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的核心理念
中国古代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古代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古代的核心价值观主要体现在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中,它们对于中国社会和个人行为具有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中国古代的一些核心价值观:
仁爱:仁爱是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社会关系。
它要求个人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关注他人的利益和幸福。
礼:礼是指社会秩序和规范,它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礼是一种尊重他人、注重仪式和礼节的精神,也是维系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孝:孝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价值观,强调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
它要求子女尊重父母、孝敬长辈,维系家庭的和睦与团结。
忠诚:忠诚是指对国家和君主的忠诚,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价值观。
它要求个人为国家、社会和集体的利益贡献力量,并坚守自己的职责和义务。
诚信:诚信是指言行一致、真实可信的品质。
它要求人们言行合一、诚实守信,对待他人诚实守信、恪守承诺。
中庸:中庸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理念,强调在一切事物中保持适度、平衡和中道。
它要求人们避免极端、保持稳定,并寻求事物的平衡和和谐。
这些核心价值观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对个人行为和社会秩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被视为道德和行为的准则,引导人们追求个人的修养、社会的和谐以及国家的安定。
虽然时代变迁,但这些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的核心理念
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的核心理念2015-05-27 10:05光明日报王永智核心提示:中国传统道德认为维系家的核心在孝。
“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孝首先是热爱自己的生命并能发展延续生命。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文明发展历程中,孕育形成了传统道德及其价值观。
善、孝、礼、勤、新,业已积淀成为中国人的文化道德基因,成为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精神及核心价值观。
“善”的追求与实践是人道之本在中国传统价值理念中,善的崇尚、追求、实践是一以贯之的主线。
首先,善是人性之本。
“人之初,性本善”成为中国人启蒙教育及做人的信条。
其次,善是立身之基。
《中庸》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亦是皆以修身为本”。
修身的核心在养善。
最后,善是宇宙之理。
“黄天无亲,唯德是辅”。
人秉善而行,即秉天道的规律而行事。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人的天道观即是良心观,天人合一是在这一价值层面得到普遍的认同与实践的。
中国传统道德要求必须将善在个体及群体的现实生活中全面推进,以实现人道之本。
在个体层面,善是爱人和利人的修为和行动。
首先要学会自律,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其次要利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善与爱相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要“泛爱众”;再进一步便是“民胞物与”。
善与爱的情怀在人类社会的实践推进就是追求大同社会的实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这是个体社会价值观的最高追求,也是鼓励无数志士仁人不断为之奋斗的目标。
在群体层面,善的追求是将个体与他人、家庭、群体联系起来,并在其中有所奉献的价值实践过程,其导向归之于以群体(集体)为本。
在群体中,善的实现是以仁爱为根本的。
所以,仁爱主义是群体主义的基础。
同时,善利群体的价值追求在于以邻为善,互利共生,这构成了群体与群体交往的和平主义的价值理念。
群体主义、仁爱主义及和平主义的实现,是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所谋求的人类共同生存的道德理想。
“孝”的培育与推进是和谐之始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培育与实践的重要场所之一在家庭,其核心价值理念为孝。
中国古代核心价值观
中国古代核心价值观
中国古代核心价值观包括:
1. 仁爱:强调对人的关爱和关心,认为爱和善良是基本的道德品质。
2. 礼仪:强调尊重和遵守社会规范和传统礼仪,表现出对社会秩序和团体纪律的尊重。
3. 忠信:强调忠诚、诚实和守信,认为信用是个人品质和社会道德的基础。
4. 孝顺:强调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表达出对家庭和血缘关系的重视和珍视。
5. 廉洁:强调清廉和为官之道,认为清正廉洁是官员品性和政治地位的标志。
6. 智慧:强调知识和智慧,认为学问和才能是人才和智慧的体现。
7. 自我约束:强调个人自我约束和自我调节,表现出对自身行为和情感的自我管理能力。
以上七个价值观在古代中国被视作社会道德的核心价值观,并深刻影响着中华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仁义礼智信中国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观
仁义礼智信中国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美德是几千年来积淀而成的宝贵财富,其中包括了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在社会中起到了引导和约束的作用。
本文将从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介绍中国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观。
一、仁:仁者爱人,关怀他人的福祉仁是中国人传统美德的核心之一。
在中国文化中,仁被视作是最高尚、最伟大的美德。
仁有着深厚的道德内涵,强调对他人的关爱和关注。
仁者尽力担当起社会责任,以实际行动关心他人的疾苦和幸福。
因此,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仁德是指待人宽厚、关怀他人、乐善好施,促进和谐和共同进步。
二、义:讲究公平正义,秉持道义准则义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又一核心价值观。
义包括了对公平正义的尊重和追求。
在中华文明中,义是社会伦理和道德的根本原则之一。
人们应秉持道义准则,做到正直、公平、诚实、厚道,对待他人宽容、公正,坚守道义,并为实现公平与正义而努力。
三、礼:以礼教育,维护社会秩序与和谐礼是中国传统美德的重要方面,也是社会文明的基石之一。
礼是一种信仰、行为准则,是社会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
在家庭、学校、社会中,人们需要尊重他人、注重礼节、遵守规范。
礼教育人们如何做人、待人,使人们具备和谐相处、尊重他人的能力,从而维护社会秩序与和谐。
四、智:追求知识,推动社会进步智是中国传统美德中的核心之一。
中国文化强调知识与智慧的重要性,智慧被视为一种美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被鼓励通过学习和思考获得智慧,智者被尊崇和仰望。
智慧不仅是个人追求,也是社会进步的基础。
