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柏拉图对话录之《斐多》

合集下载

裴多

裴多

《裴多》读后感《裴多》是柏拉图对话记录之一,记录了苏格拉底临死前和他学生之间的对话。

苏格拉底大家很熟悉,他是著名古希腊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称为“古希腊三贤”。

苏格拉底注重对社会伦理和人的研究,对灵魂精神的追求、对真理的追求。

而这样一个人在当时以神明为主的希腊,注定是没有好下场的。

公元前399年终被保守派贵族以煽动青年、侮辱雅典神的罪名当众受审,处以死刑。

根据当时雅典法律规定,在处死前关押的犯人法庭允许亲人探监,也就有了《裴多》。

整个谈话过程中,都已“死亡”为主题。

相对于学生对他即将要死去的悲伤与痛惜,苏格拉底是平静的、无丝毫畏惧。

他说,“真正的追求哲学,无非是学习死,学习处于死的状态,他既然一辈子只学习死,学习处于死的状态,一旦他认真学习的死到了眼前,他到烦恼了,这不是笑话吗?”苏格拉底当然不是笑话,他愿为自己的真理做出牺牲,用他的死托付起自由人格的责任与使命,所以他是满足的,甚至微笑着面对死亡。

况且苏格拉底认为,人死后灵魂是继续存在的,灵魂最后还是要投胎转世到一个新的生命里。

人的精神是永不灭的。

苏格拉底在死亡的一刻,是人类历史以来最强大的一刻,他在死亡中觅求了真理,把自己的生命余烬,产生了灵魂烈焰,燃烧了后人。

雅典城并没有因为处死了苏格拉底而重获辉煌,许多人已没办法面对和说服自己的良知,他们的灵魂,将笼罩在这位老人孤独而顽强的身影下。

苏格拉底吧一个人生命充分活了出来。

苏格拉底就像是太阳照亮了希腊、照亮了阴暗陌生的地方,也为我们照亮了灵魂的追求,激起了无比汹涌澎湃的浪涛,我们可以从苏格拉底身上获得启发。

人活在世界上,要把关注的重点由外转向内在,让精神得到升华。

在接过毒酒的时候,在场的人都为苏格拉底痛苦悲泣,他还要安慰大家坚强些。

最后,苏格拉底躺在床上说,“克利托,你过来,我们曾向克雷皮乌斯借过一只公鸡,请你不要往积极付钱给他。

”说完,这位伟大的哲学家合上了眼,安静地离开了人世。

解读柏拉图《斐多篇》[整理]

解读柏拉图《斐多篇》[整理]

解读柏拉图《斐多篇》张剑辉斐多篇概述苏格拉底死的时候,他的学生斐多一直守护在他身旁,非常的忠诚。

苏格拉底去世后,斐多把他最后的时刻讲给他的朋友们听。

他告诉他们,苏格拉底并非在临近黄昏时喝下毒药。

他整天都在讨论中度过,就象他以前在狱中和狱外的谈话一样,谈话转向了灵魂不朽这个问题。

各种所谓的证据都提到了,其中主要证据之一是“我们的出生只不过是一种睡眠和遗忘”,学习就是回忆起在另一个生命中获得的知识。

然而在结尾处,这个论证与其他所有论证一道被抛弃了。

然后,苏格拉底提出一种新的想法:灵魂是不朽的,因为它能领悟,能分享真、善、美,而这些东西是永恒的。

人能够认识神,因为人在神那里拥有某种与永恒和不死相似的东西。

所有在场的人都接受了这种看法,而苏格拉底则继续宣称神的公义只有在来生才能显示,并且生动地描述了一幅天堂与地狱的生动图景。

但他告诫他的听众,别把他的描述当作事实真相,而要当作“与真相必有某些相似”的东西。

提出问题死亡之后,灵魂到底是不是存在?关键词相反面回忆理论类同灵魂不朽死亡正文在遥远偏僻的Peloponnesian城郭Phlius,Echecrates 遇到来自Elis 的Phaedo ,他们当中的 Phaedo 陪伴了 Socrates 人生的最后几个小时。

热切渴望从第一手资料了解这个故事,Echecrates 恳求 Phaedo 讲述事情的经过。

几个 Socrates 的朋友一起聚集在他的牢房,包括他的老朋友 Crito 和两个毕达哥拉斯的哲学家,Simmias 和 Cebes。

叙述从Socrates推崇「尽管自杀是错误的,但是一个真正的哲学家应该向往死亡」这一观点开始。

Socrates强调,灵魂是永生而不朽的,哲学家正是终其一生磨练自己讲自己从对肉体的依赖中解脱出来。

对于这个观点他提出了四个论据。

第一个论据讨论相反面的问题。

他说,任何事物都是从他的对立面衍生出来。

比方说一个高个子的人之所以能长高是因为他以前很矮。

柏拉图斐多篇

柏拉图斐多篇

论苏格拉底之死——节选《斐多篇》苏格拉底的名字我们从小就很熟悉,但是却很少去挖掘他到底是何方神圣。

对他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他是柏拉图的老师,他的众多言论精神都为柏拉图所传承的层面。

通过柏拉图我们才认识到他的内在形象。

“认识你自己”,这样轻轻地一句话,出自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之口,却包含了无数意义。

这位西方文化的奠基者,这位人类文明史上的思想巨头,他的巨大声誉与他震撼历史的死亡方式有着密切关系。

通过《斐多篇》,我们更进一步的理解了苏格拉底的精神,全书以对话形式展开,即苏格拉底行刑当天与前来看望的学生们的临终对话,谈论的正是生死大事。

结合柏拉图的其他三篇对话录《欧绪弗洛篇》、《申辩篇》、《克里托篇》,我们了解了苏格拉底被判罪故事的全过程:公元前399年,梅勒托指控苏格拉底的罪名有两条:一是不信本邦的神灵,企图另立新的神灵;二是犯有毒害青年之罪,请求处以死刑。

