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年先秦秦汉经济史研究综论

合集下载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一 第6课先秦至秦汉的经济生活与文化传承课件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一 第6课先秦至秦汉的经济生活与文化传承课件

农业模式
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__精__耕__细__作____的农业 技术体系
2.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1)农业工具。
材质主要有骨、竹、木、石、蚌、铜、铁等;制作从打击制作 耕作工具
到_____磨__制_____再到冶炼;战国时期,铁制农具逐渐推广
原始社会用陶器灌溉;人们已经懂得利用____杠__杆______原理灌 灌溉工具
(3)铁犁牛耕:春秋末年出现牛耕和铁农具;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更为 普遍,铁器时代到来,牛耕得到推广。随着社会发展,犁耕技术不断进步, 尤其是唐代曲辕犁的出现,奠定了后世传统耕犁的基本模式,大大提高了 古代农业生产水平。
史料证史——秦律体现的经济措施 史料 云梦出土的秦简中,出现了二十多个《秦律》的律名,如《田律》 《厩苑律》《仓律》等。……秦代规定市场设置有序化,形成了固定的商 品交易市场。《秦律十八种》之《司空律》《金布律》中均出现过 “市”“市肆”“南街”等名词。《金布律》有如下规定:钱十一当一布, 其出入钱以当金、布,以律。贾市居列者及官府之吏,毋敢择行钱、布。 有卖及买也,各婴其贾(价);小物不能各一钱者,勿婴。在财政会计方面, 确立财政收支的凭证制度和审核制度——“上计制度”。如《田律》规定: “乘马服牛稟,过二月弗稟、弗致者,皆止,勿稟致。”
3.集镇、城市的兴起。 (1)集镇的兴起。 ①原始社会末期:___手__工__业__者___在便于交换的地方集聚,古代集镇雏形形 成。 ②商朝:____商__人______的出现使手工业者聚居的地方迅速繁荣,逐渐成为 一定地域内的经济中心。在商人和手工业者聚居的地方筑垒设防,形成 ______集__镇____。
⑤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⑥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⑦主张和而不同。 (2)特点和价值。 ①特点:本土性、多样性、包容性、凝聚性、连续性。 ②价值: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 中国人的___思__维__方__式___和行为方式;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为 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2017高考通史第1讲 先秦、秦汉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分析

2017高考通史第1讲 先秦、秦汉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分析

(4)京剧等剧种的产 色及原因;掌握京剧等剧种产生发展
生和发展
的历程,说明其艺术特征;认识京剧
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课前线索必读 主干知识导学 核心考向突破 高考命题猜想
(1)分析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掌握雅典民主政治确立的过程、内容、
5.古代希腊、罗马 特点、实质及影响,认识民主政治对人 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2)掌握罗马法的演变历程、主要内容, 分析罗马法实质及影响,理解法律在人
战国时期官营局面被打破,抑商政策开始出现。 (2)秦统一货币等有利于加强各地经济的交流;汉代专供贸易 的“市”出现;开通 丝绸之路 ,中外贸易发展起来。 4.经济政策
(1)商周土地制度为井田制;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步破坏,
封建 土地私有制 形成,这成为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现象的根 源。 (2)汉代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歧视商人,推行 盐铁专卖制 度。
课前线索必读
主干知识导学
核心考向突破
高考命题猜想
【专题考纲·重点解读】(教师用书独具)
考纲考点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解读
(1)理解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概念与相 互关系,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 特点 (2)梳理秦汉至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制度演变的史实,归纳中国古代 选官制度、监察制度演变,分析专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表 现 治 文 明
主要内容和特征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
的基本政治制度
(3)古代中国的对外关 系逐渐由“开放”走向“ 闭关锁国”,开始落后 于世界潮流
课前线索必读
法律体系。博大而缜密
的罗马法对人类文明的 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是近现代欧美国家法律 的源头

2017年先秦秦汉经济史研究述评

2017年先秦秦汉经济史研究述评

2017年先秦秦汉经济史研究述评2017年先秦秦汉经济史研究在新材料、新方法的运用上使该领域研究水平较上年有所提高,但也存在某些问题重复研究,研究视野狭窄等情况。

兹分述如下。

总体性论述抑商问题始终是先秦秦汉史研究者关注的问题之一。

齐秀生认为,抑商政策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表现出一贯性的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是抑商政策的形成阶段,秦汉时期是定型阶段,而魏晋以降则是抑商政策的推行阶段①。

袁林认为中国古代作为经济政策的“抑商”由两方面组成,一方面抑制私人商业的发展,一方面保护和发展国营商业。

中国古代“抑商”政策对交换环节影响甚小,而对分配环节作用较大。

②周春生等强调,2000多年来在如何处理农业与工商业关系的问题上,人们的主导思想与政府政策经历了从农本工商末、农本俱利,到重本轻末、禁末,再到三者皆本、并重的二次重大转变。

③柳思维认为夏商至春秋时期,中国并未产生明显的轻商思想。

战国时期轻商思想开始形成。

轻商思想在中国的长期延续与自然经济的根深蒂固和统治者维护社会稳定的政策直接相关④。

魏明孔指出中国前近代手工业经济的七个特点:家庭副业手工业一直比较活跃、官府手工业自始至终相当发达、集生产与销售于一体的前店后坊模式比较普遍、合伙制具有近代企业的某些特征、民间手工业生产者有土地投资偏好、工匠身份变化比较大、工匠技术的传授主要通过父子相承或兄弟相承⑤。

小农经济研究近年来引起学术界关注。

程念祺认为,从战国到秦汉,中国小农经济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低投入和低产出。

在其后的中国经济史上,由于高额的租税剥削,低投入的情况甚至变得更加严重。

中国经济史上“枣”与“桑”的并称,反映出粮食替代品生产对维持农民生活的重要性。

正是这种重要性,导致国家在这一问题上进行了种种的制度安排。

研究中国经济史而忽视这样的问题,很容易过高地估计中国历史上农民的生活以及过高地估计中国历史上的经济发展水平⑥。

张翔迅认为古代农业财税改革的目的主要是为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解决纳税不均和逃税等问题。

秦汉史研究理论认识散谈王子今

秦汉史研究理论认识散谈王子今

秦汉史研究理论认识散谈——“三十年秦汉史研究的理论反思”笔谈之一王子今【作者简介】王子今,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

(北京,100872)【《史学月刊》编者按】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秦汉史研究,追随着时代的步伐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无论是作为断代史的整体性研究,还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领域的专题考察;无论是社会史的复兴,还是新的简牍资料的发掘与研究,都有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而相对实证研究的繁荣,理论方法论研究方面则显得有些孱弱和苍白,人们有意无意地疏远了那些宏观性课题,弱化了学术探讨的思辨理性;而这些,则又反过来制约了实证研究的纵深化发展,有些问题的探讨显然已经形成难以突破的瓶颈。

有鉴于此,本刊编辑部以“三十年秦汉史研究的理论反思”为题向学界征稿,以期唤起学界的理论兴趣,启发人们的宏观性思考,推动秦汉史研究步入一个新的繁荣期。

本期先行发表几位学者的思考成果,并诚挚邀请更多的学人参与进来。

是为盼!秦汉史研究有悠久的渊源和长期的积累,近年来取得的进步亦有目共睹。

然而,学术视野的扩展和研究方法的创新仍然有待于学者的进一步努力。

应当说,秦汉史研究有继续拓进的宽广空间。

有人认为,秦汉史研究的园地早经反复耕耘,久已精耕细作,题目已经基本做完。

这样的意见,我们是不同意的。

不要说新材料层出不穷,有待于整理和研究的出土文献数量浩繁,内容丰富,其中新鲜信息无穷无尽,就是人们熟读了的“前四史”等秦汉基本文献,未知的,或者说至今尚未真正准确理解的内涵还有很多。

