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解析
马说解析
一词多义1.之虽有千里之能:的。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
2.能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3.策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活用动词,鞭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
(策勋十二转:动词,记载——自《木兰诗》)。
4.而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表并列,连接状语和谓语。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连词,表承接。
5.食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动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 喂养,动词。
6.虽故虽有名马: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即使。
7.其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代“千里马”。
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代千里马的。
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加强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代驱赶千里马的。
8.以不以千里称也:把,用。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理解性默写常考题型1 本文的中心论点(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领起全文作用)2 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5 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 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7 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8 全文的主旨句中心句(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9 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文言文《杂说四马说》原文及作品赏析
杂说四马说》原文及作品赏析【作品介绍】《马说》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原文】杂说四(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 án)死于槽(cáo)枥(l 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多音字,做计量单位时读dàn)。
食(sì 通“饲”)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 通“饲”)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 àn),且欲与(yu)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选自《昌黎先生集·杂说》韩愈唐)或(韩愈文选)【注释】1 伯乐:孙阳。
春秋时人,擅长相(xi à 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也只是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祇:同“只”,只是。
3 骈(pi á n)死于槽(cá o)枥(l 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间。
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
骈死:并列而死。
4 一石(dà n):重量单位, 一百二十市斤为一石。
三十斤为钧, 四钧为石。
——《汉书·律历志上》5 食:同“饲”,喂养。
6 故:因此。
7 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马故:所以。
虽:即使。
8 于:在。
9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10 槽枥:马厩。
专题26 马说(解析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
专题26 马说(2023·河南洛阳·统考二模)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节选自韩愈《马说》)【乙】宋陈谏议①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
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
尧咨者,陈谏议之子也。
谏议遽召子,曰:“汝为贵臣②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
戒仆养之终老。
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人之风。
(节选自朱熹、李幼武《宋名臣言行录》)[注]①陈谏议:姓陈,谏议是官名。
②贵臣:朝廷的重臣。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一食或.尽粟一石或.遇其叱咄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常.有高猿长啸C.安.求其能千里也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D.策之不以其道.伐竹取道.2.翻译下面的句子。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甲】文写千里马,【乙】文写劣马,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主旨?4.千百年来,怀才不遇之士常常感慨万千,孟浩然发出了“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苦吟。
如果你是一个不被重用的人才,你会怎么做?【答案】1.A 2.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3.【甲】文写千里马、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批判;【乙】文写劣马,寄寓了为人处世要淳朴、诚信,多为他人着想的道理。
(意思对即可) 4.我会努力完善自己,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同时学会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华。
2019年春学期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八《马说》及类文阅读专练附答案解析
2019年春学期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八《马说》及类文阅读专练附答案解析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马说》一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代_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_家,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其散文尤为著名,有“____________________”的美誉。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一食或.尽粟一石()(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3)骈死..于槽枥之间()(4)才美不外见.()(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6)策.之不以其道()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骈死于槽枥之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其真无马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一食或尽粟一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能识别人才的人。
小学语文教案《马说》解析
小学语文教案《马说》解析解析《马说》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古文名篇,它以讲述一匹马的心声为叙事对象,通过马的话语来表现出它对人类的无尽忠诚和依恋。
在教学中,虽然小学语文学科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这篇文章适合小学生进行阅读和学习,既能培养其对古典文化的热爱,也能增强其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下面我们将从篇章结构、主要语言风格、主题思想等方面,对小学语文教案《马说》进行一番解析。
一、篇章结构小学语文教案《马说》是一篇议论文,篇章较为简短,共分为3段。
第一段介绍了马的心声,表现出它对人类无尽的忠心和感恩;第二段讲述了马在战争中的表现,蕴含出马对国家和人民的无私奉献;第三段全面回顾了马一生的经历,以及马对人类的心理感悟。
整篇文章的结构层次清晰,为小学生了解和掌握文章的主旨思想奠定了基础。
二、主要语言特点小学语文教案《马说》的语言特点丰富多彩,不同段落中运用的语言手法也各有不同。
在第一段,马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借用人类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渲染出自己对主人和农民的感恩之情。
第二段则强调抗战时期的战争气氛,利用对比的手法来突显战争的惨烈和残忍。
此外,文章还出现了句式多变、借喻形象生动等语言特点,使文章的语言生动有趣,能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
三、主题思想小学语文教案《马说》的主题思想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表现出马对人类的无尽忠诚和感恩之情;二是强调抗战时期对国家和人民的无私奉献和贡献;三是阐述马对人类的生命和意义的个人感悟。
