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录片市场的发展历程
中国纪录片发展历程
![中国纪录片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25a5ba61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66.png)
中国纪录片发展历程
中国纪录片发展历程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
纪录片被视为一种宣传和教育手段,被广泛用于展示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成就,以及推广党和政府的政策和理念。
在这个时期,纪录片的主题主要集中在宣传中国人民的劳动精神和社会主义的价值观。
这些纪录片通常以长篇纪录片的形式展现,其内容结构比较传统且严谨,符合社会主义的审美要求。
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时期,中国
纪录片的风格开始发生变化。
国内外的纪录片思潮影响了中国的纪录片创作,引入了更加自由和个性化的表现手法。
一些纪录片导演开始拍摄关于社会问题和个人生活的作品,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一种突破和创新。
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变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国纪录片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方面,纪录片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大幅提升,作品的题材和风格更加多样化。
许多纪录片涉及到社会矛盾、历史反思、民间故事等话题,展现了一个更加真实和多元的中国社会。
另一方面,中国纪录片也开始涉足国际舞台,参与国际电影节和展览。
一些中国纪录片导演因其出色的作品而获得了国际认可和奖项,为中国纪录片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做出了巨大贡献。
总的来说,中国纪录片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宣传教育到个性化创
作的转变,从传统审美到多元化表达的演变。
它不仅记录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也反映了中国导演在表达个人观点和情感方面的成长和突破。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变化,纪录片创作必将继续追求更高的艺术和社会意义。
媒介社会学视角下中国纪录片发展历程探究
![媒介社会学视角下中国纪录片发展历程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e0127c8e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4d.png)
媒介社会学视角下中国纪录片发展历程探究
中国纪录片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上世纪50年代。
当时,中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政府提出要通过电影、电视等媒介传播正面的社会价值观念。
于是,纪录片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传媒形式。
这一时期的纪录片主要是以宣传为主,在政治宣传方面成果显著,如《集中连片的大整风》、《大跃进》等。
到了70年代,中国进行了文化大革命。
纪录片中出现了多种表现形式,如纪实性的《北京之春》、故事性的《巷子口》等。
这一时期的纪录片受到政治局势的影响,部分影片可能会失去艺术性和观赏性。
80年代是中国纪录片的关键时期。
在电影行业改革的背景下,纪录片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一时期纪录片的制作风格更加多样化,从传统的宣传型向“红色电影”的大众娱乐化倾斜,再到90年代的“记录中国”的存在主义、时尚摇滚、独立纪录片等多个形态的纪录片不断涌现。
2000年后,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中国纪录片的制作环境进一步改变。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和流通方式的多样化,纪录片的生产和传播变得更容易、更高效。
同时,随着全球化的潮流,国际市场对中国纪录片的需求也大幅上升,中国纪录片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
总体而言,中国纪录片在不同时期发展出多种不同风格,每一步都反映出了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变迁。
近年来,政府对纪录片制作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加上市场需求的提升,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前景更加广阔。
中国纪录片发展历史(20200630113828)
![中国纪录片发展历史(20200630113828)](https://img.taocdn.com/s3/m/acb21d0577232f60dccca135.png)
中国电视纪录片从诞生的1958年开始至今的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根据风格、类型、功能等彼此关联映照的多种环境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时期:1、政治化纪录片时期(1958 —1977年)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在观念上依附于政治,在形态上则依附于其他的电视节目。
由于受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电视纪录片几乎都染上了政治化色彩。
政治化纪录片在语言上显得空洞,在题材上出现雷同,在风格上则是单一,缺少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人性色彩和人文精神。
而由于技术局限和观念作用所导致的声画剥离的影片形态,使得这一时期的纪录片出现浓重的灌输味。
因此,这一时期的电视纪录片虽然负载重要的职能、有着相当的地位,但实际上并没有起多大作用。
2、人文化纪录片时期(1978 —1992 年)第二时期的纪录片没有了第一时期的政治味道。
受社会思潮的影响,人的意识开始觉醒,原来的英雄主题逐步被人的主题所取代。
尽管出现在电视纪录片中的一个个人还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更像是集体的人性化的符号,但是已经和前一个时期的虚幻的英雄全然不同。
即使是对民族精神的象征的山河的观照,也赋予了人文的色彩。
由于承载着教化的功能,带有民族象征意义的山川河流以及长城运河等均成为这个时期纪录片的最佳对象和载体。
对于民族以及历史等大题材的观照成为这个时期电视纪录片的一大特色。
宏大主题的纪录片,需要一种群体性力量,需要群体共同的激情,需要集体创作的机制,这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一个特点。
这一时期纪录片开始凸显媒介传播意识,这主要是因为那个时期社会对电视纪录片的功能性需要所致,是纪录片本体以外因素作用的结果。
3、平民化纪录片时期(1993 —1998年)第三时期出现了不同题材的纪录片,都把思考、关注的立足点放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
纪录片的承载已经改变,意识形态的因素被人文的因素所取代。
纪录片美学、哲学的意味加强,而它的社会性功能自然削弱。
