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苓产业现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资源学
药
用
真
菌
猪
苓
综
述
班级:农学111班
姓名:岳文杰
学号:2011010008
药用真菌猪苓综述
一、简介
猪苓[ Polyporus umbellatus ( Pers1) Fr1] 是种药用真菌, 又叫豕苓、猪茯苓、野猪屎、地乌桃, 在分类学上属于无隔担子菌亚纲( Holobasidiomycetidae)、无褶菌目( Aphyllophorales) 、多孔菌科( Polyporaceae) 、多孔菌属( Polyporus ) 。猪苓是多年生的菌类药材,呈不规则的黑色条状,主要是由菌核和子实体两部分构成, 菌核生于地下的土层中。1~2 年生的猪苓弹性很好,肉质致密,呈白色,多年生的猪苓较坚硬,肉质较松,呈淡褐色,重量偏轻。菌核表面有“芽眼”,蜜环菌的菌锁从芽眼中伸出。生长期的猪苓有黑、灰、白3 种颜色,生长期中由白变灰,再变黑,黑苓和灰苓是商品药材,白苓是膨大期的幼苓,无经济价值,但可作为菌种进行人工栽培。猪苓同其它真菌一样,可以产生子实体,俗称猪苓花,猪苓花可食,亦可作药用,但在自然环境中很少见。子实体从埋于地下的菌核发出,有柄并多次分枝,形成一丛菌盖,总直径可达20 cm,菌盖圆形,宽1~4 cm,中部脐状,有淡黄色的纤维状鳞片,近白色至浅褐色,无环纹,边缘薄而锐,常内卷,肉质干后硬而脆,菌肉薄,白色,菌管长约2 cm,与菌肉同色,下延。管口圆形至多角形,每毫米3~4 个。孢子无色、光滑、圆筒形,一端圆形,一端有歪尖,大小为3~4.2 μm ×7~10 μm。菌核为药用部分, 其药用价值在我国古代早有应用和记载, 中医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急性肾炎、淋病、糖尿病、全身浮肿、小
便不畅、尿急尿频、尿道疼痛、受暑水泻以及急性肝炎、急性胃炎等疾病。从猪苓菌核中提取的猪苓多糖能显著降低肝脏中氧化脂质的含量, 有清除自由基损伤的作用, 提高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肝脏过氧化氢酶的活力, 对于延缓组织细胞老化、保护机体、抗老防衰十分有益。
近年来, 猪苓的药用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许多植物化学家和医药学者对猪苓的药用部位进行了大量的基础性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已报道的猪苓化学成分主要有多糖类、甾体类、非甾体类(除多糖类外)、氨基酸类、维生素类及微量无机元素等。
二、栽培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栽培现状
人工栽培技术关键在于正确模拟猪苓的生态环境, 掌握猪苓和蜜环菌的关系, 人为创造良好的营养、温湿光气条件,协调“段木- 蜜环菌- 猪苓”之间的共生关系。20 世纪70 年代以来, 科研人员和药农的不断探索, 在树根上采用菌核伴蜜环菌的活树根栽法, 在灌木、阔叶林间采用坑培法进行人工半野生栽培获得成功, 成为目前产区的主栽法, 单产达15~30 kg/m2。随着猪苓研究技术的发展, 采用孢子和菌核组织分离制纯菌种进行有性繁殖栽培试验也获得成功, 但尚未大面积推广。
2、存在的问题
目前,有关猪苓的研究依然是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大量研究涉及猪苓的生物学特性、分类学、栽培技术、发酵技术、药
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等。作为重要的药用真菌,猪苓在我国已被开发研制成中成药制剂,用于防治各种疾病。然而,猪苓的研究与应用还存在着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首先,猪苓的林地栽培需要消耗大量木材,会破坏森林资源,如何使用代料栽培高品质的猪苓,需进一步研究与探讨。同时,猪苓在栽培过程中易发生各类病虫害感染,栽培用的猪苓(菌核) 菌种易失去活性,有的猪苓菌种易老化和退化,这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并解决。其次,在猪苓栽培和应用开发中,普遍存在规范化程度低,产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如何控制猪苓原料和产品中的重金属和农残留量,建立猪苓生产的GAP 标准,猪苓原料、中间产品以及终产品的质量控制标准都有待于深研究。
由于野生猪苓被大量采挖,导致野生猪苓资源濒于匮乏,猪苓市场的价格不断攀升。但目前猪苓的栽培技术还不完善,存在产量低、周期长等问题,所以迫切需要改进猪苓的栽培技术。郭顺星等将伴生菌、蜜环菌与猪苓菌种共同培养,用树棒和粗砂填充的花盆栽培法成功地培养出了猪苓菌核,并总结出一套较完整的猪苓半野生栽培方法。该技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猪苓产量,缓解供应短缺的状况。然而,伴生菌的分类地位还有待进一步确定,它与猪苓菌之间的互作机理还需要研究。另外,野生环境下诱导猪苓菌核形成的因子较多,伴生菌并不是是唯一的关键因子,因此,对猪苓菌核的形成机理仍需进行深入系统的探究。猪苓菌核的形成、繁殖和生长较为复杂。尽管相比组织分离,孢子分离得到的菌丝萌发快且生长旺盛,但这些刚从野外分离得到的菌种,其生长速度与长势还不及实验室内保藏的菌种,
固体与液体培养都会产生令培养基颜色加深的物质,需经过多次转管驯化,才能适应人工培养的环境。另外,野生环境下组成猪苓菌核的菌丝与实验室内平板培养或发酵培养的猪苓菌丝也有一些差异。因此,无论是分离野生菌种进行研究,还是利用人工培养的猪苓纯菌种在野外林地进行栽培,仍有一些关键的技术措施需要解决。
三、猪苓产业发展对策
猪苓栽培产业的发展, 不仅解决了人们用药和市场的需求, 而且给贫困山区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前景广阔。为解决药源严重不足、供不应求的局面, 除注意保护现有资源, 大力开展资源普查工作, 有计划地扩大采挖面积外, 加大科研开发力度, 研究其适宜的生态环境、孢子繁殖法、猪苓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菌丝发酵培养工艺, 是保护野生种源和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要按照科学种植、规范管理、稳定质量的要求, 建立猪苓GAP 标准生产基地和信息服务体系, 并通过GAP 认证, 拿到市场通行证, 拓宽国内外市场, 为相关制药企业提供质量稳定的生产原料, 为猪苓种植户拓开销路, 激发起人们学习技术、扩大投资种植猪苓的积极性, 促使猪苓产业向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