篇章内容简洁明了,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和人文精神,能够引导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体现出仁爱和关怀的精神,激发他们的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四、教学建议小学语文教案《马说》虽然是一篇古文名篇,但凭借着它深刻的主题思想和丰富的语言特点,使其成为小学生阅读的佳作。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地读懂文章,并注重学生对语言运用的掌握。
为此,建议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设置相关的课堂讨论和工作,鼓励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进行创新和突破。
2020部编版八年级文言文专题07 《马说》(知识梳理)(解析版)
《马说》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1.《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代表作有《昌黎先生集》《原毁》《师说》《柳子厚墓志铭》等。
2. 唐宋八大家包括: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二、文章体裁。
本文的体裁是“说”。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近, 往往是托物寓意。
它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最终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三、课文内容概括。
作者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引发出去,阐述了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文章处处写马,而句句都在贬“人”,它借有关千里马和伯乐的传说,把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四、字音字形骈死(pián)槽枥(cáo)(lì)粟(sù)外见(xiàn)祗(zhǐ)一食(shí)一石(dàn)食(sì)马者而食(sì)也五.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
⑴故虽有名马:即使⑵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屈辱,埋没。
⑶骈死于槽枥之间:两马并驾,并列⑷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⑸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养⑹才美不外见通“现”,显现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一样;等同⑻策之不以其道:鞭打、驱使。
按照。
⑼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才能⑽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⑾执策而临之:面对⑿其真无马邪:通“耶”,吗⒀其真不知马也!恐怕(二)通假字①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③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马说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马说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知识概述《马说》文言文知识点①基本定义:《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写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篇文章主要是论述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②重要程度:在文言文学习里,属于经典篇目,能很好地体现唐代文言文的风格特点,对理解古文中的托物言志、寓意讽刺的写作手法很重要。
③前置知识: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文言文实词、虚词的含义,比如“之”“其”“而”等字常见的用法,还有初步的文言文句式知识,像陈述句、倒装句之类的。
④应用价值:可以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也有助于理解古人的人才观,并且对自己写作时运用托物言志手法有所启发。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在初中高中文言文学习体系中处于比较重要的位置,是众多需要精读精析的文言文之一。
②关联知识:和古代文化中对人才的评价标准相关,与古文中的其他托物言志类文章关联紧密,像《陋室铭》。
③重难点分析:- 掌握难度:中等偏上。
难点在于对一些文言文实词虚词在文中特定情况下的精确理解,以及对文章深层寓意的精准把握。
- 关键点:弄清楚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分别代表什么。
④考点分析:- 在考试中的重要性:比较重要,常出现在文言文阅读理解板块。
- 考查方式:可能单独考查实词虚词的含义,比如出某个字,问在文中的意思;也可能考文章的主题理解,甚至让分析某句话的表达作用等。
三、详细讲解(文学文化类)①背景介绍:- 韩愈生活的唐代,统治阶层崇佛媚道,轻贱人才,大批下层的平民士子得不到提拔任用,韩愈自身也仕途坎坷,他有感而发写了这篇文章。
从当时的时代来看,统治阶层其实就像文中的食马者,没有真正重视人才。
我记得以前学这篇文章的时候,就想韩愈那种怀才不遇的感觉肯定很不好受。
②内容赏析:- 主题分析:文章表面说的是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而被埋没的事,实际上是表达自己对当时社会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现象的愤懑之情。
- 例如“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一句很直白地说出了人才很多,但是能够发现人才的人却很少。
《马说》阅读附答案
《马说》阅读附答案《马说》阅读附答案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铲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1)是马也()(2)才美不外见()(3)执策而临之()(4)策之不以其道()【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小题3】用“∕”线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停顿。
(2分)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小题4】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参考答案【小题1】(4分)(1)这(2)通“现”,显现(3)靠近(4)鞭打(驱使)【小题2】(2分)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小题3】(2分)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一处1分)【小题4】(2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解析【小题1】学生对教材中的文言文的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2】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
【小题3】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根据句子的含义划分节奏。
【小题4】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马说》阅读附答案2文言文阅读。
阅读《马说》一文,完成下面题目。
(共12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解析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第23课 《马说》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乙)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臣有二马,故常奇之。
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清洁则宁饿死不受。
介胄①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
褫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
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值复襄阳,平杨幺,不幸相继以死。
今所乘者不然。
日所受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跃疾驱,肃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
此其为马,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
(节选自岳飞《论马》)【注释】①介冑:披上战甲。
②褫(chǐ):解除。
1.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故.虽有名马 故.常奇之B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介冑而.驰C .食之未能尽其材. 致远之材.也D .不以.千里称也 不幸相继以.死2.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此其为马,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
3.(乙)文主要使用了对比手法,说说其表达作用。
4.(甲)(乙)两文均是借马说人,说说两文分别包含着怎样的寓意。
【答案】1.A2.(1)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光一石粮食。
(2)这马少吃容易饱,喜好逞能容易竭尽,是劣马啊。
3.通过将良马与劣马作对比,突出强调了良马饮食有原则、行走有耐力的特点。
4.【甲】文告诉我们应懂得发现人才、善待人才、正确使用人才。
【乙】文告诉我们应学会“厚积薄发”。
韩愈《马说》原文翻译及解析
韩愈《马说》原文翻译及解析韩愈《马说》【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古音为dàn,今音为shí)。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昌黎先生集·杂说》韩愈唐)或(韩愈文选)【译文】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经常有。