人的主题、百姓意识、平民化视角这些国际化的纪录片表征,成了这个阶段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主导性观念。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资料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0ade6854eff9aef8951e063e.png)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一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请结合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品展开论述。
1.战争时期的新闻纪录片电影。
重要作品1938年《延安和八路军》(袁牧之导)反映了全国各地抗日爱国青年从四面八方来到延安的情景;重点纪录了毛泽东、朱德和八路军其他高级指挥员的风采,以及延安的自然风貌与社会风貌、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等。
那时的人力物力严重匮乏,纪录片发展速度缓慢。
2.建国初期的起步阶段(1958~1966文革前)这阶段是对新闻纪录电影的延续,传播渠道主要是电视。
主要创作人员有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
主要任务:报道社会主义建设的新事物和新成就。
主要形式:电视纪录片和新闻片。
作品有《收租院》(北京电视台拍摄)重大意义1.突破了“报道型”新闻纪录片的僵化模式2.开创了以文学性见长的散文体纪录片3 既有“宣传教育”的思想性,又有艺术的生动性3.十年动乱时期的纪录片(1966~1978)被极左路线和帮派压制和束缚的时代,公式化,概念化,题材严重狭窄手法严重僵化。
状态:在夹缝中顽强生存。
优秀作品《深山养路工》吉林省铁岭地区一支活跃在深山峡谷中的铁路养路队,十几年如一日坚守岗位,爱护国家财产,保证铁路运输安全。
本片运用老工人的同期声讲话,以多种蒙太奇手法,制造了戏剧性效果,具有生动感人的表现力。
《放鹿》《下课以后》《太行山下新愚公》等。
4.纪录片的初步繁荣(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末)1,纪录片开始栏目化1978年9月30日央视《祖国各地》1989年《地方台50分钟》2.作品数量多,内容广,形式多样。
内容:人物,城市风光民俗宗教历史文化等。
形式:散文式,抒情诗式音画式调查报告式等。
3.出现了系列化,长篇化的创作倾向《话说长江》(25集1983年播出)《丝绸之路》(15集1979年中日联合摄制)《话说运河》(35集央视摄制)4.主要模式解说词+画面格里尔逊模式《西藏的诱惑》(刘郎 1988年) (男)“西藏的诱惑,不仅因为它的历史,它的地理,更因为:西藏,是—种境界。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资料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29c4f37e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db.png)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资料在1950年代,中国纪录片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政府开始重视纪录片的宣传功能。
从1950年代到1960年代末,中国纪录片主要以宣传政治理念和社会进步为主题,强调革命精神和社会主义实践。
这一时期的中国纪录片以《沂蒙山》和《船山血泪史》等作品为代表,通过各种镜头手法和叙事方式,强调工农兵的英雄形象,宣扬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
然而,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和开放的到来,中国纪录片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在1980年代初,中国纪录片逐渐从“光宗耀祖”向“拿得出手”转变,开始注重片子的艺术性和探索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一时期,徐克的《火种》、黄建新的《壮乡》等作品尝试挖掘中国历史的文化和社会问题,以及展现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1990年代开始,中国纪录片进入了一个多样和开放的发展阶段。
纪录片制作的主题和风格变得更加多元化,反映了社会转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例如,赵晓亮的《芙蓉镇》和傅晨光的《金宝岛》等作品试图通过个人叙事和情感引导观众思考人与自然、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21世纪初,随着数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中国纪录片进入了一个新的创新时期。
新一代纪录片导演开始采用新的影像和叙事手法,通过多媒体和网络平台进行创作和传播。
例如,王家卫的《一代宗师》和贾樟柯的《咱们还未成年》等作品,在风格上有着明显的个人表达和艺术特色。
总之,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从简单记录到宣传宣传,再到独立思考和多样化的阶段。
中国纪录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反映了社会和政治变革的特点,并通过不同的形式和风格表现出中国社会和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年轻一代导演的崛起,中国纪录片将有更多的创新和突破。
纪录片下的中国——二十世纪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与社会变迁
![纪录片下的中国——二十世纪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与社会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0232737b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03.png)
纪录片下的中国——二十世纪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与社会变迁纪录片下的中国——二十世纪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与社会变迁自二十世纪初期,纪录片作为一种独特的电影形式,逐渐在中国发展起来。
多年以来,中国的纪录片行业经历了诸多阶段和变革,随着社会的变迁,纪录片也逐渐发展为富有时代特色和社会意义的艺术形式。
二十世纪初,中国开始接触电影,纪录片也因此诞生。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变革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纪录片通过记录和展示国内外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成为了人们了解现实、反思社会的重要窗口。
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中国纪录片开始出现更多的创作和表现手法的探索。
一些知名纪录片导演如戴思聪、曾小曼等开始采用纪实主义和实验手法,将对社会的关注和对艺术表达的追求结合起来。
他们以较为中立的观察视角,呈现了农民起义、工人运动、抗日战争等重要时期的社会变迁和人民斗争的艰辛历程,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纪录片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政府对于纪录片的投资和重视逐渐增加,纪录片创作也面临着新的任务和要求。
这一时期的纪录片更多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宣传,展示了新中国的建设成果和社会进步。
