的“此”字应该加上三点水。
)
12个历史人物在文天祥的头脑中闪烁,正气在文天祥的眉宇间回荡。
文天祥不亚于他所敬佩的先辈,他的一颗赤诚之心必将永恒于人间。
也许古人的事迹在今人眼中已经过时,所谓的忠义也只是为阶级服务的代名词,但中华民族“仰不愧于天,俯不祚于地”的魂魄永远不能丢。
中国传统文化在今人的身上还能体现出多少?历史典故、历史文化我们还知道多少?我们如果丢掉了它们,忘记了它们,中华民族还能称其为中华民族吗?——“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我多么希望中国人身上能够体现出中国人应有的特色,应有的内涵。
加强历史文化熏陶,中国才能有特色的生存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