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同步练习卷(2)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第6单元第23课《诗词曲五首》同步练习

人教部编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第6单元第23课《诗词曲五首》同步练习

人教部编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第6单元第23课《诗词曲五首》同步练习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8题;共16分)1. (2分)为下列各句划线词选择恰当的解释()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A . 离开B . 去到C . 过去的D . 失去2. (2分)下面诗句赏析错误的一项是()A . “胡琴琵琶与羌笛”句,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但仍然能间接传达出一种热闹的场面。

B . “风掣红旗冻不翻”,雪大风小,红旗一动不动,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传神地写出了天气的奇寒。

C . “雪上空留马行处”,既写出了作者对行者的难舍与留恋,也表现了自己因归期未卜而惆怅的心情。

D . 诗歌主要写雪景,而作者在那白雪的背景上设置鲜红一点,反衬得整个世界更洁白,更寒冷。

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

3. (2分)下列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 停杯投箸不能食(zhù)B . 下者飘转沉塘坳(ào)C . 布衾多年冷似铁(qīnD . 风掣红旗冻不翻(zhì)4. (2分)(2016·无锡) 下列对名著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 《西游记》中,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产一石卵,见风化作石猴。

石猴率先发现水帘洞,众猴称他为“千岁大王,自此遂称美猴王。

B . 《西游记》中,孙悟空在铁扇公主处未借到真扇,就偷了牛魔王的坐骑,假扮牛魔王骗得真扇,后被牛魔王所扮的唐僧骗了回去。

C . 《水浒传》中,鲁提辖在五台山出家,被赐法名智深,因醉后大闹五台山,长老介绍他去东京大相国寺。

D . 《水浒传》中,杨志奉命押送生辰纲,一路上小心谨慎,处处提防,但还是在黄泥岗中计,生辰纲被吴用等人劫去。

5. (2分)选出对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赏析有误的一项()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人教部编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第6单元第23课《诗词曲五首》同步练习(II)卷

人教部编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第6单元第23课《诗词曲五首》同步练习(II)卷

人教部编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第6单元第23课《诗词曲五首》同步练习(I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8题;共16分)1. (2分)为下列各句划线词选择恰当的解释()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A . 离开B . 去到C . 过去的D . 失去2. (2分)下面诗句赏析错误的一项是()A . “胡琴琵琶与羌笛”句,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但仍然能间接传达出一种热闹的场面。

B . “风掣红旗冻不翻”,雪大风小,红旗一动不动,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传神地写出了天气的奇寒。

C . “雪上空留马行处”,既写出了作者对行者的难舍与留恋,也表现了自己因归期未卜而惆怅的心情。

D . 诗歌主要写雪景,而作者在那白雪的背景上设置鲜红一点,反衬得整个世界更洁白,更寒冷。

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

3. (2分)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有误的是()。

A . 胡天八月即飞雪(即:立即)B . 将军角弓不得控(控:拉开)C . 瀚海阑干百丈冰(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D . 风掣红旗冻不翻(翻:翻动、飘展)4. (2分)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A . 《沁园春·雪》这首词画面雄伟壮阔而又娇艳美丽,意境壮美雄浑,气势磅礴,情感奔放,胸怀豪迈,体现了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B . 《孤独之旅》是当代著名作家曹文轩的作品,选自《草房子》,他还有许多作品如《青铜葵花》、《红瓦》等值得我们一读。

C . 作为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代表人物雨果在《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他以热情洋溢的语言,高度评价了伏尔泰为人类文明所做出的卓越贡献,热情礼赞了他的思想和人格力量,呼吁人们从他那里汲取斗争的勇气。

D . 《故乡》是鲁迅先生回忆儿时生活的一篇散文,选自《朝花夕拾》,文中的健康活泼的少年闰土形象令人难以忘怀。

5. (2分)选出对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赏析有误的一项()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同步练习卷(2).docx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同步练习卷(2).docx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3 课 +诗词曲五首》同步练习卷(2)一.课内阅读训练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1)这首诗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八句则主要是写。

(2)本诗以“雪”为线索,“雪”共出现四次,依次组成四个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四幅画面的内容。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历来为人称道的名句,请赏析这两句诗的妙处。

2.阅读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完成下列各题。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以死明志,丹心光照千秋。

B.首联写自己步入仕途和四年抗敌的经历,“辛苦”和“寥落”两个词道尽坎坷的人生际遇,感情深沉,悲郁感人。

C.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写危难形势,抒忧患之情,比喻形象,对仗工整。

D .颈联运用拟人手法,将“惶恐滩” 和“零丁洋” 两个地名与自己的心情巧妙结合起来,感人至深。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一千古名句主要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取”和“照”的表达效果。

