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新线兰武段增建第二线的乌鞘岭特长隧道施工组织设计
兰新铁路第二双线LS-1标至隧道洞门施工方案(1)

兰新铁路施工方案
一、背景介绍
兰新铁路是连接兰州和新疆的重要铁路干线之一,为了提升兰新铁路的承载能力,减少运行阻力,我公司拟对兰新铁路进行升级改造,其中LS-1标至隧道洞门段是本次施工的重点部分。
二、施工目标
本次施工旨在实现以下目标:
1.提升兰新铁路的承载能力。
2.减少运行阻力,提高列车的运行效率。
3.保证施工质量,确保施工安全。
三、施工方案
1. LS-1标段施工方案
•LS-1标段是兰新铁路改造的重要标段,根据施工计划,我们将采用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对该段铁路进行改造,以提高铁路的承载能力。
•施工过程中,我们将严格遵守施工规范,确保施工质量,保障施工安全。
2. 隧道洞门施工方案
•隧道洞门是兰新铁路的重要部分,隧道洞门的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列车的行驶安全。
•我们将采用先进的施工设备和技术,对隧道洞门进行施工,确保施工质量,保障运行安全。
四、施工效果
经过LS-1标段和隧道洞门的施工,预计可以实现以下效果:
1.兰新铁路的承载能力将得到提升。
2.运行阻力将减少,列车的运行效率将得到提高。
3.施工质量将得到保障,运行安全将得到保障。
五、总结
通过本次施工,我们相信兰新铁路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为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交通保障。
以上是兰新铁路第二双线LS-1标至隧道洞门施工方案的简要介绍,希望能够得到您的支持和认可。
乌鞘岭隧道施工组织设计 (2)

4.施工方案、技术措施、施工工艺及施工方法4.1.总体施工方案4.1.1总体施工方案的原则4.1.1.1.坚持采用先进的配套机械、科学的施工方法、合理的工序安排,努力实现平导快速掘进的原则。
4.1.1.2.对软弱围岩的施工,坚持“管超前、严注浆、短进尺、强支护、勤量测、速反馈、控变形”的原则。
4.1.1.3.坚持努力提高软弱围岩段施工机械化程度的原则;本标段中,Ⅴ、Ⅵ级围岩总长2525米(含Ⅰ线),提高软弱围岩段的进度,将会缩短整个工程的施工工期。
4.1.1.4.坚持网络信息化管理、动态设计的原则,尤其在不良地质地段,做到“超前预报预知、施工通过方案合理、出现灾害能及时补救”;实现安全生产、均衡生产,从而达到平导快速掘进的目的。
4.1.1.5.坚持采用先进的施工工艺、严格的控制方法、完善的质量自检体系、科学丰富的检测手段,确保工程质量的原则。
4.1.2总体施工程序参见图4-1乌鞘岭隧道总体施工程序图。
4.2.总体施工方案概述4.2.1开挖Ⅵ级围岩洞口段,开挖前先进行Φ42超前小导管预注浆,F4、F5断层破碎带Ⅵ级围岩段,开挖前先进行帷幕注浆。
Ⅵ级围岩采取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的方法。
采用KL-20挖掘装载机的掘进头进行机械开挖,控制每循环进尺,紧跟锚、网、喷、工字钢支撑支护。
Ⅵ级围岩段一次开挖成单线隧道断面,并及时进行钢筋砼整体衬砌。
Ⅴ级围岩开挖前先进行小导管注浆,门架式凿岩台车钻孔,弱爆破,控制循环进尺,超短台阶法开挖。
紧跟锚、网、喷、格栅钢架支护。
Ⅲ、Ⅳ级围岩全断面开挖,门架式凿岩台车钻孔,采用水压爆破工法,光面爆破。
紧跟喷砼支护。
4.2.2装碴运输装碴采用KL-20隧道挖掘装载机装碴。
有轨运输,洞内铺设43kg/m 轨道,双线布置,每隔200米设一组渡线,方向一正一反;2×25吨电瓶车牵引,20m3梭式矿车运输。
4.2.3锚喷支护轨行式ACL606搅拌运输车运输混凝土,诺麦特湿式混凝土喷射机械手湿喷混凝土。
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1