苏格拉底在法庭上凭借自己的智慧、正义、勇气进行了申辩,然而世间终究庸者众,苏格拉底智慧的曲高和寡,不论其态度如何真诚谦逊,对大多数重颜面对知识无所追求的人而言,被苏格拉底这样反复诘问以至哑口无言或者恼羞盛怒绝非乐事,另外苏格拉底平日里一贯有话直说的性格也积累了很多人的怨恨,再加上一些政治因素,苏格拉底最终被群众投票判处死刑。

后来已被判处死刑的苏格拉底因恰适雅典人一年一度到提洛岛敬神的朝拜得以缓期执行死刑,在监狱中关押长达一个月。

苏格拉底的同龄好友克里托为苏格拉底布置好一切帮助他逃跑,苏格拉底却用逻辑论证,表明他不能破坏国家法律,坚持善和正义的决心。

而《斐多篇》描述的正是最后一幕苏格拉底在朋友面前安然赴死的情景。

故事中最无法回避的背景就是雅典的民主,雅典人在近2500年前就形成的民主体制,一个在今天的有些国家中还只是一种梦想甚至是幼想的体制,一个在今天的有些国家中还须有人冒着失去自由乃至生命的风险才能宣扬和鼓吹的体制。

反思法律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一个高速发展且有序的国家,应该是依靠各种各样的制度来维持的。

理想国斐多篇

理想国斐多篇

理想国斐多篇
(最新版)
目录
1.斐多篇概述
2.斐多篇的核心思想
3.斐多篇的价值观
4.斐多篇的启示
正文
1.斐多篇概述
《斐多篇》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一篇对话录,属于他的“理想国”系列之一。

在这篇对话中,柏拉图通过苏格拉底与其他人的对话,探讨了关于理念、哲学家统治、正义和美德等哲学问题。

2.斐多篇的核心思想
《斐多篇》的核心思想之一是理念论。

柏拉图认为,真实的存在是永恒不变的理念世界,而我们所感知的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在理念世界中,存在着各种永恒的理念,如美、善、真等。

在现实世界中,人们通过感官感知到的美、善、真等事物,只是永恒理念的模仿。

另一个核心思想是哲学家统治。

柏拉图认为,只有那些了解并追求真理的哲学家才能成为理想国的统治者。

他们通过认识并践行永恒的理念,引领国家走向公正、和谐与幸福。

3.斐多篇的价值观
在《斐多篇》中,柏拉图阐述了一种以智慧、正义和美德为核心的价值观。

他认为,智慧是了解并认识永恒理念的能力;正义是各阶层各尽其责,各得其所的社会秩序;美德则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遵循理念、行善积德的品质。

4.斐多篇的启示
《斐多篇》给我们的启示是,追求真理和美德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努力追求智慧,践行正义,培养美德,为自己和社会创造价值。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并尊重那些致力于追求真理和美德的人,因为他们是社会的希望和未来。

斐多(phaedo)

斐多(phaedo)

斐多(phaedo)——杨绛·内容及点评第一章一堆犯人在里关的无聊准备聊天解闷,有一个犯人叫伊奇一个叫斐多先开始躁动起来(事实上也只有他们在说话,其他人根本就是木头)伊奇问斐多苏格拉底死前的情况,斐多惊奇于伊奇的无知,伊奇表示你爱咋说咋说吧,继续问苏格拉底为什么之前被判刑迟迟没被处死,斐多说刚好雅典人送忒修斯之船[1]去得洛斯搞船尾加冕仪式[2][3],因为当年希腊人向Apollo发誓这船人能活着回来每年必派人去得洛斯朝圣,这船是每年必派去得洛斯朝圣的(希腊人还挺讲信用),在往返期间按雅典法律不得对犯人处以死刑,所以苏格拉底在狱里又续了一波命。

(这里提到了忒修斯之船和克里特的米陶诺斯,由此也暗示了天佑苏格拉底在狱里过了七十大寿,可谓是春秋笔法。

)一来二去的把原因搞清楚了,斐多开始讲故事,他先说了自己的心情,由于苏格拉底是心情高尚地在等死,所以他觉得苏格拉底的亡灵在路上也有天神的庇护,为此他不觉得悲伤,甚至还有一种喜悦,然而他一想到再也不能同苏格拉底谈论哲学,便又觉得十分悲伤。

由此他有一种悲喜交加的感觉,同时还提了一嘴“柏拉图不在场”,好你个柏拉图真狡猾,这样就可以证明自己只是在转述而非美化苏格拉底了,这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手法让我想到了那个梗“那时候没有ps,所以这张照片是真的”。

故事正式开始,苏格拉底被卸下锁链,准备被处以死刑,他的朋友都在一旁静默着,他的妻子抱着儿子在一旁看到后哭喊“苏格拉底,这是你与朋友交谈的末一遭了啊!”苏格拉底不为所动,“来人,给她送回家”。

苏格拉底对于女性的蔑视又一次暴露无疑,他甚至觉得他的妻子不配在这时候与他交谈。

接着苏格拉底发挥了抠脚大汉的传统艺能,一边摸腿一边开始说话了,他说愉快和痛苦是一对对立统一的整体,第一章结束。

第二章齐贝这一会冷不丁来了一句:你苏格拉底平生最讨厌诗的[4],听艾凡说你最近怎么突然做起诗来了?苏格拉底现在就是一神棍了,他说我做了一个梦,梦里让我创作音乐,以前我把哲学作为音乐,现在我快死了赶紧也把诗作为音乐来搞搞,免得面对阎王的时候不好交代为什么没有完成交代(苏格拉底啊,托梦的人可能就是像让你作音乐,你天天搞些比喻的想到哪里去了),然而苏格拉底说我写诗不会编,只好把伊索寓言拿来改编成诗蒙混过关完成kpi,顺便还叫齐贝告诉艾凡如果是个聪明人就快和我一起走吧(艾凡:你个糟老头子坏得很,还用荣誉绑架我给你当陪葬),西米骂苏格拉底说的都是什么屁话,苏格拉底说但凡是个哲学家就都会听取我的建议快快赴死的,不过人还是不能自杀,这是不被允许的,齐贝就疑惑道为什么?苏格拉底批评他没有好好听老师[5]上课,老师已经给你说过了,齐贝表示他只给出了结论没有给出证明,让我们背住直接用了,作为一名好奇宝宝我想知道原理。

