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内生动力_需求还是供给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和思路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和思路背景:1.经济增长放缓:过去几十年间,中国经济以高速增长为主,但自2024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增速逐渐下滑。
高速增长所带来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也日益显现,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2.经济结构失衡:中国经济过去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资驱动,外需下降和投资效益降低导致了经济结构失衡。
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内需水平,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成为当务之急。
3.产业升级需求: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要实现由低端产业向中高端产业转变。
传统的产业结构和增长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国内生产力和消费需求的变化,需要通过供给侧来推动产业升级,增强经济竞争力。
思路:1.转变发展方式:从过去的投资驱动转向消费驱动,加快形成以内需为主导的经济增长动力。
通过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扩大居民消费,促进消费升级,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2.优化供给结构: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减少产能过剩和库存压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优化产业结构,破除垄断,促进市场竞争,推动实体经济发展。
3.加大创新力度:通过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动技术进步,提高产业的竞争力。
促进创新创业,培育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经济的创新能力。
4.降低企业成本:通过减税降费、简化行政审批程序等措施,降低企业负担,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5.深化供给侧结构性:通过深化国有企业,加强金融体系,促进资源要素配置的市场化,推动供给侧结构性向纵深发展。
总体来说,供给侧结构性旨在通过调整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推动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
通过来推动产业升级,增强经济内生动力,提升国家竞争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这一思路是基于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和发展需求的调整,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近年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了中国经济调整和发展的重要方向。
这项改革旨在通过优化供给结构、推动产业升级、提高生产率和质量,增强经济的内生动力,改善经济结构,使中国经济更具活力、更加健康。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提高产业效益、优化经济结构、加强创新驱动。
一、提高产业效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眼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消费升级,提高生产率和质量。
通过从上到下的推动,政府、企业和市场合力推进技术进步和装备更新,对传统行业进行转型升级。
例如,重点领域如钢铁、煤炭等,在过去几年中进行了减产、去产能等改革,促进了产能调整、调降成本、提升利润。
同时,供给侧改革也在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
如,信息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领域发展迅速。
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高技术产业的崛起,推动了中国现代制造业的升级。
这些新兴产业具有情报化、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的特点,成为了未来发展的新动能。
二、优化经济结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在产业升级上发力,还注重从供给端入手,优化供给结构,推动全社会生产的优化。
一方面,优化供给结构可以通过消除不合理的生产过剩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例如,减少钢铁、煤炭和水泥等行业不合理的产能,去除那些质量不高、污染严重的企业,优化行业结构,提高利润,促进环保。
另一方面,优化供给结构也可以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吸引创新型企业入驻、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等手段,提高消费者的消费体验和质量,增加社会福利。
例如,鼓励智能化、高端化、个性化的产品生产,助力个性化定制、智能制造等有技术含量的产业健康发展,推动消费市场升级。
三、加强创新驱动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动下,中国经济的创新能力和活力不断增强,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需要依托科技创新的力量,从而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
政府要加强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和支持,进一步优化知识产权战略,加快新技术、新产业的孵化和发展。
中国产业升级的基础与前景
中国产业升级的基础与前景经过三十余年高速增长实现经济飞跃之后,当前我国已进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面临着加快推动国内产业升级的历史任务。
从经济总量来看,我国已位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从经济发展质量来看,我国未能摆脱高投入、高能耗、低产出、低效率的发展模式,日益严重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问题已对既有的粗放发展模式提出严重挑战;从产业发展水平来看,一方面,一、二、三产业之间尚未形成合理化、高度化的发展态势,另一方面,我国在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同时,整体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位置,以大量资本投入和资源消耗换取低廉附加值,产业价值升级任重道远。
因此,加快促进产业升级、打造经济“升级版”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核心法则。
一、我国产业发展现状及产业升级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发展对外经贸关系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首先从来料加工、加工配套等低端环节入手,此后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开始摆脱单纯的产品生产基地的地位而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市场,更多的国内企业加入到国际市场竞争的行列,促使我国技术研发、品牌培育和营销能力获得提高,嵌入全球价值链的程度不断深化。
但在整体上我国仍然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环节,这主要是因为我国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技术创新、研发设计、营销能力等也处于较低的层次,加上全球价值链的控制者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阻击,更加减缓了我国进入全球价值链高附加值环节的进程。
下图3-3大致描述了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其中,U 型曲线代表发达国家的价值链曲线,可以发现发达国家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是研究、开发和营销、服务环节,低附加值环节是生产环节;倒U 型曲线表示我国的价值链曲线,与发达国家的情形正好相反,我国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是生产环节,低附加值环节是研究、开发和营销、服务。