乌鞘岭特长隧道二标段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中铁十六局集团公司乌鞘岭隧道工程指挥部二OO三年六月十日目录1 设计依据和设计原则 (6)1.1 设计依据 (6)1.1.1 兰武(乌)双预隧修1 (6)1.1.2 乌鞘岭特长隧道预设计设计说明(2003年4月) (6)1.1.3 兰武(乌)双预隧(共四册)(已作废)(参考使用) (6)1.1.4 铁路隧道施工规范(TB10204—2002) (6)1.1.5 铁路隧道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TB10417—98) (6)1.1.6 铁路隧道喷锚构筑技术规范(TB10108—2002) (6)1.1.7 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99) (6)1.1.8 技术交底纪要(2003-03-11) (6)1.1.9 乌鞘岭隧道施工组织设计(乌鞘岭指工程[2003]47号) (6)1.2 设计原则 (6)1.2.1 按新奥法原理组织隧道施工, (6)1.2.2 依靠信息反馈,积极配合铁道第一勘测设计院实现动态设计。
(6)1.2.3 根据施工条件和总指工期要求,进行施工机械的选型配套, (6)1.2.4 特殊岩土和不良地质段隧道的施工 (7)1.2.5 合理安排工序进度和关键工序的作业,组织均衡生产; (7)1.2.6 加强通风、照明、防尘和防止有害气体, (7)1.2.7 执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保护自然生态和施工环境。
(7)2 工程概况 (7)2.1 概述 (7)2.2 设计说明 (7)2.2.1 隧道建筑限界、旅客列车的最高行车速度及隧道净空 (7)2.2.2 隧道内轨道及道床类型 (8)2.2.3 洞口设计 (8)2.2.4 衬砌支护设计 (8)2.2.5 平行导坑设计 (8)2.2.6 建筑材料 (9)2.2.7 防、排水设计 (9)2.2.8 监控量测 (10)2.3 主要工程量 (10)2.4 交通条件 (10)2.5 材料供应 (11)3 地形、地貌及工程、水文地质 (11)3.1 地形、地貌 (11)3.2 工程地质 (12)3.3 水文地质 (12)3.4 施工中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 (13)3.5 气象特征 (13)4 施工组织及资源配置 (13)4.1 施工组织机构 (13)4.2 职责和权限 (14)4.2.1 项目经理 (14)4.2.2 项目总工程师 (15)4.2.3 办公室 (16)4.2.4 技术质量部 (16)4.2.5 计划财务部 (17)4.2.6 物资保障部 (18)4.2.7 科研部职责 (18)4.2.8 安全监察部职责 (19)4.3 施工队伍安排 (19)4.4 资源配置计划 (20)4.4.1 各洞口设备配置 (20)4.4.2 试验人员和仪器配备 (25)5 施工准备 (26)5.1 临时便道 (26)5.2 临时电力 (26)5.3 施工用水 (27)5.4 场地布置 (27)6 总体工期和里程碑工期及施工进度安排 (28)6.1 总体工期要求 (28)6.2 里程碑工期 (28)6.3 进度指标及确保右线工期的施工进度指标核算 (29)6.3.1 施工进度指标 (29)6.3.2 保右线工期的施工进度指标核算 (29)7 施工方案及主要施工方法 (29)7.1 施工方案 (29)7.2 主要施工方法 (31)7.2.1 洞口工程 (31)7.2.2 开挖 (33)7.2.3 施工支护 (37)7.2.4 围岩量测 (44)7.2.5 衬砌 (46)7.2.6 防水和排水 (52)7.2.7 整体道床施工 (54)7.2.8 通风、防尘、防有害气体 (66)7.2.9 正洞平导扩挖施工 (68)7.2.10 正洞有轨运输 (69)7.2.11 F4和F5断层及断层破碎带隧道施工 (73)7.2.12 隧道坍方处理 (73)8 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保证体系及措施 (74)8.1 质量方针 (74)8.2 质量目标 (74)8.3 创优规划 (74)8.3.1 落实创优规划的措施 (75)8.3.2 施工过程质量控制措施 (76)8.3.3 质量检验评定控制 (78)8.3.4 技术措施 (79)8.3.5 保证隧道不渗、不漏、不裂措施 (80)8.3.6 冬季雨季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81)9 施工环保、水土保持措施 (82)9.1 施工环保、水保目标 (82)9.2 施工环保、水保措施 (82)9.2.1 建立保证机构 (82)9.2.2 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综合措施 (82)9.2.3 施工环保技术措施 (83)9.2.4 水土保持技术措施 (86)10 安全目标,安全保证体系及措施 (87)10.1 安全目标 (87)10.2 安全保证体系 (87)10.2.1 安全管理机构 (87)10.2.2 人员配备 (87)10.2.3 安全职责 (87)10.3 安全保证综合措施 (88)10.3.1 实行项目经理安全责任制 (88)10.3.2 加强安全生产教育,提高全员安全意识。
乌鞘岭隧道左线出口弹性支承块式整体道床施工技术

乌鞘岭隧道左线出口弹性支承块式整体道床施工技术1. 工程概况在建兰新线兰武段增建二线乌鞘岭特长隧道, 起讫里程DK163+135~DK183+185, 全长20050m, 设计为两座单线隧道, 线间距为40m 。
隧道衬砌为复合式衬砌曲墙带仰拱结构形式;轨道类型按重型轨道标准预留特重型轨道条件设计,钢轨为60kg/m,BNbRE 高强耐磨钢轨,一次铺设超长无缝线路;道床为套靴式弹性支承块整体道床结构。
左线出口段由中铁五局集团一公司施工, 本段于2003年2月20日开工, 2005年9月10日达到铺设整体道床条件。
2. 支承块式弹性整体道床设计情况 2.1弹性整体道床结构图图1 乌鞘岭隧道弹性支承块式整体道床平面图 图2 乌鞘岭隧道弹性支承块式整体道床纵断面图3 乌鞘岭隧道弹性支承块式整体道床结构图3.施工准备3.1.施工现场准备(1)隧道拱墙衬砌工程完成,水沟电缆槽、仰拱及填充混凝土已施工完毕并达到设计强度值的75%以上;仰拱填充面在施工时,用钢筋压毛,填充面粗糙度控制在5~10mm。
(2)整体道床施工前, 利用贯通测量成果进行本管段内中线点及高程点的设置,高程误差控制在±2mm 内,并对误差进行平差调整。
中线误差为±2mm;两测点的间距误差控制在1/5000以内。
(3)将作业现场的施工遗留物品、碎石、浮土和积水清理干净, 并保障运输畅通。
(4)所有轨道材料、机具和相关设备应提前运抵现场。
(5)道床混凝土所需水泥、砂子、碎石、外加剂等备足, 并提前做好配合比试验。
原材料必须经检验合格。
3.2.施工机具准备所需机具设备、测量用具和常用工具准备见表1~3。
表1 施工专用机具配备表表3 道床施工主要工具配备表3.2.1.200型弹性整体道床施工机具验收标准3.2.1.1.自行门式吊机验收标准(见表4)表4自行门式吊机验收标准3.2.1.2.移动式组装平台验收标准(1)、面板平整, 无凸起物。
乌鞘岭隧道施工组织设计(文字)

一、编制依据、范围、原则(一)编制依据1 、兰州至武威南段增建第二线预设计乌鞘岭特长隧道施工设计图(第一册~第四册);兰州至武威南段增建第二线修改预设计乌鞘岭特长隧道施工设计图(第一批)。
2、改建铁路兰新线兰州至武威南段增建第二线乌鞘岭特长隧道施工方案(铁道第一勘测设计院)。
3、乌鞘岭建设指挥部《乌鞘岭隧道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
4、铁道部工程管理中心乌鞘岭隧道建设指挥部对乌鞘岭隧道施工要求及指示精神。
5.当地气候环境及现场踏勘资料。
6.铁道部现行《施工规范》、《验收标准》、《试验规程》。
(二)编制范围改建铁路兰新线兰州至武威段增建第二线DK177+000~DK184+800段的乌鞘岭特长隧道出口段右线隧道工程及左、右线隧道出口段洞外的路基,主要工程项目有隧道正洞6190m、辅助导坑905.34m(其中11#斜井671.51m,13#斜井233.83m)、路基土石方、路基挡护圬工、大桥4座、涵洞一座。
(三)编制原则1.尊重科学,按新奥法原理组织施工。
2.组织机械化、专业化施工,实施设备大功率大能力配套。
3.针对不良地质,实行超前预报、提前准备、宁强勿弱的安全施工原则。
4..加强过程监控,强化高度协调,实现快速施工。
5.坚决执行验标及施工规范要求标准,确保质量第一。
6.坚决执行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关心职工健康安全。
7.坚决执行GB/T24001—1996环境管理体系,保护自然生态、施工环境。
(四)采用的技术规范施工组织编制中,采用《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2001)、《铁路砼与砌体工程施工规范》(TB10210-2001)、《铁路隧道施工规范》(TB10204-2002)、《铁路隧道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TB10417-98)、《铁路隧道喷锚构筑法技术规则》(TBJ108-92)、《铁路工程不良地质勘察规范》(TB10027—2001)、.《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99)等规范、标准。
乌鞘岭断层隧道工程介绍

