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技术)热处理加工工艺
数控刀杆热处理工艺技术
![数控刀杆热处理工艺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159f354c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f5.png)
数控刀杆热处理工艺技术数控刀杆(刀柄)是数控机床上常用的切削工具,其质量对加工精度和效率有着重要影响。
为了提高数控刀杆的硬度和延长其寿命,通常需要进行热处理。
下面将介绍一种常用的数控刀杆热处理工艺技术。
数控刀杆的热处理工艺一般包括两个环节,即淬火和回火。
淬火是将刀杆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使其组织发生转变,从而获得较高的硬度。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首先,将数控刀杆放入淬火炉中加热,升温速度一般控制在50~80℃/h,以免产生过大的温度差导致变形或裂纹。
当刀杆温度达到50~100℃时,需要将其保温一段时间,以充分均热。
接下来,将刀杆迅速放入油池中快速冷却,在此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冷却速度以避免产生过大的内应力。
完成淬火后,数控刀杆的硬度显著提高,但同时也会带来脆性。
为了消除脆性和降低内应力,需要进行回火处理。
回火是将淬火后的数控刀杆重新加热,并保温一段时间,使其再次均热,然后再逐渐冷却。
回火工艺的关键是控制回火温度和时间。
一般来说,刀杆的回火温度应在350~550℃之间,时间一般为1~2小时。
回火温度过高或时间过长会导致硬度降低,而回火温度过低或时间过短则无法完全消除脆性。
经过回火处理后,数控刀杆的硬度和韧性得到了平衡,达到了理想的性能要求。
在数控刀杆热处理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加热速度要适中,过快或过慢都会对刀杆的性能产生不良影响。
2. 放入淬火炉中时需注意刀杆的方向,避免变形。
3. 淬火时要控制油池温度和冷却速度,以避免油温过高或冷却速度过快。
4. 回火过程中要注意加热温度和时间,以确保刀杆的性能达到标准要求。
总之,数控刀杆的热处理工艺技术对于提高其硬度和延长寿命非常重要。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热处理工艺,才能保证刀杆具备良好的性能和稳定的质量。
因此,在实际生产中,需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热处理工艺流程进行操作,确保数控刀杆的质量达到要求。
热处理工艺
![热处理工艺](https://img.taocdn.com/s3/m/ff21c1dd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a9.png)
热处理工艺热处理工艺是一种重要的材料加工技术,主要是改变材料的热物理性能而得到的一种特殊的流程。
热处理是一种重要的金属材料加工方法,它可以改变金属材料的组织、结晶结构、性能和综合性能。
它是对金属材料进行各种加工、整形,以达到改善材料性能、提高材料使用性能的一种加工方法。
热处理工艺将通过改变金属材料温度、时间、介质及气氛等进而改变其组织和结构以获得所需的性能。
经过热处理,金属材料的分子构型及性能发生改变。
常见的热处理方法有热处理、回火、正火和正析等,可以改变金属材料的组织结构、物理性能、力学性能、抗腐蚀性、抗热应力性、耐磨性和耐热性等。
热处理工艺的应用非常广泛,主要是因为它可以改变金属材料的物理和力学性能。
它主要应用于航空、船舶、军事、电子、汽车、机械、冶金等行业,可以改善金属材料的性能,提高材料使用性能。
热处理工艺有很多种,其中,正析热处理是一种通过控制加热温度和时间来影响金属材料的内部结构的方法。
正析热处理首先将金属材料锻造成坯料,然后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将坯料加热,使坯料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经过一段时间,晶粒尺寸发生变化,从而达到调节材料特性的效果。
正析热处理可以改善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抗腐蚀性,以及抗热失效性能等特性。
热处理技术以及其在材料加工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能和力学性能,而且使其具有了更高的抗腐蚀性、抗热失效性能以及耐磨强度等特性,使得金属材料的使用性能和质量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目前,热处理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它为金属材料的加工、整形以及综合性能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综上所述,热处理工艺是一种重要的材料加工技术,它主要是通过改变材料温度、时间、介质及气氛等进而改变金属材料的组织和结构来获得所需的性能。
它主要应用于航空、船舶、军事、电子、汽车、机械、冶金等行业,可以改善金属材料的性能,提高材料使用性能。
热处理技术以及其在材料加工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能和力学性能,而且使其具有了更高的抗腐蚀性、抗热失效性能以及耐磨强度等特性,使得金属材料的使用性能和质量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完整)热处理加工工艺规范
