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23课《出师表》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出师表》课件(共41张PPT)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出师表》课件(共41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b5bc98312e3f5727a4e96202.png)
益
有所广益(好处) 至于斟酌损益(增加)
所以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这里表示原因)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所用来…的)
通假字
1、裨补阙漏。 阙,通“缺”,缺点。
2、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有,通“又”,表示余数。 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简,通“拣”,挑选。
虚词“以”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介词,把。)
称引、譬喻
译文:先帝开创的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
在天下分为三国,益州地区民力匮乏,这确实是国家危急 存亡的时期啊。不过宫廷里侍从护卫的官员不懈怠,战场 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大概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 们的特别的知遇之恩(作战的原因),想要报答在陛下您 身上。(陛下)你实在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来发扬光大 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应 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不恰当的话,以致于堵塞人们忠心地 进行规劝的言路。
国,复兴汉室。
解题
表是一种文体,古代奏议的一种,臣子写给皇帝的 奏章,用于向君王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表文的内容 一般不外乎议论和叙事,又往往带有抒情色彩。
“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上的奏章。这 种表,或表明精忠报国之心,或献攻略之策。
历来以战名世者甚众,以表传后者颇少。唯独诸葛 亮的《出师表》不仅存之典册,而且灿然于文苑。这是 因为孔明之作,持论贤明通达,行文情浓义明,因而被 奉为理政的规范,为人的标准,作文的楷模。
职责本分 (处理事务)斟酌情 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理,考虑得失。
译文: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
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只怕先帝 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 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 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 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 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 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 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 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出师表》课件(共58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出师表》课件(共5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28b3bb6452d380eb63946d55.png)
勤王事大好儿孙,三世忠贞,史笔犹 褒陈庶子; 出师表惊人文字,千秋涕泪,墨痕同 溅岳将军。
上联含义:儿孙大好,勤于王事,三代忠贞, 陈寿在《三国志》中已大加褒扬。
下联含义:前后《出师表》,是惊人的文字, 诸葛亮涕泣写之,千秋之后,岳飞又洒泪书 之。
深情厚谊寄翰墨 忠肝义胆照简编
解题:表
表是古代臣子向帝 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 种文体。这种文体抒 情色彩很浓。
思考1:
叙述作者身世的是哪几句?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 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下文哪一句与划线句相照应?
不以臣“卑鄙”
思考2:
作者自叙身世中表现了他 怎样的志趣品格?
表现了他淡泊名利的过人志趣 和高远品格。
思考3: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已成为 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
三顾茅庐
思考1:
“临崩寄臣以大事”指的是什么事?
1、诚宜开张圣听:开张 古:扩大; 今:铺面开业
2、不宜妄自菲薄:菲薄
古:轻视,看不起自己; 今:微薄.