二.课外拓展训练3.古诗词鉴赏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题目。

乙卯重五①陆游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②,艾束著危冠③。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注释】①乙卯:指 1195 年,这年作者71 岁,在家乡绍兴隐居。

重五: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

② 棕包分两髻:粽子有两个尖尖的角,古时又称“角黍” 。

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练习第23课诗词曲五首

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练习第23课诗词曲五首

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练习第23课诗词曲五首x][23诗词曲五首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松柏冢( )累累(2)狐裘( )不暖锦衾( )薄(3)山河破碎风飘絮( )(4)兔从狗窦( )入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不知饴阿谁(同“贻”,送给)B.瀚海阑干百丈冰(纵横交错的样子)C.干戈寥落四周星(代指战争)D.坐断东南战未休(坚持)3.下列对诗句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语句描写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B.“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一个“聚”字化静为动,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一个“怒”字将黄河拟人化,写出了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让读者耳边不禁回响起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C.“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该句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惶恐滩”与“零丁洋”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自然相对,巧妙地表现了诗人此时的处境和心情,可谓史上之绝唱!D.“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借古讽今,暗讽今天的朝廷不如能与曹操、刘备抗衡的东吴,今天的皇帝也不如孙权°4.默写°(1)《十五从军征》中,刻画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表达其悲痛之情的句子是:,°(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两句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3)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景喻冬景,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成为咏雪千古名句的句子是:,°(4)《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含蓄地表明词人渴望恢复中原、回归故土的句子是:?°(5)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两句,表现出了诗人的坚贞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6)《过零丁洋》中的“,”两句,用凄凉的自然景象比喻国势衰微,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5.学完本课后,班级拟开展“诗海泛舟”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回答下列问题°(1)请你向大家推荐自己最喜欢的诗人,从朝代、称号、诗风、代表作品等方面对其进行介绍°(2)请你以主持人的身份为这次活动设计一段结束语°(要求:至少引用一句古诗,不少于50字)(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过零丁洋[宋] 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6.诗的颔联用“”和“”六个字形象生动地揭示出国家和个人的命运°7.这首诗叙述了诗人的什么经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千古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9.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人以死明志,丹心光照千秋°B.首联诗人写自己步入仕途和四年抗敌的经历,“辛苦”和“寥落”两个词道尽坎坷的人生际遇,感情深沉,悲郁感人°C.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写危难形势,抒忧患之情,比喻形象,对仗工整°D.颈联运用拟人手法,将“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与自己的心情巧妙结合起来,感人至深°(二)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问题°山坡羊·潼关怀古[元] 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10.曲中揭示主旨的句子是哪几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11.诗人是如何从“潼关路”联想到朝代兴亡的?(三)阅读文天祥的《泰州》一诗,完成各题°泰州①[宋] 文天祥羁臣家万里,天目鉴孤忠°心在坤维②外,身游坎窞③中°长淮④行不断,大海望无穷°晚鹊传佳讯,通州路已通°[注] ①南宋末年,诗人为避元军追捕,行经泰州,藏身于船十余日,后向东由通州出海,南归,继续抗元°②坤维:指西南方,当时诗人家人和益王(后在福州登位,即端宗)都在西南方°③坎窞(dàn):地底深穴°④长淮:辽阔的江淮大地°12.谈谈你对颔联中“心在坤维外”的理解°(2分)13.赏析尾联°(4分)(四)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诉衷情[宋] 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14.上片前两句运用了什么典故?词人借此回顾了怎样的生活往事?(3分)答题技法详见《听课手册》P7115.下片结尾三句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16.《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小令境界阔大,感情真挚,抒发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请你写一段话表达对老师真挚的感激和热爱之情°写作技法详见《听课手册》P71详解详析1. (1)zhǒng(2)qiúqīn(3)xù(4)dòu2. [解析] D “坐断”的意思是“占领,占据”°3. [解析] C 该句没有运用比喻°4. (1)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4)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6)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5. (1)[解析] 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对诗人的了解来组织答案°答案不求统一,符合要求即可°[答案] 示例:杜甫,字子美,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圣”°其诗沉郁顿挫,饱含忧国忧民之情°他的诗展现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后人称为“诗史”°其诗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现了诗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2)示例: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举行的“诗海泛舟”活动圆满结束了°在这次活动中,同学们表现得很踊跃,最后用两句古诗与大家共勉:“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希望大家能用自己的勤劳和汗水浇灌自己的理想之花,独领风骚°6. 风飘絮雨打萍7. [解析] 诗歌前两句概述了诗人的身世命运;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诗人对当前局势的认识;尾联表现了诗人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答案] 这首诗叙述了诗人抗元事业失败(抗元被俘)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宁死不屈、舍生取义的坚定决心°8. [解析] 尾联上句是问句,下句表决心,并非对上句的直接回答,因此是反问,不是设问°反问起着加强语气、引起思考的作用°“取”“照”是动词,简洁、传神地表达了诗人的志向和生死观°[答案] 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引起读者的思考,表达了诗人为国捐躯、舍身取义的意志与决心°9. [解析] D 两个“惶恐”“零丁”,前为地名,后形容心情,一语双关,没有运用拟人手法°10. [解析] 解答此类题,最主要的是要能把握整首诗表达的主题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答案] 揭示主旨的句子: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表达了诗人对人民无限深切的同情以及对统治者无比强烈的愤慨°11. 潼关,地势险要,是扼守“西都”的要道,为兵家必争之地,关系着关中建都的那些封建王朝的兴亡°因此,当诗人在“潼关路”上望“西都”的时候,自然就想到朝代的兴亡了°12. [解析] 解答此类题目的步骤:第一步,抓住关键词,解读诗句的内涵;第二步,结合语境,指出诗人所表达的感情°理解“心在坤维外”,首先要理解“坤维”一词,其次联系语境,揣测其言外之意°“坤维”指西南方,当时诗人家人和益王的所在地,此句含有忧国思家之情°联系写作背景和下一句“身游坎窞中”来看,该句还表明了诗人矢志抗元、九死不悔的感情°[答案] 这句诗写出了诗人虽身陷坎窞,藏于船中,但自己未曾放弃抗元护国、守卫家园的念头,表达了诗人的忧国思家之情°13. [解析] 赏析诗句,一般可从表现手法、内容、情感等几个方面来思考°联系写作背景来看,诗人藏身于船十余日,内心自然惊恐、苦闷,“长淮行不断,大海望无穷”一句便写出了这种感受°“晚鹊传佳讯,通州路已通”,欣闻通州路通,自然喜不自胜°诗人把晚鹊拟人化,移情于物,传达出了这种欣喜之情°[答案] 运用拟人和借景抒情的手法,“传佳讯”赋予晚鹊人的情感和动作,写出诗人因为“路已通”,不再藏匿船中的欣喜之情,表现了诗人能南归抗元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14. 运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以取封侯的典故°词人借此回顾了自己为建功立业戍守边关、驰骋疆场的生活往事°15. 抒发了词人对南宋统治者的不满,以及壮志未酬、无力报国的悲愤之情°16. 示例:我感谢我的老师°她教给我丰富的知识,给我插上想象的翅膀,让我爱上读书°她还教给我读书的方法,一次次的倾心讲解给予了我信心和勇气,让我从懵懂的少年走到了现在,开始编织美丽的未来°我感谢我的老师°她教给我做人的道理,让我变得自信和谦逊°当我遇到挫折灰心丧气时,是她在我的心田播种希望;当我取得成功一帆风顺时,是她及时开出“骄兵必败”的良方°在人生的道路上,我清醒地意识到:这种心态是世上最宝贵的财富°。