第二章乌鞘岭F7断层隧道工程简介本章重要简介乌鞘岭隧道旳基本工程状况,地应力旳分布状况,以及工程软岩旳概念,讨论在F7断层中使用旳施工措施。
第一节工程概况2.1.1概述兰新铁路兰州~武威南增建第二线线路起于兰州西站,沿黄河二级阶地西行经河口南站跨黄河后沿溯庄浪河而上,在既有线兰武段打柴沟站与龙沟车站之间以专长隧道穿越乌鞘岭后沿龙沟河、古浪河峡谷而下,进入河西走廊与既有线并行引入武威南站。
乌鞘岭专长隧道位于既有兰新线兰武段打柴沟车站和龙沟车站之间、设计为两座单线隧道,左、右线隧道长0m,隧道出口段线路位于半径为1200m曲线上,右、左线缓和曲线伸入隧道68.384及127.29m,隧道其他地段均位于直线上,线间距为40m,两座隧道线路纵坡相似,重要为11‰旳单面下坡,右线隧道较左线隧道高0.56-0.73m。
隧道进口位于天祝县打柴沟镇赵家庄附近,地形开阔、施工条件和弃渣条件好,右线轨面设计高程2663.36m,出口位于古浪县龙沟乡旳沙沟台,地形较窄,施工场地和地形条件较差,右线轨面设计高程2447.32m。
交通便利,隧道最大埋深1100m左右。
本隧道所有采用钻爆法施工。
右线隧道总工期为32个月,隧道于2月1日动工,其中施工准备1个月,主体工程于4月30日主体竣工,计26个月;弹性整体道床2个月,铺轨及四电3个月,施工工期比较紧迫。
为此,为加紧施工进度,全隧道除在4个洞口掘进施工外,右线设8个斜井、1个竖井,左线设5个斜井、1个竖井及1个横洞,合计16个辅助坑道20个工作面。
2.1.2 地形地貌乌鞘岭隧道洞身横穿祁连褶皱系旳北祁连优地槽褶皱带和走廊过渡段两个次级构造单元,褶皱和断裂发育,本段通过加里东期褶皱带和海西—印支期褶皱带。
共有四条区域性大断裂,毛毛山南缘断层(F4)出露宽度200m~500m,大柳树沟—黑马圈河断层(F5)出露宽度80m~260m,毛毛山岭中断层(F6)出露宽度40m~80m,毛毛山—老虎山断层(F7)出露宽度400m~800m,局部不小于1000m,区域资料显示,全新世以来F7断层仍有活动迹象。
乌鞘岭隧道施工组织设计_张新曙

变等地质灾害 。 (4)施工区海拔高 、气候寒冷 、日温差大 , 阴 雨风
雪气候 多变 、冰 冻 时间 长 , 对 冬季 混 凝 土作 业 带 来 困难 。
(5)斜井 、竖井及进口端洞内运输及排水困难 。 (6)隧道位 于甘肃祁 连山国家 级自然 保护试 验 内 , 生态环境特别是水环境保护要求高 。
2004年 4月以来 , 隧道施工进入岭脊地段后 , 遇 到了初期支护结构变形 、涌水以及复杂多变的地质问
34
铁道标准设计 RA ILW AY STANDARD DES IGN 2005 (9 )
张新曙 — 乌鞘岭隧道施工组织设计
乌鞘岭隧道论文专辑
题 , 地质情况比原设计发生重大变化 , 岭脊地段剩余工 程量较大 , 施工任务非常艰巨 。 为确保乌鞘岭隧道建 设总工期 , 根据动态施工组织管理要求 , 结合各洞口实 际 , 2004年 5月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调整加强 。 3. 2. 1 工程 地质 变化 情况
2 施工组织设计
2. 1 总 体施 工方 案 本隧道全部采用钻爆法施工 。 为加快施工速度 ,
全隧道除在 4个洞口掘进施工外 , Ⅰ 线设 8个斜井 、1 个竖井 , Ⅱ线设 5个斜井 、1个竖井及 1个横洞 , 共计 16个辅助坑道共 20个工作面 。
Ⅰ 线隧道一次建成 。 Ⅱ线隧道 , Ⅵ 级围岩段一次 建成 , Ⅴ级围岩段开挖一次完成 , 其余地段先按平导施 工 , 平导超前辅助 Ⅰ线施工 。 Ⅰ线贯通后 , 再将平导扩 挖成 Ⅱ线隧道 。
全隧道建设总工期为 44个月 。 2003年 2月 1日开始施工准备 ;2003年 3月 1日 全隧道 “四正 、十三斜 、二竖 、一横洞 ”20个洞口全面进
洞 ;要求迅速形成综合生产能力 , 掀起施工高潮 , 持续 稳产高产 。 2005年 1月 30日 Ⅱ线隧道先以平导贯通 辅助 Ⅰ 线隧 道施工 , 2005 年 10 月 21 日 Ⅰ 线隧道 运 营 , 2006年四季度 Ⅱ线隧道运营 。
乌鞘岭特长隧道方案设计

