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独坐敬亭山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独坐敬亭山诗意和解释

独坐敬亭山诗意和解释

独坐敬亭山诗意和解释
一、原文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二、诗意
1. 前两句
-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 诗意:许多鸟儿高高地飞走了,直至消失得无影无踪;一片孤云独自悠然地飘走了,越飘越远。

- 解释:这两句诗描写了敬亭山上的景象。

“众鸟高飞尽”,诗人仰望天空,看到原本在天空飞翔的众多鸟儿,一只只都飞走了,直到天空中再也看不到它们的踪迹。

“孤云独去闲”,此时天空中只剩下一片孤独的云彩,这片云彩也独自慢悠悠地飘走了,这里的“闲”字写出了孤云飘走时的悠闲自在的状态。

这两句营造出一种空旷、寂静的氛围。

2. 后两句
-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 诗意:我静静地凝视着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地看着我,我们彼此之间怎么看都不会厌烦。

此时,能与我相伴的大概只有眼前这座敬亭山了。

- 解释:“相看两不厌”,诗人将敬亭山人格化,诗人久久地凝望着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在注视着自己,而且彼此之间有一种默契,不会产生厌烦之感。

“只有敬亭山”,在这寂静的环境中,诗人感到孤独,世间万物似乎都离自己而去,只有敬亭山还留在眼前,不离不弃,成为诗人心灵的慰藉。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之情。

四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归纳

四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独到的景物描写第一课: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唐.李白【翻译】: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

我静静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

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中心】: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

【拓展延伸】:李白,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望洞庭》唐.刘禹锡【翻译】:湖光秋月互相辉映,显得多么和谐,平静潭水无风,如一面没经过打磨的迷蒙的铜镜,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从远处看,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的一枚青螺。

【中心】:诗人以轻快地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

【拓展延伸】: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忆江南》唐.白居易【翻译】:江南美啊,对我来说江南的美景曾经是那么的熟悉。

灿烂的阳光把江畔的野花照耀得比火还要红,春天的江水如蓝草一样碧绿清澈。

这样的景色让我怎能不常常回忆呢?【中心】: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美景的赞美和怀恋。

【拓展延伸】:《忆江南》是一首词,“忆江南”是词牌名。

第二课:桂林山水【课文内容理解】:《桂林山水》描写桂林水的特点是:静、清、绿,桂林的水的特点是:奇、秀、险。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桂林山水》综合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引用的修辞手法。

第三课: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内容理解】:《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写的一篇游记,作者按游览的顺序,描写了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过程。

先写了去双龙洞途中的风光,接着写双龙洞洞口和来到外洞;再写怎样通过孔隙来到内洞;最后写出洞。

写外洞的宽敞,用“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来说明,写内洞的大,用“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来比拟。

写孔隙则以自己的好奇和“挤压”的感觉,真实写出窄小的特点第四课:七月的天山1.【课文内容理解】:《七月的天山》用移步换景的方法,作者就是这样重点从天山的水、树、花三个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

《独坐敬亭山》词语及诗句意思赏析

《独坐敬亭山》词语及诗句意思赏析

《独坐敬亭山》词语及诗句意思赏析1、《独坐敬亭山》词语及诗句意思赏析【释义】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尽:没有了。

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

厌:满足。

【简析】这首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

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

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和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

【译文】山中群鸟一只只高飞远去,天空中的最后一片白云也悠然飘走。

看来理解我的只有这敬亭山了。

2、三年级教案:19、《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教后记19、《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教后记从二年级上学期开始,我就利用每天下午课前十分钟预备时间开展起带领孩子们背诵古诗文的活动,迄今为止,他们不但早已把《课程标准》要求的八十首古诗背完,而且已经又背了很多首,现在正在背诵新教育实验《中华古诗文诵读本》。

所以,对这几首小诗他们并不陌生。

关键是如何使他们真正地弄懂诗意、体会到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适时拓展阅读,感受的写作风格。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对这三首古诗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课前预习:1、回家查找这几首诗的诗意;2、搜集的有关资料,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诗的?3、了解诗人通过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搜集几篇有关他的诗作(体会的写作风格)教学过程:一、上课铃响后,我走进教室时,同学们已经在班长的带领下开始边用书打着节拍边陶醉在大声背诵这三首诗的气氛中。