3、晓畅军事:晓畅 古:精通;今:流畅
4、所以: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古:……的原因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 今:表示结果 职分也。 古:用来……的办法 5、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恨
古:痛心遗憾 今:很不满意或非常恨
8.《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的原因是:
•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9.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 •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 10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有利的主观 条件是:
•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不利的客观条件:
第23课《出师表》课件(共53张PPT)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23课《出师表》课件(共53张PPT)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7d418d2d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a9.png)
(1)为坚定刘禅支持北伐,完成父业的志 向,诸葛亮率先立下军令状:“不效则 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表现了以 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
(2)一生谨慎的诸葛亮,在即将“远离” 之际,仍不放心,于是从对自己、对群 臣、对后主三方面提出要求,由己及人, 情词恳切,真是语重心长
。
第八段分析 首先,严于律己 其次,严格要求朝廷诸臣 最后,向后主提出希望
其次,也是启发刘禅能像其父一样任人 惟贤,知人善任。由谏君突然转入述己,使 文章另辟蹊径,起伏有致。
第7段:表明“受命”以来的耿耿忠心, 提出要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这一段是向刘禅表明报国的决心。 诸葛亮对刘备想报知遇之恩。刘备既死, 他又受刘备之托辅佐刘禅。诸葛亮一生 奋斗的目标是兴复汉室,所以他在平定 了南方(也就是后方)以后,要求领兵北 征。这就是他报答刘备的具体行动。他 又担心出师以后刘禅无人辅佐,所以一 方面推荐贤臣;一方面始终在激励刘禅, 要他依靠贤臣。
补益 通“缺” …的效果 更多的益处、
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成效。
善良公正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
通晓,精通,今 指明白通达。
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
军队
才能高才能低的将士
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近
疏远
……的原因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把握句中停顿,应注意:
1.一个词或一个短语不能拆开读(连读)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2.不是一个词或一个短语的不能连读(读断)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死亡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
人力疲劳,物力 确实是
(2)一生谨慎的诸葛亮,在即将“远离” 之际,仍不放心,于是从对自己、对群 臣、对后主三方面提出要求,由己及人, 情词恳切,真是语重心长
。
第八段分析 首先,严于律己 其次,严格要求朝廷诸臣 最后,向后主提出希望
其次,也是启发刘禅能像其父一样任人 惟贤,知人善任。由谏君突然转入述己,使 文章另辟蹊径,起伏有致。
第7段:表明“受命”以来的耿耿忠心, 提出要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这一段是向刘禅表明报国的决心。 诸葛亮对刘备想报知遇之恩。刘备既死, 他又受刘备之托辅佐刘禅。诸葛亮一生 奋斗的目标是兴复汉室,所以他在平定 了南方(也就是后方)以后,要求领兵北 征。这就是他报答刘备的具体行动。他 又担心出师以后刘禅无人辅佐,所以一 方面推荐贤臣;一方面始终在激励刘禅, 要他依靠贤臣。
补益 通“缺” …的效果 更多的益处、
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成效。
善良公正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
通晓,精通,今 指明白通达。
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
军队
才能高才能低的将士
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近
疏远
……的原因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把握句中停顿,应注意:
1.一个词或一个短语不能拆开读(连读)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2.不是一个词或一个短语的不能连读(读断)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死亡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
人力疲劳,物力 确实是
第23课《出师表》课件 (共26张PPT)
![第23课《出师表》课件 (共2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301f6e7b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c1.png)
好的差的
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平正,通晓军事,从前任用的时候,先帝称赞说他有 才干,因此大家评议举荐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 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
亲近
疏远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事,以情动人的写法。 3.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 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4.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体会诸葛亮的耿耿忠心及本文情词恳切的特点。
作品简介
“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帝王陈说 作者的请求和愿望,言辞恭敬恳切。
没有成效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
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
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勉励,统帅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 忧愁叹息,唯恐先帝托付给我的事不能完成,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 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 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 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
偏袒
皇宫中和朝廷中本都是一个整体,赏罚褒贬,不应该有所不同。如果有为非作歹 犯科条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官吏评定对他们的惩奖,来显示陛下 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朝廷奖罚方法不同。
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平正,通晓军事,从前任用的时候,先帝称赞说他有 才干,因此大家评议举荐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 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
亲近
疏远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事,以情动人的写法。 3.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 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4.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体会诸葛亮的耿耿忠心及本文情词恳切的特点。
