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海不死的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说明文段落的作用

说明文段落的作用

说明文段落的作用1、《考试手册》中关于现代文阅读能力,有这样一个考点:能分析段落的作用。

根据已有的经验,请你回忆一下常见的题型有哪些?题型1:直接问某一段在文中的作用;题型2:所给段落应放在文中哪一位置,理由是什么。

今天我们着重复习题型2。

2、请阅读《死海不死》中的这段文字。

传说大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下令处决俘虏来的奴隶。

奴隶们被投入死海,并没有沉到水里淹死,却被波浪送回岸边。

狄杜勃然大怒,再次下令将俘虏扔进海里,但是奴隶们依旧安然无恙。

狄杜大惊失色,以为奴隶们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

思考:这段文字在文中最恰当的位置是哪里,并说说理由。

主要内容:《死海不死》是一篇科学小品。

作者介绍了死海浮力大的特征和死海的形成,使读者在看到人类对死海的开发与利用的同时,更多地关心死海未来的命运。

分析:要想知道这段文字放在文章中的哪个位置,首先要知道这段文字写了什么内容——这段文字引用了罗马统帅狄杜想要淹死被俘奴隶而未得逞的传说,说明了死海浮力很大;其次再概括选项中出现的段落的内容——第3段文字说明了死海浮力很大的原因;然后再判断这段文字和其中的哪些段落关系最密切——这段文字引出了第3段的说明内容;最后形成文字,明确答案。

(明确:A理由:这段文字引用了罗马统帅狄杜想要淹死被俘奴隶而未得逞的传说,说明了死海浮力很大;而第3段文字说明了死海浮力很大的原因;这段文字引出了第3段的说明内容,因此放在2、3段之间。

)3、根据这一题目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回答这一类问题的方法:(1)概括所给语段的内容;(2)概括相关段落的内容;(3)判断所给语段与相关段落的关系。

4、让我们根据这一方法完成下一题目:死海是怎样形成的呢?请先听一个古老的传说吧。

远古时候,这儿原来是一片大陆。

村里男子们有一种恶习,先知鲁特劝他们改邪归正,但他们拒绝悔改。

上帝决定惩罚他们,便暗中谕告鲁特,叫他携带家眷在某年某月某日离开村庄,并且告诫他离开村庄以后,不管身后发生多么重大的事故,都不准回过头去看。

阅读《死海不死》附答案.doc

阅读《死海不死》附答案.doc

阅读《死海不死》附答案第一篇:《《死海不死》学案答案》《死海不死》学案(一)2012.12.25一、根据拼音写汉字bó()然大怒安然无yàng()lǚ()淹不死改xié()归正xié()带家juàn()zhí()迷不悟游yì()chéng()罚yù()告干hé()二、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4段)死海的特征。

第二部分(5—6段)死海的成因。

第三部分(7—8段)死海的现状和未来。

三、问题分析1.用“死海不死”做标题有何作用?标题既是文章内容的概括,又是文章的结构线索。

“死”与“不死”相互否定,形成矛盾,吸引读者思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本文说明对象是什么?3.第1段③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死海的“”,死海的“死”是指什么?海水里没有鱼虾、水草,动植物不能生存。

4.第2段运用了举例子,死海的“不死”是指什么?“死”指人的死,“不死”一是指人不会被淹死,二是指对死海的开发利用,出现了生气。

5.第3段运用了的表达方式和说明了死海的“。

引用传说对增强说明效果有何作用?引用传说形象的说明了死海的本质特征“不死”,增添神秘色彩,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增强文章生动性,引出下文对死海浮力大的原因的说明;同时也说明了死海的历史悠久。

阅读第4段,回答下列问题6.本段结构形式是①②‖③④‖⑤7.本段说明中心是,表明死海本质特征的句子是8.①句“这样”指代什么?指第2段中的“不会游泳的人也总是浮在水面上,不用担心会被淹死。

”和第3段中“将俘虏扔进海里,屡淹不死。

”⑤句“这样”指代什么?指代本段第④句19.本段运用了、、的说明方法。

10.第5段运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和引用引用神话故事对增强说明效果有何作用?引用神话故事生动形象的说明了死海的成因,增添了神秘色彩,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增强文章生动性;同时引出下文对死海科学成因的说明。

八年级语文《向沙漠进军》(精读)《死海不死》(自读)人教版知识精讲

八年级语文《向沙漠进军》(精读)《死海不死》(自读)人教版知识精讲

初二语文《向沙漠进军》(精读)《死海不死》(自读)人教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向沙漠进军》(精读)《死海不死》(自读)二. 学习过程:向沙漠进军(一)重点、难点:1. 认识沙漠对人类的危害,增强环保意识。

2. 理解本文的逻辑顺序和各段使用的说明方法。

3. 体会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学习识别和把握中心句。

(二)文学常识:1. 作者:竺可桢(1890~1974),科学家,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对中国气候的形成。

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对物理学和自然学史都有深入浅出的研究。

主要著作有《物候学》《竺可桢文集》《竺可桢科普创作选集》《竺可桢日记》等。

2. 背景:1959年,中国科学院治沙队成立,竺可桢先后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两篇文章:一是《改造沙漠是我们的历史任务》,一是《向沙漠进军》。