九年级语文下册 23《诗词曲五首》(第2课时)同步练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 23《诗词曲五首》(第2课时)同步练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知识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冢.()雉.()狗窦.()舂.谷()羹.()罗mù()狐裘.()锦衾.()阑.干()yuán()门风掣.()兜鍪.()liáo()落潼.关()峰luán()踌躇..()()宫阙.()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松柏冢累累..(2)不知饴.阿谁(3)瀚海阑干..百丈冰(4)中军置酒饮.归客(5)风掣.红旗冻不翻(6)何处望神州..(7)坐断..东南战未休(8)零丁洋里叹零丁..(9)留取丹心照汗青..(10)望西都,意踌躇..参考答案1.zhǒng zhìdòu chōng gēng幕qiúqīn lán辕chèmóu寥tóng峦chóu chúquè2.(1)众多的样子。

这里形容坟丘众多。

(2)同“贻”,送给。

(3)纵横交错的样子。

(4)宴请。

(5)拉,扯。

(6)中原地区。

(7)占领,占据。

(8)孤苦无依的样子。

(9)这里指史册。

(10)迟疑不决。

这里形容心潮起伏。

重点1.分析《过零丁洋》一诗的写作特色。

这首诗叙事与抒情、言志融为一体。

诗歌首联写了个人和朝廷的两件大事:一是在诗人20岁时,通过科举考试出仕;二是在南宋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抗元。