作品简介
“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帝王陈说 作者的请求和愿望,言辞恭敬恳切。
没有成效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
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
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勉励,统帅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 忧愁叹息,唯恐先帝托付给我的事不能完成,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 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 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 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
偏袒
皇宫中和朝廷中本都是一个整体,赏罚褒贬,不应该有所不同。如果有为非作歹 犯科条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官吏评定对他们的惩奖,来显示陛下 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朝廷奖罚方法不同。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23 出师表课件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23 出师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4bc042d0242a8956aece463.png)
cú zhì zāng pǐ bì 殂 陟 臧否 裨
wěi sù nú
zōu
猥 夙夜 驽钝 咨诹
(文件夹中 另有两份朗 诵材料,老 师可根据需 要选择)
指三国时期蜀汉的创建者刘备, 公元221—223年在位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
死 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
时候 秋也。
朝廷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
覆灭,颠覆。这里指兵败
自那时以来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 二十有一年矣。 二十一年
译文:后来遭遇兵败,我在军事失利之际接受任命,形势
危急之时奉命出使,自那时以来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刘备在临终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诸葛亮,并对刘禅 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
忠良诚实的人 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
志向和思虑忠诚无二
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
选拔
我,谦称
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询问
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一定能够弥补缺失 这里指有启发和帮助
译文
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人,都是忠良诚实的 人,志向和思虑忠诚无二,因此先帝选拔他们留给陛下。 我认为宫中之事,无论大小,都拿来询问他们,然后施行, 一定能够弥补缺失,有启发和帮助。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性情品德善良公正
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
行伍,部队 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译文
将军向宠,性情品德善良公正,又通晓军事。过去 经过试用,先帝称赞他很有才能,因此众人商议推举他 做中部督。我认为禁军营中的事都去咨问于他,必能使 部队和睦,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都得到合理的安排。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3课《出师表》课件(共43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3课《出师表》课件(共43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cf67c0839b89680202d82567.png)
精读细研
资料拓展
白帝城托孤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 曰:“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 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 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三国志——诸葛亮传》
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
平定 武器
统率、率领 向北 表示期望。
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 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
排除 ,铲除。
鼓励
驽:劣马。钝:指不锋利的刀
攘除 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
奸邪凶恶的敌人
之职分也。
原来的
用来。 表并列
职责,本分。
“表”的特点: 1、陈情言事,言辞恳切,感人泪下 2、用词多谦卑、低微。
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希望。
计算日期来等待,意思是很快可以实现。 而,表修饰。
重点句意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 所以兴隆也; 亲近贤臣,远离小人,这是汉朝前期所以能够兴盛的原 因;
精读细研
1、在三、四小节中,诸葛亮向刘禅举荐了郭攸之、 费祎、董允、向宠这四人,这四人有什么共同点呢?
精读细研
4、选段中多次提及“先帝”,“陛下”,纵观全 文数一数,文中的“先帝”,“陛下”各提及几 次?有什么目的?
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及陛下。
(1)规劝后主之时,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 用先帝这一权威形象支持自己的观点。处处为后主着想, 恳切、得体,既不失臣子身份,也切合长辈口吻。
(2)“报先帝”,“忠陛下”的情感贯穿于全文。
斟 酌 以彰其咎 咨 诹 遗诏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出师表》优秀课件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出师表》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947b00628ea81c759f57893.png)
223年,刘备病死于白帝城,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 此时蜀汉伐吴惨败,元气大伤。诸葛亮施行了一系列比 较正确的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同时与 孙吴通好,平息南方叛乱,稳定了蜀汉的政治局势。于 是227年,诸葛亮决定抓住时机北上伐魏,临行之前考虑 到后主不懂得治理政事,遂上书,以期他能稳定国内政 局,不被小人所惑,使北伐无后顾之忧。
表 表,是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在古代, 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有多种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 “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 奏、表、议。表的主要作用是表达臣子对君王的忠诚和 希望。“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
一 读一读字音
cú 崩殂
jiù 以彰其咎
wèi 遗陛下
sù 夙夜忧叹
观点 2:诸葛亮的做法不可取,是愚忠。他对刘禅的愚忠使得他 最后的下场比较凄惨。“识时务者为俊杰”,如果他能像司马懿、 司马昭那样取而代之,说不定能成就更大的事业。 提示:评判人物要联系他所处的历史环境。诸葛亮的忠心既有对 国君的忠贞不贰,又有对理想的矢志不渝。诸葛亮的忠心有历史 局限性,他不可能逾越封建社会的忠君思想。
3.【难点探究】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心?
