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师大版数学三上去奶奶家精品教案及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去奶奶家》名师教案
《去奶奶家》名师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结合“乘车出行”的具体情境,学习综合运用乘法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问题,进一步巩固乘法的计算方法。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利用示意图化繁为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生活情景引入,合作探究,归纳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动手、实际操作和数学交流的能力,体验数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学习利用示意图化繁为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进一步巩固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课件、投影,学习卡片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观图激趣、设疑导入师:同学们,听听这首歌曲,知道歌曲的名字是什么吗?(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学生听歌曲,回答歌曲名字,如果学生答不出来,教师就告诉学生。
师:是啊,作为晚辈要“常回家看看”,即使做一点儿小事也是对父母、对老人最大的孝顺。
孝敬长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这不,淘气就要跟父母一起回家看奶奶了。
板书棵题:去奶奶家(二)探究新知1.师:说说你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课件出示教材第58页情境图)生1:淘气去奶奶家是从家里出发的,需要先乘4时的火车,在新站换车,再乘2时的汽车才能到达奶奶家。
生2:看图更形象直观,一眼就能看出淘气家距离新站比较远,奶奶家距离新站比较近。
师:下面是3位同学用画图的方式来表示的题目的意思,你能看懂吗?在小组里与同伴说一说。
(课件出示教材第58页图)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谁来说说你看懂了什么?学生可能会说:•尽管这三幅图采用了不同的表示方法,但是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有相同之处:都是淘气从家出发去奶奶家,中途都经过新站;开始乘4时火车,所行路程比较长;后来在新站换乘汽车行2时,所行路程比较短。
•第一幅图:表示的意思较简单,是说淘气从家去奶奶家,行过大部分路程之后,中途在新站换乘车辆,继续前行一小段路程就到达奶奶家。
三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上册 第六单元《6.4去奶奶家》教学设计 教案
《去奶奶家》教学目标:1、结合“去奶奶家”的具体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利用示意图化繁为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看懂图意,会画线段图,化繁为简分析问题。
教学难点:化繁为简,会利用线段图。
教具准备:多媒体,实物图,彩笔,白纸。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利用多媒体播放《小红帽去奶奶家》的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思考,你去奶奶家需要走多远?你多久去奶奶家一次?二、探究新知1、导入新课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奶奶的图片,激发学生的思考,对学生进行孝道的教育。
再利用课件展示火车图片,问学生认不认识火车,坐过火车吗?给同学介绍动车和高铁的速度,让同学们感受祖国的飞速发展。
2、说一说课件展示课本58页内容,淘气去奶奶家,需要先乘4时的火车,在新站换车,再乘2时的汽车。
(1)、让学生说一说,你从图和题目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生1:淘气去奶奶家坐了两种车,有火车还有汽车。
生2:淘气坐了4个小时的火车,坐了2个小时的汽车。
生3:火车速度快一些,火车每小时走了115千米,汽车每小时45千米。
(2)、出示课本58页内容,3位同学通过画图表示题目的意思,你能看懂吗?让同学之间交流,你能不能看懂,这些图是怎么画的,有什么依据?3、想一想引导学生想一想淘气9:00乘火车出发,2时后火车约行驶到什么位置?在图中标出来。
生:火车走了4小时,那么2个小时应该在火车的那一段。
师:图上火车的轨迹不是直线的怎么办?怎么找出2小时后火车行驶到什么位置呢?生1:用尺子量一量,不是直线的地方,用估计值。
生2:因为火车轨迹不是直线的,可以用绳子测量出火车轨迹的长度,火车一共走了4个小时,那么2个小时,应该在绳子的中间处,再用绳子测量找出火车轨迹中间处。
生3:因为图上火车轨道是均匀的黑白相间的线段,我们可以数一数图上火车轨道的节数,然后取中间节数,就是2小时后火车行驶的位置。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去奶奶家》教学设计
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掌握路程、速度和时间之间的关系,并能正确运用乘法解决路程问题。
理解并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能准确计算。
(二)教学难点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路程、速度和时间的概念以及如何解决路程问题。
让学生说一说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体会。
设计意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助学生梳理知识,加深记忆,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布置作业
完成教材第59页“练一练”第4、5题。
寻找生活中一个与路程、速度和时间有关的问题,记录下来并解答。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和展示情境图,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二)探究新知
认识路程、速度和时间
(1)引导学生看情境图,提问:淘气坐火车行驶了多远?坐汽车行驶了多远?
