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茶发展简史

合集下载

中国茶文化形成发展历程

中国茶文化形成发展历程

中国茶文化形成发展历程
1.传说时代(公元前2737年):相传,中国的茶文化起源于公元前2737年的秦朝时期。

据史书记载,当时的中国皇帝神农氏喜爱饮茶,并
将茶树视为一种药物。

2.唐宋时代(公元618年-1279年):唐宋时期,茶叶开始成为一种
重要的商品,并在社会上广泛传播。

唐代的陆羽著有《茶经》,成为中国
茶文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3.明朝时期(公元1368年-1644年):明朝时期,茶文化得到了进
一步的发展和推广。

茶叶的种植技术不断提升,茶文化开始与中国传统文
化相融合。

4.清朝时期(公元1644年-1912年):清朝时期,茶文化达到了巅峰。

清代的茶叶制造技术和茶叶饮用方式成为后来中国茶文化的基石。

5.近代以后:近代以后,茶文化遭遇了一些挑战和改变。

在19世纪
末20世纪初的中国茶叶国内外市场滞销,产量大幅下降。

但在近几十年
的开放中,茶叶行业逐渐恢复并发展壮大,茶文化在中国的地位重新凸显。

总的来说,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从神农氏时期开始,经过了秦汉、唐宋、明清等朝代的酝酿和发展,最终形成了现代茶文化。

茶文化在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仅是饮品,更成为
了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标志。

茶道、茶艺、茶叶制作等相关文化形式也得
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无论是中国国内还是国际上,中国茶文化都以其
独特的魅力吸引人们的关注。

我国制茶工艺的发展

我国制茶工艺的发展

我国制茶工艺的发展中国是茶叶的故乡,几千年来,我国制茶工艺不断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茶叶制作工艺,享誉世界。

从最早的煮茶法到如今的茶叶加工技术,我国制茶工艺经历了辽阔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制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夏朝。

夏朝时期,人们以煮茶法制作茶叶,将茶叶煮沸后用来治疗疾病。

此后,人们开始采摘野生茶叶,并将其炒制而成。

这种炒制的方法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得到改进,出现了炒制小青茶的技术。

秦汉时期,制茶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

人们开始使用茶砧和茶炉,用来炒制茶叶。

这种工具的使用使得茶叶的制作更加方便和高效。

同一时期,人们还开始使用茶厂,将制茶过程集中起来,提高茶叶的生产效率。

随着时间的推移,制茶工艺也不断发展。

唐代时期,炒制工艺得到了进一步改进,出现了“生香、杀青、揉捻、干燥”的茶叶加工方法。

这种方法在宋代得到了广泛应用,并成为了茶叶加工的主要方法。

明代是中国制茶工艺发展的一段重要时期。

明代时期,闽南一带出现了制作乌龙茶的技术。

乌龙茶的制作过程需要经历多道工序,包括选料、晾萎、摇青、杀菁、揉捻、干燥等。

这些工序的使用使得茶叶的口感更加鲜爽,并在明代中后期流传到其他地区。

清代时期,中国的制茶工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清朝皇室兴办茶山,极大推动了茶叶的发展。

清代时期,茶叶加工技术进一步改进,出现了新的茶叶种类,如碧螺春、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等。

清朝晚期,红茶的制作技术也得到了改进,开始出现了红茶的工业化生产。

20世纪初,中国茶叶工艺迎来了一次重大的变革。

这个时期,工业化的茶叶生产得到了迅猛发展,电机代替了人工,使得茶叶的生产过程更加高效和精确。

现代茶叶生产线的使用,使得茶叶的生产也更加规范和标准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的制茶工艺也在不断演进。

现代茶叶加工技术使用了更先进的设备和工艺,如茶叶杀青机、揉捻机、干燥设备等。

这些设备的使用,使得茶叶的加工效果更加稳定和可控。

此外,中国茶叶制作工艺还有一系列的特色工艺,如龙井茶的抖筛、绿茶的蒸馏、普洱茶的发酵等。

茶史茶文化的历史过程

茶史茶文化的历史过程

茶史茶文化的历史过程据历史资料考证,茶树起源于中国,早在5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了茶有解毒的功效。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茶史茶文化的历史过程,一起来看看。

