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详细内容为植物的生长过程、种子发芽、植物的光合作用等。
2. 第二章《动物》:详细内容为各种动物的特点、分类、生活习性等。
3. 第三章《空气与水》:详细内容为空气和水的性质、循环、用途等。
4. 第四章《天气与气候》:详细内容为天气现象、气候变化、气象知识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物、动物、空气与水、天气与气候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的光合作用、动物的分类、空气与水的循环、天气现象的形成等。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挂图、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笔记本、彩笔、尺子、放大镜、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身边的植物、动物、空气与水、天气现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重点、难点知识,帮助学生理解。
3.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植物的生长与变化2. 动物的特点与分类3. 空气与水的性质、循环4. 天气与气候现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身边的植物,记录其生长过程。
(2)调查身边的动物,了解其生活习性和分类。
(3)调查家乡的空气质量,分析原因。
2. 答案:(1)植物生长过程: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
(2)动物分类: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等。
(3)空气质量原因:工厂排放、汽车尾气、燃煤等。
(4)气候特点:四季分明、雨量适中、温度适宜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学生表现、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下次教学提供借鉴。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内容进行设计。
具体章节包括:第一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第二章《动物的生活与适应》,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四章《水的世界》,第五章《力与运动》,第六章《亲近自然》。
详细内容涵盖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生活习性、天气现象、水资源、简单力学及自然观察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认识常见的动植物,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2.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天气现象,了解水的性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灾害防范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天气现象的成因、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教学重点:观察身边的植物、动物,了解其生活习性;认识天气与气候;培养环保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标本、动物模型、天气图表、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笔记本、画笔、放大镜、温度计、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案例、图片、故事等方式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植物生长过程、动物生活习性、天气现象等。
3.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4. 例题讲解:针对教学难点,设计典型例题,进行讲解和分析。
5.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用大号字体书写课题名称,突出教学主题。
2. 提纲:列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层次展示。
3. 图表:用图表、示意图等方式展示植物生长过程、天气现象等。
4. 例题:展示典型例题,标注解题步骤。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身边的植物,描述其生长过程。
(2)调查了解动物的生存环境,分析其适应特点。
(3)记录一周的天气变化,分析天气现象的成因。
2. 答案:针对作业题目,给出详细的解答步骤和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手段的合理性,调整教学策略。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内容:本册教科书共有七个单元,分别是《我们周围的物体》、《探索天气》、《生物多样性》、《简单的机械》、《观察与测量》、《分类与变化》、《我们生活中的科学》。
每个单元都有多个课时,具体内容如下:一、《我们周围的物体》:1. 物体的形状和大小2. 物体之间的比较3. 物体的软硬、光滑和粗糙二、《探索天气》:1. 天气的变化2. 天气对生活的影响3. 天气预报三、《生物多样性》:1. 生物的多样性2. 生物的生活环境3. 生物的适应能力四、《简单的机械》:1. 杠杆2. 轮轴3. 斜面五、《观察与测量》:1. 观察物体2. 长度测量3. 面积测量六、《分类与变化》:1. 物体的分类2. 物体的变化3. 变化的原因七、《我们生活中的科学》:1. 生活中的科学现象2. 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3. 科学探索的方法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欲望。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的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每个单元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难点:学生对复杂现象的观察和理解,以及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教材、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实物模型等。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实验器材、作业本等。
教学过程:一、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生活实例或实验现象,引发学生对科学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内容讲解(1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或模型,讲解相关概念和原理。
2. 通过实验或图片,展示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 讲解教材中的例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解题方法。
三、随堂练习(10分钟)设计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巩固所学内容。
四、小组讨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思考和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能力。
