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后全文,翻译赏析

【原文】戊午九月初三日出白岳榔梅庵,至桃源桥。
从小桥右下,陡甚,即旧向黄山路也。
七十里,宿江村。
【译文】戊午年九月初三日 从白岳山榔梅庵出来,到桃源桥。
顺小桥右侧下山,很陡,就是原来去黄山所走的路。
行程七十里,在江村住宿。
【原文】初四日 十五里,至汤口。
五里,至汤寺,浴于汤池。
扶杖望硃砂庵而登。
十里,上黄泥冈。
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
转入石门①,越天都之胁而下,则天都、莲花二顶,俱秀出天半。
路旁一岐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几达天都侧。
复北上,行石罅中。
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
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披,灿若图绣。
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注释】①石门:应指今云巢洞。
清人王灼《黄山纪游》载:“有巨石当路,而中空如门,累石为磴,其间可数十级,题之曰'云巢’。
”【译文】初四日 行十五里,到汤口。
又走五里,到达汤寺,在汤池沐浴。
手拄拐杖,遥望着硃砂庵攀登。
十里,登上黄泥冈。
刚才云雾笼罩的群峰渐渐地显露出来,也渐渐地落在我的拐杖下。
转进石门,从天都峰侧面穿越而下,于是天都、莲花两座峰顶,都秀丽地突出在天空中。
路边有一条岔路往东上,是我从前没走过的,于是往前顺岔路直上,几乎上到天都峰侧面。
又往北上,在石缝中穿行。
一片片石峰夹着路耸起,路在石峰之间弯来转去,阻塞的地方被凿开,陡峭的地方修出阶梯,断裂的地方搭木通过,悬空处安置梯子连接。
往下俯瞰,壑谷峻峭、阴森,枫树和松树相互夹杂,五彩缤纷,像图画、锦绣一样灿烂;于是想到游黄山应是有生以来的奇览,却还有如此的奇异景致前次没有探寻过,这一次重游真是既痛快又惭愧啊!【原文】时夫仆俱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
既登峰头,一庵翼然,为文殊院①,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
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风,两峰秀色,俱可手擥②。
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遇游僧澄源至,兴甚涌。
袁枚《游黄山记》徐霞客《游黄山日记》节选注释及翻译

材料一癸卯四月二日,余浴(沐浴)黄山之汤泉。
泉甘(甘甜)且冽(清冽),在悬崖之下。
夕宿(住宿)慈光寺。
次(第二)早,僧告曰:“从此山径(路)仄险(狭窄危险),虽(即使)兜笼(滑竿,一种旧式的交通工具,在两根长竹竿中间,架上类似躺椅的座位或用绳索结成的坐兜,讲究的形似轿子而无顶,都由两个人抬着走)不能容(容纳)。
公步行良(很、太)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定语后置句,惯于背负游客的当地人),号海马,可用也。
”引(带领)五六壮佼(壮健,健壮)者来,俱手数丈布。
余自笑羸老(瘦弱的老人)乃复作襁褓(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捆绑)跨(骑)其背。
于是且步且负(背)各半。
行至云巢,路绝(断绝)矣,蹑(踩)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古代的炊事用具,相当于现在的锅)底。
是夕至文殊院宿焉。
次日,过(路过)百步云梯,路又绝矣。
忽见一石如大鳌鱼,张其口。
不得已走入鱼口中,穿腹出背,别是一天。
登丹台,上光明顶,与莲花、天都二峰为三鼎足,高相峙(耸立,对立)。
天风撼(摇动)人,不可立。
晚至狮林寺宿矣。
趁日未落,登始信峰。
峰有三,远望两峰尖峙(对立,),逼(迫近,靠近)视之,尚有一峰隐身落后。
峰高且险,下临无底之溪,余立其巅(山顶),垂(垂挂)趾二分在外。
僧惧,挽之。
余笑谓:“坠亦无妨。
”问:“何也?”日:“溪无底,则人坠当亦无底,飘飘然(……的样子)知泊(停留)何所?纵有底,亦须许久方到,尽可须臾(极短的时间;片刻)求活。
”僧人笑。
(选自袁枚《游黄山记》,有删改) 材料二初六日,天色甚朗。
觅(寻觅)导者各携筇(手杖。
因筇竹可为杖,即称杖为筇)上山,过慈光寺。
从左上,石峰环夹,其中石级为积雪所平,一望如玉。
蔬木茸茸中,仰见群峰盘结,天都独巍然上挺。
数里,级(台阶)愈峻,雪愈深,其阴处冻雪成冰,坚滑不容着趾。
余独前,持(拿着;握着)杖凿冰,得一孔置(放置)前趾,再凿一孔,以移后趾。
从行者俱(都)循(遵循)此法得度(度过)。
游黄山日记文言文翻译

游黄山日记文言文翻译游黄山日记文言文翻译《游黄山日记》是明代文学家徐霞客初游黄山时所作的一篇记游散文。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游黄山日记文言文翻译,希望能帮到大家!游黄山日记原文戊午九月初三日出白岳榔梅庵,至桃源桥。
从小桥右下,陡甚,即旧向黄山路也。
七十里,宿江村。
初四日十五里,至汤口。
五里,至汤寺,浴于汤池。
扶杖望朱砂庵而登。
十里,上黄泥冈。
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
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则天都、莲花二顶,俱秀出天半。
路旁一岐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几达天都侧。
复北上,行石罅中。
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
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披,灿若图绣。
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时夫仆俱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
既登峰头,一庵翼然,为文殊院,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
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风,两峰秀色,俱可手擥。
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遇游僧澄源至,兴甚勇。
时已过午,奴辈适至,立庵前,指点两峰。
庵僧谓:“天都虽近而无路,莲花可登而路遥,只宜近盼天都,明日登莲顶。
”余不从,决意游天都。
挟澄源、奴子仍下峡路,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
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
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
历险数次,遂达峰顶。
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予以登。
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
时浓雾半作半止,每一阵至,则对面不见。
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
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予越其右,则雾出于左。
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
山高风巨,雾气去来无定。
