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海不死的秘密教案
语文教案-死海不死死海不死的秘密教案
语文教案-死海不死死海不死的秘密教案死海不死[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围绕事物特点,采用适当的说明方法。
2.理解数字的准确性。
3.了解神话、传说在说明文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分析课题,导入新课。
抓住文题中“死”与“不死”这两个似乎矛盾、相对的用词,提问:1.标题中“死”与“不死”的含义分别是什么?2.这个标题好在哪里?[提示:两个问题最好先用小黑板抄好;问题提出后,给学生1~2分钟时间,让学生结合预习、通过思考作答;第二个问题,学生可能觉得稍难或答案不统一,教师应作适当引导、分析,并对敢于提出不同答案者给予表扬、鼓励。
]对问题1,学生结合预习应回答:“死”,是指“海水中竟没有鱼虾、水草,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不死”,是指“即使是不会游泳的人,也总是浮在水面上,不用担心会被淹死”。
对问题2,引导学生作答:好在:①能扣住被说明对象的特征——“死”与“不死”(加点词为板书内容,下同);②给读者以悬念,引起读者探究的兴趣;③新颖,简洁(这是标题的一般要求)。
提问:“死”与“不死”是死海的特点,作者运用了怎样的方法来解释说明死海的这些特点呢”要求学生带着这一问题齐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朗读完后,明确:这两段运用了举例子的方法,将“死”与“不死”解说得浅显易懂。
二、理解文章引用传说和神话故事的作用。
要学生默读文中所写的两个故事。
然后,挂出小黑板,出示有关词语:勃然大怒、安然无恙、改邪归正、谕告、执迷不悟。
要求学生根据所示词语的提示分别复述两个故事。
复述后,引导学生刚口自我评点并提问:文章引用传说和神话故事有何作用?(答案:两个故事分别生动地说明了死海“不死”的现象和死海“死”的原因,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接着适当作知识延伸并再提问:这篇文章按文章体裁分,属说明文,但由于它生动,富有趣味性,又具有文学性,是文学作品,我们一般将这样的文章称为科学小品文,一般放在散文这个大类中(文学作品按四分法分,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
《死海不死》教案设计
《死海不死》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死海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引发学生对死海不死现象的好奇心1.2 教学内容介绍死海的位置和形成原因探讨死海不死现象的传说和科学研究1.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和地图展示死海的地理位置通过故事和实例引发学生对死海不死现象的兴趣第二章:死海的自然环境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死海的自然环境特点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2.2 教学内容介绍死海的气候、水文和生态特点探讨死海环境对生物和人类的影响2.3 教学方法展示死海的生态环境图片和视频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环境保护的看法第三章:死海的历史和文化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死海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3.2 教学内容介绍死海地区的历史事件和文化遗迹探讨死海对不同文化和宗教的意义3.3 教学方法展示死海地区的文物和古迹图片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死海文化第四章:死海不死现象的科学解释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死海不死现象的科学解释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维4.2 教学内容介绍死海不死现象的科学研究和发现探讨死海不死现象对医学和生物学的启示4.3 教学方法进行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死海不死现象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科学探究的理解第五章:死海的保护和未来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死海的保护状况和面临的威胁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5.2 教学内容介绍死海保护区的设立和保护措施探讨死海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5.3 教学方法展示死海保护区的图片和资料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提出保护死海的建议第六章:死海生态系统的特点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死海生态系统的独特性培养学生对生态平衡的认识6.2 教学内容介绍死海特有的生物种类和生态系统探讨死海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威胁6.3 教学方法展示死海生态系统的图片和视频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第七章:死海对人类健康的影响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死海对人类健康的益处培养学生对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视7.2 教学内容介绍死海盐度和矿物质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探讨如何合理利用死海资源来改善健康状况7.3 教学方法进行死海盐水的实验和观察让学生分享对健康生活方式的经验和建议第八章:死海地区的旅游业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死海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培养学生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8.2 教学内容介绍死海地区旅游业的兴衰和对当地经济的影响探讨旅游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8.3 教学方法展示死海地区旅游业的相关图片和资料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旅游业的发展与挑战第九章:死海在宗教和文化中的意义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死海在宗教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9.2 教学内容介绍死海在圣经和古代文献中的记载探讨死海在不同宗教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9.3 教学方法分析死海在宗教和文化中的记载和传说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多元文化的看法第十章:死海不死现象的探索与研究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科学家对死海不死现象的研究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维10.2 教学内容介绍死海不死现象的研究方法和发现探讨死海不死现象对科学研究和人类生活的影响10.3 