二、我国产业存在问题及升级的必要性由上文分析可知,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中低端位置,产业结构水平不高,而且产业空间布局不合理,以廉价劳动力支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失去比较优势,资本密集型产业受到越来越多的市场空间约束,促进产业升级更为必要和迫切。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自2015年提出这一策略以来,中国的经济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成为全球经济中的一个重要参与者。
然而,随着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国际贸易摩擦的影响,中国需要不断深化这一改革,以确保经济高质量的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从供给端入手,优化生产力、提升产业竞争力和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实现由增长速度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向以质量和效率为中心的新型发展方式的转变。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中国大力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淘汰过剩产能、减缓房地产市场过热、优化金融体系等措施,减少社会资源的浪费和无效使用,同时也有助于降低企业成本,优化企业盈利结构,增强经济活力和内生动力。
其次,促进技术升级和创新。
为了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中国加大了对研发和创新的投入,大力推进智能制造、信息化、绿色低碳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这些新产业对中国未来经济的转型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国内外市场的需求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再次,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
以去产能为背景,中国开始推进“新旧动能转化”,主要把精力放在高新技术、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互联网等产业,以及中西部地区和新一线城市的发展。
这些地区和产业的发展,有助于优化国家产业结构,实现更加均衡和持续的发展。
最后,深化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中国将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国有企业、金融、土地、医疗、养老等领域的改革进程。
同时,中国将进一步推进外贸大幅度改革,积极扩大对外开放程度,实现内外联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总之,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
在大环境的背景下,中国需要更加主动地适应国内外的形势,并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
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
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V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近4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与此同时,我国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XuQiong和ZhongMeirui,2022)o《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22》统计数据显示,201Γ2021年,我国碳排放量由88.8亿吨上升至105.8亿吨,占世界碳排放总量的31%,由此带来了一系列诸如极端气候频发、酸雨、雾霾等环境问题,减排形势日益严峻。
考虑到全球变暖的负面影响,以及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环境恶化问题,我国政府秉承负责任大国的态度,毅然决然地制定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
因此,寻求降低碳排放的方法已经成为政府、企业、学术界需要迫切解决的热点问题。
要使我国经济进一步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完成碳减排任务刻不容缓。
当前,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一轮工业革命正在席卷全球,其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
数字经济是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陈晓红等,2022),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量,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通过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提高经济社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以一系列新模式和新业态为表现形式的经济活动。
数字经济主要包含两大部分:一是数字产业化,以信息与通信技术服务部分为主,包含软件业和相关服务业、互联网行业、电信业、电子信息制造业;二是产业数字化,具体为工业互联网、服务业和农业数字化。
由《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2年)》可知,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数字产业化规模已经达到8.4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1.9%,占GDP比重为7.3%;同时产业数字化规模达到37.2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7.2%,占GDP比重为32.5%o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引发了学术界广泛且持续的研究,大致分为数字经济的内涵、规律、功能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从数字经济的内涵来看,国内学者主要从信息化(孙德林和王晓玲,2004)、数字技术(李长江,2017)、信息和通信技术(逢健和朱欣民,2013)及新经济等角度来讨论;从数字经济发展规律来看,谢康和肖静华(2022)主要从数字经济的创新、运行和政策方面提出八大规律;从数字经济发展趋势来看,数字经济将立足本国优势产业(石建勋和朱靖池,2022),加快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王琛伟,2022);而研究最多的领域,当属有关数字经济的经济效应,李健(2022)认为数字经济的发展可赋能乡村振兴,赵涛等(2020)和张勋等(2019)认为数字经济激发并改善了农村居民的创业行为,万晓琼和王少龙(2022)、李宗显和杨千帆(2021)、赵涛等(2020)认为数字经济促进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戴翔和杨双至(2022)认为数字经济推动了制造业转型,戚聿东和肖旭(2020)认为数字经济推动了企业内部管理模式的一系列变革。
我国科技创新的意义
我国科技创新的意义摘要:一、引言二、我国科技创新的现状1.科技成果的取得2.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3.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三、我国科技创新的意义1.增强国家竞争力2.推动产业结构升级3.提高人民生活水平4.保障国家安全四、面临的挑战与对策1.创新能力不足2.资源配置不合理3.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不完善4.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五、结论正文:一、引言科技创新作为一种国家发展战略,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争夺未来发展制高点的关键所在。
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逐步崛起为全球科技创新领域的一股重要力量。
在此背景下,深入剖析我国科技创新的意义及面临的挑战,对进一步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科技创新的现状1.科技成果的取得近年来,我国在航天、信息技术、生物科技、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
例如,嫦娥五号成功采集月球样本并返回地球,北斗导航系统全球组网成功,成为全球第四个拥有独立导航系统的国家。
2.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全球范围内的地位不断上升。
根据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我国创新指数排名已从2010年的第39位上升至2020年的第14位。
此外,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研发投入国和知识产权申请国。