茶史茶文化的历史过程1茶文化贯穿古今1、神农时代:5000年以前,神农时代利用生叶煮着喝,把茶叶拿来当药用。

拿来当药用。

2、西周、东周:3000以前,开始人工栽培茶树,当菜食。

拿来当药用。

3、秦代:2300年以前,开始当茗饮,调煮,羹饮。

拿来当药用。

4、汉代:(西汉)2000年以前,开始商业化,成都成为我国茶叶最早的集散中心。

(东汉)1500年左右,开始制作茶饼,以便运输。

5、唐代:1200年以前,受唐代经济、文化的影响;陆羽《茶经》的倡导;僧道生活和茶为教事吸收的影响,气候条件也有得于茶业的发展。

拿来当药用。

6、宋代:1000年以前泡茶技艺的改进;水质的讲究;斗茶获得。

拿来当药用。

7、元代:700年以前,制作散茶,重炒略蒸。

拿来当药用。

8、明代:据今600多年,黄茶、黑茶和花茶的工艺相继形成。

拿来当药用。

9、清代:300年以前,中国茶风靡世界,独步世界茶市,当时出口茶叶的只有中国,工艺以烘青和炒青为主,制作了乌龙茶、红茶、黑茶、花茶、绿茶、白茶。

拿来当药用。

10、近代:(1)1846-1886年是中国茶叶的兴盛时期(茶园面积不断的扩大,茶叶产量迅速增递,有力的促进了对外贸易发展)。

(2)1886-1947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衰落时期(政治、经济方面、国际茶叶市场竞争失败)。

(3)1950-1988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恢复发展时期,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大力恢复旧茶园,建立新茶园,改进新品种,推行科学种茶,茶叶经济走向稳定发展之路。

使得茶叶生产量居世界第二位。

茶史的起源中国自古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传说,虽无可稽考,但可说明知茶有用为时甚早。

唐代陆羽在其所作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不但描述了茶树的形态,而且指出茶产于中国南方。

简述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

简述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

简述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摘要:一、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二、中国茶文化的发展1.唐代:茶道的兴起2.宋代:茶文化的全面发展3.明代:茶道的成熟4.清代:茶文化的繁荣三、中国茶文化的特点四、中国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五、茶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意义正文: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茶,作为中国的国饮,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自古以来,茶叶在中国人的生活里占据着重要地位,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

本文将简要介绍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探讨其特点以及现代社会的意义。

一、中国茶文化的起源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茶叶的栽培和利用起源于我国的新石器时代,距今约8000年前。

最初,茶叶仅作为药用植物而被人们所认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茶树的人工栽培和茶叶的制作技术逐渐发展,使茶叶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品。

二、中国茶文化的发展1.唐代:茶道的兴起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奠基时期。

当时,茶道逐渐兴起,文人墨客以品茗为雅趣,茶成为诗词、绘画等艺术作品中的常见元素。

此外,唐代还出现了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由陆羽所作,对后世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宋代:茶文化的全面发展宋代茶文化得到了全面发展,茶道、茶艺、茶具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进步。

著名的茶学家蔡襄撰写了《茶录》,对茶叶的品质、制茶工艺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此外,茶楼、茶肆在宋代兴起,成为市民阶层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3.明代:茶道的成熟明代茶文化进入成熟阶段,茶道更加讲究。

明代文人雅士将茶道与诗词、绘画、书法相结合,形成了一种高雅的文化现象。

同时,明代还创制了许多茶具,如紫砂壶等,至今仍为茶艺爱好者所珍视。

4.清代:茶文化的繁荣清代茶文化延续了明代的传统,并呈现出更加繁荣的态势。

茶道在宫廷中盛行,成为皇家的生活方式。

同时,茶文化开始传播到民间,深入寻常百姓家。

清代还出现了许多茶书,如《茶谱》等,对茶文化进行了总结和传承。

三、中国茶文化的特点中国茶文化具有以下特点:1.讲究茶道,注重礼仪。

2.茶与诗词、书画、雕刻等艺术相结合,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国茶道历史的发展历程

中国茶道历史的发展历程

中国茶道历史的发展历程茶,作为我国的国饮,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艺术和生活方式。

中国茶道的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代,经历了世代的传承和演变。

本文将会详细介绍中国茶道历史的发展过程,从古代到现代,以期展现茶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古代茶道的萌芽古代中国的茶道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最早的茶叶是在中国西南部的一些原始部落中被发现的。

当时,人们将野生的茶叶煮水喝,起初,主要是出于健康和消暑的目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发现了茶叶的独特韵味和草药治疗的功效,茶叶开始在古代的君王和贵族中流行起来。

在古代,茶叶的饮用方式也逐渐形成了一定的仪式。

在宋代,茶文化达到了巅峰,茶道开始在社会上流传开来。

当时的茶道强调茶叶的选择、煮茶的技艺以及品味茶叶的过程。

茶道成为了贵族和文人士大夫之间交流的载体,茶艺师也开始在宴会和社交场合中扮演重要角色。

二、宋代茶道的繁盛时期宋代是中国茶道发展的重要时期。

茶叶的品种和饮用方式在这个时期内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茶具的制作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茶道不再仅仅是一种饮食习惯,更是一种审美追求。

在宋代的茶馆中,人们可以品尝到各式各样的茶叶,了解到茶的产地和品质。

在宋代,茶道的流程和礼仪进一步细化。

当时的茶道注重茶礼的仪式感和仪容仪表的讲究。

从落座到品茗,每个环节都有着严格的规定。

茶道也开始融入到文学和艺术中,成为了士大夫们追求高雅生活的一部分。

三、明清时期茶道的发展明清时期,茶道在中国社会中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茶叶的种植和加工技术得到了革新,茶叶的品质和口感显著提高。