在现代社会中,智慧被赋予了更广阔的内涵,包括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社会发展的洞察力。
五、信:言行一致,重视信任和诚信信是中国传统美德的重要价值观之一。
中国古代有"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美德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诚信。
信不仅指言行一致,更涵盖了对他人的信任和对社会道义的尊重。
中国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众多的核心价值观所构建。
这些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指导着人们的行为和思想,与中国的发展息息相关。
在现代社会中,尽管价值观存在着改变和演变的趋势,但这些传统美德仍然在各个领域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一、仁爱(Ren):传统价值观的基石仁爱是中国传统美德的核心之一,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友善和互助。
它体现了社会和谐与亲和力的价值,在中国的家庭、教育和社区中都根深蒂固。
仁爱的精神也推动人们尊重他人、关心弱者,并努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二、孝顺(Xiao):尊敬长辈的重要美德孝顺是中国传统家庭观念中的核心价值观。
它强调对父母的敬爱与照顾,并将其视为子女的道德职责。
孝顺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美德之一,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秩序和谐的关键因素。
在现代社会,尽管家庭结构多样化,但孝顺的观念仍然对于塑造个人品格和家庭关系至关重要。
三、和谐(Hexie):构建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和谐是中国传统美德中的重要价值观,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
中国古代哲学家强调了宇宙的平衡和人类和谐共存的理念。
对于个人来说,要追求心灵与身体的和谐;对于社会来说,要追求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和谐相处;对于自然环境来说,需要保持生态平衡,与自然和谐共生。
四、诚信(Chengxin):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诚信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道德行为和责任感的核心。
诚信要求人们言行一致,讲信誉,讲道义,并且信守诺言。
这一价值观贯穿于商业、政治、教育等各个方面。
诚信具有高度的社会认可度,对于建立信任与合作至关重要。
五、谦虚(Qianxu):塑造人格的重要素质谦虚是中国传统美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个人的谦逊、谦和和谦虚。
谦虚的人能够从容处理各种情况,并与他人和睦相处。
谦虚的人具有卓越的品格和高尚的道德操守,不自卑,也不自负。
谦虚的观念在中国文化中根深蒂固,对于人们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第三章伦理道德与人文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第三章伦理道德与人文文化一、伦理道德的重要性伦理道德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遵循的规范和价值观。
伦理道德的形成和发展与人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伦理道德被视为社会和谐的基石,它通过限制个体行为,维护社会秩序,构建了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
伦理道德不仅对个人的行为有着指导作用,还可以影响整个社会的运行。
二、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价值观1.仁爱:仁爱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它强调关怀他人,尊重他人的生活和尊严,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与共融。
2.和谐:和谐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理念。
它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追求社会稳定与和平。
3.忠诚:忠诚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它要求个体遵守诺言,忠于自己的职责与责任,为人民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4.谦逊:谦逊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它要求个体不骄傲自满,不自命不凡,与他人和平相处,虚怀若谷。
三、人文文化在伦理道德中的地位人文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伦理道德的理论基础。
人文文化注重人的自我完善、精神追求和智慧开拓,强调人的主体性和尊严。
只有通过人文文化的熏陶,人们才能在伦理道德中发现自己的人生意义和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标准。
四、伦理道德与现代社会的挑战伦理道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面临着现代社会的挑战。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多元化,一些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受到了冲击。
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的影响逐渐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亲情关系受到了侵蚀。
因此,我们需要在保持传统伦理道德的基础上,适时地进行和创新,使其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五、构建和谐社会的伦理道德建设在现代社会中,伦理道德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通过加强伦理道德教育,推动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培养,我们可以增强人们的道德意识,提高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六、结语伦理道德与人文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与道德规范。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与行为准则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与行为准则中国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力在世界各地闻名。
中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些价值观念和准则贯穿于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塑造了中国人的性格和行为方式。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及其对中国人行为的指导作用。
一、仁义礼智信的核心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被视为道德观念的核心。
仁者爱人,宽厚仁慈;义者讲究公正,有正义感;礼者重视礼貌和规范;智者注重知识和智慧;信者强调诚信和信任。
中国人长期以来将这些价值观念融入日常生活中。
比如,在个人关系中,人们追求亲情、友情和爱情中的仁慈、宽容和理解;在社会关系中,中国人注重公平和正义,遵循道德规范;在学习和工作中,智慧是中国人追求的目标;而在商业交往中,诚信是基础。
二、孝敬与家庭观念孝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道德观念之一。
