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下23课《诗词曲五首》选择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018部编版)23《诗词曲五首》之《过零丁洋》作家作品原文译文品读鉴赏及随堂练习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018部编版)23《诗词曲五首》之《过零丁洋》作家作品原文译文品读鉴赏及随堂练习

过零丁洋作家作品原文译文品读鉴赏及随堂练习含答案作者文天祥(1236.6.6-1283.1.9),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

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末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

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官到右丞相兼枢密使。

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

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

祥光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后在柴市从容就义。

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作品。

背景这首诗见于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当作于公元1279年(宋祥兴二年)。

公元1278年(宋祥兴元年),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押到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

随后又被押解至崖山,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不从,出示此诗以明志。

原文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译文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注释零丁洋:零丁洋即”伶丁洋“。

现在广东省珠江口外。

1278年底,文天祥率军在广东五坡岭与元军激战,兵败被俘,囚禁船上曾经过零丁洋。

遭逢:遭遇。

起一经,因为精通一种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而被朝廷起用作官。

文天祥二十岁考中状元。

干戈:指抗元战争。

寥(liáo)落:荒凉冷落。

一作“落落”。

四周星:四周年。

文天祥从1275年起兵抗元,到1278年被俘,一共四年。

絮:柳絮。

萍:浮萍。

惶恐滩:在今江西省万安县,是赣江中的险滩。

1277年,文天祥在江西被元军打败,所率军队死伤惨重,妻子儿女也被元军俘虏。

部编版九下23课《诗词曲五首》理解性默写、简答题及答案

部编版九下23课《诗词曲五首》理解性默写、简答题及答案

23.《诗词曲五首》理解性默写、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内容:【原诗】【翻译】【主题思想】题型:【理解性默写】【简答题】23.诗词曲五首一、十五从军征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三、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四、过零丁洋/文天祥五、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一、《十五从军征》【原诗】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译文】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从军出征,到了八十岁才回来。

在乡间路上遇到同乡人,问:“我家里还有那些人健在?”远远看去那就是你家,但已经是松柏青翠,坟冢相连了。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远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主题思想】这首诗主要表现了久经征战的老兵,归家后的凄凉处境,悲苦心情。

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十五从军征》中和贺之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有异曲同工之妙,揭露汉代兵役不合理的诗句是:,。

2、《十五从军征》中写近景(极其荒凉)的诗句是:,。

3、《十五从军征》更加深刻的表现出老翁孤独凄凉的处境和心情的句子是:,。

4、《十五从军征》老兵来到已经不成其为“家”的家中,见到这样一幅破败荒凉的画面:,。

,。

5、《十五从军征》暗示老人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诗句是:,。

二、简答题1、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主人公的形象。

2.这首诗是如何通过景物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悲剧命运的?【参考答案】一、理解性默写1、《十五从军征》中和贺之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有异曲同工之妙,揭露汉代兵役不合理的诗句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2、《十五从军征》中写近景(极其荒凉)的诗句是: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同步测试:诗词曲五首(同步测试)【含答案及解析】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同步测试:诗词曲五首(同步测试)【含答案及解析】

24诗词曲五首知能演练活用夯基达标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舂.谷(chōng)狗窦.(dòu)松柏.(bó)B.瀚.海(hàn) 风掣.(chè) 兜鍪.(mú)C.都.护(dū) 零丁.(dīng) 羌.笛(qiāng)D.踌躇.(chǔ) 宫阙.(què) 惶.恐(huáng)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B.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C.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D.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采葵持.作羹(拿着)B.何处望神州..(中国的别称)C.留取丹心照汗青..(史册)D.愁云惨淡..万里凝(暗淡)4.下列各项中对《过零丁洋》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蕴含深挚沉痛的感情,极有艺术感染力。

B.颈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构成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写出了形势的险恶。

C.尾联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点明主旨,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动天地的艺术效果。

D.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主要原因在于诗中所表现的威武不屈的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5.按原文填空。

(1)《十五从军征》中与《回乡偶书》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运用新奇的比喻,描写雪景的千古名句是:,。

(3)《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抒发了词人纵目环视楼头山水风光无限,而不见中原故土的感慨的句子是:?。

(4)《过零丁洋》中以死明志,表达诗人爱国情怀的句子是:?。

(5)《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揭示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强大的统治者也避免不了最终的灭亡命运的诗句是:,。

课内品读(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6~7题。

部编版九下全册古诗词选择题及答案

部编版九下全册古诗词选择题及答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下全册古诗词选择题及答案班级:姓名:目录:12.词四首一、渔家傲•秋思/范仲淹二、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四、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期中课外古诗词诵读五、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六、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七、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八、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纳兰性德23.诗词曲五首九、十五从军征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十一、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十二、过零丁洋/文天祥十三、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期末课外古诗词诵读十四、南安军/文天祥十五、别云间/夏完淳十六、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十七、朝天子•咏喇叭/王磐一、《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原诗】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习题】选择题:1、下面对范仲淹的《渔家傲》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是作者边地生活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渴望为国建功的情怀。