![(完整)热处理加工工艺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bd437d29a58da0116d174965.png)
热处理加工工艺规范1范围本规范规定了热处理的工艺规则,适用于本公司的热处理加工。
2准备工作2.1根据加工路线单核对工件数量,检查材料是否符合要求,并根据图样了解热处理的种类。
2。
2检查工件是否有碰撞伤痕、裂纹等缺陷。
2。
3检查炉子及炉温仪表使用情况是否正常2.4严禁带电进出炉操作,工件离电热体不宜太远,以防局部过热。
一般工件离炉壁应大于100mm,离炉顶大于200mm。
2.5形状复杂或细长轴等工件,在堆放时要按有关操作要求装入炉内,严禁悬空堆放.3退火3。
1对于45#、40Cr钢件分别加热到800-840℃,830—850℃,保温2—3小时,然后以小于100℃/H的速度缓慢冷却至500—600℃出炉空冷.3.2对于T7-T9,T10-T12钢件分别加热到740—760℃,750-770℃,保温2—4小时,然后以小于200℃/H的速度缓慢冷却至500—600℃出炉空冷。
3.3对于合金钢等特殊材料,按有热处理工艺学有关技术资料要求操作。
3.4一般件可不预热低温进炉,当温度升到500—600℃时,应保温1—2小时后再继续升温. 3.5出炉时对于形状复杂或细长工件,宜用钳子或其他夹具垂直或水平放置在适当地方。
4正火4.1通常用于正火的材料为含碳量不超过0。
5%的碳素钢、低合金钢的锻件、铸钢件。
4。
2对于Q235、20#、Q345等材料加热到880℃-930℃,保温1-3小时后出炉空冷。
4。
3对于45#、40Cr钢分别加热至830-880℃,850-890℃,保温1—3小时出炉空冷。
4.4保温时间可根据工件的有效厚度决定,参考下表:4.5正火规范相同的零件,可在同炉处理,但截面有效厚度必须相近。
4。
6不同尺寸的零件在同炉处理中,若同时出炉时,其保温时间就按最大截面所需的保温时间计算,但允许小件到达其本身尺寸所需保温时间后单独出炉.4.7多件装炉时工件断面尺寸小于100mm者,其间隙应大于50mm.技术要求较高的零件严禁小件外面套大件。
工艺技术 分类
![工艺技术 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0ff01a97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95.png)
工艺技术分类工艺技术是以工艺为中心,通过一系列制定、实施和管理工艺技术方案,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效益。
它可以分为许多分类,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工艺技术分类。
首先,可以将工艺技术分为制造工艺技术和加工工艺技术。
制造工艺技术是指通过一系列加工、组装和调试等生产过程,将原材料转化为成品的过程。
而加工工艺技术则是指针对某一原材料或半成品进行加工操作,以改善其性能或获得特定形状的过程。
这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产品的生产过程。
其次,可以按照工艺的性质和特点进行分类。
例如,化学工艺技术、热处理工艺技术、焊接工艺技术等。
化学工艺技术主要是指利用化学原理和方法,将原料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所需产品的工艺过程。
热处理工艺技术是指通过加热和冷却等方法,改变材料的组织结构和性能的工艺过程。
焊接工艺技术是指将两个或更多金属或非金属材料通过热和力的作用,使其形成牢固连接的工艺过程。
此外,还可以将工艺技术按照行业分类。
例如,机械制造工艺技术、电子工艺技术、食品加工工艺技术等。
机械制造工艺技术主要是指在机械制造领域中,通过加工、组装和调试等工艺过程,将原材料转化为机械产品的过程。
电子工艺技术是指在电子产品制造领域中,通过印刷、组装和测试等工艺过程,将电子元器件组装为电子产品的过程。
食品加工工艺技术是指在食品加工领域中,通过处理、制备和加工等工艺过程,将原材料转化为食品产品的过程。
最后,还可以将工艺技术按照其发展和应用的程度进行分类。
例如,传统工艺技术和新兴工艺技术。
传统工艺技术是指经过长期发展和实践的工艺技术,有着成熟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并在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而新兴工艺技术则是指近年来不断涌现的新技术,包括3D打印、激光切割、人工智能等,这些新技术在各个行业中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
总而言之,工艺技术是一门学科,它涵盖了许多领域和方向。
通过对不同类型的工艺技术进行分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技术,进一步推动产品的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四大热处理工艺
![四大热处理工艺](https://img.taocdn.com/s3/m/3c8aeab8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1f.png)
四大热处理工艺
热处理工艺是一种通过改变材料的物理结构、化学成分和性质来改善其性能的技术。
在热处理工艺中,有四项主要的工艺,分别是退火、淬火、回火以及表面处理。