五、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作业题,让学生课后进行练习和巩固。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声音的奥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2. 力与运动摩擦力重力与质量弹力与简单机械3. 玩具里的科学玩具车的原理风筝的制作与放飞水枪的原理4. 植物的生长植物的结构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的繁殖二、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及特性,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声音现象。
2. 掌握力与运动的基本概念,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玩具里的科学原理。
3. 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培养对植物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声音特性的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植物的光合作用。
2.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摩擦力、重力、弹力的应用;植物的结构与生长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音响、气球、小车、风筝、水枪、植物样本等。
2. 学具:纸张、笔、尺子、橡皮泥、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播放不同音调、响度、音色的声音,引导学生感受声音的特性。
展示玩具车、风筝、水枪等玩具,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其中的科学原理。
2. 例题讲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以拍打气球为例,讲解声音的产生及传播过程。
力与运动:以摩擦力、重力、弹力为例,讲解力的作用及效果。
3.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不同声音,并解释其产生原因。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玩具车、风筝、水枪等玩具的原理。
强调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奥秘:声音产生:振动声音传播:介质声音特性:音调、响度、音色2. 力与运动:摩擦力:相互接触的物体,相对运动时产生的力重力:物体受到的地球吸引力弹力:物体发生形变后产生的力3. 植物的生长:结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光合作用:植物通过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繁殖:植物通过种子、根茎等方式繁殖后代七、作业设计1. 声音作业:作业题目:观察生活中不同声音的产生及传播,记录下来,并解释原因。
答案示例:拍打桌子产生的声音,是因为桌子的振动。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材内容进行设计。
教学内容包括:1. 第一章:我们身边的科学1.1 感受科学1.2 玩中探究1.3 做个小小科学家2.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2.1 生物的特征2.2 植物的生长2.3 动物的适应性3. 第三章:物体的运动与力3.1 物体的运动3.2 力的作用3.3 机械的应用4. 第四章:光与影4.1 光的传播4.2 影子的形成4.3 眼睛与视觉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培养科学素养。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特征的理解力与运动关系的理解光的传播和影子的形成原理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合作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激发兴趣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标本、动物模型力的作用演示器材、光学实验器材录音机、投影仪等2. 学具:观察记录表、实验报告单彩笔、剪刀、胶水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活动或生活现象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讲解教材内容,结合实践情景进行例题讲解。
3. 随堂练习:设计富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精神。
6. 课后拓展:布置相关作业,引导学生课后继续探究。
六、板书设计1. 采用图表、关键词等形式,直观展示教学内容。
2. 注重逻辑性,突出重点、难点。
3. 板书设计简洁明了,易于学生理解。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第一章:观察身边的科学现象,记录下来,与同学分享。
第二章: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拍照记录,描述其变化。
第三章:制作一个简单的机械装置,演示力的作用。
第四章:观察光的传播和影子的形成,画图描述。
2. 答案:第一章:观察记录表。
第二章:植物生长过程的照片和描述。
2024年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详细内容:植物的生长过程、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2. 第二章:动物的生活详细内容:动物的特征、动物的行为、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3.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详细内容:天气的变化、气候的特点、人类活动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4. 第四章:水的世界详细内容:水的存在形式、水的循环、水的重要性和保护。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认识植物和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 掌握天气和气候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3. 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行为、天气和气候的变化。
2. 教学重点:植物和动物的特点、水的重要性、环境保护。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和动物模型、天气和气候图片、水循环实验器材。
2. 学具:学生活动手册、画笔、彩纸、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活动或故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教材内容,结合教具和学具进行演示和操作。
3. 例题讲解:针对教学难点和重点,进行例题讲解。
4. 随堂练习:设计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教学重点和难点。
2. 辅助板书:展示植物、动物、天气和气候的图片,增强直观感受。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你画出植物的生长过程。
(2)描述你熟悉的动物的行为。
(3)记录一周的天气变化,并分析原因。
2. 答案:(1)植物的生长过程: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开花结果。
(2)动物的行为:捕食、繁殖、迁徙等。
(3)天气变化记录: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参观植物园、动物园,观察植物和动物的特点。
(2)开展天气和气候的观察活动,了解身边的气候变化。
(3)进行水资源调查,提高学生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2022-2023学年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全套教案(共3个单元)