B.这首词通过“塞下”“长烟落日”“霜”等词语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色特点。

C.“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衡阳的大雁飞去,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D.“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解析】C分析:“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大雁飞往衡阳,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2、对范仲淹的《渔家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词写出了我国北方秋季的景物特点,从词中的“塞下”“霜”等词语可以看出。

B.“衡阳雁去”是说“大雁向衡阳飞去”而不是“大雁从衡阳飞走了”。

C.这首诗既表达了将士的爱国之心,又流露出思念亲人和家乡的感情。

D.这首诗感情悲观而又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

《短诗五首》同步练习 (含答案)2022——2023学年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下

《短诗五首》同步练习 (含答案)2022——2023学年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下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短诗五首》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下划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楹联(yíng)追溯(shuò)簇新(cù)扣人心弦(xián)B. 婆娑(suō)惩戒(chěng)戳穿(chuō)凛然生畏(lǐng)C. 嗔怒(chēn)惬意(qiè)瑰宝(guī)孜孜不倦(zī)D. 召唤(zhāo)山峦(luán)刹那(shà)侃侃而谈(kǎn)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贸然春寒料峭雾霭雕粱画栋B. 困厄神采奕奕推崇和言悦色C. 褴褛饥肠漉漉斡旋自圆其说D. 告罄摧枯拉朽藻饰人情世故3. 填入下列文段横线处的词语,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徜徉于宁静之中,人生就多了一份韵律、多了一种意境。

在月下,感受大地之精美,望________、揽________、听天籁之音、赏梅花弄影;在雨中,感受自然之清新,观梧桐细雨、眺________、闻________、恋雨打芭蕉。

宁静如诗。

①空中响雷②繁星排空③远山迷蒙④夜风入怀A. ②④③①B. ③①②④C. ①②③④D. ③④①②4. 下列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B.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C. 房舍如舟。

D. 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5. 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A.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B. 风从/大地/卷来C.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D.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6.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民生问题是今年“两会”的热点,受到了大家的高度关注,随时留心对此的新闻报道。

B. 成渝两地联合举办的“爱成都·迎大运”绿道跑步活动,吸引了约一万左右市民参加。

C. 成都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鼓励开展夜间消费活动,以此推动经济的增长和复苏。

D. 惊闻成都文化名人流沙河先生离世,人们通过线上线下的多种方式寄托对先生的哀思。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精选练习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精选练习附答案解析)

诗词曲五首(附答案解析)精选练习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踌.躇(chóu)瀚.海(hàn)冷难着.(zháo)B.松柏.(bǎi)羌.笛(qiāng)寥.落(liǎo)C.狗窦.(dòu)风掣.(chè)飘絮.(xù)D.狐裘.(qiú)兜鍪.(móu)羹.饭(gěng)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中庭生旅谷..(野生的谷子)B.辛苦遭逢起一经...(指遇到朝廷选拔)C.何处望神州..(指中国大地)D.望西都..(指长安)3.根据要求填空。

(1)《十五从军征》中揭露汉代极度不合理的封建兵役制度的诗句是“_____,______”。

暗示老人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花喻冬雪的诗句是“_____,_____”。

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的诗句是“_____,______”。

(3)《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抒发词人千古兴亡之感及不尽愁绪与感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

_____”。

词中赞扬孙权年少有为,不畏强敌,坚持抗战的句子是“_____,_____”。

点明该词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

______”。

(4)《过零丁洋》中写出国家和个人的命运紧密相连的诗句是“_____,_____”。

(5)《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写潼关气势雄伟,暗示它是兵家必争之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揭示出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都城由盛到衰,令人伤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英雄是人类历史天空的璀灿星辰,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坐标。

中华民族起起伏伏,低潮时有慷慨悲壮之士力挽民族危亡,振兴时有英雄豪杰人物鞠躬尽cuì死而后已。

最新精选人教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23 诗词曲五首知识点练习六十六

最新精选人教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23 诗词曲五首知识点练习六十六

最新精选人教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23 诗词曲五首知识点练习六十六第1题【单选题】读《过零丁洋》,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天祥是南宋文学家,《过零丁洋》是他的代表作。

此诗显示了他弃暗投明的志向。

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诗,表现出他的高尚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C、作者在这首诗中将叙事和议论紧密结合起来,将个人的经历和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D、诗中的“惶恐滩”“零丁洋”是两个具有感情色彩的地名,这里巧妙相对,其目的是表现诗人的才华。

【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面对《过零丁洋》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通过写过零丁洋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充分体现诗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

B、本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感情真挚深沉。

C、“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采用拟人、对偶的修辞,借地名表现内心孤苦无依的苦痛。