同时,纪录片也开始探索以个体命运为切入点,展示人民群众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茶馆》、《酒家》等影片给予观众更多的思考空间,让人们对社会的矛盾和困惑有了更加真实的认识。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纪录片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经济改革的推进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纪录片创作方式和主题内容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新的纪录片导演如吴文光、余晓镇等开始以个人视角和抒情手法创作,将纪录片与抒情诗歌、文学相结合。
他们关注个体命运和现实问题,对社会问题和个体命运进行了深入剖析。
同时,也有不少纪录片开始关注民间故事和乡土文化,捕捉到了社会变迁的轨迹和内涵。
21世纪以来,中国纪录片迎来了爆发式的发展。
与传统媒体的结合与网络传播的快速普及,使得纪录片在传播手法和受众范围上都得到了扩展。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1aaa013b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ac.png)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初。
当时,中国电影工作者受到苏联纪录片的影响开始创作纪录片。
起初,这些纪录片主要以记录社会主义建设和工人阶级斗争为主题,如《五一建设纪实》、《钢铁中的火花》等。
在上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中国纪录片进入了一个创作高峰期。
这一时期的纪录片作品多样化,不仅继续记录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还开始涉及农村、城市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例如《渔洋山》、《欢乐的黄河》等,这些作品通过生动的画面和真实的叙事方法,展现了中国人民奋斗和生活的真实面貌。
然而,在文化大革命的浪潮中,中国纪录片遭受了巨大的冲击。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电影的制作受到限制,纪录片创作陷入低谷。
直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纪录片才逐渐恢复活力。
当时,中国政府提出了“四个现实”的要求,要求纪录片作品要关注现实问题、接地气、服务人民。
在这一背景下,纪录片作品开始探索更加立体和深入的社会现实,如《江边安》、《厂长找工人》等。
上世纪80年代,中国纪录片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社会发展迅猛,纪录片作品开始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例如,《河上的父子情》、《封锁线》等作品,通过表现个体命运和社会变迁,反映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复杂问题和矛盾。
21世纪以来,中国纪录片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不少中国纪录片作品在国内外电影节上获奖,拓宽了纪录片的表达方式和审美境界。
例如,《千里走单骑》、《南方车站的聚会》等作品凭借其独特的视角和话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总的来说,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经历了起伏和变革。
从早期的社会主义建设纪录片到现今的多元化创作,中国纪录片在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体命运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为人们呈现了一个真实而多元的中国。
中国纪录片发展现状研究报告
![中国纪录片发展现状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3dc8fcd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05.png)
中国纪录片发展现状研究报告引言:纪录片作为一种独特的电影艺术形式,具有真实、客观、独立的特点,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旨在研究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现状,探讨其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中国纪录片的历史回顾自上世纪50年代起,中国纪录片就开始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从最初的政治宣传工具到逐渐追求艺术表达和思想探索的作品,中国纪录片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
其中,上世纪80年代的新浪潮时期,出现了一批代表作品,如《黄土地》、《天浴》等,这些作品在国内外获得了广泛的认可,也为中国纪录片的独立性和艺术性奠定了基础。
二、中国纪录片的现状中国纪录片产量逐年增长,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中国纪录片在国内外各类电影节上屡获殊荣,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关注。
同时,中国纪录片的题材也日益多元化,涵盖了社会问题、人物传记、自然环境等各个方面,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多种面貌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三、中国纪录片面临的挑战尽管中国纪录片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审查制度对纪录片的创作自由性有一定限制,一些敏感话题难以得到真实呈现。
其次,市场化程度不高,导致纪录片的宣传和推广渠道相对有限。
此外,纪录片创作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也相对不足,制约了作品的质量和水平。
四、中国纪录片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观众需求的不断变化,中国纪录片在未来有望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首先,政策的放宽将有助于纪录片创作的多样化和多元化。
其次,网络平台的兴起为纪录片的传播提供了更广泛的渠道,增加了观众的选择和接触机会。
此外,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交叉融合也将为纪录片的创新和发展带来新的可能性。
结论:中国纪录片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仅在数量上有了显著增长,质量也越来越受到认可。
然而,中国纪录片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审查制度限制和市场推广渠道不足等。
在未来,随着政策环境和观众需求的变化,中国纪录片有望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其主要经验教训
![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其主要经验教训](https://img.taocdn.com/s3/m/3c00cccb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b9.png)
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其主要经验教训(一)起步期(1958—1978)