2022-2023学年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全套教案(共3个单元)一. 教材分析《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教科书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培养科学素养为核心,注重科学探究过程的指导,强调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四方面的相互联系,强调科学探究与动手操作相融合。
本册书共3个单元,分别是“我们周围的物质”、“我们身体上的感受器”、“我们生活中的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周围的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他们的科学知识还比较缺乏,需要通过学习来逐步积累。
同时,他们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善于模仿,善于动手操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引导他们观察、思考、探究,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们周围的物质,能用放大镜观察物质,并描述其特征;(2)了解我们身体上的感受器,能说出主要感受器的名称和作用;(3)了解我们生活中的力,能用简单的工具测量力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3)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科学是有趣的,科学的本质是探究。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了解我们周围的物质,能用放大镜观察物质,并描述其特征;(2)了解我们身体上的感受器,能说出主要感受器的名称和作用;(3)了解我们生活中的力,能用简单的工具测量力的大小。
2.教学难点:(1)用放大镜观察物质,并描述其特征;(2)说出主要感受器的名称和作用;(3)用简单的工具测量力的大小。
五. 教学方法1.引导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3.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4.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最新4篇)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最新4篇)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篇一第一单元植物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一、引言二、看照片上的大树三、回忆中的大树四、观察真正的大树第二课校园的树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过程与方法: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
用拓印树皮的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教学重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
【教学准备】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教学过程】一、观察树木的方法二、观察记录一棵树三、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板书设计:树的相同之处:它们都长在泥土里都需要阳光、水都有树干、树皮都有树叶、果实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篇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小学科学全册(教案)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全册(教案)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是小学生的必修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是小学科学课程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教案将以全册内容为基础,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介绍和分析。
通过合理的教学安排和丰富的教学活动,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科学知识,并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第一单元《生物世界》主要介绍了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实地考察植物和动物,观察它们的特征和生活习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类思维。
同时,可以开展关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了解生物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第二单元《物质的状态和变化》重点介绍了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其转变。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展示真实的物质变化过程,如水的沸腾、冰的熔化等,引发学生对物质变化的思考。
组织学生参与实验,观察各种物质状态变化时的现象,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加深他们对物质状态和变化的理解。
第三单元《水的重要性和利用》介绍了水的重要性以及水的利用。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调查学生家庭的用水情况,让学生了解水资源的有限性,培养他们节约用水的意识。
同时,可以开展节约用水的实践活动,如制作节水器具、观察水质净化等,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水资源的认识。
第四单元《物体的形状和结构》主要介绍了物体的形状和结构对物体性能的影响。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了解它们的特点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工程设计活动,让他们尝试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培养他们的创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单元《光的传播和阻挡》重点介绍了光的传播和阻挡。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展示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引发学生对光的传播规律的思考。
可以让学生观察光的衍射、折射等现象,并进行小实验,增加学生对光传播规律的实际体验,加深他们对光学知识的理解。
