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肥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
肥城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二○一一年二月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实现富民强市和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科学谋划和推进“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对于积极顺应发展环境的新变化,有效应对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我市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篇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第一章“十一五” 发展回顾
(一)发展成就
“十一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各级和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科学应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努力克服各种困难挑战,紧紧围绕“奋战四年,收入翻番”和跨入百强县的目标,强力抓好抓牢结构调整、改革开放“两个关键”,贯穿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三条主线”,实施科教兴肥、工业强市、繁荣三产、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解放思想,创新作为,同心同德,创业奋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主要任务目标顺利完成,成为我市经济综合实力提高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十一五”以来,全市经济发展呈现速度加快、效益提升的良好态势,2010年实现全市生产总值达到491.68亿元,比2005年年均增长20.6 %,与“十五”平均增速基本持平,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37.32亿元、286.35亿元和168.01亿元,年均增长10.2 %、18.4%和29.0%。实现人均GDP50228元,比2005年增加30224元,按现行汇率计算,达到7530美元。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2.3亿元,年均增长22.7%。我市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中列第47位,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列第61位,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列第26位,跻身中小城市最具区域带动力百强。
图1-1“十一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和增幅
图1-2 “十一五”期间地方财政收入
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11.9:63.7:24.4调整为2010年的7.6:58.2:34.2。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形成了有机菜、肥城桃、“两菜一粮”、干鲜果品、速生用材林“五个10多万亩”的种植格局,巩固发展了粮油、蔬菜、果品、畜禽、木材“五大加工运销体系”。有机蔬菜面积达到17.8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38.3%。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01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81个,土地流转面积9.8万亩,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年均增长16%;工业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巩固扩大了甲酸、纤维素醚、精密铸造、酒机设备、特种钢材、强磁材料、节能电气等在国内外市场的领先优势,壮大了玻纤制品、石膏建材、生物质能、节能光源、太阳能等新兴产业规模,培植形成了煤电能源、冶金机械、建筑建材、精细化工、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六大支柱产业”。“六大支柱产业”全部达到60亿级以上,其中4个突破100亿级。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322家,比“十一五”增加155家,其中1家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193家过亿元,195家利税过千万元;主营业务收入1065亿元、利税137亿元,年均分别增长33.4%和35.6%。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03家;三产服务业繁荣发展,商贸服务业进一步改造提升,文化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现代物流、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农村消费网络进一步完善,各种便民农家店分布全市乡村。2010年,我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7.8亿元,比2005年年均增长18.6%,被省政府评为山东省服务业重点城区先进单位,被商务部命名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市和全国24个先进市之一。
图1-3 “十一五”期间历年三次产业比重
发展后劲得到新增强。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五年累计完成资产投资991.5亿元,其中工业投入526亿元,分别为“十五”期间投资总量的3.3倍和2.8倍。抢抓国家扩大内需和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机遇,千方百计对上争取、对外招商,五年实现招商引资462亿元,其中对上争取资金33.7亿元,分别是“十五”期间的4.1倍和4.5倍;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五年建设投资亿元以上的大项目302个,累计完成投资453亿元。
图1-4 “十一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城市建设呈现新亮点。致力于建设适宜人居、适宜创业的“北方桃源名城”,推进城乡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联动对接,铺开新一轮城市发展规划,开辟古店新区建设,实施老城区绿化、亮化、美化提升工程,开展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建设龙山河带状公园、白云山公园、金街、水街等“四园”、“四街”、“四路”、“一高层组团”等城市重点工程,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城区面积拓展到44.3平方公里,人口达到26万人。城乡一体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完成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资31.2亿元,新修和改造公路845.38公里,全面实现了乡镇通二级公路、村村通等级公路。全市等级公路密度达到181.04公里/百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到51.3%,石横镇被评为国家园林城镇。
可持续发展取得新成效。耕地实现总量平衡,节能减排成效显著,万元GDP能耗、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二氧化硫和COD排放量持续下降,全面完成“十一五”上级下达我市任务目标。成功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经营开发服务类事业单位改制工作取得成效,农村税费改革和综合配套改革得到深化,财税、金融、投资等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医
药卫生体制改革开局良好,完成了市(县)新一轮机构改革。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五年累计完成进出口贸易总值15.6亿美元,其中出口累计完成9.2亿美元,年均增长13.7%,连年保持泰安市首位。实际利用外资累计8.2亿美元,年均增长61.1%。
图1-5 “十一五”期间进出口总额(单位:亿美元)
民生建设得到新加强。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92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489元,分别是2005年的2.2倍和1.9倍。居民金融余额达到143亿元,是2005年的1.8倍。70万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9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参保率96.9 %。启动全国首批新农保试点,10万名60周岁以上农村老人按月发放养老金,46万名适龄农民纳入社保范围,90岁以上老人享受政府生活补贴。
图1-6 “十一五”城乡居民收入(单位:元)
协调发展形成新局面。实施了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泰安市级以上规范化学校达到88处,农村教师工资实现市级统筹发放。农村标准化卫生室达到369处,积极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有线电视入村率达到100 %,“农家店”达到856个,农村便民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多次荣获泰安市综合考核一等奖,乡镇服务站全部完成标准化建设改造。城市社区由8个调整为16个,全面启动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文明、平安、和谐肥城建设全面推进,“鲜花送文明”和“农村道德评议”活动深入人心,“五五”普法和“四五”依法治市工作成效明显,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得到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扎实有效。倾力支援四川抗震救灾,捐款捐物总值5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