所以即使是名贵的马,也只能在马夫手里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槽枥之间,不把它称作千里马。
日行千里的马,有时一顿能吃下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驱使它,不能按照适当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马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阅读训练]《马说》1、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1)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性作用的句子是(2)流露作者怀才不遇之感和愤世嫉俗之意的句子是(不以千里著称的必然性)(3)描绘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2、文中的千里马有怎么样的特征?你认为应该怎么样去识别千里马(即人才)?3、作者在文中是怎样写千里马的遭遇的?它暗示了什么?4、“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句话说明了什么?有怎样的作用?5、“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表达了作用怎样的思想感情?6、“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这句话描绘了千里马怎样的境遇?7、“一食或尽粟一石”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目的何在?8、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9、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表达了作者哪几种复杂的感情。
马说简短翻译
马说简短翻译1.马说的翻译越简单越好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着称。
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缺乏,它的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办法,喂养它,又缺乏以使它充沛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采纳给好评2.马说原文及翻译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缺乏,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着称。
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缺乏,它的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办法,喂养它,又缺乏以使它充沛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扩展资料:一、创作背景《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
《杂说四(马说)》原文及作品赏析-古文观止
《杂说四(马说)》原文及作品赏析【作品介绍】《马说》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原文】杂说四(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多音字,做计量单位时读dàn)。
食(sì通“饲”)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通“饲”)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yu)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选自《昌黎先生集·杂说》韩愈唐)或(韩愈文选)【注释】1伯乐:孙阳。
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祇辱于奴隶人之手:也只是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祇:同“只”,只是。
3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间。
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
骈死:并列而死。
4一石(dàn):重量单位,一百二十市斤为一石。
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汉书·律历志上》5食:同“饲”,喂养。
6故:因此。
7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马故:所以。
虽:即使。
8于:在。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阅读八《马说》及类文训练卷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阅读八、《马说》及类文训练卷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马说》一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代_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_家,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其散文尤为著名,有“____________________”的美誉。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一食或.尽粟一石()(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3)骈死..于槽枥之间()(4)才美不外见.()(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6)策.之不以其道()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骈死于槽枥之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其真无马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一食或尽粟一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能识别人才的人。
《马说》阅读答案
《马说》阅读答案《马说》阅读答案1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8—12题。
(共17分)【甲】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①,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
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荐于平原君曰:“今少一人,愿君既以遂备员②而行矣。
”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
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诵,胜未有闻,是先生无所有也。
先生不能,先生留。
”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
使遂蚤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平原君竟与毛遂偕。
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③也。
平原君已定从而归,归至于赵,曰:“胜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
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④。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胜不敢复相士。
”遂以为上客。
——选自《毛遂自荐》①合从于楚:指拟推楚为盟主,订合纵盟约以联兵抗秦。
从,同“纵”。
②备员:凑数,充数。
③废:当作“发”,发声。
④九鼎大吕:极贵重的宝物。
8、解释下列加点字或短语(5分)(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2)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3)策之不以其道()(4)使遂蚤得处囊中()(5)胜不敢复相士。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
10、对甲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地位低下的“奴隶人”由于忌恨千里马,所以在精神上侮辱它,在物质上亏待它。
B、作者在呼唤伯乐的同时,也强调了人才应有不断进取的精神。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马说》翻译及解析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马说》翻译及解析《马说》韩愈〔唐代〕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奴仆的手中,跟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之中,不能用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喂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
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用马鞭赶它,不按照正确方法,喂养,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注释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zhǐ):同“衹”,只:仅。
奴隶人:奴仆。
2.骈死于槽枥之间,骈:并列。
槽枥:马槽。
3.不以千里称也。
以:用。
4.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
5.一食或尽粟一石,食:吃。
或:有时。
6.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同“饲”,喂。
7.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显现。
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尚且。
等:等同,一样。
常:普通的9.策之不以其道,策:鞭打,动词。
以:按照。
道:正确的方法。
10.食之不能尽其材,食:喂,材:通“才”,才能。
尽:竭尽,发挥出。
11.执策而临之,策:马鞭,名词,临:面对。
1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第一个“其”:难道,表反问语气。