【答案】观点 1:诸葛亮对刘备的知遇之恩感激不尽,所以他把 完成刘备未完成的事业当成自己的责任,对刘氏父子忠心耿耿,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的做法值得肯定,这符合“士为 知己者死”的儒家思想,诸葛亮“报先帝而忠陛下”的做法为他 赢得千古美誉。“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对诸葛 亮的绝好评价。
11.诸葛亮为什么要回顾三顾茅庐一事 ?
【答案】回顾三顾茅庐一事,既称颂先帝的宽宏气 度,也表明自己与先帝患难与共,关系非同寻常, 进一步表达自己对刘氏父子的忠心,希望后主效法 先帝知人善任,不忘创业艰难,激励其发愤图强, 兴复汉室。
人教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出师表》课件
![人教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出师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2e13c2a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be.png)
(3)亲近贤臣,疏远小人。“亲贤臣,远小人”,
第三条建议最重要。因为“亲贤远佞”是前两条建议的思想基础, “广开言路”是前提,“赏罚分明”是关键。做为国家的统治者的后 主,只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为忠谏之言开路,听取忠谏之言, 真正做到察纳雅言。同时,“亲贤远佞”关系 到一个国家的兴衰。文章把先汉的“兴隆”和 后汉的“倾颓”进行对比,更加突出“亲贤远佞” 的重要性。
第4推荐武将(营中之事)。
(1)推荐人物:
“将军向宠”
(2)推荐的理由: “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先帝称之曰能”
(3)希望刘禅咨询什么: “咨以营中之事”
(4)好处:
“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 ①亲:亲近 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 时,每与臣论此,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②远:疏远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③所以:表示原因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 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jiù)。陛 下/亦宜自谋,以/咨诹(zōu)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 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读通 文意
①崩殂:指帝王之死。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 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②疲弊:贫困衰弱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 ③诚:确实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 ①俱:都 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 ②陟:提拔、晋升
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 ③臧否:赞扬和批评
使内外异法也。
④若:如果
译 文:皇宫中和丞相府中的人,都是一个整 体,晋升、处罚、赞扬、批评,不应该(因在 宫中或在丞相府中而)不同。如果有做奸邪事 情,犯科条法令,以及尽忠心做善事的,应该 交给负责专职的官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 ,来显示陛下公正平清明的治理,不应偏袒私 护,使宫内和丞相府的赏罚标准不同。
第三条建议最重要。因为“亲贤远佞”是前两条建议的思想基础, “广开言路”是前提,“赏罚分明”是关键。做为国家的统治者的后 主,只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为忠谏之言开路,听取忠谏之言, 真正做到察纳雅言。同时,“亲贤远佞”关系 到一个国家的兴衰。文章把先汉的“兴隆”和 后汉的“倾颓”进行对比,更加突出“亲贤远佞” 的重要性。
第4推荐武将(营中之事)。
(1)推荐人物:
“将军向宠”
(2)推荐的理由: “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先帝称之曰能”
(3)希望刘禅咨询什么: “咨以营中之事”
(4)好处:
“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 ①亲:亲近 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 时,每与臣论此,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②远:疏远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③所以:表示原因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 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jiù)。陛 下/亦宜自谋,以/咨诹(zōu)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 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读通 文意
①崩殂:指帝王之死。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 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②疲弊:贫困衰弱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 ③诚:确实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 ①俱:都 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 ②陟:提拔、晋升
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 ③臧否:赞扬和批评
使内外异法也。
④若:如果
译 文:皇宫中和丞相府中的人,都是一个整 体,晋升、处罚、赞扬、批评,不应该(因在 宫中或在丞相府中而)不同。如果有做奸邪事 情,犯科条法令,以及尽忠心做善事的,应该 交给负责专职的官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 ,来显示陛下公正平清明的治理,不应偏袒私 护,使宫内和丞相府的赏罚标准不同。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23课《出师表》课件(共40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23课《出师表》课件(共40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fa31524d76c66137ef061901.png)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
遗诏”。
本文在写作方面有什么特色?