这四种热处理工艺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应用范围,并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工业生产中。
1. 退火工艺
退火工艺是将金属材料加热到一定温度,然后缓慢冷却至室温的工艺。
此工艺可以减少材料中的残余应力和提高硬度,改善材料的延展性和韧性,提高材料的加工性能,适用于铸造、锻造和变形加工等多种材料加工领域。
退火的最佳温度和持续时间会因材料不同而异。
2. 淬火工艺
淬火是将金属材料加热到一定温度后,通过迅速冷却来改变材料的组织结构和性质的工艺。
此工艺可以提高材料的硬度、强度和耐磨性,适用于制造各种机械零部件、工具等。
淬火温度、冷却速度和时间会对最终的材料性能产生显著的影响。
3. 回火工艺
回火工艺是在淬火后,将已经变硬的材料重新加热到一定温度,然后缓慢冷却的工艺。
此工艺可以减轻材料的脆性,并使其具有较好的延展性和韧性,适用于制造各种高强度零部件,如弹簧、轴承、齿轮等。
回火的最佳温度、时间和冷却速度也会因材料不同而异。
4. 表面处理工艺
表面处理工艺是将材料表面进行改性的工艺,包括氮化、硬化、镀膜等多种方法。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改善材料表面硬度、抗腐蚀性、耐磨性和抗疲劳性等,适用于制造各种高性能零部件和设备。
综上所述,四种热处理工艺在现代工业中都具有广泛的应用。
不同材料和加工要求会产生不同的需要,因此选择合适的热处理工艺不仅可以改善材料的性能,也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工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金属材料热处理工艺(详细工序及操作手法)
![金属材料热处理工艺(详细工序及操作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3914c06df242336c1eb95e5f.png)
金属材料热处理工艺(详细工序及操作手法)一、热处理的定义热处理是指金属在固态下经加热、保温和冷却,以改变金属的内部组织和结构,从而获得所需性能的一种工艺过程。
热处理的三大要素:①加热( Heating)目的是获得均匀细小的奥氏体组织。
②保温(Holding)目的是保证工件烧透,并防止脱碳和氧化等。
③冷却(Cooling)目的是使奥氏体转变为不同的组织。
热处理后的组织加热、保温后的奥氏体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根据冷却速度的不同将转变成不同的组织。
不同的组织具有不同的性能。
二、热处理工艺1.退火操作方法:将钢件加热到Ac3+30-50度或Ac1+30-50度或Ac1以下的温度(可以查阅有关资料)后,一般随炉温缓慢冷却。
目的:1.降低硬度,提高塑性,改善切削加工与压力加工性能;2.细化晶粒,改善力学性能,为下一步工序做准备;3.消除冷、热加工所产生的内应力。
应用要点:1.适用于合金结构钢、碳素工具钢、合金工具钢、高速钢的锻件、焊接件以及供应状态不合格的原材料;2.一般在毛坯状态进行退火。
2.正火操作方法:将钢件加热到Ac3或Acm 以上30-50度,保温后以稍大于退火的冷却速度冷却。
目的:1.降低硬度,提高塑性,改善切削加工与压力加工性能;2.细化晶粒,改善力学性能,为下一步工序做准备;3.消除冷、热加工所产生的内应力。
应用要点:正火通常作为锻件、焊接件以及渗碳零件的预先热处理工序。
对于性能要求不高的低碳的和中碳的碳素结构钢及低合金钢件,也可作为最后热处理。
对于一般中、高合金钢,空冷可导致完全或局部淬火,因此不能作为最后热处理工序。
3.淬火操作方法:将钢件加热到相变温度Ac3或Ac1以上,保温一段时间,然后在水、硝盐、油、或空气中快速冷却。
目的:淬火一般是为了得到高硬度的马氏体组织,有时对某些高合金钢(如不锈钢、耐磨钢)淬火时,则是为了得到单一均匀的奥氏体组织,以提高耐磨性和耐蚀性。
应用要点:1.一般用于含碳量大于百分之零点三的碳钢和合金钢;2.淬火能充分发挥钢的强度和耐磨性潜力,但同时会造成很大的内应力,降低钢的塑性和冲击韧度,故要进行回火以得到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工艺技术)热加工工艺基础铸造
![(工艺技术)热加工工艺基础铸造](https://img.taocdn.com/s3/m/df697bb831126edb6f1a10ee.png)
热加工工艺基础第一章铸造工艺基础1.名词解释充型能力:液态金属充满铸型型腔,获得形状完整、轮廓清晰的铸件的能力。
缩孔:在铸件上部或最后凝固部位出现的容积较大的孔洞。
缩松:铸件断面上出现的分散、细小的孔洞。
逐层凝固:纯金属或共晶成分合金在凝固过程中不存在固、液相并存的凝固区,故断面上外层的固体和内层的液体由一条界限清楚地分开,随着温度的下降,固体层不断加厚,液体层不断减少直到中心层全部凝固。
糊状凝固:合金的凝固温度范围很宽或铸件断面温度分布曲线较为平坦,其凝固区在某段时间内,液固并存的凝固区贯穿整个铸件断面。
中间凝固:介于逐层凝固和糊状凝固之间的凝固方式。
定向凝固:使铸件按规定方向从一部分到另一部分逐渐凝固的过程。
同时凝固:尽量减少铸件各部位间的温度差使铸件各部位同时冷却凝固。
热裂:凝固后期合金收缩且受到铸型等阻碍产生应力,当应力超过某一温度下合金的强度所产生的裂纹。
冷裂:铸件固态下产生的裂纹。
热应力:由于铸件壁厚不均匀,各部分冷却速度不同,以致在同一时期铸件各部分收缩不一致而产生的应力。
侵入气孔:砂型或砂芯受热产生气体侵入金属液内部在凝固前未析出而产生的气孔反应气孔:合金液与型砂中的水分、冷铁、芯撑之间或合金内部某些元素、化合物之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气体而形成的气孔。