在他的倡导下,设置了六个治沙综合试验站,他三次深入沙漠考察,几乎跑遍了内蒙、河西走廊和新疆的沙漠。

3. 文体:事理说明文(三)生字、生词:市沛.(p èi ) 逞.强(ng ch ě) 肆虐..(s ì n üè) 丘墟.(x ū) 覆.盖(f ù) 古磴.口(d èng ) 防御.(y ù) 准噶.尔(g á) 干涸.(h é) 葱茏..(ng c ō l óng ) 俨.然(n y ǎ) 汲.水(j í) 蒸馏.水(li ú) 肆虐:任意干残暴的事。

肆,任意地干。

虐,残暴。

丘墟:废墟。

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

毛,草木。

葱茏:形容草木青翠茂盛。

俨然:形容很像。

汲水:打水。

汲,从下往上打水。

(四)整体感知,结构层次:这是一篇探讨人和沙漠关系的事理说明文,全文围绕“向沙漠进军”这个中心,准确而生动地说明了人类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怎样向沙漠进军,以及向沙漠进军的前景,不仅给人以丰富的科学知识,而且给人们带来深刻的启示。

说明的顺序及说明文的语言

说明的顺序及说明文的语言

一. 教学内容:说明的顺序与说明文的语言(一)知识梳理:1、说明的顺序(1)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

采用什么顺序,主要取决于作者所说明对象的特点。

常用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程序顺序、逻辑顺序等。

说明事物的发展过程,宜用时间顺序;说明物体不同部位的情况,宜用空间顺序;说明物品的制作过程,宜用程序顺序;说明事物的内在联系,宜用逻辑顺序。

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都有一定的灵活性。

先说上下,再说四周,是空间顺序;先说四周,再说上下,也是空间顺序。

先说原因,后说结果,是逻辑顺序;先说结果,后说原因,也是逻辑顺序。

采用怎样的空间顺序、怎样的逻辑顺序,要根据观察和认识的过程,根据说明的目的和效果来决定。

①时间顺序时间顺序是按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说明事物的。

介绍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说明文常使用这种顺序。

一般以时间先后及发展阶段为序进行说明,比如写生物以繁殖生长过程为序,写事物以形成演变过程为序等。

②空间顺序空间顺序是按事物的方位为序说明事物的。

说明形状和构造的事物说明文常使用这种顺序。

一般按事物的空间位置或构成部分,按上下左右、前后内外、东西南北等次序,根据情况灵活安排。

③逻辑顺序逻辑顺序是按照事理的关系来安排先后顺序的,这样安排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介绍比较复杂的事物和现象,以及介绍事理的说明文往往使用这种顺序。

一般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进行说明。

(2)如何理清说明顺序阅读一篇说明文,怎样具体理清它的说明顺序呢?这就要从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准确理解和概括段意入手,首先要搞清文章先说明了什么,又说明了什么,接着再说明了什么,把每一个部分简要概括出来,然后从概括出来的提纲中分析作者说明的思路,从中理清文章的顺序。

说明文分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一般采用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我们阅读此类文章时要把握表示时间和空间的关键词语,以便区分。

事理说明文一般采用逻辑顺序阐述前因后果,为此,我们须从总体上把握说明内容,以便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

《死海不死》原文阅读

《死海不死》原文阅读

《死海不死》原文阅读死海不死在亚洲西部,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有一个“死海”。

远远望去,死海的波涛此起彼伏,无边无际。

但是,谁能想到,如此浩荡的海水中竟没有鱼虾、水草,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

然而,令人惊叹的是,人们在这无鱼无草的海水里,竟能自由游弋;即使是不会游泳的人,也总是浮在水面上,不用担心会被淹死。

真是“死海不死”。

传说大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下令处决俘虏来的奴隶。

奴隶们被投入死海,并没有沉到水里淹死,却被波浪送回岸边。

狄杜勃然大怒,再次下令将俘虏扔进海里,但是奴隶们依旧安然无恙。

狄杜大惊失色,以为奴隶们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

那么,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因为海水的咸度很高。

据统计,死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135.46亿吨氯化钠(食盐);有63。

7亿吨氯化钙;有20亿吨氯化钾;另外还有溴、锶等。

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23%~25%.这样,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无怪乎人一到海里就自然漂起来,沉不下去。

死海是怎样形成的呢?请先听一个古老的传说吧。

远古时候,这儿原来是一片大陆.村里男子们有一种恶习,先知鲁特劝他们改邪归正,但他们拒绝悔改.上帝决定惩罚他们,便暗中谕告鲁特,叫他携带家眷在某年某月某日离开村庄,并且告诫他离开村庄以后,不管身后发生多么重大的事故,都不准回过头去看。

鲁特按照规定的时间离开了村庄,走了没多远,他的妻子因为好奇,偷偷地回过头去望了一眼。

哎哟,转瞬之间,好端端的村庄塌陷了,出现在她眼前的是一片汪洋大海,这就是死海。

她因为违背上帝的告诫,立即变成了石人。

虽然经过多少世纪的风雨,她仍然立在死海附近的山坡上,扭着头日日夜夜望着死海。

上帝惩罚那些执迷不悟的人们:让他们既没有淡水喝,也没有淡水种庄稼。

这当然是神话,是人们无法认识死海形成过程的一种猜测。

其实,死海是一个咸水湖,它的形成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死海地处约旦和巴勒斯坦之间南北走向的大裂谷的中段,它的南北长75公里,东西宽5至16公里,海水平均深度146米,最深的地方大约有400米。