颔联写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朝廷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

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时忧念战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

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式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尾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

全诗概括了诗人一生中的重大事件,熔叙事和抒情言志为一炉,慷慨悲凉,感人至深。

2.《过零丁洋》中最后两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为何能成为振聋发聩的千古绝句?①本诗前六句已经把个人和朝廷的艰危困厄渲染到了极致,哀怨之情汇聚为高潮,尾联却一笔宕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23课《诗词曲五首》各首同步达标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23课《诗词曲五首》各首同步达标练习(含答案)

《诗词曲五首》各首同步达标练习十五从军征一、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冢.()窦.()雉.()舂.()羹.()饴.()2.《十五从军征》节选自,由代所编。

被称为“乐府双璧”(又名长篇叙事诗双璧)的两篇是为与。

3.默写。

,。

,。

二、阅读《十五从军征》,完成问题。

4.对《十五从军征》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十五从军征》描写了一个服役六十五年的老兵回乡后无家可归、满目惨况的悲惨遭遇。

B.作者选取了象征死亡的松柏、坟墓来暗示老人的凄凉;通过对兔、雉栖身于家屋,谷、葵丛生于庭院的景物描写,来说明老兵家园的残破。

C.这是一首抒情诗,诗歌依照人物回家的情景,由远及近,逐层描写。

D.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家破人亡的老兵形象,控诉了封建兵役制度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5.作者返乡的经历如何?情感有何变化?请结合诗歌内容略作分析。

6.这首诗是如何通过景物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悲剧命运的?7.全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积累运用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者是代诗人。

他与高适并称为,同为派的代表。

诗的前半部分,后半部分写。

2.默写。

(1)散入珠帘湿罗幕,。

(2)纷纷暮雪下辕门,。

(3)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景象的诗句是,。

(4)写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的诗句是,。

二、阅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完成以下问题。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中“忽如”二字用得巧妙,不禁写出了大雪来得急骤,而且表现出诗人的心情。

4.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暗示归途艰险,以万里愁云引出送别的气氛。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春花喻冬雪,展现了边塞雄奇瑰丽的景象。

C.“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诗人驻足远望的情形。

D.这首诗以“雪”为中心线索来写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的惜别之情和思乡之情。

5.“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让人回味无穷,请合理想象,描绘这一情景。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 《诗词曲五首》同步练习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 《诗词曲五首》同步练习

《诗词曲五首》同步练习一、积累运用(共7题;共29分)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舂(chōng)谷狗窦(dòu)松柏(bò)B. 瀚(hàn)海风掣(chè)兜鍪(mú)C. 都(dū)护零丁(dīng)羌(qiāng)笛D. 踌躇(chǔ)宫阙(què)惶(huáng)恐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采葵持作羹(拿着)B. 何处望神州(中国的别称)C. 留取丹心照汗青(史册)D. 愁云惨淡万里凝(暗淡)3.下列诗歌有关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A. 《十五从军征》——《乐府诗集》——郭茂倩选编——乐府诗B.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稼轩词编年笺注》——辛弃疾——词C. 《过零丁洋》——《文天祥诗集校笺》——文天祥——绝句D. 《山坡羊·潼关怀古》——《全元散曲》——张养浩——曲4.下列各项中对《过零丁洋》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蕴含深挚沉痛的感情,极有艺术感染力。

B. 颈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构成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写出了形势的险恶。

C. 尾联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点明主旨,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动天地的艺术效果。

D. 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主要原因在于诗中所表现的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5.下面对《山坡羊·潼关怀古》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元代散曲,“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曲的题目。

B. “山河表里潼关路”这句勾画出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的特点。

C. 曲中的“聚”字赋予静止的峰峦以动感,“怒“字则生动地表现出波涛汹涌澎湃的情态。

D. 作者在曲中表达出深深的伤感悲痛之情,他伤感悲痛的最主要原因是“宫阙万问都做了土”。

语文九年级下人教部编版第23课《诗词曲五首》同步练习2

语文九年级下人教部编版第23课《诗词曲五首》同步练习2

诗词曲五首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冢.(zhǒng)舂.谷(chuī)羹.饭(gēng)罗幕.(mù)B.狐裘.(qiú)瀚.海(hàn)阑.干(lán)羌.笛(qiāng)C.掣.(zhì)辕.门(yuán)都.护(dū)难着.(zhuó)D.兜鍪.(móu)寥.落(liáo)踌躇.(chú)宫阙.(quē)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不知饴.阿谁(同“贻”,送给)B.将军角弓不得控.(控制)C.坐断..东南战未休(占领,占据)D.望西都,意踌躇..(迟疑不决。

