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是如何建造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敦煌石窟是如何建造的?

敦煌石窟是如何建造的,是大家常问起我的一个问题。由于长期在莫高窟工作,也参加过石窟修复并从事塑像临摹,加上多受教于前辈和同事,对这个问题或多或少有一些心得。

敦煌文书中有一篇《营窟稿》,记述了一个洞窟从始建到完成,需要经过整修崖面、开凿洞窟、绘制壁画、塑造佛像、装饰窟檐等程序。另从其它一些间接和零星的文献记载中得知,石窟的营造者主要由窟主(石窟的主人)、施主(出资人)、工匠三方面组成。而作为石窟建造的具体操作者——工匠,按照工种不同又分为石匠(打窟人)、泥匠、画匠、塑匠、木匠等。一座洞窟的营造时间,因洞窟规模大小、窟主经济实力等因素,小则一年半载,大则两三年不等,而数十米高的大像窟,则需用四五年时间才可建成。壁画塑像制作时间,根据文献反映为三个月到半年。

敦煌莫高窟是在长约1600米、高10—40多米之间的悬崖上开窟造像,经过一千多年不断开凿,最后形成大规模的造像内容丰富的佛教石窟群。最早的洞窟开凿在崖面中段,以后向左右上下扩展。由于崖壁面积有限以及劳动条件的制约等因素,在当前代洞窟占满崖壁的情况下,出现了后代“见缝插针”开凿洞窟的局面。虽然每个时期的洞窟不一定集中在一起,但仍然有一定规律可循,为今天的考古断代研究提供了方便。

石窟艺术源自古代印度,世界各地遗存的石窟很多,它们既有共同特征,但也因地理的和地质的原因以及文化和社会经济的因素都有着不同的特点。特别是地质的原因,造成了有些地方发展了石刻艺术,有些地方发展了泥土上的壁画和泥土作的彩塑艺术。在众多的石窟遗迹中,敦煌石窟以其泥土艺术的面貌自有其独特之处。本篇主要介绍莫高窟的洞窟建造和泥土艺术的制作过程。

据莫高窟出土的唐代碑文记载︰莫高窟开创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最早由法号乐尊的外来僧侣建造第一个窟,接着有禪師法良在其窟侧接续建造,之后当地民众竞相仿造,至唐武则天时期(690年至705年称帝)已有“窟室千余龛”的规模。这段碑记几乎是莫高窟前期营建史概要,它透露了当时敦煌开窟造像之盛况。从莫高窟现存最早的十六国时期的275窟看,敦煌石窟从一开始便是与印度石窟的石刻艺术不同的一种凿岩洞结合泥壁画和泥彩塑的形式,这种贯穿于敦煌石窟每个历史时期的泥土艺术,并非有意远离石窟造像的石刻传统,而是因为敦煌石窟所依附的崖壁属于砾岩地质结构,是一种卵石和沙土的混凝物,既疏松又粗糙,无法进行石刻艺术。因此敦煌的工匠便因地制宜,结合当地传统的泥塑技艺,发展了敦煌石窟泥土艺术的风格,从而形成敦煌石窟独特的面貌。

关于石窟的建造,我们已无幸看到古人从打窟到制作泥墙壁再到绘画、塑像的全过程,但我们从其它石窟未完成而废弃的洞窟中,和现代人挖窑洞并作泥墙壁的方法上、以及零星的史料记载和我们在临摹壁画、彩塑过程中的体会上,可获知石窟建造的基本方法和工艺流程。

1、开凿洞窟

开凿洞窟包括打窟和制作壁画地仗(在砾岩上附着一层适合绘画的泥层)两个工序。打窟,即敦煌文书中记载的打窟人的工作,亦即在崖壁上凿岩镌窟的石匠,他们是古代敦煌地方专门的一支施工队伍,同时也是敦煌石窟艺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建筑方面的专业技术施工人员。负责选址、测量、设计和凿窟施工。打窟不像在黄土高原挖窑洞那么简单,它需根据洞窟所表现的题材、形制及规模事先进行缜密的设计,同时在施工作业上要求很高。由于莫高窟崖面局限,且属历代累建,很多情况下是“见缝插针”修建洞窟,如果设计不周难以实现预想的形制和规模,同时也会出现破坏岩石结构造成塌方,甚至祸及左右上下洞窟的情况。莫高窟不同时代的两个洞窟上下穿通的个别现象,或许就是当初设计不周造成的。

打窟的基本方法是,当洞窟的位置、凿窟的类型以及大小确定之后,首先开始挖地基。洞窟所指的地基是窟前栈道的路面,一般与窟内的地面基本处在同一个平面上,即便有落差也只是两三个踏阶。地基挖好后,开始修整崖面,所谓修整是找平垂直面,以便最后安装门窗、窟檐及抹泥画壁等外装饰工程。崖面整平后,搭设脚手架或堆砌土石登高开凿,有明窗(门洞上方的采光口)类型的洞窟则从明窗挖起,挖进一定距离后便向上挖去,由洞窟顶部凿出窟顶的形状后,再自上而下开凿,而后挖通门洞甬道,直到完成洞窟。没有明窗的洞窟则从门洞挖起,挖够甬道距离后也是向上挖去,而后自上而下进行。自上而下的施工方法,一是为了避免塌方和保证施工安全;二是省工省力,便于砂石由高往下送出容易。如果窟内计划有塔柱、佛坛或大型雕塑,则在打窟的同时凿出相应形状的石胎,以作为将来附着泥层地仗的基础和大型塑像的骨架。

泥地仗是泥匠的活计。泥匠在石窟建造中主要是室内外壁画地仗制作。洞窟打好后,将壁面修理平整并留下密集的凿迹,这样有利于泥层与岩体结合得牢固。接下来制作壁画地仗,壁画地仗分泥皮和白灰皮两层。泥皮又有粗泥层(加麦草、谷糠)、细泥层(加细砂及麻)至少两道工序;所用泥土即就地取材于窟前河床里淤积干后板结的细土——澄板土。泥土越干合成的泥越有粘性,加上砂和纤维,泥成的地仗光滑平润,收缩变形小且不易开裂,适宜壁画绘制。很多时候,古代画工都喜欢直接在泥皮上作画而省去上面的白灰层,因为泥皮的本色古朴雅致,直接作为壁画底色也会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比如西夏、元时期的一些壁画就是直接在泥皮上制作的。白灰皮一般由生石灰加麻合成,附着于泥皮表边,坚固耐久,而且可作为绘画的底色。(见图2)

2、绘制壁画

在石窟建造中画匠负责整个佛窟内壁画的制作,同时还兼顾泥塑和窟檐的彩绘。从各时代的石窟看,壁画制作多为集体创作,同时也有一两名画匠完成整座佛窟的。

壁画地仗做好后,须等待他自然脱水阴干。因洞窟的通风性不好,往往阴干需要很长时间。可能因为在未完全干燥的时候,有些画匠就急于开始作画,这使得不同洞窟的壁画在艺术效果上存在一定差异。根据我们的实验,在保持一定潮湿度的泥皮上所作的画,色彩鲜活,线描细腻,晕染层次分明,而且具有不易剥落和龟裂、保存长久的特点。这使我想到,同一时期的敦煌壁画为什么有些早已脱落变旧,而有些却灿烂如新,这会不会与作画时泥皮干湿度不同有一定关系?有一个例子值得提到,莫高窟第3窟的元代壁画色彩熟润、线描刚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