死海不死选段阅读二则

死海不死选段阅读二则

死海不死选段阅读二则死海不死选段阅读一在亚洲西部,巴勒斯坦和约旦河交界处有1个“死海”。

远远望去,死海的波涛此起彼伏,无边无阮。

但是,谁能想到,如此浩荡的海水中竟没有鱼虾、水草,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

然而令人惊叹的是,人们在这无鱼无草的海水里,竟能自由游弋,即使是不会游泳的人,也总是浮在水面上,不用担心会被淹死。

真是“死海”不死。

传说大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下今处决俘虏的奴隶。

妈隶们被投入死海,并没有沉到水里淹死,却被波浪送回岸边。

狄杜勃然大怒,再次下令将俘虏扔进海里,但是奴隶们依旧安然无恙,狄杜大惊失色,以为奴隶们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

那么,死海海水浮为为什么这样大呢?因为海水的咸度很高。

据统计,①死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②有63.7亿吨氯化钙;③有20亿吨氯化钾;④另外还有溴、锶等。

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23%到25%,这样,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无怪乎人一到海里就自然漂起来,沉不下去。

14、以上文字所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采用的说明方法有:。

在说明死海海水里有多种矿物质而所列几种矿物质及其数量时说明顺序是(4分)15、“死海”得名的原因是。

“死海不死”中的“不死”的意思是指。

(2分)16、所引的第三自然段的表达方式是,这也是为说明服务的。

本段文字的作用是,说明方法是(3分)17、第四段中,有一个句子脱漏掉,即“有135.46亿吨氯化钠(食盐)”这一句应还原到()(2 分)A、①句前面B、②句前面C、③句前面D、④句前面18、第一段中的两个引号的作用是。

第四段中冒号的作用是。

(2 分)19、第四自然段的前两句构成了的修辞手法。

本段中“这样”所指代的作用是死海不死选段阅读二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因为海水的咸度很高。

据统计,死海里含有许多种矿物质:有135、46亿吨氯化钠(食盐);有63、7亿吨氯化钙;有20亿吨氯化钾;另外还有溴、锶等。

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小升初阅读:第15讲 说明文、议论文浅析(含答案)全国通用

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小升初阅读:第15讲  说明文、议论文浅析(含答案)全国通用

小学阅读高分攻略15 【知识梳理】1、理解说明文的定义2、掌握说明的方法: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方法:生动形象派、强调突出派、准确清晰派说明文的用词准确3、熟悉说明文的答题技巧4、掌握简单的议论文答题要点中心论点、分论点、论证方法、论证角度【例题精讲】例题1【说明文的语言】《死海不死》解析详情见PPT例题2 【议论文】一笑①齐白石老先生有一句座右铭:“人誉之,一笑;人骂之,一笑。

”②人生于天地之间,有人称赞,就一定会有人诋毁。

这就像天气一样,有晴就有阴,有阳光普照,就难免有阴雨绵绵。

这道理也许人人都懂,但真正能做到齐老那两笑,并不容易。

③别人夸奖,自然欢喜,高帽子谁不愿意戴呀!清代大才子袁枚,少年聪慧,秉赋过人,二三十岁就官拜七品县令。

赴任之前,袁枚去向他的老恩师——清乾隆年间的名臣尹文端辞行。

尹文端问:你此去赴任,都准备了些什么?袁枚老老实实地回答:学生也没有准备什么,就准备了一百顶高帽子。

尹文端一听就有些不高兴,说你年纪轻轻,怎么能搞这一套,还是要讲究勤政务实呀!但袁枚说,老师你有所不知,如今社会上的人大都喜欢戴高帽子,像您老人家这样不喜欢戴高帽子的人真是凤毛麟角呀!尹文端听罢此言,很是受用。

袁枚不愧为才子,对世事洞明如镜,在不知不觉中,就将一顶高帽子送给了尹文端。

④连自以为高明的尹文端,都做不到“人誉之,一笑”,何况普通人呢。

如果一个人真正能做到“人誉之,一笑”,那么他无论做什么都能够了然于心,淡然处世,其人生境界就已经有了一定的高度了。

⑤更进一步,如果能够做到“人骂之,一笑”,那就更是了不得。

⑥有一段时期,释迦牟尼经常遭到一个人的嫉妒和谩骂。

对此,释迦牟尼并没有恶语相向给予回答。

他心平气和,一笑了之。

直到,有一天,这个人终于骂累了。

这时,释迦牟尼微笑着问他:“我的朋友,当一个人送东西给别人,别人不接受时,那么这个东西属于谁呢?”这个人不假思索地答道:“当然是属于送东西的人自己了。

说明方法专项带答案

说明方法专项带答案

1、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作比较)通过苏州园林与我国一般建筑的比较,突出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特点。

(突出被说明对象特征)2、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23%—25%。

(列数字)(死海海水的特征是咸度高、浮力大)《死海不死》列数字具体说明了死海海水咸度高、浮力大的特征。

(使说明内容具体化)3、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

《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举例子)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地说明了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这一特点,使人信服。

(使说明内容具体化)4、石拱桥,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点。

(使说明生动、形象)5、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引资料)引张嘉贞的话说明了赵州桥制造奇特的特征(使说明内容更充实,增加说明的趣味性)6、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下定义)准确地从本质上说明了统筹方法的特征。