(完整word版)柏拉图对话录之《斐多》

(完整word版)柏拉图对话录之《斐多》

柏拉图对话录之《斐多》序言柏拉图对话录之《斐多》篇的内容是哲人苏格拉底在就义的当日,与其门徒讨论正义和不朽,以及服毒而死的过程。

在西方文化中,论影响之深远,几乎没有另一本著作能与《斐多》相比。

因信念而选择死亡,史上这是第一宗。

苏格拉底生在动荡的时代。

伯罗奔尼撒的故事,令现存的价值观受到了怀疑。

从业石匠的苏格拉底,在雅典的市集内牵引市民参与讨论:什么才是正确的思想和行为。

他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方法,后世称为“接生法”:苏格拉底并不作长篇大论,而是提问,在往返之间令对方渐渐自缚于矛盾,而从困境中获得新见地。

他在公元前399 年在雅典受控被判死刑。

从柏拉图对话录之《辩护》中,我们得知他的罪名是误导青年、颠倒是非黑白,以及否定希腊传统神祇的存在。

事实上,恐怕嫉妒和毁谤才是他被控的主因。

苏格拉底本人不曾留下文献。

可想而知,柏拉图对话录中苏格拉底所说的话,不尽出于其口,其中有不少应是柏拉图借老师的口说话。

《理想国》内最脍炙人口的意志论即是其中一例。

苏格拉底的风韵神态令门徒心仪,倒是显而易见的。

而这种风韵和他的相貌无关,纯粹是灵魂的外发力量。

从另一对话录《酒会》中可以得知,他又胖又矮、相貌奇丑、酒量惊人、充满反讽,而且能言善辩。

在《斐多》中,苏格拉底予人的印象最为活泼而深刻。

如果他要苟且偷生,大可以逃往其它城邦,或答应从此保持沉默,不再到雅典街头与人论道。

但他拒绝背叛他的信念。

即在今日,他在就义前从容不惧,与门徒侃侃论道的情景仍令人惊叹向往。

苏格拉底一再呼唤他内在的“灵祇”,指引他正直的途径。

我们可以说,在西方文化中,苏格拉底第一个发现了个人良知。

对他来说,这个内在的声音并不限于个人,而是指向一个更高的层次,是人类共同的价值。

哲学既是对智慧和正义的热爱,也就是团结人类社群和宇宙的义理定律。

由此观之,哲学是幸福快乐永不枯竭的源泉,因此能战胜死亡。

苏格拉底的审判和他最后时刻的描述,至今还是西方伦理学的基础。

中国数千年的文化中,自然有不同的传统,但与西方文化也有很多相通之处。

柏拉图_斐多篇_的论证及其启示

柏拉图_斐多篇_的论证及其启示

柏拉图《斐多篇》的论证及其启示张文举 《斐多篇》是柏拉图中期相论①的代表篇目之一。

在该篇对话中,柏拉图描述了苏格拉底在雅典狱中服毒受刑前,和他的朋友及学生就哲学家如何对待生死问题,从而围绕灵魂不朽进行的一场对话。

本篇对话所记事实可信;②但其中的相论则主要反映了柏拉图思想在中期的发展状况,由于提出了系统的本体思想和认识论思想,在柏拉图全部对话中占有重要地位。

《斐多篇》的主题是关于灵魂不朽的论证。

在整个对话中,这一论证从多个角度反复展开进行。

然而,如果从逻辑和哲学发展的近现代眼光考察,我们实在会产生这样两个疑问:这些论证在逻辑上是否可靠?所要论证的问题是否构成一个真正的“哲学”问题或者说纯粹理性范围内的问题?先看第一个问题,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

因为在诸多论证中,柏氏采用的论证方式大多是或然性的类比推理,并且在许多情况下都是简单类比,例如对立面相互转化的论证、回忆说的论证、第一个相论论证等;另外,有些论证也不无循环论证之嫌,例如第二个相论论证在最后得出结论时(105D)。

尤其是,作为全部论证的最主要部分的相论说,本身尚不成熟,隐含着许多难解的容易引起混乱的问题,概括说有两点:一为“分有”问题,即各类不同的具体事物究竟是如何分有相的?它们分有的到底是怎样的相?比如同一事物是否可分有不同的相,例如某张桌子除分有“桌子”的相外,是否还分有“家具”的相等;不同类别的不同事物是否可分有同一相,例如铁和石头都分有“坚硬”的相,巴特农神庙和荷马史诗都分有“崇高”的相。

二为“分离”问题,即相作为一种不同于具体事物的存在,到底是怎样性质的一种存在?相与相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是包含还是全异,不清楚。

再看第二个疑问,我们的回答仍然是否定的。

灵魂问题在康德,被认为是超出于纯粹理性范围之外的信仰问题或实践问题,而非思想问题;在维特根斯坦,则被认为是超出于语言表达之外的神秘存在,对之必须保持沉默。

这些几已成定论和常识。

质此,二千五百多年前柏拉图抓住的其实是一个假问题。

《斐多篇》主题及逻辑结构-精选文档

《斐多篇》主题及逻辑结构-精选文档

《斐多篇》主题及逻辑结构一、主题从《欧绪弗洛》篇到《克里托篇》再到《申辩篇》,我们得到一个结论,就是苏格拉底不断追寻一个事物或概念的本质――《欧绪弗洛篇》的虔敬,《克里托篇》的法律,《申辩篇》的爱智慧。

那么《斐多篇》这个最能体现苏格拉底智慧与逻辑的篇章,他又在追求什么呢?我想应该是苏格拉底对于那个灵魂不死的信念的追求。

仅当灵魂与身体分离,独立于身体,获得知识才是最可能的。

67E这是一篇关于“灵魂的不朽”的讨论。

苏格拉底说,真正的哲学家是准备视死如归的人,尽管他要把结束自己的生命看作是“犯罪”。

纵观《斐多篇》全篇其所涉及的主要问题有三:死亡 death 灵魂 soul 理念 idea,其中灵魂问题所占篇幅最大为主体部分,然而寻找三个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则不难发现它们是依次递进的,第二个问题因第一个而来,第三个问题则由第二个问题引出。