文章编号:1009-6582(2004)02-0001-07乌鞘岭特长隧道方案设计梁文灏 李国良(铁道第一勘察设计院,兰州730000)摘 要 乌鞘岭隧道为目前我国最长的铁路隧道,长20.05km ,其地质条件复杂、工期极其紧张、工程规模巨大,引起了国内外地下工程界的瞩目。
文章通过越岭隧道限坡、长度、单双洞方案比选介绍了乌鞘岭特长隧道方案选择情况;并从隧道施工方案、防排水、运营和施工通风等方面较为系统地介绍了隧道的设计概况。
关键词 乌鞘岭隧道 方案设计 辅助坑道中图分类号:U452.2 文献标识码:A1 概 述兰新铁路是我国路网主骨架“八纵八横”中陆桥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纵贯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是联系东西部的重要纽带,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交往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兰新线兰(州)武(威)段是兰新铁路的组成部分,在陇海铁路宝(鸡)兰(州)段增建二线后,它是亚欧大陆桥连云港至乌鲁木齐间唯一一段单线铁路。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北地区作为我国的能源、原材料基地,陆桥通道的客货运输快速增加,兰新线兰(州)武(威)段对铁路运输的“瓶颈”制约日显突出,因此尽早尽快建成兰武复线,对发展西部经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扩大开放、增强路网功能和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兰新铁路兰(州)武(威)段增建第二线的线路起于兰州西站,沿黄河二级阶地西行经河口南站跨黄河后溯庄浪河而上,在既有兰武段打柴沟站与龙沟车站之间以特长隧道穿越乌鞘岭后沿龙沟河、古浪河峡谷而下,进入河西走廊与既有线并行引入武威南站(图1)。
2 越岭隧道方案乌鞘岭地区南北两坡区域地形、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岭南庄浪河河谷区,地形宽阔;岭北为古浪河河谷区地形狭窄,隧道经过乌鞘岭图1 乌鞘岭隧道地理位置图Fig.1 G eographical position of Wushaoling tunnel-毛毛山中高山区。
针对越岭隧道的线路方案,在既有铁路、公路越岭垭口附近大范围内,利用不同限制坡度,不同越岭隧道长度结合两端展线工程进行了多个方案比选,由于既有铁路和公路垭口处于安远构造盆地边缘断层交汇区,地质条件差,确定越岭隧道位置时应尽量远离该垭口,使隧道围岩受构造影响较小(图2)。
精品乌稍岭第2标兰新改建2标路基桥安全

7.安全目标、安全保证体系及措施7.1.安全目标本标段工程我单位的安全目标是:杜绝因工亡人事故,重伤率控制在0.6‰以下,轻伤率控制在1.2‰以下,无等级火警事故;无重大责任事故。
确保施工安全。
7.2.安全保证体系安全保证体系图见图7-1。
7.3.安全保证措施7.3.1.建立健全安全管理组织机构项目部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的安全领导小组,项目副经理、总工程师任安全领导小组副组长,施工队设安全管理检查小组及专职安全员,从施工、技术方面来保证施工生产的安全。
项目部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项目部安全生产部,各施工队成立相应安全管理检查小组,并在各工班设兼职安全检查员,坚持经常性的施工安全管理检查及监督指导。
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图见图7-2。
7.3.2.建立安全岗位责任制项目经理部逐级签订安全生产包保责任状,把安全生产纳入承包考核内容。
建立健全各级人员安全岗位责任制,明确各自职责。
严格奖惩制度,对个别由于失职、渎职造成事故的责任人员要按有关规定给予严肃处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7.3.2.1.项目经理安全职责对本标段的安全工作负全责。
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建设单位对安全生产的指示,组织制订本标段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负责组织对职工进行安全生产教育,提前安排特殊工种的培训计划,总体推广安全管理先进经验。
负责组建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合格人员,对安全管理部门的工作进行督促、检查。
7.3.2.2.项目总工程师安全职责协助项目经理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对本项目施工技术安全负责。
组织编写安全技术操作规程、规则,指导安全技术教育,组织专业安全技术培训,进行安全检查。
组织编制审核施工安全技术方案,并向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
7.3.2.3.安全生产部部长安全职责根据上级指示要求制定本项目的安全规章制度。
具体组织安全教育、定期组织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采取纠正整改措施。
对安全工作进行计划、布置、总结、评比,提出奖罚意见,统计上报安全统计报表。
003.乌鞘岭隧道位于既有兰新线兰武段打柴沟车站和龙沟车站

1.4.2.合理配置资源,满足工程需要的原则 以优质、高效、快速施工为目的,进行机械设备配套,合理 配置施工队伍、组织工程材料供应。 1.4.3.突出重点,统筹安排的原则 统筹安排,确保本标段控制工程——乌鞘岭特长隧道的施 工,科学合理地安排施工进度,组织连续均衡施工,做好工序衔 接,确保按期和提前完成工程建设。 1.4.4.应用“四新”技术,提高施工水平的原则 突出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提高施工的机 械化作业水平,积极应用先进的科技成果,从而达到提高工程质 量、加快工程进度、降低工程成本的目的,做到优质、快速、安 全、高效按期完成本工程。 1.4.5.安全生产,预防为主的原则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采用先进可靠的安全预防措施,确保施 工生产和人身安全。 1.4.6. 规范施工,确保工程质量的原则 严格执行国家和铁道部现行的《施工规范》和《验收标准》 ,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优化施工组织方案、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确 保工程质量达到全线整体创优规划要求。 1.4.7.保护环境,文明施工的原则 树立环保意识,严格按国家关于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组织施 工,保护好周围生态环境,做到文明施工。 1.5.自然概况
五局乌鞘岭特长隧道施工组织设计