教学方法进行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科学探究的理解第十一章:死海的地质特征1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死海的地质形成和特征培养学生对地质学知识的兴趣11.2 教学内容介绍死海的地质历史和形成过程探讨死海地区的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11.3 教学方法展示死海地区的地质图和地震数据进行地质模型制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地质特征第十二章:死海对周边环境的影响1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死海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12.2 教学内容介绍死海对周边地区水文、气候和生态的影响探讨死海环境变化对周边环境和经济的影响12.3 教学方法分析死海周边环境的图片和数据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提出保护死海周边环境的建议第十三章:死海不死现象的伦理和道德考量1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死海不死现象的伦理和道德问题培养学生对伦理和道德的思考和判断能力13.2 教学内容介绍死海不死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和伦理道德考量探讨如何在科学研究和人类生活中平衡伦理和道德13.3 教学方法分析死海不死现象相关的伦理和道德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伦理和道德的看法第十四章:死海不死现象的现代研究1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现代科学对死海不死现象的研究进展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思维14.2 教学内容介绍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和发现探讨死海不死现象对科学研究和人类生活的影响14.3 教学方法进行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科学探究的理解第十五章:课程总结与反思1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整个课程的内容和学习成果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反思和评价能力15.2 教学内容回顾整个课程的学习内容和目标进行课程评价和反思15.3 教学方法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程的看法和评价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死海不死》这一主题,涵盖了死海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和文化、保护状况、旅游业、地质特征、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伦理道德考量、现代研究以及课程总结与反思等内容。
晋科版综合实践活动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人与自然 死海不“死”的秘密》教学设计
晋科版综合实践活动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人与自然死海不“死”的秘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与自然死海不“死”的秘密》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死海的相关知识,通过探究死海不死的原因,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以探究活动为主线,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自然现象有较强的好奇心,思维活跃,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但在科学探究方面,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培养。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死海的基本情况,知道死海不死的原因。
2.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科学,关注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死海不死的原因。
2.难点: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情境教学: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体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了解死海的相关知识,搜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死海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死海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死海不死的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向学生介绍死海的基本情况,如地理位置、形成原因等,为学生探究死海不死的原因奠定基础。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探究任务:为什么死海不死?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教师巡回指导,为学生提供帮助。
4.巩固(5分钟)各小组向全班汇报探究成果,教师点评,总结死海不死的原因。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拓展问题:死海不死的现象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死海不死的密秘”第一课时
你的猜想正确吗?让我们通过研究来验证一下。首先一起来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案。
出示“死海不死”的秘密研究方案
研究主题
研究时间
研究目的
研究方法
小组成员与分工
研究步骤
研究成果
动态修改部分
学生分小组制定研究方案
三、了解死海
研究来源于问题,在研究一种现象之前,先要对这种现象进行了解,才能做出恰当的判断,才能知道怎么做。大家可以集思广益,采用各种方法了解死海。
课题
死海不死的密秘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师
马艳
教学目标
1、细心观察周围环境,通过观察与思考,能够从观察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2、通过观察,与同学们交流观察中发现的问题,并能够清楚、有条理的表述自己发现的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观察,与同学们交流观察中发现的问题,并能够清楚、有条理的表述自己发现的问题。
名称
地理位置
主要成分
水中生物
奇异之处
专家观点
资料出处
板书设计
3“死海不死”的秘密
制定研究方案
了解死海
教学反思
教学准备及手段
课前观察,搜集资料
教学流程
一、听故事,谈猜想
听说世界上有一个神奇的海,它叫死海,在古希腊的时候,有一次,残暴的统治者将一群奴隶扔到死海里,想要处死他们,结果他们却一个也没有沉下去,反而被送到了海滩上。据说,就算死扔下动物之类的,也都会浮起来……