这里形容心潮起伏)3.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B.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C.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D.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4.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作者是岑参,唐代山水田园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岑高”。

B.《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作者是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豪放派代表人物。

C.《过零丁洋》的作者是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南宋政治家、文学家。

D.《山坡羊·潼关怀古》的作者是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文学家。

5.名句默写。

(1)中庭生旅谷,______________。

(《十五从军征》)(2)__________________,愁云惨淡万里凝。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3)__________________,身世浮沉雨打萍。

(文天祥《过零丁洋》)(4)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诗人只字未提送别,却饱含悠悠不尽的送别情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练习题(含参考答案)(2021年整理)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练习题(含参考答案)(2021年整理)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练习题(含参考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练习题(含参考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练习题(含参考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1。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舂.谷()冢.累累()干戈.( )锦衾.薄()2。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羹饭一时..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知饴.阿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瀚海阑干..百丈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风掣.红旗冻不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坐断..东南战未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干戈寥落..四周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零丁洋里叹零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意踌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文学常识填空.(1)《十五从军征》出自《__________》。

全诗描绘了一个长年在外征战的__________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种种场景。

该诗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揭示了__________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诗人__________的作品。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23课《诗词曲五首》各首同步达标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23课《诗词曲五首》各首同步达标练习(含答案)

《诗词曲五首》各首同步达标练习十五从军征一、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冢.()窦.()雉.()舂.()羹.()饴.()2.《十五从军征》节选自,由代所编。

被称为“乐府双璧”(又名长篇叙事诗双璧)的两篇是为与。

3.默写。

(1),雉从梁上飞。

(2)舂谷持作饭,。

(3)诗中极言从军之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4)描写主人公归家后看到家中凄凉破败景象的诗句是,。

,。

二、阅读《十五从军征》,完成问题。

4.对《十五从军征》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十五从军征》描写了一个服役六十五年的老兵回乡后无家可归、满目惨况的悲惨遭遇。

B.作者选取了象征死亡的松柏、坟墓来暗示老人的凄凉;通过对兔、雉栖身于家屋,谷、葵丛生于庭院的景物描写,来说明老兵家园的残破。

C.这是一首抒情诗,诗歌依照人物回家的情景,由远及近,逐层描写。

D.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家破人亡的老兵形象,控诉了封建兵役制度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5.作者返乡的经历如何?情感有何变化?请结合诗歌内容略作分析。

6.这首诗是如何通过景物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悲剧命运的?7.全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积累运用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者是代诗人。

他与高适并称为,同为派的代表。

诗的前半部分,后半部分写。

2.默写。

(1)散入珠帘湿罗幕,。

(2)纷纷暮雪下辕门,。

(3)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景象的诗句是,。

(4)写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的诗句是,。

二、阅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完成以下问题。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中“忽如”二字用得巧妙,不禁写出了大雪来得急骤,而且表现出诗人的心情。

4.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暗示归途艰险,以万里愁云引出送别的气氛。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春花喻冬雪,展现了边塞雄奇瑰丽的景象。

C.“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诗人驻足远望的情形。

部编版九下23课《诗词曲五首》赏析、同步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九下23课《诗词曲五首》赏析、同步习题及答案

23.诗词曲五首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内容:【原诗】【翻译】【作者】【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23.诗词曲五首一、十五从军征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三、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四、过零丁洋/文天祥五、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一、《十五从军征》【原诗】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译文】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从军出征,到了八十岁才回来。

在乡间路上遇到同乡人,问:“我家里还有那些人健在?”远远看去那就是你家,但已经是松柏青翠,坟冢相连了。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远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作者】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

【主题思想】这首诗主要表现了久经征战的老兵,归家后的凄凉处境,悲苦心情。

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赏析】全诗突出写了“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老士兵的形象,也着力刻画了“家”的形象,同时只写了一笔的“乡里人”的形象也很鲜明。

饱经风霜、苍老惶切的老人,无须顾忌、直言不讳的乡亲,衰草古柏荒坟的家园,共同构成了一幅真实动人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主题的画面,典型地反映了汉代社会现实的一个侧面。

尤其是主人公和他的家的相互映衬的叙写,把作品的主题和艺术水平都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服了整整六十五年兵役的人,竟然还是全家唯一的幸存者,那些没有服兵役的亲人们,坟上松柏都已葱葱郁郁,可以想见他们生前贫寒凄苦的生活还不如每时每刻都可能牺牲的士卒;作品具体写的是主人公为国征战六十五载却有家归不得,等到归时却又无家可归的不幸遭遇和惨痛心情,而他的不幸与那些苟生且不能只有走进静默、暗湿、冰冷的坟墓的亲人们相比,他又是“幸运者”了。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3课《诗词曲五首》同步练习(含各首赏析及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3课《诗词曲五首》同步练习(含各首赏析及答案)