(2)学生根据图中信息回答,教师板书:火车行驶的路程:115×3 = 345(千米);汽车行驶的路程:45×1 = 45(千米)。
(2)小明步行的速度是每分钟80米,他走了15分钟,走了多少米?
提高练习
(1)一列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速度是120千米/时,行驶了5小时后,离乙地还有300千米。甲地到乙地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2)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同时从相距480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客车每小时行驶8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经过几小时两车相遇?
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加深对路程、速度和时间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去奶奶家》( 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去奶奶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掌握数字 1~99 的认识和写法;2.能够掌握简单的加减法口算技巧;3.能够在游戏中体验数字之间的关系,加深对数字的认知;4.能够培养同学之间的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了解数字 1~99 的认识和写法;2.学习简单的加减法口算技巧;3.在游戏中体验数字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数字 1~99 的认识和写法;2.难点:理解数字之间的关系,如大小等。
四、教学过程(一)热身1.师生问答:点名后,任意叫一个同学数数字,下一个同学必须连着他前一个同学数出接下来的数字,如此轮流下去。
(二)导入1.师问:有谁有过去奶奶家的经历?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
2.引出今天的内容: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数字之间的关系,让我们更好地认识数字。
(三)讲解1.首先,师生一起回忆一下数字 1~9 的写法,并逐个画出来。
2.接着,再回忆一下数字 10~19 的写法,并逐个画出来。
3.再往后,让同学们依次说出数字 20、30、40、50、60、70、80、90 的写法,并逐个画出来。
4.最后,再歌唱一遍《绕口令》:“一只袜子儿颤抖,二根手指儿指出路,三只小兔儿跑满屋,四颗糖儿放手里,五指一比儿做手势,六点多儿望天上,七颗石头儿打水里,八个大姑娘在跳舞,九个小孩儿在玩耍,十颗糖豆一心情,好极了!”5.引出加减法口算。
(四)练习1.分组,每组 3 人,轮流练习加法口算:老师喊题目,同学手写答案。
2.练习减法口算:同上,老师喊题目,同学手写答案。
(五)游戏1.我们来玩一个数字之间的连线游戏:将数字卡片依次放置在桌面上,同学们依次提取卡片并说出这个数字代表的内容,将两个相同数值的卡片连成一条线段,连接之后的数字归同学所得,最后谁拥有的数字最多,谁就是胜利者。
2.游戏结束后,合计每个同学的数字数量,并由同学自己算出自己拥有的数字总数。
(六)总结1.师为同学们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鼓励同学们继续努力。
新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上册《去奶奶家》教学设计
第4节去奶奶家【教学内容】综合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目标】1.进一步巩固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2.能根据题意画简单的草图,逐步掌握画图分析题意的技能。
3.结合现实生活情境,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法、学法】讨论法、发现法、讲授法【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总体设计—、课前巩固(竖式计算)4 8× 3 32 ×5 256 × 3 243 × 4二、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忠孝礼仪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常回家看看”是我们身为子孙应该做的。
今天这节课就是淘气跟父母一起回家看奶奶。
展示情境图。
三、探究体验,经历过程1. 请学生认真读题、看图,明题意。
同桌讨论数学信息是否找完整。
2. 提出数学问题(抽答),全班(抽答)解决这些同学提出的问题。
3. 淘气9:00乘火车出发,2小时候火车约行驶到什么位置?在图中标出来。
同桌之间评一评。
4. 小组讨论有没有其他的解决方法?有几种?你喜欢那种方法?并通过展台展示各小组的方法。
(抽取不同方法进行展示)方法一:115 × 4 = 460 45× 2= 90 460 + 90 = 550方法二:115 × 4 + 45× 2= 460 + 90= 550四、习题巩固小明放寒假时去姥姥家。
先乘5小时的火车(时速98千米),又乘3小时的汽车(时速55千米)。
(1)画出线段图,并在图中标出,出发后3时火车的大概位置。
(2)从小明家到姥姥家一共有多少千米?五、总结: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六、练习。
完成练一练第3、4题。
【板书设计】去奶奶家(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综合应用)方法一:(分步计算)方法二:(综合计算)115 × 4 = 460 115 × 4 + 45× 245× 2= 90 = 460 + 9060 + 90 = 550 = 550【教学反思】。
去奶奶家 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 北师大版
去奶奶家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北师大版一、教学背景本节课是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数”的第六课时,主要教授数的加减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巩固数的加减法的基本概念。
在教学前,老师可以先让学生做一些数的加减法的练习题,然后了解学生对数的加减法掌握的情况,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二、教学目标1.能够自如地解决不大于十以内的数的加减法运算,包括进位和借位情况。
2.能够理解并应用数的加减法进行日常生活中的计算。
3.学生能够通过游戏方式对数的加减法进行巩固和提升。
三、教学重点在本节课中,教学重点主要是对数的加减法进行深入讲解,包括进位、借位、倍数等知识点,并通过数的加减法练习、游戏等方式,让学生熟悉并掌握数的加减法的基本操作。
四、教学内容1.数的加减法数的加减法是班级数学课程的基础,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深入了解数的加减法的基本概念,学习加减法的相关操作,并通过练习题目等方式进行实践和加强。
计算公式如下:加法:a + b = c减法:a - b = c2.进位和借位进位和借位是数的加减法常见的情况,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进位和借位的概念,并能在实际应用中进行计算。