而从新的视角分析和理解秦汉史,还有无数新尝试的可能。

此外,理论认识的深化,也被不少学者看做当前秦汉史研究科学水准提升的必要条件之—。

有关秦汉史研究的理论认识,有不同的层次,包括对于秦汉时期理论成就的认识问题,对于秦汉时期执政思想的理论基础问题以及研究秦汉史的理论方向和理论方法问题等等。

推进相关认识的深化,或许应当关注以下主题,即:(1)对秦政理论基础的判断;(2)对汉代学者整合先秦理论创造的理解;(3)对秦汉思想意识的理论说明;(4)秦汉史微观和中观考察的理论指导;(5)秦汉史宏观研究的理论总结;(6)有关秦汉史在整个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中的地位的理论思考。

秦汉史2000年

秦汉史2000年

秦汉史研究论著目录(2000年)田静一、著作中华秦文化辞典/袁仲一主编//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秦汉经济史论考/黄今言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秦汉思想史/周桂钿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陕西神木大保当汉彩绘画像石/韩伟主编//重庆出版社2000年1月汉代官文书制度/汪桂海著//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李开元著//三联书店2000年2月刘邦大传/陈文德著//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年2月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信立祥著//文物出版社2000年3月秦汉法律与社会/于振波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先秦两汉医学用语研究/张显成著//巴蜀书社2000年4月睡虎地秦简初探/高敏著//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00年4月秦陵文物精华/张占民、程学华编著//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4月秦封泥集/周晓陆、路东之著//三秦出版社2000年5月秦汉魏晋南北朝监察史纲(中国社会史文库)/李小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5月秦汉时代的中国西南/罗二虎//天地出版社2000年6月《睡虎地秦墓竹简》语法研究/魏德胜著//首都师大出版社2000年6月汉景帝传/王川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7月汉景帝阳陵——黄土·色与火煅烧的艺术/毋建国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汉代陶器与古代文明/肖克之、张合旺、曹建强/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7月罗州城与汉墓/黄冈市博物馆编著//科学出版社2000年7月秦简日书集释/吴小强著//岳麓书社2000年7月《史记》八书研究/徐日辉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两汉时期的边政与边吏/李大龙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秦汉简史/林剑明、赵宏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俑秦文化研究—秦俑学第五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秦俑博物馆编//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汉绘画史/顾森著//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8月河南汉代文化研究/黄宛峰等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出土文献编年/王辉著/台北新文风出版公司2000年9月秦公司兴亡史:以经营观点剖析帝国七百年兴衰/陈文德著//岳麓书社2000年9月汉魏洛阳城故址研究/洛阳市文物局、洛阳市白马寺汉魏故城文物保管所编著//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秦国演义/李西堂著//三秦出版社2000年9月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1999)/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俑兵马博物馆著//科学出版社2000年10月乱世英雄吕不韦/李健著//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10月检阅秦俑/张涛//陕西旅游出版社2000年10月龟山汉墓传奇/龚德建著//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年10月秦始皇帝评传/张文立著/台北里仁书局2000年11月秦史/王遽常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1月汉画像石选/江继甚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11月秦汉士史(国学研究丛书)/于迎春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秦军事史(秦俑秦文化丛书)/郭淑珍、王关成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楚天汉韵——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发掘纪实/郑刚、李春雷著//中国三峡出版社2000年12月汉代婚丧礼俗考/杨树达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二、论文(一)秦汉文化通论1、史论周代职官制度与秦汉官僚制度的形成/卜宪群//南都学坛2000-1战国秦汉时期西南铁农具的传播与分布/周万利//西南师大学报2000-1秦汉二十等赐爵制与官僚制/卜宪群//文史知识2000-1论秦汉移民政策/庞慧//韩山师院学报2000-1秦汉官僚的类型及其演变/卜宪群//聊城师院学报2000-1关于先秦汉初袍服的定名问题/刘彬徽//江汉考古2000-1秦汉治道的形成及其社会心理依据/徐俊祥//盐城师院学报2000-1秦汉至突厥崛起之前的乌古斯历史考辨:乌古斯和回鹘研究系列之二/李树辉//喀什师院学报2000-1先秦两汉羁縻考/陈友冰//安徽史学2000-1关于秦汉时期楚文化的探讨/魏航空//南方文物2000-1论周秦之际工商格局的巨大变革/黄椒成//扬州大学学报2000-1秦用客与客奔秦述论/陈怀健//学海2000-1试论秦汉之际的思想特色/陈斯风//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略论秦汉变革之际的叔孙通/朱清如//常德师范学院学报2000-2秦始皇的神仙思想与秦之速亡/奚椿年//江海学刊2000-2秦汉时期避讳的发展与特点/王建//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0-2秦汉时期民族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丁毅华//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0-2试析秦汉旅游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刘少虎//益阳师专学报2000-2秦汉治道与礼乐文化/谢子平//学术论坛2000-2秦汉县政府机构设置与行政职能/袁刚//南都学坛2000-2从稍食到月俸:战国秦汉禄秩等级制新探/阎步克//学术界2000-2秦汉时期避讳的发展及其特点/王建//上饶师专学报2000-2试论秦汉风俗的时代特征/万建中//上饶师专学报2000-2试析秦汉旅游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刘少虎//益阳师专学报2000-2秦汉王朝开发岭南述论/段塔丽//陕西师大学报2000-2略论秦汉变革之际的叔孙通/朱清如//常德师院学报2000-2秦皇汉武异同论/孟祥才//泰安师专学报2000-2秦汉时期青海地区的民族和文化/杨东晨//青海师专学报2000-2略论秦汉时期的历史循环思想/庞天佑//郑州大学学报2000-3略论秦汉时期地方性立法/阎晓军//江西师大学报2000-3文明·中国古文明·周秦汉唐文明/黄留珠//文博2000-3论秦汉时期西藏地区的民族和文化/杨东晨//西藏大学学报2000-3略论秦汉时期地方性立法/阎晓君//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3秦汉生态职官考述/陈业新//文献2000-4“王者无外”和“夷夏之防”:秦汉时期边疆思想论略/龚留柱//南都学坛2000-4秦汉时期私营工商业的行业类型考述/张仁玺//山东师大学报2000-4试论秦汉时期运河的开凿及其影响/崔吉学//聊城师院学报2000-4儒家文化与秦汉封禅/贾贵荣//齐鲁学刊2000-4秦汉时期两大对立阶级的社会消费状况之比较/周金华//湘潭大学学报2000-4秦汉后宫属吏考/李春艳、李怡//人文杂志2000-4儒家文化与秦汉封禅/贾贵荣//齐鲁学刊2000-4秦汉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发式述论/赵斌//黑龙江民族丛刊2000-4陕西古代文化与“秦学”漫议/佘树声//人文杂志2000-5探索精蕴·把握精髓·弘扬精华──关于秦学研究的致思取向问题/赵馥洁//人文杂志2000-5秦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内容/胡戟//人文杂志2000-5以秦文化研究为创建秦学行奠基礼/肖云儒//人文杂志2000-5秦汉时期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管理措施/刘太祥//史学月刊2000-5论秦汉时期广东与港澳地区的民族与文化/杨东晨//嘉应大学学报2000-5秦汉时期的环渤海地区文化/王子今/社会科学辑刊2000-5秦汉时期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管理措施/刘太祥//史学月刊2000-5秦汉后宫制度述论/朱子彦//学术月刊2000-6论秦汉时期黑龙江地区的民族与文化/杨东琛、杨建国//哈尔滨师专学报2000-6秦汉时期市场的多层级性/朱德贵//安庆师院学报2000-6秦汉的诸生与政治/梁锡锋//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6秦汉时代的四川开发与城市体系/段渝//社会科学研究2000-6秦汉关中地名考易/何汉南//文物考古论集,三秦出版社2000年6月从《吕氏春秋》到《淮南子》论道家在秦汉哲学史上的地位/陈鼓应//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52期,2000年6月秦汉隋唐现象论略/许兆昌//社会科学战线2000-6西周至隋唐洛阳市场的变迁/薛瑞泽//洛阳师院学报2000-6战国秦汉时期商人和商业资本对农村经济的作用/张弘//济南大学学报2000-6秦汉历史教学/金克木//读书2000-8宗祖文化背景与大一统理念实践的早期轨迹——兼论周秦汉在华夏一统统治中的地位和作用/张仲立//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文化、楚文化和汉文化/丁毅华//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汉时期服饰礼仪的变化和发展/李秀珍//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汉象郡辨析/李龙章//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汉时期反贪的启示/孟祥才、范学辉、宋艳萍//中国人事报2000-9-15秦汉国家行政中枢的演变/卜宪群//文史知识2000-10秦汉时期儿童生活试探/彭卫//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七)三秦出版社2000年10月秦汉时期巴蜀地区生态与民俗/陈业新//江汉论坛2000-11秦汉时期西北的开发