D、本诗风格慷慨悲凉。

始为悲愤,终为高亢,表现了诗人的铮铮铁骨、耿耿忠心。

【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用法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中军置酒饮归客B、去时雪满天山路C、干戈寥落四周星D、伤心秦汉经行处【答案】:【解析】:第4题【填空题】巧用互文,侧面烘托大雪寒威,极写边塞苦寒的句子是______ 。

写野外雪景,并承上启下,酝酿送别气氛的句子是______ 。

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的句子是______ 。

【答案】:【解析】:第5题【填空题】“山坡羊”是______,“潼关怀古是:______。

【答案】:【解析】:第6题【填空题】“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是______。

【答案】:【解析】:第7题【填空题】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冢累累______狗窦______雉______舂谷______羹饭______贻______ 【答案】:【解析】:第8题【填空题】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部编版九下23课《诗词曲五首》理解性默写、简答题及答案

部编版九下23课《诗词曲五首》理解性默写、简答题及答案

23.《诗词曲五首》理解性默写、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内容:【原诗】【翻译】【主题思想】题型:【理解性默写】【简答题】23.诗词曲五首一、十五从军征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三、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四、过零丁洋/文天祥五、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一、《十五从军征》【原诗】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译文】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从军出征,到了八十岁才回来。

在乡间路上遇到同乡人,问:“我家里还有那些人健在?”远远看去那就是你家,但已经是松柏青翠,坟冢相连了。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远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主题思想】这首诗主要表现了久经征战的老兵,归家后的凄凉处境,悲苦心情。

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十五从军征》中和贺之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有异曲同工之妙,揭露汉代兵役不合理的诗句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2、《十五从军征》中写近景(极其荒凉)的诗句是: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3、《十五从军征》更加深刻的表现出老翁孤独凄凉的处境和心情的句子是: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4、《十五从军征》老兵来到已经不成其为“家”的家中,见到这样一幅破败荒凉的画面: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5、《十五从军征》暗示老人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诗句是: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二、简答题1、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主人公的形象。

1、答:本诗描绘了一个久战沙场、不得归家,年老归家却已家破人亡,孤苦无依、内心哀伤的老兵形象。

九年级语文下册 23《诗词曲五首》(第2课时)同步练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 23《诗词曲五首》(第2课时)同步练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知识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冢.()雉.()狗窦.()舂.谷()羹.()罗mù()狐裘.()锦衾.()阑.干()yuán()门风掣.()兜鍪.()liáo()落潼.关()峰luán()踌躇..()()宫阙.()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松柏冢累累..(2)不知饴.阿谁(3)瀚海阑干..百丈冰(4)中军置酒饮.归客(5)风掣.红旗冻不翻(6)何处望神州..(7)坐断..东南战未休(8)零丁洋里叹零丁..(9)留取丹心照汗青..(10)望西都,意踌躇..参考答案1.zhǒng zhìdòu chōng gēng幕qiúqīn lán辕chèmóu寥tóng峦chóu chúquè2.(1)众多的样子。

这里形容坟丘众多。

(2)同“贻”,送给。

(3)纵横交错的样子。

(4)宴请。

(5)拉,扯。

(6)中原地区。

(7)占领,占据。

(8)孤苦无依的样子。

(9)这里指史册。

(10)迟疑不决。

这里形容心潮起伏。

重点1.分析《过零丁洋》一诗的写作特色。

这首诗叙事与抒情、言志融为一体。

诗歌首联写了个人和朝廷的两件大事:一是在诗人20岁时,通过科举考试出仕;二是在南宋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抗元。

颔联写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朝廷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

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时忧念战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

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式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尾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

全诗概括了诗人一生中的重大事件,熔叙事和抒情言志为一炉,慷慨悲凉,感人至深。

2.《过零丁洋》中最后两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为何能成为振聋发聩的千古绝句?①本诗前六句已经把个人和朝廷的艰危困厄渲染到了极致,哀怨之情汇聚为高潮,尾联却一笔宕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23课《诗词曲五首》各首同步达标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23课《诗词曲五首》各首同步达标练习(含答案)

《诗词曲五首》各首同步达标练习十五从军征一、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冢.()窦.()雉.()舂.()羹.()饴.()2.《十五从军征》节选自,由代所编。

被称为“乐府双璧”(又名长篇叙事诗双璧)的两篇是为与。

3.默写。

,。

,。

二、阅读《十五从军征》,完成问题。

4.对《十五从军征》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十五从军征》描写了一个服役六十五年的老兵回乡后无家可归、满目惨况的悲惨遭遇。

B.作者选取了象征死亡的松柏、坟墓来暗示老人的凄凉;通过对兔、雉栖身于家屋,谷、葵丛生于庭院的景物描写,来说明老兵家园的残破。

C.这是一首抒情诗,诗歌依照人物回家的情景,由远及近,逐层描写。

D.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家破人亡的老兵形象,控诉了封建兵役制度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5.作者返乡的经历如何?情感有何变化?请结合诗歌内容略作分析。

6.这首诗是如何通过景物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悲剧命运的?7.全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积累运用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者是代诗人。