中国人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对父母的尊敬和关爱被看作是美德。
中国人相信:父母养育之恩,无以为报。
因此,无论是在言语上还是行动上,孝顺父母一直是中国文化中的精神支柱。
在中国的家庭中,尊敬长辈、关心家人是中国人的传统行为准则。
这种家庭观念也延续到社会关系中,人们常常将彼此视为大家庭的一员,对待他人时充满关爱和体谅。
三、和谐共处与中庸之道和谐共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原则之一。
中国人讲究平衡和中和,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被教育要与他人保持和平相处,并愿意为和谐社会做出努力。
中庸之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
中庸之道强调避免极端和偏激的行为,而是通过保持中等和适度的方式来行事。
这种思想在中国人的行为准则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四、尊重与纪律尊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项核心价值观。
中国人注重尊重长辈、师长和权威人士,体现了对他人的礼貌和敬意。
这种尊重观念扩展到工作环境和社会关系中,人们尊重他人的权益和观点。
纪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另一个重要观念。
中国人的道德观
中国人的道德观(原创版)目录1.中国传统道德观的来源2.中国道德观的核心价值观3.中国道德观的现代演变4.中国道德观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正文【1】中国传统道德观的来源中国传统道德观源于儒家、道家、法家等多元思想体系的共同塑造。
儒家强调“仁爱”、“忠诚”、“孝顺”等品质,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达到社会和谐。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提倡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法家则主张“法治”,强调严格的法律制度对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这些思想在历史长河中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传统道德观。
【2】中国道德观的核心价值观中国道德观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仁爱:仁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意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互助和谐。
仁爱强调以爱心为本,关爱他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忠诚:忠诚是指对国家、民族、家庭、长辈、朋友等关系的忠实和敬重。
忠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被视为维护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石。
(3)孝顺:孝顺是儒家伦理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指的是对父母、长辈的尊敬和侍奉。
孝顺体现了家庭伦理的价值,是维系家族和谐的重要纽带。
(4)诚信: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强调做人要诚实守信,言行一致。
诚信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3】中国道德观的现代演变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传统道德观在继承的基础上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革。
一方面,传统的仁爱、忠诚、孝顺等价值观仍然具有积极意义,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个人权利、自由、平等等价值观的追求日益增强。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道德观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4】中国道德观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中国道德观在国际社会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仁爱、忠诚、孝顺等传统美德得到了许多国家的认同和尊重,为国际间文化交流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贡献。
同时,中国道德观中强调的社会和谐、共同发展等理念,也为应对全球性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国学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国学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强调道德伦理、人际关系、家庭伦理等方面的价值观念。
国学的核心价值观可以总结为仁、义、诚、信、礼、智、忠、孝八个方面。
1. 仁:仁是国学核心价值观中最基本的道德伦理观念之一。
仁者爱人,尊重他人的利益和感受,乐于助人,善于关心、帮助他人,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
2. 义:义也是国学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义强调的是公正、公平、公义的价值观念。
追求正义,不偏不倚地对待他人,将个人的利益服从于大众利益,追求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平。
3. 诚:诚是国学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品质。
诚意指真实、真诚、真心实意地对待他人。
修身养性,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做到言行合一。
4. 信:信是国学核心价值观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信指的是诚实守信,对他人讲信用,守约守信,言出必行,言行一致。
只有建立起信任,人与人之间才能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5. 礼:礼是国学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礼是指在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中遵循的一种行为准则。
尊重他人,关心他人感受,注重礼貌和修养,处理人际关系时要符合礼仪规范。
6. 智:智是国学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品质。
智慧是指对问题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具备良好的学识和学问,有理性的思维能力,能够明辨是非。
7. 忠:忠是国学核心价值观中涉及的一种忠诚品质。
忠诚是指对事业、国家、家庭的坚定忠诚和奉献精神,对自己的职责和义务的认真履行。
8. 孝:孝是国学核心价值观中重视的家庭伦理观念。
孝顺父母、尊重长辈,维系家庭和睦,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和亲情的价值。
国学的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道德规范的重要体现。
这些价值观念在中国社会中始终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在当代社会,我们需要传承并弘扬这些价值观,将其融入到现代生活中,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简述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的