进位公式:加法:54+28=82 可以先将四个位相加,得到2,然后再将5和2相加,得到7,最后将8相加,即为82。
减法:508 - 237 每位相减的结果是271,当第一位减不出来的时候,需要从第二位借1,连续借位推到最后一位。
借位公式:加法:31+59=90 可以先将个位数相加,得到0,然后再将十位数相加,得到9。
减法:62-48=?先将个位相减,4-8=-4,不能进行计算,需要从十位借1,即2 -1=1,然后再用11-8=3。
因此62-48 = 14。
3.数的倍数数的倍数是学习数的加减法的重要基础,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数的倍数的基本概念、刻度的意义和作用,并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五、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解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帮助和指导,并通过丰富多彩的游戏方式和实际生活中的计算实例进行巩固和加强。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去奶奶家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去奶奶家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的第6单元《去奶奶家》。
这一单元主要让我们掌握在具体情境中,如何通过方向和距离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我们将通过实际问题引入,学习使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和思考,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 培养学生与同伴交流、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掌握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难点:在实际情境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练习本、笔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上课之初,我会在PPT上展示一幅“去奶奶家”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中物体的位置。
2. 讲解新课:接着,我会讲解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并举例说明。
3. 实践练习:我会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新学的知识,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
4. 小组讨论:我会让学生分成小组,相互讨论并解决练习题,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包括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公式,以及一些关键的点和线,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用数对表示下列物体的位置:桌子在教室的左边,离墙3米;椅子在桌子的右边,离墙2米。
2. 画出一幅你家的平面图,用数对表示家具的位置。
答案:1. 桌子:(3,2),椅子:(5,2)2. 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同时也观察他们在实际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那些还没有完全掌握的学生,我会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提高。
拓展延伸:让学生在家里试着用数对表示家具的位置,并画出平面图,这样可以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践练习环节的设计在实践练习环节,我设计了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题目,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
《去奶奶家》( 教案)- 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去奶奶家(教案)- 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教学目标•认识和理解珠心算•掌握在内部再分结构的情况下计算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计算技能教学重难点•掌握珠心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掌握在内部再分结构的情况下计算数的方法教学准备•珠子和算盘•彩笔、黑板和擦子•讲台、麦克风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1.师生互动,引发学生对珠心算的兴趣。
2.讲解珠心算的由来和应用,并且介绍算盘和珠子。
二、整体分析1.引导学生了解问题发生的背景,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2.安排小组讨论并且收集和整理小组讨论的结果。
3.师生互动,总结并分析整个问题三、讲解基础知识1.讲解珠心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特别是在内部再分结构的情况下的计算方法。
2.在黑板上进行示范和讲解,要求学生严格按照步骤进行练习。
四、分组活动1.按照学生的不同珠心算计算水平和口算速度要求分组,进行分组活动。
2.根据要求进行珠心算的练习和考试。
3.对分组活动进行总结和评价,确定珠心算计算等级。
五、综合应用1.通过阅读和理解问题,要求学生进行珠心算的计算和解决问题。
2.对学生的体验和珠心算的效果进行评价和总结。
教学反思珠心算是中国的民间数学,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数学价值。
通过本节珠心算课的教学实践,学生认识和掌握了珠心算的加减运算方法,并且能够进行有效的掌握内部再分结构下的数的计算方法。
不足之处是,珠心算课教学存在一定的难度,有部分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差,部分学生计算速度较慢。
因此,班级教学要因材施教,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以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4去奶奶家-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4 去奶奶家北师大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4 去奶奶家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第64页的内容。
这部分主要讲述了在去奶奶家的路上,主人公小明遇到了一些问题,需要计算时间、路程和速度等。