目录1 工程概况 (5)1.1 编制依据、编制原则及编制范围 (5)1.1.1 编制依据 (5)1.1.2 编制原则 (5)1.1.3 编制范围 (6)1.2 工程简介 (6)1.2.1 工程概况 (6)1.2.2 设计概况 (7)1.2.3 主要技术标准 (7)1.2.4 主要工程量 (8)1.3 自然条件 (9)1.3.1 地形地貌 (9)1.3.2 气象特征 (9)1.3.3 地震 (9)1.4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10)1.4.1 地层岩性 (10)1.4.2 地质构造 (11)1.4.3 水文地质特征 (11)1.4.4 不良地质 (11)1.5 施工条件 (11)1.5.1 交通运输 (11)1.5.2 当地资源 (12)1.5.3 施工用电 (12)1.5.4 施工用水 (12)1.5.5 施工通讯 (12)1.6 工程特点 (12)1.6.1 隧道特长、工期很紧 (12)1.6.2 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 (13)1.6.3 进度指标高、需配备精良的机械设备 (13)1.6.4 设计技术标准高、质量要求严 (13)1.6.5 隧道工作面较多、施工管理难度大 (13)1.6.6 环保要求高 (14)1.7 采用的技术规范及技术标准 (14)1.7.1 隧道工程 (14)1.7.2 轨道工程 (14)1.7.3 法律、法规和其它相关标准、规范 (15)2 总体施工组织布置及规划 (16)2.1 施工准备 (16)2.1.1 内业准备 (16)2.1.2 外业准备 (16)2.2 施工组织机构、施工队伍安排及劳动力配备 (17)2.3 施工组织机构 (17)2.3.1 施工队伍安排及劳动力配备 (17)2.3.2 施工管段及任务划分 (17)2.4 机械设备配备 (19)2.4.1 II线(左线)出口(含横洞)主要施工机械设备配备见表2.3.1 (19)2.4.2 12#斜井主要施工机械设备配备见表2.3.2 (19)2.4.3 10#斜井主要施工机械设备配备见表2.3.3 (19)2.5 临时工程规划与施工总平面布置 (22)2.5.1 临时工程修建原则 (22)2.5.2 施工便道 (22)2.5.3 施工用电 (23)2.5.4 施工供水 (24)2.5.5 施工通讯 (24)2.5.6 生产、生活房屋 (25)2.5.7 砼搅拌站 (28)2.5.8 空压机站 (29)2.5.9 主要临时工程数量表 (29)3 施工进度安排及保证工期措施 (31)3.1 工期目标 (31)3.1.1 10#斜井 (31)3.1.2 12#斜井 (31)3.1.3 II线(左线)出口横洞 (31)3.1.4 2003年8月11日接替横洞施工平导。
乌鞘岭特长隧道膨胀性泥岩段施工技术

乌鞘岭特长隧道2号斜井膨胀性泥岩地段施工技术朱红庆董世友(中铁十六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摘要结合工程实例,分析第三系上新统膨胀性泥岩的地质特性,介绍膨胀性泥岩地层隧道的施工方法、施工措施及注意事项。
关键词乌鞘岭特长隧道膨胀性泥岩施工1 工程概况1.1 乌鞘岭特长隧道位于既有兰新线兰武段打柴沟车站和龙沟车站之间,设计为两座单线电气化铁路隧道,线间距40m,线路纵坡为11‰的单面下坡,隧长20050m,为迄今亚洲最长的铁路越岭隧道。
1.2 2号斜井进入左线正洞担负施工的DK163+940~DK164+700段为第三系上新统膨胀性泥岩夹砂砾岩地层(N2Ms+Ss+Cg)。
地质构造以泥岩为主,间夹少量的砂岩。
泥岩:棕红色,岩质较软,泥质胶结,成岩性较差,开挖暴露后易风化崩解,风化物呈土状,浸水后易软化、崩解,具膨胀性,为膨胀岩。
其蒙脱石含量为17.53%~22.54%,自由膨胀率42.98%。
由于膨胀岩具有吸水膨胀后强度急剧下降并反复变形的性质,对开挖后围岩的稳定有极强的破坏作用,给隧道施工过程增加了难度,而且工程后期或投入运营后,也会因施工方法、措施的不利,易出现底鼓、衬砌开裂等病害。
2 施工方法及施工措施2.1 变更施工方案,平导施工改上半断面施工原设计方案:该隧道于2003年2月20日开工,总体施工方案确定为右线隧道于2005年10月1日先期开通,与既有线形成复线运营。
左线隧道竣工日期推迟九个月,前期施工采取平导尽早贯通,为右线隧道施工探明地质,并通过横通道辅助右线隧道施工,然后再扩挖成左线隧道。
Ⅳ级围岩平导支护参数:拱墙喷射微纤维混凝土,厚度15cm,拱部局部设置Ф22mm系统锚杆,长度2米,后期扩挖成正洞。
实际情况:施工中发现该段第三系上新统泥岩夹砂岩地质与设计的围岩级别及地层结构强度出入较大。
泥岩开挖暴露后易风化、崩解,遇水迅速软化膨胀,强度急剧下降;由于开挖引起地下水渗流,导致平导结构周边成为高含水区,同时由于平导设计支护结构强度过弱,围岩在地下水作用下发生膨胀变形,形成周边松弛区,而且松弛区范围随时间的延续将不断扩大。
乌鞘岭隧道施组.doc

1.工程概况1.1.编制依据、编制原则及编制范围1.1.1.编制依据1.1.1.1.铁道部工程管理中心发售的兰新线兰武段增建第二线乌鞘岭特长隧道施工招标书、设计图纸及技术资料;1.1.1.2.标前会议情况介绍及招标文件补遗书和答疑书;1.1.1.3.现行铁路工程施工技术规范、标准、规程和规则;1.1.1.4.现行的铁路工程施工验收规范、标准及规程;1.1.1.5.现场踏勘调查所获得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当地资源、交通状况及施工环境等调查资料;1.1.1.6.我公司拥有的技术装备力量、机械设备状况、管理水平、科技工法成果和多年积累的长大隧道工程施工经验;1.1.1.7.国家及地方关于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1.1.2.编制原则1.1.2.1.科学部署,统筹安排,组织平行、交叉、流水作业,确保关键工序即乌鞘岭特长隧道Ⅱ线(左线)平行导坑开挖工序的进度计划和工期目标的实现,为Ⅰ线的按时开通提供条件;1.1.2.2.提高机械化施工程度,采用先进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1.1.2.3.强化组织指挥,加强管理,保工期、保质量、保安全;1.1.2.4.优化资源配置,实行动态管理;1.1.2.5.推行责任制,采取多种激励措施,确保工期;1.1.2.6.文明施工,环境保护,水土保持。
1.1.3.编制范围1.1.3.1.隧道1.1.3.1.1.乌鞘岭特长隧道I线(右线)隧道出口中段YDK175+690~YDK172+205段长3485m(含整体道床),全部自Ⅱ线(左线)平导通过横通道施工。
1.1.3.1.2.乌鞘岭特长隧道Ⅱ线(左线)隧道出口段DK183+185~DK172+200段长10985m(含整体道床),先期按平导贯通,并负责I线(右线)隧道出口中段的施工,在不影响I线(右线)隧道按期完工或I线(右线)隧道建成通车后,扩大开挖后衬砌建成Ⅱ线(左线)隧道。
1.1.3.2.横通道(含水仓工程、接地材料)1045米/28处1.1.3.2.1.位于Ⅱ线(左线)DK175+685~DK183+185与I线(右线)YDK175+690~YDK183+190之间,以I线(右线)、Ⅱ线(左线)间的中线为界,与Ⅱ线(左线)相连部分,即本段范围内横通道总长的一半。
乌鞘岭隧道施工组织