“表以陈情”,意思是表的叙事和议论都带有抒情的 色彩。
第一部分寓情于议,在谈论形势、方针、政策和历史经 验教训之中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抒情线索,就是希望后主 能继承先帝的遗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
第二部分寓情于叙,字字句句都蕴含着作者对先帝的知 遇之思和无限感激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尽心竭力效忠刘 备父子的心愿。
译文:皇宫中和丞相府中的人,都是一个整体;晋
升、处罚,赞扬、批评,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丞相 府中而)不同。如果有做奸邪事情、触犯科条法令, 或尽忠心做善事的,都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员判定他们 受罚或奖赏,来显示陛下公平清明的治理,而不应该 有偏袒和私心,使朝廷和丞相府的赏罚标准不同。
陟罚臧否 宜付有司 以昭平明
宫中之事 咨先帝简拔之臣 荐
营中之事
咨先帝称能之臣
贤 臣
先汉兴隆 后汉倾颓
亲贤臣 亲
贤
亲小人
远 佞
引 教 训
第三条建议 亲贤远佞
原文: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
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 当世之事,由是 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 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译文:
示例: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诸葛亮隐居隆中时,“每自比于 管仲、乐毅”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他却不求于诸侯。后来刘 备三顾茅庐,以至诚的求贤态度打动了他,诸葛亮才走出草庐, “遂许先帝以驱驰”。他写给儿子的《诫子书》就是他高尚节 操的真实写照。
尽瘁国事,忠心辅政。诸葛亮为报知遇之恩,不遗余力地辅佐刘备 开创基业,“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刘备很信任他, 曾言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临死时还托孤于他。诸葛亮侍 奉刘禅,更加殚精竭虑,“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令人敬佩。
遗诏”。
本文在写作方面有什么特色?
“表以陈情”,意思是表的叙事和议论都带有抒情的 色彩。
第一部分寓情于议,在谈论形势、方针、政策和历史经 验教训之中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抒情线索,就是希望后主 能继承先帝的遗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
第二部分寓情于叙,字字句句都蕴含着作者对先帝的知 遇之思和无限感激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尽心竭力效忠刘 备父子的心愿。
译文:皇宫中和丞相府中的人,都是一个整体;晋
升、处罚,赞扬、批评,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丞相 府中而)不同。如果有做奸邪事情、触犯科条法令, 或尽忠心做善事的,都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员判定他们 受罚或奖赏,来显示陛下公平清明的治理,而不应该 有偏袒和私心,使朝廷和丞相府的赏罚标准不同。
陟罚臧否 宜付有司 以昭平明
宫中之事 咨先帝简拔之臣 荐
营中之事
咨先帝称能之臣
贤 臣
先汉兴隆 后汉倾颓
亲贤臣 亲
贤
亲小人
远 佞
引 教 训
第三条建议 亲贤远佞
原文: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
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 当世之事,由是 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 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译文:
示例: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诸葛亮隐居隆中时,“每自比于 管仲、乐毅”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他却不求于诸侯。后来刘 备三顾茅庐,以至诚的求贤态度打动了他,诸葛亮才走出草庐, “遂许先帝以驱驰”。他写给儿子的《诫子书》就是他高尚节 操的真实写照。
尽瘁国事,忠心辅政。诸葛亮为报知遇之恩,不遗余力地辅佐刘备 开创基业,“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刘备很信任他, 曾言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临死时还托孤于他。诸葛亮侍 奉刘禅,更加殚精竭虑,“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令人敬佩。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出师表》课件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出师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55a484f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14.png)
解析: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表明伐魏时机已成熟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说明出师北伐势在必行,意在完成 先帝未竟事业,并表明自己效忠蜀汉的赤胆忠心
作品内容解惑:第6自然段 2、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解析:作者回顾三顾茅庐一事,称颂先帝的宽宏气度,表明自己与先 帝患难与共,关系非同寻常,进一步表明对刘氏父子的忠诚,希望后主刘 禅效法先帝知人善用,不忘创业艰难,发愤图强,兴复汉室
作品内容解惑:第5自然段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 所以倾颓也。