1、以电视为载体的纪录电影。
《到农村去》、《英雄的信阳人民》
2、以暄传报道为己任的新闻式纪录片。
《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3、以现实生活为内容的客观记录《深山养路工》
4、以部分领导、学者为对象的小众传播
(二)发展期(1978—1990)
1、以山水风光为代表的广阔题材。
《话说长江》
2、以系列片为标志的丰富品类
3、以《地方台50分钟》为代表的众多专栏
4、主题先行风格占据主导地位
(三)繁荣期(1991—1996)
1、纪绿片与专题片分野日益明显
2、注重再现原生态的纪实风格。
《望长城》
3、以《生活空间》为代表的大众文化纪录片
4、以获奖纪录片为代表的精英文化纪绿片。
《藏北人家》、《沙与海》
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脉络和特征是反映时代特点和历史背景的,中国纪录片经历三个根本性转变。
第一阶段,在技术和观念的共同作用下,完成语言的纪实化,确立了真实的纪录片生命”的命题。
第二阶段,人成为中心,这是纪录片的国际化取向。
第三阶段,开始关注社会并步入市场化。
纪录片行业发展趋势
![纪录片行业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8c12a567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0e.png)
消费者对付费观看高质量纪录片的意愿逐渐增强,为纪录片市场提 供了更多商业机会。
03
纪录片行业发展趋势
具有真实性、纪实性、艺术性和 社会性,能够反映社会现象、传 递文化价值、促进文化交流。
纪录片的历史与发展
早期纪录片:20世纪初,电影技术逐渐成熟,卢米埃 尔等人的作品开启了纪录片的先河。
输标02入题
发展历程:随着电影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对真实记 录的需求增加,纪录片逐渐发展壮大,出现了《北方 的纳努克》、《夜邮》等经典作品。
01
03
纪录片行业发展趋势
04
当代纪录片: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兴起, 纪录片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出现了《地球脉动 》、《我们的星球》等高质量作品。
02
纪录片市场现状
市场规模与增长
市场规模
全球纪录片市场规模持续增长,预计 未来几年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增长动力
纪录片市场的增长主要得益于消费者 对高质量内容的需求增加、新媒体平 台的普及以及国际市场的拓展。
市场竞争格局
竞争激烈
纪录片市场参与者众多,竞争激烈,各 大媒体集团和独立制片公司都在寻求创 新和差异化。
VS
品牌建设
为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纪录片制作公司 越来越注重品牌建设和口碑传播。
消费者需求与行为
内容品质
消费者对纪录片的内容品质要求越来越高,更加注重真实性和深度 。
收视习惯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通过流媒体平台观看纪录 片,同时更加注重互动性和社交性。
纪录片行业发展趋势
汇报人:文小库 2023-12-26
目录
• 纪录片行业概述 • 纪录片市场现状 • 纪录片行业发展趋势 • 纪录片行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 纪录片行业未来展望
媒介社会学视角下中国纪录片发展历程探究
![媒介社会学视角下中国纪录片发展历程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b595fdd1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4d.png)
媒介社会学视角下中国纪录片发展历程探究一、中国纪录片发展的历程中国的纪录片发展可以追溯至上世纪20世纪初。
在当时,中国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包括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
这些历史事件为中国的纪录片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历史背景。
由于技术和资金的限制,当时的中国纪录片大多处于政治宣传和新闻记录的阶段,缺乏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随着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纪录片逐渐摆脱了政治宣传的桎梏,开始追求更加多元化的创作理念和表现形式。
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纪录片出现了一批新的代表作,如吴天明的《沙家浜》、陈凯歌的《黄河谣》等,这些作品通过独特的叙事手法和生动的影像语言,为中国纪录片开创了新的风格和审美标准。
进入21世纪,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媒介的快速发展,中国纪录片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纪录片创作的门槛大大降低,创作者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题材和表现手法。
网络平台的兴起也为纪录片的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一些纪录片作品在网络上获得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影响。
如今,中国的纪录片创作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风貌,涵盖了社会、历史、文化、人物等各个领域,成为了中国当代媒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媒介社会学视角下的中国纪录片发展从媒介社会学的视角来看,中国的纪录片发展不仅受到了政治、经济、技术等因素的影响,更受到了社会文化的多重因素的影响。
纪录片的主题和内容反映了社会的现实问题和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中国的纪录片作品涵盖了国家命运、社会问题、历史记忆、文化传承、城乡差异等多个方面,这些作品不仅记录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发展,也反映了人们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媒介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也为中国纪录片的创作和传播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数字技术和网络媒介的广泛应用,使纪录片的创作成本大大降低,同时也为其传播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和平台。
观众可以通过电视、网络、移动设备等多种方式来接触和欣赏纪录片作品,而这也促进了观众对于纪录片的接受和喜爱,为其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影像中的20世纪中国——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与社会变迁
![影像中的20世纪中国——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与社会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d1466cb9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db.png)