·析出气孔:合金在熔炼和浇注过程中接触气体使气体溶解其中,当合金液冷却凝固时,气体来不及析出而形成的气孔。
2.合金的流动性不足易产生哪些缺陷?浇不足,冷隔,气孔,夹渣,缩孔,缩松。
影响合金流动性的主要因素有哪几个方面?合金的种类,合金的成分,温度。
在实际生产中常用什么措施防止浇不足和冷隔缺陷?a.选用黏度小,比热容大,密度大,导热系数小的合金,使合金较长时间保持液态。
b.选用共晶成分或结晶温度范围窄的合金作为铸造合金。
c.选择合理的浇注温度。
3.充型能力与合金的流动性有什么关系?合金的流动性越好,则其充型能力越好。
不同化学成分的合金为何流动性不同?合金的化学成分不同,它们的熔点及结晶温度范围不同,其流动性不同。
(工艺技术)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热处理工艺比较
![(工艺技术)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热处理工艺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58e40f0db9d528ea80c7793c.png)
1.退火把钢加热到一定温度并在此温度下保温,然后缓慢冷却到室温.退火有完全退火、球化退火、去应力退火等几种。
a将钢加热到预定温度,保温一段时间,然后随炉缓慢冷却称为完全退火.目的是降低钢的硬度,消除钢中不均匀组织和内应力.b,把钢加热到750度,保温一段时间,缓慢冷却至500度下,最后在空气中冷却叫球化退火.目的是降低钢的硬度,改善切削性能,主要用于高碳钢.c,去应力退火又叫低温退火,把钢加热到500~600度,保温一段时间,随炉缓冷到300度以下,再室温冷却.退火过程中组织不发生变化,主要消除金属的内应力.2.正火将钢件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30-50℃,保温适当时间后,在静止的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工艺称为正火。
正火的主要目的是细化组织,改善钢的性能,获得接近平衡状态的组织。
正火与退火工艺相比,其主要区别是正火的冷却速度稍快,所以正火热处理的生产周期短。
故退火与正火同样能达到零件性能要求时,尽可能选用正火。
3.淬火将钢件加热到临界点以上某一温度(45号钢淬火温度为840-860℃,碳素工具钢的淬火温度为760~780℃),保持一定的时间,然后以适当速度在水(油)中冷却以获得马氏体或贝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称为淬火。
淬火与退火、正火处理在工艺上的主要区别是冷却速度快,目的是为了获得马氏体组织。
马氏体组织是钢经淬火后获得的不平衡组织,它的硬度高,但塑性、韧性差。
马氏体的硬度随钢的含碳量提高而增高。
4.回火钢件淬硬后,再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下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称为回火。
淬火后的钢件一般不能直接使用,必须进行回火后才能使用。
因为淬火钢的硬度高、脆性大,直接使用常发生脆断。
通过回火可以消除或减少内应力、降低脆性,提高韧性;另一方面可以调整淬火钢的力学性能,达到钢的使用性能。
根据回火温度的不同,回火可分为低温回火、中温回火和高温回火三种。
A 低温回火150~250.降低内应力,脆性,保持淬火后的高硬度和耐磨性.B 中温回火350~500;提高弹性,强度.C 高温回火500~650;淬火钢件在高于500℃的回火称为高温回火。
热处理工艺介绍
![热处理工艺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71c3c8c4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5b.png)
置循环风扇,保证气体向钢件表面的对流。
渗碳的基本过程
3. 活性碳原子向钢件表面迁移
4. 钢件表面吸收碳 首先要求钢件表面洁净,另外要控制渗碳剂的分解和钢件表面对碳的吸
• 正火是将钢材或钢件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保温后空冷的 热处理工艺。
• 正火(退火)的目的: 1 、降低硬度,便于切削加工。 2 、提高钢的塑性和韧性,以便于冷变形加工。 3 、消除锻件的组织缺陷。 4 、细化晶粒,改善组织,为最终热处理做准备。 5 、消除应力,防止畸变和开裂。
正火工艺简介
• 正火工艺的特点 • 加热温度一般在 AC3 以上 • 保温时间足够长
碳势 Cp=(W2-W1)/ W2 X100%+Co
W2: 钢箔渗碳后的重量 碳量
W1: 钢箔渗碳前的重量
Co: 钢箔的原始含
渗碳剂介绍
1 、井式气体渗碳炉所用介质是煤油,煤油是分子中含有 11~17 个碳原 子的多种烃类的混合物。 850℃ 以下裂解不充分,低分子烃较多,易 产生碳黑和结焦。由于成分不固定,不能作为自动控制的介质使用。
钢材简介
通常所指的钢铁材料是钢和铸铁的总称,指所有的铁碳合金。 • 碳素钢(简称碳钢)是含碳量大于 0.0218% 而小于 2.11% 的铁碳合金。 • 合金钢是在碳钢的基础上,添加某些合金元素,用以保证一定的生产和
加工工艺以及所要求的组织与性能的铁基合金。 • 按钢材的化学成分可分为碳素钢和合金钢两大类。 • 碳素钢(简称碳钢)是含碳量大于 0.0218% 而小于 2.11% 的铁碳合金。
根据毛坯的大小和炉子的加热能力来制订保温时间 • 冷却速度一般较慢
热处理加工工艺路线
![热处理加工工艺路线](https://img.taocdn.com/s3/m/61e1c16a783e0912a2162ad3.png)