史鉴/陈业新//光明日报2000-12-82、考古文物研究中国考古学五十年丙篇——秦汉至元明时期考古发现与研究/刘庆柱//光明日报2000-1-21秦西汉误释未释官印考/赵平安//历史研究2000-1居延新简、敦煌汉简中的“日书”残简/魏得胜//中国文化研究2000-1汉晋时代中国西南丝绸之路/罗二虎//四川大学学报2000-1战国秦汉时期西南铁农具的传播与分布/周万利//西南师大学报2000-1汉唐墓葬中的鬼怪形象及其他/赵超//文物天地2000-2从天文到人文:汉唐长安城规划思想的演变/李小波//北京大学学报2000-2怎样辨识秦官印与汉初官印/滕瑞丰//中国文物报2000-2-20辽东地区燕秦汉长城障塞的考古学考察研究/萧景全//北方文物2000-3先秦至北朝河洛地区漕运与仓储/薛瑞泽//洛阳工学院学报2000-3汉唐间河洛地区的农业开发/薛瑞泽//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0-3江陵岳山秦汉墓/湖北省江陵县文物局、荆州地区博物馆//考古学报2000-4秦兵马俑与阳陵汉俑艺术特色之比较/黄倩茜//西北大学学报2000-4;长安学丛书·艺术卷,陕西师大出版社、三秦出版社2009年9月简帛异文的类型及其价值/吴辛丑//华南师大学报2000-4秦汉时代四川开发与城市体系/段渝//社会科学研究2000-6秦汉相承,帝王同制:略论秦汉皇帝和汉诸侯王陵园制度的继承与演变/王学理//考古与文物2000-6河套地区先秦两汉时期的生业、文化与环境/张忠培//中国文物报2000-6-18广州秦代造船遗址考辨:兼评杨鸿勋《南越王宫殿辨》/冯永驱、陈伟汉、全洪/中国文物报2000-7-26我国东周秦汉时期墓葬之内的木材防腐措施——从秦俑二号坑的一根棚木谈起/王志友、刘春华//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兵马俑坑附近剖面全新世气候记录及春秋——秦汉历史时期气候环境/李秀珍、魏京武、吕厚远、吴乃琴 //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用银雀山汉简兵法解读秦陵兵马俑/芦建华、杨玲//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银雀山汉简《守法》、《守令》与《墨子》城守诸篇/史党社//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二)秦文化专论1、史论封建传统抑商思想的滥觞:商鞅韩非的抑商思想/刘甲朋//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0-1上古秦楚两族同源考/龚维英//人文杂志2000-1白起与荆柯:兼论儒、法二家的历史功过/谭平//成都大学学报2000-1论神仙学说对秦始皇及其统治政策的影响/王绍东//内蒙古大学学报2000-1秦直道及其历史意义/吴宏岐//陕西师大继续教育学报2000-1吕不韦自杀心理透视/丁海燕//集宁师专学报2000-1凝聚力的缺乏与秦的速亡/徐俊祥//徐州师大学报2000-1试论项羽兵法/陈业新//浙江学刊2000-1蒙恬祖籍考/李大晋、李明//临沂师院学报2000-1论赵高是葬送秦朝的祸首/周兴春、李宝中//德州师专学报2000-1秦用客与客奔秦述论/陈怀健//学海2000-1关于李斯研究的几个问题/杨建宏//长沙大学学报2000-1秦人为什么选择法家/王磊//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0-1秦的统一与秦国的农业政策/雷依群//咸阳师专学报2000-1略论齐文化在秦国的沉寂/宣兆琦//聊城师院学报2000-1论韩非“法术势”哲学的逻辑结构/李更平//齐鲁学刊2000-1略论齐文化在秦朝的影响和沉寂/宣兆琦//聊城大学学报2000-1秦惠文王祷词华山玉简文研究/连劭名//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2000-1韩非对传统观念文化的批判:兼论其政治实用主义本质/蒋重跃//辽宁大学学报2000-2秦朝治道与礼乐文化/谢子平//学术论坛2000-2对秦统一度量衡的再认识/朱筱新//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0-2略谈秦的“以法治吏”/黑广菊//聊城师院学报2000-2秦始皇的神仙思想与秦的速亡/奚椿年//江海学刊2000-2“避讳不始于秦”说/郑慧生//人文杂志2000-2徐福其人及其东渡的几个问题/韩玉德//陕西师大学报2000-2秦襄公将兵救周发微/刘蓉//延安大学学报2000-2秦始皇暴政原因探析/唐德荣、盘娟梅//株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2《吕氏春秋》的执一统众之术/李祥俊//管子学刊2000-2《吕氏春秋》与道家析论/修建军//管子学刊2000-3略论《吕氏春秋》的编辑特点/王启才//文献2000-3秦始皇封禅泰山论略/贾贵荣、张晓生//管子学刊2000-3子婴是秦始皇的什么人/张志丽//北京师大学报2000-3自豪与困惑:秦朝统治者矛盾的政治心理:附论初创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张雪荣、黄永明//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0-3卢生其人及其秦王朝的速亡/白音查干//内蒙古师大学报2000-3三神山及徐福东渡传说新探/李岩//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0-3徐福东渡再探/李小红、袁玲儿/宁波大学学报2000-3论李斯入秦与李斯之死:与奚椿年先生商榷/张震英//天中学刊2000-3读《史记·项羽本纪》三题/苏兴遗作、苏铁戈整理//史学集刊2000-3陕甘地区商代秦文化及相关问题/史党社、田静//文博2000-4从秦统一谈选贤任能问题/丁善科//洛阳师院学报2000-4论项羽的多重性格及对其成败的影响/陈业新、王明德//台州师专学报2000-4秦客卿制述论/袁礼华//南昌大学学报2000-4秦王子婴身世蠡测/张金铣//史学集刊2000-4论秦始皇的法治主义/李元//北方论丛2000-4秦行政制度的特点/汪玉川//中国行政管理2000-4秦始皇个性心理试析/张汉东//安徽师大学报2000-4论天水秦文化的形成及其特点/雍际春//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0-4对项羽乌江自刎的一种解读:小议“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吴雄//龙岩师专学报2000-4秦始皇身世考辨/张汉东、陈实//山东师大学报2000-5《吕氏春秋》的社会治理观/李匡夫、王巧林//东岳论丛2000-5秦相吕不韦功过论/朱绍侯//河南大学学报2000-5郡县制起源的历史考察/万昌华//齐鲁学刊2000-5以秦文化研究为创建秦学行奠基礼/肖云儒//人文杂志2000-5秦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内容/胡戟//人文杂志2000-5探索精蕴·把握精髓·弘扬精华:关于秦学研究的致思/赵馥洁//人文杂志2000-5论李斯之过/王孝春//前沿2000-6论秦代赋税结构及其沿革/黄天华//广东社会科学2000-6试论秦的社会与宗室/赵沛//山东大学学报2000-6再谈陈下之战/施丁//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0-6商鞅法哲学研究/曾振宇//史学月刊2000-6先秦法家思想对秦政治及后世的影响/高波、张东轩//文物考古论集,三秦出版社2000年6月秦铸十二金人/何汉南//文物考古论集,三秦出版社2000年6月阴阳五行学说与秦始皇创水德制度/杨岗//文物考古论集,三秦出版社2000年6月秦礼治文化述论/黄留珠//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西周春秋周秦礼制文化比较简论/王晖//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儒学在秦的兴衰/李淑萍//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从“悉召文学方士甚众”到“焚书坑儒”:秦朝文化政策的转变及其影响再探/臧知非//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文化的大规模吸收和远距离传播/杨谨//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论战国时期关东诸国各派思想对秦国政治思想的影响/贺润坤//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人事功精神脞谈/王健//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人的医学实践与理论/田静//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代装饰图案源流述略/王鹰//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风》与秦社会/张宁//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君子苟不求利禄,则不害其身——李斯的心理分析/陈文豪//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司马迁的取材与秦国人物/藤田胜久//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简析秦昭王时代/王关成//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胡亥简评/张敏、兰德省//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从人文视角看赵高其人功过是非与秦之灭亡/汪红梅//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谈秦代思想言论罪的特点/张铭洽//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周秦职官异同论/王辉//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统一六国中相的作用述论/郭睿姬//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商君书》军事思想试探/郭淑珍//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试论秦骑兵的渊源、发展及其特点/张涛//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始皇封禅泰山论略/贾贵荣//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嬴政的自卑情结与秦王朝的灭亡/康少锋//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可以避免而不去避免的历史错误——关于秦始皇及秦亡问题的再思考/刘敏//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婚姻的政治文化意义/薛瑞泽//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论秦统一前的文化教育思想及对秦国的影响/吴海云//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吕氏春秋》教育理论的深透/唐群//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始皇与水利/杨正卿//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史的灾异记录/王子今//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试谈秦国农业发展的原因/朱学文//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商鞅与秦国的农业政策/何宏//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都咸阳的自然环境及其保护/李虎//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早期嬴秦与姬周关系初探/辛怡华//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建国前活动考察/徐日辉//