简述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的中国传统道德思想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哲学思想,它主要指的是中国古代传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历史上,中国传统道德思想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指导原则和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智”。
“仁”是指慈爱和慷慨,即以关怀和爱心彼此相处,不辜负他人的期望;“义”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中要做到公正、守信、克己,以及不以自己的利益牺牲他人的利益;“礼”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中要守望相助,要尊重他人,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智”是指要学习,要深入思考,要善于总结,要谨慎行事。
此外,中国传统道德思想还强调“孝”的重要性。
“孝”是指孝敬父母,关心家庭,尊重长辈,爱护兄弟姐妹,尊重年长者,尊重师长,遵守社会公德,要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在古代中国,“孝”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伦理原则,它展示了一个人对父母和上一代人的尊重。
此外,中国传统道德思想还强调“忠”的重要性。
“忠”是指忠于国家、忠于事业、忠于国家共同的利益,忠于国家的使命,忠于人民的期望。
这个伦理原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广泛接受,被认为是一个人最重要的道德要求。
此外,中国传统道德思想还强调“恕”的重要性。
“恕”是指在处理他人的事情时,要宽容他人,心存恕慈,给予他人恩惠,尊重他人,帮助他人,不要挑剔或批评他人。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重要的道德概念,它为人们指出了宽容他人、尊重他人的道路。
最后,中国传统道德思想强调“义”的重要性。
“义”是指在处理事情时,要坚持正义,坚持公正,以公正的态度处理事情,不论是个人还是集体,都应该坚持公正,以免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重要的道德概念,它为人们指出了坚持正义的道路。
总之,中国传统道德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指导原则和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智”,并且强调“孝”、“忠”和“恕”。
它不仅指导了中国人民在伦理上的行为,而且也为中国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核心内容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数千年来形成的,它包含了许多核心内容,下面列举了一些重要的方面:
1. 仁爱: 仁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强调关爱他人、宽容仁慈、尊重他人的人格和尊严。
2. 孝顺: 孝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基石,强调尊敬父母、孝顺长辈、维护家庭和睦的道德准则。
3. 诚信: 诚信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原则,强调言行一致、信守承诺、诚实守信的道德准则。
4. 忠诚: 忠诚强调对国家、家庭、朋友和事业的忠诚和奉献精神。
5. 礼仪: 礼仪指的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规范和礼节,包括言谈举止、礼貌待人、尊重他人的行为准则。
6. 中庸: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强调遵循中道、克己奉公、取得平衡和和谐的思维方式。
7. 公正: 公正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原则,强调公平公正、不偏不倚、秉持正义的价值观。
8. 忍让: 忍让强调宽容、忍耐和退让的美德,倡导避免冲突、和睦相处的道德准则。
9. 敬老尊师: 敬老尊师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观念,强调尊敬老人、尊师重道、学习师长的智慧和经验。
10. 和谐: 和谐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这些核心内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深深扎根并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准
则和价值观念。
尽管现代社会价值观有所改变,但这些传统伦理道德的精神仍然在中国社会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首先,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仁者爱人,宽容、关心和尊重他人是中国人的基本道德要求。
仁人不仅关心自己的家人和亲朋好友,也会扩展到整个社会,关心弱势群体,尽力帮助他们。
其次,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个核心价值观。
义是指道德、公正和正义的准则。
中国人追求道义的合理和公正,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公平和正义。
义人不仅会依法行事,还会有个人道德的追求,不违背良心。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个核心价值观。
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是一种行为规范,也是一种心灵追求。
中国人重视礼仪,在各种场合中遵循特定的礼仪和行为准则,体现出人际关系的尊重和和谐。
礼的核心是尊重他人,注重从内心出发体现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
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智是指智慧和知识的追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智的追求强调的是内在的智慧和道德的智慧。
中国人注重培养自己的智慧和知识,用智慧解决问题,追求更高的道德成就。
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个核心价值观。
信是指守信用、诚实和可信赖的品质。
中国人追求真实和诚实,注重信任和信用。
信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互信关系的基础。
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忠是指对国家、家庭和朋友的忠诚。
中国人崇尚忠诚,将忠诚视为一种美德,忠诚于国家和家庭是重要的道德规范。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个核心价值观。
孝是指对父母的敬重、关爱和照顾。
中国人视孝行为重要的道德准则,认为孝顺父母能够带来幸福和福报。
孝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品质之一,也是中国人最重视和传承的价值观。
这些核心价值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中国人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它们指导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不仅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对社会和国家的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尽管时代在变化,但这些传统的核心价值观仍然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人的心中,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和决策。