"独坐敬亭山......'看到这种现象,我二话没说,也边用手打着节拍,边和他们一起高声背诵起来。

两、三遍过后,我将手高高举起,在空中做了个"T',示意孩子们停下之后,用惊讶的语气对他们说:"你看你们又陶醉了。

李白《独坐敬亭山》译文及鉴赏

李白《独坐敬亭山》译文及鉴赏

李白《独坐敬亭山》译文及鉴赏《独坐敬亭山》时雨讴李白所创作的,诗中的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

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

主要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独坐敬亭山》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独坐敬亭山》唐代: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只有一作:唯有)《独坐敬亭山》译文山中群鸟一只只高飞远去,天空中的最后一片白云也悠然飘走。

敬亭山和我对视着,谁都看不够,看不厌,看来理解我的只有这敬亭山了。

《独坐敬亭山》注释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尽:没有了。

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

厌:满足。

《独坐敬亭山》赏析此诗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

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

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

主要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

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出自唐代李白的《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只有一作:惟/唯)
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赏析此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
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
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

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

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

主要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情意悠然,很
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

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
灵的孤独和寂寞。

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
作了铺垫。

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

“众鸟”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

独坐敬亭山的诗意解析

独坐敬亭山的诗意解析

独坐敬亭山的诗意解析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独坐敬亭山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诗背景:詹锳《李白诗文系年》系此诗于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并认为与《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为前后之作。

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认为这首诗写于何年,在李白留存的诗稿中并没有注明,而认为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二载只是后人推测所得出的结论。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的可能性更大。

原文:《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注释: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尽:没有了。

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

厌:满足。

诗意:“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虽然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悠闲地飘走了.我凝望着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也在默默的注视着我,我们两个谁也不觉得厌烦,此时此刻能理解我的也只有敬亭山了”赏析:这首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

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

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和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这首五绝的前两句是说,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

前两句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的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

独坐敬亭山古诗的诗意

独坐敬亭山古诗的诗意

独坐敬亭山古诗的诗意解析《独坐敬亭山》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佳作。

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

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

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和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

此诗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

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

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他自己。

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

“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

“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

同时,“相看”也点出此时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与“两”字相重,山与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

诗人笔下,不见敬亭山秀丽的山色、溪水、小桥,并非敬亭山无物可写,因为敬亭山“东临宛溪,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从诗中来看,无从知晓诗人相对于山的位置,或许是在山顶,或许在空阔地带,然而这些都不重要了。

这首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而是借景抒情,借此地无言之景,抒内心无奈之情。

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似乎少了一点孤独感。

然而,恰恰在这里,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被表现得更加突出。

人世间的深重的孤独之情,诗人人生悲剧的气氛充溢在整首诗中。

独坐敬亭山 赏析

独坐敬亭山 赏析

独坐敬亭山赏析
《独坐敬亭山》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全文为: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个人独自坐在敬亭山上,静静地凝视着周围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寂寞之情。

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通过对高飞的鸟儿和孤独的云朵的描写,表现出一种超脱尘俗的意境。

高飞的鸟儿消失在天际,孤云独自飘荡,这些景象都暗示着诗人与世俗的隔离。

后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则更加深刻地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和寂寞之情。

诗人与敬亭山相互对视,却不感到厌烦,只有敬亭山能够理解他的内心世界。

这种与自然的交流和共鸣,反映了诗人在人世间的孤独和对自由的向往。

整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对内心世界的表达,展现了诗人的孤独和寂寞之情。

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一种超脱尘俗的意境和对自由的追求。

这首诗在艺术上具有简洁明了、意境深远的特点,通过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独坐敬亭山》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考点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独坐敬亭山》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考点