影像中的20世纪中国——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与社会变迁20世纪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中国纪录片发展的关键阶段。
通过纪录片的镜头,我们可以窥探这段时间的中国社会变迁、人民生活以及历史进程的痕迹。
本文将围绕中国纪录片在20世纪的发展进行探讨,通过分析历史背景、主题内容和技术手段的演变,来揭示中国纪录片与社会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
作为一种特殊的影像艺术形式,纪录片在20世纪初期进入了中国。
当时,由于受到政治环境的限制,中国的纪录片产业发展相对缓慢。
然而,随着社会变革和技术进步的推动,纪录片产业逐渐崭露头角。
1920年代的战争与革命给了纪录片发展的契机,不少摄影爱好者纷纷开始摄制实况片,并在电影院播放,观众对这种新的形式表现非常感兴趣。
这一时期产生的纪录片多以战争和革命事件为主题,以宣传和记录革命历史为目的。
到了上世纪30年代,中国纪录片的技术手段有了长足的进步。
拍摄设备的更新换代以及专业队伍的壮大,为纪录片制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在这个阶段,大量关于民族解放和抗战的纪录片涌现出来,例如《九一八事变纪实》、《新中国诞生之夜》等。
这些纪录片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同时通过展现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英勇,起到了宣传和鼓舞民众的作用。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为纪录片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机遇。
中央电影制片厂以及其他地方电影制片厂的成立,为纪录片的制作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纪录片工作者纷纷投身于记录新中国的建设进程以及人民生活的变迁。
例如著名的纪录片《霓虹灯下的哥哥》,通过一个普通人物的生活镜头,真实地展现了当时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现象。
这类纪录片希望通过普通人物的真实生活,捕捉社会转型期的各种故事和现象,呈现人民的日常生活。
20世纪后期,中国纪录片逐渐涌现出更多的多元主题和艺术表现形式。
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推进,社会生活的多样化使得纪录片的主题更加丰富。
除了传统的政治和社会议题外,纪录片开始关注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社会弱势群体等。
中国人文纪录片发展史
![中国人文纪录片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627d9260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50.png)
中国人文纪录片发展史人文纪录片是一种通过电影或电视形式,以纪录的方式展现人类文化、历史和社会的艺术形式。
它旨在通过真实记录和叙述,传达人类经验和价值观。
中国人文纪录片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发展,本文将探讨中国人文纪录片的发展史。
第一部分:早期探索(1949年-1978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中国电影业经历了许多政治和社会的变革。
在这个时期,人文纪录片开始逐渐崭露头角。
尽管制作条件相对艰苦,但中国影人们始终保持着对记录和呈现人类社会生活的热情。
1960年代,中国的人文纪录片得到了快速发展。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神韵》等作品,它们通过精美的拍摄手法和真实的叙事风格,成功地展现了中国人的生活和文化。
这些纪录片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为中国人文纪录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改革开放与崛起(1978年-2000年)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宣布后,中国电影行业经历了一次巨大的变革。
这一时期,人文纪录片也在快速发展中。
电影人开始尝试新的拍摄技术和风格,以更加生动和真实地展现中国社会的面貌。
1980年代,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人文纪录片相继问世。
例如《黄河谣》等纪录片,用鲜明的镜头语言和深入的叙事展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变迁。
同时,一些探索性的作品也出现了,探讨了社会问题和文化现象,为中国人文纪录片开辟了新的道路。
到了1990年代,中国人文纪录片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峰时期。
许多优秀的纪录片相继问世,如《天堂》、《江山》等作品,它们通过深入的人物描写和独特的叙事角度,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也使中国人文纪录片在国际上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第三部分:创新与多元化(2000年至今)进入21世纪后,中国人文纪录片持续创新,呈现出更多的多样性和多元性。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人文纪录片的制作和传播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越来越多的纪录片制作团队开始使用新的技术手段,如无人机拍摄、虚拟现实等,为观众带来更为震撼和身临其境的观影体验。
中国纪录片发展现状研究报告
![中国纪录片发展现状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73b19cb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9b.png)
中国纪录片发展现状研究报告中国纪录片发展现状研究报告摘要:中国纪录片在过去几十年中得到了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纪录片生产国之一。
本文对中国纪录片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以几部具有代表性的纪录片为例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中国纪录片、发展现状、历史、现状、未来发展趋势正文:一、中国纪录片的历史中国纪录片起源于 20 世纪 50 年代,当时主要是为了宣传政策和形势。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纪录片逐渐走向了自主研发和制作的道路。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纪录片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时期,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90 年代,中国纪录片开始进入国际市场,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二、中国纪录片的现状目前,中国纪录片已经进入了一个全面繁荣的时期。
创作出了一系列具有巨大社会影响力的纪录片,如《我在故宫修文物》、《舌尖上的中国》、《大国崛起》等。
这些作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得到了高度认可,还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同时,中国纪录片也在不断地创新和进步。