(准确揭示事物本质特征)7、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一种可以称为阵地战。

(分类别)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使文章严密细致,条理清晰(使文章严密细致,条理清晰)8、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姿万状,惟妙惟肖。

(摹状貌)运用摹状貌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芦构桥上石刻狮子千姿百态、惟妙惟肖的形象,突出了其形式优美的特点(使说明生动、形象)9、一种可以称为阵地战,就是风推动沙丘,缓缓前进。

(作诠释)用通俗的语言对什么是阵地战作了解释,使人明白清楚。

(用通俗的语言进行解释说明)10、天上的星星像一颗颗宝石。

(打比方)11、春天的雨细腻柔媚,夏天的雨粗犷热烈。

(作比较)12、一吨铀产生的能量,大约相当于200万吨煤。

一座功率10万千瓦的火力发电厂,一天要烧掉上千吨煤,如果改用铀,只要0.5千克就够了。

说明文说明方法及习题

说明文说明方法及习题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练习题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

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

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

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

说明的方法: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释明白,就要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如下9种。

1.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光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如(中国石拱桥)把古代的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对我国建设石拱桥历史的悠久、成就的杰出作了说明。

2.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

如《向沙漠进军》一文将沙漠进攻的方式分成“游击战”和“阵地战”两类。

ﻫ3.列数据: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又说服力的依据。

如《死海不死》一文用大量的数字说明死海之所以浮力大的原因,非常清晰。

ﻫ4.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从人们已有的感性知识出发,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

如《人类的语言》一文将鹦鹉、猩猩的“语言”与“人类的语言”作比较,得出“只有人类才有真正的语言”的结论。

5.下定义:为了突出事物或事理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常常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给事物下定义。

这是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揭示事物或事理的本质的一种方法。

如《统筹方法》一文,开头就给"统筹方法”下了定义:“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下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这个定义既指明了"统筹方法"的本质--数学,也指明了"统筹方法"的应用特点--安排工作进程。

河北省2003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

河北省2003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

河北省2003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死海之变①死海没有死,它是活的,这当然不是说,死海真的充满着生命,而是说死海在变,死海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地质变化。

②死海位于约旦和以色列交界初,死海的水面,大约在海平面以下390米。

海水的含盐度很高,约为一般海水的9倍;在如此高盐度中,几乎不能有任何生物生存。

“死海”就以次得名。

它为什么含有那么多的盐呢?这是因为,约旦河持续不断地将含有盐分的少量河水向它输入,而水分却通过蒸发而丧失着,这样,盐分就增高了。

死海海水原来是分层的,原因也在这理。

③科学家盖特说,数百年来,从约旦河来的新鲜河水,不断地流进死海,形成含盐较少的死海上层。

死海的深度约320米,上层占40米左右。

在当地极度干热的夏季,流进死海的水量与蒸发掉的水量大致相等。

这样,死海水体就得以保持分层状态;至少在人力开始对它施加干预以前,死海是稳定的、分层的。

④最近几十年来,约旦河水不断地被引去供农业和工业之用。

这样就使死海上层的水开始蒸发而变薄;而且,上层的含盐度也逐渐地接近下层。

1975年,该特预言,两层海水将会混合起来。

有一批国际研究人员对这一变化进行了考察,到1979年2月,他们证实,这种变化果真发生了。

⑤但最突出变化还在于,原先存在于死海海水中的硫化氢,现在消失了。

有于硫化氢、的存在,过去曾把在死海中沐浴与普通“硫矿泉沐浴”一般看待,是用来治病的。

还有一个重要变化是盐的沉积增多,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钾盐生产地。

⑥约旦河流进死海的河水,预计短期内不会有明显增多。

这使得研究人员有充足的时间来研究死海的地质变化并试图改变其现状。

例如,以色列的设计师们正在筹划建造一条沟通死海和地中海的运河。

这项计划若得实现,死海将重新得到含盐量较少的输入,从而有可能恢复历史上的分层结构。

两个海的水位之差,还可用于发电。

这说明:凭借人类的力量,即使像死海这样的自然物,也是可以改造的。

8、面加点的字注音(1分)①混合()②筹划()9、死海得名的原因是什么?(1分)答:。

死海不死阅读答案

死海不死阅读答案

死海不死阅读答案【篇一:初三语文总复习之说明文阅读及答案】t>一、考点、热点回顾说明文基本知识(一)了解说明文的特点1、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事物说明文);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事理说明文)的一种文体。

2、与其它文体的区别: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3、说明文的分类(1)从对象上: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如《苏州园林》,说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科学的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海水的咸度很高”。

(2)从语言上:生动性说明文、平实性说明文。

(二)把握说明对象和特征说明对象即文章说明的话题,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等。

二是抽象事理。

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篇说明文仅仅明确了说明对象是不够的,要进一步理解说明文的内容。

还要重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这是分析一篇说明文的关键所在。

只有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深入地理解说明对象。

以此为突破口,进而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中心内容等。

要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不能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而要了解事物内在的本质。

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1、从分析标题入手。

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也指出其特征,如《死海不死》:有的标题用陈述句的形式,引导读者有针对性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如《看云识天气》;有的标题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如《猪链球菌又到人间作孽》。