1.拟用t10制造形状简单的车刀,工艺路线为:锻造—热处理—机加工—热处理—磨加工(1)试写出各热处理工序的名称并指出各热处理工序的作用;(2)指出最终热处理后的显微组织及大致硬度;(3)制定最终热处理工艺规定(温度、冷却介质)答:(1)工艺路线为:锻造—退火—机加工—淬火后低温回火—磨加工。
退火处理可细化组织,调整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淬火及低温回火可获得高硬度和耐磨性以及去除内应力。
(2)终热处理后的显微组织为回火马氏体,大致的硬度60hrc。
(3)t10车刀的淬火温度为780℃左右,冷却介质为水;回火温度为150℃~250℃。
2.选择下列零件的热处理方法,并编写简明的工艺路线(各零件均选用锻造毛坯,并且钢材具有足够的淬透性):(1)某机床变速箱齿轮(模数m=4),要求齿面耐磨,心部强度和韧性要求不高,材料选用45钢;(2)某机床主轴,要求有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轴径部分要求耐磨(hrc 50-55),材料选用45钢;(3)镗床镗杆,在重载荷下工作,精度要求极高,并在滑动轴承中运转,要求镗杆表面有极高的硬度,心部有较高的综合机械性能,材料选用38CrMoala。
答:(1)下料→锻造→正火→粗加工→精加工→局部表面淬火+低温回火→精磨→成品(2)下料→锻造→正火→粗加工→调质→精加工→局部表面淬火+低温回火→精磨→成品(3)下料→锻造→退火→粗加工→调质→精加工→氮化→研磨→成品3.某型号柴油机的凸轮轴,要求凸轮表面有高的硬度(hrc>50),而心部具有良好的韧性(ak>40j),原采用45钢调质处理再在凸轮表面进行高频淬火,最后低温回火,现因工厂库存的45钢已用完,只剩15钢,拟用15钢代替。
试说明:(1)原45钢各热处理工序的作用;(2)改用15钢后,应按原热处理工序进行能否满足性能要求?为什么?(3)改用15钢后,为达到所要求的性能,在心部强度足够的前提下采用何种热处理工艺?答:(1)正火处理可细化组织,调整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调质处理可获得高的综合机械性能和疲劳强度;局部表面淬火及低温回火可获得局部高硬度和耐磨性。
热处理工艺技术标准
![热处理工艺技术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0d051493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1c.png)
热处理工艺技术标准热处理工艺技术标准是指对于金属和合金材料在加工过程中进行热处理时所需遵循的一系列规范和要求。
这些标准旨在确保热处理过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以保证材料的组织和性能可以得到最佳的改善。
首先,热处理工艺技术标准要求对待热处理材料的选择和准备进行规范。
在选择材料时,应根据其成分和性能特点,确定合适的热处理方法。
同时,对于材料的表面处理和清洁也要进行规范,以确保材料表面没有污染物和氧化层。
其次,热处理工艺技术标准要求对热处理设备和工艺参数进行规范。
热处理设备应具备足够的稳定性和精度,以确保热处理过程的控制和监测。
同时,热处理过程中的温度、时间和冷却速度等工艺参数也要进行规范。
这些参数的选择应根据具体材料和要求来确定,并进行充分的试验验证。
此外,热处理工艺技术标准还要求对热处理后的材料进行检测和评估。
这包括对材料的组织结构、硬度和其他性能指标的测试。
这些测试应基于相关标准和方法,以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最后,热处理工艺技术标准要求对热处理后的材料进行质量控制。
这包括对材料的出厂检验和过程控制。
出厂检验应确保热处理产品符合相应的标准和要求。
而过程控制主要是通过监测和调整热处理工艺参数,以确保每一批产品的质量和性能稳定。
总之,热处理工艺技术标准是热处理工艺的基础,对于保证材料的组织和性能得到最佳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规范材料选择、设备和工艺参数、检测和评估以及质量控制等方面的要求,可以确保热处理过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此外,热处理工艺技术标准的遵循还可以提高热处理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和要求,促进热处理行业的发展。
钢板的热处理工艺技术
![钢板的热处理工艺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89f9f030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60.png)
钢板的热处理工艺技术钢板的热处理工艺技术是针对不同材质和用途的钢板进行加热、保温、冷却等处理过程的方法与技术。
热处理工艺可以改变钢板的组织结构和性能,使其达到预期的机械性能、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要求。
下面介绍一下常用的钢板热处理工艺技术。
1. 轧制预热:在钢板轧制之前,通常需要进行预热处理。
预热过程中,钢板通过加热炉进行加热,使其达到一定温度,以提高钢板的可塑性,便于轧制成型。
2. 固溶处理:固溶处理是指将钢板加热至一定温度,使其内部的合金元素溶解于基体中,形成均匀的固溶体。
这可以提高钢板的韧性和可塑性,并且可以去除一些金相组织中的缺陷。
3. 淬火处理:在固溶处理之后,钢板需要进行淬火处理。
淬火是指将钢板迅速冷却至室温以下,以使合金元素固溶体转变为马氏体。