独去闲
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独去:独自去。闲:形容云彩飘来 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两不厌 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厌:满足。
敬亭山
在今安徽宣城市北。《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 十里。山有万松亭、虎窥泉。”《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 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 、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译文
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你看我、我看你却彼此 之间两不相厌,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赏析
詹锳《李白诗文系年》系此诗于天宝十二载(753年),并认为与 《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为前后之作。天宝十二载,李白南下 宣城。行前,有诗《寄从弟宣州长史昭》,其中说道:“尔佐宣城 郡,守官清且闲。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自十年前放还出翰 林,李白长期漂泊。长期的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 创 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 作 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因怀才不遇一直抑郁不平。身心的疲 背 惫,需要得到慰藉。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 景 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篇,《独坐敬亭 山》即是其一。 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认为《独坐敬亭山》的写作年代值得商榷。这 首诗写于何年,在李白留存的诗稿中并没有注明,而认为这首诗写于 天宝十二载只是后人推测所得出的结论。这首诗或许不是作于天宝十 二载(753年),而是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的可能性更大。
一、二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
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众
鸟”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
鸣啼,有一种格外的逸趣,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高

唐诗三百首独坐敬亭山

唐诗三百首独坐敬亭山

唐诗三百首独坐敬亭山《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衍生注释:“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尽”表示没有了,这里指鸟儿都飞走了。

“孤云”就是孤独的云彩。

“闲”可以理解为悠闲自在,单个的云彩自在地飘走了。

赏析:这首诗主题围绕着诗人的孤独感展开。

情感上,诗人通过描绘众鸟飞尽、孤云飘走的景象,表达出一种孤独寂寞的情绪。

在表现手法上,非常巧妙。

前两句以动态的画面——鸟儿飞走、孤云离去,来烘托出一种静谧、孤寂的氛围。

后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是神来之笔。

明明是诗人自己独坐,却和山对视且不相厌,将敬亭山拟人化,仿佛山能理解诗人的孤独,这是一种独特的情感寄托。

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对自然景物的描述之中,以景衬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作者介绍: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可是唐朝超级厉害的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他的诗风豪放飘逸、意境奇妙。

李白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漫游,梦想着建功立业,但仕途不顺。

这种四处漂泊并且壮志难酬的经历,常常反映在他的诗作中,《独坐敬亭山》就透露出他在孤独时刻的心境。

运用片段:例子一:在一次旅行中,我独自攀登一座不怎么出名的小山。

山上的人很少,越往上走越寂静。

正当我坐在山顶的石头上休息的时候,我脑海里突然就浮现出李白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我就感觉我像李白一样,虽然身边没什么伙伴,但有这山陪着我就够了。

那种孤独又宁静的感觉让我对这首诗有了更深的体会。

例子二:学校组织绘画比赛,主题是表达孤独。

我灵机一动就画了一个人坐在一座山下,山上天空中有几只小鸟飞走后的残影,空中孤零零的一片云彩飘向远方,我在画的旁边写上了李白的《独坐敬亭山》。

我想着,李白那种通过敬亭山表达孤独的感觉,能很好地在我的画中体现。

评委看到后直夸我画得有深度呢。

例子三:老王是个脾气有点古怪的人,他喜欢独自在院子里晒太阳看远处的小山。

有一天我去拜访他,他跟我说,感觉自己就像李白坐在敬亭山下一样。

独坐敬亭山全文的意思

独坐敬亭山全文的意思

独坐敬亭山全文的意思
《独坐敬亭山》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诗,诗中描述了诗人独
自登上敬亭山,俯瞰群山壮丽景色,感慨人生无常,表达了对时光
流逝的深切感慨和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
感慨和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反映了古代诗人对人生命运和社会现实
的深刻思考。

在这首诗中,李白通过描绘敬亭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对人生
命运变化无常的感慨,以及对历史沧桑和人生短暂的思考。

诗中的“独坐”表现了诗人孤独的心境,同时也暗示了对世事的深刻体悟。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时光流逝的
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
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展现了诗人
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感悟。

独坐敬亭山古诗的意思翻译

独坐敬亭山古诗的意思翻译

独坐敬亭山古诗的意思翻译【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独坐敬亭山作者:李白朝代:唐朝体裁:五言绝句中的山,敬亭山。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敬亭山,位于安徽宣城市西北。