《斐多篇》之所以会去谈论灵魂不朽,是因为死亡作为人类此岸生存的根本命运,始终在提醒着人们现世生存的有限性和虚幻性,这一提醒随时都在催迫那些敏感的心灵作出深沉悠远的回应与抗争。

作为一个毕生追求智慧的人、哲学家、相比于普通公民、苏格拉底对死亡本身肯定是早已有所准备,因而对与之密切相关的灵魂问题必然也是有过长期的深入细致的思考的。

二、逻辑结构灵魂问题:即论证灵魂不朽。

进而强调生前净化的重要性,这是全篇对话的主体部分,所占份量最大。

故本篇副题为“论灵魂”本部分紧承第二部分哲学家勇于赴死的命题。

从“灵魂不朽”切入反复深入展开论证,正是苏格拉底在前文所承诺的他要提供的,比法庭辩护《申辩篇》更具说服力的辩护事实,法庭申辩面对的是陪审团和雅典市民,即公众。

而这次狱中临刑前辩护面对的是自己朋友和学生具有亲密的私人性质,故这次辩护深入和充分得多,尤其其中包含了理念论的新思想。

《斐多篇》中有两个赞成不朽的证据,第一个论据(70c-77d)而这一论据又分成两部分――(甲)(70c―72e)和(乙)(72e―77d)这两者必须结合起来,而他们想证明的不是“不朽”,而死后灵魂继续成为“某种东西”。

北京大学“哲学导论”课程第七讲:《斐多》哲学与神话

北京大学“哲学导论”课程第七讲:《斐多》哲学与神话

第七讲:柏拉图《斐多篇》(6):哲学与神话(107c-118)《斐多》论证的关键阶段,苏格拉底通过向他的同伴描述自己的哲学经历,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存在的方式。

这种方式与斐多最初辩护阶段给出的身心隔离、净化,最终实现身心分离的死亡的对存在的理解有细微的差别。

这种差别就是苏格拉底在描述自己的经历的时候说:我放弃了自然探原阶段时候,特别是试图用努斯作为原因的时候所努力的方式——直接去看太阳;避免直接看太阳,一面被刺瞎。

苏格拉底的哲学转向,转向一个新的方式——假设方法,假设方法不是直接考察存在本身,而是把存在本身作为种种自然事物存在的原因来考察。

画:画出光的戏剧性效果并非依靠光本身,而是借助人脸与周围的黑暗。

其实真正看见的只是脸和手,但是你会认为自己不仅仅看见了手的阴影部分和光亮部分,还认为自己能推断出来造成阴影和光亮的“光”。

光通过阴影和亮度之间的反差,能够使我们看到光的方向,但我们并不能说出“光本身是什么”。

“存在本身是什么”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

但是我们看出存在本身对此世可见生活的影响,不可见的世界并不是和可见世界完全隔离的,他使可见世界有光亮的一面和阴暗的一面;光亮的一面是因为能够和存在本身的世界建立起关联,阴暗的部分是不存在的东西,没法被光照亮。

莫奈的《干草堆》。

可见的存在就是干草堆,这个存在不是很高,但是这个存在一定被更高的存在照亮,而且在不同的现实存在的干草堆上会有不同的景象。

什么是美?美不是指色彩,但是物质的可见的东西的色彩最后能够要你通过色彩看到背后的光和影的东西。

“印象派”能够让你能够通过不可见事物在可见事物中造成的效果来理解不可见事物。

绝大多数时候,看一幅画,看见的东西永远要借助自己更多的能力把不可见的东西勾画出来,才能理解。

后现代主义的画:看见了一些颜色,但是我们不知道这些颜色实际上是什么,我们没办法把颜色和可见事物联系起来。

画家的任务是通过可见的东西来展示一些东西。

毕加索所建立的可见与不可见的关系,破坏了我们日常的理解二者关系的方式,因而我们看不懂他的一些画。

柏拉图灵魂观的两条逻辑线索——《理想国》与《斐多》

柏拉图灵魂观的两条逻辑线索——《理想国》与《斐多》

柏拉图灵魂观的两条逻辑线索——《理想国》与《斐多》叶发钿( 宁夏大学,宁夏,银川 750001 )摘要:柏拉图在《理想国》和《斐多》中分别涉及了对于灵魂问题的探讨,二者讨论范围、目的、重点和逻辑结构各有不同。

本文将考察这两部分关于灵魂的思想理路,探索柏拉图完整统一灵魂观体系的依据。

关键词:灵魂;理想国;斐多一、关于灵魂和谐的城邦哲学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谈到灵魂的和谐(正义)。

灵魂的和谐与城邦的和谐相对应,“正如城邦分成三个等级一样,每个人的心灵也可以分成三个部分”,它们是理性、激情和欲望,三个部分发展充分的状态下则会形成智慧、勇敢、节制的三种品质。

灵魂不是单一的物质而是有其内在构造,由理性、激情和欲望三部分组合而成。

由此可以推断,灵魂三部分的性质和调和程度决定了不同人灵魂的区别。

如果理性被蒙蔽,激情任意徜徉,欲望无边无尽,灵魂则会走向智慧、勇敢、节制的反面,成为不正义之人千百种形态的诱因。

苏格拉底对格劳孔谈及灵魂是不朽的,这个论证过程是这样的:事物毁灭(死亡)是指使它不复成为它本身的现象,由其特有的自身的恶造成,如身体死于身体本身的不完善(疾病)。

灵魂也有这种特有的恶,如愚蠢、放纵等品质,即不正义,但这对灵魂的存在不是致命的,不正义的灵魂依旧是灵魂而不是别的。

而且,如果不正义能够杀死不正义者的灵魂,那这是一件好事,又怎么会是不正义的呢?再者,外在的恶如果能够毁坏事物,也是通过引起内在的恶对事物发生间接作用的,如变质的食物被人食用,是使得身体病变进而毁坏的。