你觉得这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自由畅谈自己的猜想)
死海不死教案设计:带领学生探索死海的奥秘
死海不死教案设计:带领学生探索死海的奥秘一.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了解死海的起源、特点和生态环境。
2.技能目标:通过实地观察、调查和记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地理与环保意识,让他们意识到珍惜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二. 教学过程1.激发兴趣教师先通过图片、视频等介绍死海的绝美风景和特有之处,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
2.探究死海接着,教师向学生讲解死海的起源和形成,并通过PPT等形式,详细介绍死海的特点、面积、深度、盐度、PH值等重要数据。
然后组织学生实地观察和调查,让他们了解死海的周边生态环境、动植物资源、岩石种类等方面的信息。
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进行采样,了解死海的盐度和PH值等数据。
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死海,可以在探究过程中设置问题,如:“死海为什么叫死海?”,“死海周围为什么生物稀少?”,“死海有什么珍贵的动植物资源?”等等。
3.讨论精彩教师指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自由发挥,提出对死海的看法和疑问,并就不同观点展开讨论。
同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调查采访中获得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并对采访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4.总结归纳在学生完成讨论和数据分析后,教师对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和口头反馈,学生将学到的知识点、数据和实践经验进行统一梳理,并进一步厘清死海的特点和生态环境,提高对地理和生态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5.环保意识在总结过程中,要求学生探讨如何保护死海这个地理奇观,并制定可行、实际的环保方案。
例如,要求孩子们和家人做到不破坏死海周围的环境,不随意乱扔垃圾等。
最后让学生整理自己的思维和行动,宣传环保并号召家人积极参与。
三. 师生互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与学生实现互动。
在死海探究过程中,教师应该主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在探究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教务员”的角色转化为“引导型”的角色,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发现和创造的积极性。
五上综研主题一:死海不“死”的秘密教案
同学们,你们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吗?这个故事发生在国外一个很有名的地方——死海。很久很久以前,国与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战胜国会留下身体强壮的被俘士兵作为奴隶,处死身体羸弱的被俘士兵。
有一次,一位将军下令把要处死的俘虏扔到死海中。这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俘虏们浮在海面上,就是不沉入海里。这位将军很生气地说:“把他们都给我绑上大石头,然后再往海里扔。”被绑上石头的俘虏心里想:这下我们死定了。但是出乎意料,那些俘虏仍然浮在海面上,没有被淹死。
生1:用多少水来做实验呢?
生2:是一次加入还是分多次加入?
生3:该加多少盐呢?
加盐实验记录
盐的质量(克)
水的体积(毫升)
沉浮情况
100
100
100
100
小贴士:
水量不变,且不宜过多,能淹没鸡蛋即可。
方法指导:
什么是实验法
实验法是利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客观对象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它是按照研究的目的、有计划地严密控制或创设某种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某些客观对象并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因果关系。
总结与反思:
汇报与展示:
在本主题的探究活动中,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增长了什么新见识?还有什么新发现?
1.展示收集到的有关死海的趣闻和图片等资料。
2.阐述经过实验得出的数据及结论。
3.构思新颖的小发明、小创造。
评价与反思:
“死海不“死”的秘密”自我评价表
请你根据自己参与活动的情况,给自己应得的大拇指涂上颜色。
生1:咦?怎么有的鸡蛋能浮起来,有的鸡蛋浮不起来呢?
生2:加入其他东西可以吗?我们把盐换成糖试试看。
加糖实验记录
糖的质量(克)
水的体积(毫升)
寻找巨浪前的宁静——死海不死教案设计
“寻找巨浪前的宁静——死海不死”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死海的地理环境以及形成原因,了解死海独特的生态环境;2.了解死海对研究盐度对生物的影响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4.发展学生观察、探究、调查和实验的能力;5.培养学生合作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1.死海的地理环境和形成原因;2.死海国家公园的自然环境;3.死海盐度对生物的影响;4.死海的环境保护;5.实地考察死海及其周边地区。
三、教学过程1.教学前准备(1)设计好教案,准备好教学材料;(2)寻找和联系好合适的野外考察地点,准备好考察所需的相关设备和物资;(3)制定好教学计划,准备好需要的文具、工具和音视频设备等;(4)根据教学目标,为学生准备好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2.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图片、PPT、视频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死海的地理环境和形成原因。
(2)自然环境介绍死海国家公园的自然环境,让学生了解其独特性。
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和了解死海的生态系统,从而了解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3)盐度对生物的影响通过故事、图片和视频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死海盐度的高低对生物的影响,如何适应和生存。
(4)环境保护引导学生认识到死海的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活动,发挥自己的力量和责任。
(5)实地考察实地考察死海及其周边地区,探讨和了解生物、环境和社会等因素对死海的影响和作用,让学生掌握实际调查、研究和实验的能力和技巧。
同时,通过合作和团队精神,加强学生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3.教学后评价(1)测试、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考核学生对教材的掌握程度;(2)通过交流和互动,了解学生的学习经历、感受和反馈;(3)通过教学评估,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优化课堂教学。