李白一生中游历了敬亭山好几次,写下了《独坐敬亭山》、《望天门山》、《秋登宣城谢眺北楼》等诗篇。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意思是:群山在暮霭中飞出,孤云在蓝天飘浮,相互对望着,谁也不会觉得厌烦,此时此刻我只能注视着这座敬亭山。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青山似乎为人作陪衬,江水似乎为人欢笑。

两岸的青山隔江矗立,一艘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两岸青山相互对峙,一艘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缓缓驶来。

两岸青山相互对峙,一艘画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然驶来。

两岸青山相互对峙,一叶扁舟从太阳升起的地方飘然而来。

敬亭山:宣城著名的山,在市区北面。

李白两度游宣城,有《登敬亭山》、《谢亭送别》等诗篇。

《独坐敬亭山》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李白。

此诗描写了诗人在敬亭山独坐时所看到的自然风光和内心感受,抒发了诗人悠然自得的情怀。

【注释】: 1、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东北。

2、厌:满足。

3、天门山:在今安徽省芜湖市,与敬亭山隔江相望。

此诗题材非常明确,是描写一个秋日的黄昏,诗人独坐敬亭山,看见苍翠的敬亭山生机勃勃,使人一下子精神振奋起来。

它的色彩明丽清朗,山峦之间还留有些白云,雾气,这就构成了动人的画面,静中有动。

但是正当诗人陶醉其中时,一叶孤舟驶过来,把他从遐想中唤醒,同时也把诗人带回现实世界。

因为秋天已经很深了,所以这一叶扁舟无疑就是诗人归家的旅程。

诗人发出深深感慨:像敬亭山这样美好的景物,有谁会不喜爱呢?你看那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船行江上,山光水色与夕阳的余晖互相辉映,两岸的青山不就是一幅雅趣盎然的风景画吗?特别是山间的那片白云,更增添了画面的动感。

这么优美的自然风光却无人欣赏,是多么可惜啊!只有我一个人罢了。

这既表现了诗人因景感怀,又表达了诗人以及大自然的孤寂之情,流露出诗人对现实不满的感情。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出自唐代李白的《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只有一作:惟/唯)
1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赏析此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
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
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

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

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

主要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情意悠然,很
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

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
灵的孤独和寂寞。

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
作了铺垫。

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

“众鸟”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

李白《独坐敬亭山》古诗翻译及赏析

李白《独坐敬亭山》古诗翻译及赏析

李白《独坐敬亭山》古诗翻译及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注释:(1)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

山有万松亭、虎窥泉。

”《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

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2)尽:没有了。

(3)孤云:陶渊明《咏贫士》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

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

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4)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5)厌:满足。

译文: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

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

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创作背景: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

李白一生一共七次游览宣城,这首五绝作于753年(天宝十二载)秋游宣州时,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所写。

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

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

赏析: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

【写景的诗句】独坐敬亭山原文_翻译和赏析_李白古诗

【写景的诗句】独坐敬亭山原文_翻译和赏析_李白古诗

【写景的诗句】独坐敬亭山原文_翻译和赏析_李白古诗独坐敬亭山朝代:唐代作者:李白原文:众鸟高飞天下,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只有一作:惟/唯)有关内容译文及注释作者:佚名译文鸟儿们RFLP没了踪迹,天上漂浮的孤云也不愿遗留下,慢慢向远处swzs。

只有我看著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凝视着我,我们谁也不能真的满足用户。

谁能够认知我此时孤独的心情,只有这矮小的敬亭山了。

注释⑴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元和郡县志》记述:“在宣城县北十里。

山存有万松亭、虎窥泉。

”《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

府志云:古称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烟市风帆,极目例如图画。

”⑵尽:没有了。

⑶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存有“孤云不可胜数依”的句子。

朱谏备注:“言我红尘之时,鸟飘云散,存有若无情而不交友者。

独特敬亭之山,长相看看而不相厌也。

”独去闲:独去,独自回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孤独的云彩飘来飘去。

⑷厌:满足。

有关内容相关内容创作背景作者:佚名詹?《李白诗文系年》系此诗于公元年(天宝十二载),并认为与《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为前后之作。