3.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科技创新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断加大。
据统计,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60%,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逐年提高。
三、我国科技创新的意义1.增强国家竞争力科技创新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突破,有助于提高国际地位,增强全球影响力。
2.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生动力。
我国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国家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3.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科技创新为人民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
例如,高铁、5G通信、互联网医疗等科技创新成果,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和生活。
供给侧改革的意义与背景
供给侧改革的意义与背景供给侧是指通过推进供给结构性,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为核心,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可持续性的一系列举措。
这是一个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为主线的经济转型,目的是转变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供给侧的意义和背景是多方面的。
首先,长期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
但这种增长方式逐渐遇到瓶颈,出现了过剩产能、需求不足等问题。
供给侧旨在通过改善供给侧结构,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产业,激发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供给侧能够促进优化和升级产业结构。
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发展主要集中在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行业,存在着产能过剩、效益低下等问题。
供给侧通过淘汰落后产能、鼓励技术创新和提高生产效率,可以使中国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和升级,提升整体经济竞争力。
第三,供给侧有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中国经济在过去高速增长的同时,也面临资源过度消耗的问题。
供给侧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推动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可以使资源得到更加合理高效的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四,供给侧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已经迫在眉睫。
传统的投资和出口驱动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需要推动创新驱动和消费驱动的新型增长模式。
供给侧有助于推动供给结构优化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为新型增长模式的形成创造条件。
第五,供给侧是实现全面发展的需要。
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追求高速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
供给侧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改善收入分配,有助于实现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公平和民生改善。
以创新驱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千亿开发区”发展的内生动力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织和成 果应用 的主体 ,增强企 业创新 能
力 , 成 一 批 具 有 自主 知 识 产 权 并 与 开 发 形
能 、 装等方 面开展差 别化竞争 , 包 提高非
价格竞争力 。
区产业 结构相 吻合 的关键技 术和可 持续 发展的高新技术成果。 建立 以开发 区高科 技孵化器 为重点 的高 新技术 产业孵 化体 系, 积极培 育高新技 术企业 , 建立 以生物
增量调整 , 量质倍增
着力发 展高端产业 和产业链 高端环
节 , 育 壮 大 战 略 性 新 兴 产 业 , 快 提 升 培 加
兴产业发展给予政策支撑。
比重 , 加强对现有专利技 术的利用和产业 化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人 , 加快研究开 发并投产拥有 自主知识产权 、 自有知名品
牌 、 较 高 附 加 值 、 市 场 竞 争 力 的新 产 有 有 品 , 其是 高新 技术 新 产 品 和 重 大 装 备 国 尤
合 , 极培 育新 的经 济增 长点 。 积
企业技术中心 、 工程研究 中心及重点实 验
室 。 导 和 支持 各 类 创 新 主 体 加 强 原 始 创 引 新 、集 成 创 新 和 引 进 消 化 吸 收 再 创 新 , 着 力 开 发 专 利 技 术 , 高发 明专 利 的 数 量 和 提
位,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 路不 动摇 。重点
编 制 完 成 生 物 医 药 、 车 及 零 部 件 、 能 汽 新
企业的信贷 支持 。 健全并深化各经济部 门
联 席 会议 制 度 , 究 和确 定 产 业 发 展 的 战 研
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内生动力:需求还是供给
成 因有 一个 明确 的认 识 。我 国产业 结构 问题是 由市 场 的 内生力 量和 部分扭 曲的激励 体 系共 同作用 导致 的。 _ 1 ] 如果 不 能 正确 认 识 这 些 力量 ,就 无 法 很 好 地 调整 产业 结构 。本 文从 市场 内生 力量 角度 分析 我 国
感谢 匿名评审人提 出的修改建议 ,笔者 已做 了相应修 改 ,本文文责 自负 。
2 5Hale Waihona Puke 经济 理论 与经 济管理
2 0 1 4年第 3期 型 部 门到劳 动密集 型部 门 的转 型 。现代 制造业 部 门 相 比服务 业 而言是 资本 密集 型 的行 业 ,如果存 在 资 本 深化 的情 况 ,由于资 本 的积 累速度 快于劳 动力 的 增 加速 度 ,那么制 造业 部 门 ( 资本 密 集型部 门)必 定 比服 务业 部 门 ( 劳 动 密集 型 部 f 1 )增 长 得 更 快 , 从 而 生产 出更多 的工业 产 品 ,导 致制 造业 部 门产 品 的相对 过剩 。这将 导致 其价 格 的下降 ,并使 得部 分 资本从 制造 业部 门转 移到服 务业 部 门 ,服务 业部 门 中 的资本 占总 资本存 量 的 比例必 将增 加 ,即发 生从 制造业 部 门到 服务业 部 门的转 型 。 上述 收入 提高 、技术 进步 和资本 深化 是三 种一 股 陛的产业 结 构 变迁 动 力 。我 们 需 要 具体 来 分 析 , 在 我 国哪种 因素起 到 了核 心 的作用 。为 此 ,本 文构 建 了一个 包含 了上 述三 种需求 和供 给 因素 的非平衡 增 长模 型 。基 于此 ,通过 数值 模拟 笔者 发现 ,收入 因素和 资本深 化对 我 国结 构转 型 的影 响较大 ,技术 进步率差异的影响程度较小。具体来讲②,对第一 产 业 就 业 份 额 的 变 动 ,收 入 效 应 的 贡 献 程 度 为
经济内生动力的概念
经济内生动力的概念
经济内生动力是指经济自身的发展动力,是经济增长的内在源泉。
它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主体通过自身的创新、技术进步、产业升级、人力资本积累等方式,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力,从而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力量。
经济内生动力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是经济内生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技术的应用和创新不断涌现,推动了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
技术进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改善产品质量,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二、人力资本积累
人力资本是指人们通过教育、培训、技能提升等方式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经验。
人力资本的积累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