第六单元《声音的传播和变化》介绍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变化。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同步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同步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详细教学内容:1. 植物的生长过程、种子发芽、植物光合作用等;2. 动物的分类、生活习性、适应环境的能力等;3. 光的传播、影子的形成、光的反射等现象;4. 空气的性质、水的三态变化、大气压等科学原理;5. 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分类、性质及用途;6. 能量的形式、转化、利用及节约能源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认识光合作用,培养关爱植物的情感;2. 使学生了解动物的分类和生活习性,提高保护动物的意识;3. 帮助学生理解光与影的关系,培养科学探究精神;4. 让学生掌握空气与水的性质,增强环保意识;5. 使学生了解材料的多样性,学会合理利用资源;6. 培养学生节约能源的观念,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的光合作用、动物的适应性、光的传播与反射、大气压等概念的理解;2. 教学重点:植物生长过程、动物分类、光的影子、材料多样性、能量转化与利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种子、动物模型、手电筒、镜子、气球、实验器材等;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观察记录表、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校园内的植物、动物,引发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解植物生长、动物适应、光的传播等科学知识;3.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题目,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巩固所学知识;4.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合作精神;六、板书设计1. 板书内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难点;2. 板书布局:合理规划板书空间,简洁明了,便于学生记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身边的植物,记录其生长过程;(2)调查身边的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的能力;(3)利用镜子、手电筒等进行光的实验,记录观察到的现象;(4)思考生活中如何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全册教案
教案课题: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材阅读教学教材: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全册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3.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能够正确理解并运用教材中的科学知识。
2.能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思考问题并作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难点:1.能够独立进行实验和观察,并能够理解并解释实验现象。
2.能够通过对教材的正确阅读,掌握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导入前课知识,让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2.具体教师提问回顾上一节课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30分钟)1.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教学讲解,重点解释教材中的科学概念和实验原理。
2.引导学生读教材,理解教材内容并作出合理解释。
3.进行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4.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引导学生理解实验原理。
三、练习(20分钟)1.配合教材,布置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科学知识。
2.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检查,及时纠正和指导学生的错误。
四、总结(10分钟)1.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
2.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布置(5分钟)1.布置相应的作业,对教学内容进行巩固和复习。
2.强调作业的重要性,并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教材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学习了重要的科学知识,通过实验操作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讲清楚每一个实验操作的步骤,让学生理解实验原理。
在练习环节中,重点检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并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教学结束后,要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的科学知识。
小学科学全册(共24课)(教案)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全册(共24课)(教案)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小学科学全册(共24课)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小学科学全册(共24课)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设计、问题解决和科学思维能力;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和生活经验,深入理解科学知识;2. 难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方式。
三、教学过程1. 教学准备准备教学用具,包括教材、教具和实验器材等。
确保实验器材的安全和操作的简易性。
2. 教学步骤(1)引入新课程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入新课程的内容。
可以用有趣的故事、图片或实物展示等方式。
(2)导入前置知识让学生回顾或从生活中找出与新课程相关的经验,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3)知识讲解与示范根据教材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讲解相关知识,如图解、实物展示、动画演示等。
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加深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4)实践探究根据课程内容进行实践活动和实验操作,让学生通过亲自实践来观察、探索和发现问题。
(5)讨论与总结指导学生进行讨论,相互交流观点和实验结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
(6)练习巩固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构建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2. 实践探究法: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实践活动和实验操作来深入理解科学知识。
3. 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合作,进行讨论、交流和合作解决问题。
五、教具和教材教具:课本、实验器材、图片、实物模型等。
教材:小学科学全册(共24课)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学习兴趣、参与度和实践操作能力等,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第一单元: 生活中的颜色课时一: 我喜欢的颜色-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说出自己喜欢的颜色并运用句型表达自己的喜好。
- 教学重点: 喜欢的颜色的表达和句型运用。
- 教学准备: 卡片、彩色笔、图片等。
-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通过展示多种颜色的卡片,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颜色,并进行简单的问答训练。