这一时期茶道的流行也使得茶居成为社交的场所,人们在茶楼茶馆中品茶、饮茶、交流,并且不断提升对茶文化的认知。

明清时期的茶道强调修身养性、和谐自然的价值观。

茶道的礼仪流程不仅仅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修养的体现。

清代文人士大夫们非常注重茶道的修行,他们将茶道视为一种精神享受和心灵净化的方式。

中国茶道历史时间表

中国茶道历史时间表

中国茶道历史时间表茶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内涵。

本文将为您呈现中国茶道的历史时间表,从古代到现代,追溯茶道的起源与发展。

1. 夏朝至商周时期(公元前2100年-公元前771年)- 夏、商、周时期,人们开始饮茶,把茶叶用作药物。

茶叶首次被记载在古代文献中。

2.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茶的种植和制作技术得到提升,茶的品种也逐渐增多。

茶饮的习俗开始在贵族阶层中流行。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 茶文化开始在士人与文人之间流行,茶馆成为他们交流思想的场所。

4. 唐朝时期(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茶道的发展进入繁荣期,茶席文化得到普及,茶道具的制作和使用技术达到新的高度。

5. 宋朝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 茶叶的种植和制作工艺进一步改善,贡茶制度开始出现。

茶文化在民间生活中扎根。

6. 元朝时期(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 茶叶的产地和制作技术得到进一步拓展,传统的泡茶方法开始流行。

7. 明朝时期(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明朝开启了茶叶贸易的黄金时代,茶文化迅速蔓延到各个社会阶层。

8. 清朝时期(公元1644年-公元1912年)- 茶文化进一步发展,清朝皇室对茶道的关注和推广使茶道在宫廷上得到更大的重视。

乾隆皇帝更是精通茶道,并留下众多有关茶的诗文。

9. 近现代时期(1912年至今)- 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浪潮中得到重新重视,茶道协会成立,茶文化节、茶赛等茶艺活动频繁举办。

中国茶道历史时间表中记录了茶道自古至今的发展历程。

通过对这段历史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茶道作为一门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茶道不仅仅是饮茶的方式,更是一种心灵的修养与寻求内心宁静的方式。

茶道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扎根,也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道的历史中,不仅有了众多卓越的茶艺家,还产生了许多著名的茶道文化,如四大名陶、茶具瓷器等,为中国茶道发展贡献了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

制茶技术史及茶类出现的顺序

制茶技术史及茶类出现的顺序

制茶技术史及茶类出现的顺序中国的制茶历史悠久,从茶树的发现到茶的药用,从药用、祭祀、官用、军用、文人墨客、民用这一历史长达1000多年才形成。

经历了咀嚼鲜叶、生煮羹饮、晒干收藏、蒸青做饼、炒青散茶、乃至绿茶直到多彩多姿茶类的生产,从种类单一到多种共存,从手工操作到机械化制茶的重大变迁,这一变迁正是茶叶制作技术由简单到复杂,又由复杂到简单的过程,每一类茶的出现都相应地带动了制茶技术的革新。

从茶树被发现(神农说等)到没有发明用火烤煮食物之前,茶的利用只能是咀嚼鲜叶,用以解毒、提神药用,这种最原始的利用方法进一步发展的结果,便是生煮羹饮,生煮类似现代生活的煮菜汤。

商周朝时,茶叶主要用于药用,并且茶叶也被用来供丧事之用。

春秋时,正式把茶叶作为祭祀用品。

但是,由于那时的鲜叶的利用受到一定的制约,不能一年四季都有鲜叶供给,人们为了茶叶的应用扩展,就把鲜叶晒干后储存起来,这样就可以随取随用。

但是晒干的茶叶治病效果差,于是三国时期出现了制茶方式,由此促进了茶叶的发展。

三国时,魏朝已出现了茶叶的简单加工,采来的叶子先做成饼,晒干或烘干,并将茶叶收藏,需要时再进行碾碎煮饮。

这样就可随时取作祭品或作药用和饮用。

这是制茶工艺的萌芽,从单纯的解毒、食用发展到饮用。

注:春秋到两晋时期,茶叶除了药用、祭祀社交用以外,通常茶以军需为重,普通人还难走进茶的世界。

春秋战国后期及西汉初年,我国历史上曾发生几次大规模战争,人口大迁徙,特别在秦统一四川后,促进了四川和其它各地的货物交换和经济交流,四川的茶树栽培,制作技术及饮用习俗,开始向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陜西、河南等地传播,陜西,河南成为我国最古老的北方茶区之一。

其后沿长江逐渐向长江中、下游推移,再次传播到南方各省。

江南初次饮茶的纪录始于三国。

汉代,佛教自西域传入我国,到了南北朝时更为盛行。

佛教提倡座禅,饮茶可以镇定精神,夜里饮茶可以驱睡。

茶叶又和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茶之声誉,逐驰名于世,因此一些名山大川僧道寺院所在山地和封建庄园都开始种植茶树。