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
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
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
至险绝处,澄源并肩手相接。
游黄山日记的文言文翻译

游黄山日记的文言文翻译【原文】时夫仆俱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
既登峰头,一庵翼然,为文殊院①,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
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风,两峰秀色,俱可手擥②。
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遇游僧澄源至,兴甚涌。
时已过午,奴辈适至。
立庵前,指点两峰。
庵僧谓:“天都③虽近而无路,莲花可登而路遥。
只宜近盼天都,明日登莲顶。
”余不从,决意游天都,挟澄源、奴子仍下峡路。
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
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
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
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
历险数次,遂达峰顶。
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予以登。
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
时浓雾半作半止,每一阵至,则对面不见。
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
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予越其右,则雾出于左。
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
山高风巨,雾气去来无定。
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④,时没为银海。
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
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
至险绝处,澄源并肩手相接。
度险,下至山坳,暝色已合。
复从峡度栈⑤以上,止文殊院。
【注释】①文殊院:在天都、莲花两峰间,左有狮石,右有象石,后毁于火。
今在原址建宾馆,名玉屏楼。
②擥(lǎn):同“揽”,持、握。
③天都:天都峰,海拔1810米。
峰顶有一巨石耸立,高数十丈,有石级可登。
顶部略呈长方形,长约十步,宽约五步,刻有“登峰造极”四字。
④峤(jiào):尖而高的山。
⑤栈(zhàn):即栈道。
在峭岩陡壁上,傍山凿孔、架木连阁修成的道路,又称阁道。
【译文】这时仆人都因山路险阻而落在后面,我也停下来不朝上走;而一路的奇景,不知不觉地吸引我独自前往。
登上峰头后,一座庙如鸟翅张开,名文殊院,也是我前年想攀登而没有登的地方。
左边是天都峰,右边是莲花峰,背靠玉屏蜂,莲花、天都两峰的秀美山色,近得似乎可以伸手揽住。
《游黄山日记》阅读答案

《游黄山日记》阅读答案
初四日十五里,至汤口。
五里,至汤寺,浴于汤池。
扶杖望朱砂庵而登。
十里,上黄泥冈。
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
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则天都、莲花二顶,俱秀出天半。
路旁一岐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几达天都侧。
复北上,行石罅中。
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
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披,灿若图绣。
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
1 解释下面的字。
欲【于】汤池( ) 断者架木【通】之()
2写出作者登山的行踪。
3翻译。
(1)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2)枫松相间,五色纷披,灿若图绣。
3选文最后一句【兹游快且愧矣】中的【快】与【愧】相矛盾吗?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在修通
2.汤口-汤寺-汤池-朱砂庵-黄泥冈-天都峰半山腰-天都峰-天都峰顶
3.先前被云雾遮没的诸个山峰,渐渐显露出来,又渐渐落到了我的手杖底下枫树和松树交错相杂,五彩缤纷,犹如图画与锦绣般灿烂
4.不矛盾。
'快"是因为此次游黄山是一生中所见到的奇观,而且是如此奇特,“愧”是因为往日未曾一探究竟。
游黄山日记

游黄山日记游黄山日记忙碌而充实的一天结束了,相信大家这一天里都收获颇丰吧,是时候认真地写好日记了。
你所见过的日记应该是什么样的?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游黄山日记,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游黄山日记1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两游黄山,曾赞叹说:"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又留下"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
而我也倾慕黄山已久,却没有时间领略它的风采。
如今,机会终于来了。
黄山是热情的。
我们刚到山脚下,从旅游车里出来,便有一阵热风迎面扑来,顿时,我们便出了一身热汗,可见黄山多么热情啊!而且,一路上,黄山的这份热情一点都没有减少。
不但如此,我们在爬了七点五公里后才见到了黄山的第一位"接待人"——迎客松。
迎客松长在悬崖边山顶上,树干粗大,树枝向两边展开,好像在张开双臂欢迎我们。
可以想象黄山一定是想在"接待人"之前感受到前来拜访他的客人的诚心,所以才铺设了长长的山路以便有更多时间做好热情欢迎的准备工作。
可这份热情实在让我们有些吃不消!黄山也是淘气的。
在我们往玉屏峰进发时,一座座山脉连绵起伏,姿态万千。
他就像喜爱艺术的顽皮孩子一样,在每块岩石上都进行了漫不经心地雕刻和涂画。
于是,有的石头像静卧的乌龟,有的却似变异的大鱼;有的像锋利的大刀直插云宵,又有的像生锈的板斧横亘眼前;有的如烧饼布满了斑斑点点的芝麻,又有的像悬垂着的姑娘们华丽而飘逸的披巾一部分台阶如同从天上挂下来的软梯,真陡啊!他的淘气涂抹让我们赏心悦目,又感觉雄宏大气,好像一位收藏家的广泛藏品一样,十分有趣。
黄山还是善解人意的。
当我累得气喘吁吁时,黄山就在我前方放下宽阔的石凳,擦掉尘土,飞洒点点雨迹,供我休息;当我热得满头大汗时,黄山就送来阵阵?狗纾梦仪逅コ锶龋坏蔽腋械胶蒙奕な保粕奖闩闪街恍『镒永次课饰遥何铱模黾右恍┗钇们槿ぁ?黄山的气候更是多变的。
据导游介绍,黄山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由于山高谷深,气候呈垂直变化。
《游黄山日记》(徐霞客游记)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关于徐霞客游记《徐霞客游记》是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学家(一作宏祖,号霞客)经34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