- 研究新词汇: 教师出示图片和单词卡片,帮助学生研究并记忆与颜色相关的词汇。
- 句型练: 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词汇和句型表达自己喜欢的颜色。
- 拓展活动: 制作彩色海报,让学生展示自己喜欢的颜色。
- 小结: 教师总结本课研究内容,并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家长与孩子一起讨论喜欢的颜色。
课时二: 大自然的颜色-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观察大自然中的颜色并进行简单的描述。
- 教学重点: 大自然中的颜色观察和简单描述。
- 教学准备: 彩色图片、小动物标本等。
- 教学过程:- 复导入: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上节课研究的内容,并通过问题提醒学生大自然中的颜色。
- 观察讨论: 教师出示多张大自然的彩色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颜色。
- 探索实验: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活动,在自然环境中观察颜色的变化。
- 小结巩固: 教师总结研究内容,培养学生对大自然颜色的敏感度。
- 拓展延伸: 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写一篇短文,描述大自然中的颜色。
第二单元: 生活中的数字课时一: 数字的认识-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认识0-9的数字,并了解数字的用途。
- 教学重点: 数字1-9的认识和用途。
- 教学准备: 卡片、数字图案等。
-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使用卡片出示数字1-9,引导学生认识并读出数字。
- 数字游戏: 教师设计数字游戏,让学生通过游戏加深对数字的认识。
- 数字用途: 教师通过图片和实例,让学生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 练巩固: 学生个别练、小组活动等,巩固对数字的认识和用途。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植物的生长》: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认识种子、根、茎、叶等基本结构。
2. 第2章《动物的生活》:学习动物的基本特征,认识不同种类的动物及其生活习性。
3. 第3章《水的循环》:了解水循环过程,认识水的三态变化。
4. 第4章《天气与气候》:学习天气与气候的基本知识,掌握简单的气象观测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物、动物、水循环以及天气与气候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科学现象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的生长过程、水循环过程、天气与气候的影响。
2. 教学重点:认识植物、动物的基本结构,了解水循环、天气与气候的基本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动物标本,水循环模型,气象观测工具。
2. 学具:放大镜、画笔、记录本、彩泥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带领学生观察校园内的植物,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2)组织学生参观动物园,认识不同种类的动物。
(3)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水的三态变化。
(4)组织学生进行气象观测,学习天气与气候的基本知识。
2. 例题讲解:(1)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引导学生认识种子、根、茎、叶等基本结构。
(2)分析动物的生活习性,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动物及其特点。
(3)通过图示,讲解水循环过程,使学生理解水的三态变化。
(4)结合实际观测数据,讲解天气与气候的基本知识。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绘制植物生长图。
(2)让学生描述动物的特点,制作动物卡片。
(3)让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水的三态变化。
(4)组织学生进行气象观测,记录天气变化。
六、板书设计1. 植物的生长:种子、根、茎、叶2. 动物的特点:种类、生活习性3. 水循环:三态变化4. 天气与气候:观测方法、影响因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身边的植物,绘制植物生长图。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我们身边的科学》: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2. 第2章《生物与环境》:认识生物的生存环境,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 第3章《多样的物质》:认识不同种类的物质,了解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4. 第4章《力和运动》:了解力的作用和运动规律,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关爱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概念的理解和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2. 教学重点:观察、思考、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环保意识的增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挂图、模型、实物等。
2. 学具:学习卡片、观察记录表、实验报告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2. 新课内容:讲解教材内容,结合实验、实例、图片等进行生动形象的展示。
3. 例题讲解:针对重难点,进行详细的例题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4.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的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6.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 章节内容:列出各章节主题,用不同颜色粉笔标出重点。
3. 图表:用图示、表格等形式展示相关知识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身边的生物,了解它们的生活环境,并记录下来。
(2)列举三种不同物质,并描述它们的性质和用途。
(3)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力的作用。
2. 答案:(1)略(2)略(3)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以便改进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结合教材内容,设计相关的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探究能力。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1.水到哪里去了【教材简析】本课是单元起始课,本课有四个活动,一是解释水去哪儿了,二是说说生活中的蒸发现象,三是用实验解释蒸发现象,四是比较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本课的重点学生通过观察“用湿布擦黑板,过一会儿黑板上的水迹不见了”这类现象,思考“水到哪里去了”,尝试解释日常的生活经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在此过程中丰富对水的感性认识,并借助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测。