制茶的演变

制茶的演变

制茶的演变(一)从生煮羹饮到晒干收藏(二)从蒸青造形到龙团凤饼(三)从团饼茶到散叶茶(四)从蒸青到炒青(五)从绿茶发展至其它茶类(六)从素茶到花香茶茶叶的分类基本茶类(初加工茶)绿茶红茶青茶黑茶黄茶白茶再加工茶花茶紧压茶速溶茶罐装茶药用茶保健茶造型工艺茶非茶之茶苦丁菊花茶银杏茶绿茶类我国茶叶生产,以绿茶为最早。

自唐代我国便采用蒸汽杀青的方法制造团茶,到了宋代又进而改为蒸青散茶。

到了明代,我国又发明了炒青制法,此后便逐渐淘汰了蒸青。

我国目前所采用的绿茶加工过程是;鲜叶①杀青②揉捻③干燥由于加工方法的不同又分为以下四种:炒青绿茶炒青绿茶——利用高温锅杀青和锅炒干燥的绿茶。

西湖龙井碧螺春外销茶眉茶珠茶烘青绿茶烘青绿茶——鲜叶经过杀青、揉捻,而后烘干的绿茶。

通常是作为窨制花茶的原料茶。

黄山毛峰太平猴魁晒青绿茶晒青绿茶——鲜叶经过杀青、揉捻以后,用日光晒干的绿茶。

如滇青、陕青、川青、黔青、桂青等主要用作加工紧压茶的原料。

滇青蒸青绿茶蒸青绿茶——具有“色绿、汤绿、叶绿”的三绿特点,生产于湖北、浙江、安徽、江西等省。

湖北恩施玉露煎茶红茶类我国的红茶基本上分为三种:小种红茶、功夫红茶和红碎茶。

十七世纪中叶,福建崇安首创小种红茶制法,是生产历史最早的一种红茶。

到十八世纪中叶,在小种红茶制法的基础上,又发展了功夫红茶制法,之后又有了切细红茶,即红碎茶生产。

红茶的基本制造过程是:鲜叶(1)萎凋(2)揉捻(3)发酵(4)干燥红茶对鲜叶的要求:除小种红茶要求鲜叶有一定成熟度外,功夫红茶和红碎茶都要有较高的嫩度,一般是以1芽2、3叶为标准。

采摘季节也有关,一般夏茶采制红茶较好,这是因为夏茶多酚类化合物含量较高,适制红茶。

功夫红茶——是我国传统的出口茶类,加工精细,成品分为正茶和副茶。

正茶以产地命名,如祁红功夫、闽红功夫、滇红功夫、川红功夫、浮红功夫、越红功夫等。

副茶包括碎茶、片茶和末茶。

小种红茶——是福建省的特产,叶形较功夫红茶粗大、松散,具有特殊的松烟香,产于福建崇安县星村乡桐木关的称“正山小种”,福建其他地区将粗大的功夫红茶,用松木烟熏,称“烟小种”。

中国制茶发展简史

中国制茶发展简史

中国制茶发展简史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历史悠久。

以下是中国制茶发展的简史:1.早期的野生茶叶采摘和饮用(约公元前2000年):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距今约公元前2000年,古代中国的人们已经开始采摘和饮用野生茶叶。

当时的茶叶主要用于医药,被认为具有药用价值。

2.唐朝的贸易和茶叶烹制(公元7-10世纪):唐朝时期,茶叶开始成为贸易商品,并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

这个时期,人们开始烹制茶叶,将其烘干并制成茶砖,以方便贩卖和携带。

3.宋朝的茶叶研究和茶艺发展(公元10-13世纪):宋朝是中国茶叶研究和茶艺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创造新的茶叶加工工艺,如蒸制、揉捻和烘焙等,使茶叶的质量和口感得到了提升。

此外,茶艺也开始崭露头角,茶具的制作和使用也得到了改进。

4.明朝的茶叶贸易和海外传播(公元14-17世纪):明朝是中国茶叶贸易和海外传播的时期。

茶叶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中国的茶叶开始出口到葡萄牙、荷兰等欧洲国家,并成为国际贸易中不可或缺的商品。

5.清朝的茶叶产业和茶文化发展(公元17-20世纪):清朝时期,中国的茶叶产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种植大规模的茶树园,并使用机械化的加工设备进行茶叶的烘干和加工。

同时,中国茶文化也得到了进一步的繁荣,茶道、茶歌、茶诗等茶文化形式开始盛行。

6.现代茶叶产业的发展和茶叶文化的传承(20世纪至今):现代茶叶产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茶叶的品种和加工工艺得到了创新和改进。

同时,中国茶文化也得到了传承和发扬,各种茶文化活动和茶艺表演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推广。

总体而言,中国制茶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古代茶叶采摘和饮用、茶叶贸易和海外传播、茶叶产业和茶文化的发展等不同时期。

茶叶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满足了人们的饮用需求,也在文化、经济和贸易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制茶方式的演变历史