通过这些问题,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时间和路程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时间和路程的计算方法,能够灵活运用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进行计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时间和路程的计算方法,难点是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已经准备好了PPT和一些实际的例子,以及学生们需要用到的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先给学生讲一个故事,故事的内容是小明去奶奶家的路上遇到了一些问题,需要计算时间、路程和速度等。
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对这部分内容产生兴趣。
2. 讲解:然后我会通过PPT展示一些问题和例子,讲解时间和路程的计算方法。
我会让学生们一起回答问题,共同探讨答案。
3. 练习:在讲解完理论知识后,我会给学生一些随堂练习的机会,让他们亲自动手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我会给学生一个小任务,让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速度× 时间 = 路程速度÷ 时间 = 路程路程÷ 时间 = 速度路程÷ 速度 = 时间七、作业设计1. 请计算小明去奶奶家的路程,已知他的速度是4千米/小时,路上用了2小时。
答案:8千米2. 请计算小明去奶奶家的时间,已知他的速度是4千米/小时,路程是8千米。
答案:2小时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掌握了时间和路程的计算方法,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
但在教学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练习。
《去奶奶家》(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去奶奶家》(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去奶奶家》是一节三年级上册的数学课,主要内容是直线、线段和角的概念。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直线、线段和角的基本概念,能够正确识别和比较直线、线段和角。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直线、线段和角的特点,能够正确判断直线、线段和角的大小。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直线、线段和角的理解。
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准备了直线、线段和角的模型,以及一些实际的例子,如尺子、铅笔等。
在板书设计上,我会在黑板上画出一些直线、线段和角的示意图,并标注出它们的特征。
对于作业设计,我布置了一道题目:用直线、线段和角的知识,画出你去奶奶家的路线图,并标注出直线、线段和角的位置。
答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评分。
在课后反思中,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
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直线、线段和角的概念,并能够正确识别和比较直线、线段和角。
但是,也有部分学生对直线、线段和角的判断还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
对于拓展延伸,我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品,看看有哪些物品可以用直线、线段和角的知识进行解释。
这样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让学生发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去奶奶家》这节三年级上册的数学课上,我发现了几个需要重点关注和解析的细节。
学生对直线、线段和角的概念的理解和区分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部分学生对于直线、线段和角的判断还有一定的困难,他们在理解和运用这些概念时存在混淆。
因此,我需要对这个重点和难点进行详细的补充和说明。
我向学生解释直线、线段和角的概念。
我告诉他们,直线是无限延伸的,没有起点和终点;线段有两个端点,有固定的长度;而角是由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和这两条射线的部分组成的图形。
我通过实际的例子,如尺子和铅笔,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直线、线段和角的特点。
接着,我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直线、线段和角的概念。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6.4 去奶奶家教案含反思(表格式)
第4课时去奶奶家教学内容:教材第58~5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进一步巩固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掌握计算方法,正确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够尝试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尝试用线段图帮助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
3在解决问题和探索算法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画线段图帮助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画线段图帮助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练习本。
三、探索新知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乘法。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我们多观察,多留心,就能发现许多的数学知识。
1初读信息。
(1)出示淘气去奶奶家的情境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学生读出图中的文字和图片信息。
预设:淘气去奶奶家,需要先乘4时的火车,在新站换车,再乘2时的汽车。
火车每时行115千米,汽车每时行45千米。
(2)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①淘气坐火车,要行多少千米?②从新站到奶奶家还有多少千米?③淘气家离奶奶家有多少千米?同学们可真会思考,提的问题都很好!2再次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1)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淘气是怎样去奶奶家的。