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重要的价值。
游黄山日记原文初二日自白岳下山,十里,循麓而西,抵南溪桥。
渡大溪,循别溪,依山北行。
十里,两山峭逼如门,溪为之束。
越而下,平畴颇广。
二十里,为猪坑。
由小路登虎岭,路甚峻。
十里,至岭。
五里,越其麓。
北望黄山诸峰,片片可掇拾取。
又三里,为古楼坳。
溪甚阔,水涨无梁,木片弥满布一溪,涉之甚难。
二里,宿高桥。
初三日随樵者行,久之,越岭二重。
下而复上,又越一重。
两岭俱峻,曰双岭。
共十五里,过江村。
二十里,抵汤口,香溪、温泉诸水所由出者。
折而入山,沿溪渐上,雪且没趾。
五里,抵祥符寺。
汤泉即黄山温泉,又名朱砂泉在隔溪,遂俱解衣赴汤池。
池前临溪,后倚壁,三面石甃,上环石如桥。
汤深三尺,时凝寒未解,面汤气郁然,水泡池底汩汩起,气本香冽。
黄贞父谓其不及盘山,以汤口、焦村孔道,浴者太杂遝(即杂乱出)。
浴毕,返寺。
僧挥印引登莲花庵,蹑雪循涧以上。
涧水三转,下注而深泓者,曰白龙潭;再上而停涵石间者,曰丹井。
井旁有石突起,曰“药臼”,曰“药铫”即小铁锅。
宛转随溪,群峰环耸,木石掩映。
如此一里,得一庵,僧印我他出,不能登其堂。
堂中香炉及钟鼓架,俱天然古木根所为。
遂返寺宿。
初四日兀坐枯坐听雪溜竟日。
初五日云气甚恶,余强卧至午起。
挥印言慈光寺颇近,令其徒引。
过汤地,仰见一崖,中悬鸟道,两旁泉泻如练。
余即从此攀跻上,泉光云气,撩绕衣裾。
已转而右,则茅庵上下,磬韵香烟,穿石而出,即慈光寺也。
徐霞客游黄山日记鉴赏

《徐霞客游记》是我国游记作品中的不朽之作,更是游记作品的巅峰。
而选修课,天性喜欢猎奇,可以说是到“闻奇必探,见险必截”。
每每遇到古洞、名刹、温泉、飞瀑、奇峰、深林、幽皇等奇异景观,他都把安危置之度外,只求一览“庐山真面目”。
他在自己的记录中说:“亘古人迹未到之处,不惜捐躯命,多方竭虑以赴之,期于必造其域,必穷其奥而后止。
”他在云南腾越为了把一个岩洞看个明白,冒死攀登上悬崖;在湖南茶陵时,独闯传说中神秘的麻叶洞;在广西融县真仙岩,徐霞客为了探索一个时洞,竟从一条横卧的巨蟒身上跨过,进到洞内。
如此热忱,行程万里,真实与坚毅,才得以成就了这部内容丰富,价值无限的游记大作!我选取了游记中的《游黄山日记》作为鉴赏对象。
黄山,素来富有声誉的名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山脉面积1200平方公里,核心景区面积约160.6平方公里,主体以花岗岩构成,最高处莲花峰,海拔1864米。
原名黟山,因峰岩青黑,遥望苍黛而名。
后因传轩辕黄帝曾在此炼丹成仙,唐玄宗信奉道教,故于天宝六年改为“黄山”。
黄山有“泰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衡岳之烟云、匡庐之飞瀑、雁荡之巧石、峨嵋之清秀”。
并被世人誉为“天下第一奇山”。
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两次登临黄山,赞叹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这篇文章中的优美文辞,如“挥印言慈光寺颇近,令其徒引。
过汤地,仰见一崖,中悬鸟道,两旁泉泻如练。
余即从此攀跻上,泉光云气,撩绕衣裾。
已转而右,则茅庵上下,磬韵香烟,穿石而出,即慈光寺也。
寺旧名珠砂庵。
比丘为余言:“山顶诸静室,径为雪封者两月。
今早遣人送粮,山半雪没腰而返。
”讲悬崖高耸,飞鸟难绝,泉水倾泻直下的情景描绘的淋漓尽致。
而作者攀登途中,周身为水雾云气所萦绕,又恍如隔世,更似身入仙境,令人心驰神往,陶醉其中。
黄山云海之美,在作者笔下尽展无遗,没有磅礴的气势,却多了仙境般的神秘绮丽,别具一格。
初六日,天色甚朗。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苏轼《记游白水岩》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1、挟澄源、奴子仍下峡路。
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
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
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
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
历险数次,遂达峰顶。
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予以登。
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
时浓雾半作.半止,每一阵至,则对面不见。
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
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予越其右,则.雾出于左。
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
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
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
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至险绝处,澄源并肩手相接。
度险,下至山坳,暝色已合。
复从峡度栈以上,止文殊院。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节选)2、绍圣元年十二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山佛迹院。
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以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
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
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水涯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壮甚。
俯仰度数谷。
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
到家,二鼓矣。
复与过饮酒,食馀甘①,煮菜,顾影颓然,不复能寐。
书以付过。
东坡翁。
(节选自苏轼《记游白水岩》)3、绍兴二十八年八月三日,欲夕,步自阛阓中出,并溪南行百步,背溪而西又百步,复并溪南行。
溪上下色皆重碧,幽邃靖深,意若不欲流。
溪未穷,得支径,西升上数百尺。
既竟,其顶隐而青者,或远在一舍外,锐者如簪.,缺者如玦.,隆者如髻,圆者如璧;长林远树,出没烟霏,聚者如悦,散者如别,整者如戟,乱者如发,于冥蒙中以意命之。
水数百脉,支离胶葛,经纬参错,迤者为.溪,漫者为汇,断者为沼,涸者为坳.。
洲汀岛屿,向背离合;青树碧蔓,交罗蒙络。
小舟叶叶,纵横进退,摘翠者菱,挽红者莲,举白者鱼,或志得意满而归,或夷犹容与若无所为者。
徐霞客游黄山日记的的读后感

徐霞客游黄山日记的的读后感首先,我对于黄山有了更多的了解。
黄山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其险峻的山峰,奇特的山水,以及变幻莫测的云雾令人叹为观止。
徐霞客在日记中对黄山的描写让我感受到了他身临其境的感受,他用精准的笔触描绘出了山的峻峭、水的清澈、云的缭绕,以及人文景观的魅力。
在他的日记中,我感受到了一种中国传统自然观的魅力,在这种传统自然观中,山水被视为神灵所居之处,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和灵性。