比如,《我在故宫修文物》采用了全新的纪录片制作模式,将纪录片的制作与文物修复相结合,展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又如,《舌尖上的中国》采用了网络直播的方式,让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美食的诱惑。
三、中国纪录片的未来发展趋势在未来,中国纪录片将继续朝着更加多元化、精品化的方向发展。
随着网络空间的不断扩大,纪录片也将更多地出现在网络平台上,并与数字化营销相结合,形成更加广泛的传播渠道。
同时,中国纪录片还将不断地加强与国际同行的合作,通过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的制作技术和理念,提升自身水平。
四、总结综上所述,中国纪录片在过去几十年中得到了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纪录片生产国之一。
当前,中国纪录片已经进入了全面繁荣的时期,创作出了一系列具有巨大社会影响力的纪录片。
未来,中国纪录片将继续朝着更加多元化、精品化的方向发展,并加强与国际同行的合作,提升自身水平。
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
![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2491a2e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e6.png)
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一、绪论纪录片是一种通过对真实事物的记录和呈现来传递信息、记录历史或探索问题的影视艺术形式,其发展历程与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密切相关。
本报告拟对中国纪录片的发展进行研究,探讨其发展历程、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二、发展历程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民国时期,当时主要是以新闻纪录片为主。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纪录片开始受到政府重视,并成为政治宣传的重要手段。
1950到1970年代,以《沂蒙山》等一系列影片为代表的革命纪实主义风格盛行。
19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纪录片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出现了一批不同于以往的纪实真实主义作品,探索了个体命运和社会问题。
而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纪录片兴起,为纪录片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三、现状分析目前,中国纪录片的数量不断增加,类型和内容更加多样化。
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独立制片人纷纷投资纪录片制作,纪录片市场逐渐形成,并取得了一定的商业成功。
同时,中国纪录片也逐渐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一些作品赢得了国际奖项和认可。
这些都表明中国纪录片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然而,当前中国纪录片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纪录片引起的社会关注度有限,观众基础不够稳定。
其次,纪录片制作过程中存在着政治审查和商业化倾向,影响了作品的独立性和真实性。
再者,纪录片拍摄技术和艺术水平有待提高,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
四、问题与挑战当前中国纪录片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持续引起观众关注和提高影片的社会影响力。
2. 加强作品的独立性和真实性,摆脱政治审查和商业化倾向。
3. 提高纪录片制作技术和专业水平,加强与国际先进水平的交流和合作。
五、发展建议为了推进中国纪录片的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充分发掘和培养纪录片创作人才,提高作品的技术和艺术水平。
2. 政府和相关机构应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支持,鼓励优质作品的创作和推广。
中国纪录片产业市场现状
![中国纪录片产业市场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233361ac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b7.png)
中国纪录片产业市场现状一、中国纪录片发展历程纪录片的历史悠久。
1922年,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纳努克》横空出世,纪录片时代正式开启。
中国的纪录片行业源起于新中国诞生初期,进入新世纪后纪录片市场不断增长。
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经历了政治化时期、人文化时期、平民化时期、社会化时期和政治化产业时期:二、中国纪录片产业市场现状分析2020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世界遭遇新冠肺炎疫情的袭击,整个人类社会出现重大转折,新冠疫情对纪录片产业影响复杂多面,生产受阻,但需求仍然旺盛。
我国纪录片产业生产总值停止了连续十年增长的步伐,首次出现负增长,据统计,2020年我国纪录片生产总投入49.19亿元,同比下降2.3%;生产总值为64.33亿元,同比下降3.4%。
纪录片产业生产活动受疫情干扰较大,随着疫情得到控制,下半年生产得以恢复。
纪录片生产周期长,短期的不良影响,在中长线生产中被一定程度上稀释。
生产资源高度集中在防疫抗疫、脱贫攻坚、抗美援朝、建党100周年等重大题材纪录片上,主题主线节目数量增长,但是常规节目产量有一定萎缩;生产更加不均衡,有的机构年产量增长26%,有的则下滑1/3左右;纪录电影产量也有所下滑,全年共有31部纪录电影获得“龙标”,较2019年下降34%。
2020年电视观众有所回流,电视纪录片收视率提升明显。
2020年平均收视率0.5%以上的电视纪录片共有26部,远高于前两年的10部和9部。
高收视率纪录片主要集中在央视(CCTV-1、CCTV-4)和几家一线卫视(浙江卫视、湖南卫视、江苏卫视、上海东方卫视)。
三、全网纪录片视频点击量排行《风味人间》(第二季)首周点击量破亿,与第一季节目持平,2020年总点击量3.66亿,但与《风味人间》(第一季)创下的10.66亿最高纪录还有较大差距。
2020年全网点击量破亿的纪录片共有6部,和前两年基本持平,2018年6部,2019年是7部。
对比2018—2020年全网点击量前十名榜单就可以发现,头部纪录片的年点击量正在逐年下降,2018年单片全网最高点击量是10.66亿次(《风味人间》),2019年降为5.08亿次(《行星》),2020年则降到3.66亿次(《风味人间》第二季)。
中国纪录片发展历史
![中国纪录片发展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69e85babfd0a79563c1e7239.png)
中国电视纪录片从诞生的1958年开始至今的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根据风格、类型、功能等彼此关联映照的多种环境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时期:1、政治化纪录片时期(1958—1977年)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在观念上依附于政治,在形态上则依附于其他的电视节目。
由于受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电视纪录片几乎都染上了政治化色彩。