他与高适并称为,同为派的代表。

诗的前半部分,后半部分写。

2.默写。

(1)散入珠帘湿罗幕,。

(2)纷纷暮雪下辕门,。

(3)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景象的诗句是,。

(4)写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的诗句是,。

二、阅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完成以下问题。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中“忽如”二字用得巧妙,不禁写出了大雪来得急骤,而且表现出诗人的心情。

4.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暗示归途艰险,以万里愁云引出送别的气氛。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春花喻冬雪,展现了边塞雄奇瑰丽的景象。

C.“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诗人驻足远望的情形。

D.这首诗以“雪”为中心线索来写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的惜别之情和思乡之情。

5.“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让人回味无穷,请合理想象,描绘这一情景。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 《诗词曲五首》同步练习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 《诗词曲五首》同步练习

《诗词曲五首》同步练习一、积累运用(共7题;共29分)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舂(chōng)谷狗窦(dòu)松柏(bò)B. 瀚(hàn)海风掣(chè)兜鍪(mú)C. 都(dū)护零丁(dīng)羌(qiāng)笛D. 踌躇(chǔ)宫阙(què)惶(huáng)恐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采葵持作羹(拿着)B. 何处望神州(中国的别称)C. 留取丹心照汗青(史册)D. 愁云惨淡万里凝(暗淡)3.下列诗歌有关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A. 《十五从军征》——《乐府诗集》——郭茂倩选编——乐府诗B.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稼轩词编年笺注》——辛弃疾——词C. 《过零丁洋》——《文天祥诗集校笺》——文天祥——绝句D. 《山坡羊·潼关怀古》——《全元散曲》——张养浩——曲4.下列各项中对《过零丁洋》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蕴含深挚沉痛的感情,极有艺术感染力。

B. 颈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构成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写出了形势的险恶。

C. 尾联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点明主旨,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动天地的艺术效果。

D. 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主要原因在于诗中所表现的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5.下面对《山坡羊·潼关怀古》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元代散曲,“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曲的题目。

B. “山河表里潼关路”这句勾画出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的特点。

C. 曲中的“聚”字赋予静止的峰峦以动感,“怒“字则生动地表现出波涛汹涌澎湃的情态。

D. 作者在曲中表达出深深的伤感悲痛之情,他伤感悲痛的最主要原因是“宫阙万问都做了土”。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阅读理解题背诵 中考考点汇总(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阅读理解题背诵 中考考点汇总(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阅读理解题背诵中考考点汇总(含答案)目录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过零丁洋/文天祥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1. 全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十五从军征》描绘了一个在外征战多年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种种场景,表现了他的孤独和凄凉,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无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的怨恨与同情。

2. 诗中主人公离家归家的年龄分别是多大?答:十五、八十。

3. 用诗中的句子回答:主人公的家现在怎样?答: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4.“十五”“八十”是____的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答:夸张,暴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极端的不合理。

5.主人公归家后,看到家中凄凉破败的景象是“兔从……葵。

”6.此诗抒发了老翁怎样的心情?通过哪句诗体现出来的?答:抒发了老翁孤独凄凉的心情。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

泪落沾我衣”7.“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述。

(2分)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出,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由远及近地描写了一幅老兵回家看到人去屋空、人亡园荒的凄凉画面。

8.请从修辞角度赏析“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2分)“十五”与“八十”相对照,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主人公从军时间之久。

说明了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现了诗歌的主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部编版九下23课《诗词曲五首》选择题及答案

部编版九下23课《诗词曲五首》选择题及答案

23.《诗词曲五首》选择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23.诗词曲五首一、十五从军征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三、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四、过零丁洋/文天祥五、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一、《十五从军征》【习题】选择题:1、下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B )A.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因战乱而失去一切的老兵形象。

B.全诗截取老兵归家的片断描写,有人物言行描写、心理描写,还有环境描写。

C.全诗以时间为序,先写老兵归家时的急切心情,接着写他归家后见到的景象,最后写饭熟无人吃的凄凉情景。

D.结句“泪落沾我衣”将全诗思想感情推向高潮。

这泪既是辛酸孤凄之泪,又是愤慨控诉之泪。

【解析】B 无心理描写。

2、下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C )A、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这句话用夸张的手法极言主人公从军之久。

“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不合理。

B、“遥望是君家, 松柏冢累累。

”这两句用远景描写,写出了庭院因无人打扫而凄凉破败的景象,同时选取了象征死亡的松柏、坟墓来暗示老兵亲人的离去。

C、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近景描写。

运用白描手法,作者抓住野兔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只摄取了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两个“镜头”,从正面表现征人从军时间之久,物是人非,揭露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D、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运用细节描写,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解析】C 从侧面表现征人从军时间之久,物是人非,揭露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3、下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D )A、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一个“始”字,巧妙地传达出主人公多年来思念家乡,盼望与亲人团聚的迫切心情,给全诗笼罩上了一层凄凉悲伤的感情色彩。