路程还挺复杂的,你能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出淘气的路线吗?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来。
展示学生作品,比较不同的画图方法。
学生解释自己的想法。
我们来比较这些不同的画法,你觉得哪种方法能最直观、简洁地表示出信息的意思?小结:题目信息多的时候,我们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把题意表示出来。
画图时,可以简单地用线段表示,再把文字信息标在对应的线段上。
这样就能帮大家更好地理解题目的意思了。
方案。
学生说出图中信息,提出问题。
学生尝试画图表示信息。
学生再次说信息。
学生说说。
(2)看着线段图,谁能再把淘气去奶奶家的路线说一说?3尝试解决问题。
(1)看着线段图,淘气9:00乘火车出发,2时后火车行驶到什么位置?你能在图中标出来吗?学生思考,在主题图和线段图上标一标、指一指,说说自己的想法。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去奶奶家-北师大版(2012)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去奶奶家-北师大版(2012)一、教学目标1.认识比较符号“>”、“<”、“=”,了解数字大小关系;2.练习加减法,巩固数字概念和计算能力;3.培养学生的简单逻辑思维能力,能运用数字大小比较符号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学准备1.标有加、减法的卡片;2.鼓励学生们带来小礼物,共同猜数并进行加减运算的礼物。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问题引入,提出本节课的主题:去奶奶家过周末。
【问题】小明和小红本周末要去奶奶家,小明想帮妈妈买一些水果给奶奶,里面有8个苹果和10个梨,请问有多少个水果?2. 探究集合为了解决小明的问题,老师向学生介绍集合的概念。
在黑板上画出两个集合:苹果和梨。
【问题】学生们进一步研究,比较两个集合的数量,本节课要学习什么概念?学生们通过分组讨论,得出数字大小比较符号“>”、“<”、“=” ,老师给出下面的表格,让学生填写。
集合数量苹果8梨10填写完后,老师带领学生们一起读出题目:8 个苹果和 10 个梨,有多少个水果?3. 比较大小学生们发现光知道两个数字的数量还不够,我们需要比较一下大小才能知道是哪一个更多,哪一个更少。
老师出示“>”、“<”、“=”符号牌,让学生们根据上面的表格选择符号,并在黑板上填写。
集合数量符号苹果8梨104. 加减法运算学生们大概知道了数字数量的相对大小,但是不知道具体多少个水果,老师出示标有加、减法的数字卡片,在黑板上写下运算式。
学生们精心推算,得出答案:18个水果。
5. 礼物猜数为了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字的大小关系和加减法运算,老师鼓励学生们带来自己的小礼物,共同猜数并进行加减运算。
老师把8个苹果和10个梨替换成8个小奶娃和10个小汽车,每个学生拿出自己的礼物,一起进行猜数和运算,讨论奖品分配问题。
6. 总结本节课通过引入一个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们了解比较符号“>”、“<”、“=”,同时加深学生对数字概念和计算能力的理解。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去奶奶家》教案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去奶奶家》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乘法的第4节《去奶奶家》,主要内容是运用乘法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一个生活场景,引导学生运用乘法解决去奶奶家的里程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乘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掌握乘法口诀表。
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乘法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勇于实践的数学学习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运用乘法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会用示意图表示里程图中的信息。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过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对于数学的实际应用问题还不太熟悉,需要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 教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去过奶奶的家?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玩一个有趣的游戏,假设你们要去奶奶家,我们来解决一下这个问题。
你们在去奶奶家的路上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呢?- 学生:可能会迷路、可能要经过几个地方、可能要走多远的路程等。
- 教师:很好!就是这些问题。
那我们今天就来解决一个问题,小明要去奶奶家,我们用乘法来计算他要走多远的路程。
2. 学习新知- 教师:现在我给大家展示一张里程图,这是小明去奶奶家的旅行里程图。
你们看,这是他要经过的几个地方,每个地方上都标有数字。
我们要用乘法来计算小明要走多远的路程。
- 学生:老师,我看到第一个地方上标着数字5,第二个地方上标着数字3,还有一个地方标着数字2。
这些数字是什么意思呢?- 教师:很好!这些数字表示小明在每个地方上要走的路程。
我们可以用乘法来计算他要走的总路程。
请你们思考一下,5乘以3等于多少?- 学生:等于15。
- 教师:对!所以小明要走的总路程就是15。
你们也可以用乘法口诀表来计算,很方便哦!3. 练习与巩固- 教师:现在请你们拿出练习册,我们一起来做一些练习题,巩固一下乘法的运用。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4去奶奶家-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4去奶奶家北师大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案的重要性。
在本次教学中,我将以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来描述教学过程。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去奶奶家》中的相关知识。
我们将学习如何通过观察路线图,找到从家到奶奶家的最短路径,以及如何利用地图上的标记和方向来判断路线的合理性。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观察路线图的方法,理解地图上的方向和标记,并能够利用这些知识找到从一点到另一点的合理路径。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为引导学生观察路线图,理解地图上的方向和标记。
难点则是如何让学生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找到最合理的路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准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以便展示路线图和地图。