政治化纪录片在语言上显得空洞,在题材上出现雷同,在风格上则是单一,缺少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人性色彩和人文精神。
而由于技术局限和观念作用所导致的声画剥离的影片形态,使得这一时期的纪录片出现浓重的灌输味。
因此,这一时期的电视纪录片虽然负载重要的职能、有着相当的地位,但实际上并没有起多大作用。
2、人文化纪录片时期(1978—1992年)第二时期的纪录片没有了第一时期的政治味道。
受社会思潮的影响,人的意识开始觉醒,原来的英雄主题逐步被人的主题所取代。
尽管出现在电视纪录片中的一个个人还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更像是集体的人性化的符号,但是已经和前一个时期的虚幻的英雄全然不同。
即使是对民族精神的象征的山河的观照,也赋予了人文的色彩。
由于承载着教化的功能,带有民族象征意义的山川河流以及长城运河等均成为这个时期纪录片的最佳对象和载体。
对于民族以及历史等大题材的观照成为这个时期电视纪录片的一大特色。
宏大主题的纪录片,需要一种群体性力量,需要群体共同的激情,需要集体创作的机制,这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一个特点。
这一时期纪录片开始凸显媒介传播意识,这主要是因为那个时期社会对电视纪录片的功能性需要所致,是纪录片本体以外因素作用的结果。
3、平民化纪录片时期(1993—1998年)第三时期出现了不同题材的纪录片,都把思考、关注的立足点放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
纪录片的承载已经改变,意识形态的因素被人文的因素所取代。
纪录片美学、哲学的意味加强,而它的社会性功能自然削弱。
人的主题、百姓意识、平民化视角这些国际化的纪录片表征,成了这个阶段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主导性观念。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d59e9e15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da.png)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
当时,中国电影工作者开始意识到纪录片的重要性,他们将目光投向了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试图通过镜头记录下这些珍贵而独特的瞬间。
在上世纪50年代,中国新中国刚刚成立,社会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纪录片被视为一种宣传教育的工具,在这个时期的纪录片中,大多数都是国家建设、工人阶级和农民生活的题材。
这些纪录片试图展现社会主义中国的成就和进步。
到了60年代和70年代,中国纪录片的主题开始多样化。
这个时期的纪录片制作更加注重艺术性和叙事手法。
许多纪录片开始以真实的角度展现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社会中存在的问题。
例如,杨福兴的纪录片《沂蒙山》以真实地记录了沂蒙山区农民的艰辛生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纪录片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得纪录片制作主题更加多样化和个人化。
同时,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为纪录片的制作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自由度。
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中国纪录片进入了一个较为活跃和创新的发展阶段。
像庄会平的《芳菲似水年年伤》和陈凡的《我和我的家乡》等作品,展现了个人与家庭、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纷繁复杂的关系。
这些纪录片以真实地镜像社会现象和个人命运,引起了公众的强烈共鸣。
2000年后,中国纪录片取得了更大的突破和进步。
许多独立纪录片制片人开始崭露头角,并且以独特的视角和风格探索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这些纪录片多元化而且话题涉及面广,包括环境保护、劳工权益、性别平等、城市化等等。
纪录片的形式开始变得更加丰富多样。
除了传统的纪实性纪录片外,一些创新的纪录片形式也逐渐出现,例如实验纪录片、互动纪录片、VR纪录片等。
这些新的形式为观众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体验,使纪录片真正成为一种引人入胜的艺术形式。
如今,中国纪录片已经成为一个庞大而繁荣的领域。
中国纪录片制作人获得了国际性的认可和赞誉,许多作品赢得了国内外电影节的奖项和好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讲述中国回归历史
——浅析中国纪录片市场的发展历程
【摘要】纪录真实,讲述历史。
“纪录片”作为大众传播的众多手段之一,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中国纪录片至今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其中,有过万人空巷的繁荣,也有过被人遗忘的落魄。
本文通过从中国纪录片发展历程、现状、成就、存在的问题几方面进行阐述,以朴实的态度对中国纪录片进行全新的思考,希望中国纪录片真正可以走向世界,走进百姓心里,走的更远。
【关键词】纪录片;中国纪录片;发展历程;前景;现状;问题
0.引言
2011年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的成立,使冰封多年的中国纪录片市场开始回暖。
随着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开播,更是迎来了中国纪录片市场的春天。
但是面临随之而来越来越多的受众群体,中国优秀纪录片资源的匮乏、不完善的市场机制、题材的单一等都是中国纪录片产业现在面临的问题,如何让中国纪录片市场更有生命力,更长久,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纪录片
1.1什么是纪录片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以不能虚构情节、不能用演员扮演、不能任意改换地点环境、不能变更生活进程为其基本特性。
在人类影像发展史上,纪录片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试图寻求对现实世界的关照与摹写,把人类自身的发展和与自然的抗争以影像的形式再现或表现于世,它对于生活的逼真的批判性与尖锐性更给人类在高速发展的历程中以反思空间。
1.2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纪录片起源于19世纪20年代期间,随着记录电影逐渐被定位为艺术性的电影,它在电影大家庭中也获取了一个新的地位。
这一时期的纪录片有三种倾向:异国风情纪录片、直接记录现实的纪录片、编辑性纪录片。
1.3纪录片的价值与意义
纪录片是以人为中心或以人的价值为中心真实而非虚构的,他的本源在于逝去的历史和现实的存在。
像人文社会纪录片关注的是现实的社会,以及现实的条件下人们的生活状态,而从这些状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我们生活得影子,并从中学习到如何去面对生活,纪录片从宏观角度来说提供了我们认识世界的窗口。
2.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2.1建国初期,新闻纪录与宣讲主义(1958年——1966年)
中国电视纪录片的起始于1958年——1966年文革前,早期的电视纪录片与新闻片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只不过报道的更详细一点,更长一点,基本上是新闻纪录电影的延续。
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试播,这一天的节目除了新闻报道外,还有一部纪录影片《到农村去》,同年,该台播放了第一部电视纪录片《英雄的信阳人民》,主要反映河南信阳地区人民抗旱坚持生产的事迹。