通过徐霞客的日记,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古代人对于自然景观的敬畏和赞美之情,也更加理解了中国古代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其次,徐霞客的日记中也体现出了他对于自然、人文的思考和感悟。
在他的日记中,他不仅对自然景观有着深刻的感悟,同时也对人文景观有着自己的看法。
在徐霞客的眼中,自然与人文是相辅相成的,他认为自然景观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人类的文明也是在自然环境中孕育而生。
这种观点让我深刻地理解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也让我更加珍惜自然环境和人文遗产。
徐霞客的日记让我感受到了古代旅行者对于自然、人文的关注和启发,同时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以及热爱自然与人文的美好。
最后,通过徐霞客的日记,我对于这位古代旅行者有了更多的了解。
徐霞客是一位中国古代著名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他背包匣行千里,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游记和地理著作。
在他的日记中,我感受到了他对于自然、人文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也感受到了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积极探索。
徐霞客的日记是中国古代旅行文学的珍贵遗产,通过这些日记,我们可以窥见古代人的生活状态和价值观,也可以感受到古代旅行者的风采和志向。
这让我对于古代传统文化产生了更深的兴趣,也对中国古代旅行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通过阅读徐霞客游黄山的日记,我不仅对于黄山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时也感受到了古代旅行者对于自然、人文的热爱和赞美,也对古代旅行文学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这本日记让我对于中国传统自然观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于中国古代旅行文学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对于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徐霞客《游黄山日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徐霞客《游黄山日记》原文及翻译译文1、徐霞客《游黄山日记》原文及翻译译文徐霞客《游黄山日记》原文及翻译徐霞客原文:初六日,天色甚朗。
觅导者各携筇上山,过慈光寺。
从左上,石峰环夹,其主石级为积雪所平,一望如玉。
疏木茸茸中,仰见群峰盘结,天都独巍然上挺。
数里,级愈峻,雪愈深,其阴处冻雪成冰,坚滑不容着趾。
余独前,持杖凿冰,得一孔置前趾,再凿一孔,以移后趾。
从行者俱循此法得度。
上至平冈,则莲花、云门诸峰,争奇竞秀,若为天都拥卫者。
由此而入,尽皆怪松悬结。
高者不盈丈,低仅数寸,平顶短髲,盘根虬干,愈短愈老,愈小愈奇,不意奇山中又有此奇品也!松石交映间,冉冉僧一群从夭而下,俱合掌言:“阻雪山中已三月,今以觅粮勉到此。
公等何由得上也?”且言:“我等前海诸庵,俱已下山,后海山路尚未通,惟莲花洞可行耳。
”已而从天都峰侧攀而上,透峰罅而下,东转即莲花洞路也。
余急于光明顶、石笋矼之胜,遂循莲花峰而北。
上下数次,至天门。
两壁夹立,中阔摩肩,高数十丈,仰面而度,阴森悚骨。
其内积雪更深,凿冰上跻,过此得平顶,即所谓前海也。
由此更上一峰,至平天矼矼之兀突独耸者,为光明顶。
由矼而下,即所谓后海也。
盖平天矼阳为前海,阴为后海,乃极高处,四面皆峻坞,此独若平地。
前海之前,天都莲花二峰最峻,其阳属徽之歙,其阴属宁之太平。
余至平天矼,欲望光明顶而上。
路已三十里,腹甚枵,遂入矼后一庵。
庵僧俱踞石向阳。
主僧曰智空,见客色饥,先以粥饷。
且曰:“新日太皎,恐非老晴。
”因指一僧谓余曰:“公有余力,可先登光明顶而后中食,则今日犹可抵石笋矼,宿是师处矣。
”余如言登顶,则天都、莲花并肩其前,翠微、三海门环绕于后,下瞰绝壁峭岫,罗列坞中,即丞相原也。
顶前一石,伏而复起,势若中断,独悬坞中,上有怪松盘盖。
(选自《徐霞客游记》,有删节)【注】髲,毛发。
矼,石桥。
枵,肚子饿。
译文:初六日,天色很晴朗。
寻觅到一位向导,各自拿着竹杖上山,经过慈光寺。
(我们)从左面往上攀登,石峰环绕相夹,那里的石级被积雪铺平,满眼望去就像白玉一般。
徐霞客《游黄山日记》与袁枚《游黄山记》对比阅读(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徐霞客《游黄山日记》与袁枚《游黄山记》对比阅读(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余至平天石工,华垩光明顶而上。
腹甚榜,遂入社后一庵。
主僧曰智空,见客色饥,先以粥饷。
且日:“新日太皎,恐非老睛。
”因指一僧谓余日:“公有余力,可先登光明顶而后中食,则今日犹可抵石笋石工,宿是师处矣。
”余如言登顶,则天都、莲花并肩其前,翠微、三海门环绕于后,下瞰绝壁峭岫,罗列坞中。
顶前一石,伏而复起,势若中断,独悬坞中,上有怪松盘盖。
下入庵,黄粱已熟。
饭后,北向过一岭,脚躅菁莽中,入一庵,日狮子林,即智空所指宿处。
主僧霞光,已待我庵前矣。
遂指庵北二峰日:“公可先了此胜。
”从之。
俯筑其阴,则乱峰列岫,争奇并起。
循之西,崖忽中断,架木连之,上有松一株,可攀引而度。
度崖,姿石罅而上,乱石危缀间,构木为石,其中亦可置足,然不如踞石下就更雄胜耳。
下崖,循而东,里许,为石笋石工。
社脊斜豆,两夹悬坞中,乱峰森罗,其西一面即向崖所衮:者。
石工侧一峰突起,多奇石怪松。
登之,俯瞰壑中,正与向崖对瞰,峰回岫转,顿改前观。
(节选自徐霞客《游黄山日记》)材料二:次日,登大小清凉台。
台下峰如笔,如矢,如笋,如竹林,如刀戟,如船上桅。
食顷,有白练绕树,此云铺海也。
初漠J然常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青山群露角尖,类大盘凝脂中有笋脯蠹现状。
俄而离散,则万峰簇簇,仍还原形。
余坐松顶,节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
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
薄暮,往西海门观落日,东峰屏列,西峰插地怒起,个呵鹘突数十峰,类天台琼台。
红日将坠,一峰以首承之,似吞似捧。
余不能危,被风掀落;不能袜,被水沃透;不敢杖,动陷软沙;不敢仰,虑石崩压。
左顾右睨,前探后嘱,恨不能化千亿身,逐峰皆到。
当“海马①”负时,捷若猱猿,冲突急走,千万山亦学人奔,状如潮涌。
俯视深坑、怪峰,在脚底相待。
倘一失足,不堪置想。
然事已至此,惴栗无益。
若禁缓之,自觉无勇。
不得已,托孤寄命,凭渠所往,觉此身便已羽化。
徐霞客游记关于山的描写

徐霞客游记关于山的描写
今天,我们一家人去了黄山。
它是我们祖国着名的风景名胜区,那里的景色真美啊!你看:山连着山,像一条巨大的绿色长龙,蜿蜒盘旋。
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山上树木繁茂,郁郁葱葱。
微风吹拂,树丛沙沙作响,宛如无数绿色的波浪在起伏、澎湃。
这是大自然赋予黄山最美妙的乐章。
我们来到半山腰一看,啊!云海!仿佛自己置身于仙境之中。
黄山海拔1500米以上,常年云雾缭绕,烟波浩淼。
当太阳升起时,阳光把云海染成金黄色;当太阳下山时,云海又把阳光染成淡淡的粉红色。
我们顺着石阶往上爬。
爬到半山腰时就看到了一块巨石立在那儿。
那就是著名的迎客松,它像一位好客的主人张开双臂欢迎我们呢!