【学情分析】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东西之一,水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学习时,对水已经进行了一些学习和观察。
虽然水也是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但如何将学生对水的零散的、生活化的认知向科学概念转化呢?这是我们期待学生关注和探究的问题。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水到哪里去了”的探究实验,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认识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水的蒸发现象,比较、分析、归纳出水和水蒸气的异同。
探究实践:能设计并实施简单的对比实验,对水的蒸发现象提出合理的解释。
态度责任:在探究实验中,形成细致、客观的观察态度,培养对水深入研讨的好奇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设计对比实验来观察“水到哪里去了”并解释观点难点:理解水蒸气的特点并能区分“水蒸气”与“白汽”【教学准备】教师:湿布、一杯水、班级记录表、教学课件。
学生: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棉签、一片保鲜膜、一根橡皮筋【教学过程】一、湿布写“水”,回顾水的特点。
(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干净的抹布、黑板,一杯清水1.出示一杯清水,并用抹布蘸清水板书“水”字,提问: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你能说说水有哪些特点?(颜色、气味、形态……)2.学生交流他们知道的有关水的知识。
3.揭题:黑板上的“水”消失了,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顺势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观察一杯水导入,让学生复习旧知,展现前概念,以“水”字的消失激发兴趣,聚焦本课研究主题。
2024年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精彩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精彩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我们身边的科学1.1 我们的生活与科学1.2 观察与发现2. 第2章:生物与环境2.1 生物与非生物2.2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3. 第3章:植物的生长3.1 植物的结构3.2 植物的生长与变化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培养他们运用科学方法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
2. 使学生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特点,认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提高环保意识。
3. 让学生掌握植物的基本结构,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培养关爱植物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特点及相互关系。
掌握植物的基本结构及生长过程。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关爱植物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生物与非生物的实物或图片。
植物的种子、幼苗、成熟植株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
彩色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
2. 新课导入:讲解第1章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我们的生活与科学的关系。
进行观察与发现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生物与非生物的特点及相互关系。
通过植物的生长过程,讲解植物的基本结构。
4.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互评、教师点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板书内容:章节、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生物与非生物的特点、植物的基本结构及生长过程。
2. 板书布局: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简洁明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生物与非生物,记录它们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种植一种植物,记录其生长过程。
2. 答案:生物特点: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
植物生长过程:种子发芽、幼苗生长、成熟植株。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提高教学效果。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我和我的朋友了解自己的特点,认识朋友的长处和不足。
学会与人相处,尊重他人。
2. 植物的世界认识常见的植物及其特点。
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3. 动物的家园认识常见的动物及其特点。
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
4. 大自然的力量认识大自然中的各种力量。
了解力量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2. 使学生认识常见的植物和动物,了解它们的特点和生长过程。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环境,学会保护动植物。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和动物的特点及生长过程。
自然界中的各种力量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2. 教学重点:学会与人相处,尊重他人。
了解动植物的特点,关注环境保护。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和动物图片。
模型、标本等。
2. 学具:彩色笔、画纸。
观察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和朋友的优点和不足。
出示植物和动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2. 例题讲解:以植物的生长过程为例,讲解植物的特点及生长条件。
以动物的生活习性为例,讲解动物的特点及生活环境。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自己喜欢的植物和动物,并标注特点。
小组合作,调查了解自然界中的力量,并记录下来。
让学生反思自己在生活中如何与他人相处,关爱动植物。
六、板书设计1. 我和我的朋友:优点:善良、友善、乐于助人不足:自私、任性、斤斤计较2. 植物的世界:特点:光合作用、生长周期生长过程:种子、发芽、生长、结果3. 动物的家园:特点:生活习性、适应环境生活环境:水域、陆地、空中4. 大自然的力量:风力、水力、太阳能影响:生活、环境、资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和我的朋友”为主题,写一篇短文,描述你和朋友的优点和不足,以及如何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画出自己喜欢的植物和动物,并标注它们的特点。