这种处理方式能够提高钢板的硬度和强度,但韧性会相应降低。
4. 回火处理:在淬火处理后,为了恢复钢板的一定韧性,需要进行回火处理。
回火是指将钢板加热至一定温度,并进行保温一段时间,然后进行适当的冷却。
这样,钢板的硬度和强度会适度降低,同时韧性也会得到恢复。
5. 焊接热处理:钢板在焊接过程中容易产生应力和变形,因此需要进行焊后热处理。
这种处理方式可以消除焊接过程中产生的应力,提高焊接接头的强度和韧性。
以上是钢板常用的热处理工艺技术。
根据不同的材料和要求,还可以采用调质处理、表面硬化等其他热处理工艺。
通过科学合理地选择和应用这些热处理工艺技术,可以使钢板的组织结构和性能得到改善,提高其使用性能和寿命。
钢板的热处理工艺技术在钢铁制造和加工行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合理的工艺选择,可以使钢板达到设计要求的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以满足不同领域的使用需求。
下面将继续介绍一些与钢板热处理相关的技术。
6. 祛除应力退火:在一些对钢板强度、延展性和韧性要求较高的工况下,钢板在加工过程中可能会形成应力。
这些应力会降低钢板的耐久性和性能,因此需要进行应力退火处理。
热处理工艺有哪些
![热处理工艺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d126d9ecaeaad1f346933ff2.png)
热处理工艺有哪些1.退火操作方法:将钢件加热到Ac3+30~50度或Ac1+30~50度或Ac1以下的温度(可以查阅有关资料)后,一般随炉温缓慢冷却。
目的:1.降低硬度,提高塑性,改善切削加工与压力加工性能;2.细化晶粒,改善力学性能,为下一步工序做准备;3.消除冷、热加工所产生的内应力。
应用要点:1.适用于合金结构钢、碳素工具钢、合金工具钢、高速钢的锻件、焊接件以及供应状态不合格的原材料;2.一般在毛坯状态进行退火。
2.正火操作方法:将钢件加热到Ac3或Accm 以上30~50度,保温后以稍大于退火的冷却速度冷却。
目的:1.降低硬度,提高塑性,改善切削加工与压力加工性能;2.细化晶粒,改善力学性能,为下一步工序做准备;3.消除冷、热加工所产生的内应力。
应用要点:正火通常作为锻件、焊接件以及渗碳零件的预先热处理工序。
对于性能要求不高的低碳的和中碳的碳素结构钢及低合金钢件,也可作为最后热处理。
对于一般中、高合金钢,空冷可导致完全或局部淬火,因此不能作为最后热处理工序。
3.淬火操作方法:将钢件加热到相变温度Ac3或Ac1以上,保温一段时间,然后在水、硝盐、油、或空气中快速冷却。
目的:淬火一般是为了得到高硬度的马氏体组织,有时对某些高合金钢(如不锈钢、耐磨钢)淬火时,则是为了得到单一均匀的奥氏体组织,以提高耐磨性和耐蚀性。
应用要点:1.一般用于含碳量大于百分之零点三的碳钢和合金钢;2.淬火能充分发挥钢的强度和耐磨性潜力,但同时会造成很大的内应力,降低钢的塑性和冲击韧度,故要进行回火以得到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4.回火操作方法:将淬火后的钢件重新加热到Ac1以下某一温度,经保温后,于空气或油、热水、水中冷却。
目的:1.降低或消除淬火后的内应力,减少工件的变形和开裂;2.调整硬度,提高塑性和韧性,获得工作所要求的力学性能;3.稳定工件尺寸。
应用要点:1.保持钢在淬火后的高硬度和耐磨性时用低温回火;在保持一定韧度的条件下提高钢的弹性和屈服强度时用中温回火;以保持高的冲击韧度和塑性为主,又有足够的强度时用高温回火;2.一般钢尽量避免在230~280度、不锈钢在400~450度之间回火,因为这时会产生一次回火脆性。
机械加工工艺热处理工艺的安排
![机械加工工艺热处理工艺的安排](https://img.taocdn.com/s3/m/b3d169e3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b0.png)
机械加工工艺热处理工艺的安排机械加工是制造业中最常见的工艺之一,它可以将各种金属材料通过机械力或热力的作用变成需要的形状,从而满足不同行业的需求。
但仅仅通过机械加工很难达到特定的物理性能要求,所以需要热处理工艺来改善材料的性能。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机械加工工艺和热处理工艺的安排步骤。
1. 机械加工工艺安排机械加工通常分为以下三个步骤:(1)加工前准备:进行材料切割、预定位、工件夹紧以及工具选择。
(2)加工操作:按照预先设计的加工方案进行数控机床操作,包括车、铣、钻、磨、镗、放电加工等。
(3)加工后处理:对加工后工件的尺寸、形状、表面质量、内部质量进行检测,如表面光洁度、硬度、耐磨性等,确保工件符合要求。
2. 热处理工艺安排热处理是对材料进行加热或冷却,以使其在物理性能和结构上发生改变的工艺。
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标准的步骤:(1)加热:将金属材料加热到一定温度,使其在结构和物理性能上发生改变。
(2)保温:将材料保持在一定温度下,使其达到均匀的温度分布。
(3)冷却:通过自然冷却或急冷等方式,使材料逐渐从高温状态下降到常温状态,使其结构和物理性能更适合特定的工程应用。
(4)回火:对一些金属材料进行淬火后容易出现脆化现象,通过回火可以改善材料的韧性和可靠性。
以上是机械加工和热处理的一些基本工艺流程,但具体的工厂操作程序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
这些程序包括设备的维护和操作、生产过程的控制、原料和半成品的检验和质量控制等。