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观
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观
中华文化是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头。
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观是指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德准则、社会秩序以及美学追求等方面的核心价值观念。
其中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的价值观:
1. 人伦关系:重视家庭、亲情和社会关系,强调孝道、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关心家人和亲友之间的和睦相处。
2. 仁爱和公正: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和公正关系,强调待人宽容、关爱弱者、尊重他人的人权和尊严。
3. 和谐和平:追求社会和谐与和平,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尊重自然、保护环境、追求共同发展。
4. 诚信和廉洁:强调个人和社会的诚信和廉洁,重视诚实守信、言行一致、廉洁奉公等价值观念。
5. 传统美德:注重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弘扬,如勤奋、节俭、忍让、尊师重道、友善待人等。
总体来说,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观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倡导仁爱、公正、诚信、廉洁和传统美德,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特点和智慧,对于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
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植于中国人民的心中,影响着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
这些价值观涵盖了道德、家庭、社会和国家等方面,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和灵魂。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
一、道德价值观1. 诚信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价值观中最为重要的一项。
它指的是言行一致、守信用、不欺骗他人。
诚信在商业、政治和社会交往等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商业领域,诚信是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的基础;在政治领域,诚信是政治家必备的品质;在社会交往中,诚信可以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互信。
2. 尊老爱幼尊老爱幼也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价值观之一。
它强调对老年人和年幼者应该给予尊重和关爱。
这种关爱不仅表现在日常生活中,还体现在社会制度和政策中。
比如,中国有“老有所养”和“一孩政策”等政策,就是为了保障老年人和年幼者的权益。
3. 勤俭节约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价值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强调要勤劳工作、节约用钱、不浪费资源。
这种价值观在中国文化中被广泛传承,也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家庭价值观1. 家庭观念家庭观念在中华民族传统家庭价值观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它强调家庭的重要性,认为家庭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社会单位,是一个人生命的根基。
在中国文化中,“孝敬父母”、“敬老尊贤”等都是非常重要的传统。
2. 家风建设家风建设也是中华民族传统家庭价值观之一。
它指的是通过教育和行为规范来培养良好的家风,使每个成员都能够遵循正确的道德准则行事。
在中国文化中,“三从四德”、“和为贵”等都是重要的家风建设原则。
3. 家庭责任家庭责任是中华民族传统家庭价值观的核心。
它强调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责任为家庭的幸福和团结做出贡献。
在中国文化中,“男耕女织”、“兄弟阋墙,外御其侮”等都是体现家庭责任的经典故事。
三、社会价值观1. 社会公正社会公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社会价值观之一。
它强调要保障每个人的权益,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道德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道德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包含丰富的仁义道德观念。
这些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影响了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本文将介绍仁义道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一、仁义道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1. 仁:仁者爱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仁者善待他人,关注他人的需求,关心社会福祉。
这种慈悲的态度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并推动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仁义道德的实践者受到他人的尊敬和爱戴。
2. 义:义者正直、公正、诚实。
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看作是一种道德准则,要求人们言行一致,并尽力追求公正和公平。
尊重他人权益并遵守社会规则是实践义的表现。
义的实践有助于建立诚信社会,增强社会凝聚力。
3. 道德:道德是一套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
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被视为一个人品质与品行的表现。
它包括对家庭、社会和其他个体负责任,遵循良好的行为准则与伦理原则。
道德的实践有助于塑造和维护一个符合伦理道德的社会。
二、仁义道德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1. 社会和谐:仁义道德的价值观有助于建立和谐的社会。
当个人具备仁爱之心和追求公正的义心时,人们更倾向于相互尊重、合作和帮助。
这种和谐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2. 个人成长:仁义道德的教育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全面发展。
在道德规范的引导下,人们更容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并尊重他人。
这种道德观念有助于培养个人的责任感和社会意识。
3. 价值传承:仁义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传承和弘扬这些价值观对于保持社会的稳定和传统的连续性至关重要。
通过教育和社会实践,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可以代代相传,并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挥作用。
