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艺术品市场存在的十大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艺术品市场存在的十大问题

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历经10年的发展,市场颇具规模,行情十分火爆,成交异常踊跃,人气非常旺盛。但是由于尚属一个新兴的市场,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弊端。主要表现为市场发展过快,急功近利严重,投机气氛较浓,假货充斥泛滥,总体而言还是一个不成熟的市场,市场欠规范,机制待健全,管理要加强,买家需培养。当前,以下10个问题在市场中表现最为突出,阻碍了市场的良性发展。

一、热衷炒作,价格离谱。时下国内拍卖市场盛行炒作之风,炒作被许多公司视为看家法宝,不少大师们的作品被他们像炒股票一样炒来炒去,人为炒作拔高的现象较为严重。先炒陆俨少,后炒傅抱石,再炒黄胄,许多天价频频催生,一些丧失理智的投资者盲目跟风追高,最终在高位套牢,真正的收藏家对此深感茫然。个别在世的大师如吴冠中等也被大炒特炒,甚至有些在书画界成就并没有得到公认的画家也被拿来包装一番举办专场,价格动辄上百万元。

二、大吹大擂,宣传失真。作为艺术品拍卖这种特殊的行业,拍卖前在媒体进行宣传以扩大影响,吸引买家注意前来观看预展,本无可非议。但是宣传一定要真实、适度,不应夸大其词,失去真实的宣传就成了欺骗。目前国内不少拍卖公司以为只要宣传到位便大功告成,而忽视了内功的修炼与业务的提高。更有些公司为一己之利,毫不顾忌虚假宣传,盲目贪求一种所谓的新闻轰动效应。

三、巧造纪录,虚交不少。如今的艺术品拍卖市场颇有些体育田径场的味道,纪录满天飞,天价天天创。今天张大千的山水突破7000万元大关,明天宋徽宗的御笔花鸟以5000多万元成交,但这些天文数字的真实性到底如何,无人知晓。假纪录与假天价在国内艺术品市场早已司空见惯,人所共知。这两年,国内拍场又时髦起“白手套”概念,只要100%成交就为拍卖师佩戴白手套。于是大家便一窝蜂追逐什么100%成交,一方面提人气,一方面又有新闻效应。近一年来,拍卖公司之间的攀比也成为一种新时尚,什么“10{乙元俱乐部”的新名词都不知何时冒了出来,各拍卖公司千方百计往里钻,以跻身大公司行列。于是你大拍过5亿,他大拍超7亿,颇有些大跃进时期“超英赶美”的味道。一些拍卖公司不得已只能靠掺水虚交。

四、迷信著录,害人不浅。在造假、贩假日益猖獗的今天,各种新伎俩新手段层出不穷,近两年利用著录、出版物进行伪装蒙骗的手法十分突出,对收藏与投资者的利益造成较大的伤害。中国人历来相信白纸黑字,对出版物往往深信不疑,而这恰恰被有些别有用心的投机者巧加利用,他们挖空心思在著录上做文章,利用出版物作护身符,用障眼法诱使买家上当,这样的例子在艺术品市场屡见不

鲜。如某公司2005年上拍一件潘天寿《菖蒲八哥》,图录上标明曾出版于《狮城藏画》一书,其实该拍品乃克隆自某国内博物馆藏真迹,却最终以82.5万元高价拍出,可见盲目迷信著录实在害人不浅。近一两年,被《石渠宝笈》和《中国古代书画图目》著录的作品在市场备受追捧,二者被市场盲目的神化,推崇为“金科玉律”。但是《石渠宝笈》曾收录了数百幅赝品,《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由于历史的原因也不可避免地编进了一些有问题的仿品而受到专业人士的质疑。所以,盲目迷信著录与出版物已成为市场中的一大误区。