四、教学资源(1)教材资源:相关课本资料和教辅材料;(2)媒体资源:图片、PPT、视频和音频资料等;(3)实验设备:显微镜、放大镜、相机和数据记录仪等;(4)野外考察设备:指南针、望远镜、GPS和行走计等。
死海不死教案初中汉语
死海不死教案初中汉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死海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以及特点。
2.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3. 提高学生运用汉语词汇和句式表达死海相关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死海的地理位置和形成原因。
2. 死海的特点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1. 死海盐度的形成原因。
2. 死海对人类健康的益处。
教学准备:1. 图片资料:死海风光、死海盐度形成过程、死海疗养院等。
2. 视频资料:死海形成原因、死海疗养院介绍等。
3. 课文:关于死海的不死传说和相关科学解释。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展示死海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个独特的自然景观。
2. 提问:“你们听说过死海吗?你们知道死海有什么特别之处吗?”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介绍死海的地理位置:位于约旦和巴勒斯坦交界,是世界上最低的湖泊。
2. 讲解死海的形成原因:死海地区的雨水稀少,而附近河流带来的矿物质使得死海水盐度极高。
3. 展示死海的特点:高盐度、低密度、浮力大。
4. 介绍死海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死海盐水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对人体有疗效,吸引了众多游客来此疗养。
三、课堂互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死海的特点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总结。
四、拓展学习(10分钟)1. 观看死海形成原因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死海的形成过程。
2. 展示死海疗养院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死海疗养院的设施和服务。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死海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特点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强调保护自然景观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死海的不死传说的短文。
2. 调查身边的朋友,了解他们对死海的了解程度,并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视频和课文等多种教学资源,让学生了解了死海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特点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语文教案-死海不死
语文教案-死海不死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结构。
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积累词语,提升词汇运用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死海的特点。
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
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结构。
2.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科学原理。
2.说明文的写作技巧。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死海的位置、特点,引发学生兴趣。
2.学生分享课前查阅的死海资料。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死海不死的原因。
四、词语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词。
2.学生运用生词造句,教师点评。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二、课文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科学原理,如死海盐分含量、不死原因等。
2.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三、写作方法学习1.教师讲解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如列数字、举例子等。
2.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片段写作。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死海的保护与开发。
三、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写作题目,如《死海的未来》。
2.学生进行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作业布置1.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如熟读课文、完成练习题等。
2.教师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二、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三、课后延伸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死海的保护与开发问题。
四、作业布置1.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如熟读课文、完成练习题等。
2.教师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死海不死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五上综合实践死海不死的秘密
五上综合实践死海不死的秘密第三单元人与自然第一课时死海不死的秘密教学目标:知识:1学习几种常用的说明方法能力:2理解题目的新颖与巧妙,理解神话传说在文章中的作用德育:3探究死海的未来,从而培养自己的探究意识和环保意识4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担起自己的责任;表达自己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教学重点:学习几种常用的说明方法理解题目的新颖与巧妙,理解神话传说在文章中的作用教学难点: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担起自己的责任;表达自己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教学过程:一导语:大家在地理课本中学过死海,谁能够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死海?(开门见山切入正题。
)这节课我们学习《死海不死》(师板书),请同学们交流一下你对这个题目的看法。