公元年(天宝十二载),李白南下宣城。

行前,有诗《寄从弟宣州长史昭》,其中说道:“尔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闲。

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

”自十年前放还出翰林,李白长期漂泊。

长期的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

因怀才不遇一直抑郁不平。

身心的疲惫,需要得到慰藉。

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篇,《独坐敬亭山》即是其一。

也有人明确提出相同观点,指出《红尘敬亭山》的文学创作年代应该深究。

这首诗作于何年,在李白存留的诗稿中并没标明,而指出这首诗作于年只是后人推断所得出结论的结论。

这首诗或许不是写于年,而是写于年的可能性更大。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独坐敬亭山》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独坐敬亭山》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独坐敬亭山体裁:诗题文: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作者:名字:李白年代:唐代描述: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翻译:原文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译文: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

原文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译文:你看我、我看你却彼此之间两不相厌,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詹锳《李白诗文系年》系此诗于天宝十二载(753年),并认为与《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为前后之作。

天宝十二载,李白南下宣城。

行前,有诗《寄从弟宣州长史昭》,其中说道:“尔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闲。

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

”自十年前放还出翰林,李白长期漂泊。

长期的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

因怀才不遇一直抑郁不平。

身心的疲惫,需要得到慰藉。

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篇,《独坐敬亭山》即是其一。

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认为《独坐敬亭山》的写作年代值得商榷。

这首诗写于何年,在李白留存的诗稿中并没有注明,而认为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二载只是后人推测所得出的结论。

这首诗或许不是作于天宝十二载(753年),而是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的可能性更大。

赏析二:思想内容《独坐敬亭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

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

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和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

古诗三首四下课堂笔记

古诗三首四下课堂笔记

古诗三首四下课堂笔记1. 独坐敬亭山出处: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李白之手。

李白可是唐代非常著名的诗人呢,他的诗风格豪放飘逸又充满浪漫主义情怀。

原文: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注释: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尽:没有了。

孤云:孤单的云彩。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翻译: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

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间两不相厌,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赏析:这首诗前两句看似写眼前之景,实则写出了一种孤独感,群鸟都飞走了,连孤云也飘走了,诗人仿佛被留在了这空旷的天地之间。

后两句则把敬亭山当作自己的知己,“相看两不厌”,有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体现了诗人在孤独中寻求慰藉的心境。

2. 望洞庭出处:作者是唐代诗人刘禹锡。

刘禹锡的诗往往简洁明快又富有哲理。

原文: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和:和谐。

这里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翻译:洞庭湖水光与月光互相辉映,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赏析:诗的前两句描写了平静的洞庭湖面在月光下的景象,“镜未磨”三个字特别形象地写出了湖面朦胧的美感。

后两句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这种比喻非常奇特又很贴切,展现出了洞庭湖山水的秀丽。