制茶方式的演变历史

制茶方式的演变历史
制茶的方式在演变过程中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 蔼茶阶段(公元前3500年-公元500年):最早的制茶方式是将茶叶直接搓揉成团,然后晒干,称为“蔼茶”。

这种方式简单直接,是最原始的制茶方法。

2. 炒茶阶段(公元500年-公元1100年):在这一阶段,人们开始将茶叶放入锅中进行炒制,使其变得均匀,增强香气。

炒制还可以杀菌、保持茶叶的色泽和口感。

3. 焙火阶段(公元1100年-公元1400年):随着茶叶贸易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更专业的工具和技术来制茶。

这一阶段茶叶烘干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将茶叶放在火炉上进行焙火,进一步增强茶叶的香气和口感。

4. 研磨阶段(公元1400年-公元1600年):在这一阶段,出现了研磨茶叶的方法。

人们开始使用石磨将茶叶研磨成粉末,然后用水冲泡饮用。

这种方式最早出现在中国的宋朝,后来传播到日本成为茶道的一部分。

5. 揉捻阶段(公元1600年至今):在这一阶段,茶叶的制作主要依靠揉捻的方式。

茶叶经过摘取后,先进行初火杀青,然后揉捻茶叶,使其形成条形。

最后通过烘干来完成制茶过程。

这些制茶方式的演变反映了人们对茶叶制作工艺的不断探索和创新,每一种方式都对茶叶最终的品质和口感产生影响。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概况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概况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概况1.茶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公元前2700年-公元200年)茶的起源传说是由中国神农氏发现的。

据史书记载,茶叶作为药草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00年左右的西周时期。

在以前的时候,茶叶以草药的形式使用,用于治疗疾病。

随着时间的推移,茶叶逐渐成为饮品。

2.茶的发展和繁荣(公元200年-公元960年)在东汉末年,茶叶开始以饮品的形式普及,并在三国时期得到了大规模推广。

在此期间,茶的饮用方式也不断发展,从最初的煮茶和烹茶演变为煮茶、烹茶、煎茶和炒茶等多种烹饪方法。

茶开始被广泛用于社交和礼仪活动,成为文人士大夫的日常必备之物,也开始成为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一部分。

3.茶道的形成和传播(公元960年-公元1368年)宋代是中国茶道发展的高峰时期。

这一时期,茶道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逐渐形成,并开始出现茶具、泡茶艺术和茶席等概念。

茶道成为文人士大夫和官员们交流思想和情感的场所,也成为士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道的内容逐渐丰富多样,茶具的制作工艺也日益完善。

4.茶文化的兴盛和传承(公元1368年-现代)明代是茶文化的发展和兴盛时期。

明代,茶的消费普及,茶文化在民间广泛传播。

李时中的茶经成为当时茶文化的重要著作,对茶的质量、茶叶的采摘和烹制等方面都有详细的描述。

茶楼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品茶的场所。

在清代,茶叶的品种不断丰富,加工技术也进一步提高,丝绸之路的开通为茶叶的贸易带来了机遇。

至今,中国茶文化仍然是中国人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中国的茶叶品种繁多,制茶工艺精湛,茶具独特精美。

茶作为中国的国饮,具有养生、陶冶情操和提神醒脑的功效,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来中国体验和学习茶文化。

总结来说,中国茶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从神农氏发现茶叶的起源,到茶的普及和茶道的形成,再到茶文化的兴盛和传承,都是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中国茶文化已成为国际上独一无二的文化瑰宝,也是中国人民自豪的传统。

手工制茶发展历程

手工制茶发展历程

手工制茶发展历程
手工制茶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代。

下面将概述手工制茶的演变过程。

1. 发现野生茶树:公元前2737年,中国神农氏发现了野生茶树,并亲自品尝了茶叶的汤水。

这个发现被认为是茶叶的最早出现。

2. 早期烹茶: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21年),人们开始将茶叶放入热水中饮用。

这种方法被称为“煮茶”。

3. 炒茶技术的发展:东汉时期(公元25年-公元220年),人们开始使用炒茶技术,将茶叶放入锅中炒制,以增加茶叶的香气。

4. 手碾茶:隋唐时期(公元618年-公元907年),人们开始使用手工碾压茶叶。

这一过程可以使茶叶更加细腻,并提高茶叶的质量。

5. 发展茶具:宋元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368年),茶具的发展促进了手工制茶技术的提高。

瓷器的出现让茶叶的煎煮成为可能。

6. 宫廷茶艺的兴起: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1912年),宫廷茶艺成为时尚,各种茶具和制茶技术在贵族社会得到推广。

7. 传播到世界:17世纪末,手工制茶开始传播到世界各地。

欧洲的贵族开始流行饮用中式手工制茶。

8. 工业化生产:20世纪初,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机械化的茶叶生产开始兴起,手工制茶的产量逐渐减少。