《诗词曲五首》同步练习检测一、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冢.(zhǒng) 舂.谷(chuī) 羹.饭(gēng) 罗幕.(mù)B.狐裘.(qiú) 瀚.海(hàn) 阑.干(lán) 羌.笛(qiāng)C.掣.(zhì) 辕.门(yuán) 都.护(dū) 难着.(zhuó)D.兜鍪.(móu) 寥.落(liáo) 踌躇.(chú) 宫阙.(quē)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不知饴.阿谁(同“贻”,送给)B.将军角弓不得控.(控制)C.坐断..东南战未休(占据)D.望西都,意踌躇..(迟疑不决。

这里形容心潮起伏)3.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峰/峦如聚,波/涛如怒B.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C.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D.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4.名句默写。

(1)《十五从军征》中揭露汉代兵役极度不合理的句子是: , 。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以春花比喻冬雪的千古名句是: , 。

(3)《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抒发词人千古兴亡之感和不尽愁绪的句子是: ? 。

(4)《过零丁洋》中表现了诗人视死如归、忠心报国的崇高气节的名句是: ? 。

(5)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巧借地名,写出了形势险恶和境况孤苦的句子是: , 。

(6)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用“ , ”两句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潼关的壮景,并巧妙注入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悲愤之情。

二、阅读理解(一)阅读《十五从军征》,回答问题。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A.诗人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开篇,看似平淡,却耐人寻味,含蓄点出了战争周期之长和当时百姓兵役之繁重。

B.“兔从”到“中庭”四句,由远及近,侧面写出主人的家荒凉破败的景象,控诉了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毁灭。

部编版九年级下《诗词曲五首》同步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诗词曲五首》同步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诗词曲五首》同步练习含答案诗词曲五首同步练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踌躇(chóu)瀚海(hàn)冷难着(zháo)B.松柏(bǎi)羌笛(qiāng)寥落(liǎo)C.狗窦(dòu)风掣(chè)飘絮(xù)D.狐裘(qiú)兜鍪(móu)羹饭(gěng)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中庭生旅谷(野生的谷子)B.辛苦遭逢起一经(指遇到朝廷选拔)C.何处望神州(指中国大地)D.望西都(指长安)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既写出了诗人对朋友的难舍与留恋,也表现了自己因归期未卜而惆怅的心情。

B.《十五从军征》全诗截取老兵归家的片段描写,有人物言行描写、心理描写,还有环境描写。

C.《过零丁洋》的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写危难形势,抒忧患之情,比喻形象,对仗工整。

D.《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山河表里潼关路”突出写潼关的险要。

这里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多少次关系着兴亡的战斗在这里展开。

4.以下对现代文明常识的说明注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贞元”是年号。

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XXX时期,至XXX时期废除。

被推举者须明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C.“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他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其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D.“乞骸骨”,恳求本人的尸骨能回到田园埋葬,指现代官吏因大哥恳求退职,回田园安度晚年。

这是现代官员恳求退休的婉转说法。

5.默写。

1)兔从狗窦入,____________________。

2)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同步练习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同步练习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同步练习一、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冢.(zhǒng) 舂.谷(chuī) 羹.饭(gēng) 罗幕.(mù)B.狐裘.(qiú) 瀚.海(hàn) 阑.干(lán) 羌.笛(qiāng)C.掣.(zhì) 辕.门(yuán) 都.护(dū) 难着.(zhuó)D.兜鍪.(móu) 寥.落(liáo) 踌躇.(chú) 宫阙.(quē)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不知饴.阿谁(同“贻”,送给)B.将军角弓不得控.(控制)C.坐断..东南战未休(占据)D.望西都,意踌躇..(迟疑不决。

这里形容心潮起伏)3.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峰/峦如聚,波/涛如怒B.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C.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D.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4.名句默写。

(1)《十五从军征》中揭露汉代兵役极度不合理的句子是: ,。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以春花比喻冬雪的千古名句是: ,。

(3)《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抒发词人千古兴亡之感和不尽愁绪的句子是:? 。

(4)《过零丁洋》中表现了诗人视死如归、忠心报国的崇高气节的名句是:? 。

(5)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巧借地名,写出了形势险恶和境况孤苦的句子是:, 。

(6)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用“, ”两句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潼关的壮景,并巧妙注入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悲愤之情。