2、从分析材料入手。

即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的特征。

然后归纳小结。

在文章中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文章中有足以概括特征、本质的语句。

通过对全文的阅读分析,可以把它找出来;二是文章中没有全面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或本质的语句,或者虽然有,但不集中,需要通过对全文的分析把它概括出来。

死海不死阅读题及答案死海不死阅读及答案

死海不死阅读题及答案死海不死阅读及答案

死海不死阅读题及答案死海不死阅读及答案1.在亚洲西部,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有一个“死海”。

远远望去,死海的波涛此起彼伏,无边无际。

但是,谁能想到,如此浩荡的海水中竟没有鱼虾、水草,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

2.然而,令人惊叹的是,人们在这无鱼无草的海水里,竟能自由游弋;即使是不会游泳的人,也总是浮在水面上,不用担心会被淹死。

真是“死海不死”。

3.传说大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下令处决俘虏来的奴隶。

奴隶们被投入死海,并没有沉到水里淹死,却被波浪送回岸边。

狄杜勃然大怒,再次下令将俘虏扔进海里,但是奴隶们依旧安然无恙。

死海不死狄杜大惊失色,以为奴隶们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

4.那么,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因为海水的咸度很高。

据统计,死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135.46亿吨氯化钠(食盐);有63.7亿吨氯化钙;有20亿吨氯化钾;另外还有溴、锶等。

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23%~25%。

这样,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无怪乎人一到海里就自然漂起来,沉不下去。

5.死海是怎样形成的呢?请先听一个古老的传说吧。

远古时候,这儿原来是一片大陆。

村里男子们有一种恶习,先知鲁特劝他们改邪归正,但他们拒绝悔改。

上帝决定惩罚他们,便暗中谕告鲁特,叫他携带家眷在某年某月某日离开村庄,并且告诫他离开村庄以后,不管身后发生多么重大的事故,都不准回过头去看。

鲁特按照规定的时间离开了村庄,走了没多远,他的妻子因为好奇,偷偷地回过头去望了一眼。

哎哟,转瞬之间,好端端的村庄塌陷了,出现在她眼前的是一片汪洋大海,这就是死海。

她因为违背上帝的告诫,立即变成了石人。

虽然经过多少世纪的风雨,她仍然立在死海附近的山坡上,扭着头日日夜夜望着死海。

上帝惩罚那些执迷不悟的人们:让他们既没有淡水喝,也没有淡水种庄稼。

6.这当然是神话,是人们无法认识死海形成过程的一种猜测。

八年级语文文章阅读练习题及答案(7篇)

八年级语文文章阅读练习题及答案(7篇)

八年级语文文章阅读练习题及答案(7篇)八年级语文文章阅读练习题及答案(7篇)在初二阶段,做好语文的练习是很重要的。

那么关于八年级的语文阅读题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一些八年级语文文章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仅供参考。

八年级语文文章阅读练习题及答案【篇1】语文阅读理解及答案参考[甲]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见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

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为苦李。

”取之信①然。

注:①信:确实,的确。

[乙]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A.尝与诸小儿游(曾经)B.徐喷以烟(用)C.树在道边而多子(果子)D.鞭数十(鞭子)【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A.观之,兴正浓鞭数十,驱之别院B.使之冲烟而飞鸣故时有物外之趣C.诸儿竞走取之取之信然D.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见道旁李树多子。

②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小题4】、结合选文内容,分别对王戎和《童趣》中的“我”进行评价。

(4分)答案【小题1】( D )(3分)【小题2】( C )( D )(4分)【小题3】(1)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几个小孩一起游玩,看见路边有一棵李树,树上结着许多李子。

八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说明的方法、《向沙漠进军》《死海不死》人教版知识精讲

八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说明的方法、《向沙漠进军》《死海不死》人教版知识精讲

初二语文说明文阅读、说明的方法、《向沙漠进军》《死海不死》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说明文阅读、说明的方法、《向沙漠进军》、《死海不死》如果把“过河”比做说明目的,那么,恰当的说明方法就好比一座理想的桥,它能帮助人们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把事物阐述明白。

当然,说明方法不是孤立的,它会在文章的说明中,与文章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说明方法有如下几种:1.“下定义”是用科学性语言对被定义的概念的本质特征做周全严密的规定,形式上往往是个判断句。

下定义往往用公式化的语句来表达,“某某是什么”,也可以用“某某叫什么”的形式来表述。

如“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就是下定义。

下定义要有严密性和科学性,并不是所有的判断句都是下定义,比如“风是沙漠向人类进攻的武器”,这是用打比方的方法说明风在沙漠向人类进攻中的作用,不属于科学性语言,不是下定义。

又比如“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言,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这句话是解说语言的特征,不是下定义。

看来,解说描绘的语言都不是下定义,下定义往往倒过来说也能成立。

下定义的作用是能准确、简明地说明事特的本质特征,属于概括说明。

2.“分类别”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把事物分成若干加以说明。

如《向沙漠进军》中介绍风沙进攻的方式时说“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一种可以称为‘阵地战’……”,采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要注意的是给事物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使眉目清楚、避免产生交叉重复的现象,分类完了还要加以说明。