同时,我还准备了若干张实际的路线图和地图,以及一些标记工具,以便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将会通过展示一张实际的路线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从起点到终点的路径。
2. 讲解知识点:接着,我会向学生们介绍地图上的方向和标记,解释如何利用这些知识找到最合理的路径。
3. 例题讲解:我会出一道例题,让学生们通过观察路线图,找到从家到学校最短的路径。
4. 随堂练习:在讲解完例题后,我会让学生们自己尝试解决一些类似的实际问题,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5. 小组讨论:我会让学生们分成小组,讨论并分享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地图的标记和方向,以及找到最短路径的方法。
我会用清晰的文字和图示,将知识点展示在黑板上,以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 根据给定的路线图,找到从起点到终点的最短路径。
2. 利用地图上的方向和标记,判断给定的路径是否合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看看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在解决问题时的表现。
去奶奶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们进行了当堂检测。检测题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判断题:判断直线距离的定义是否正确。
(2)选择题:从给出的几条路线中,选择一条最短的路线。
(3)应用题: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一条从家到学校的最佳路线,并计算出总路程。
①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忆起去奶奶家的经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关键句:“同学们,你们去过奶奶家吗?有没有遇到过不知道怎么走的情况?”
② 新课讲授:介绍直线距离的概念,并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理解直线距离的原理和方法。
关键知识点:直线距离、路径选择、直线距离的原理。
③ 课堂练习: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一份去奶奶家的路线图,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去奶奶家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去奶奶家》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三年级(1)班
3.授课时间:2024年10月10日
4.教学时数:1课时(45分钟)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主要包括: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本节课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对数据分析、逻辑推理和模型构建这些较为抽象的概念感到困难,特别是对于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方法。此外,学生在解决路径选择问题时,可能会有不同的思考方式和方法,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合作,也是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面对的挑战。
学具准备
关键句:“现在,请你们分组合作,尝试绘制出从家到奶奶家的路线图。”
④ 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路线图和计算结果,其他同学可以提问或提出不同的看法。
关键知识点:路线图的绘制方法、计算结果的展示。
新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4去奶奶家》教学反思体会_教学设计
新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4去奶奶家》教学反思体会_教学设计
1. “数学源于生活”,而生活又促使数学不断发展,让学生接触生活中的数学,才能让他们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
如学生对大量枯燥的口算、笔算不感兴趣,容易产生厌倦心理,因此设计了一些生活场景,有骨有肉地把练习的内容寓于其中,帮助学生从厌倦的情绪中解放出来,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练习的热情,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本堂课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中,既抓住了重点,又让枯燥的笔算教学生动而不呆板。
让学生尝试解答新问题,相互交流、归纳算理,总结计算方法,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去奶奶家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去奶奶家北师大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去奶奶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五单元《去奶奶家》。
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熟悉的去奶奶家的情景,让学生学习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1. 学习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周长和面积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运用周长和面积的概念解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黑板、粉笔、图形卡片。
学具:练习本、铅笔、尺子、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去奶奶家的路线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路线图中的各种图形。
2. 学习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1)周长的定义和计算方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观察并体会周长的概念。
引导学生发现,周长就是围成平面图形的边的总长度。
(2)面积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利用实物模型,让学生观察并体会面积的概念。
引导学生发现,面积就是平面图形所围成的平面的大小。