9. 手工制茶的回归:近年来,由于人们对传统手工工艺的热爱和对茶叶品质的追求,手工制茶得到了重新关注。

许多茶农和茶艺师开始重新学习和弘扬手工制茶技术,以生产优质的手工制茶产品。

以上是手工制茶发展的主要历程,从神农氏的发现到现代的手工制茶复兴,每个时期的技术和文化都对手工制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的茶文化历史

中国的茶文化历史

中国的茶文化历史茶叶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在很多方面都形成了一种文化,你了解中国的茶文化吗?下面店铺为大家介绍中国的茶文化,感兴趣的`朋友们一起来看看吧!中国的茶文化历史一、神农时代在5000年以前,神农时代人们就用生叶煮来喝,学会把茶叶当药用。

二、西周、东周在3000年前,人们开始栽种茶树,把茶当菜食用。

三、秦代在2300年前,人们用开始用茶作为羹饮,调煮,品饮。

四、汉代在西汉,2000年以前,已经把茶发展成商业化,我国茶叶最早的集散中心是在成都,东汉时,即大约1500年,人们制作了茶饼,方便运输。

五、唐代就是在1200年以前,由于当时的经济文化因素和气候条件让茶叶有了进一步发展。

六、宋代1000年以前,人们的泡茶艺改进了不少,对水质要求高了,当时的斗茶很盛行。

七、元代在700年以前,人们制造散茶,注重炒略蒸,常拿来作为药用。

八、明代离现在600多年,当时黄茶、黑茶和花茶的工艺已经逐渐形成。

九、清代在300年前,中国茶走进了世界茶市,当时只有中国出口茶叶,烘青和炒青工艺为主,制作了红茶、黑茶、花茶、乌龙茶、绿茶、白茶。

十、近代(1)1846-1886年,是中国茶叶的兴盛时时段,当时的茶园面积增大,茶叶产量增长,促进了贸易发展。

(2)1886-1947年,受经济,政治,国际茶叶市场竞竞争失败,使中国茶叶生产衰落了。

(3)1950-1988年,中国茶叶生产的恢复了,得到政府支持,恢复旧茶园,建立新茶园,改良新品种,带动科学种茶,茶叶经济发展起来,茶叶生产量居世界第二位。

中国人饮茶的三个阶段1、唐代煮茶法人们煮茶前,会将茶叶碾成粉末,烧开水后加入调料,再将茶粉撒入锅内,趁热就把茶渣和茶汤喝下去,称为“吃茶”。

2、宋代点茶法人们用开水泡茶粉,并用茶搅拌后饮用。

3、明代泡茶法明代是把整叶茶冲泡,为现代泡茶的开始部分,有着深厚的茶意。

中国茶道的发展过程1、煎茶把茶末放进壶中和水一块煎煮,唐代的煎茶成为茶的最早艺术品尝方式。

简述中国茶叶的六个发展历程

简述中国茶叶的六个发展历程

简述中国茶叶的六个发展历程中国茶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饮品。

在中国历史上,茶叶的发展经历了六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

本文将简述中国茶叶的六个发展历程。

一、草木茶阶段公元前2700年左右,中国的神农氏发明了农业,开始种植五谷杂粮和草木,其中包括茶树。

当时的茶叶是一种草木茶,采摘后直接晒干或烘干,用于饮用和药用。

草木茶的制作简单,但茶味苦涩,不太受人们欢迎。

二、砖茶阶段公元前8世纪左右,茶叶开始被用作货币和礼品。

为了方便运输和储存,人们开始将茶叶压成砖状,称为砖茶。

砖茶的制作方法是将采摘的茶叶烘干后,压成砖状,再进行烘焙。

砖茶的保存时间长,但口感仍然苦涩。

三、绿茶阶段唐代(公元618年-907年),随着茶文化的兴起,绿茶开始成为主流。

唐代茶人陆羽创立了炒茶法,即将采摘的鲜叶炒制后,再进行揉捻和烘干。

这种方法制作出的茶叶色泽翠绿,口感清香,深受人们喜爱。

唐代还出现了茶道文化,茶艺表演和茶道礼仪开始流行。

四、红茶阶段明代(1368年-1644年)时期,福建省出现了红茶。

红茶的制作方法是将采摘的鲜叶进行揉捻、发酵和烘干。

红茶的茶汤呈红色,口感醇厚,受到人们的青睐。

明代茶人宋应星还发明了茶具和茶具制作方法,茶文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五、乌龙茶阶段清代(1644年-1912年)时期,福建省出现了乌龙茶。

乌龙茶的制作方法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具有独特的口感和香气。

清代还出现了茶叶贸易,茶叶开始成为中国的重要出口商品。

六、现代茶阶段20世纪以来,中国茶叶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茶叶的品种和制作方法不断创新,茶文化也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现代茶叶的种类繁多,包括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白茶、黄茶等,每种茶叶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味。

总之,中国茶叶的发展经历了草木茶、砖茶、绿茶、红茶、乌龙茶和现代茶六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为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茶叶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饮品,不仅具有饮用和药用价值,还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中国茶道各个朝代的发展