在现代经济中,人力资本已经成为企业和国家竞争的重要因素。
三、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结构升级是指经济从传统产业向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
产业结构升级可以提高经济的效益和竞争力,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在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企业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四、市场化改革
市场化改革是指经济体制改革的一种形式,通过市场机制的引导和调节,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率的提高。
市场化改革可以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总之,经济内生动力是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力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同时,政府也需要通过市场化改革和政策引导,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政策支持,共同推动经济的发展。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动力机制研究
为 了便于研 究 ,我们 在这里先来总结分析一 下世 界和 我 国产 业结构 变动 的趋势 。 上世 纪 7 年代 以来 ,世界各 国国内生产 总值 O 结构变化 的总趋 势是农 业 比重下降 ,而服务 业 的 比重上升 。这 一趋 势在 发达 国家与发展 中国家都 相 同,不 同的是发达 国家的工业和 制造业也在下 降 ,而发 展 中国家 的相 同指标还 在上升 。1 7 — 0 9 19 9 3年 ,发展 中国家 的农 业 比重 由 3 % 下降到 7 2 %,工业比重 由2 % 上升为 3 %,制造业 比重 8 8 5 由1% 上升为 2%,服务业由3%上升到 3%。而 9 5 3 8 发达 国家工业所 占则 由 1 6 9 0年 的 2 .% 下降至 88 19 年 的2. 90 2 %,其从业人 员从 1 7 年 2% 下降至 2 9O 8 r 19 9 4年 的 1 %。与此 同时,发达 国家服务 业的产 8 值 比重和就业人数 比重均在上升,1 7 年 至 19 90 93 年 ,美 国、 日 、德 国、英 国服务业产值 比重分 本 别 由6 %上升到 7%、4% 上升到5 %、4% 上升 3 5 7 7 7 到 6 %、5 % 上升到 6 %;美 国服务业的就业人 1 2 5 数比重从 l6 年的 5% 上升到 19 年 的7 %,其 90 6 94 3
它发 达 国家均 出现 类似 的现象 。 改革开放后 2 6年 ,我国的三次 产业结构变化 明显 。首先 ,一产 比重持 续下 降,二、三产业 比 重 明显上 升, 就业结构 变化远大 于收入 结构变 化。 第一产业的增加值 比重 由 1 7 年 的2 .% 下降到 98 81 20 年 的 1. 03 4 %,就业比重由7. 6 0 %下降到 4. 5 9 %; 1 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 比重则 由 1 7 9 8年 的4 .% 82 和 2. 3 %,分别提高到5 . 和 3 . 7 22 % 3 %,就业 比重 2 由 1. 7 %和 1 . 3 2 %分别提高到 2 . 2 1 %和 2 . 6 93 %。其 次 ,第二产 业 ( 特别是工业 )是拉动经济增长 的 绝对 主导力 量 ,并 呈现 内部 结构 升级特 征。 从大 国经济工 业结构 的演进过程看 ,均存在着 由轻纺 工业 为主、 向重化工业为主 、 向技 术集约化 的结 构 升级规律 。在 当前 中国工 业对 经济增 长 的贡献 中,约 34来 自重制造业。从发展趋 势来看 ,“ / 十 五”及 22 年 ,我国第一产业比重将持续下降 ; 00 第二产 业 比重在 “ 十一五”期 间还 可能上升 ,在 22 0 0年前后 出现高位 (4 5 %左 右)后 ,将开始下 降 ;第 三产业 比重在 “ 十一五 ”期 间基本 稳定 , 21 0 0年之后可能 出现 明显增加 。2 1 0 0年后 ,工业 增长速度 的回落将可 能成 为新 一轮经济增长发生 转折 的标 志。服务业 的发展 将重新加快 ,并成为 经济增长 的主要拉动力量 ,而工业对经济增长 的 贡献水平有 稳 步下 降 的可能。 由上述可见 ,产业 结构 升级过程 ,就 是随着 生产 力 的发展 和 社会 的进 步 , 第一 产 业 比重持 续下降 、第 二产 业 比重 由上升变为下 降、第 三产
高端人才供给与产业结构升级
高端人才供给与产业结构升级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和科技革命的深入,高端人才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关键力量。
产业结构的升级不仅要求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还依赖于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而这一切均离不开高端人才的供给与配置。
本文将从六个方面探讨高端人才供给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在文末进行总结。
一、高端人才与创新驱动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核心动力。
高端人才,尤其是拥有深厚专业知识、创新思维和跨学科能力的人才,是实现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的关键。
他们能够引领科研成果的转化,促进新产品、新服务和新业态的涌现,从而为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
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高端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力度,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激发其创新潜能,为产业结构升级奠定坚实基础。
二、高端人才与产业升级路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明确的发展路径。
高端人才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领航者”的角色,他们能够基于对国内外市场动态的敏锐洞察,以及对技术趋势的准确把握,为产业升级规划科学合理的路径。
这包括识别有潜力的新兴产业领域,评估技术可行性,以及预测市场需求变化等,从而指导资源配置,避免盲目,确保产业升级的高效有序进行。
三、教育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高端人才的供给离不开高质量的教育体系。
面对产业结构升级的需求,传统的教育模式需进行深刻,以培养符合未来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
这包括加强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推动跨学科课程设置,强化实践教学,以及鼓励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育人机制。
通过这些措施,教育体系能更好地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源源不断地输送具有创新能力和实战经验的高端人才。
四、国际化视野与人才流动在全球化背景下,高端人才的国际流动成为常态,这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或来华工作,能够快速引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本土产业升级;另一方面,鼓励国内高端人才赴外交流学习,可以拓宽视野,带回新的思想和方法,促进国内外技术与市场的对接。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对策建议作文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对策建议作文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出现了农业比重持续下降、工业比重高位运行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在较长时期比重较低等结构特征。
总体上而言,这些产业结构特征与我国过去特定发展阶段、比较优势和发展环境相适,但随着中长期经济发展阶段转换、比较优势调整和发展环境变化,尤其是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产业结构亟待新一轮转型升级。
破除制约产业结构转型动力持续发力的体制机制,加快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还对于培育新增长动能、转换增长动力,以及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阶段、实现两个百年目标意义重大。
产业结构转型是供需合力作用的结果,受市场内生驱动与政府政策双重影响。
首先是需求拉动。
其一,内需拉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从低收入水平跃升到中等偏上收入水平,人们的消费需求出现了从满足温饱到追求更高层次的医疗、教育、旅游休闲、文化娱乐等转变,拉动了产业结构从农业向非农业及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的转型升级。
其二,外需拉动。