三、如何实践仁义道德1. 尊重他人: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和观点,尊重他人的人格和选择。
将仁义道德融入日常生活,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2. 帮助他人:乐于助人,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权益,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为社会做贡献。
仁德中国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观
仁德中国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积淀了丰富的价值观念和人伦道德。
其中,仁德作为中国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从仁德的内涵、仁德在家庭中的表现以及仁德对社会和国家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仁德的内涵仁德作为中国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观,代表了人们对他人的关怀与关心,以及遵循道德规范的行为准则。
仁德包含了仁爱和德行两个方面的意义。
仁爱代表了关爱和宽容,即对他人的善意、善心和愿意付出的态度。
而德行则是指遵循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以积极的态度去完成社会责任和义务。
二、仁德在家庭中的表现家庭是仁德的重要实践场所。
在中国传统家庭观念中,亲情、友情和仁爱是家庭成员之间的核心价值。
在家庭中,父母以榜样的力量教育子女,教导他们怎样做人、如何关心他人,并强调道德和礼仪的重要性。
子女则尊敬父母,孝顺慈爱,体现了仁爱和尊重。
家庭中的亲情、友情及尊敬不仅培养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也对社会和谐起到示范作用。
三、仁德对社会和国家的影响仁德价值观对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首先,仁德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使人们建立和谐、互助的社会网络。
这种和谐关系能够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共识,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其次,仁德注重社会责任和义务的履行,使每个人都能积极参与到社会公益事业中,提供公正和平等的机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最后,仁德价值观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对社会风气的良好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
通过传承和践行仁德,能够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培养出更多有品德和道德修养的公民。
四、仁德价值观的传承与发展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会变迁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仁德价值观的传承和发展面临一些挑战。
为了保持仁德价值观的活力和影响力,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教育机构应将仁德价值观纳入教学内容,并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其次,家庭教育应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和尊重,传承仁德美德。
同时,社会组织和媒体应积极宣传仁德美德,树立榜样,引导社会舆论。
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是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的价值观念,它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方面的特点。
这些核心价值观对于塑造中国人的品质、引导社会风气、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以下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一些具体解读。
一、仁爱(Ren Ai)仁爱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中最重要的一项。
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关心和互助。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爱被视为一种高尚的品德,无论是家庭、社会还是国家,都需要人们彼此关爱,互相帮助。
仁爱的核心是尊重和关怀他人,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一种重要的道德准则。
二、诚信(Cheng Xin)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强调人们应该诚实守信,言行一致。
诚信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的基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被视为一种美德,它要求人们遵守承诺、信守承诺、言行一致。
诚信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的基础,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和谐(He Xie)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理念。
它强调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念,它要求人们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包容。
和谐是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基础,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
四、敬业(Jing Ye)敬业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价值。
它强调人们应该热爱自己的工作,忠诚于自己的职业。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敬业被视为一种高尚的品德,它要求人们对工作充满热情、尽职尽责。
敬业是实现个人价值、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五、和睦(He Mu)和睦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理念。
它强调人们应该和睦相处、和睦相处。
和睦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它要求人们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包容。
和睦是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
六、礼仪(Li Yi)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强调人们应该遵守社会规范、尊重他人。
浅析中国传统价值观四大核心理念
浅析中国传统价值观四大核心理念摘要:传统核心价值观是从秦朝自清朝二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社会形态保持超稳定的深层文化因素,总结起来有四大核心理念:仁者无敌、安身立命、以和为贵、天人合一。
每一个核心理念都渗透在我们中国人上上下下的文化基因和思维特性里,影响根深蒂固。
解读这四大核心理念,从正反面方面进行分析和反思,有利于本民族的文化发展和创新。
关键词:中国传统价值观四大核心理念仁者无敌安身立命以和为贵天人合一我们中国人代代相传的传统价值观,是凝聚全民族的载体,也是我们中国人有别于他国人的文化基因和思维特性,尤其是传统价值观的核心理念,是我们中国从秦朝自清朝二千多年的时间里,社会形态保持超稳定的深层结构因素。