而不能说将死之人的灵魂会突然变得不正义。

所以灵魂作为这样一种,既不能死于自身的恶,又不能死于外在的恶,而且外在的恶不会引起内在的恶的事物,是不死的。

在此对于灵魂的讨论,是为正义城邦的构造提供依据的。

个人的正义在于灵魂正当地统摄身体,灵魂的三部分彼此协调充分发展,造就灵魂的和谐。

个人与城邦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城邦由个人组成,所以讨论城邦的正义必然牵涉到个人的问题,于是才出现了对于灵魂性质的界定与讨论。

杨绛新译柏拉图《斐多》

杨绛新译柏拉图《斐多》

杨绛新译柏拉图《斐多》
佚名
【期刊名称】《当代作家评论》
【年(卷),期】2000()5
【总页数】1页(P127-127)
【关键词】杨绛;柏拉图;《斐多》;翻译;《信得贴切;达得恰当》;张联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7
【相关文献】
1.代词It的多种译法--从杨绛的《斐多》译本谈it的翻译 [J], 张曦
2.天鹅之歌——关于杨绛新译《斐多》的对话 [J], 舒展
3.信得贴切达得恰当:杨绛新作柏拉图<<斐多>>篇的翻译艺术 [J], 张联
4.天鹅之歌——关于杨绛新译《斐多》的对话 [J], 舒展
5.天鹅之歌读杨绛先生译《斐多》想到的 [J], 张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裴多篇

裴多篇

裴多篇提要苏格拉底死的时候,他的一位忠诚的学生斐多一直陪伴在他身旁。

事后,斐多把苏格拉底最后的时刻讲给他的许多朋友听。

他告诉他们,苏格拉底并非在临近黄昏时喝下毒药。

他整天都在讨论中度过,就像他以前在狱中和狱外的谈话一样,谈话转向了灵魂不朽这个问题。

各种所谓的证据都提到了,其中主要证据之一是“我们的出生只不过是一种睡眠和遗忘”,学习就是回忆起在另一个生命中获得的知识。

然而在结尾处,这个论证与其他所有论证一道被抛弃了。

然后,苏格拉底提出一种新的想法:灵魂是不朽的,因为它能领悟,能分享真、善、美,而这些东西是永恒的。

人能够认识神,因为人在神那里拥有某种与永恒和不死相似的东西。

所有在场的人都接受了这种看法,而苏格拉底则继续宣称神的公义只有在来生才能显示,并且生动地描述了一幅天堂与地狱的生动图景。

但他告诫他的听众,别把他的描述当作事实真相,而要当作“与真相必有某些相似”的东西。

漫长的对话结束了。

喝下去的毒药起作用了,但这种毒药不会引起剧烈的痛苦。

苏格拉底最后的话语比他相信的所有论证更加好。

当他感到毒药的作用正在向心脏延伸时,他说:“克里托,我们必须向阿斯克勒庇俄斯奉献一只公鸡。

”这是希腊人的习俗,疾病痊愈以后要向医神阿斯克勒庇俄斯献祭。

对苏格拉底本人来说,他痊愈了,而不是死亡了。

他不是正在进入死亡,而是正在进入生命,一种“更加丰富的生命”。

正文厄刻克拉底苏格拉底被处死的时候,斐多,你当时与他在一起,还是从别人那里听说这件事?斐多我当时在场,厄刻克拉底。

厄刻克拉底那么这位大师死前说了些什么,他怎样面对他的死亡?我非常想知道这些事情。

这些日子经常从佛利去雅典的人不多,很长时间也没有人来访,不能给我们提供任何确定的消息,我们只知道他喝毒芹汁而死。

没有人能够告诉我们更多的事了。

斐多那么你们连他怎样受审都没有听说过吗?厄刻克拉底有人对我们讲过,所以我们感到奇怪,因为对他的审判和执行间隔了那么长时间。

为什么会这样,斐多?斐多这纯粹是一种偶然的巧合,厄刻克拉底。

斐德罗篇

斐德罗篇

斐德罗篇提要本篇是柏拉图最伟大的对话之一,应当与《会饮篇》一起阅读。

两篇合在一起提供了柏拉图关于爱的思想。

《斐德罗篇》是一种交谈,而不是专题讨论或一连串的问答。

苏格拉底和斐德罗一起在城外散步,边走边谈,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但他们是雅典人,更因为其中一个是苏格拉底,因此如何在步行时愉快地消磨时光,他们的想法——以及柏拉图的想法——与我们现在很不一样。

爱是他们交谈的第一个话题。

斐德罗把手头拥有的一篇文章读给苏格拉底听,这篇文章受到人们的赞叹,而苏格拉底对此表示反对,因为作者认为爱主要是一种肉体的欲望。

在苏格拉底看来,爱是一种冲动,充满着美和善,是一种提升灵魂、使之能够踏上通往真理之路的神圣的迷狂。

这种冲动首先朝着哲学前进,在爱恋可见的、肉体的美时寻求更加高尚的东西——用柏拉图的话来说就是寻求“超越的东西”。

要完全把握希腊人的美到底是什么意思几乎是不可能的。

美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对他们的日常生活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据说,底比斯最伟大的领袖对他的同胞说,不把帕特农诸神给弄到底比斯来,他们就决不能征服雅典。

每个希腊人都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当然,有了这种美,底比斯人会变得更好、更勇敢,也更加聪明。

在《国家篇》中,柏拉图的“哲学王”必定是既俊美又聪明。

苏格拉底向斐德罗描述了恋人的感受,这个叙述把当代的爱情诗远远地撇在后面。

陷入真爱使人踏上上升之路,使人在完美的真理中得到爱的满足。

《斐德罗篇》的侧重点在可见之美,但柏拉图的读者必须始终记住,最受人们爱戴并且最爱所有人的苏格拉底与这种可见之美毫无关系。

他一次又一次地对可见之美瞪大眼睛,嗤之以鼻。

他既不英俊,又不标致。

他那神奇的美是内在的。

对话的最后部分涉及书本与写作、沉思与讨论、阅读与推理、修辞术与辩证法孰优孰劣等问题。

这里讲的思想和讨论指的是只关心寻求知识,而不涉及是否将其构成他人能够接受的形式。

好书所起的作用无非就是提醒,让他们明白自己知道什么。

惟一真正有价值的写作方式是把真善美刻在灵魂上。

中外经典(《菲多》之三)