当时,纪录片作为政治传播手段,宣传意图明显,主要任务就是宣传党的重大方针政策,报道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记录社会政治变迁等等政治事件。
当时的佳作有《到农村去》、《周恩来外交风云》等纪录电影,1963年李俊导演的影片《农奴》,反映了解放前西藏人民非人般的苦难生活,于1981年获菲律宾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鸡奖。
1966年陈汉元编
辑的《收租院》,突破了新闻纪录片的模式,开创了文学性见长的纪录片风格,在全国产生了剧烈的影响。
,
2.2文革时期,纪实主义与政治束缚(1967——1977)
十年动乱期间,大部分节目皆陷于停顿状态,电视纪录片宣教味儿严重,浮夸风盛行。
然而因为政府的束缚,在政治新闻里无法发挥才能的电视记录人,把注意力转移到了普通人身上,催生出一批优秀的作品,比如:《深山养路工》、《放鹿》、《三口大锅闹革命》、《泰山压顶不弯腰》、《壮志压倒万重山》、《战乌江》、《下课以后》、《太行山下新愚公》、《向青石山要水》、《越南人民决战决胜》、《红旗渠》等。
其中,一些纪录片也受国外人士的喜爱,如《下课以后》就被多个国家放映。
文革时期的纪录片注重纪实,注重细节,电视纪录人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实地采访、深入刻画,用特写镜头细致的描写基层人物。
这些题材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群众根基,真实的纪录了当时的生活。
2.3文革后的辉煌,大型系列纪录片兴起(1978——1990)
改革开放后各项事业欣欣向荣,中国纪录片也得到蓬勃发展,逐步进入了以纪实为主的创作黄金期。
当时作品题材丰富多样,其中包括:风光片、历史纪录片、政论片、人物纪录片等多种风格,表现手法也都有新的发展,其中有代表意义的影片为:1980年中日第一次合拍的大型纪录片《丝绸之路》、1983年在国内产生轰动效应的25集大型纪录片《话说长江》、1984年人物纪录片《雕塑家刘焕章》、1986年拍摄,同样引起观众强烈反响的纪录片《话说运河》、被称为中国纪录片写意派代表,1988年刘郎拍摄的《西藏的诱惑》。
这些史
诗般的电视作品引入入胜、内容丰富、气势恢宏,不仅在中国纪录片历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笔,更深深的影响了一代人。
2.3.1《话说长江》与《话说运河》
纪录片《话说长江》是中国纪录片历史的历程碑,其摄制历时两年,纵横数千里,全片介绍长江两岸大小河流、峡谷、湖泊49条(个),名山28座,名城52座,各项工程25项,风光名胜110处,古今名人104人,可谓是一部长江的百科全书。
本片开播以后收到观众的高度关注,收到来信1万多封。
1986年的《话说运河》一共28集,节目的轰动效应超过了《话说长江》,成为了中国纪录片历史上的最高潮。
主持人从演播室走进了节目现场,采用了边采访拍摄边播出的方式,播出时间一共9个月。
2.4 九十年代:回归现实,个人纪录片兴起(1991——2000)
90年代可以说是中国电视纪录片的第二个发展高潮,纪录片发展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纪录片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力越来越大。
2.4.1的回归
1991年拍摄的《望长城》是中国纪录片历史的一道分水岭,它在诸多方面取得了新突破,开启了中国纪录片的写实风格,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纪实运动。
中国纪录片创作从此进入了新阶段,开始了纪实主义回归之路。
随着纪实主义兴起,全国各地出现了大量的有特色的纪录片作品,如:《德兴坊》、《远在北京的家》、《广东行》、《最后的山神》、《京城百姓家》、《往事歌谣》、《两个孤儿)、《姊妹溪》、《呼唤》、《摩梭人》等等。
2.4.2多元化的到来
90年代开始《流浪北京》作为新纪录片的代表,开启了“独立”的先河,本片带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非主流意识形态、自由艺术创作、边缘化等特点。
1999年备受争议的《英与白》在四川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诸多大奖,新的创作理念和思想变革昭示着一个多元化创作时代的到来。
2.4.3 DV纪录片的开启,贴近平民生活
1993年中央电视台《生活空间》提出“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1997年北京电视台《百姓家园》提出“让老百姓讲述自己的故事”。
90年代纪录片开始回归生活、贴近平民,真实地记录了当代中国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把生活的原滋原味呈现出来,给人以真实感。
当时出现了一大批反应人民群众生活的纪录片,如:《远去的村庄》、《姐姐》、《半个世纪的相恋》和反应海外留学生活的《我们的留学生活》等优秀的影片。
1999年福建电视台开设了“自己的故事自己拍”栏目,DV纪录片开始兴起,越来越多的私人生活展现在观众面前。
《老头》、《北京的风很大》、《铁路沿线》等都是那个时代优秀的作品。
2.5新时代:纪录片市场兴起(2011——今)
2011年中央电视台成立纪录片频道,纪录片市场开始启动,然而,国内优秀纪录片作品匮乏,占据纪录片市场的是众多从国外购买影片。
中国纪录片真正回暖是2012 年,纪录片生产总量比2010 年提高了3 倍,电视的播出量,提高了3 倍多。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在黄金时间开办纪录片栏目《魅力〃纪录》,纪录片开始全面回归主
流媒体。
其中具有代表的是《舌尖上的中国》,收视率远高于此前同时段播出的电视剧,取得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形成了“舌尖”效应,同类纪录片、图书市场开始火爆,成为全社会讨论的热点话题。
2.5.1《舌尖上的中国》引发的思考
2013年《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冠名分别以4532 万元和4399 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成交,在中国纪录片史上成为首次。
由于第一季的大热,《舌尖》第二季在立项之初就被厂商追捧,投放广告费8900万元。
这意味着,纪录片获得了和新闻、影视剧、综艺节目比肩的人气。
然而,在《舌尖》之后的近两年里虽然新作频出,但缺始终没能达到《舌尖》的热度。
由此,形成的落差给业界和学术界带来了多重思考。
《2014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中,针对中国纪录片现状诊断为:品牌理念薄弱,品牌研发创新乏力,产品类型单一。
相比较之下中国纪录片与世界纪录片比最缺的是品牌。
没有品牌,很难得到市场和观众的认可,从这种意义上讲,被观众和商家一致追捧的《舌尖》可称作中国纪录片第一个成功的品牌,它让纪录片伴随着美食走进了大众的视野。
2.5.2新时代,新纪录
在新时代下,纪录片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纪录片作为传播的载体出现了新的形式:“微纪录片”。
在生产方式上,微纪录片具有制作迅速、个性化程度高、生产成本低、手机拍摄实时传输、实时话题等特点,成为了新时代的纪录力量
结语
纪录片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是历史发展与政治变迁的纪录者。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与我国不同时期的政治、文化、经济紧密关联。
在快速发展的变化中,中国纪录片必须找到自己的传播空间和价值定位,适应国际电视节目市场的需求,创建自己的纪录片品牌,跟紧时代步伐,找到中国纪录片可持续发展的出路。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纪录片市场,一定会在不远的将来呈现在世界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