台湾学者孙隆基所著的《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自1983年出版以来已经出版三次,在知识界引起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
他用结构的观念来研究中国历史及其延续所生成的文化特征,将“心”发达于“脑”的国民劣根性分析得鞭辟入里,入木三分,从而达到文化批判的深远诉求。
本文从此书中整理出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四大核心理念,解读其从个体到国家社会各个层面的表现,作为一点读书笔记与思考。
一、仁者无敌1、“仁者,人也”——中国文化对“人”的定义,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意思是有仁心仁义的,才成其为人。
从象形字的意义来看,“仁”是“人”字旁一个“二”字,也就是说,只有在“二人”对应的人伦关系中,才能对人下定义。
在古代社会,这类“二人”的对应关系包括: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伦关系。
这个对“人”的定义,到了现代,五伦关系就被扩充为社群与集体关系,但在“深层结构”的意义上,这个在人际关系中才成其为人的定义基本没有变。
也就是说我们传统文化对人的定义,相对来说就比较模糊,主要在社会关系中由他人定义。
这就决定了“个体”在传统文化当中的弱化和隐而不彰。
中国人经常讲“做人应该怎么怎么样”,主要是指做一个符合世俗标准的人,即使这些世俗标准有别于他个人的思想、理性、意志和判断。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一、仁爱和仁义仁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它强调以人为本、关心他人、宽容、慈悲和付出。
仁爱是以心为本的道德原则,它倡导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互助、团结。
仁义是对人性的基本要求,是追求和谐、平等、公正的道德准则。
二、礼和道德礼是一种对待他人的规范行为,是尊敬他人、重视他人的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恭敬、尊重、友善、和谐的行为方式,使人与人之间建立起和睦的关系。
道德则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守信用、遵守道德规范的行为准则,它是社会和个人道德规范的基础。
三、忠诚和孝道忠诚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忠诚强调对国家、对组织、对家庭的忠诚,是对集体、对事业的忠心耿耿。
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价值观之一,它强调对父母的尊重和奉养,是对家庭伦理和尊重长辈的重要体现。
四、智慧和谦逊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知识、尊重智者的核心价值观。
智慧是追求真理、追求才能的力量,倡导学识渊博、丰富阅历的人。
谦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品质之一,它强调谦虚、谦让、不自满,是对自我克制和礼仪的表现。
五、公正和公平公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它强调公正、公平、正义的原则。
公正是对待他人、对待事物给予正当评价和处理的准则,是追求公共利益、社会公平的基础。
六、情理和诚信情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它强调应该尊重、理解、关心他人的情感和思想。
情理主张不以私利为准绳,而是要有同情心、爱心和互动。
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品质之一,它是对他人真诚、诚实、守信用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对人性的基本要求,追求和谐、平等、公正等道德准则,强调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爱、道德行为以及社会公平与正义。
这些传统的核心价值观对中国社会和个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深厚而庞大,几千年来孕育了许多核心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是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对于塑造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起了重要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时代在不断变迁,但中国人普遍对这些核心价值观依然具有强烈的认同感。
下面,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一些核心价值观。
1. 尊重和谦虚尊重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
在中国文化中,尊重他人是一种基本的道德底线。
这种尊重体现在对长辈、师长和权威人士的言行举止中。
古人讲究以礼相待,注重维护各种社会关系的和谐。
另外,谦虚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观。
中国人普遍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它能使人保持一种谦和的态度,与他人相处更和谐。
正因为尊重和谦虚的精神,中国人常常能够保持平和的心态,并倾听他人的意见。
2. 和谐与崇尚和平和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思想。
无论是在个体层面还是社会层面,中国人一直强调和谐的重要性。
和谐的观念体现在个体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中。
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理念表达了将人类与自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理念,这种和谐也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中。
此外,中国文化倡导崇尚和平。
和平是人类追求的共同目标,中国古代文化中也有着诸多呼吁和平的思想和实践,如孟子的“天下大同”理念和“以和为贵”的主张等。
3. 孝道与家庭观念孝道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孝道是对父母的尊敬和关心的体现,也是对家庭、社会和人伦关系的认同。
中国人普遍认为父母养育之恩无以为报,所以始终将孝心作为一种美德去追求。
另外,家庭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也被赋予了特别的重要性。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基本单元,也是社会的基石。
家族观念、家庭责任感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4. 中庸与审慎中庸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中庸强调的是避免过分和极端的情绪和行为,力求保持平衡和稳定。
人们普遍认为,过度追求和极端主张都容易产生不好的后果,而中庸是一种相对平和的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的核心理念
作者:王永智《光明日报》( 2015年05月23日 07版)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文明发展历程中,孕育形成了传统道德及其价值观。
善、孝、礼、勤、新,业已积淀成为中国人的文化道德基因,成为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精神及核心价值观。
“善”的追求与实践是人道之本
在中国传统价值理念中,善的崇尚、追求、实践是一以贯之的主线。
首先,善是人性之本。
“人之初,性本善”成为中国人启蒙教育及做人的信条。
其次,善是立身之基。
《中庸》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亦是皆以修身为本”。