B、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这两句写老兵在归乡途中与乡里人的对话。

部编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 诗词曲五首 (含答案)

部编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 诗词曲五首  (含答案)

课时作业(二十三)[23诗词曲五首]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松柏冢.()累累(2)狐裘.()不暖锦衾.()薄(3)山河破碎风飘絮.()(4)兔从狗窦.()入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不知饴.阿谁(同“贻”,送给)B.瀚海阑干..百丈冰(纵横交错的样子)C.干戈..寥落四周星(代指战争)D.坐断..东南战未休(坚持)3.下列对诗句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语句描写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

B.“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一个“聚”字化静为动,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一个“怒”字将黄河拟人化,写出了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让读者耳边不禁回响起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

C.“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该句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惶恐滩”与“零丁洋”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自然相对,巧妙地表现了诗人此时的处境和心情,可谓史上之绝唱!D.“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借古讽今,暗讽今天的朝廷不如能与曹操、刘备抗衡的东吴,今天的皇帝也不如孙权。

4.默写。

(1)《十五从军征》中,刻画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表达其悲痛之情的句子是:,。

(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两句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3)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景喻冬景,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成为咏雪千古名句的句子是:,。

(4)《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含蓄地表明词人渴望恢复中原、回归故土的句子是:?。

(5)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两句,表现出了诗人的坚贞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6)《过零丁洋》中的“,”两句,用凄凉的自然景象比喻国势衰微,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

5.学完本课后,班级拟开展“诗海泛舟”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请你向大家推荐自己最喜欢的诗人,从朝代、称号、诗风、代表作品等方面对其进行介绍。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复习知识清单及精讲精练(含答案解析)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复习知识清单及精讲精练(含答案解析)

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乐府诗集》诗歌回顾跟踪训练1.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八十始.得归。

(始: 才)B.中.庭.生旅谷。

(中庭: 院子里)C.羹饭一.时.熟。

(一时: 一会儿)D.不知饴.阿谁。

(饴: 留下)2.下列诗句翻译错误的一项是()A.遥看是君家, 松柏冢累累: 远远看去, 那就是你的家, 那边松树、柏树很多, 坟墓一大堆。

B.中庭生旅谷, 井上生旅葵: 庭院的中间长着野生的谷子, 井台上长着野生的葵菜。

C.舂谷持作饭, 采葵持作羹: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 摘下葵叶来做菜D.出门东向看 ,泪落沾我衣 : 走出门外向东望去 ,( 心情极其悲痛 ,) 眼 泪就流了下来 , 沾湿了我的衣襟。

3.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全诗通过对一个久别家乡重归故里的老兵回家时所见情景的描述 表现了他的孤独和凄凉 ,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无情 , 也体现了人民对战 争的厌恶和憎恨之情。

B.“兔从狗窦入 ,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 , 井上生旅葵”说明老兵的 家曾经是如此的充满生机。

C.“羹饭一时熟 , 不知饴阿谁”反映了老兵孤独凄凉的心境。

D.这首诗并没有正面描写战争的残酷 , 而是从老兵回乡后的所见所感 落笔,将典型情节与典型环境融为一体 ,强烈的对比 ,表现出民生的悲 惨。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 岑 参 诗歌回顾 诗歌原文 诗歌赏析 北风卷地”四字 , 妙在由风而见雪。

“白草折”又 北风卷地白草折 , 显出风势之猛。

“胡天八月即飞雪” , 一个“即”字 , 胡天八月即飞雪 惟妙惟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惊奇的口吻 , 写出北方 雪来之早。

忽如一夜春风来 ,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喻“北风”使雪花飞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之奇寒。

那白雪背景诗歌主旨: 诗人着重描写边塞特有的奇特风光,表现出边塞将士生活的艰苦, 同时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阅读理解题背诵 中考考点汇总(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阅读理解题背诵 中考考点汇总(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阅读理解题背诵中考考点汇总(含答案)目录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过零丁洋/文天祥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1. 全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十五从军征》描绘了一个在外征战多年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种种场景,表现了他的孤独和凄凉,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无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的怨恨与同情。

2. 诗中主人公离家归家的年龄分别是多大?答:十五、八十。

3. 用诗中的句子回答:主人公的家现在怎样?答: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4.“十五”“八十”是____的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答:夸张,暴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极端的不合理。

5.主人公归家后,看到家中凄凉破败的景象是“兔从……葵。

”6.此诗抒发了老翁怎样的心情?通过哪句诗体现出来的?答:抒发了老翁孤独凄凉的心情。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

泪落沾我衣”7.“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述。

(2分)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出,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由远及近地描写了一幅老兵回家看到人去屋空、人亡园荒的凄凉画面。

8.请从修辞角度赏析“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2分)“十五”与“八十”相对照,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主人公从军时间之久。