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古陈仓秦人“饲鸡”热渊源初探/高次若//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新宫归来话徐福/黄雪美//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李斯与秦小篆/吕劲松//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从商鞅变法看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刘秀珍//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报2000-9秦人的崛起与统一六国/济深//中国文物世界2000-9秦文化起源及相关问题再探讨/滕铭予//中国考古学跨世纪的回顾与前瞻,科学出版社2000年10月事功精神:秦文化之魂/王健//陕西日报2000-10-17韩非《韩非子》与秦代政治新探/臧知非//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七)三秦出版社2000年10月秦夷、秦人、秦胡/弓建中、谭晓林//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七)三秦出版社2000年10月对秦“西垂”及相关问题的考察/徐日辉//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七)三秦出版社2000年10月秦俑的史学价值/田静、史党社//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七)三秦出版社2000年10月一生受制于人的秦始皇/史式//今日中国2000-10商鞅的文化肖像/王子今//学习时报2000-11-20论项羽悲剧性格的文化因素/杨波//司马迁与史记论集(第四辑)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论商鞅的一元化法律思想/吴昊//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增刊论史学对秦始皇及秦朝政治的影响/王绍东//北京大学学报2001年S12、考古文物资料研究秦直道及其历史意义/吴宏岐//陕西师大继续教育学院学报2000-1内蒙古阴山小佘山秦长城/王大方//文物天地2000-1日书“男女日”与“生子”/尚民杰//文博2000-1考古资料为史学添翼—撰写《湖北通史·秦汉卷》的一点体会/丁毅华//江汉考古2000-1秦墓《易占》与《归藏》之关系/王宁//考古与文物2000-1西安临潼新丰南杜秦遗址陶文/王望生//考古与文物2000-1秦惠文王祷祠华山玉简文研究/连劭名//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2000-1关于春秋时期秦国铜器墓的葬式问题/刘军社//文博2000-2秦玉牍索隐/李学勤//故宫博物院院刊2000-2秦俑二号坑发现两层棚木/王志友//文博2000-2秦俑鞋印的思考/兰德省//文博2000-2海岱区所见秦帝国的烙印/高广仁//文博2000-2秦代“磁石门”小考:世界最古老的“国门”安全检查站/胡小炜//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2论秦咸阳与汉长陵遗址出土的素面瓦当/张俊辉//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2从云梦秦简看秦的赎刑制度/严国庆//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2秦东陵刍议/赵化成//考古与文物2000-3秦封泥文字的书法价值/任隆//书法2000-3秦文字瓦当的确认和研究/焦南峰、王保平、周晓陆、路东之//考古与文物2000-3云梦秦简中秦律的经济观探微/汤凌慧//辽宁师大学报2000-3关于秦陵百戏俑几个问题的探讨/袁仲一//文博2000-4秦简中吏治思想的考察/方利平//淮北煤师院学报2000-4秦陵马厩坑与兵马俑坑之比较/兰德省//文博2000-4秦人早期都邑西垂考/雍际春//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0-4从天水放马滩秦简看秦代的弃市/曹旅宁//广东社会科学2000-5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地及其相关问题/戴春阳//文物2000-5秦当辅村遗址/姚小平//文博2000-5从考古遗存看早期周秦文化的关系/刘军社//考古与文物2000-5秦都咸阳遗址陶文丛考/刘庆柱、李毓芳/文物考古论集,三秦出版社2000年6月秦帝王葬地试探/何汉南//文物考古论集,三秦出版社2000年6月咸阳塔尔坡战国秦墓出土的“半两”铜钱及其相关问题//文物考古论集,三秦出版社2000年6月塔尔坡秦人墓地发掘收获及意义/中槐、屏人//文物考古论集,三秦出版社2000年6月咸阳任家嘴秦人墓地发掘的主要收获/曹发展//文物考古论集,三秦出版社2000年6月从考古资料看《塔尔坡秦墓》的价值与意义/张大为//文物考古论集,三秦出版社2000年6月秦变革前后咸阳墓葬的变化/赵旭阳//文物考古论集,三秦出版社2000年6月秦咸阳故城形制/孙德润//文物考古论集,三秦出版社2000年6月秦咸阳城及宫殿遗址研究中争论的几个问题综述/岳起//文物考古论集,三秦出版社2000年6月秦咸阳一号建筑遗址分析/瑞宝//文物考古论集,三秦出版社2000年6月咸阳塔尔坡、黄家沟秦人墓地的形成及相关问题探讨/谢高文//文物考古论集,三秦出版社2000年6月咸阳涤纶纤维厂战国秦墓清理简报/杨新文//文物考古论集,三秦出版社2000年6月秦始皇陵园考古勘探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探讨/袁仲一//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陵兵马俑与我国古代青铜器制造/王锐、许卫红//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从出土器物文饰看秦文化与楚文化的交流/彭文//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从秦式玉器看秦文化的特质—秦与山东诸国玉文化之比较/王昱东//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陵新出土“半裸俑”试探/李铨、苏文//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从秦陵地区出土的马看秦国畜牧业和饲养业的发展/王淑杰//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从秦封泥的发现看秦手工业的发展/任隆//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洛南所见秦漆鼎与秦国制造业发展/呼林贵//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从秦陵考古资料看秦代皮革制品/朱君孝//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春秋战国时期秦与各国都城的比较研究/徐卫民//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都咸阳的自然环境及其保护/李虎//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国早期频繁徙都问题的思考/刘明科 //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关于秦都邑迁徙的几个问题/李自智//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法天意识在秦都咸阳建设中的规划与实施/王学理//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咸阳城与成都城的比较研究——兼谈秦文化与巴蜀文化的交流/彭文、花艳芳//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试论秦先公西垂陵区的发现/祝中熹//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墓车马殉葬制度的初步研究/张颖岚//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店子秦墓发掘的主要收获及其意义/田亚岐//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关于宝鸡益门二号墓的文化归属问题/刘军社//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直道石门琐议/王子今、焦南峰//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咸阳“水神骑凤”空心砖纹内容浅析/梁云//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始皇陵园石质文物综合研究/王望生//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论秦兵马俑坑建筑的形制与传承关系/张卫星//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俑的彩绘颜色/袁仲一//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俑研究三题/刘占成//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俑的“驱鬼”本义/吴小强//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试论秦陵武士铠甲塑造的革/许卫红//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俑冠式再探讨/党焕英//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陵出土的一件带铭文的青铜矛/阎红霞//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论一号铜车马上的П型箭/陈春辉//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车减震试探/朱思红、朱君孝//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试论中国青铜器铸接和焊接及其在秦陵铜车马中的发展运用/申茂盛//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从秦陵秦俑考古资料管理谈计算机在考古技术中的应用/孟中元//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陵彩绘兵马俑的研究与保护回顾/张志军//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俑二号坑彩绘陶俑的现场保护/周铁、容波、严素梅//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兵马俑二号坑几个出土彩绘俑的现场保护/张志军、容波//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俑遗址霉害调查及防霉剂对比研究/严苏梅、周铁//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俑二号坑朽木及炭化遗迹的加固/容波//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国王陵中的防护措施/蒋文孝//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谈秦兵马俑的仿制工艺/刘江卫//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试复原秦始皇东巡刻石文/鹤间和幸//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式封泥的断代与辨伪/斯路//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秦半两钱/水出弘泰著、秦仙梅译//秦俑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