中国茶道各个朝代的发展

中国茶道各个朝代的发展茶,作为中国的传统饮品,对中国人来说有着深远的意义。

而茶道,则是指中国人在品味茶叶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体系。

茶道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各个朝代,每个朝代都对茶道的发展做出了不同的贡献。

本文将以历史的时间顺序,为您介绍中国茶道各个朝代的发展。

1. 先秦时期茶道的形成先秦时期是中国茶道的初期发展阶段。

公元前8世纪,茶叶在中国被发现并开始被使用。

当时的茶叶主要是煮茶和饮茶。

先秦时期的茶道重视茶叶的煮制和品饮,但并没有形成明确的礼仪和规范。

2. 秦汉时期茶道的兴盛秦汉时期,茶道开始进入了兴盛期。

茶叶开始作为贡品出现在宫廷和寺庙中。

同时,茶叶也开始在民间流行起来。

茶道的兴盛带动了茶叶的种植和制作技术的发展。

茶叶的煮制和品尝时所使用的工具也逐渐丰富。

3. 魏晋南北朝时期茶道的推广魏晋南北朝时期,茶道开始向社会各个阶层和地区推广。

茶叶的种植逐渐向南方发展,并开始加工出多种不同的茶叶品种。

茶道的礼仪和规范也逐渐形成,成为一种重要的礼仪活动。

4. 唐宋时期茶道的繁荣唐宋时期,茶道达到了繁荣的阶段。

茶叶的种植和制作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茶道成为了贵族和文人士大夫的社交活动,举办茶会和品茶会成为时尚。

并出现了一些著名的茶道家,他们对茶道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5. 元明清时期茶道的传承元明清时期,茶道传承了前朝的发展,成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馆在城市中兴起,茶文化也开始普及到民间。

不同地区茶道的风格也有所差异,例如四川的蜜茶、福建的武夷岩茶等。

茶艺表演和茶叶品评也成为了茶道中的重要内容。

总结起来,中国茶道各个朝代的发展可以看出,茶道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使得中国的茶道文化更加丰富多样。

茶道的发展不仅仅是茶叶的煮制和品尝,更与礼仪、文化和人际交往息息相关。

中国茶道作为一项独特的文化遗产,不仅仅代表了中国人民对茶叶的喜爱,更展示了中国人民对生活品质和情感交流的追求。

简述中国茶叶的六个发展历程

简述中国茶叶的六个发展历程

简述中国茶叶的六个发展历程中国茶叶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的国饮。

在中国茶叶的发展历程中,可以分为六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一、古代茶叶时期中国茶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00年左右的商朝时期。

当时,茶叶被用作药物,被称为“荼”。

到了唐朝时期,茶叶逐渐成为了一种饮料,被称为“茶”。

在这个时期,茶叶的制作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将茶叶晒干后直接煮水饮用。

二、宋代茶叶时期宋代是中国茶叶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茶叶的制作方法得到了很大的改进,采用了炒制的方法,使茶叶的口感更加鲜美。

同时,茶叶的品种也得到了扩展,出现了龙井茶、碧螺春等知名品种。

三、明代茶叶时期明代是中国茶叶发展的高峰时期。

在这个时期,茶叶的制作方法进一步得到改进,出现了烘焙、揉捻等技术,使茶叶的品质更加优良。

同时,茶叶的贸易也得到了发展,茶叶成为了中国的主要出口商品之一。

四、清代茶叶时期清代是中国茶叶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茶叶的品种更加丰富,出现了大红袍、铁观音等知名品种。

同时,茶叶的贸易规模也不断扩大,成为了中国的重要贸易商品之一。

五、民国时期茶叶时期民国时期是中国茶叶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在这个时期,茶叶的贸易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茶叶的品质也有所下降。

同时,茶叶的种植面积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茶叶的产量也有所下降。

六、现代茶叶时期现代茶叶时期是中国茶叶发展的一个新时期。

在这个时期,茶叶的制作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出现了更加先进的生产技术。

同时,茶叶的品种也不断扩展,出现了很多新的品种。

茶叶的贸易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了中国的重要出口商品之一。

总结中国茶叶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六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从古代茶叶时期到现代茶叶时期,中国茶叶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辉煌的发展历程,在世界茶叶市场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1.传说说起2.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茶开始流行于宫廷和贵族阶层。

人们开始对茶叶进行深入研究,包括茶树的栽培、制作工艺和饮用方式等方面。

茶叶逐渐成为宫廷文化的一部分,并在社交场合中得到广泛应用。

3.唐宋时期唐朝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时期。

在唐朝,茶叶得到了更广泛的普及。

茶文化流行于民间和庶民阶层,不再局限于贵族和宫廷。

茶叶也成为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出现了众多的茶诗和茶文化著作。

宋朝时期,茶文化进一步深入人心。

茶叶的种植和制作方法得到了改良和提高,茶叶的品质也得到了提升。

茶具开始变得精致化,并出现了许多独特的制作工艺。

茶馆成为人们闲暇时光的休闲场所,茶道的传授也更加广泛。

4.元明时期元朝时期的茶文化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但并未完全被摧毁。

茶叶的种植和制作方法在元朝得到了改良和发展。

而明朝时期,茶文化得到了恢复和繁荣。

明朝时期出现了许多茶叶种类的争鸣,如龙井、碧螺春等。

5.清朝时期清朝时期,中国的茶业进一步发展壮大,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大幅提升。