分类别的作用是能有条理、更清楚地说明事物。

3.“作诠释”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如“铀是银白色的金属”,就是作诠释。

4.“列数字”是用数字来说明事物特征的。

文章中如果出现的数字不是用来说明事物特征的,一般不叫“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比如“万人大会堂,里面宽76米,深60米……”这句话中“76米”“60米”是用列数字来说明大会堂体积的,作用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更准确、更具体,使人一目了然,比文字说明更有说服力。

死海不死习题大全

死海不死习题大全

死海不死练习题(1)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正确含义。

①安然无恙()A.事,B出事C病D危险②漂砾()A瓦片B碎石C.石头D.花岗岩③臭名昭著()A.特殊B十分C.耀眼D,显著④肆虐()A虐待B侵犯C.残暴O.侵占⑤不毛之地()A.草木已毛发C.皮毛区粗糙(2)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肆虐(ying2) 轻盈(yiny2)点缀(zhui4)月晕(yun4)B葱笼(long2)粼波(lin2)丘墟(xu1)侵袭(qin1)c.干涸(he2)弥漫(ni2)游弋(yi4) 趋势(qu1)D痉挛(jing1 luan2)黏膜(nian1)麻痹(bi4)水俣湾(yu3)(3)找出下列有错别字的一项()。

A开垦威胁绫纱屡次B家眷沉淀衰竭铁锹C.汲水蹬口覆盖岩隙D.充沛青苔塌陷勃然大恕(4)“赞扬、吹嘘、吹捧”是一组同义词,但感情色彩不同,下列几组词语的感情色彩依次与之相似的是()。

A。

保护庇护袒护B成果结果后果C.团结结合勾结D谨慎慎重拘谨(5)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狄杜勃然大怒,再次下令将俘虏扔进海里,但是奴隶们依旧安然无恙。

______A狄社以为奴隶们受神灵保佑,屡俺不死,大惊失色,只好将他们全部释放。

B狄杜大惊失色,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因为他以为奴隶们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

C.奴隶们屡俺不死,狄社以为奴隶们受神灵保佑,大惊失色,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

D狄杜大惊失色,以为奴隶们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

二、写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1)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_种可以称为“游击战”。

…一种可以称为“阵地战”.就是风推动沙丘,缓缓前进。

()(2)但是,谁能想到,如此浩荡的海水中竟没有鱼虾、水草,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3)它的南北长75公里,东西宽5至16公里,海水平均深度146米,最深的地方大约有10米。

()三、课内阅读(-)阅读课文《死海不死》第6自然段。

其实,死海是一个咸水湖,它的形成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

渤海将变成死海(阅读理解)

渤海将变成死海(阅读理解)

渤海将变成死海(阅读理解)第一篇:渤海将变成死海(阅读理解)(一)渤海将变成死海水利专家杨振环说:“眼下,渤海到了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一些近岸海域已经超过了自净能力,达到临近点。

再不拯救渤海,后果不堪设想!”海洋专家鹿守本说:“渤海污染是毁灭性的,在渤海近岸的海湾和河口,出现了无大型物质区和地区性生物的灭绝。

”全国人大环资委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碧兰说:“90年代以来,渤海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优势种群基本消失。

大型鱼类资源基本破坏殆尽,小型鱼虾资源严重衰退。

1997年的监测资料显示:渤海无机氮超标率为60%;无机磷超标率为69%;油类超标率为64%。

”中国工程院院士、海洋专家丁德文说:“整个渤海的危急问题,在海区生态系统的失衡中表现最为明显。

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经济鱼类持续减少,有的濒危,有的绝迹。

随着物种的消失和食物链的断裂,海区整个生态系统逐渐走向解体。

”他强调说:“如果一个生态系统破坏到了不可逆转的程度,那么,这片海域就无法恢复生产能力,这就意味着它濒临死亡。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不堪设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联系文章内容回答。

(1)题目中的“死海”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渤海将变成“死海”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括号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和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4)这篇文章四段话分别引用了专家的语言,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为拯救渤海写一句宣传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字之内)(提示宣传语中要用上一个成语)答案:(一)渤海将变成死海水利专家杨振环说:“眼下,渤海到了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一些近岸海域已经超过了自净能力,达到临近点。

(完整版)《死海不死》原文阅读

(完整版)《死海不死》原文阅读

《死海不死》原文阅读死海不死在亚洲西部,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有一个“死海”。

远远望去,死海的波涛此起彼伏,无边无际。

但是,谁能想到,如此浩荡的海水中竟没有鱼虾、水草,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

然而,令人惊叹的是,人们在这无鱼无草的海水里,竟能自由游弋;即使是不会游泳的人,也总是浮在水面上,不用担心会被淹死。

真是“死海不死”。

传说大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下令处决俘虏来的奴隶。

奴隶们被投入死海,并没有沉到水里淹死,却被波浪送回岸边。

狄杜勃然大怒,再次下令将俘虏扔进海里,但是奴隶们依旧安然无恙。

狄杜大惊失色,以为奴隶们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

那么,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因为海水的咸度很高。

据统计,死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135.46亿吨氯化钠(食盐);有63.7亿吨氯化钙;有20亿吨氯化钾;另外还有溴、锶等。