外需是社会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外需结构变化构成产业结构转型内需拉动力的重要补充。
在过去三十多年里,随着我国逐渐深入融入到全球分工体系,我国的出口比重及产品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均在不断上升,带动了出口产品从农产品等初级产品为主向工业制成品、高端装备制造产品、先进信息技术产品等转变,拉动了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与此同时,由于受限于我国经济发展起步晚、自主创新不足、体制机制弊端等因素,很多外向型产业仍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环节,我国从“世界工厂”向“世界创造”的跨越仍有较大距离。
其次是供给推动。
其一,技术进步推动。
随着技术进步,各产业的比较优势出现调整,将出现新技术更新改造传统产业等结构转型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改革和开放的纵深推进,我国不仅加大力度从发达国家引进、吸收先进的生产技术、成熟的管理经验、优良的制度设计等,而且还通过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等体制机制创新释放制度红利,促进了农业生产率提高、工业相关行业生产率提升、社会整体效率改进等,从而推动了我国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新兴产业更新改造传统产业、“高精尖”技术产业淘汰低端落后产业等结构转型。
2023年经济形势总结报告
2023年经济形势总结报告2023年中国经济形势总结报告一、概述2023年,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尽管面临一些外部挑战和内部压力,但总体经济形势依然向好。
随着国家一系列宏观政策的出台和实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市场需求逐步恢复,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改善,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
二、经济增长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6%左右,实际增长率略高于预期。
从主要经济指标看,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
这些数据显示出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活力。
三、产业结构调整2023年,中国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新动能,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
一方面,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速,钢铁、煤炭等行业的过剩产能得到有效化解;另一方面,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数字经济、生物经济等领域的增长势头强劲。
四、消费需求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需求持续增长。
2023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高于上年同期个百分点。
尤其是线上消费保持快速增长,智能化、绿色化、品质化产品受到消费者欢迎。
五、投资需求固定资产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2023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增速较上年同期加快个百分点。
其中,民间投资增长较快,反映出市场主体对经济发展的信心不断增强。
六、外贸形势2023年,全球经济复苏缓慢,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给中国外贸带来一定压力。
然而,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稳外贸、稳外资的政策措施,有效应对了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全年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8%。
七、财政金融状况2023年,中国财政运行总体平稳,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支出同比增长%。
货币政策保持稳健,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
八、展望未来展望未来,中国经济仍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国内市场的扩大,中国经济有望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点看法
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点看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通过改革供给侧的结构来推动经济发展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一种经济改革方式。
该改革的核心目标是通过优化供给结构,增强经济的内生动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下面是我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些观点。
首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传统的需求侧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技术水平、改善生产力的配置等方面来推动经济的发展,解决当前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结构性矛盾的问题。
其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过去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出口和政府支出等需求侧驱动,导致经济结构单一、资源浪费严重。
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推动经济从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提高投资的效率和质量,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从而实现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再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助于提高就业水平和居民收入。
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提高技术水平等方式,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居民收入。
同时,通过改善供给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可以提升居民的消费体验和生活品质。
此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有助于解决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
过去的经济增长模式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推动绿色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环保投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最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全面深化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仅是一种单一的经济政策,而是需要在体制机制、政府职能、市场环境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
只有通过深化改革,解决体制性障碍和体制性问题,才能真正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落地和实施。
综上所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推动经济发展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一种重要经济改革方式。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解读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解读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大任务。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中共中央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旨在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推动经济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本文将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进行解读。