第二个“其”:大概,表推测语气。
通假字1.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表现。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 《马说》(解析版)
专题21 课内重点文言文篇——《马说》(解析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
这是作者《杂说》四篇中的第四篇。
题目是后人加的。
⑵“说”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
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马”交代了本文议论的对象,“拉”提示了文体,意思是“说说、谈谈”。
“马说”即论马、谈马。
⑴[祗]同“衹(只)”,只、仅。
⑵[奴隶人]奴仆。
⑶[骈死](和普通马)一同死。
⑷[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⑸[槽枥]马槽。
⑹[不以千里称]不以千里马而著称,指人们并不知道。
⑺[一食]吃一次。
⑻[或]有时。
⑼[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⑽[食]同“饲”,喂。
下文“而食”“食之”中的“食”读音和意思与此相同。
⑾[外见]表现在外面。
⑿[见]同“现”。
⒀[且]犹,尚且。
⒁[策之]用马鞭赶它。
⒂[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⒃[不以其道]指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⒄[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
⒅[材]才能、才干。
⒆[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⒇[临]面对。
(21)[其真无马邪]真的没有千里马吗?(22)[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答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⑵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答案】千里马常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⑶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答案】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而著称。
⑷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答案】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⑸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答案】喂马的人却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⑹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美不外见。
【答案】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
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答案】想要跟普通的马同等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⑻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古文鉴赏《杂说四(马说)》-古文观止
古文鉴赏《杂说四(马说)》【作品介绍】《马说》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原文】杂说四(马说)作者: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多音字,做计量单位时读dàn)。
食(sì通“饲”)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通“饲”)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yu)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选自《昌黎先生集·杂说》韩愈唐)或(韩愈文选)【注释】1伯乐:孙阳。
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祇辱于奴隶人之手:也只是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祇:同“只”,只是。
3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间。
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
骈死:并列而死。
4一石(dàn):重量单位,一百二十市斤为一石。
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汉书·律历志上》5食:同“饲”,喂养。
6故:因此。
7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马故:所以。
虽:即使。
8于:在。
9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10槽枥:马厩。
11不以千里称也:意思是不以千里马著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之:音节助词,无实义。 音节助词,无实义。
难道,表反问。 临:到(它)跟前。 其①:难道,表反问。 跟前。 邪:同“耶”。 恐怕,表推测。 其②:恐怕,表推测。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策之不以其道=不 1. 策之不以其道 不 以 其 道 策 之
马厩里。 (和普通的马)一同死 在 马厩里。 和普通的马) 3. 不以千里称也 不把(它)称为千里马。 称为千里马。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 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 有名马, 奴隶人之 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 骈死于槽枥之 千里称也。 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要吃尽食料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要吃尽食料一石。 的马 有时 食料一石 马者不知其 2.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 喂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 马的人不知道 把它当作普通的马) (把它当作普通的马)来喂养 。
•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 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欲与常马等且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欲与常马等且不可得 3.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欲与常马等且不可得 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 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 等同 求其能千里也? 4. 安求其能千里也? 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一词多义
表反问, 表反问,难道 其 其真无马邪 表推测, 表推测,恐怕 其真不知马也 安求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 代千里马的,“它的” 代千里马的, 它的” 一食或尽 一食或尽粟一石 尽 食之不能尽 食之不能尽其材 动词, 动词,竭尽 动词, 动词,吃尽
一词多义
不以千里称也 以 策之不以 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 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 策 执策而临之 策勋十二转 马鞭 记载 把
一词多义
虽有千里之能 虽有千里之能 能 安求其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够 结构助词, 结构助词,“的” 虽有千里之 虽有千里之能 之 马之千里者 执策而临之 执策而临之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定语后置的标志 代词, 代词,指千里马 音节助词, 音节助词,不译 能力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 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 有名马, 奴隶人之 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 骈死于槽枥之 千里称也。 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而:表转折,“但是”。 表转折, 但是” 虽:即使。 即使。 故:所以。 所以。
认识, 认识,懂得
重点虚词
1. 故虽有名马 2.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只辱于 3. 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或 4. 是马也 5.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欲与常马等
犹,尚且 等同, 等同,一样 怎么 所以 在 有时 这
6. 安求其能千里也
一词多义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 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饲” ,喂养 吃
表转折, 鸣之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表转折,但是 表修饰, 表修饰,不译 执策而 而 执策而临之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表承接, 表承接,不译
•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 马之千里者 一食或 千里 能千里而食也。 马也, 有千里之能, 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 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不可得, 求其能千里也?