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23%~25%。

这样,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无怪乎人一到海里就自然漂起来,沉不下去。

死海是怎样形成的呢?请先听一个古老的传说吧。

远古时候,这儿原来是一片大陆。

村里男子们有一种恶习,先知鲁特劝他们改邪归正,但他们拒绝悔改。

上帝决定惩罚他们,便暗中谕告鲁特,叫他携带家眷在某年某月某日离开村庄,并且告诫他离开村庄以后,不管身后发生多么重大的事故,都不准回过头去看。

鲁特按照规定的时间离开了村庄,走了没多远,他的妻子因为好奇,偷偷地回过头去望了一眼。

哎哟,转瞬之间,好端端的村庄塌陷了,出现在她眼前的是一片汪洋大海,这就是死海。

她因为违背上帝的告诫,立即变成了石人。

虽然经过多少世纪的风雨,她仍然立在死海附近的山坡上,扭着头日日夜夜望着死海。

上帝惩罚那些执迷不悟的人们:让他们既没有淡水喝,也没有淡水种庄稼。

这当然是神话,是人们无法认识死海形成过程的一种猜测。

其实,死海是一个咸水湖,它的形成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死海不死的阅读答案【篇一:苏教版六年级课外阅读试题(三)】t>死海不死在亚洲西部,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有一个“死海”。

远远望去,死海的波涛此起彼伏,无边无际。

但是,谁能想到,如此浩荡的海水中竟没有鱼虾、水草,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

然而,令人惊叹的是,人们在这无鱼无草的海水里,竟能自由游弋;即使是不会游泳的人,也总是浮在水面上,不用担心会被淹死。

真是“死海不死”。

传说大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下令处决俘虏来的奴隶。

奴隶们被投入死海,并没有沉到水里淹死,却被波浪送回岸边。

狄杜勃然大怒,再次下令将俘虏扔进海里,但是奴隶们依旧安然无恙。

狄杜大惊失色,以为奴隶们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

那么,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因为海水的咸度很高。

据统计,死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135.46亿吨氯化钠(食盐);有63.7亿吨氯化钙;有20亿吨氯化钾;另外还有溴、锶等。

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23%~25%。

这样,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无怪乎人一到海里就自然漂起来,沉不下去。

死海是怎样形成的呢?请先听一个古老的传说吧。

远古时候,这儿原来是一片大陆。

村里男子们有一种恶习,先知鲁特劝他们改邪归正,但他们拒绝悔改。

上帝决定惩罚他们,便暗中谕告鲁特,叫他携带家眷在某年某月某日离开村庄,并且告诫他离开村庄以后,不管身后发生多么重大的事故,都不准回过头去看。

鲁特按照规定的时间离开了村庄,走了没多远,他的妻子因为好奇,偷偷地回过头去望了一眼。

哎哟,转瞬之间,好端端的村庄塌陷了,出现在她眼前的是一片汪洋大海,这就是死海。

她因为违背上帝的告诫,立即变成了石人。

虽然经过多少世纪的风雨,她仍然立在死海附近的山坡上,扭着头日日夜夜望着死海。

上帝惩罚那些执迷不悟的人们:让他们既没有淡水喝,也没有淡水种庄稼。

这当然是神话,是人们无法认识死海形成过程的一种猜测。

其实,死海是一个咸水湖,它的形成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

死海地处约旦和巴勒斯坦之间南北走向的大裂谷的中段,它的南北长75公里,东西宽5至16公里,海水平均深度146米,最深的地方大约有400米。

死海的源头主要是约旦河,河水含有很多的矿物质。

河水流入死海,不断蒸发,矿物质沉淀下来,经年累月,越积越多,便形成了今天世界上最咸的咸水湖——死海。

几十年前,死海还是一片荒凉。

为了开发利用它的资源,而今死海旁边已出现了一些工厂,同时修建了一些现代化的游泳池、高级旅馆和游乐场所。

死海上空艳阳高照,海面空气清新,含氧量高,海水治病的功能不逊于温泉,吸引着许多游客。

这样一来,就使它出现了不少生气。

但是,由于死海的蒸发量大于约旦河输入的水量,造成水面日趋下降。

据专家统计,最近十年来,每年死海水面下降40到50厘米。

长此下去,在不久的将来,南部较浅的地方,海水将会消失;较深的北部,数百年后也可能干涸。

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2.抄写词语。

游弋——俘虏——勃然大怒——谕告——干涸——安然无恙——大惊失色——执迷不悟——3.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安然无恙:执迷不悟:4.死海其实是一个——,它不是真正的海。

它之所以被称为“死海”,是因为——————————。

5.想一想死海有什么特点,概括地写一写。

6.从文章中的“传说”里你可以体会出什么道理?7.为什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埃及的金字塔在埃及首都开罗西南面金黄色的沙漠中,可以看到一座座巨大的角锥形建筑物。