2. 答案:短文: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描述与朋友的相处之道。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水第1课时水到哪里去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
2.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像空气一样的气体。
科学探究目标: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水去哪儿了”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1.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水在人们生活中重要性。
【教学重点】蒸发是水的一种形态。
【教学难点】研讨水和水蒸气的区别。
【教学过程】一、导入1、试着解释下面的现象,你认为水到哪里去了?(展示图片)2、水变成什么物质跑到空气里去了?教师点拨:在常温下,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
3、教师小结蒸发是水从液体变成气体的现象。
(展示示意图)4、活动体验(1)请做以下这些活动,体验湿手变干的时间是否一样?①手心向下,手背向上②对一只手吹气③甩动一只手(2)活动手册(3)教师小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①液体的温度②液体的表面积③液体表面上方空气的流动速度二、探索说一说我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现象?教师点拨:①水洼的水会变干涸②煮食物时,锅里的水越来越少③晾干衣服④吹干湿发……三、模拟实验1、用实验证明我们的解释。
2、工具与材料两杯水、橡皮筋、保鲜膜、透明塑料盒、白板笔3、实验(1)(1)实验过程①向两个大小相同的杯子里加入等量的水,标出水的高度。
②用塑料薄膜盖好其中一个杯口,并用橡皮筋固定。
③另一个不盖。
④把它们放到通风和向阳的位置。
⑤2-3天后,观察两个杯子中水量的变化。
(2)注意事项①为什么要放到通风和向阳的地方?②为什么要把其中一个杯口封住?(3)研讨怎样解释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现象?依据是什么?引导学生填写活动手册教师点拨:封口水杯里的水基本没少,因为水蒸发后没有跑到空气里去;开口水杯里的水少了,因为水蒸发后跑到空气里去了。
依据是在常温下,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中。
4、实验(2)(1)实验过程①将透明的塑料盒倒扣在地面上②放置一段时间③观察盒中变化(2)研讨你在透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你认为它们是什么?引导学生填写活动手册教师点拨:在透明塑料盒上看到了小水滴,它们是水蒸气遇冷变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水第1课时水到哪里去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
2.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像空气一样的气体。
科学探究目标: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水去哪儿了”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1.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水在人们生活中重要性。
【教学重点】蒸发是水的一种形态。
【教学难点】研讨水和水蒸气的区别。
【教学过程】一、导入1、试着解释下面的现象,你认为水到哪里去了?(展示图片)2、水变成什么物质跑到空气里去了?教师点拨:在常温下,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
3、教师小结蒸发是水从液体变成气体的现象。
(展示示意图)4、活动体验(1)请做以下这些活动,体验湿手变干的时间是否一样?①手心向下,手背向上②对一只手吹气③甩动一只手(2)活动手册(3)教师小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①液体的温度②液体的表面积③液体表面上方空气的流动速度二、探索说一说我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现象?教师点拨:①水洼的水会变干涸②煮食物时,锅里的水越来越少③晾干衣服④吹干湿发……三、模拟实验1、用实验证明我们的解释。
2、工具与材料两杯水、橡皮筋、保鲜膜、透明塑料盒、白板笔3、实验(1)(1)实验过程①向两个大小相同的杯子里加入等量的水,标出水的高度。
②用塑料薄膜盖好其中一个杯口,并用橡皮筋固定。
③另一个不盖。
④把它们放到通风和向阳的位置。
⑤2-3天后,观察两个杯子中水量的变化。
(2)注意事项①为什么要放到通风和向阳的地方?②为什么要把其中一个杯口封住?(3)研讨怎样解释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现象?依据是什么?引导学生填写活动手册教师点拨:封口水杯里的水基本没少,因为水蒸发后没有跑到空气里去;开口水杯里的水少了,因为水蒸发后跑到空气里去了。
依据是在常温下,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中。
4、实验(2)(1)实验过程①将透明的塑料盒倒扣在地面上②放置一段时间③观察盒中变化(2)研讨你在透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你认为它们是什么?引导学生填写活动手册教师点拨:在透明塑料盒上看到了小水滴,它们是水蒸气遇冷变成的。
5、思考水和水蒸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教师点拨:相同点:无色、无味、透明不同点:水是看得见、摸得着,水蒸气是看不见、摸不着。
四、拓展提高:动脑筋,想一想为什么游泳时刚从水里出来会感觉冷?人吹电风扇时,为何会感到凉快?教师点拨:蒸发的过程会吸收热量五、作业布置业余时间到图书馆或利用网络查阅:怎样减少蒸发?【板书设计】水到哪里去了第一单元水第2课时水沸腾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1.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发展思维。
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2.探究活动中,发展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时要抓住沸腾时的主要特点及发生沸腾现象的顺序来进行观察。
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描述看到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等。
【教学难点】教学仪器的组装,使用仪器时的讲解示范,学生使用仪器时教师的指导。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时钟、湿抹布。
教师准备: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你在家里烧过开水吗(出示书中的第一幅烧水的图片或是几幅翻滚的火锅的图片)?请你说说水烧开时有什么现象发生?家里的锅是不透明的,现在,我们就把这个现象搬到实验室里,来研究一下(出示图中烧水的实验装置)。
这样,我们会看得清楚一些。
2、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杯子里的水加热,会出现什么情况?二、探索1.说一说或画一画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请同学们回答(这里我采用让学生说一说的方式):讲解:当水加热到有大量的气泡冒出水面时就是水沸腾的现象(板书:《水沸腾》)。
那么水沸腾有哪些秘密呢?我们就来实验一下。
2.认识实验器材和使用方法1)介绍:三角架、石棉网、烧杯2)讲解酒精灯的使用方法:A、使用酒精灯时,先要检查灯芯,如果灯芯顶端不平或已烧焦,需要剪去少使其平整,然后检查灯里有无酒精,灯里酒精的体积应大于酒精灯容积的 1/4,少于 2/3。
在使用酒精灯时,应注意,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烧另一盏酒精灯,而应用燃着的火柴或木条来引燃;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最好要盖两次,不可用嘴去吹灭,否则可能将火焰沿灯颈压入灯内,引起着火或爆炸。