3. 忆江南出处: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

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贴近生活。

原文: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注释:忆江南:唐教坊曲名。

谙:熟悉。

江花:江边的花朵。

蓝:蓝草,其叶含蓝汁,可以做青绿色的染料。

翻译: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风景久已熟悉。

独坐敬亭山翻译

独坐敬亭山翻译

独坐敬亭山翻译独坐敬亭山,博览群书,心旷神怡。

眺望群山,仿佛能抚平心灵的大海,让人感受到无边无际的宁静与宽广。

这座古老而庄严的山峰,无数文人墨客曾在此留下了无数卓越的作品。

站在山巅之上,远处平静的大海拥抱着陆地,形成了一幅壮丽的画卷。

山的腰间竖立着一幢古老的亭子,散发着古朴的气息。

亭子内摆放着神龛,墙上悬挂着历代名人的诗作。

走入亭中,感受到一种厚重的历史气息,仿佛时间在这里被凝固。

静坐其中,尽情地欣赏着周围的风景,让内心远离尘囂。

山的静谧与大海的宁静相映成趣,带给人一种内心深处的平和与安宁。

只有在这种安静的环境中,才能更好地思考与感受到生活的真谛。

在敬亭山上,可以尽情地阅读。

“博览群书”,顾名思义是指广泛涉猎各类书籍。

这里有许多书桌,每个书桌上都摆放着各种书籍。

书籍的丰富与多样性,引人进入了一个知识的海洋。

翻开每一本书,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作者的思想与智慧在书页间流淌。

在这里阅读,自己的心灵也会得到宽慰与滋养。

站在山巅之上,眺望远方的诸山,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与雄伟。

无数的山峰在视野中交错出现,仿佛是一幅巨大的画卷。

这些山峰形态各异,有的陡峭挺拔,有的温润如玉。

它们就像一座座无声的守护者,默默地守望着这片土地。

在这片土地上,许多文人墨客都曾驻足。

他们为这片壮丽的山川、这片肥沃的土地赋予了无数光辉的篇章。

他们的诗句流传至今,让人感受到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意。

在山巅之上,仿佛可以与这些文人墨客对话,感受到他们曾经留下的足迹。

独坐敬亭山,享受着心旷神怡的时光。

这是一个遥远而神奇的地方,能够让人心灵得到净化与滋养。

在这片宁静中,能够静心思考,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真谛。

这是一座如诗如画的山峰,每一位来到这里的人,都会被其美妙的景色所感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独坐敬亭山翻译赏析
《独坐敬亭山》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李白。

其全文古诗如下: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前言】
《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

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

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写的是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

此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注释】
⑴尽:没有了。

⑵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

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

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⑶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

⑷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

山有万松亭、虎窥泉。

”《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

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
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翻译】
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

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

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赏析】
《独坐敬亭山》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

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

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

主要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

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
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

“众鸟”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有一种格外的逸趣,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高”字起
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

一个“尽”字,增强了此句的表现力度,表现出李白此时的万般惆怅。

后句“云”为中心词,与“去”复合,默默的云也在渐渐飘走。

而云并非满天白云,原本就只是“孤云”无伴,偏偏还悠闲地慢慢地飘离。

诗人以“闲”写出了孤云的状态,突出了离去的过程,让读者在品味孤云离去的状态时,感知诗人内心的不忍和无奈。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薄云离散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

它们都似乎有灵性,不愿与诗人为伴,远离诗人而去,只留下一个阔大茫茫的空间,诗人坐在这样的空间之中,更显孤独和渺小。

其实,山林的鸟是飞不尽的,云也不会飘游到天外。

在诗中,众鸟孤云都离诗人而去,这是诗人情感外射的结果,是诗人有意创造为表现自己的孤独情感的茫茫空间/b/686htm。

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李白坐在那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他眼看着众鸟、孤云渐渐飞去,众鸟和孤云都离开了敬亭山,只有他自己依旧坐在那里欣赏着它,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

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
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他自己。

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

“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

“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

同时,“相看”也点出此时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与“两”字相重,山与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

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对诗人来说不足挂齿。

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

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众鸟”、“孤云”这种动的意象与“敬亭山”这种静的意象相反并置,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里仅仅出现了量的变化,而心理的维度却产生着质的变化: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往往对“逝去”,对“消散”有着特殊的敏感,人事短暂,宇宙永恒,常常是他们不遇时发出的慨叹。

诗人引恒久的山为知己,可能是“长安不得见”后,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方式了。

就算长安招引他,他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随“众鸟高飞”而去。

诗人笔下,不见敬亭山秀丽的山色、溪水、小桥,并非敬亭山无物可写,因为敬亭山“东临宛溪,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从诗中来看,无从知晓诗人相对于山的位置,或许是在山顶,或许在空阔地带,然而这些都不重要了。

这首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
而是借景抒情,借此地无言之景,抒内心无奈之情。

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似乎少了一点孤独感。

然而,恰恰在这里,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被表现得更加突出。

人世间的深重的孤独之情,诗人人生悲剧的气氛充溢在整首诗中。

全诗似乎全是景语,无一情语,然而,由于景是情所造,因而,虽句句是景,却句句是情,就像王夫之所说,是“情中景,景中情”。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