五、专家下海,迎合市场。由于专业鉴定人才极极为匮乏这个先天不足的原因,国内许多公司纷纷请一些博物馆的专家为拍品掌眼把关,所以“专家下海”现象已十分普遍。专家下海本无可厚非,但是由于行业竞争日益激烈,拍品征集越加困难,许多公司便开始灵活应对,降低门槛。专家此时何去何从?是为买家负责严把真伪关,还是对赝品视而不见,认假作真。从现实看不出少专家已随波逐流,向市场低头了。最终导致大量伪作混迹于市场。不少投资者因盲目相信专家的鉴定,上当受骗。国内艺术品市场较为混乱,赝品率居高不下,专家也难逃其责。随着市场的兴盛,含有各种功利色彩的有偿鉴定也应运而生,专家成为艺术品市场的“香饽饽”,有些专家忙于走穴,经常马不停蹄地参加社会上的有偿鉴定活动,俨然变为一名“社会活动家”。专家利用人们的信任乱作鉴定,乱开证书,过多参与市场,误导投资者,后来不堪设想!

六、盲目投资,新人居多。伴随着市场的日渐繁荣,大批以前从未涉足过艺术品收藏的新人不断进入市场,数目可观的资金也源源不断地涌入。这些新人场的人士大多怀抱着投资升值的目的,对艺术品的鉴赏与认知处于一片空白,基本上以耳鉴为主,真假不分。目前拍卖大厅虽人满为患,但新人占相当大比例,由于对拍品的真赝心中无数,所以收藏具有很大的盲目性,投资风险巨大,买东西全凭运气,如此收藏,上大当、受大骗,落陷阱不可避免。

七、知假贩假,投机盛行。受巨额利润引诱与刺激,国内不少拍卖公司对赝品熟视无睹,故作不知,更有一些公司趁市场初期的混乱,浑水摸鱼,知假贩假。投资人的利益早被置之一边,他们考虑的只是如何抓住大好时机大捞特捞一番,这种完全不讲职业道德的现象不胜枚举。由于现行的《拍卖法》没有硬性规定拍卖公司的保真责任,一些公司便大钻空子,对赝品来者不拒,大开绿灯。更有某些工作人员满世界买高仿,自买自卖,赚取超额利润,把买家当作提款机。

八、监管乏力,媒体缺席。对于一个初兴的市场来讲,政府的监管与行业的约束必不可缺,没有政府与行业的监督管理,市场将失去方向。当前,商务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三方都有相应的部门

管理,如何协调好并出台一些得力的措施是当务之急。同样,媒体在市场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应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中国的媒体同拍卖公司往往存在过于亲密的合作关系,出现假货、假拍、假天价等情况每每哑言不语,专业艺术类媒体为谋求广告也大多视而不见。由于媒体不独立,想发出声音也勉为其难。所以,虽然假货十分严重,但在媒体上却少见曝光。

九、发展过快,公司太多。近几年,由于受市场行情的火爆与巨额利润的吸引,大批新公司纷纷成立加入这个新兴市场,目前全国从事艺术品拍卖的企业已达数百家,以致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不少新公司完全是抱着凑热闹捞完就走的心态,所以种种不道德的事情接连发生。中国到底能容纳多少家艺术品拍卖公司?艺术品拍卖是不是随便就可以搞?作为一个特殊行业是否应该设立门槛制度?这些都是有关政府管理部门与专业人士应该思考的问题。当前假货充斥,假风盛行,公司数量过多是根本原因。有些公司的拍品甚至已到了假货占90%以上的地步,这哪里是艺术品拍卖,称之为“赝品拍卖”最恰当不过。

十、泡沫多多,虚假繁荣。当前国内艺术品市场表面繁荣,成交火爆,但事实上市场中充溢着较大的泡沫成分,在繁荣的表象上暗含着一定的虚假。2004年,国内艺术品拍卖成交金额近57亿元,这其中泡沫有多大?假成交、假天价究竟占多大比例?相信洞悉市场的人士心中有数,各拍卖公司也心知肚明。一个泡沫飞溢的市场是一个不成熟的市场,一个虚假成性的市场更不可能生存长久。买家套牢了,藏家死光了,造假者发了横财,身为中介的拍卖公司也只能坐以待毙,相信所有人都会明白这个再浅显不过的道理。

作者:牟建平 2006-1-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