说明了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现了诗歌的主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4.诗词曲五首》教材课后习题答案解析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4.诗词曲五首》教材课后习题答案解析
走到后院,满院的野谷,一地的野菜,远处是一个连一个的 坟墓,我知道,那里埋葬着我的亲人。我找来了野谷做饭。在烟火中,我依稀看到家人围在我的身旁:父亲的目光多 么慈祥,母亲的笑容多么甜美!二姐在为我们盛饭,大哥在与我 游戏,小妹在和我抢泥人……一阵风吹来,火灭了,什么都没有 了……走出大门,看着那条往东边延伸的羊肠小道,泪水打湿了 我的衣衫。这原本应充满了欢声笑语的家啊,此时为什么只有天 空大雁的哀鸣?
运用多种写作手法,表现主题。改写诗歌不仅可以改变体 裁,而且可以改变人称,如用第一人称直接写出“我”的内心 感受,还可以按照需要调整顺序。刻画人物时,可以采用正面 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通过别人眼中的老兵的变化来 体现世事的变迁等。
2020/4/15
4
示例: 改写《十五从军征》
那一年,我十五岁。天空中飘着鹅毛大雪,我深情地看了一 眼站在门前大柳树下的父母,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向那无情的战场。 泪,流了一脸,我不知何时才能与父母相见。
一、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想象奇 特,把雪的洁白、鲜润的特点形象地描写出来了;同时, 把满树的白雪比喻成梨花, 给人一种春意盎然的感受。
2020/4/15
1
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自古以来, 人世间谁能免于一死?只求留下一颗赤胆忠心,永 远照耀史册。这两句慷慨陈辞,直抒胸中正气,表 现出诗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 志,因此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
几十年在百般煎熬中过去。每当月圆时,那股浓浓的思乡之 情便油然而生,泪眼朦胧中,我似乎又看到了家乡,看到了亲人。 冷冷的战场诉说着逝去的时光,一位位战友倒下了,而我这个幸 存者经过岁月的磨炼,从那个天真的少年,已变成了一个满头白 发、日日思归的老人。回归故里,是我唯一的期盼。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3.《诗词曲五首》导学案附课时练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3.《诗词曲五首》导学案附课时练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3.《诗词曲五首》导学案附课时练23.《诗词曲五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在熟读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3.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学习过程:第1课时《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导入新课:我国的古典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名篇佳作浩若繁星,反映战争的作品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

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目标导学:目标导学一:《十五从军征》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明确: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景物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2.说说下面这句诗的表达效果。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明确:这句诗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主人公此时内心感到极度的孤独悲伤。

这一句也将哀景推向极致,蓄足了抒情的势,使得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感人至深。

3.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布局,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明确: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家中无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4.诗歌的主题是什么?明确: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弊病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表现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目标导学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从题目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明确:这是一首咏雪诗,也是一首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友人归京的场景。

2.这首诗前后侧重描写的内容有何不同?两者是如何完成过渡的?明确:前面重在咏雪,后八句主要是写送别。

用“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完成了过渡。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第24课《诗词曲五首》课时同步练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第24课《诗词曲五首》课时同步练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曲五首》课时同步练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1 . 下列各项对《格列佛游记》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格列佛游记》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作者用虚构的情节和幻想的手法,揭露批判了当时英国统治阶级的罪恶。

B.《格列佛游记》中有许多荒诞的故事。

在飞岛国,如果人民抗缴税收,国王就把飞岛停在他们的头上,剥夺他们享受雨水和阳光的权利。

C.格列佛受聘为“冒险家号”船长,再次乘船出海。

途中水手叛变,把他囚禁了几个月,然后被放逐到“大人国”。

D.《格列佛游记》描写了格列佛四次出海航行,在四个传奇色彩浓重的国家里,历经磨难,又几次脱险的故事。

2 . 下列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散文意境深邃,抒发作者真情实感。

如:朱自清的《春》饱含着对春的热爱和赞美;刘湛秋《雨的四季》表达了作者对雨的爱恋和对生活的热爱。

B.散文诗像诗一样精粹、凝练,但不像诗歌那样分行与押韵,而是以散文形式呈现。

泰戈尔的《金色花》、冰心的《荷叶·母亲》即是如此,它们都赞颂了母爱。

C.《诫子书》的作者是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国政治家、军事家,“书”即书信之意,古人往往在家信中寄语子女兄弟,予以教诲与劝勉。

D.想象能引导我们换一种眼光看世界。

如寓言故事《皇帝的新装》,通过荒诞离奇的故事,启迪我们说真话需要勇气;而童话故事《赫尔墨斯和雕像者》通过古希腊神话人物的故事,启迪我们不能贪慕虚荣。

3 . 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A.朱自清-----现代作家-----《济南的冬天》B.海伦.凯勒----美国女作家----《假如给我三天光明》C.王湾-----唐代诗人----《次北固山下》D.史铁生----当代作家-----《秋天的怀念》4 . 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怒而飞(发怒)B.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完全,肯定)C.志怪者也(奇异)D.野马也(快速奔跑的马)5 .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蜷伏(quán)莅临(lì)黄晕(yūn)咄咄逼人(duō)B.怅然(chàng)静谧(mì)嗔怪(chēn)人迹罕至(hàn)C.热忱(chén)汲水(xí)干涸(hé)怪诞不经(dàn)D.坍塌(tān)烧灼(zhuó)高邈(miǎo)拈轻怕重(niān)6 . 阅读下面的诗歌,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3 《诗词曲五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找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景的句子,说说作者是如何描写边塞风光的,写出了怎样的特点。