在生产实践中,有效的机械加工和热处理工艺能够显著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例如,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船舶制造及重型机械制造等领域,机械加工和热处理工艺的应用十分广泛,一般都需要有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操作,确保产品质量和性能符合要求。
总之,机械加工工艺和热处理工艺在工业生产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将两者相结合,才能生产出满足客户需求的高质量产品。
热处理工艺流程
![热处理工艺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63bffc31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b3.png)
热处理工艺流程
《热处理工艺流程》
热处理工艺是一种通过加热和冷却金属材料来改变其结构和性能的方法。
这种工艺通常用于提高材料的硬度、耐磨性、耐腐蚀性和强度,以及改善其加工性能和机械性能。
热处理工艺流程通常包括加热、保温和冷却三个基本步骤,具体流程取决于材料的类型、形状和要求的性能。
首先是加热步骤。
材料通常在固态或液态介质中进行加热,以使其达到所需的温度。
加热过程的目的是改变材料的结构,并且可以在固态、液态或气态条件下进行。
接下来是保温步骤。
此步骤是将材料保持在所需的温度下足够长的时间,以确保其结构达到理想状态。
最后是冷却步骤。
在完成热处理后,材料需要进行适当的冷却以达到所需的性能。
在热处理工艺中,还有一些特殊的工艺流程,如淬火、回火、正火、退火等。
这些不同的工艺流程可以通过控制材料的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和冷却速度,来实现不同的材料性能改善。
总的来说,热处理工艺是一种重要的金属加工方法,可以显著改善材料的性能,提高其在工程领域的应用价值。
通过理解和掌握热处理工艺流程,可以更好地实现材料的性能优化和改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处理加工工艺
表面淬火
• 钢的表面淬火
有些零件在工作时,在承受扭转和弯曲等交变负荷、冲击负荷的作用下,它的表面层承受着比心部更高的应力。
在受摩擦的场合,表面层还不断地被磨损,因此对一些零件表面层提出高强度、高硬度、高耐磨性和高疲劳极限等要求,只有表面强化才能满足上述要求。
由于表面淬火具有变形小、生产率高等优点,因此在生产中应用极为广泛。
根据供热方式不同,表面淬火主要有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火焰加热表面淬火、电接触加热表面淬火等。
•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
感应加热就是利用电磁感应在工件内产生涡流而将工件进行加热。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与普通淬火比具有如下优点:
1.热源在工件表层,加热速度快,热效率高。
2.工件因不是整体加热,变形小。
3.工件加热时间短,表面氧化脱碳量少。
4.工件表面硬度高,缺口敏感性小,冲击韧性、疲劳强度以及耐磨性等均有很大提高。
有利于发挥材料地潜力,节约材料消耗,提高零件使用寿命。
5.设备紧凑,使用方便,劳动条件好。
6.便于机械化和自动化。
7.不仅用在表面淬火还可用在穿透加热与化学热处理等。
• 感应加热的基本原理
将工件放在感应器中,当感应器中通过交变电流时,在感应器周围产生与电流频率相同的交变磁场,在工件中相应地产生了感应电动势,在工件表面形成感应电流,即涡流。
这种涡流在工件的电阻的作用下,电能转化为热能,使工件表面温度达到淬火加热温度,可实现表面淬火。
• 感应表面淬火后的性能
1.表面硬度:经高、中频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的工件,其表面硬度往往比普通淬火高 2~3 个单位(HRC)。
2.耐磨性:高频淬火后的工件耐磨性比普通淬火要高。
这主要是由于淬硬层马氏体晶粒细小,碳化物弥散度高,以及硬度比较高,表面的高的压应力等综合的结果。
3.疲劳强度:高、中频表面淬火使疲劳强度大为提高,缺口敏感性下降。
对同样材料的工件,硬化层深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硬化层深度增加而疲劳强度增加,但硬化层深度过深时表层是压应力,因而硬化层深度增大疲劳强度反而下降,并使工件脆性增加。
一般硬化层深δ=(10~20)%D。
较为合适,其中D。
为工件的有效直径。
◆退火工艺
退火是将金属和合金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持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退火后组织亚共析钢是铁素体加片状珠光体;共析钢或过共析钢则是粒状珠光体。
总之退火组织是接近平衡状态的组织。
• 退火的目的
1.降低钢的硬度,提高塑性,以利于切削加工及冷变形加工。
2.细化晶粒,消除因铸、锻、焊引起的组织缺陷,均匀钢的组织和成分,改善钢的性能或为以后的热处理作组织准备。
3.消除钢中的内应力,以防止变形和开裂。
• 退火工艺的种类
1.均匀化退火(扩散退火)
均匀化退火是为了减少金属铸锭、铸件或锻坯的化学成分的偏析和组织的不均匀性,将其加热到高温,长时间保持,然后进行缓慢冷却,以化学成分和组织均匀化为目的的退火工艺。
均匀化退火的加热温度一般为Ac3+(150~200℃),即1050~1150℃,保温时间一般为10~15h,以保证扩散充分进行,大量消除或减少成分或组织不均匀的目的。