最后一站是光明顶。
它位于黄山最高峰——莲花峰的顶部,海拔1545米。
站在光明顶上往下看,感觉自己就像是在云端里行走一样。
黄山的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被称为四绝。
黄山的松树有几千种之多,千姿百态,让人应接不暇。
—— 1 —1 —。
[徐霞客游记简介]徐霞客简介
![[徐霞客游记简介]徐霞客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a69c488b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2f.png)
[徐霞客游记简介]徐霞客简介徐霞客简介篇1:徐霞客游记简介及选文(3)游黄山日记初二日自白岳下山,十里,循麓而西,抵南溪桥。
渡大溪,循别溪,依山北行。
十里,两山峭逼如门,溪为之束。
越而下,平畴颇广。
二十里,为猪坑。
由小路登虎岭,路甚峻。
十里,至岭。
五里,越其麓。
北望黄山诸峰,片片可掇duō拾取。
又三里,为古楼坳。
溪甚阔,水涨无梁,木片弥满布一溪,涉之甚难。
二里,宿高桥。
初三日随樵者行,久之,越岭二重。
下而复上,又越一重。
两岭俱峻,曰双岭。
共十五里,过江村。
二十里,抵汤口,香溪、温泉诸水所由出者。
折而入山,沿溪渐上,雪且没趾。
五里,抵祥符寺。
汤泉即黄山温泉,又名朱砂泉在隔溪,遂俱解衣赴汤池。
池前临溪,后倚壁,三面石徐霞客简介篇2:描写桂林的水的散文桂林的水漓江漓江风景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风景最美的岩溶山水游览区,千百年来它不知陶醉了多少文人墨客。
桂林漓江风景区以桂林市为中心,北起兴安灵渠,南至阳朔,由漓江一水相连。
桂林山水向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四绝闻名中外。
桂林漓江风景区游览胜地繁多,在短期内只能择其主要景点进行游览,其中一江(漓江)、两洞(芦笛岩、七星岩)、三山(独秀峰、伏波山、叠彩山)具有代表性,它们基本上是桂林山水的精华所在。
漓江发源于兴安县猫儿山,从桂林到阳朔83公里水程,漓江像蜿蜒的玉带,缠绕在苍翠的奇峰中,造化为世界上规模最大、景色最为优美的岩溶景区。
乘舟泛游漓江,可观奇峰倒影、碧水青山、牧童悠歌、渔翁闲吊、古朴的田园人家、清新的呼吸——一切都那么诗情画意。
目前经批准开放的漓江游览有三段:市区水上游览、漓江精华游、阳朔漓江水上游,下面将通过“漓江精华游”行程为阁下介绍漓江这一副气势磅礴画卷中最为精彩的点睛之处。
遇龙河是漓江在阳朔境内最长的一条支流,全长43.5公里,流域面积158.47平方公里,流经阳朔县的金宝、葡萄、白沙、阳朔、高田等5个乡镇、20多个村庄,人称“小漓江”,不是漓江胜似漓江。
游黄山日记(后)〔明〕徐弘祖

游黄山日记(后)〔明〕徐弘祖游黄山日记(后).〔明〕徐弘祖戊午九月初三日出白岳榔梅庵,至桃源桥。
从小桥右下,陡甚,即旧向黄山路也。
七十里,宿江村。
初四日。
十五里至汤口(1)。
五里至汤寺(2),浴于汤池。
扶杖望硃砂庵(3)而登,十里上黄泥冈,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
转入石门(4),越天都(5)之胁而下,则天都、莲花(6)二顶,俱秀出天半。
路旁一岐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几达天都侧。
复北上,行石罅中。
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
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披,灿若图绣。
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
时夫仆俱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
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
既登峰头,一庵翼然,为文殊院(7),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
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风(8)。
两峰秀色,俱可手揽。
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
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遇游僧澄源至,兴甚勇。
时已过午,奴辈适至。
立庵前,指点两峰。
庵僧谓天都虽近而无路,莲花可登而路遥,只宜近盼天都,明日登莲顶。
余不从,决意游天都。
挟澄源、奴子,仍下峡路。
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
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
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
历险数次,遂达峰顶。
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余以登。
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
时浓雾半作半止,每一阵至,则对面不见,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
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予越其右,则雾出于左。
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