1.工程概况1.1.编制依据1.1.1.兰新线兰武段增建第二线乌鞘岭特长隧道施工招标书。
1.1.2.兰新线兰武段增建第二线乌鞘岭特长隧道施工招标内容简要说明。
1.1.3.兰新线兰武段增建第二线乌鞘岭特长隧道施工招标补遗书和答疑书。
1.1.4.现场踏勘所采集的资料。
1.1.5.招标文件中明确要求执行的施工技术规范、规程、标准。
1.1.6.我单位多年从事铁路、公路等项目的长大隧道工程的施工经验。
1.2.编制原则1.2.1.施工组织设计严格遵守国家及铁道部所制订的法律、法规和各项管理条例,并做到模范守法、文明施工。
1.2.2.针对乌鞘岭特长山岭隧道的特点,科学安排,合理组织、严格管理、精心施工。
1.2.3.以成熟的施工技术、先进施工工艺,配备国内外精良的机械设备,充足的技术熟练的专业施工队伍,快速施工,按期为业主提供一个优良的工程产品。
1.2.4.以切实有效的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防止突泥、突水和坍塌,控制地层变形,确保施工安全和构筑物的稳定,隧道不漏、不渗、不裂。
1.2.5 .运用网络计划技术和优秀管理软件优化施工安排,实现平行流水作业,均衡快速生产。
1.2.6.乌鞘岭隧道施工以确保工期为核心,地质条件较好地层全断面开挖、高质量快速掘进,围岩较弱地层稳扎稳打,稳中求快。
1.2.7.以诚信、服务为宗旨,以安全为保证,以质量为生命,以管理为手段,实现本工程安全、优质、快速的目标。
1.3.编制范围本投标书的编制范围为兰新线兰武段增建第二线工程打柴沟车站(不含)站外至隧道右线贯通点,即包括隧道洞外DK160+800~DK163+125,1.930正线公里(双线);右线YDK163+130~YDK170+140,7.010正线公里,其中隧道7.000km,主要工程量为正线隧道7000米、路基土石方559641m3、箱形框架桥2座、涵洞4座。
根据招标文件要求,编制上述工程项目的施工方案、施工工艺和技术措施、工程重难点及应对措施、施工总平面布置、进度计划、劳材机的供应计划、施工管理及相关保证措施等。
乌鞘岭隧道施工组织方案(下)

乌鞘岭隧道施工组织方案(下)
罗运良;张振江;汤磊
【期刊名称】《铁路工程造价管理》
【年(卷),期】2004(019)003
【摘要】兰新铁路兰州西至武威南段增建第二线控制工期的关键工程是全长20 050 m的乌鞘岭特长隧道,该隧道设计为两座单线隧道.此文针对铁道部Ⅰ线隧道总工期2.5年、Ⅱ线隧道总工期3.5年建成通车的要求,提出解决乌鞘岭隧道控制工期的施工组织方案.
【总页数】4页(P24-27)
【作者】罗运良;张振江;汤磊
【作者单位】铁道第一勘察设计院,工程经济处,兰州,730000;铁道部,工程建设管理中心,北京,100081;铁道部,工程建设管理中心,北京,10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455.2
【相关文献】
1.乌鞘岭隧道左线出口下穿既有线管棚、小导管法施工 [J], 秦林红;张群健
2.乌鞘岭隧道左线出口下穿既有线管棚、小导管法施工 [J], 秦林红;张群健
3.绿色施工理念下的现代有轨电车施工组织方案研究 [J], 董伟力;李攀;吴涛;程力
4.乌鞘岭隧道施工组织方案(上) [J], 罗运良;张振江;汤磊
5.京石客专六线隧道下穿城市干线盖挖法施工组织方案 [J], 宫谊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工程概况1