(好不好?好在哪?从题目中又能够提出哪些问题?)二整体感知:(一)刚才同学们都提了这两个问题:1为什么叫做死海?2死海为什么不死?请同学们读前两段回答!(二)我们已经知道了死海的特征,下面我们探究一下死海的成因,答案就在字里行间。
我们通读全文,像挖宝藏一样去找寻答案吧!(这道题目很好找,只要认真读书,就能够找到答案。
)三、重点研读,分析写法1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①举例子:第1~2自然段的举例子是说明死海的表面特征的;第4自然段的举例子是说明死海的浮力大的原因;②列数字:第4自然段所列数字说明死海水中含盐多、咸度高,故海水的浮力大,第6自然段所列数字说明死海的长度、宽度、平均深度;最后一段所列数字说明了每年海水水面下降的具体数据。
(本文使用了很多数字来说明,具体包括确切的数字和大约的数字两类,各举几例,细加体会)③作比较:这样海水的密度就大于人体的密度。
说明人一到海里就漂起来,沉不下去。
④引用传说:第3自然段所引狄杜处决俘虏、屡淹不死的传说,说明了死海海水浮力大;第5自然优所引传说,说明了远古时候人们对死海成因的探索。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都能使读者从科学角度认识死海淹不死人的原因,从而由浅入深地说明了死海不死的本质特征。
死海不死的教案
死海不死的教案教案标题:探索死海不死奇迹的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死海的地理位置、特点和形成原因。
2. 探索死海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3. 了解死海对人类的重要性和利用价值。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使用地图或世界地球仪,引导学生找到死海的地理位置,并简要介绍其所在的国家和周边环境。
知识探究:2.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使用互联网或参考书籍,了解死海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并记录下重要的信息。
3.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展示他们所收集到的信息,并进行简短的讲解。
4. 教师补充:在小组讲解的基础上,教师补充有关死海的地质特征和盐度等方面的知识。
生态系统探索:5. 观察实验:将死海水和普通海水分别放在两个容器中,观察其中的差异,并讨论死海水中的盐度对生物的影响。
6. 生物多样性:引导学生思考死海中是否存在生物,为什么能够在高盐度环境下生存,并探讨死海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7. 小组研究:学生分组选择一种在死海周围地区生活的动植物,了解其适应高盐度环境的特殊生理结构和生活习性,并进行小组报告。
人类利用价值:8.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死海对人类的重要性和利用价值,如矿物资源开采、医疗保健和旅游等方面。
9. 案例研究:提供一些与死海相关的案例研究,让学生了解死海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10.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并提出自己对死海的利用价值的想法,并进行小组展示。
总结和评价:11. 总结回顾:教师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并强调死海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12. 评价活动:学生填写反思表,评价本课的学习收获和团队合作情况。
13. 展示成果:学生展示他们在小组研究和讨论中的成果,并接受同学和教师的评价和鼓励。
拓展活动:14.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感受死海的奇特之处,并记录所见所闻。
15. 创意作品:学生可以根据对死海的了解,创作相关的绘画、手工或写作作品,展示对死海的理解和想象。
死海不死教案设计
死海不死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死海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思考死海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教学内容:1. 介绍死海的地理位置和名称的由来。
2. 分享死海的自然奇观和独特现象。
教学活动:1. 展示死海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2. 提问学生对死海的了解和印象。
3. 引导学生思考死海为什么不会死去。
第二章:死海的特点教学目标:1. 学生了解死海的特点和独特性质。
2. 学生能够解释死海的高盐度和浮力现象。
教学内容:1. 介绍死海的高盐度和水的密度。
2. 解释死海中的浮力现象和游泳体验。
教学活动:1. 展示死海的高盐度图片和数据。
2. 进行盐水实验,让学生体验死海的浮力。
3. 引导学生思考死海的高盐度对生物和人类的影响。
第三章:死海的形成原因教学目标:1. 学生了解死海的形成原因和地质背景。
2. 学生能够解释死海的水循环和蒸发过程。
教学内容:1. 介绍死海的地质形成过程和流域特点。
2. 解释死海的水循环和蒸发过程。
教学活动:1. 展示死海的流域地图和地质结构图。
2. 通过模型或动画演示死海的水循环和蒸发过程。
3. 引导学生思考死海的水循环对环境的影响。
第四章:死海的生态和环境教学目标:1. 学生了解死海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2. 学生能够解释死海的环境问题和保护意义。
教学内容:1. 介绍死海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2. 讨论死海的环境问题和保护措施。
教学活动:1. 展示死海的生态系统图片和生物多样性信息。
2. 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死海的环境问题和对策。
3.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可以为死海的保护做些什么。
第五章:死海的文化和旅游教学目标:1. 学生了解死海的文化背景和旅游景点。
2. 学生能够解释死海对当地经济和旅游业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介绍死海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价值。
2. 讨论死海的旅游景点和旅游活动。
教学活动:1. 展示死海的旅游景点图片和文化活动信息。
2. 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死海对当地经济和旅游业的影响。
《死海不死》教案最新6篇
《死海不死》教案最新6篇《死海不死》教案篇一师:今天要和同学们一起阅读的是一篇说明文。
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一下目录的第一页,这一页共列出两个说明文单元,我们要阅读的说明文就在这两个单元里,同学们还不知道是哪一篇,现在给你们一个条件:这篇文章的标题很能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你们猜是哪一篇,看谁猜得快猜得准。
(学生看书后纷纷举手)师:看来同学们都知道是哪一篇了,你们真聪明!好,你来说。
生(1):《死海不死》。
师:完全正确!但你能说明一下为什么你猜是这一篇呢?生(1):这个题目叫“死海不死”,既然是“死海”,可又为什么说它“不死”,这就在读者心里造成悬念,引起了阅读的兴趣。
师:刚才好多同学都举手了,你们猜的也是这一篇吗?有猜别的课文的吗?生(众):也是这一篇。
师(指一学生):那你同意刚才那位同学的意见吗?生(2):同意。
我认为这个标题本身包含着一对矛盾:“死海”和“不死”,使读者产生疑问,急于想去读文章,弄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