山高风巨,雾气去来无定,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
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
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
至险绝处,澄源并肩手相接。
度险下至山坳,暝色已合,复从峡度栈以上,止文殊院。
初五日平明,从天都峰坳中北下二里,石壁岈然。
关于《黄山游记》作文_小学作文

关于《黄山游记》作文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两游黄山,曾赞叹说:"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又留下"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
而我也倾慕黄山已久,却没有时间领略它的风采。
如今,机会终于来了。
黄山是热情的。
我们刚到山脚下,从旅游车里出来,便有一阵热风迎面扑来,顿时,我们便出了一身热汗,可见黄山多么热情啊!而且,一路上,黄山的这份热情一点都没有减少。
不但如此,我们在爬了七点五公里后才见到了黄山的第一位"接待人"——迎客松。
迎客松长在悬崖边山顶上,树干粗大,树枝向两边展开,好像在张开双臂欢迎我们。
可以想象黄山一定是想在"接待人"之前感受到前来拜访他的客人的诚心,所以才铺设了长长的山路以便有更多时间做好热情欢迎的准备工作。
可这份热情实在让我们有些吃不消!黄山也是淘气的。
在我们往玉屏峰进发时,一座座山脉连绵起伏,姿态万千。
他就像喜爱艺术的顽皮孩子一样,在每块岩石上都进行了漫不经心地雕刻和涂画。
于是,有的石头像静卧的乌龟,有的却似变异的大鱼;有的像锋利的大刀直插云宵,又有的像生锈的板斧横亘眼前;有的如烧饼布满了斑斑点点的芝麻,又有的像悬垂着的姑娘们华丽而飘逸的披巾……一部分台阶如同从天上挂下来的软梯,真陡啊!1 / 9他的淘气涂抹让我们赏心悦目,又感觉雄宏大气,好像一位收藏家的广泛藏品一样,十分有趣。
黄山还是善解人意的。
当我累得气喘吁吁时,黄山就在我前方放下宽阔的石凳,擦掉尘土,飞洒点点雨迹,供我休息;当我热得满头大汗时,黄山就送来阵阵?狗纾梦仪逅コ锶龋坏蔽腋械胶蒙奕な保粕奖闩闪街恍『镒永次课饰遥何铱模黾右恍┗钇们槿ぁ?黄山的气候更是多变的。
据导游介绍,黄山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由于山高谷深,气候呈垂直变化。
同时由于北坡和南坡受阳光的辐射温差大,局部地形对其气候起主导作用,形成云雾多、湿度大、降水多的气候特点。
游黄山日记后

“天 都 虽 近 而 无 路 , 莲 花 可 登 而 路 遥 。 只 宜 近 盼 天 都 , 明 日登 莲 顶 。 ” 余 不 从 ,决 意 游 天 都 。 挟 澄 源 、 奴 子 仍 F峡 路 。 至 天 都 侧 , 从 流 石 蛇 行 而 上 。 攀 草 牵 棘 , 石 块 丛 起 则 历 块 , 石 崖 侧 削 则 援 崖 。 每 至 手 足 无 可 着 处 ,澄 源 必 先 登 垂 接 。 每 念 上 既 如 此 , 下 何 以堪 ? 终 亦 不 顾 。 历 险 数 次 ,遂 达 峰 顶 。 惟 一 石 顶 壁 起 犹 数 十 丈 , 澄 源 寻 视 其 侧 ,得 级 ,挟 予 以 登 。 万 峰 无 不 下 伏 , 独 莲 花 与 抗 耳 。 时 浓 雾 半 作 半 止 ,每 一 阵 至 ,则 对 面 不 见 。 眺 莲 花 诸 峰 , 多 在 雾 中 。 独 I: 天 都 , 予 至 其 前 , 则 雾 徙 于 后 ;予 越 其 右 ,则 雾 出 于 左 。 其 松 犹 有 曲 挺 纵 横 者 ; 柏 虽 大 干 如 臂 , 无 不 平 贴 石 上 , 如 苔 藓 然 。 山 高 风 巨 , 雾 气 去 来 无 定 。 下 盼 诸 峰 ,时 出 为 碧 峤 , 时 没 为 银 海 。 再 眺 山 下 , 则 日光 晶 晶 , 别 一 区 宇 也 。 日渐 暮 ,遂 前 其 足 ,手 向 后 据 地 ,
徐霞客游黄山作文

徐霞客游黄山作文
我踏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了名山一一黄山。
随着观光缆车的向上移动,黄山的美丽风姿渐渐露出了眉头。
才到山腰,我就被她那迷人的风光给迷住了,无法自拔。
过了五分钟,到达了缆车的终点。
下了缆车,回望来时的路上,众山都隐在白雾之中,在欣喜之余,我又感到丝丝害怕。
毕竟这里是高达一千多米的高山,而且我有一点点恐高。
此时的我们多感到有些冷,一阵风吹来我们就打哆嗉了。
不久,我们来到了欣赏黄山镇山之宝之-一飞来石的地方。
据说这块飞来石,是传说女妈补天是留下的石头,还有一块就是贾宝玉出生时嘴里含着的通灵宝玉。
那块飞来石,呈葫芦状,远远望去,的确向从天上飞来的石头。
接着,我们来到了光明顶,这里是欣赏日出于日落的最佳地方。
可惜,我们到这里已是中午,无法欣赏美丽的日出与日落了。
这里是黄山第二峰,高达1680米。
在这里,有一座还未完工的气象台。
登上最高点,可以看见无数山峰匍匐在山脚下,景色优美。
还可以看见比光明顶高出4米的黄山第一峰-一莲花峰在攀爬莲花峰的游客像一只只蚂蚁,渺小而数量大,非常壮观。
最后,我们来带了迎客松这里。
迎客松的叶子伸向游客,好像在迎接远方的客人,故曰迎客松。
迎客松非常有名几乎来到黄山的游客,都要来会一会这迎客松,拍照留念。
黄山不愧为世界名山,风景秀丽,令人流连忘返!。
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的意思

1.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的意思?
答:意思是“四周环顾,只见奇峰错落地排列,众多的山谷纵横交错,实在是黄山风景最美的地方”!出自《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