高中历史先秦-秦汉

高中历史先秦-秦汉

兄弟相亲、和睦相处等社会公德;③促使中华民族形成
了“国”与“家”不可分的意识,直接造就了一批批忠 孝之士;④宗法制的“道德专制”“男女不平等”“等 级观念”等思想,直接导致了后世的男尊女卑、等级贵 贱、任人唯亲等现象,成为扼杀人性、民族进步和发展
的瓶颈;⑤宗法意识使“国人”形成了“非我族类,其
心必异”的盲目排外心理。
A
辨析
选项
B
C
D 答案 B
祖先崇拜在秦汉以前就已出现,错误
题干主旨强调通过祭天活动来巩固政治统治,而不 是突出宗法制度的强化,错误
【主题深化】 儒、法、道、墨诸子百家思想的认识 学派及代表 主张 特 点
道家(老子)
儒家(孔子) 儒家 (孟子、荀子) 墨家(墨子)
无为、小国寡民
“仁”、克己复礼
奴隶主贵族消极情绪
4.经济政策
(1) 商周土地制度为井田制;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步
破坏,封建 土地私有制 形成,这成为封建社会土地
兼并现象的根源。
(2)汉代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歧视商人,推行
盐铁专卖 制度。
(三)思想文化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与科技文化的发

1.从“百家争鸣”到思想“大一统”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儒、墨、道、
一、线索特征
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随着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家庭为单位 经 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典 济 型形式;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商业在先秦、秦 线 汉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索 思想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特 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征 文 文学方面:《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我国古代现 化 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阶段性文学成就 表现为汉赋 科技方面:形成了东方特色的实用性发明创造

先秦-秦汉(2019)

先秦-秦汉(2019)
情感:吃猪肉但很少吃牛肉,杨柳青年画等民间风情画多以牛 为题材,民间有“牛郎织女”、“太上老君骑牛入函谷关”等 传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是(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封建统治者实施愚民政策 )
B.佛教的广泛传播 D.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解析】选D。在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封建社会,牛是重 要的生产工具,也是财富的象征,因此古代中国人非常重视牛。
概念解释:贵族政治和官僚政治 贵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世卿世禄制基础之 上的,由贵族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贵族世袭官职, 世卿世禄。 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的,按照职 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或地方行政权力体 系,包括有关官僚机构的组织运作与官僚的活动及一套完整的制 度规定。 (1)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中国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的关 键时期,孔子的教育思想中适应了这一时代趋势的是 B A.温故知新 B.有教无类 C.学思结合 D.因材施教 (2)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中国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的关 键时期,墨子的思想中反映了这一时代趋势的是 C A.兼爱 B.非攻 C.尚贤 D.节用
小结:
铁犁牛耕
封建土地 私有制
小农经济 重农抑商
交纳贡赋
税制改革(初 税亩)
改革的分类 从性质看:奴隶制改革、封建制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 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A.奴隶制改革: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 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B.封建性质的改革 (1)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 (2)挽救危机、自我完善: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 (3)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性 质):北魏孝文帝改革 C.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1)思想文化领域:欧洲宗教改革 (2)确立资本主义: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 法 (3)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美国罗斯福新政 D.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 革开放 改革的实质:对现存制度所进行的调整和完善。

2021年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第2讲 先秦、秦汉时期的经济文明

2021年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第2讲 先秦、秦汉时期的经济文明

考点二
栏目索引
4.影响 (1)积极: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2)消极: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 期得不到正常发育。 误区警示 重农抑商并非自古就有 重农抑商作为一种经济政策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并不是自古就 有,春秋时期的管仲改革就重视工商业的发展;但在我国封建社会中,重 农抑商政策贯穿始终,从来都没有彻底改变过。
考点二
栏目索引
铁以煤炭做燃料,并发明了用水力作动力的鼓风装置——水排。 (3)陶瓷业:历史悠久,原始时代的彩陶已经表现出相当高的工艺水平。 从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是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东汉烧制出成熟的 青瓷。 误区警示 家庭手工业的产品并非完全自给自足 家庭手工业作为家庭种植业的重要补充,其产品用途主要有三个:一是 缴纳赋税;二是供自己消费;三是少量出售,贴补家用。
考点一
栏目索引
三、经营模式
1.集体劳作 (1)原因:先秦时期,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很低。 (2)特点:土地国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2.个体农耕 (1)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封建⑤ 土地私有
制确立。
(2)特点: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考点一
栏目索引
2.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 (1)生产力因素。耕作方式、耕作技术、土地制度等。 (2)小农经济自身特点。自给自足、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抵御天灾 人祸能力差等。 (3)政策因素。为保证封建统治的稳固,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 策。 (4)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社会的动荡及严重的自然灾 害。
考点二
栏目索引
归纳总结 影响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因素 市场因素、政府政策、社会环境、技术水平、传统文化观念等。 图解历史 古代手工业

《秦汉商品经济研究》绪论

《秦汉商品经济研究》绪论

《秦汉商品经济研究》绪论秦汉商品经济在中国古代经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有许多理论和实际问题需要深入探讨。

首先遇到的问题是,我们应对之如何从宏观或总体上进行把握?其发展的表征和局限是什么?它与自然经济并存,而以何者为主?对于这些,目前学术界在认识上并非完全一致。

因此,这里拟就当时四百余年中有关商品经济发展的轨迹、程度及其与自然经济的关系诸问题,提出一些初步意见,并做一梗概性的论说。

一、秦汉商品经济发展的轨迹中国的商品经济出现很早,历史悠久。

迄至战国时代,各国的商品经济就已蓬勃兴起,处于凯歌进行之中,日益成为社会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秦汉时期的商品经济,在战国的基础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空前发展,此为学术界所公认。

但当时商品经济运行的轨迹,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却呈现出明显的经济曲线,经历了一个波浪起伏的发展历程,具体表现为四个阶段的发展演变。

(一)秦代商品经济有限发展阶段秦自商鞅变法后,尽管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但从云梦秦简来看,商品经济仍有一定的发展。

首先,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已有明显进展。

当时市场上出售的商品,既有农副产品,也有手工业产品。

粮食买卖已为常见。

如据秦简《法律问答》谓:“有禀菽、麦,当出未出,即出禾以当菽、麦,菽、麦贾(价)贱禾贵……”。

又《司空律》:“繫城旦舂,公食当责者,石卅钱”①。

表明其时市场上的粮价较低。

牲畜、家禽也有买卖。

如秦简《仓律》载:“猪、鸡之息子不用者,卖之”。

简文中曾提到猪、羊之类的“小畜”,每头的价格约在“二百五十钱”左右。

畜产品的肉、皮、筋、角、脂等,也成为商品。

据《厩苑律》:当时国家拥有的牛马,如果死亡,可以出卖其肉。

并规定:“其大厩、中厩、宫马牛也,以其筋、革、角及其贾(价)钱效,其人诣其官,其乘服公马牛,亡马者而死县,县诊杂买(卖)其肉,即人其筋、革、角及索人其贾(价)钱”②。