参考答案:“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前两句中,“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见雪。

“白草折”显出风来势猛。

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

“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即”字,生动地写出了南方来的人少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后两句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

以春景写冬景,发挥联想,运用比喻,既写出诗人的欣喜之情,又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

“忽如”二字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之态,而且再次传达出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

“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浪漫色彩。

二、《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名句,试结合全诗及作者生平,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南宋末年,文天祥在潮州与元军作战,被俘,途经零丁洋时,元军逼迫他招降坚守崖山的宋军,他写下了这首诗。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自古以来,人世间谁能免于一死?只求留下一颗赤胆忠心,永远照耀在史册上。

此句慷慨陈词,直抒胸中正气,表现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

三、《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和《山坡羊·潼关怀古》均为怀古之作,说说它们分别咏叹了怎样的历史,表达了怎样的怀古之情。

参考答案: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作者热情赞颂了孙权的不畏强敌,其实是借古讽今,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之气的南宋朝廷进行了暗讽,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作者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封建统治阶级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

四、《十五从军征》是一首叙事诗。

试发挥想象,扩充细节,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参考答案:改写《十五从军征》秋天已经接近尾声了,连树上的最后一片叶子也已凋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诗词曲五首》选择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23.诗词曲五首一、十五从军征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三、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四、过零丁洋/文天祥五、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一、《十五从军征》【原诗】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习题】选择题:1、下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B )A.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因战乱而失去一切的老兵形象。

B.全诗截取老兵归家的片断描写,有人物言行描写、心理描写,还有环境描写。

C.全诗以时间为序,先写老兵归家时的急切心情,接着写他归家后见到的景象,最后写饭熟无人吃的凄凉情景。

D.结句“泪落沾我衣”将全诗思想感情推向高潮。

这泪既是辛酸孤凄之泪,又是愤慨控诉之泪。

【解析】B 无心理描写。

2、下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C )A、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这句话用夸张的手法极言主人公从军之久。

“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不合理。

B、“遥望是君家, 松柏冢累累。

”这两句用远景描写,写出了庭院因无人打扫而凄凉破败的景象,同时选取了象征死亡的松柏、坟墓来暗示老兵亲人的离去。

C、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近景描写。

运用白描手法,作者抓住野兔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只摄取了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两个“镜头”,从正面表现征人从军时间之久,物是人非,揭露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D、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运用细节描写,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解析】C 从侧面表现征人从军时间之久,物是人非,揭露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3、下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D )A、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一个“始”字,巧妙地传达出主人公多年来思念家乡,盼望与亲人团聚的迫切心情,给全诗笼罩上了一层凄凉悲伤的感情色彩。

B、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这两句写老兵在归乡途中与乡里人的对话。

表明他久别家乡,急于了解家中亲人的现状。

C、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老兵用野谷和野葵做饭,再次表明家园荒芜,没有粮食可吃,表现了老兵的孤苦伶仃。

D、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写老兵做好饭后,有意识的到门口张望,盼望家人回来一起吃团圆饭。

【解析】D 不是有意识的到门口张望。

4.下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B )A、诗人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开篇,看似平淡,却耐人寻味,含蓄点出了战争周期之长和当时百姓兵役之繁重。

B、“兔从”到“中庭”四句,由远及近,侧面写出主人的家荒凉破败的景象,控诉了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毁灭。

C、诗的最后两句通过对老兵“出门张望,老泪纵横”这一动作细节描写,进一步抒发了老兵心中的悲凉之感。

D、全诗以老兵回家的情感变化为线素:满怀希望一希望落空一彻底失望一悲哀流泪,有波澜有起伏,且引人深思。

【解析】B “侧面写出”不正确,这四句是直接描写老兵家园的荒凉景象;5.下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C )A、“十五”“八十”既可实指,也可虚指,这样写的目的是暴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极端的不合理。

B、“本诗描绘了一个久战沙场、不得归家,年老归家却已家破人亡,孤苦无依、内心哀伤的老兵形象。

C、这是一首抒情诗,诗歌依照人物回家的情景,由远及近,逐层描写。

D、本诗选自《乐府诗集》,是继《诗经》《楚辞》后出现的又一种新诗体,由宋朝郭茂倩编写。

【解析】C 这是一首叙事诗。

6、下列对《十五从军征》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A.“八十始得归”中的“始”字,巧妙地传达出主人公从军多年思念家乡,盼望与亲人团聚的迫切心情,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凉悲伤的感情色彩。