一、背景介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的提出是基于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出口和资源密集型产业驱动,这种增长模式导致了生产力水平相对滞后,资源配置不合理,供给结构失衡等问题的出现。
经济增长面临的问题包括需求总量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产能过剩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央提出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
二、主要内容1.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转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和内生动力的发展模式。
这意味着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从传统制造业向高技术产业转型升级。
2. 优化产业结构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有效调整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
在这方面,政府要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并加强不同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
同时,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创业创新,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3. 深化改革开放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打破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市场活力。
这包括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减少企业负担,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
另外,还要加大对外资企业的引进力度,提高贸易便利化程度,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国际合作,推动经济发展与全球化进程相适应。
4.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需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这包括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增加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改善金融体系的风险防控机制,促进优质资金流向实体经济。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举措。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是通过优化供给方面的结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进而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的升级。
本文将探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意义,并提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具体措施。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意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优化产业结构的关键路径。
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过剩产能和低效益产业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供给侧改革旨在通过调整经济结构,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具体来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优化产能布局。
通过淘汰过剩产能和整合优质资源,优化产业布局,使经济发展更加均衡和可持续。
2. 提升供给质量。
通过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产品的需求,推动产业向高端化发展。
3. 扩大中高端消费市场。
通过结构性调整,推动经济朝着消费主导型发展,培育中高端消费市场,拉动内需,实现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4. 推动产业升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产业链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培育新兴产业,实现产业升级。
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具体措施为了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具体措施。
以下是几个关键的方向:1. 淘汰过剩产能。
通过减少不合理的产能投资,淘汰过剩产能,降低市场竞争压力,刺激企业积极性。
在淘汰过剩产能的过程中,政府应提供相关的社会保障,确保职工利益不受损失。
2. 加大技术创新投入。
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推动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产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3. 加强资源配置和监管。
改革市场机制,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鼓励创新创业,推动资源优化配置。
中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及其对策
中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及其对策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新时代,而这个时代带来的挑战与机遇非常多。
近年来,中国经济依靠内生动力实现了较稳定的增长,然而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中国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继续保持经济增长和竞争力,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最大问题。
一、中国经济的内生动力内生动力是指通过改革和创新,推动经济从内部实现增长的因素。
在这个过程中,核心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经济效益,改善产业结构等。
中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有以下几个方面。
1、健康、普及的教育系统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因此发展教育事业非常重要。
能够教育出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可以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现在大力发展全民教育的原因。
2、产业结构调整中国的经济结构一度被主要依靠出口和制造业来运转,这种模式随着国际贸易的增长与现在的国际贸易环境,已经不可持续,所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也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现在的中国,一直在发展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尤其是推动高新产业发展。
这些都将为中国带来更多的市场机会和利润。
3、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之一。
中国一直在积极发展科技研究,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并开始逐渐获得全球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
我们相信,在未来,中国将继续发挥这一优势,不断地为经济发展注入内生动力。
二、当前面临的挑战虽然中国经济的内生动力得到了推动,但仍会面临以下挑战。
1、经济结构调整由于中国经济成长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调整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这也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尤其是在当前不稳定的全球贸易环境下,调整经济结构推动高质量发展面临种种困难。