【原文】
时夫仆俱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
既登峰头,一庵翼然,为文殊院,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
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风,两峰秀色,俱可手擥。
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
【注释】
①翼然:形容屋檐四角翘起,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
②手擥:伸手揽取。
擥:通“揽”,收取。
以上几句形容天都、莲花距离很近,秀丽景色进入眼底。
【译文】
这时仆人们都因路险阻隔而走在后面,我也停下来不向上攀登;可是一路上奇丽的景色,不觉又吸引着我一人前往。
登上山头后,见一个小寺庙檐角翘起,像小鸟张开翅膀似地立在那儿,这就是文殊院,也是我从前想登而没有登的地方。
它左边是天都峰,右边是莲花峰,背后倚的是玉屏风,两峰秀丽的景色,好象都可以伸手揽取。
四周环顾,只见奇峰错落地排列,众多的山谷纵横交错,实在是黄山风景最美的地方!如果不是第二次来,怎么知道它如此奇丽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初二日自白岳下山,十里,循麓而西,抵南溪桥。
渡大溪,循别溪,依山北行。
十里,两山峭逼如门,溪为之束。
越而下,平畴颇广。
二十里,为猪坑。
由小路登虎岭,路甚峻。
十里,至岭。
五里,越其麓。
北望黄山诸峰,片片可掇duō拾取。
又三里,为古楼坳。
溪甚阔,水涨无梁,木片弥满布一溪,涉之甚难。
二里,宿高桥。
初三日随樵者行,久之,越岭二重。
下而复上,又越一重。
两岭俱峻,曰双岭。
共十五里,过江村。
二十里,抵汤口,香溪、温泉诸水所由出者。
折而入山,沿溪渐上,雪且没趾。
五里,抵祥符寺。
汤泉即黄山温泉,又名朱砂泉在隔溪,遂俱解衣赴汤池。
池前临溪,后倚壁,三面石甃,上环石如桥。
汤深三尺,时凝寒未解,面汤气郁然,水泡池底汩汩起,气本香冽。
黄贞父谓其不及盘山,以汤口、焦村孔道,浴者太杂遝tà即杂乱出。
浴毕,返寺。
僧挥印引登莲花庵,蹑雪循涧以上。
涧水三转,下注而深泓者,曰白龙潭;再上而停涵石间者,曰丹井。
井旁有石突起,曰“药臼”,曰“药铫”diào即小铁锅。
宛转随溪,群峰环耸,木石掩映。
如此一里,得一庵,僧印我他出,不能登其堂。
堂中香炉及钟鼓架,俱天然古木根所为。
遂返寺宿。
初四日兀wù坐枯坐听雪溜竟日。
初五日云气甚恶,余强卧至午起。
挥印言慈光寺颇近,令其徒引。
过汤地,仰见一崖,中悬鸟道,两旁泉泻如练。
余即从此攀跻上,泉光云气,撩绕衣裾。
已转而右,则茅庵上下,磬韵香烟,穿石而出,即慈光寺也。
寺旧名珠砂庵。
比丘为余言:“山顶诸静室,径为雪封者两月。
今早遣人送粮,山半雪没腰而返。
”余兴大阻,由大路二里下山,遂引被卧。
初六日天色甚朗。
觅导者各携筇qióng手杖上山,过慈光寺。
从左上,石峰环夹,其中石级为积雪所平,一望如玉。
蔬木茸茸中,仰见群峰盘结,天都独巍然上挺。
数里,级愈峻,雪愈深,其阴处冻雪成冰,坚滑不容着趾。
余独前,持杖凿冰,得一孔置前趾,再凿一孔,以移后趾。
从行者俱循此法得度。
上至平冈,则莲花、云门诸峰,争奇竞秀,若为天都拥卫者。
由此而入,绝岘yǎn大小成两截的山危崖,尽皆怪松悬结。
高者不盈丈,低仅数寸,平顶短髲,盘根虬干,愈短愈老,愈小愈奇,不意奇山中又有此奇品也!松石交映间,冉冉慢慢地僧一群从天而下,俱合掌言:“阻雪山中已三月,今以觅粮勉到此。
公等何由得上也?”且言:“我等前海诸庵,俱已下山,后海山路尚未通,惟莲花洞可行耳。
”已而从天都峰侧攀而上,透峰罅而下,东转即莲花洞路也。
余急于光明顶、石笋矼gāng又作“杠”,即石桥之胜,遂循莲花峰而北。
上下数次,至天门。
两壁夹立,中阔摩肩,高数十丈,仰面而度,阴森悚骨。
其内积雪更深,凿冰上跻,过此得平顶,即所谓前海也。
由此更上一峰,至平天矼。
矼之兀突独耸者,为光明顶。
由矼而下,即所谓后海也。
盖平天矼阳为前海,阴为后海,乃极高处,四面皆峻坞,此独若平地。
前海之前,天都莲花二峰最峻,其阳属徽之歙shè地名,其阴属宁之太平。
余至平天矼,欲望光明顶而上。
路已三十里,腹甚枵xiāo变虚,即肚子很饿,遂入矼后一庵。
庵僧俱踞石向阳。
主僧曰智空,见客色饥,先以粥饷。
且曰:“新日太皎,恐非老睛。
”因指一僧谓余曰:“公有余力,可先登光明顶而后中食,则今日犹可抵石笋矼,宿是师处矣。
”余如言登顶,则天都、莲花并肩其前,翠微、三海门环绕于后,下瞰绝壁峭岫,罗列坞中,即丞相原也。
顶前一石,伏而复起,势若中断,独悬坞中,上有怪松盘盖。
余侧身攀踞其上,而浔阳踞大顶相对,各夸胜绝。
下入庵,黄粱已熟。
饭后,北向过一岭,踯躅菁莽中,入一庵,曰狮子林,即智空所指宿处。
主僧霞光,已待我庵前矣。
遂指庵北二峰曰:“公可先了此胜。
”从之。
俯窥其阴,则乱峰列岫,争奇并起。
循之西,崖忽中断,架木连之,上有松一株,可攀引而度,所谓接引崖也。
度崖,空石罅而上,乱石危缀间,构木为石,其中亦可置足,然不如踞石下窥更雄胜耳。
下崖,循而东,里许,为石笋矼。
矼脊斜亘,两夹悬坞中,乱峰森罗,其西一面即接引崖所窥者。
矼侧一峰突起,多奇石怪松。
登之,俯瞰壑中,正与接引崖对瞰,峰回岫转,顿改前观。
下峰,则落照拥树,谓明晴可卜,踊跃归庵。
霞光设茶,引登前楼。
西望碧痕一缕,余疑山影。
僧谓:“山影夜望甚近,此当是云气。
”余默然,知为雨兆也。
初七日四山雾合。
少顷,庵之东北已开,西南腻甚指雾气非常凝滞厚重,若以庵为界者,即狮子峰亦在时出时没间。
晨餐后,由接引崖践雪下。
坞半一峰突起,上有一松裂石而出,巨干高不及二尺,而斜拖曲结,蟠翠三丈余,其根穿石上下,几与峰等,所谓“扰龙松”是也。
攀玩移时,望狮子峰已出,遂杖而西。
是峰在庵西南,为案山。