所以这个题目对读者有吸引力。
师:有不同意见的同学请举手(无人举手)。
有补充意见的同学请举手(无人举手)。
哦,“英雄所见略同”,看来你们一个个都是小英雄!(笑)不过,我还有个问题想考考各位英雄:标题上有两个“死”字,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吗?生(3):前一个“死”字指没有生命,第二个指淹死、死掉。
师:完全正确。
你课前有没有看过这篇课文?(生摇头)那你怎么能回答得这样正确?生(3):我在地理课上学到过。
师:啊,真好!地理课上学到的知识,用到了语文课上,这叫知识的“迁移”(板书“迁移”)。
学习中经常注意“迁移”,知识就学得活了。
现在请同学把书合拢,暂时不要看课文,大家回忆一下地理课上学到的关于死海的知识,比一比谁的记忆力好。
(指一在偷偷看课文的学生)哈,你违规了,不许偷看!(学生思考、回忆,片刻后陆续举手)师:为了使回忆有条理,请按照以下几点逐一来说:板书:1、地理位置;2、得名原因;3、海水趣事。
全国通用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人与自然 死海不“死”的秘密》(教案)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三年级上册《人与自然死海不“死”的秘密》教案一、标题:《人与自然死海不“死”的秘密》教案二、引言: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探索一个非常有趣且神秘的课题——《死海不“死”的秘密》。
你们是否知道,地球上有一个被称为“死海”的地方,它位于约旦和巴勒斯坦之间,是一个充满了神秘色彩的地方。
那么,为什么它会被称为死海呢?又为什么说它不“死”呢?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个谜团吧!三、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对于自然科学和地理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对于一些具体的自然现象和地理特征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实践来获取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
同时,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需要注意教学方法的趣味性和直观性,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四、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死海的基本情况,包括其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和特点等;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和地理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死海不“死”的原因。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交流;能够通过观察、思考和实践获取知识;能够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并分享成果。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自然现象的神奇和奥秘;能够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能够培养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了解死海的基本情况;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和地理知识;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死海不“死”的原因。
2. 教学难点: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如何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和地理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相结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实践。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关于死海的图片、视频和资料;制作PPT课件;准备实验器材和材料。
2. 学生准备:自带笔记本和笔;穿着适合活动的服装和鞋子。
3. 教学环境:教室及实践活动场地(如学校附近的公园或自然博物馆)。
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展示死海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们思考这个神秘的地方为什么会被称为死海。
教学设计:死海不死潜藏的健康秘密——死海不死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死海不死潜藏的健康秘密——死海不死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死海不死的文化背景和地理资源;(2)了解死海不死的物理化学性质和药用价值;(3)了解死海不死的宜居环境和旅游经济价值。
2.能力目标:(1)学会阅读和分析死海不死相关文献资料;(2)能够了解并使用死海不死的药用价值;(3)能够学会观察死海不死的环境和旅游景点。
3.思想品德目标:(1)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和地理资源的热爱和认识;(2)培养学生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理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关于死海不死的地理资源、药用价值和旅游价值介绍;(2)对于死海不死的环境观察和旅游景点的解释。
2.教学难点:(1)如何使学生对于死海不死相关知识感兴趣;(2)如何引导学生去探究死海不死所蕴含的健康秘密。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2.探究式学习3.实践教学四、教学内容:1.死海不死的地理资源、文化背景和药用价值。
2.死海不死的环境观察和旅游景点介绍。
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死海不死通过幻灯片的形式展现死海不死的地理位置、大小、沉睡的生命和药用价值等。
引起学生对于死海不死的兴趣和好奇心。
Step 2:整合文献资料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文献和互联网资料对于死海不死进行整合及梳理。
对于学生进行知识的科普讲解,从中引导学生去分析和思考。
Step 3:探究式学习让学生集成分组,展开对于死海不死的环境认识和旅游景点的解释。
让学生学会体验和参与,并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Step 4:实践教学到实地旅游景区,让学生亲自体验和感受死海不死的环境、景观和健康价值。
让学生了解死海不死的文化背景和地理资源。
Step 5:交流分享集成班级,让每个分组代表分享一些珍贵或独特的发现和知识。
让学生交流和分享关于死海不死的想法及情感。
六、教学评价方法:1.学生手写或课后电子邮件写关于死海不死的感想及样品收藏。
2.学生学习笔记、课堂表现和实践表现的综合评价。
吉美版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下册《“死海不死”的秘密》教案教学设计
实验方案,指导教师。
加盐实验记录。
三、活动延伸。
1.加糖实验记录。
2.想一想。古人利用实验的方法,发明了测试食盐浓度的仪器。
四、相关链接。
什么是实验法?
五、课后延伸
继续完成活动延伸部分。
板书设计
21“死海不死”的秘密
为什么叫死海?
死海为什么不死?