由于扩散退火的加热温度高,时间长,晶粒粗大,为此,扩散退火后再进行完全退火或正火,使组织重新细化。
2.完全退火
完全退火又称为重结晶退火,是将铁碳合金完全奥氏体化,随之缓慢冷却,获得接近平衡状态组织的退火工艺。
完全退火主要用于亚共析钢,一般是中碳钢及低、中碳合金结构钢锻件、铸件及热轧型材,有时也用于它们的焊接构件。
完全退火不适用于过共析钢,因为过共析钢完全退火需加热到Acm以上,在缓慢冷却时,渗碳体会沿奥氏体晶界析出,呈网状分布,导致材料脆性增大,给最终热处理留下隐患。
完全退火的加热温度碳钢一般为Ac3+(30~50℃);合金钢为Ac3+
(500~70℃);保温时间则要依据钢材的种类、工件的尺寸、装炉量、所选用的设备型号等多种因素确定。
为了保证过冷奥氏体完全进行珠光体转变,完全退火的冷却必须是缓慢的,随炉冷却到500℃左右出炉空冷。
3.不完全退火
不完全退火是将铁碳合金加热到Ac1~Ac3之间温度,达到不完全奥氏体化,随之缓慢冷却的退火工艺。
不完全退火主要适用于中、高碳钢和低合金钢锻轧件等,其目的是细化组织和降低硬度,加热温度为Ac1+(40~60)℃,保温后缓慢冷却。
4.等温退火
等温退火是将钢件或毛坯件加热到高于Ac3(或Ac1)温度,保持适当时间后,较快地冷却到珠光体温度区间地某一温度并等温保持,使奥氏体转变为珠光体型组织,然后在空气中冷却的退火工艺。
等温退火工艺应用于中碳合金钢和低合金钢,其目的是细化组织和降低硬度。
亚共析钢加热温度为Ac3+(30~50)℃,过共析钢加热温度为Ac3+(20~40)℃,保持一定时间,随炉冷至稍低于Ar3温度进行等温转变,然后出炉空冷。
等温退火组织与硬度比完全退火更为均匀。
5.球化退火
球化退火是使钢中碳化物球化而进行的退火工艺。
将钢加热到Ac1以上20~30℃,保温一段时间,然后缓慢冷却,得到在铁素体基体上均匀分布的球状或颗粒状碳化物的组织。
球化退火主要适用于共析钢和过共析钢,如碳素工具钢、合金工
具钢、轴承钢等。
这些钢经轧制、锻造后空冷,所得组织是片层状珠光体与网状渗碳体,这种组织硬而脆,不仅难以切削加工,且在以后淬火过程中也容易变形和开裂。
而经球化退火得到的是球状珠光体组织,其中的渗碳体呈球状颗粒,弥散分布在铁素体基体上,和片状珠光体相比,不但硬度低,便于切削加工,而且在淬火加热时,奥氏体晶粒不易长大,冷却时工件变形和开裂倾向小。
另外对于一些需要改善冷塑性变形(如冲压、冷镦等)的亚共析钢有时也可采用球化退火。
球化退火加热温度为Ac1+(20~40)℃或Acm-(20~30)℃,保温后等温冷却或直接缓慢冷却。
在球化退火时奥氏化是“不完全”的,只是片状珠光体转变成奥氏体,及少量过剩碳化物溶解。
因此,它不可能消除网状碳化物,如过共析钢有网状碳化物存在,则在球化退火前须先进行正火,将其消除,才能保证球化退火正常进行。
球化退火工艺方法很多,最常用的两种工艺是普通球化退火和等温球化退火。
普通球化退火是将钢加热到Ac1以上20~30℃,保温适当时间,然后随炉缓慢冷却,冷到500℃左右出炉空冷。
等温球化退火是与普通球化退火工艺同样的加热保温后,随炉冷却到略低于Ar1的温度进行等温,等温时间为其加热保温时间的1.5倍。
等温后随炉冷至500℃左右出炉空冷。
和普通球化退火相比,球化退火不仅可缩短周期,而且可使球化组织均匀,并能严格地控制退火后的硬度。
6.再结晶退火(中间退火)
再结晶退火是经冷形变后的金属加热到再结晶温度以上,保持适当时间,使形变晶粒重新结晶成均匀的等轴晶粒,以消除形变强化和残
余应力的热处理工艺。
7.去应力退火
去应力退火是为了消除由于塑性形变加工、焊接等而造成的以及铸件内存在的残余应力而进行的退火工艺。
锻造、铸造、焊接以及切削加工后的工件内部存在内应力,如不及时消除,将使工件在加工和使用过程中发生变形,影响工件精度。
采用去应力退火消除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内应力十分重要。
去应力退火的加热温度低于相变温度A1,因此,在整个热处理过程中不发生组织转变。
内应力主要是通过工件在保温和缓冷过程中消除的。
为了使工件内应力消除得更彻底,在加热时应控制加热温度。
一般是低温进炉,然后以100℃/h左右得加热速度加热到规定温度。
焊接件得加热温度应略高于600℃。
保温时间视情况而定,通常为2~4h。
铸件去应力退火的保温时间取上限,冷却速度控制在(20~50)℃/h,冷至300℃以下才能出炉空冷。
◆正火工艺
正火工艺是将钢件加热到Ac3(或Acm)以上30~50℃,保温适当的时间后,在静止的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把钢件加热到Ac3以上100~150℃的正火则称为高温正火。
对于中、低碳钢的铸、锻件正火的主要目的是细化组织。
与退火相比,正火后珠光体片层较细、铁素体晶粒也比较细小,因而强度和硬度较高。
低碳钢由于退火后硬度太低,切削加工时产生粘刀的现象,切削性能差,
通过正火提高硬度,可改善切削性能,某些中碳结构钢零件可用正火代替调质,简化热处理工艺。
过共析钢正火加热刀Acm以上,使原先呈网状的渗碳体全部溶入到奥氏体,然后用较快的速度冷却,抑制渗碳体在奥氏体晶界的析出,从而能消除网状碳化物,改善过共析钢的组织。
焊接件要求焊缝强度的零件用正火来改善焊缝组织,保证焊缝强度。
在热处理过程中返修零件必须正火处理,要求力学性能指标的结构零件必须正火后进行调质才能满足力学性能要求。
中、高合金钢和大型锻件正火后必须加高温回火来消除正火时产生的内应力。
有些合金钢在锻造时产生部分马氏体转变,形成硬组织。
为了消除这种不良组织采取正火时,比正常正火温度高20℃左右加热保温进行正火。
正火工艺比较简便,有利于采用锻造余热正火,可节省能源和缩短生产周期。
正火工艺与操作不当也产生组织缺陷,与退火相似,补救方法基本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