1. 工程概况1.1.隧道线路概述乌鞘岭隧道位于既有兰新线兰武段打柴沟车站和龙沟车站之间,隧道长20050m,设计为两座单线隧道,除隧道出口段线路位于半径为1200m曲线上,右、左线缓和曲线伸入隧道68.79 m及127.29m外,隧道其余地段均位于直线上,线间距40m;两座隧道线路纵坡相同,主要为11‰的单面下坡,右线隧道较左线隧道高0.57-0.72m。
隧道进口位于天祝县打柴沟镇赵家庄附近,右线轨面设计高程2664.8m;出口位于古浪县龙沟乡的砂沟台,右线轨面设计高程2447.33m。
交通便利,隧道最大埋深1100m。
1.2.编制依据1.2.1.兰新线兰武段增建第二线的乌鞘岭特长隧道第2标段施工招标文件、初步设计、补充初步设计、技术要求、补遗书、答疑书等。
1.2.2.建设单位2002年12月25日召开标前会议纪要以及我单位自行组织的现场踏勘资料等。
1.2.3.国家和铁道部现行的设计、施工、验收采用的规范、规则和标准。
1.2.4.我单位多年类似工程施工经验和目前施工队伍的技术水平及机械设备状况。
1.3.编制范围第2标段:YDK170+140~YDK172+205 2.065正线公里DK163+125~DK172+200 9.075正线公里1.3.1.隧道工程1.3.1.1.正洞1.3.1.1.1乌鞘岭隧道Ⅰ线(右线)进口中段2065延长米(含整体道床),全部自Ⅱ线(左线)平导通过横通道施工。
1.3.1.1.2乌鞘岭隧道Ⅱ线(左线)进口段9065延长米(含整体道床),先期按平导贯通,并负责Ⅰ线(右线)进口中段的施工,在不影响Ⅰ线(右线)隧道按期完工或Ⅰ线(右线)建成通车后,扩大开挖后衬砌建成Ⅱ线(左线)。
1.3.1.2横通道1.3.1.2.1位于Ⅱ线(左线)DK163+135~DK170+135与Ⅰ线(右线)YDK163+140~YDK170+140之间,以Ⅰ、Ⅱ线间的中线为界,与Ⅱ线(左线)相连部分,即本标段范围内的横通道总长的一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工程概况1.1.隧道线路概述乌鞘岭隧道位于既有兰新线兰武段打柴沟车站和龙沟车站之间,隧道长20050m,设计为两座单线隧道,除隧道出口段线路位于半径为1200m曲线上,右、左线缓和曲线伸入隧道68.79 m及127.29m外,隧道其余地段均位于直线上,线间距40m;两座隧道线路纵坡相同,主要为11‰的单面下坡,右线隧道较左线隧道高0.57-0.72m。
隧道进口位于天祝县打柴沟镇赵家庄附近,右线轨面设计高程2664.8m;出口位于古浪县龙沟乡的砂沟台,右线轨面设计高程2447.33m。
交通便利,隧道最大埋深1100m。
1.2.编制依据1.2.1.兰新线兰武段增建第二线的乌鞘岭特长隧道第2标段施工招标文件、初步设计、补充初步设计、技术要求、补遗书、答疑书等。
1.2.2.建设单位2002年12月25日召开标前会议纪要以及我单位自行组织的现场踏勘资料等。
1.2.3.国家和铁道部现行的设计、施工、验收采用的规范、规则和标准。
1.2.4.我单位多年类似工程施工经验和目前施工队伍的技术水平及机械设备状况。
1.3.编制范围第2标段:YDK170+140~YDK172+205 2.065正线公里DK163+125~DK172+200 9.075正线公里1.3.1.隧道工程1.3.1.1.正洞1.3.1.1.1乌鞘岭隧道Ⅰ线(右线)进口中段2065延长米(含整体道床),全部自Ⅱ线(左线)平导通过横通道施工。
1.3.1.1.2乌鞘岭隧道Ⅱ线(左线)进口段9065延长米(含整体道床),先期按平导贯通,并负责Ⅰ线(右线)进口中段的施工,在不影响Ⅰ线(右线)隧道按期完工或Ⅰ线(右线)建成通车后,扩大开挖后衬砌建成Ⅱ线(左线)。
1.3.1.2横通道1.3.1.2.1位于Ⅱ线(左线)DK163+135~DK170+135与Ⅰ线(右线)YDK163+140~YDK170+140之间,以Ⅰ、Ⅱ线间的中线为界,与Ⅱ线(左线)相连部分,即本标段范围内的横通道总长的一半。
1.3.1.2.2位于Ⅱ线(左线)DK170+135~DK172+200与Ⅰ线(右线)YDK170+140~YDK172+205之间的全部横通道。
1.3.1.3. 乌鞘岭隧道Ⅱ线(左线)进口端(DK163+125~DK163+135)洞门及洞门附属工程,以Ⅰ、Ⅱ线间的中线为界。
1.3.1.4.DK168+750处施工通风竖井315米/1座,位于Ⅰ、Ⅱ线之间。
1.3.1.5.弃碴场处理(包括挡护工程,场地平整、绿化、复垦等)。
1.3.1.6.隧道弃碴:12万立方米弃于上雨岭沟弃碴场,其余部分弃于芨芨沟弃碴场。
参见图1-1第2标段隧道施工范围示意图。
度为3公里,并在进口设变电站一处,3000KV A变压器一台。
1.4.编制原则1.4.1.全面响应和符合施工招标书的原则严格按照施工招标书规定的编制范围、内容、技术要求和规定格式进行编制。
1.4.2.合理配置资源,满足工程需要的原则以优质、高效、快速施工为目的,进行机械设备配套,合理配置施工队伍、组织工程材料供应。
1.4.3.突出重点,统筹安排的原则统筹安排,确保本标段控制工程——乌鞘岭特长隧道的施工,科学合理地安排施工进度,组织连续均衡施工,做好工序衔接,确保按期和提前完成工程建设。
1.4.4.应用“四新”技术,提高施工水平的原则突出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提高施工的机械化作业水平,积极应用先进的科技成果,从而达到提高工程质量、加快工程进度、降低工程成本的目的,做到优质、快速、安全、高效按期完成本工程。
1.4.5.安全生产,预防为主的原则运用现代科学技术,采用先进可靠的安全预防措施,确保施工生产和人身安全。
1.4.6. 规范施工,确保工程质量的原则严格执行国家和铁道部现行的《施工规范》和《验收标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优化施工组织方案、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确保工程质量达到全线整体创优规划要求。
1.4.7.保护环境,文明施工的原则树立环保意识,严格按国家关于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组织施工,保护好周围生态环境,做到文明施工。
1.5.自然概况1.5.1.地形地貌本区整体属于祁连山东北部中高山区,隧道进口以南为庄浪河河谷区,第2标段隧道经过有乌鞘岭—毛毛山中高山区,根据山体相对高度,进一步划分为乌鞘岭南坡梁状丘陵区、乌鞘岭中高山区两个次级地貌单元。