死海的主要成分
实验法
教学反思
注:所有填写的内容字体都用小四号仿宋。教学反思手写,写细、写详。表格内设计好的字体、格式不许改动。
吉美版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下册《“死海不死”的秘密》教案
检查时间:验印主备人:执教时间:年月日
教学单元
第四单元
总(4)课时
课题
第二十一课“死海不死”的秘密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死海,知道死海的主要成分。
过程与方法
能制定研究方案,掌握实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活动中培养合作意识。
2.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环保意识。
(二)说一说。
1.同学们,你认为这真的是上帝的旨意吗写。
研究来源于问题。
同学们可以集思广益,采用各种方式,从多种角度去了解死海。
(四)做一做。
你知道死海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吗?
如何制定实验方案
1.根据研究内容准备实验材料。
2.充分考虑实验当中条件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教学重点
学会制定研究方案,掌握实验方法。
教学难点
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教学准备、资源
课件、图片、各种方案、实验表格。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个性化修改)
晋科版综合实践活动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人与自然 死海不“死”的秘密》说课稿
晋科版综合实践活动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人与自然死海不“死”的秘密》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与自然死海不“死”的秘密》这一课,是晋科版综合实践活动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节课。
本节课通过探究死海不死之谜,让学生了解死海的特点,从而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热爱自然,增强环保意识。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适合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对自然现象有较强的好奇心。
但他们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还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对死海的了解有限,需要通过课堂学习来拓展知识面。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死海的特点,知道死海不死之谜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死海的特点,死海不死之谜的原理。
2.教学难点:死海不死之谜的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多媒体演示等教学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运用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死海不死之谜的原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死海的视频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死海。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死海的特点。
3.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死海不死之谜的原理。
4.多媒体演示:通过多媒体演示,讲解死海不死之谜的原理。
5.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操作,验证死海不死之谜的原理。
6.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热爱自然。
7.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死海的其他特点。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死海的特点 -> 盐度极高死海不死之谜 -> 水的蒸发导致盐度升高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方式有:小组讨论评价、课堂表现评价、课后作业评价。
《死海不死》教案(通用7篇)
《死海不死》教案(通用7篇)《死海不死》篇1《死海不死》教案教学目的一、学习本文说古道今,运用神话故事、传说和数据说明事物的方法。
二、了解死海的特点及其原因,认识准确数据的说明作用。
教学设想一、采用“导读法”,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明白事物的发展变化。
二、教学时数:一课时。
【附】有关资料死海,原来在希伯来语中被称为“盐海”,湖面海拔为-400米,是世界陆地的最低点。
死海南北长约82公里,东西最宽18公里,平均深146米,最大深度395米,面积1049平方公里。
死海含盐量极高,表层为千分之二百三十一,底层为千分之三百三十二,比一般海水含盐量高5—8倍。
死海湖水比重为1172—1227,而人体比重只有1021—1097,比死海湖水比重小,因此人们可以像躺在床上一样仰卧在死海水面上,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不会淹死。
──摘自《世界地理教学参考书》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出示小黑板):1、解释词语:(安然无恙)恙,读yàng,平安无事的样子,没有遭受什么病害或灾祸。
〔怙恶不悛〕怙(hù),依靠,凭借;悛(quān),不读(jùn),改过,悔改;一贯作恶,不肯悔改。
〔执迷不悟〕执,坚持;迷,迷惑;坚持错误而不觉悟。
〔谕告〕告诉,使人知道。
2、下列解释是“死”的义项。
请在下列句子中选择与之相应的义项,填在后面的括号里。