2、劳动力成本由于工资水平的上升,一些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的利润率逐渐下降,这也是我国经济面临的一个大挑战。
通过技术和管理创新,可以降低成本,但是,基培养高技能、高素质劳动力,也会需要时间,这也是这个覆盖人口庞大的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2024年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分析
2024年,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成为经济的重要主题。
供给侧是指通过改善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推动经济发展的。
这一的背景是中国经济面临结构性问题和内外环境不确定性的双重挑战。
首先,供给侧迎合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需求。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依赖于投资和出口驱动,过度依赖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驱动型产业,导致供给结构失衡、产能过剩等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需求结构的变化对供给侧的要求也有所变化。
供给侧的目标是通过提高产品质量、优化产业结构以及改善营商环境等措施,满足消费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其次,中国经济面临内外环境的不确定性。
国内方面,经济增速放缓、环境压力加大等问题使得传统供给结构面临调整的迫切性。
外部环境方面,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和供应链的重构等因素给中国经济带来不确定性。
供给侧可以通过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增强中国经济的内生动力,降低外部冲击的风险。
在这样的背景下,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呈现以下几个特点:首先,经济增速趋缓但稳定。
由于供给侧结构性的推进,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但总体保持稳定。
202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9%,符合政府设定的经济增长目标。
同时,产业结构调整的效果初步显现,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等新动能增长较快,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
其次,消费需求升级带动经济转型升级。
供给侧注重提高产品质量和消费者体验,促使居民消费结构升级。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增加,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
特别是互联网等新兴消费领域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加强了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再次,供给侧加速产业结构升级。
供给侧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向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转变。
在供给侧的推动下,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和技术水平得到提升,一些企业通过创新驱动和差异化竞争实现了提质增效。
最后,供给侧推动了产能过剩的去除。
过去几年,中国的供给结构不合理导致了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
通过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的去产能,供给侧加速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
推动高质量发展,加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我的思考和感悟
推动高质量发展,加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我的思考和感悟随着中国国力不断增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逐渐成为世界舞台上的重要一员。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加速实现这两个奋斗目标,成为了我们当前面对的重要问题。
一、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放内生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战略。
它的核心是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转型升级,加快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效率的提升和质量的提高。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我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推进。
首先,着力优化中国经济结构。
我认为,中国当前经济结构的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工业结构重,服务业结构偏轻;二是各地发展不平衡,区域差异明显;三是劳动力资源过剩,人口结构老龄化;四是生产效率低,创新能力不足。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继续推进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的五大任务,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提升服务业的比重,培育现代服务业和创新型产业,同时加强人力资本的投入和管理,加大科技投入等措施。
其次,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中国经济目前存在的一个常见问题就是全要素生产率(TFP)不高。
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在于培育企业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大力发展知识经济和数字经济,加强人才培育和创新环境建设,支持科技成果向产业转化,加强市场化配置要素和资源。
再次,着力推进“三去一降一补”。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包括产能过剩、债务高企、产业升级缓慢、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政府需要采取“三去一降一补”的政策,即: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
而且不仅需要在短期内见效,还需要在长期内保持稳定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因此更大的需求空间才会导致产业结构的转 型。E61干春晖等人认为,中国产业结构变迁的复杂
性导致了中国经济增长有明显的阶段性,在短期内 产业结构的调整能够明显地促进经济的增长,而长
一般来说,产业结构转型的动力有两个:收入 效应和相对价格效应。收入效应强调需求方恩格尔
定律的作用。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消费者会逐渐
生产率累积增速的均值达到1.029%,快于第三产 业的0.989%,从而导致我国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持 续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上升, 同时,第三产业的就业已经高于了第二产业。[2] 其次,资本深化也驱动了我国工业(制造业) 向服务业的结构转型。资本深化是资本劳动比的上 升,反映了资本积累与劳动力积累的相对增长速 度。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现在,由于投资增速
重要力量。同时,为了在未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需要进一步提高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技术进
步率。
[关键词]
产业结构;收入效应;相对价格效应;资本深化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96X(2014)03—0025—11
矛盾和问题也不断凸现,并被社会各界诟病,认为 一、引言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实现了从 落后的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大转型,并已跨人工 业化中期阶段。在产业结构转型的过程中,我国产 业间、区域间存在的不协调以及各产业内部的若干
[收稿时间]
20就需要对于我国产业问题的
成因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我国产业结构问题是由市 场的内生力量和部分扭曲的激励体系共同作用导致 的。[1]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这些力量,就无法很好地 调整产业结构。本文从市场内生力量角度分析我国