二、阅读理解(一)阅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回答问题。

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6.“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忽”字好在哪里?这两句诗有什么妙处?(二)阅读《过零丁洋》,回答问题。

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人以死明志,丹心光照千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同步练习卷(2)一.课内阅读训练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这首诗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八句则主要是写。

(2)本诗以“雪”为线索,“雪”共出现四次,依次组成四个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四幅画面的内容。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历来为人称道的名句,请赏析这两句诗的妙处。

2.阅读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完成下列各题。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以死明志,丹心光照千秋。

B.首联写自己步入仕途和四年抗敌的经历,“辛苦”和“寥落”两个词道尽坎坷的人生际遇,感情深沉,悲郁感人。

C.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写危难形势,抒忧患之情,比喻形象,对仗工整。

D.颈联运用拟人手法,将“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与自己的心情巧妙结合起来,感人至深。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一千古名句主要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取”和“照”的表达效果。

二.课外拓展训练3.古诗词鉴赏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题目。

乙卯重五①陆游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②,艾束著危冠③。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注释】①乙卯:指1195年,这年作者71岁,在家乡绍兴隐居。

重五: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

②棕包分两髻:粽子有两个尖尖的角,古时又称“角黍”。

③艾束著危冠:高高的帽子上插上艾枝。

(1)诗句“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了端午节的什么习俗?(2)请结合全诗内容,概括诗人“笑”的原因。

4.古诗阅读遣意①〔唐〕杜甫啭枝黄鸟近,泛渚白鸥轻。

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衰年催酿黍②,细雨更移橙③。

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

【注释】①选自《杜诗详注》。

遣,抒发。

②酿黍:酿酒。

③移橙:栽橙。

(1)古诗讲究对应,每每佳句天成。

首联中的“近”,从“啭”字听来;“轻”,从“①”字看出,颔联中的“②”对应着首联的“啭枝”,“春水生”对应着首联的“泛渚”。

(2)《杜诗详注》说这首诗“叙写草堂春日之景,藉以遣意”,诗人所遣何“意”?三、自主探究5.下列关于名著知识及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祥子是老舍作品《骆驼祥子》的主人公,他作为人力车夫,最大的梦想是拥有自己的车。

他经历了三起三落,其希望一次次破灭,他与命运的抗争以惨败告终。

B.《西游记》是明代吴承恩的一部神魔小说,全书以丰富的想象描写了师徒四人在取经途中历经磨难的过程,歌颂了取经人不畏艰险、勇于斗争、百折不挠的精神。

C.古代有很多运用借代的词语,如:桃李指学生,烽烟指战争,丝竹指音乐,婵娟、嫦娥指月亮,汗青指历史,须眉指男子,手足指同学,伉俪指夫妻等。

D.《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用寓言阐述道理是其一大特色。

《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都选自此书。

6.综合运用某班拟开展以“漫步古诗苑”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古诗分类】班委会准备将教材中出现过的诗句分类编辑,下列诗句不宜放在“思乡”主题类的一句是(只填序号)①仍怜故多水,万里送行舟。

②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③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④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⑤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2)【诗人竞猜】班委会举行“诗人竞猜”的猜谜活动,请仿照示例,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语句。

示例:(谜面)最恨凡尘世,一生独爱菊。

﹣﹣(谜底)陶渊明(谜面)。

﹣﹣(谜底)陆游(3)【新闻撰写】班上还举行了“古诗词诵读比赛”,下面是宣传委员在比赛结束后写的一则新闻,请你为其拟写一个标题。

为了弘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让同学们进一步感受古诗词的神奇魅力,我班于4月21至23日开展了以“经典诵读”为主题的古诗词诵读比赛,本次比赛设置了初赛、复赛、决赛三个环节,经过激烈的角逐,最终评出5名获奖者。

这次诵读比赛,让同学们感受到了中华古典诗词的丰富多彩,激发了大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2019年同步练习卷(2)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课内阅读训练1.【解答】(1)本题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笔墨不多,却表现了送别的热烈与隆重。

在主帅的中军摆开筵席,倾其所有地搬来各种乐器,且歌且舞,开怀畅饮,这宴会一直持续到暮色来临。

傍晚送别友人踏上归途。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归客在暮色中迎着纷飞的大雪步出帐幕,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绚丽。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虽然雪越下越大,送行的人千叮万嘱,不肯回去。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用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

这一部分描写了对友人惜别之情,也表现了边塞将士的豪迈精神。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归纳概括。

前十句重在咏雪,描绘了八月飞雪苦寒图;“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笔墨不多,却表现了送别的热烈与隆重,描绘了一幅军营饯别奇寒图;“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虽然雪越下越大,送行的人千叮万嘱,不肯回去;“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用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