市场上除农副产品外,还有各种手工业品出售。

云梦秦简中多处说到有关丝、帛、布和衣服方面的买卖。

史学论文写作第六讲秦汉史研究热点与资料索引

史学论文写作第六讲秦汉史研究热点与资料索引
多;新的理论;新的资料:出土资料很 多。
三、基本史料
1.前三史《史记》、《汉书》、《后汉 书》及其注解。
• 宋裴骃撰《史记集解》一百三十卷 • 唐司马贞撰《史记索隐》三十卷 • 清王先谦《汉书补注》(集历代67家的
考订要义,是为研究西汉历史和《汉书》 的基本著作)他和他的门人写的《后汉 书集解》
三、基本史料
五、研究的主要论题
3.秦汉政治制度 • 80年代以前,秦汉封建专制主义是研究的重点。
程树德《汉律考》(1919年自刊)、沈家本 《汉律摭遗》、曾资生《两汉文官制度》(重 庆商务印书馆1941年版)、钱穆《刘向刘歆 父子年谱》(《燕京学报》第7卷,1930年) 和刘汝霖《汉晋学术编年》(商务印书馆 1935年)等是这方面研究的重要著作。
五、研究的主要论题
6.其他。秦汉史学、经学诸子、科学技 术、周边民族、中外关系等等也是研究 方向。
总而言之,秦汉史研究的主要方向:(1) 秦汉出土文献的整理和利用。(2)思想 文化史。 (3)地域史。 (4)研究不要局限秦汉史。
五、研究的主要论题
• 思想文化。王子今《秦汉区域思想文化研究》 四川1998年。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 《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则 对以往较少注意的汉代下层社会观念进行了尝 试性整合。
一、秦汉史的特点和地位
• 2.中国社会基本结构模式在此时奠定。 例如政治体制、土地制度、社会类型等 都为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3.基本思想文化特质在此时奠定。如教 育制度、风俗习惯、思想、文化等。
• 4.中国历史上非常强盛的一个时期。
二、秦汉史研究的难易
1.三不易:史料少、文字难、研究者多; 2.三有利:新时代:研究角度可以有很

秦汉史研究

秦汉史研究

秦汉史研究一、钱穆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进行了广泛而艰苦的探讨﹐从经济史﹑社会通史﹑思想史﹑民族史等方面构成了一个体系﹐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民族史研究作出了贡献。

﹑《史论集》﹑《吕振羽史论选集》﹑《中国历史讲稿》等四、吕思勉毕生致力于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工作,先后在常州府中学堂、南通国文专修科、上海私立甲种思勉读史札记》等。

五、林剑鸣自70年代初致力於秦汉史研究,著有《秦史稿》、《秦汉史》、《简牍概述》、《秦国发展史》、《秦汉社会文明》、《汉武帝》、《法与中国社会》、《中国古代史》第一卷(主编)等六、林甘泉中国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古代经济史学家和秦汉史学家。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等职。

从事秦汉史、土地制度史、经济史、史学理论的研究。

曾参加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撰写工作,是第二、三册主要执笔人。

著有《中国古代政治文化论稿》、《林甘泉文集》,主编《中国经济通史·秦汉经济卷》、《中国封建土地制度史》第一卷、《郭沫若与中国史学》、《中国历史大辞典·秦汉史》、《中国大百科七、安作璋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

著名历史学家。

1951年齐鲁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毕业。

曾任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山东历史学会副会长等职务。

从事中国古代史、秦汉史、山东地方史、齐鲁文化史、历史文献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创始人之一,被誉为秦汉史大家。

主要著作有:《汉史初探》、《两汉与西域关系史》、《班固评传》、《秦汉农民战争史料汇编》、《秦汉官制史稿》(合著)、《秦汉官吏法研究》(合著)、《学史集》、《秦始皇帝大传》(合著)、《刘邦评传》(合著,后增订为《汉高帝大传》)、《汉武帝大传》(合著)、《汉光武帝大传》(合著)等,其中6部由中华书局出版。

八、周天游硕士学位。

1982年3月毕业后,留校任教,博士生导师,先后任历史系古籍整理教研室主任、历史系副主任、教授、西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和西北大学图书馆馆长等职,原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

2003先秦秦汉经济史研究综论

2003先秦秦汉经济史研究综论

2003先秦秦汉经济史研究综论一、2003先秦秦汉经济史研究综论——论文报告标题一:先秦时期的经济模式与特点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经济一直是一个重要的领域。

在先秦时期,经济活动非常活跃。

本篇文章将就先秦时期的经济模式与特点作一综述,主要包括:农业经济发展,商品经济形成,手工业和商业的兴起等方面。

标题二:秦朝的经济政策和经济成就作为一个短暂的朝代,秦朝在经济和团结方面留下了许多杰出的成就。

本篇文章将对秦朝的经济政策和经济成就进行综述,主要包括:实行集权中央制和标准化货币,发展农业和开拓新疆等方面。

标题三:汉武帝的经济改革与发展漢文化的興起和衰落,無疑是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古代文化發展由盛轉衰,尤其是東漢時期,隨著汉武帝的经济改革,中國经济進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本篇文章就漢武帝的經濟改革和發展進行综述,主要包括:加強國家貨幣體系,開發新疆荒地,興建水利設施和改革土地制度等方面。

标题四:商代和战国时期的货币与物物交换货币作为交易的一种重要形式,起源于原始社会。

本文将专门讨论商代和战国时期的货币和物物交换,主要包括:铜和布为主要交换货币,贵族享有货币垄断,替代货币和一定程度的商品交换等方面。

标题五:秦汉的农业发展从农业方面来看,先秦时期和秦汉时期的农业发展都非常重要。

本篇文章将介绍秦汉时期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并对秦汉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进行综述,主要包括:水利设施和土地改革,农业官僚制和税收体系,科技创新和工艺技巧等方面。

二、案例分析案例一:兵马俑兵马俑是中国古代军事工程的杰出代表之一,也是秦国在兵器装备制造方面的一个惊人成就。

兵马俑不仅代表了秦国军事文化的辉煌,也是古代军事技术成就的一个重要篇章。

案例二:商代盐化遗址商代盐化遗址是中国最早开采和加工钾盐的遗址之一。

这个考古遗址不仅揭示了商代盐业生产的历史和技术,也为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提供了许多重要线索。

案例三:汉代洛阳白马寺汉代洛阳白马寺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文化遗产。

初中历史秦汉经济繁荣原因分析

初中历史秦汉经济繁荣原因分析

初中历史秦汉经济繁荣原因分析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不仅在政治、军事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还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本文将分析秦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统一的政权和稳定的社会局面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起统一的政权,结束了战乱状态,为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大规模统一国家奠定了基础。

而继承秦朝的汉朝,继续保持了相对稳定的社会局面。

这样的政治稳定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统一的政权能够推行一系列经济改革,简化税制、统一货币、推行均田制等等,使得经济更加高效有序地运转。

二、农业生产的发展在秦汉时期,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一方面,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良带来了生产力的提升。

秦汉时期,铁农具的普及使得农民能够更加高效地进行耕作,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另一方面,水利工程的建设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灌溉系统的完善和水利工程的发展,使得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大大增加了农田的产量。

三、商业贸易的繁荣秦汉时期,商业贸易得到了空前的繁荣。

统一的政权消除了六国之间的关卡、关税等壁垒,为商业贸易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同时,交通网络的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商业贸易的繁荣。

秦始皇修建了万里长城,连接了中原和北方,而汉武帝时期继续修筑了大量的道路和长安城,形成了发达的陆上交通网。

海上贸易也得到了积极的推动,中国与西方罗马帝国和印度等地展开了频繁的贸易往来。

商业贸易的繁荣不仅带来了大量的财富,还促进了手工业和手工业品的发展。

四、科技与文化的进步在秦汉时期,科技与文化的进步也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秦朝的焚书坑儒后,汉朝出现了文人墨客林立的局面,儒家文化得到了恢复和发扬。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倡导忠孝仁义等价值观念,这种人文关怀与道德教化对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汉朝还铸造了大量的钟表、漏壶等时间测量工具,方便了商业贸易的进行。

此外,铁冶炼技术的进步和纸张的发明等科技进步也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002中国经济史研究述评先秦、秦汉

2002中国经济史研究述评先秦、秦汉

2002中国经济史研究述评先秦、秦汉一、标题1. 先秦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2. 秦汉经济制度变革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3. 先秦时期与秦汉时期的经济比较研究4. 秦朝铸币制度及其对货币经济的影响5. 秦汉商业经济的发展及其原因分析二、论文报告1. 先秦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在先秦时期,中国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导,封建社会大量使用的土地制度为中心,农业技术和生产力逐渐提高,人口逐渐增加。

在这个时期,生产、交换、商业活动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制度上的变革和改革,同时也影响到政治和文化的发展。