翻译: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之所以兴盛的原因;亲近小 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
解析:运用对比手法,阐述先汉兴隆与后汉倾颓的原因在于君王对 待贤臣与小人的不同态度所致,强调亲贤远佞的重要性,规劝后主吸取 历史教训
文体知识
表——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 文体,言辞恭敬恳切。古代臣子写给君 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 称为“书”;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 表、议四类。 “章以谢恩,奏以弹劾, 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 《文心雕 龙》 )亦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通称 “表”,“表”基本特征为“动之以情”
作品内容解惑:第6自然段
3、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翻译: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 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解析:概括先帝创业过程的艰难险阻,表达自己与先帝患难与共的深 情,表明继续效忠的决心
作品内容解惑:第7自然段
1、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 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作品内容解惑:第6自然段 2、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解析:作者回顾三顾茅庐一事,称颂先帝的宽宏气度,表明自己与先 帝患难与共,关系非同寻常,进一步表明对刘氏父子的忠诚,希望后主刘 禅效法先帝知人善用,不忘创业艰难,发愤图强,兴复汉室
作品内容解惑:第5自然段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 所以倾颓也。
翻译: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之所以兴盛的原因;亲近小 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
解析:运用对比手法,阐述先汉兴隆与后汉倾颓的原因在于君王对 待贤臣与小人的不同态度所致,强调亲贤远佞的重要性,规劝后主吸取 历史教训
文体知识
表——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 文体,言辞恭敬恳切。古代臣子写给君 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 称为“书”;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 表、议四类。 “章以谢恩,奏以弹劾, 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 《文心雕 龙》 )亦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通称 “表”,“表”基本特征为“动之以情”
作品内容解惑:第6自然段
3、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翻译: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 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解析:概括先帝创业过程的艰难险阻,表达自己与先帝患难与共的深 情,表明继续效忠的决心
作品内容解惑:第7自然段
1、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 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倾覆,灭亡,衰败
痛心遗憾
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
没有不
忠贞
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
为守气节而死 ,(以死报国)
优秀
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
公正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
应交给主管官吏,判定他们
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受罚或受奖。论,判定。
严明
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治 偏爱,不公道
刑赏之法不同
【译文】皇宫中和丞相府中的人,都
是国家的官员;升降官吏,评论人物, 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如果有 作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或做了好事 对国家有贡献的,都应该交给主管的官 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 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 心,使朝廷内外刑赏的法令不同。
杜甫: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读准下列划线字的音。
崩殂( cú) 疲弊( )bì 陛下( bì ) 恢弘( h)óng 妄自菲( fěi)薄( bó) 以塞( sè ) 驽钝( n)ú 陟( zhì)罚臧( zā)n否g ( )pǐ 裨( bì)补阙( q)uē漏
谏、赏罚、用人三方面提出治国建议;
然后(6—7段),陈述出师北伐的 理由,表达感激之情效忠心愿;
最后(8—9段),要求批准出师, 强调本人、朝臣、后主三方面的 职责,表达出师决心。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指魏、蜀、
指刘备。因刘备此时 已死,故称先帝
指没完成帝业
中途
指帝 王死 亡
吴三个政 权鼎立
郭攸( yō)u 之 费祎( )yī 行(hán)g阵和睦 长(zhǎn)g史 猥( )w自ěi 夙( sù)夜忧叹 攘(rǎn)g除 以彰其咎( jiù) 咨诹( z)ōu 以遗陛下(wè)i 斟(zhē)n 酌( zh)u损ó 益