中外经典(《菲多》之三)

中外经典(《菲多》之三)苏格拉底说:“我的朋友啊,满话说不得。

别让那嫉妒鬼一瞪眼,凶光四扫,把我嘴边的议论都扫乱。

我的议论是否站得住脚,全靠上天做主。

我们且按照荷马的气派,“向敌人冲去”,试试你的话有多少价值。

我现在把你要追究的问题归结一下。

你是要有个证据,证明我们的灵魂毁灭不了而永生不死。

假如一个哲学家临死抱定信心,认为自己一生追求智慧,死后会在另一个世界上过得很好;如果他一生不是追求智慧的,就不能有那么好;他这样自信,是不是糊涂而愚蠢呢?我们虽然知道灵魂是坚固、神圣的,而且在我们出世为人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可是你觉得这并不足以证明灵魂不朽,只说明灵魂很耐久,在我们出生的很久很久以前,早已在什么地方待着了,并且也知道许多事,也做过许多事,不过这还是不足以证明灵魂不朽。

它只要一投入人身,就好比患病似的开始败坏了。

它在人身里活得很劳累,到最后就死了。

不管它投人人身一次或许多次,我们每个人终归还是怕它死掉的;假如不知道灵魂不朽,又不能证明灵魂不朽,谁都得怕灵魂死掉,除非他是傻瓜。

齐贝啊,我想这就是你的心思吧?我特意重申一遍,如果有错失,你可以修补”。

“我现在没什么要修补的,我的意思你都讲了”。

苏格拉底停了一下,静心思考,然后说:“你追究的问题可不小啊,我们要把生长和败坏的原因都考察周全呢。

我对这问题有我自己的经验,你如果愿意,我可以讲给你听。

有什么话你觉得有用,你就可以用来解决你的困惑”。

齐贝说:“好啊,我愿意听听你的经验”。

苏格拉底说:“那你听我说吧,齐贝。

我年轻时,对自然界的研究深有兴趣,很急切地想求得这方面的知识。

我想知道世间万物的原因,为何一件东西从无到有,它为何死了,为何存在——这种种,我要是能知道,该多伟大呀!有许多问题搅得我心烦意乱。

例如有人说,冷和热的交流酝酿,产生了动物;有这事吗?我们是用什么来思想的?血?气?也许都不是,是大脑给人听觉、视觉的?是这种种感觉产生了记忆和意见吗?记忆和意见冷静下来,就是知识吗?我又想了解以上种种是怎么消失的。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斐多篇》主要内容的存疑与释疑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斐多篇》主要内容的存疑与释疑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斐多篇》主要内容的存疑与释疑
张和合;张伯威
【期刊名称】《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15)001
【摘要】对剑桥大学出版《斐多篇》中关于灵魂问题的论述提出一些疑问并进行解读:对《斐多篇》中对灵魂学说起源的可靠性质疑,上溯到毕达哥拉斯学派、奥尔斯教派和古希腊传统思辨精神,得到其渊源虽不严密科学,但有着广泛认同的结论;“相反相生”与“相反不能共存”矛盾与否,从对Idea含义的双重理解来看并不矛盾;对从“相反相生”到“灵魂轮回说”论证严密性的质疑,揭露了苏格拉底语言的“表面”说服力;《斐多篇》中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矛盾与否,追溯二者当时的含义,结论为否定;《斐多篇》里的神与传统宗教之神是否同一,结论为否定:篇中的神已脱离了人格化的宗教之神,万物的本原和运动的规律源于自然本身.
【总页数】4页(P107-110)
【作者】张和合;张伯威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北京100081;沈阳音乐学院,辽宁沈阳110818【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502.232;B502.231
【相关文献】
1.浅析古希腊培养哲学家的教育目的——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为代表
2.浅析古希腊培养哲学家的教育目的——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为代表
3.从《斐多篇》与《圆
觉经》浅谈柏拉图与释迦牟尼灵肉观之共性4.柏拉图技艺论与古希腊艺术的传统和革新——从《法篇》《智者篇》及《政治家篇》中的艺术对话谈起5.管窥“柏拉图式爱情”——基于《会饮篇》和《斐德若篇》文本解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理想国斐多篇

理想国斐多篇

理想国斐多篇引言《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创作的一部重要哲学著作,它以对理想政治体制的探讨为主题,通过对话的形式,揭示了柏拉图的政治理念和他对于完美社会的构想。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理想国》中所涉及的思想,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真理与哲学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提出了他独特的真理观。

他认为真理不是通过感官来获得的,而是通过思考和追求智慧来实现的。

他将哲学视为一种追求真理和智慧的活动,并认为哲学家应该成为统治者,因为他们能够看清真正的美、善和正义。

这一观点在现代社会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面临着各种各样复杂多变的问题。

只有通过深入思考和追求真理,我们才能够做出明智正确的决策,并引领社会朝着更加美好和公正的方向发展。

政治与公正《理想国》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是政治。

柏拉图认为,一个理想的政治制度应该由哲学家统治,而不是由权力欲望强烈的人统治。

他认为只有哲学家才能真正了解美、善和正义,从而能够为社会创造一个公正和谐的环境。

这个观点在现代社会同样值得我们深思。

当今世界上存在着很多不公正和不平等的现象,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面临着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问题。

如果我们能够借鉴柏拉图的思想,让具有智慧和道德觉悟的人来领导社会,就有可能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和谐的社会制度。

教育与人格塑造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强调了教育对于人格塑造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应该培养人们对真理、美、善和正义的追求,并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独特的才能和品质。

只有通过良好的教育,人们才能够成为真正的哲学家和统治者。

这一观点在现代社会同样具有深远的意义。

教育是培养未来一代的基石,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人们的品格和价值观。

通过提供全面而优质的教育,我们能够培养出一批有思想、有道德、有创造力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理想国的实现《理想国》中提出了一个理想政治体制和社会秩序的构想,但柏拉图并没有详细阐述如何实现这个理想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柏拉图对话录之《斐多》序言柏拉图对话录之《斐多》篇的内容是哲人苏格拉底在就义的当日,与其门徒讨论正义和不朽,以及服毒而死的过程。