它们巍然屹立,傲对碧空。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埃及金字塔。

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的坟墓。

大约在公元前27世纪,埃及古王国由法老统治。

法老死后,他们的尸体都埋葬在巨大的石头坟墓里。

这些坟墓底座是四方形,愈往上愈小,最后成为尖顶。

因为它的轮廓有点儿像汉字的“金”字,所以称为金字塔。

古埃及各王朝修建的大大小小的金字塔共有70多座,其中最大的是开罗近郊的胡夫金字塔。

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

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一公里的路程。

塔身由231万块巨石砌成,这些石块平均每块重2.5吨。

有人估计,如果将这座金字塔的石块铺成一条三分之一米宽的道路,可绕地球一周;如果用火车装运,需要60万个车皮。

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

为了建造这座金字塔,经常有10万人在烈日曝晒下干活儿。

全部工程用了整整30年时间。

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勤劳而聪明的埃及人想出了许多科学的方法。

他们把石头放在木橇上,用人或牲畜来拉。

载着很重石块的木橇在不平整的路上拉不动,于是他们又专门修了一条石路。

开始砌金字塔了,当时没有起重机,怎样把这么多巨大的石块垒起来呢?据说是先砌好地面的一层,然后堆起一个和这一层同样高的土坡,人们就顺着倾斜的土坡把石块拉上第二层。

这样一层层砌上去,金字塔有多高,土坡就有多高。

塔建成后,土坡变成了一座很大的山。

然后人们又把这座土山移走,让金字塔显露出来。

现在,这些金字塔矗立在起伏的黄沙之中已经有四五千年了。

它们是埃及的象征,也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

1. 按原文内容填空。

(1)胡夫字塔高146米多,————————————————。

(2)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

2. 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巍然屹立:举世闻名:3. 文章第三段主要用了————————————的说明方法,告诉我们—————————————。

4. 金字塔的外观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叫“金字塔”?5. 为什么说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也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6. 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奇迹?7. 用一段文字介绍我们中国的“万里长城”。

【篇二:初中说明文阅读训练2附答案】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说明事物的特征,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二、说明文的分类:1、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如《中国石拱桥》;事理说明文旨在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规律地,如《统筹方法》等。

2、以其介绍的客观规律及其知识体系的不同:自然科学说明文、社会科学说明文3、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的不同: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

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三、说明顺序:——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

1、时间顺序,即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写,事物的发展变化常用这种顺序。

例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在空间位置关系依次说明:从外到内、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四周到中央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诸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等,多用这种顺序。

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3、逻辑顺序,即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解说。

具体表现在:①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②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③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④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⑤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⑥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等。

例如《食物从何处来》就是以逻辑顺序说明事物的。

又如:《向沙漠进军》一文,讲了沙漠向人类进攻的方法,人类向沙漠进军的方法,从现象到本质说明,运用了逻辑顺序。

《苏州园林》运用了整体到部分的说明顺序。

四、说明文的结构方式:(一)总分式结构:““总—分—总”式、总(概括)—分(具体)”式、“分—总”式。

(二)递进式结构:着重分析各层意思是怎样逐步深入展开的,是由现象到本质、个别到一般、结果到原因等等。

(三)并列式。

例如,《苏州园林》一文采用了“总——分”式结构。

五、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用说明方法包括分类别、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引资料、作诠释、画图表等。

说明方法作用类1.举例子:使文章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好的说明了事物的特征2.下定义:完整、科学、准确的揭示了事物的本质特点,使之与其他事物区别开3.列数字:更科学、准确、具体的说明了??的??特点。

(《死海不死》关于死海含盐量的一系列数字科学准确地说明了死海含盐量高,浮力大的原因及特征。

)4.打比方:形象生动的说明了??事物特征。

(《中国石拱桥》“石拱桥的形状就像虹”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石拱桥的形状特征。

)5.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向沙漠进军》沙漠危害人类的两种方式:游击战、阵地战)6.作比较:使被说明的事物特点突出。

(答题要结合内容)突出了??(寻找比较点)7.列图表:直观形象的写出了??8.作诠释:对事物的某些特征作一番的解释9.摹状貌:(类似于描写)比较生动形象10.作引用:更有说服力的说明了??★答题方式:这一句(段)采用了? ?的说明方法,说明了? ?事物的? ?特点,起到? ?的作用。

六、说明语言:——准确(科学性):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生动(趣味性):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或引用了故事、传说、谜语、诗句等。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1、起修饰限制作用的词起表达准确的作用。

(例如“大约”“左右”“不完全”“几乎”“多”“最”“充分”等)一般说修饰的限制的词语越多语言越准确。

2、正因为说明文语言具有准确性的特点,所以一些词语是不能删去的。

在回答原因时,可参照以下答题规范:不能删。

词语意思﹢文中句中意思﹢如果删去,就变成……﹢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七、说明文的中心句与支撑句?中心句:段落里能体现中心的句子。

往往位于段首或段中或段末。

有时段中没有现成的中心句,但是有中心,可以通过阅读概括出来中心句。

?支撑句:对中心句起支撑作用的分析、解释、举例的句子。

八、中考说明文考试内容和目标要求1 、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对文章主要信息的筛选概括;2、对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把握;3.对说明结构及其顺序的理解与把握;4.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辨析与分析;5.对重要词、句的理解及对说明语言的品味;6.根据选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或经验进行联想、想象;7.对文章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思想方法的感悟与评价;8.对文本与链接材料进行综合理解。

饮食习惯和癌症英国剑桥大学最近在一项研究分析了十多个国家的人的饮食习惯和癌症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饮食结构与癌症的发病与预防密切相关。

总脂肪摄入量过高,特别是动物性脂肪摄入量过高可增加患癌症的危险。

良好的饮食习惯是预防癌症的重要因素。

食用淀粉类事物越多,小肠、结肠和直肠癌变的几率越低。

比如,以肉类食物为主食的澳大利亚人,结肠癌发病率是以淀粉类食物为主食的中国人的4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