修身的核心在养善。
最后,善是宇宙之理。
“黄天无亲,唯德是辅”。
人秉善而行,即秉天道的规律而行事。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人的天道观即是良心观,天人合一是在这一价值层面得到普遍的认同与实践的。
中国传统道德要求必须将善在个体及群体的现实生活中全面推进,以实现人道之本。
在个体层面,善是爱人和利人的修为和行动。
首先要学会自律,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其次要利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善与爱相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要“泛爱众”;再进一步便是“民胞物与”。
善与爱的情怀在人类社会的实践推进就是追求大同社会的实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这是个体社会价值观的最高追求,也是鼓励无数志士仁人不断为之奋斗的目标。
在群体层面,善的追求是将个体与他人、家庭、群体联系起来,并在其中有所奉献的价值实践过程,其导向归之于以群体(集体)为本。
在群体中,善的实现是以仁爱为根本的。
所以,仁爱主义是群体主义的基础。
同时,善利群体的价值追求在于以邻为善,互利共生,这构成了群体与群体交往的和平主义的价值理念。
群体主义、仁爱主义及和平主义的实现,是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所谋求的人类共同生存的道德理想。
“孝”的培育与推进是和谐之始
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培育与实践的重要场所之一在家庭,其核心价值理念为孝。
家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中国传统道德认为维系家的核心在孝。
“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孝首先是热爱自己的生命并能发展延续生命。
其次,孝是对父母、先祖的爱、养、畏、敬。
孝的基础在爱,
即“父子有亲”;孝的实践在赡养父母;孝的升华在敬畏;孝的终极关怀在慎终追远;孝的最高价值追求在有所成就。
中国孝道的特殊性在于:孝与个人在社会上的成就作为相联系,与忠君爱国相联系。
这是孝的家庭价值观与忠的社会价值观内在合一性的体现,是个人、家庭、社会和谐稳定的价值维系。
孝的价值观的本质在和谐。
首先,孝是德之本。
孔子言:“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孝道的实践与人性、人情、人道的培育其本质合一。
其次,孝是教之源。
立教在孝,现实地实现着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和谐统一。
教育贯穿着感恩、为他、奉献、责任、有所成就等基本理念。
最后,孝是天之道。
中国传统道德将孝同天理、天道相联系,使中国人孝道德观同天人合一宇宙观、价值观相合一。
这既体现了中国人宗教性的终极追求,又将和谐的价值理念贯穿于宇宙人生,植根于每一个人的心中。
“礼”的普及与践行是治理之道
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的外在维系核心在“礼”。
对个体而言,“礼”是立身达人之本。
对群体而言,“礼”是交往之道、秩序之源、道义之枢、天地之理。
礼仪对个人的实践重在冠、昏、丧、祭、朝、聘等人生的重要环节和重大场合。
应该说,中国古人的一生都在学习礼仪、践行礼仪、维护礼仪。
人的文明化、社会化的标志就是礼仪化。
在群体社会生活层面,礼在士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贺庆之礼、饮食之礼、养老礼、丧礼、祭礼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进行规范,使群体生活的每一位成员均了解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定位。
礼业已成为中国人生活的文化符号,成为乡规民俗的基本准则和理念。
中国传统礼仪同社会制度的结合,使“礼制”成为中国传统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价值追求。
“禁于将然之前”的道德教化与“禁于已然之后”的法制规范在“礼制”的具体推进实践之中紧密结合起来。
当然,其中的遵从、固化等级制的部分是我们今天要坚决剔除的。
“礼”上升到社会普遍价值观层面,则是别、让、敬、同、和。
“礼”的
核心是实现人与动物的区别。
在礼的实践中,中国人首先要培养敬畏的心理与意识,即敬畏天地、敬畏规律、规则。
其次,礼培育了中国人
的“诚”。
“心诚则灵”是中国人的普遍行礼准则。
最后,礼使中国人走向和平。
“礼之用,和为贵”。
礼使中国道德价值观的和平、友好进入到人际交往之中,进入到与群体、自然的友善相处之中,使中华民族走向“礼仪之邦”。
“勤”的固化与应用是存续之则
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在中国人生产、生活和发展方面的核心理念是勤。
中华民族在道德价值上第一是生存。
而生存的第一要务是勤劳。
《左传》言:“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首先,在榜样的树立、舆论的导引上进行推动。
其次,在天道的理念性上进行导引。
《周易》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人应法天,要努力奋斗。
于是,中国人的理念就是“天道酬勤。
”最后,在价值观念的确立上坚持不懈。
“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
”在教育中,生存观也是首要的。
《中庸》
言:“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这是中国“重生”文化的价值观基础。
中国人是以家庭为本位的。
所以,勤在家庭的实践一是开源,即劳作、奋斗;二是节流,即节俭戒奢。
《尚书》言:“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在创建事功上,中国文化既倡导“夙夜在公”的勤劳公忠价值观;又将“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的周公式勤政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式为民作为楷模,全面培育“勤之勤之,至道非弥”的理念及实践观。
可见,勤已成为指导中国人的存续法则和生生不息的价值圭臬。
“新”的缔造与日进是超越之源
在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中,“新”与中国人的理想、梦想与超越境界的追求与实现相联系。
《周易》是对上古文化价值的总结和对后世中华文明价值奠基的巨著,“新”是其中的核心理念之一。
首先,《周易》强调“日新”。
其次,强调要“与时偕行”。
最后,要谋求变化和发展。
《周易》奠基的“新”的理念及儒家、道教、法家等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的共同弘扬及实践,使创新成
为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新”的价值观在社会实践层面的运用也处处体现。
人的德和行的要求均在“日新”。
在处事安身上,强调“敬其在己”;在立业上,追求“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
这种求“新”的精神,在中国古代儒商的开拓实践中,在科技的进步上,在文学的创作上,甚至在中医理论及实践中等诸多方面均能够实现不断发展与突破。
中国文化中的求新求变与不断创新使中华文明不断进步。
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新”的本质在于追求超越。
其核心理念认为:人是理想的存在者,人是在追求超越中才能真正实现对生命尊严和生命价值的肯定的。
这种超越的特点在于:其一,在肯定主体的存在,在肯定现实、现世的存在中实现人的超越。
其二,在每一件事情之中追求超越,“在事上磨炼”。
其三,在群体之中追求超越。
中国文化强调“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
有所“立”是中国传统价值理念在人的终极追求上的价值导引,强调在群体中实现理想、梦想。
这种倡导现实超越性及在群体中追求实现理想的价值理念使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具有了穿越时空的永恒的价值与意义。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