在西方文化中,论影响之深远,几乎没有另一本著作能与《斐多》相比。

因信念而选择死亡,史上这是第一宗。

苏格拉底生在动荡的时代。

伯罗奔尼撒的故事,令现存的价值观受到了怀疑。

从业石匠的苏格拉底,在雅典的市集内牵引市民参与讨论:什么才是正确的思想和行为。

他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方法,后世称为“接生法”:苏格拉底并不作长篇大论,而是提问,在往返之间令对方渐渐自缚于矛盾,而从困境中获得新见地。

他在公元前399年在雅典受控被判死刑。

从柏拉图对话录之《辩护》中,我们得知他的罪名是误导青年、颠倒是非黑白,以及否定希腊传统神祇的存在。

事实上,恐怕嫉妒和毁谤才是他被控的主因。

苏格拉底本人不曾留下文献。

可想而知,柏拉图对话录中苏格拉底所说的话,不尽出于其口,其中有不少应是柏拉图借老师的口说话。

《理想国》内最脍炙人口的意志论即是其中一例。

苏格拉底的风韵神态令门徒心仪,倒是显而易见的。

而这种风韵和他的相貌无关,纯粹是灵魂的外发力量。

从另一对话录《酒会》中可以得知,他又胖又矮、相貌奇丑、酒量惊人、充满反讽,而且能言善辩。

在《斐多》中,苏格拉底予人的印象最为活泼而深刻。

如果他要苟且偷生,大可以逃往其它城邦,或答应从此保持沉默,不再到雅典街头与人论道。

但他拒绝背叛他的信念。

即在今日,他在就义前从容不惧,与门徒侃侃论道的情景仍令人惊叹向往。

苏格拉底一再呼唤他内在的“灵祇”,指引他正直的途径。

我们可以说,在西方文化中,苏格拉底第一个发现了个人良知。

对他来说,这个内在的声音并不限于个人,而是指向一个更高的层次,是人类共同的价值。

哲学既是对智慧和正义的热爱,也就是团结人类社群和宇宙的义理定律。

由此观之,哲学是幸福快乐永不枯竭的源泉,因此能战胜死亡。

苏格拉底的审判和他最后时刻的描述,至今还是西方伦理学的基础。

中国数千年的文化中,自然有不同的传统,但与西方文化也有很多相通之处。

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我们都应该感谢杨绛先生把《斐多》译成了中文。

推动中西思想和意念的回合与交流,《斐多》实在是一本最适当的经典著作。

德国莫宜佳(博士、教授)敬序史仲仁译译者前言我这篇翻译根据《勒布经典丛书版》(The Loeb Classical Library)《柏拉图对话集》原文与英译文对照本(英国伦敦1953年版)第一册192-403页《斐多》篇英语译文转译。

英文译者是法乎勒(Harold North Fowler)。

我的参考书有以下几种:《哈佛经典丛书》(The Havard Classics)收藏家版本(Collector's Edition)美国格洛列企业公司(Grolier Enterprise Corp.)1980年版柏拉图对话选的《斐多》英语译文。

译者叫约威特(Benjamin Jowett);《柏拉图的〈斐多篇〉》(The PHAEDO OF PLA-TO),附有序言及注解,盖德(W. D. Geddes)编,伦敦及爱丁堡1863年版;《柏拉图的〈斐多〉》(PLATO'S PHAEDO),附有评注分析,瓦格纳(William Wagner)编,克莱门(Willard K. Clement)修订波士顿1894年版;《柏拉图〈斐多篇〉》(The PHAEDO OF PLA-TO),附有序言及注解,威廉逊(Harold Williamson)编,伦敦麦克密伦出版公司1924年版。

人名地名等除了个别几个字可意译,一般只能音译。

一个名字往往需用许多字,这一长串毫无意义的字并不能拼出原字的正确读音,只增添译文的涩滞,所以我大胆尽量简化了。

不过每个名字无论简化与否,最初出现时都附有原英译名。

本篇对话是苏格拉底(Socrates)服刑那天,在雅典(Athens)监狱里和一伙朋友的谈话;谈的是生与死的问题,主要谈灵魂。

全部对话都是参加谈话的斐多向伊奇(Echecrates)讲述的。

讲述的地点在弗里乌斯(Phlius),因为伊奇是那个地方的人。

注解是我为读者加的(本文中已省略)。

在场人物伊奇(Echecrates)斐多(Phaedo)阿波(Apolloderus)苏格拉底(Socrates)齐贝(Cebes)西米(Simmias)克里(Crito)监狱的坚守人(原译为“十一名裁判官的仆人”,中译简称“坚守”)伊奇:斐多啊,苏格拉底在监狱里服毒的那天,你和他在一起吗?还是说,那天的事是你听别人讲的?斐多:我和他一起在监狱里,伊奇。

伊奇:那么我问你,他临死前说了什么?他是怎么死的?我很想听听。

因为最近没有一个弗里乌斯(Phlius)人去雅典,弗里乌斯也好久都没有外地人来。

没人清楚那天的事,只说他服毒死了,所以我们没办法得知详细情况了。

斐多:你连审判都没听说过?审判怎么进行的也没听说过?伊奇:听说过,有人讲了,不过我们不明白为什么他已经被判了死刑,却还迟迟没有处死。

斐多,这是为什么?斐多:伊奇,这是一个重要的机会。

雅典人送往得洛斯(Delos)的船,恰巧在他受审前“船尾加冕”。

伊奇:这是什么船?斐多:据雅典人传说,从前悌修斯(Theseus)等一伙十四个童男童女到克里特去的时候,就乘的这条船。

他救了自己,也救了同伙的性命。

据这个传说,当时雅典人对阿波罗发誓许愿,假如这伙童男童女能保得性命,雅典人年年都会派使者到得洛斯去朝圣。

从那时起直到今天,他们年年都去朝圣。

按雅典律法,出使得洛斯的船在往返期间,城里该是圣洁的,不得处死囚犯。

这段时期有时很长,因为船会遭遇逆风。

阿波罗的祭司为船尾加冕,就是出使的船启程了。

我不是说吗?那条船是在苏格拉底受审的前天加冕的,所以苏格拉底被判死刑以后,在监狱里还待了很久才处死。

伊奇:斐多,他临死时发生了什么?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他的朋友和他在一起吗?还是监狱的监管人禁止他们在场,所以他孤单地死了?斐多:不孤单,有很多朋友和他在一起,好几个呢。