1.5.1.1乌鞘岭南坡低高山及梁状丘陵区:位于F4断层以南,地形起伏不大,自然坡度150~250,海拔高程3000m左右,相对高差200~400m。
地表多有土层覆盖,其间近南北支沟发育,由东到西主要发育石板沟、上雨岭沟、下雨岭沟、芨芨沟及干扎子沟等次级沟谷。
1.5.1.2乌鞘岭中高山区:位于F4和F7之间,海拔高程3500m 左右,毛毛山最高峰为4070m。
该地区地势较高,相对高差较大,自然坡度350~500,地表广覆腐植土,阴坡小灌木发育。
1.5.2.气象特征本段线路位于中温带干旱气候区,春季多风,少雨干旱;夏季酷热,降水增多;秋季凉爽,降温较快;冬季寒冷,干旱少雪。
乌鞘岭地区海拔高(2900~3600m)。
气候垂直分带性明显,气候寒冷,日温差大,阴雨风雪冰雹天气多变,冰冻时间长。
本段年平均气温-0.1~5.10C,绝对最高气温28.1~34.70C,最低-29.0~-30.60C;多年平均降水量357.8~409.4mm,最大降水量552.7mm;多年平均蒸发量1548~1813.6mm;瞬时最大风速27.6~29m/s,主导风向北北西;最大积雪厚度24~36cm;土壤冻结深度138~200cm。
1.5.3.地震隧道通过区段越岭段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3g(g=9.8m/s2),相当于地震基本烈度8度,地震动反映谱特征周期为0.30s。
1.6.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1.6.1地层岩性本地区地层岩性复杂,其分布主要受区域断裂构造控制。
第二标段范围内出露的地层主要有第四系、第三系、三叠系沉积岩,奥陶系变质岩。
1.6.1.1第四系(Q)1.6.1.1.1全新统(Q4):主要为现代河床冲积、洪积层和山坡坡积层,由黏质黄土、卵石土、碎石土组成。
黏质黄土(Q al34、Q d34):分布于一级阶地及斜坡地带,厚5~15m,局部厚超过20m,浅黄色,土质较均匀,杂少许砂质,硬塑为主,Ⅱ级普通土,Ⅴ~Ⅵ级围岩,σ0=150Pa,具有Ⅱ级非自重湿陷性。
卵石土(Q al74):分布于现代河床,厚5~10m,灰白色,卵石成分主要为砂岩、板岩、安山岩及闪长岩,圆棱状为主,粒径20~40mm约占30%,40~60mm约占20%,60~200mm约占30%,大于200mm约占5%,砂、泥质充填,稍湿,稍密—中密,Ⅲ级硬土,稍密σ0=500kPa,中密σ0=650kPa。
碎石土(Q pl74、Q dp174、Q d174):主要分布于沟谷及坡面上,厚5~20m,杂色,碎石成分主要为砂岩、板岩、安山岩及闪长岩等,尖棱状,粒径20~40mm约占40%,40~60mm约占20%,60~200mm约占10%,大于200mm约占5%,砂、泥质充填,稍湿,松散—中密,Ⅱ级普通土,稍密σ0=500~700kPa。
1.6.1.1.2上更新统(Q3):主要为冲积、洪积层和风积层。
卵石土(Q al73):分布于二级阶地下部,厚5~10m,灰白色,卵石成分主要为砂岩、板岩、及闪长岩,圆棱状为主,粒径20~40mm约占30%,40~60mm约占20%,60~200mm约占20%,大于200mm约占5%,砂、泥质充填,稍湿,中密,Ⅲ级硬土,σ0=600~800kPa。
黏质黄土(Q eol33、Q al33):分布于阶地顶部及坡面上,厚5~15m,淡黄色,土质均匀,孔隙发育,硬塑为主,Ⅱ级普通土,σ=150Pa,具有Ⅱ级非自重湿陷性,湿陷厚度3~8m。
1.6.1.2第三系:仅出露上新统(N2),分布于越岭隧道进口段,由浅红色泥岩、砾岩、砂岩组成,与下伏三叠系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泥岩夹砂砾岩(N2Ms+Ss+Cg):浅红色,地层产状N700W~EW/100~150S。
泥岩:多杂砂质,泥质胶结,中厚层状,裂隙发育,与砾岩、砂岩呈不等厚互层状。
岩质软弱,成岩性差,遇水易软化和风化,风化物呈土状,遇水易崩解,具膨胀性,属膨胀岩、极软岩。
砂岩,主要矿物成分以长石、石英为主,中细粒,泥—钙质胶结,节理发育,属软岩。
砾岩,砾石成分以砂岩为主,粒径以2~10mm为主,圆棱状,泥质胶结,中厚层状,极软岩,Ⅳ级软石,Ⅳ~Ⅴ级围岩,其中Ⅳ级围岩约占90%,Ⅴ级围岩约占10%,σ0=300kPa。
1.6.1.3三叠系,仅出露上统(T3):主要分布于F4断层以南,F5和F6之间,由浅黄色、黄绿色砂岩、页岩夹薄层煤组成,砂、页岩多呈互层状产出,剖面上砂岩约占70%以上,页岩约占25%,煤层约占1%~2%。
砂岩夹页岩及煤层(T3 Ss+Sh+Cb):砂岩,主要矿物成分以长石、石英为主,中粗粒,钙质胶结,中厚层—厚层状,节理较发育。
页岩,以碳质页岩为主,钙质胶结,薄层状。
煤层,薄层状为主,厚度一般0.2~1m,媒质差,煤体破碎,极疏松,呈碎块状及粉末状结构,含较高的黄铁矿,多煤矸石。
砂岩属硬质岩,页岩属较软岩,碳质页岩与煤层为软岩,Ⅳ级软石~Ⅴ级次坚石,其中Ⅳ级软石约占40%,Ⅴ级次坚石约占60%,Ⅲ~Ⅳ级围岩,其中Ⅲ级围岩约占40%,Ⅳ级围岩约占60%,厚层砂岩σ0=1000kPa,层状砂岩夹页岩σ0=800kPa。
在断层带附近,岩体受构造影响严重,层间褶曲较发育,岩体相对破碎。
岩体波速3200~4000m/s。
1.6.1.4奥陶系,仅出露中统(O2),分布于F4和F5断层之间,主要由灰绿色安山岩组成。
安山岩(O2a):灰绿色,主要矿物成分为角闪石、斜长石等,细粒—隐晶质结构,块状构造,岩质坚硬,节理及微裂隙发育,Ⅴ级次坚石,Ⅲ~Ⅳ级围岩,σ0=800~1200kPa。
在断层带附近,岩体受构造影响较严重,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相对破碎,呈碎石状压碎结构,Ⅳ级围岩。
岩体波速3240~3600m/s。
1.6.1.5构造岩类:主要分布于断层破碎带内,由碎裂岩、断层泥砾等组成。
碎裂岩(Cru):为本区断层的主要构造岩,有碎裂砂岩、碎裂板岩、碎裂闪长岩、碎裂安山岩等,岩体破碎,节理裂隙极发育,多含水,Ⅳ级软石,Ⅳ级围岩为主,σ0=600kPa。
断层角砾和断层泥(Fc+Fbr):组成四条断层主带,灰白色—灰黑色,角砾直径一般在3~10cm,夹于断层泥中,极破碎,多含水,Ⅲ级硬土,Ⅴ~Ⅵ级围岩,σ0=300kPa。
1.6.2地质构造本区在大地构造单元上属于祁连褶皱系,本段线路横穿祁连褶皱系的北祁连优地槽褶皱带和走廊过度带两个次级构造单元,褶皱及断裂构造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