3. 实践应用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计算去奶奶家路线图中的各种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运用周长和面积的概念解决。
4. 例题讲解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周长和面积的概念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去奶奶家周长:围成图形的边的总长度面积:图形所围成的平面的大小七、作业设计1. 计算去奶奶家路线图中各种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去奶奶家》教案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长度测量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测量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如何使用直尺测量线段和物体长度。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长度测量的基本概念。长度测量是使用工具(如直尺)来确定物体或空间大小的过程。它是我们了解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去奶奶家》的故事,展示如何使用直尺测量家具长度,以及如何帮助我们规划路线。
4.注重课后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调整教学策略。
希望通过我的努力,学生们能在数学的世界里快乐地学习,不断提高。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三年级数学课上,我们探讨了《去奶奶家》这一章节,主要涉及到长度测量这一数学概念。课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思考。
我发现,通过设置“去奶奶家”这个生活情境,学生们对长度测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认真观察,主动提问,这让我深感欣慰。但同时,我也注意到,在实践操作中,部分学生在使用直尺进行测量时,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起始点把握不准确,读取数据时忽略小数点后一位等。这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加强对测量技巧的指导。
《去奶奶家》教案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一、教学内容
《去奶奶家》教案,选自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长度与测量》单元。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复习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学习如何使用直尺测量线段、物体长度;通过情景设置,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测量知识,如在“去奶奶家”的故事情境中,测量家具、路线等长度,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估算”的概念,并进行简单的长度估算练习。教学内容与课本紧密相关,旨在巩固学生对长度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4 去奶奶家(3)-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4 去奶奶家(3)-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学习认识直角和直角三角形,并会从图形中找出直角三角形。
2.能够应用直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判断两条线段的关系。
3.能够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的知识。
二、教学重难点1.区分直角和不是直角的图形,找出直角三角形。
2.判断两个线段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教学黑板。
2.教学用具:尺子、集五福。
3.教案。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与学生互动询问,“你们见过直角吗?直角是什么?”。
2.先出示一个直角的示例,带领学生认知直角的特征。
3.借助几何教具,让学生感性认识直角形和三角形。
2. 学习新知1.利用教学黑板及相关例题,给学生详细地讲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
2.在黑板上画出两个线段,学生分析两条线段的关系,并回答一些相关问题。
3. 拓展巩固1.回归课本,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判断图形。
例如:女孩与妈妈在楼下,楼上教师手中的集五福无法投下去,请女孩帮忙检查窗台是否是直角形。
4. 课堂互动1.学生间商量答题思路,角色扮演,一个人出题,另一个人回答问题。
2.教师提供多种例题,让学生共同练习并解答。
五、课堂总结1.整理本节课中所学内容,加深理解。
2.总结学习方法,提高课堂活动的参与感和合作能力。
六、作业布置1.完成课本上对应的练习题。
2.假期自由发挥,观察生活中的不同图形,尝试找出其中的直角和不是直角的图形。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加入了学生思考参与的环节,学生教师共同参与,有效地促进了教学效果。
同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不同难度的例题,避免了单一性的教学方式,提高了教学质量。
去奶奶家 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 北师大版
去奶奶家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使用数字1-1000之间的加法、减法口诀计算。
2.能够在实际情境中,使用适当的单位描述长度、重量和容量。
3.能够选择合适的基本运算来解决实际问题,并正确使用算式写出计算步骤。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数字1-1000之间的加法和减法口诀的运用。
2.长度、重量和容量的单位换算。
3.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选择。
教学难点1.对长度、重量和容量换算单位的理解。
2.实际问题解决方法的选择。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内容一、回归散学讲师与学生一起回顾上一次教学的知识点:用加减法口诀计算数字1-100之间的和差。
二、认识容积单位1.讲师带领学生认识容积单位:升(L)和毫升(mL)。
2.向学生展示常见容器的容积,帮助学生形成对各容积单位的直观感官印象。
3.授予学生实际测量物体容积的活动,在学生手中提供各种被测量的物品,如小球、水杯等。
三、认识质量单位1.讲师引导学生认识如何描述物体质量的做法。
比如,砖头会比棒球沉重。
2.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像瓶子、纸张等,讲师关注并辅助学生理解各物体的质量。