伊奇:你可以把当时的所有情况仔细地告诉我吗?要是不太忙的话。

斐多:我现在不忙,我会试着尽量仔细地讲给你听。

因为,无论是我自己讲,还是听别人讲,借此能想起苏格拉底,永远是我莫大的快乐。

伊奇:好啊,斐多,我的心思正和你一样,希望你尽量仔细地讲。

斐多:对我来说,陪他在监狱里的时候,感情很特殊。

如果我看到一个朋友快要死了,我心里一定是悲伤的,可是我并没有。

因为看他的态度,听他的说话,他是毫无畏惧的,而且很高尚地在等死,我觉得他是快乐的。

所以我想,他即使到了亡灵的住处那里去,也不会没有神灵的呵护,当他到了那里时,他的境遇也一定是好的,因为他是个好人。

就因为这个,我并不像到了丧事场合而自然地满怀悲悯,我没有这种感觉;不过我也不能感到往常听他谈论哲学时的快乐,而我们那天却是在谈论哲学。

我的心情很奇怪。

我想苏格拉底就快死了,我感到的是一种异常的悲喜交集。

当时我们在场的一伙人心情都很一致。

我们有时笑,有时哭。

尤其是阿波,你认识他,也知道他的性格。

伊奇:我当然知道。

斐多:他简直不受控制了。

我也和别人一样,都很激动。

伊奇:斐多,当时有哪些人在场?斐多:有几个雅典的本地人。

除阿波之外,有克里和他的儿子以及贺莫(Hermogenes)、艾匹(Epiganes)、依思(Aeschines)和安悌(Antisthenes)。

皮阿尼亚(Paeania)区的泽西(Ctesippus)也在,还有梅内(Menexenus)和另外几个雅典人。

不过柏拉图(Plato)不在,我想他是病了。

伊奇:有外地人吗?斐多:有底比斯(Thebes)人西米(Simmias)、齐贝(Cebes)和斐东(Phaedonides)、麦加拉(Mcgnra)的尤克(Euclidcs)和忒松(Tcrpsion)。

伊奇:什么?阿里(Aristippus)和克琉(Cleombrotus)不在那儿?斐多:不在。

听说他们俩当时在爱琴岛(Aegina)。

伊奇:还有别人吗?斐多:我想已经全了。

伊奇:那么,你们谈了些什么呢?斐多:我试着给你从头讲起。

此前我和他们一伙就经常去探望苏格拉底。

监狱附近就是他受审的法庭,天一亮我们就在那儿聚会;监狱开门不是很早,我们交谈着直到开门;门开了我们就进监狱去探望苏格拉底,一天的多数时间都和他在一起。

最后一天的早晨,我们集合得很早,因为前日黄昏,我们离开监狱时,听说开往得洛斯的船回来了。

所以我们约定清晨就到老地方会合。

我们到了监狱,往常应门的监守出来拦住我们,让我们等他来叫我们。

他说,“因为这时那十一位裁判官正为苏格拉底卸下锁链,并指示今天怎么处他死刑”,过了片刻,监守回来叫我们进去。

我们进了监狱,看见苏格拉底刚卸掉锁链。

任姊(Xanthippe),你知道她的,她正坐在苏格拉底身边,抱着他的小儿子。

她见了我们,就像女人惯常的那样,哭喊着说:“啊,苏格拉底,这是你最后一次和你朋友们的交谈了呀!”,苏格拉底看了克里一眼说:“克里,叫人送她回家”,她捶胸哭喊着被克里家的几个佣人送走了。

苏格拉底从他的卧铺上坐起,拳起腿,用手抚摸着,然后说:“我的朋友们,所谓愉快,真是个怪物!愉快总是莫名其妙地和痛苦连着。

看上去,愉快和痛苦像是一对冤家,谁也不会同时相逢。

可是谁要是追到了这一个,就势必会碰到另一个。

愉快和痛苦像是同一个脑袋连着的两个身体。

我想啊,假如伊索(Aesop)想到了这一对,一定会编出一个寓言来,说神灵设法调解双方的争执却没辙,就把两个脑袋拴在一起,所以这个来了,那个跟脚也到。

我现在正是这种情况。

我这条腿被铁链锁得好痛,现在痛苦走了,愉快就跟着来了”。

这时齐贝打断说:“嗨,苏格拉底,我真高兴,你这话提醒了我。

你把伊索寓言翻成了诗,又作诗颂扬阿波罗,许多人问起这事呢。

前天,艾凡(Evenus)就问我,你从未作过诗,怎么进了监狱却作起这些诗来了。

他一定还要问呢。

等他再问,假如你愿意让我替你回答,你就教我怎么回答”。

苏格拉底说:“齐贝,你就把真实情况告诉他。

我作这几首诗,并不想和他或他的诗媲美,因为我知道这并不容易。

我只是想试验一下我做的某些梦的意义,并确保自己没有忽视责任。

我说说我的梦吧,我过去常做同一个梦,梦是各式各样的,可是说的总是同一句话,它说:“苏格拉底啊,创作音乐!培育音乐!”,我以前以为这是督促我、鼓励我钻研哲学。

我生平追随的就是哲学,而哲学是最高尚、最优美的音乐。

梦督促我的事,正是我一直在做的事,这就好比观赛者用加油声来鼓励参赛者,可是现在,我已经被判了罪,因为节日而缓刑,正好有一段闲余的时间。

我想,人们通常把诗称为音乐,说不定梦里一次次叫我创作音乐就指作诗,那么我就该照做,不该违抗。

我是个就要走的人了,该听从梦的吩咐,作几首诗尽尽责任,求个心安。

所以我就作了一首赞美诗,歌颂这个节期的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