二里,蹑其巅,则三面拔立坞中,其下森峰列岫,自石笋、接引两坞迤逦至此,环结又成一胜。
登眺间,沉雾渐爽舒朗,急由石笋矼北转而下,正昨日峰头所望森阴径也。
群峰或上或下,或巨或纤,或直或欹,与身穿绕而过。
俯窥辗顾,步步生奇,但壑深雪厚,一步一悚。
行五里,左峰腋一窦透明,曰“天窗”。
又前,峰旁一石突起,作面壁状,则“僧坐石”也。
下五里,径稍夷,循涧而行。
忽前涧乱石纵横,路为之塞。
越石久之,一阙新崩,片片欲堕,始得路。
仰视峰顶,黄痕一方,中间绿字宛然可辨,是谓“天牌”,亦谓“仙人榜”。
又前,鲤鱼石;又前,白龙池。
共十五里,一茅出涧边,为松谷庵旧基。
再五里,循溪东西行,又过五水,则松谷庵矣。
再循溪下,溪边香气袭人,则一梅亭亭正发,山寒稽雪,至是始芳。
抵青龙潭,一泓深碧,更会两溪,比白龙潭势既雄壮,而大石磊落,奔流乱注,远近群峰环拱,亦佳境也。
还餐松谷,往宿旧庵。
余初至松谷,疑已平地,及是询之,须下岭二重,二十里方得平地,至太平县共三十五里云。
初八日拟寻石笋奥境,竟为天夺,浓雾迷漫。
抵狮子林,风愈大,雾亦愈厚。
余急欲趋炼丹台,遂转西南。
三里,为雾所迷,偶得一庵,入焉。
雨大至,遂宿此。
初九日逾午少霁qì晴。
庵僧慈明,甚夸西南一带峰岫不减石笋矼,有“秃颅朝天”、“达摩面壁”诸名。
余拉浔阳蹈乱流至壑中,北向即翠微诸峦,南向即丹台诸坞,大抵可与狮峰竞驾,未得比肩石笋也。
雨踵至,急返庵。
初十日晨雨如注,午少停。
策杖二里,过飞来峰,此平天矼之西北岭也。
其阳坞中,峰壁森峭,正与丹台环绕。
二里,抵台。
一峰西垂,顶颇平伏。
三面壁翠合沓重叠,前一小峰起坞中,其外则翠微峰、三海门蹄股拱峙。
登眺久之。
东南一里,绕出平天矼下。
雨复大至,急下天门。
两崖隘肩,崖额飞泉,俱从人顶泼下。
出天门,危崖悬叠,路缘崖半,比后海一带森峰峭壁,又转一境。
“海螺石”即在崖旁,宛转酷肖,来时忽不及察,今行雨中,颇稔其异,询之始知。
已趋大悲庵,由其旁复趋一庵,宿悟空上人处。
十一日上百步云梯。
梯磴插天,足趾及腮,而磴石倾侧崡岈,兀兀wù挺立高耸欲动,前下时以雪掩其险,至此骨意俱悚。
上云梯,即登莲花峰道。
又下转,由峰侧而入,即文殊院、莲花洞道也。
以雨不止,乃下山,入汤院,复浴。
由汤口出,二十里抵芳村,十五里抵东潭,溪涨不能渡而止。
黄山之流,如松谷、焦村,俱北出太平;即南流如汤口,亦北转太平入江;惟汤口西有流,至芳村而巨,南趋岩镇,至府西北与绩溪会。
【译文】初二日从白岳山下山,走十里路,顺着山麓向西,抵达南溪桥。
渡过大溪,顺着别溪水,沿着山麓向北走。
走十里路,就见两座山陡削而逼近像两扇门,溪水被它所约束。
越过两山向下走,眼前平坦的田畴很宽广。
走二十里路,就是猪坑。
从小路攀登虎岭,路很险峻。
又走十里路,到达虎岭。
走完五里路,越过虎岭山麓。
向北看,黄山的各座山峰,小如片片山石,似乎可以拾取。
又走三里路,就是古楼坳。
溪水很宽阔,溪水暴涨而又没有桥梁,木片遍布一条溪水,赤足涉过溪水很艰难。
二里后,在高桥歇宿。
初三日随着樵夫一同走,走了很久,翻越过两座山岭。
下山后再重新爬上另一山,又翻越过一座山岭。
两座山岭都很险峻,叫双岭。
总共走了十五里,经过江村。
走二十里路后,到达汤口,是香溪、温泉各条溪水所流出的地方。
楚转方向而进入山里,沿着溪水逐渐上山;雪埋没了脚趾。
走五里路,抵达祥符寺。
温泉就在隔溪可见处,于是大家都解衣脱鞋到温水池里洗澡。
温泉池前临溪水,后倚岩壁,三面都用石头镶砌,上面环架着石条就像桥一样。
温泉水深三尺,当时冬寒还没有解除,而温水气很旺盛,水泡从池子底部泪泪冒起来,气味原本就很清香。
黄贞父说黄山的温泉不及盘山好,是因为汤口、焦村是交通孔道,来洗浴的人太多太杂。
洗浴完毕,返回祥符寺。
挥印和尚引导我们登山去莲花庵,顺着山涧、踏着上的一处,山涧水在石头间的涵洞停歇,那涵洞叫丹井。
丹井旁有石头突起,叫“药臼”,叫“药钊匕”。
随着溪水宛转前行,四周有耸立的群峰环绕,树林与山石相互掩映。
在这样的景致里走了一里路,找到一座寺庵,印我和尚因他事外出,我们不能进入庵堂歇憩。
只见庵堂中的香炉及钟、鼓架,都是用天然的古树根雕凿而成。
于是返回祥符寺住宿。
初四日整天枯坐着听雪滑动的声音。
初五日阴云、寒气很险恶,我强制自己睡在床上,到中午才起床。
挥印和尚说慈光寺很近,叫他的徒弟引导我们去游览。
经过温泉池,仰身见一山崖,其中间悬着艰险的小道,小道两旁倾泻而下的泉水就像雪白的绢匹。
我就从这里攀登上去,泉水的闪光与云气,在衣服前后撩绕。
后来转向右走,就见茅草寺庵上下,磐钱的声音与泉袅而起的香烟,穿越石头散发出来,这就是慈光寺。
慈光寺旧名殊砂庵。
和尚对我说:“山顶上的各处静室,其道路被积雪封闭已两个月时间。
今早派遣人送去粮食,因山半腰积雪厚达人腰,无法通过而返回。
”我的兴致受到极大阻碍,就从大道走了二里路下山,回到住所,拉过棉被睡觉。
初六日天色很晴朗。
寻觅到一位向导,各自拿着炸竹杖上山,经过慈光寺。
从左面往上攀登,石峰环绕相夹,其中的石级被积雪覆盖得平平坦坦,一眼望去就像白玉一般。
稀疏的树木披满茸茸的雪花,在其中仰视黄山群峰盘根错节,唯独天都峰巍然挺立于群峰之上。
往上走数里路,石级越来越险峻,积雪越来越深,那些背阴的地方雪已冻结成冰,坚硬而溜滑,不容脚踩稳。
我独自一人前进,拿着竹杖凿冰,挖出一个孔放置前脚,再凿一个孔,以移动后脚。
跟从我的人都沿用这一方法得以通过。
往上走到平冈,看见莲花峰、云门峰等各座山峰争奇竞秀,就像是替天都峰作护卫。
从这里进去,无论是极陡峭的山,或是高峻的石崖上,全都是怪异的松树悬空盘结,高的不超过二丈,矮的仅有几寸,平顶上的松树松针很短,盘根错节而枝干弯曲如虫L,越是短粗的越是老松,越是矮小的越是怪异,不意这奇山中又有此种奇异的品种呵!在奇松怪石交相辉映之间,一群和尚仿佛是从天而降,向我们慢慢走来,都合起掌说:“被雪阻隔在山中已三个月,现在因为寻觅粮食勉强走到这里。
诸公为什么得以上山来?”’又说:“我们前海各庵的僧人,都已下山;后海的山路尚未通行,只有莲花洞的路可以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