千里:用作动词,日行千里。 千里:用作动词,日行千里。 或:有时。 有时。 尽:用作动词,吃尽。 用作动词,吃尽。 一食:吃一顿。 一食:吃一顿。 粟:泛指粮食。 泛指粮食。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 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pián)死于槽(cáo) lì)之间, 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 以千里称也。 以千里称也。 •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 dàn) sì) (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sì)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shí) (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 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 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 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 策之不以其道, sì)之不能尽其材, 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 呜呼!其真无马邪(yé) 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 也。
马说
(唐)韩愈
关于韩愈
• 韩愈,字退之,唐代散文家、诗 韩愈, 退之,唐代散文家 散文家、 散文尤其著名, 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 代之衰”的美誉, 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 古文运动”倡导者, “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 八大家”之首。世称韩昌黎 韩昌黎, 八大家”之首。世称韩昌黎,谥 又称韩文公, 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 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 收在《昌黎先生集》 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关于题目
• 《马说》属论说文体。本文是作者《杂 马说》 论说文体。本文是作者《 说四首》中的第四首, 马说” 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 是后来人加的。 题,是后来人加的。
•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 就是“谈谈”的意思, 随便些。《马说》 。《马说 随便些。《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 说说千里马” “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 题”。
关于韩愈
• 韩愈,字____,____散文家、诗 韩愈, ____,____散文家 散文家、 散文尤其著名, 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 代之衰”的美誉, 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 ______”倡导者, _____” “______”倡导者,是“_____” 之首。世称_____ 谥号“ _____, 之首。世称_____,谥号“文”, 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 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 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______ 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______ 里。
受屈辱
2. 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死于槽枥之间
并列而死 马槽, 马槽,这里借指马厩
3. 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或尽粟
本指小米, 本指小米,泛指粮食
重点实词
4. 策之不以其道 策之不以其道 5.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鸣之而不能通 6.方法 通晓
7. 其真不知马也 其真不知
•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 马之千里者 一食或 千里 能千里而食也。 马也, 有千里之能, 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 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不可得, 求其能千里也?
•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的粟。饲养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的粟。 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 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把它当作普通的马 来喂养,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 来喂养,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 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特长也就显现不出来, 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特长也就显现不出来, 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 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又怎么能要求它能 日行千里呢? 日行千里呢?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 之不以 食之不能尽 而不能通其意, 策而临 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 下无马! 呜呼! 真无马邪 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 知马也。 知马也。
• 不按照正确的方法鞭策它,喂养它却不 不按照正确的方法鞭策它, 能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它叫, 能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它叫,却不能 通晓它的意思,握着马鞭面对着千里马, 通晓它的意思,握着马鞭面对着千里马, 说道: 天下没有千里马! 说道:“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不认识千 里马吧! 里马吧!
数量词用作动词,日行千里。 数量词用作动词,日行千里。
2. 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用作动词,驱使。 名词用作动词,驱使。
3.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形容词用作动词,受屈辱。 形容词用作动词,受屈辱。
4. 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之不能尽
形容词使动用法,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尽 竭尽。
重点实词
1.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 之不以 食之不能尽 能通其意, 策而临 天下无马! 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 真无马邪 真不知马也。 呜呼!其①真无马邪?其②真不知马也。 策:竹制的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驱使。 竹制的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驱使。 以:按照。 按照。 尽:动词,竭尽。 动词,竭尽。 道:方法。 方法。 材:同“才”,才能。 才能。 执:握。
辱:受屈辱。 于:在。 受屈辱。 之:“的”。
奴隶人:这里指马夫。 奴隶人:这里指马夫。
骈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 骈死:并列而死。 两马并驾。 槽枥:都指喂马用的马槽,这里借指马厩。 槽枥:都指喂马用的马槽,这里借指马厩。 之:音节助词,无实义。 音节助词,无实义。 以:把。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 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 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1. 只 辱 于 奴隶人 之 手 手里。 只是 辱没 在 马夫 的 手里。 2. 骈死 于 槽枥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