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本文写作思路:以“出师” 为中 心首先(1—5段),危急形势下出师,就纳
留下的美德
扩大, 发扬
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讲话不恰当。引喻,称引、譬喻。 以
失义,失当,违背大义
致
忠心地进 行规劝
过于小看自己 。 菲薄,轻视,小看
【译文】先帝开创的事业没有完成一半却中
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裂成三个国家,我 蜀汉民力困乏,这实在是危急存亡的时候 啊。然而朝中官员在首都毫不懈怠,忠诚 有志的将士在外面舍生忘死,大概是他们 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别的知遇之恩,想要 在陛下您身上报恩啦。(陛下)你实在应 该广泛地听取意见,发扬先帝遗留下来的 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应 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 致于堵塞人们忠心劝谏的言路啊。
第二段分析
严明赏罚
陟罚臧否, 不宜异同
不宜偏私, 内外异法
以昭陛下 平明之理
善良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
诚实 的人
志向
思想 忠诚无二
yī
选拔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
我
因此 选择
提升 给予
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
Zī,咨询
一定能
补
同“缺”, 缺点
拿 全,都
咨之,然后施行,必能 裨补阙漏,有所广
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
果真,
时
指蜀汉民力困乏
实在
候
然
而
朝中官员
懈 怠
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实 奋不顾身 在 应
副词,表
追
推断原因
念
特殊待遇。殊,不一般,特异。
诚该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
发扬 扩大圣明的听闻。开张,扩大, 光大 与下文“塞”相对。(广开言路)
疏漏
益。增益
性格品德善良公正。淑,善良。均,公正。
通晓,熟悉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
能干
即“以是”,
所以
建议,推举
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行,háng,军队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
能力好坏各得其所,即用人得当。
睦,优劣得所。
【译文】
侍中侍郎敦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 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思虑都忠诚纯正, 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我以为宫廷 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然后 实行,就一定能够补救缺点,防止疏漏,得到更 多的成效。
诸葛亮这篇表文写于蜀汉建兴(后主 刘禅年号)五年(227年)第一次出师伐 魏之前。当时蜀汉已从猇(xiāo)亭(现在 湖北宜都)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 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的叛乱,所以诸 葛亮决定北上伐魏,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 希望刘禅任用贤臣,采纳忠言,赏罚分明, 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 以实现先帝的“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的宏大理想。
诸葛亮(181─234) 三国时卓越的政治家、军 事家、文学家。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 省沂水县)人。早年避乱于荆州,曾躬耕于 南阳隆中。建安十二年(207),刘备三顾茅庐, 请他出山共图大业。次年,他辅佐刘备联合 孙权,在赤壁击败曹操,形成三足鼎立的局 面。刘备称帝后,拜他为丞相。刘备死时托 付他辅佐后主刘禅,后卒于军中。他的文学 成就,主要以散文著称。文章写得周密畅达, 代表作是《出师表》。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23课《出师表 》课件
出 师 表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23课《出师表 》课件
出
千
师
载
一
谁
表
堪
真
仲
名
伯
世
间
解题:
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主
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表文的一般内容 不外乎议论和叙事,又往往带有抒情色彩。
出师表就是在军队出征之前写给君主
表明请求和愿望的奏章。本文以议论为主, 兼用记叙和抒情。
第一段分析
(
开广
张 圣 听
开 言 路 )
危急 存亡
先帝崩殂 天下三分 益州疲弊
追殊遇 不懈于内 报陛下
忘身于外
不利
诚宜…… 不宜……
有利 (正反)
返回
评论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人物
皇
丞
都
好坏
宫
相
中
府
中
触犯
提 升
惩 罚
善 恶
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偏义复合词,不 同
干坏事
法律 显示, 条文 表明
将军向宠,性格品行善良平正,通晓军事, 过去任用他的时候,先帝称赞他能干,所以大家 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情,都 拿来和他商量,就一定能够使军中团结和睦,才 能高的和才能低的都得到合理安排。
亲近
疏远
刘邦建立的西汉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刘秀建立的东汉
兴盛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