[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适宜技术、结构失衡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
(1 lJJD790033) 于
泽(1978一),男,河北秦皇岛人,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副教
授,经济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
章潇萌(1989一),女,辽宁沈阳人,中国人民大学汉青经济与金融高级研究院博士研
究生;
分布结构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且效应显著。[11]黄茂 兴和李军军重点关注了技术选择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问题,发现当存在合理的技术选择和资本深化时,
就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劳动生产率,实现
一个三部门双层CES生产函数的产业结构变迁模 型,证明了在部门问替代弹性大于1的情况下,制 造业部门存在着比重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
相比服务业而言是资本密集型的行业,如果存在资
本深化的情况,由于资本的积累速度快于劳动力的 增加速度,那么制造业部门(资本密集型部门)必 定比服务业部门(劳动密集型部门)增长得更快,
在当前学术界流行的包括增长和结构转型两方 面的非平衡增长理论框架下,产业结构背后的市场 内生力量可以分为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从需求角 度看,经济发展导致的人均收入提高降低了居民的 恩格尔系数,提高了消费层次,这是促进产业结构 从低端到高端变迁的主因。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人 均收入的提高,我国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
期内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能够明显促进经济增长。[7] 刘宇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1984--2003年间中国 FDI和三次产业工业增加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
究,结果发现FDI对中国产业结构的影响存在明 显的阶段性特征,但FDI对于制造业的投资比重 显著高于服务业,这导致了中国的产业结构偏 斜。E83胡向婷和张璐发现,一个奉行地方保护主义 的政府将会阻碍本地区产业结构的转型,而政府的 投资行为将会促进产业结构的演进o[91张军和金煜
远快于劳动力增速,我国一直处于资本深化的过程 中。在存在资本深化的情况下,会发生从资本密集
业结构转型的基本模型。第四节对模型进行校准和 参数模拟。第五节是本文的结论。 二、文献综述 一直以来,经济增长理论对于产业结构变迁问 题有所忽视。单部门增长模型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 基本分析范式。这种分析方法之所以长盛不衰是因
条件:
t—-i丁/t+一1--l-_}-yi
(訾)(等)一(訾)(鲁)
这意味着,在稳态的时候,不同部门的资本劳
动比增长速度一定相同。同时,资本收入份额高的
部门,即a大的部门,其资本劳动比越大。 其次,我们有不同部门产品的价格之比等于:
(i—n,m,5)
后文的分析会表明这个条件产生了相对价格效 应中的技术进步部分。∞表示部门i的资本收人份
付的要素价格相同。这意味以下两点: 首先,我们有不同部门的资本劳动比满足如下
条件:
第三产业(服务业),三部门生产函数为: K—A女Ka茁.Lel一ai(ie(a,m,s),0<嘶<1) 式中,i一口表示农业部门;i=m表示制造业部门; i--一s表示服务业部门。K。,k,A。>O分别表示 部门i的资本、劳动和外生技术水平。假设不同部 门的技术进步率为互不相同.的常数,满足如下
发现,财政改革过度刺激了中国地方工业化,尤其
在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来源普遍减 少,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产业结构的转型。D03张
产要素就会从制造业部门流向服务业部门o[31埃斯 莫格卢等人(Acemoglu
et
a1)发现,决定产业结
国强从国家层面和区域层面分别考察了人力资本及 其结构对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其结论表明,接受 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本在全国层面对由农业向制造业
数值模拟,考察不同因素的相对重要性。
程以及内在机制后,另一些学者则从实证的角度对 多个影响产业结构转型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其中比 较重要的变量包括外商直接投资(FDI)、政府行 为、经济增长速度、技术选择、人力资本等,其他 一些影响变量包括企业创新投人和消费者需求结构 等。孙军构建了一个在封闭条件下内含需求因素的
的产业结构转型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对制造业向服 务业的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并不显著,而人力资本
构转化的主要原因是部门间要素密集度的差异,核
心变量是整个经济的资本劳动比。当整个社会处于
资本深化的状态时(资本深化可以被理解为长期中 人口增长速度比资本增长速度慢,从而导致资本劳 动比不断上升),就会发生从制造业到服务业的转 型,即服务业与制造业相对比重的上升。[41徐朝阳 在埃斯莫格卢等人的两部门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4年第3期
中国产业结构升级 内生动力:需求还是供给
于 泽
章潇萌
刘凤良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00872)
[提
要]
一国产业结构转型的内生动力包括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本文构建了综合上述
两类影响因素的产业结构转型模型。通过对模型的校准和模拟,本文发现需求方面的收入增长和
供给方面的资本深化两个因素对我国结构转型的影响较大,而技术进步率差异的影响程度较小。 因此,保持一定的投资速度,从而稳定增长,提高居民收入,深化资本劳动比是调整产业结构的
门内和部门间完全流动。
会导致爱与A石rm发生变化,引致相对价格发生变
化。同时,资本收入份额a的不同也会导致相对价 格发生变化,如果合理地认为口。>%>a。,那么会 导致农产品价格和服务业价格相对于工业品价格上 升。这就是相对价格效应的两个来源。
(二)消费
笔者假设家庭拥有资本,厂商租用资本。这意 味着厂商不需要考虑资本积累问题,因此对于厂商 不存在跨期约束,是一个静态问题。部门i∈{a, m,s)的企业利润最大化意味着:
减少对于必需品的消费,提高高收人弹性产品的消
费。相对价格效应强调不同商品之间的相对价格变 化导致了消费比重的变化。当相对价格发生变化 后,消费者的预算约束线发生旋转,从而导致消费 结构的变化。在现有文献中,相对价格效应有两个
来源,即部门间技术进步率和资本劳动比的不同。
鲍莫尔(Baum01)认为,影响产业结构变迁的主 要因素是不同产业间的替代弹性和各部门的产出增 长速度。如果部门间的产品是可替代的,当制造业 部门的产出增长率小于服务业的产出增长率时,生
1978年67.7下降到了2011年的40.4。城市居民
从而生产出更多的工业产品,导致制造业部门产品 的相对过剩。这将导致其价格的下降,并使得部分 资本从制造业部门转移到服务业部门,服务业部门 中的资本占总资本存量的比例必将增加,即发生从
制造业部门到服务业部门的转型。
的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57.5下降到了2011年 36.3。①城乡居民已经从温饱等基本需求过渡到对 于居住和医疗保健等较高层次需求的追求。适应市 场需求的变化,我国的三次产业结构出现了农业持 续下降和第三产业大幅度攀升的特征。 供给角度的力量主要通过影响不同产业产品的
结构变迁过程。L50 在一些学者尝试着解释产业结构转型的动态过
经济快速增长;当技术选择不够合理时,即使资本 劳动比率的提高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产业结构的转 型,但对经济增长却有着负面作用。[12]
从现有的国内外研究来看,影响产业结构转型
的因素有很多,多数影响因素已得到讨论,但现有 的研究并没有进行一个多因素的统一分析,从而没 有讨论各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本文试图给出一个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原因的综合性解释,并对之进行
额,1一∞为部f1 i的劳动收入份额。不同部门的
毒一(惫)(鲁)(等)飞(鲁)% 是一(惫)(鲁)(鲁)飞(鲁)‰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部门间技术变化率的不同
资本收入份额不同,导致了相对价格效应中的资本 深化部分。资本深化效应的实质是因为不同部门的 要素密集度不同,当资本积累之后就造成了资本密 集型产品相对价格下降,导致相对价格效应。①为 了简化分析,本文假设部门内完全竞争,要素在部
为在一定程度上其简化的形式抓住了现代经济增长
①数据来自2012年的《中国统计年鉴》。
②
由于分解过程不能完全剔除交互影响,所以多个内生因素变动的效应之和有可能大于1,但不影响对相对重要性
的判断。
26
万方数据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