a失生去命b不顾性命、坚决c不活动、不灵活d不通的 e指“干涸” f古板 g没有生物①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a、e)②这大概就是“死海” 得名的原因吧!(g)③……真是“死海不死。
(g、a)④……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
(a)二、审题,导入新课《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绍地理知识的说明文。
它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说古道今,举实例,引传说,列数据,通俗地向读者介绍了死海的特征和它的形成过程。
“死海不死”这个标题看似矛盾,其实正抓住了死海的奇异特征,这就是既“死”又“不死”。
全文写得有条不紊,饶有趣味。
死海不死的秘密教案【范本模板】
第三单元死海不“死”的秘密一、教学目标:1、细心观察大自然,培养从大自然现象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能力2、与同学交流发现的问题,并学习有条理地表达问题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二、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与热爱之情三、参考主题(1)死海不“死”的秘密(2)蚂蚁世界(3)动手防身术四、实践方式信息的收集与处理;实验研究与观察;简单的设计与制作五、方法引导如何表述研究主题;如何制订实验方案;什么是实验法;实验的原则六、实施年级:五年级七、教学过程活动一(一)导课神奇的外太空,会换“衣服”的变色龙,团结一致的蚂蚁家族……大自然充满了神奇。
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就会有许多新的发现.师做实验:三个量杯分别加入清水、盐、糖,放入鸡蛋,提出问题.(二)确定方案和小伙伴商量商量,选择一个你们感兴趣的研究主题,开展探究活动吧。
如:死海不“死”的秘密研究方案活动二(三)实验验证(1)引导学生采用各种方法了解死海(2)死海不“死”的原因探寻[1]方法引导①结合研究问题准备实验材料。
如:盐、水、鸡蛋等②考虑实验中条件的变化带来的影响。
③确定实验步骤,设计实验记录表。
实验方案[2]加盐实验(注意水量不变,且不宜过多,能淹没鸡蛋即可) 加盐实验记录[3]加糖实验加糖实验记录【4】鸡蛋改土豆实验(表格同上)(四)形成结论通过实验,你们发现其中的奥秘了吗?把它写下来,让更多的同学了解。
(通过实验,我发现了……)(五)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和实验,我们从提出问题、确定方案、实验验证、形成结论四个环节发现了:淡水的比重比鸡蛋的小,所以鸡蛋会沉下去;盐水的比重比鸡蛋的大,所以鸡蛋会浮上来。
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曾经俯瞰大地,探求山川河流、原野万物的内在规律;也曾仰观天象,搜寻日月星期辰、宇宙太空的奥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探索也不不断深入。
许多科学家深入蛮荒丛林,考察地球生态,宇宙飞船已经向太空进发,海底机器人也深潜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死海不“死”的秘密
一、教学目标:
1、细心观察大自然,培养从大自然现象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能力
2、与同学交流发现的问题,并学习有条理地表达问题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养成教育训练点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与热爱之情
三、参考主题
(1)死海不“死”的秘密
(2)蚂蚁世界
(3)动手防身术
四、实践方式
信息的收集与处理;实验研究与观察;简单的设计与制作
五、方法引导
如何表述研究主题;如何制订实验方案;什么是实验法;实验的原则
六、实施年级:五年级
七、教学过程
(一)导课
神奇的外太空,会换“衣服”的变色龙,团结一致的蚂蚁家族……大自然充满了神奇。
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就会有许多新的发现。
师做实验:三个量杯分别加入清水、盐、糖,放入鸡蛋,提出问题。
(二)确定方案
和小伙伴商量商量,选择一个你们感兴趣的研究主题,开展探究活动吧。
如:
死海不“死”的秘密研究方案
(三)实验验证
(1)引导学生采用各种方法了解死海
(2)死海不“死”的原因探寻
[1]方法引导
①结合研究问题准备实验材料。
如:盐、水、鸡蛋等
②考虑实验中条件的变化带来的影响。
③确定实验步骤,设计实验记录表。
实验方案
[2]加盐实验(注意水量不变,且不宜过多,能淹没鸡蛋即可) 加盐实验记录
[3]加糖实验
加糖实验记录
【4】鸡蛋改土豆实验(表格同上)
(四)形成结论
通过实验,你们发现其中的奥秘了吗?把它写下来,让更多的同学了解。
(通过实验,我发现了……)
(五)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和实验,我们从提出问题、确定方案、实验验证、形成结论四个环节发现了:淡水的比重比鸡蛋的小,所以鸡蛋会沉下去;盐水的比重比鸡蛋的大,所以鸡蛋会浮上来。
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曾经俯瞰大地,探求山川河流、原野万物的内在规律;也曾仰观天象,搜寻日月星期辰、宇宙太空的奥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探索也不不断深入。
许多科学家深入蛮荒丛林,考察地球生态,宇宙飞船已经向太空进发,海底机器人也深潜洋。
更多的奥秘等待着我们用发现的眼睛、善于实验的双手和充满智慧的头脑一一去解答,所以同学们让我们努力学习、积极探究诸多奥秘吧!(六)作业布置
实验原理的运用
(1)教师介绍小资料
(2)学生谈受到的启发
(3)创新设计
古人根据实验原理发明了用来测量盐水浓度的仪器,现在你也发挥想象,来一次创新设计吧。
我的小发明
(七)板书设计
死海不“死”的秘密
提出问题
确定方案
准备材料
实验验证
(八)教学后记: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看视频:《死海不死的秘密》,然后根据视频中了解的知识,回家亲自做实验,并根据实验数据填表格,再在课堂上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受到的启发,效果不错。
但在创新设计这个环节里,没有几个学生能完成,特别是设计原理更是说不
清。
以后在教学中要注重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