不要碰倒酒精灯,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B.给物质加热酒精灯灯焰分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在给物质加热时,应用外焰加热,因为外焰温度最高。
3)温度计的使用方法A.手拿着温度计的上端,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B.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等一会,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C.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教师要边讲解边示范,也可以用微课的形式或是视频播放来进行讲解。
)4)安全教育使用酒精灯和温度计时要注意安全教育。
用课件出示书中的提示:A.一定要在老师的指导下使用酒精灯。
B.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其他酒精灯。
C.熄灭酒精灯时要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
D.加热后的烧杯、三脚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是很烫的,不要用手触摸。
三、研讨1.实验一:水在加热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1)出示活动手册表格2)先进行猜测,然后每组在实验时填写一份活动手册里的记录单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4)学生汇报5)师生总结:水在没加温时是常温,当水温上升到 100 摄氏度时开始沸腾,继续加温则水的温度保持在 100 摄氏度不变。
2.实验二:水在达到什么温度时沸腾?水沸腾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什么?出示活动手册表格1)先进行猜测,然后每组在实验时填写一份活动手册里的记录单2)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3)学生汇报4)师生总结:水沸腾的温度是 100 摄氏度;水中有很多气泡上升;气泡在水面破裂逬出水花,水面的水会不停翻滚;水面上会有大量的水气飞向空中。
四、讲解1.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正常大气压下为 100℃)温度计 100 摄氏度就是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基础规定的。
2.水变成水蒸气后的体积有没有变化呢?教师演示:将套有排空气体的塑料袋的漏斗放在沸腾的水面下,观察袋子的变化。
(水蒸气将袋子鼓起)1)说明了什么呢?2)讲解: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变大。
五、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呢?(师生共同总结)第一单元水第3课时水结冰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当环境温度低于 0℃,水的温度下降到 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科学探究目标:1.观察、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2.观察、比较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科学态度目标:1.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的变化。
2.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在自然环境中,水与冰可以相互转化。
【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发现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难点:初步建立水的形态变化与热量变化有关系的概念【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试管、清水、碎冰、水银温度计、烧杯、食盐、小勺、彩色橡皮筋、直尺、食用色素、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各种冰的图片、热水、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材料准备:热水、水银温度计、各种冰的图片]1. 出示一杯热水并测量水的温度提问:如果我十分钟后再测这杯水的温度,温度会如何变化?(预设:温度会下降一些。
)2. 出示几张各种冰的图片。
提问:如果一直让水的温度下降,会出现什么情况?(预设:会和室内温度一样。
如果继续下降会怎样呢?水会结冰。
)3.揭示课题:水结冰了(板书)二、探索: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材料准备:试管、清水、碎冰、水银温度计、烧杯、食盐、小勺、彩色橡皮筋、直尺、食用色素、学生活动手册]1. 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后组织学生讨论本课的实验方法。
提问:说一说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想法?今天在教室里,我们可以怎么做实验?2.学生相互合作,测量水结冰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同时体会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在活动中,教师要提醒学生:(1)做两次标记:第一次是试管中倒入清水后(为了便于观察,可以在清水中滴一滴食用色素);第二次是试管中的水完全结冰后;两次用不同颜色橡皮筋标记;(2)温度计插入试管塞的小孔中,保持在中间的位置不能动,不要碰到试管壁;(3)仔细观察水结冰的变化过程,需要把试管经常拿出来观察是否开始结冰,当水开始结冰时,记录温度。
(4)冰块尽可能碎一些,再加入一部分食盐(食盐多一些,降温速度快一些),有利于降低烧杯内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5)因为需要拿出来看,碎冰可能会使橡皮筋移动,所以需要直尺重新确定一下标记位置是否正确。
3. 出示活动手册第9页,明确实验要求,并记录观察比较水和冰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三、研讨:实验发现[材料准备:结冰后的试管、碎冰内加食盐的烧杯、碎冰内不加食盐的烧杯、直尺、水银温度计]1.学生反馈交流: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小结:当环境温度低于 0℃,水的温度下降到 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水结冰时,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长时间保持在 0℃时。
2.提问: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水结冰后占据了更大的空间。
3. 冰还是水吗?引发学生去思考冰和水是同一种物质。
4.为什么烧杯外壁有小水珠或一层白白的?它是冰吗?和试管里的冰一样吗?它是哪里哪里来的?和哪些现象类似?烧杯外的水蒸气遇冷(0℃以下)凝结成霜。
不是冰,不一样。
(当外界温度较高时,也会只是液化成小水珠。
)5.在碎冰里加入了食盐,有什么作用?碎冰中加入食盐可以让冰在同温度下融化,这样有利于降低实验的温度,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拓展:固态的冰能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吗?[材料准备:结冰的水、试管、烧杯、清水]1.提问:水结冰这种现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和不便?好处:可以看到美丽的冰雕,吃到冰淇淋。
不便:路滑给人们行走带来了不便。
2.出示装有冰的试管。
提问:我们有什么办法能把冰取出来?比一比谁的方法更科学?你为什么这么想?3.提问:固态的冰在什么条件下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呢?学生猜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