例如:在周朝时期,设立了物价的地方,规定了一定的标准,同时还制定了某些税收,为商业交易奠定了基础。

2. 秦汉经济制度变革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中国历史上最显著的经济变革来自于秦汉时期。

秦朝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是取消了商业团体,通过发展私人经济来推动经济转型。

同时,秦朝的货币改革也加强了商业交易的方便性和货币的稳定性。

汉朝时期,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使农业生产力大为提高,同时,汉朝对葫芦(贴现)让利的规定,是对商业交易的制度保障。

因此,秦汉时期的经济制度变革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 先秦时期与秦汉时期的经济比较研究在先秦时期,中国的商业交流常常通过豪门集团、官方商贩和私人商贩促进。

交易方式以礼物、赠品和朝觐为主,难以量化。

与之相比,在秦汉时期,货币的大量发行和交易使得商品的交换成为一种普遍的经济行为。

值得一提的是,秦汉时期商业活动的重点是在城市中心地带,城市化势头明显,城市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很大。

4. 秦朝铸币制度及其对货币经济的影响秦朝铸币制度的成立开启了中国的货币化历史。

它的重要意义在于标准化和统一化货币交换。

在这个过程中,秦朝行使中央集权的政策,统一制定货币的重量和质量,使货币良莠不分。

同时,钱谷制度的出现促进了交易的进行,提高了交易的效率,对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经济史》第二章秦汉经济的发展

《中国经济史》第二章秦汉经济的发展

的“摊丁入亩”,属役并入赋阶段
明初,田赋沿用唐宋夏税秋粮两大名目, 万历九年,张居正在各地赋役改革的基础上, 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将各种赋与役合为一条,统一征 收银两。 康熙51年,清政府宣布“滋生人 丁,永不加赋”。人丁和丁银数的固定,为雍 正朝的摊丁入亩准备了条件。摊丁入亩是将役 银归于赋银,人丁税并入土地税,一律按田亩 征收。 由此,不仅人头税废除了,而且长期困扰 中国农民的徭役也从此消失。
一、秦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重农政策:(1)、秦代的“使黔首自实田”。
秦始皇于三十一年(公元前2l 6年)下令“使黔首自实 田” 。黔首,就是黎民百姓。 秦始皇发布“使黔首自 实田”的命令,就进一步从法律上在全国范围内确认 了土地私有制的合法性。这样,在这项命令的作用下, 中国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很快发展起来。

2、假税。 (1)汉代政府将公田“假”予人民耕种,并


向其征收“假税”。 “假税”比“三十税一” 的田租要重。占收获量的50%,自然超过“三 十税一”了。 (2)屯田中的民屯,也是假田予民,收取假 税性质。 (3)汉代还有一种假田是“假郡国贫民田”, 带有救济贫民和安置流民于土地上的性质。
3、口赋与算赋。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政府在财政收入和政 治稳定方面总是要依赖农村经济和农业人口, 因此,历代政府都必须以政治权力推行一系列 不断更替改进的经济政策,把农民固定在土地 上。另一方面,商业的职业流动性以及商人和 社会各群体保持的广泛联系;总是让统治者不 放心,加之商人对农民的贱买贵卖的剥削,也 影响并削弱着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因此, 中国传统社会基本上以重农抑商为基本国策。
第三节、秦汉的社会经济

一、秦统一后采取一些经济措施,对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条 件。 (一)、在农业生产方面。 秦自商鞅变法以来,十分重视农业生产,重视水利建设, 推广铁器和牛耕。战国时代所修建的都江堰、郑国渠及其他 大小陂池沟渠,都在发挥作用。秦统一后,在水利建设方面 又修建了大刃批新的水利设施。 秦统一后,铁农具已普遍使用。近年考古发现了大量秦 代的铁犁铧、铁面、铁锄、铁镰等农具。说明对铁器分配管 理的重视。

2011年秦汉史研究综述_凌文超

2011年秦汉史研究综述_凌文超

32011年秦汉史研究综述凌文超(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京100732)2011年秦汉史研究成果丰硕,成功举办“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第十三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古代史论坛:出土简帛与地方社会”、“甘肃省第二届简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学术会议,出版论著、整理资料40余部,发表论文500余篇,以出土文献与传世史籍的结合为主流,各领域均有不同程度的进展,其中政治文化、祭礼、社会变迁、学术史等方面的研究尤为引人注目。

现将重要学术成果和动态分类综述如下。

一、政治史研究政治史研究历来是史学研究中的重点。

本年度秦汉政治史研究从政治文化的角度研究传统政治史和思想史的成果渐多,祭礼研究勃兴,皆是值得关注的新动向。

政治文化研究。

陈苏镇《〈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中华书局)系统探讨了“以礼为治”与“以德化民”政治思想互动下的汉代政治变迁史,深入细致地论述和分析了在儒家士大夫的推动下,以春秋学为主的经学如何诉诸“大一统”帝国的创制立法,如何影响汉帝国的实际历史进程,从而成就“汉道”,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确立了基本模式。

书中新增对东汉政治和政治文化问题的系统研究,值得关注。

楼劲《西汉时期“革命论”之退化与政治思想之转折变迁》(《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第7集,商务印书馆)讨论了西汉一代革命论展开和退化的基本背景、阶段和内容,及其与当时政局和政治思想转折变化的密切关系,揭示了景帝以来“革命”等同于“易代改姓”,昭、宣以来“禅让”入主“革命”内涵,王莽以来“改制”必与“革命”伴生的全过程。

陈侃理《京房的〈易〉阴阳灾异论》(《历史研究》第6期)认为京房灾异论是以“儒学为体,数术为用”,属于灾异论的儒学传统,具有与董仲舒和刘向、刘歆相一致的儒家立场和追求。

同作者《罪己与问责———灾异咎责与汉唐间的政治变革》(《中国中古史研究》第2卷,中华书局)对汉唐间灾异责任的追究方式在君主罪己与问责大臣之间发生的变化进行了探讨。

中国古代史—先秦、秦汉时期

中国古代史—先秦、秦汉时期

板块一中国古代史第1讲先秦、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高考动态与对策】对于先秦时期相关知识点的考查,主要侧重于政治史与文化史。

政治史主要考查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如分封制与宗法制。

经济史主要考查的是重农抑商政策。

而文化史则侧重于“百家争鸣”现象的考查。

复习备考时,一是要理解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特点、关系,特别是宗法制的影响;二是识记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理解并区分各个流派的思想特征;三是注意中西历史比较分析,如与古希腊民主政治和人文精神的对比分析。

近几年高考查对秦汉时期历史知识点考查主要是侧重于政治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和思想上的新儒学。

复习备考应注意秦汉时期官僚制度的内容与特征的把握,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主张与特点,并理解其影响。

此外,需结合秦汉时期的经济的发展,认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联系,综合把握相关考点。

【热点重点强化】一、政治部分1.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三个特点一是贵族政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二是尚未集权:各诸侯国有相对独立性,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三是等级森严: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大、小宗之间存在严格的政治隶属关系。

2.从社会转型视角认识周秦之际政治10大变化(1)地方单位:封国—郡县。

(2)地方基础:血缘—地域。

(3)行政特点:分权—集权。

(4)官员身份:贵族—官僚。

(5)产生方式:世袭—任命。

(6)选官标准:血缘—才能。

(7)任职时间:终身—任期。

(8)经济来源:封邑—俸禄。

(9)高度集权:没有—实现。

(10)历史影响:造成割据—巩固统一。

3.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1)权力高度集中。

(2)皇权至上:皇帝大权独揽,皇位世袭制。

(3)中央集权: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4)中央官制为三公九卿制度,彼此分工、相互配合、互不统属、互相牵制。

(5)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5.宗法制理解中的几个关键点宗法制是商周时期确立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它有严格的规定和很强的约束力。

秦汉经济的特点分析

秦汉经济的特点分析

秦汉经济的特点分析作者:张鸣雨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7年第04期摘要:秦汉时期是中国秦汉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初步发展的历史时期,也是社会经济初步恢复发展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秦汉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本文主要先对秦汉时期的相关表现进行阐述,进而分析秦汉时期的经济特点。