描绘了一幅别后雪地思乡图。

(3)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喻冬雪,取喻新、设想奇,比喻中含有广阔而美丽的象像,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春花喻冬雪,新颖别致,想象奇特,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壮观景象,给萧肃寒冷的边塞平添了无限的温暖与希望。

答案:(1)送别(2)①八月飞雪苦寒图②军营饯别奇寒图③东门惜别惆怅图④别后雪地思乡图。

(3)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来喻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

“忽如”二字用得神妙,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惊奇与好奇。

诗中灵活运用多种修辞格,使语言鲜明形象。

译文:北风席卷大地吹折白草,仲秋八月胡地飘降大雪。

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有如梨花竞相开放。

雪花飘入帘笼沾湿帐幕,就是穿狐皮袍也不暖和。

将军兽角弓冻得拉不开,都护的铠甲冷得难穿上。

无边沙漠结成百丈坚冰,忧愁的阴云凝结在长空。

帐中摆酒为回京人送行,助兴的是琵琶羌笛胡琴。

黄昏时辕门外大雪纷飞,冻硬的红旗风吹不飘动。

在轮台东门外送你回京,临行时茫茫白雪布满山。

山路曲折不见你的身影,雪地上空留马蹄的印迹。

2.【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A.正确;B.正确;C.正确;D.地名的双关,不是拟人。

故选:D。

(2)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和语言的赏析。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意思: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主要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表达为国捐躯、舍身取义的意志与决心。

赏析“取”和“照”的表达效果,应该从表达的主人公感情角度分析即可。

答案:(1)(3分)D(2)(6分)主要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1分),加强语气,表达为国捐躯、舍身取义的意志与决心(2分).“取”和“照”,普通的动词表达神圣的意义,简单、直接,有力度,情感昂扬(1分),充分表达出作者的民族气节与生死观,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2分)参考译文: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二.课外拓展训练3.【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手法与内容理解。

诗句“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意思是:吃了两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蒿。

粽子有两个尖尖的角,就像“发髻”,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从句式来看,这两句“粽包”与“艾束”、“分两髻”与“著危冠”词性相对,属于对偶。

“粽包”是端午节吃粽子习俗,“艾束”是高高的帽子上插上艾枝。

据说艾叶气,熟芬芳,能通九窍,去疾病,故载于帽子上。

从这两句中可以看出端午节的习俗有:吃粽子、插艾枝。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分析探究。

《乙卯重五诗》这首五律具体描写了南宋在端午节这天的生活习惯。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写山村景色美好,火红的石榴花开满山村。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作者吃了两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枝,节日气氛浓厚。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写诗人较早做完一天的事情,到了晚上,他身心愉快地喝起酒来。

这些都是诗人“笑”的原因。

答案:(1)比喻(或对偶);吃粽子、插艾枝(2)山村景色美好;节日气氛浓厚;较早做完一天的事情;能轻松享用晚餐。

(意思对即可)译文:端午节到了,火红的石榴花开满山村。

吃了两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蒿。

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

忙完了这些,已是太阳西斜时分,家人早把酒菜备好,他便高兴地喝起酒来。

4.【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首联,叙草堂春日之景,藉以遣意。

近,从啭字听来;轻,从泛字看出。

野花落,承啭枝;春水生,承泛渚。

此皆天然佳句。

酿黍移橙,乃闲居适情之事。

谢交忘名,有澹然世外之思。

末联,诗人渐渐喜欢孤独的幽居生活,断绝了与外界的往来,甚至可以不用姓名,闲适之意可见一斑。

(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理解。

《遣意》是即景抒情之作,前三联叙写幽静的春景,意在为抒情做铺垫。

作者的情感从“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直接表达出来,诗人渐渐喜欢断绝外界的交往,幽居之中不使用自己的名字,流露出杜甫在成都草堂的惬意生活,表达了幽居郊野,淡然世外的闲适与从容。

答案:(1)泛;野花落(2)幽居郊野,淡然世外的闲适与从容。

译文:黄鸟在身边的树枝上婉转啼叫,在水中泛舟,眼前白鸥轻轻飞舞。

一条小路上落满野花,一座孤村里春水渐渐有了生机。

年纪衰老催促自己赶紧酿酒,细雨飘到了橙子之上。

渐渐喜欢断绝外界的交往,幽居之中不使用自己的名字。

三、自主探究5.【解答】ABD.正确。

C.有误,手足指兄弟。

故选:C。

6.【解答】(1)本题考查诗句欣赏。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