3.讲师让学生体验物体质量的变化。
如学生用秤称量放羊角的质量,然后再用秤称块石头的质量,让学生对值量的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
四、认识长度单位1.讲师介绍了长度单位:米(m)和厘米(cm)。
2.讲师通过实测展示物品的长度,再将上述实际情况联系到单位和数值之间的关系。
五、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与计算1.为了鼓励学生主动解决实际问题,讲师给出不同问题的描述。
2.学生将自己遇到的实际问题归类,造出算式,然后通过计算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本次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探究式教学法为主,并辅以实验活动、板书等多种方法。
四、教学资源与评估教学资源提供教师讲义,提供学生必需的测量工具等。
教学评估1.通过听取学生的回答,检查是否学生理解了各种度量单位并能准确运用它们。
2.提供小测试和活动,让学生写出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选择具体的算式,并用相应的算法求解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乘法
第4课时去奶奶家
教学内容:
教材第58、59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会通过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来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完成对知识的迁移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过程中需要连续进位的问题。
教学准备与方法:
小黑板、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多媒体课件出示)
1. 口算
400×2= 300×=
100×2= 5×300=
400×6= 300×9=
700×9= 53×3=
学生边回答边说出口算的方法。
2. 笔算
24×4= 48×3=
这是两道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请同学们在作业本上列式计算,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练习竖式计算,并说出计算方法
(学生在做完后师强调: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要注意一个数和另一个数的个位相乘时,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下一位进几。
)二.创设情境,构建新知。
谈话:刚才同学们可真细心,真会观察。
其实不仅仅是数学课堂上有数学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处处都有数学问题,只要我们多观察,多留心,就能发现许多的数学知识。
不信,你瞧!(课件出示例题:淘气去奶奶家的场面)
咦,淘气在做什么呢?
学生:坐火车。
他可真是个好孩子!根据刚才看到的,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学生回答:
生1:淘气家离奶奶家有多少米?
生2:奶奶家离新站有多少米?
生3:他们俩家相距多少米?
生4:新站到奶奶家有多少米?
教师提示做答(板书竖式)你们能计算出这个竖式的结果吗?请大家试一试
学生尝试探索计算三位数乘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的方法
115×4=
竖式:
(二)小组内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师:请你们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自己的思考过程。
(老师巡察学生的探索情况)
(三)全班汇报。
今天就我们要解决的这道乘法计算和以前不一样了,有一个乘数是三位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板书课题)。
那么,哪位同学知道这个百位上到底应该写几?(6)为什么应该写6呢?我们一起来算一算。
教师把竖式板书完整。
1 1 5
× 4
4 6 0
方法点拨:从个位起,用4分别乘115的每一个数位上的数,4和个位上的5相乘得20,这里的20表示20个一,也就是2个十,在积的个位上写0,并向十位进2,4和十位的1相乘得4,这里的4
表示4个十,再加上十位的进位数2个十是6个十,所以在积的十位上写6 ,4和百位上的1相乘得4,表示4个百,所以在百位上写4.(板书,强调要补充完整横式)
1、自主探究计算方法。
师:我们会计算115×4了,解决了淘气家到奶奶家的距离,那我们能否计算出248×4=的结果吗?
师:请你们自己尝试一下,然后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计算过程。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
2、汇报计算方法,教师板书。
2 4 8
× 4
9 9 2
3、观察、比较。
师:观察黑板上的两个算式,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想知道它们有什么相同处?什么不同处?
师:小组内讨论、交流,看谁发现了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汇报。
师:同学们发现了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计算时要认真、细心地演算。
师:通过同学们的探索、交流,知道了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在计算时,你有什么提醒小伙伴的吗?计算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指出:在刚才的计算过程中,个位和十位都出现了进位的情况,这就是乘法笔算中的连续进位。
三.解释应用与拓展
1. 看一看聪明的你能拿到这份礼物吗?(黑板出示下题)
× 4 × 6
4 9 2 1 9 1 4
四、质疑反思
师:这节课,你觉得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努力的?
五、课后作业:
课本59页第1、2、3、4题。
板书设计:
去奶奶家
淘气家到奶奶家一共有多少千米?
4×115=460(千米)
1 1 5
× 4
4 6 0
答:淘气家到奶奶家一共有460千米.
教学反思:
“数学源于生活”,而生活又促使数学不断发展,让学生接触生活中的数学,才能让他们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
如学生对大量枯燥的口算、笔算不感兴趣,容易产生厌倦心理,因此设计了一些生活场景,有骨有肉地把练习的内容寓于其中,帮助学生从厌倦的情绪中解放出来,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练习的热情,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本堂课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中,既抓住了重点,又让枯燥的笔算教学生动而不呆板。
让学生尝试解答新问题,相互交流、归纳算理,总结计算方法,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