关键词:秦汉经济;特点分析一、关于秦汉时期1.概述公元前221年秦灭其他六国后统一了中国主体部分,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定都咸阳(今西安附近)。

由于秦王赢政自认“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于是改用皇帝称号,自封始皇帝,人称秦始皇,传位后的皇帝称二世、三世,直至千世万世。

他对国家进行了许多项改革,包括了中央集权的确立,取代了周朝的诸侯分封制;统一了文字,方便官方行文;统一度量衡,便于工程上的计算。

秦始皇还大力修筑驰道和直道,并连接了战国时赵国、燕国和秦国的北面围城,筑成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以抵御北方来自匈奴、东胡等游牧民族的侵袭。

秦始皇推崇法治,重用法家的李斯作为丞相,并听取其意见,下令“焚诗书”,收缴天下兵器,役使七十万人修筑阿房宫以及自己的陵墓——包括兵马俑等。

前206年刘邦围攻咸阳,秦王子婴自缚出城投降,秦亡。

前202年十二月,汉高祖刘邦登基,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汉开始。

到了汉武帝时,西汉到达鼎盛,并与罗马、安息(帕提亚)、贵霜并称为四大帝国。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彻底削弱了封国势力,强化监察制度,实现了中央集权;此外,他还控制了西域,开拓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发展了对外贸易,使中国真正了解了外面的世界,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西汉发展到了一世纪左右开始逐渐衰败,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权,宣布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改国号为新。

然而这些改革却往往不切实际,最终导致农民纷纷起义。

公元25年刘秀复辟了汉朝,定都雒阳,史称东汉,而他就是汉光武帝。

东汉的发展延续了西汉的传统,2.秦汉时期的相关表现2.1秦汉时期的政治表现秦汉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的局面,形成了政治和帝国的统一。

17秦汉政论文

17秦汉政论文

第二编秦汉文学绪论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秦朝实行了政治、经济、文化的系列改革以适应统一的需要。

秦朝文化上统一文字给学术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又实行焚书坑儒等极端专制主义的措施以钳制思想文化的发展,使学术文化遭受灭顶之灾,加之秦王朝仅有十五年的短命,因此在文学上几无成就可言。

由秦相吕不韦与门客集体编著的《吕氏春秋》,成书于秦统一前,内容包含了儒、道、墨、法、农等诸家学说,保存了一些先秦的学术文化思想和历史文献。

秦相李斯的《谏逐客书》吸取了先秦诸子文章和战国策论的特点,论证严密,铺陈排比,富于文采。

秦末农民起义推翻秦暴政统治,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建立了强盛的大汉王朝,汉初采取了一些与民生息的政策,如制定律令、减轻田赋、宽政省刑等,使国力日益强盛。

文化思想上除秦挟书律和訞言诽谤之罪,尊黄老无为之说,对各家学说也采取了宽容并蓄的政策,思想文化比较活跃自由。

汉初文士承战国宏论和辞赋遗风围绕秦亡教训及如何兴国强权等问题各抒己见,以贾谊、晁错的作品为代表的政论文卓然兴起,它们借古喻今,针砭时弊,直抒胸臆。

汉初辞赋完成由骚体赋向新体赋的转化。

陆贾、贾谊的作品抒写政见和身世感慨,枚乘《七发》标志咏物为主、篇幅宏大、铺采摛文的的汉大赋的形成。

汉初为了娱乐和制礼作乐的需要,沿承秦制设置了乐府机构。

一些楚歌广为传唱。

汉武帝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实行统一货币、均输平准、官营盐铁等经济措施,确保国力富足;北击匈奴、打通西域,扩大了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帝国进入了空前强盛的时期。

以司马相如为首的一大批辞赋家,“兴废继绝、润色鸿业”,颂扬盛世,出现了《子虚》、《上林》等排比事类、穷极声貌的成熟的散体大赋。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的问世,开创了纪传体史书,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在体例上和思想内容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年先秦秦汉经济史研究综论(1)
总体性论述孙家红《经济史研究散论》认为经济史是一个特殊的学科领域,“介于”经济学与历史学之间,其产生的时间、学科的性质以及研究的取向,都是值得很好思考和讨论的一个问题。

王东《农业、新石器、陶器三大技术创新论——文明起源三大物质前提新论》认为农业起源、新石器起源、陶器起源这三大创新分别实现了产业创新、工具创新、日常生活用具创新,为文明起源奠定了三大物质技术基础。

郭沂《中国社会形态的四个层面及其历史分期》将社会形态分为社会经济形态、社会关系形态、社会政治形态和社会意识形态四个自下而上的层面。

认为中国自有文明以来,经历了圣权时代、王权时代、霸权时代、皇权时代和民权时代五种社会形态和相应的五个阶段。

毕道村、肖翠松《论中西封建时代城乡经济关系的不同性质》认为,由于西欧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权与货币权关系截然相反,致使两者城乡经济关系大相径庭。

林文勋《中国古代专卖制度与重农抑商政策辨析》指出,专卖政策与重农抑商的区别极为明显,二者既表现为实施动机上的不同,也表现为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的不同。

作为封建国家在工商领域的两项基本政策,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二者一直并行不悖的得以推行和实施。

专卖制度和官营商业的存在并不足以否定重农抑商政策。

梁宏志、曹端波《论中国古代专卖制度和商品经济的关系——从“长时段”理论
进行考察》认为专卖制度本身是一个动态过程,评价其是否阻碍或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只有将其放在整个封建社会的“长时段”里进行考察,才能明晰其在整个历史上的作用。

李绍强《论中国封建社会工商业政策的变革》认为在封建社会,国家控制工商业是既定国策,但不同阶段的侧重点不同。

姚登权《我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滞后的人文思考》认为当时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原因主要在于封建统治者重农轻商的治理思想。

土地制度与产权利用出土简牍研究秦汉土地制度成为学者关注的重点。

高敏《从张家山汉简看西汉前期的土地制度》认为《二年律令》中的的问题》指出,《中国古代动物学史》中所提出的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从事池塘养鱼的国家以及说范蠡《养鱼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养鱼专门文献,这两条判断都不能成立。

甲骨卜辞中的“在圃渔”的“圃”字甲骨原文作“甫”,指水草沼泽地,不是池塘养鱼。

范蠡《养鱼经》不是范蠡所作。

曾雄生《“却走马以粪”解》对老子《道德经》中的“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做了阐释,认为“却走马以粪”是肥田的一种方式,即中外农业史上普遍存在的将家畜停留在大田中,通过遗撒粪便而直接给大田施肥的一种原始的施肥法。

对此观点,游修龄有异议。

在《再论“却马
以走粪”》一文中指出,“走马以粪”并非指以马粪肥田,而是一种骑马或走马播种的方式。

康德文等《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工具进步之考评》认为战国时期铁制农业生产工具在质地上和种类上具有明显的时代进步性。

樊志民《战国秦汉农官制度研究》认为战国秦汉时期以大司农系统为主体的农业管理机构与太仆、少府、水衡所属农官以及郡县乡里农官,共同构成卓有成效的农业管理体系。

张泽咸著《汉晋唐时期农业》一书对秦汉、六朝以及隋唐时期的农牧业发展不平衡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并阐述了农牧业发展的动态变化,揭示了各个地区在汉以前和唐以后的农业发展源流及其演变。

张泽咸《略论汉魏北朝时期海河平原农牧业生产》认为海河平原农牧业生产在先秦时期就足以与关中、蜀中相埒,在秦汉时期,海河平原地区开垦了不少荒地,农业经济获得了稳定发展,奠定了此后一千余年间河北平原经济繁荣的基础。

李炳泉《西汉西域伊循屯田考论》对西汉在鄯善伊循城的屯田及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认为伊循屯田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控制鄯善国并进而威慑南道诸国。

颜玉怀等《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组织与经营形式选择》认为氏族组织是我国最早的农业生产组织,其后演变为以奴隶主或封建领主占有土地为单位的生产组织。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运用于农业后,生产组织演变到最小单位——家庭个体。

(作者:3COME未知本文来源于爬虫自动抓取,如有侵犯权
益请联系service@立即删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