B.“兔从狗窦入,难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四句以乐景写哀情,写老兵出征归来,看见故居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情形。

C.“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两句是细节描写,将老兵举目无亲、孤身一人、寂寞难耐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读后令人心酸。

D.这是一首第一人称的叙事诗。

该诗借一个老兵从军多年回家后的所见所闻,揭露了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

【解析】B “兔从狗窦入,维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四句表现出老兵故居没有人影,没有炊烟,只有野物出没,杂草丛生,一派破落、荒凉的景象,这是以哀景写哀情。

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原诗】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习题】选择题:1、对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下面诗句赏析的误的一项是( B )A.“胡琴琵琶与羌笛”句,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但仍然能间接传达出一种热闹的场面。

B.“风掣红旗冻不翻”,雪大风小,红旗一动不动,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传神地写出了天气的奇寒。

C.“雪上空留马行处”,既写出了作者对行者的难舍与留恋,也表现了自己因归期未卜而惆怅的心情。

D.诗歌主要写雪景,而作者在那白雪的背景上设置鲜红一点,反衬得整个世界更洁白,更寒冷。

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

【解析】B.“风掣红旗冻不翻”,雪大风小,红旗一动不动。

应该是:北风吹扯着红旗,红旗被冻住,一动不动。

2、下列对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B )A.本诗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描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

B.全诗想象奇特,以冬春之际一天之内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文思开阔,结构缜密。

C.诗人选取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动来表现寒冷,表面写寒冷,实际是用冷来反衬将士内心的热,更表现出将士们乐观的战斗情绪。

D.“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用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

【解析】B、应该是秋冬之季。

3、这首诗从形式到内容上应属于( C )A、叙事诗自由诗B、写景诗叙事诗C、边塞诗送别诗D、田园诗抒情诗【解析】C 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也是一首送别诗。

4、对这首诗的鉴赏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A.这首诗特写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在朋友返京时载歌载舞送别的喜悦之情。

B.这首诗情景交融,先以雪景衬托送别,后又在送别中描绘雪景。

C.“忽如一夜春风来”中“忽如”一词写出了“胡天”的大雪来得急,也表现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

D.“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展示了边塞冰雪天地,阴云重重的景象。

【解析】A 抒发了诗人在朋友返京时载歌载舞送别的喜悦之情。

这种说法不正确。

主要表现诗人对朋友依恋、珍重、别愁等感情。

5、下列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A.该诗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笔力矫健,有真实的描绘,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

B.开头两句突出边塞的气候特征:北风扫荡,草木摧折,八月飞雪。

凸显了边塞环境的恶劣。

C.结尾四句描绘出一幅空旷寂寥的雪中送别图景。

“雪满天山”令人凄迷,“山回路转”使人惆怅,而雪地上的马蹄印迹,又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到远方,充满伤感情绪。

D.这首诗气势宏大,写景既从大处落笔,又从细处着墨,把美丽的雪景写得形象生动,同时写景中又抒发了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惜别之情和思乡之情。

【解析】C该诗表现的情感基调是豪放的,诗中虽然写了惜别之情和思乡之情,但没有伤感的情绪。

C项中“充满伤感情绪”赏析有误。

三、《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原词】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习题】选择题:1、下列对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A.这是一首怀古诗。

作者通过对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了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

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这两句词,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

C.“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是说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隅,英武了得。

D.“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本是曹操的语言,现在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呼声。

【解析】B、应该是设问的修辞。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A.《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词的题目。

B.诗歌的上阕化用了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用得不落痕迹,贴切自然。

C.本词下阕落笔眼前引遐思,令词人慕古伤今,忧患惆怅。

D.“生子当如孙仲谋”,此处赞叹孙权的雄才大略,实际上暗指类似东吴占据了江南半壁江山的南宋,没有出一个像孙权那样有雄才大略的英雄人物。

【解析】B 下阙借古讽今,没有落笔眼前。

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 )A.“南乡子”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这首词怀念的是三国时期的刘备、孙权和曹操。

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两句的意思是说中原土地已非我有寓有“故国之思”。

C.上片对景抒怀,抒发“兴亡”之叹。

下片歌颂孙权的英雄业绩,含蓄的讽刺最高统治集团的昏庸、无能,表达自己收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强烈愿望。

D.这是一首登临怀古的词作,善于用典,自然贴切,不露痕迹。

【解析】A 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全词饱含着爱国、卫国的强烈感情.4、对“生子当如孙仲谋”这一句的深刻含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A.赞扬孙仲谋这样的英雄人物。

B.对敌人的轻蔑。

C.作者希望自己的后辈成材。

D.感慨当时的统治者无能。

【解析】D正确。

不满统治阶级的妥协投降,希望北伐收复失地。

5、下列对《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A.这是一首怀古诗。

作者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袭扰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

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这两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

C.“年少万兜整,坐断东南战未休”是说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隅,英武了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