清朝的皇帝和王公贵族都对茶叶情有独钟,更加推动了茶叶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茶艺表演得到了各种推广,茶文化得到了整体发展。

6.近现代近代的中国茶文化发展受到了一系列的影响。

茶的传入日本,使日本的茶道文化得到了发展;茶叶的国际贸易使中国的茶叶走向世界。

茶叶的制作工艺、品种和饮用方式不断改进和演变,人们开始注重茶叶的饮用体验和茶器的选用。

今天的中国茶文化已经成为世界闻名的文化遗产之一、茶艺表演、茶道研究和茶文化艺术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发展。

茶叶的种植和制作工艺也得到了现代化的改进。

茶叶成为中国人民的日常饮品,也是中外交流与友谊的重要象征。

总结起来,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经历了诸多朝代的繁荣和衰落。

在历史的洗礼中,中国茶文化不断发展和创新,成为了一门独特而丰富的文化艺术。

中国茶道发展历史简介

中国茶道发展历史简介

中国茶道发展历史简介茶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发展轨迹。

本文将简要介绍中国茶道的发展历史,并探讨其在文化传承和生活方式中的地位。

一、茶的起源与传入中国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37年的中国西南地区,传说是中国神农氏发现了茶树的香气和独特效用。

茶叶的使用和种植逐渐在中国流行起来。

公元6世纪初,茶叶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了中国的其他地区,开始在更多人中间流行起来。

二、茶的品饮方式的演变中国古代的茶叶饮用方式曾经经历了几次重要的变革。

在最早期,茶叶通常被煮沸后直接饮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将干茶叶研磨成粉末,使用茶器搅拌与煮沸的方法能够提取更多茶叶的味道。

这一方法成为了茶饮的主流,直至宋代。

宋代是中国茶道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宋代,茶的煮沸和品味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礼仪。

茶人们开始强调品茶的仪式感和礼节。

茶具的研发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例如瓷器制作工艺的进步极大影响了茶艺的发展。

明代是茶道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

明代以后,随着手工工艺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完善,人们开始更加重视茶叶的香气和茶汤的色泽。

此期间,越来越多的茶具被发明和使用,茶道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强调。

三、茶道的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国茶道的文化传承非常注重师徒相传的方式。

茶艺师傅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将自己的技艺传给后辈,并逐渐形成了不同地区和门派的茶道流派。

各流派注重不同的茶道细节和礼仪,同样的一道茶,不同的流派会有不同的表演和仪式。

同时,茶道也与中国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茶艺表演中常常会有文人雅集、诗词歌赋等艺术元素的融入,增强了整个茶道仪式的文化内涵。

近年来,中国茶道不断吸纳外来的文化元素,与其他国家的茶文化进行交流与融合。

同时,茶道也逐渐走进了普通百姓的生活中,成为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茶馆到茶楼,从传统茶席到现代茶餐厅,人们越来越多地选择去体验和品味茶道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制茶发展简史中国制茶历史悠久,自发现野生茶树,从生煮羹饮,到饼茶散茶,从绿茶到多茶类,从手工操作到机械化制茶,期间经历了复杂的变革。

各种茶类的品质特征形成,除了茶树品种和鲜叶原料的影响外,加工条件和制造方法是重要的决定因素。

本文就制茶历史做简单介绍。

??(一)从生煮羹饮到晒干收藏??? 茶之为用,最早从咀嚼茶树的鲜叶开始,发展到生煮羹饮。

生煮者,类似现代的煮菜汤。

如云南基诺族至今仍有吃“凉拌茶”习俗,鲜叶揉碎放碗中,加入少许黄果叶,大蒜,辣椒和盐等作配料,再加入泉水拌匀;茶作羹饮,有《晋书》记“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甚至到了唐代,仍有吃茗粥的习惯。

三国时,魏朝已出现了茶叶的简单加工,采来的叶子先做成饼,晒干或烘干,这是制茶工艺的萌芽。

(二)从蒸青造形到龙团凤饼初步加工的饼茶仍有很浓的青草味,经反复实践,发明了蒸青制茶。

即将茶的鲜叶蒸后碎制,饼茶穿孔,贯串烘干,去其青气。

但仍苦涩味,于是又通过洗涤鲜叶,蒸青压榨,去汁制饼,使茶叶苦涩味大大降低。

自唐至宋,贡茶兴起,成立了贡茶院,即制茶厂,组织官员研究制茶技术,从而促使茶叶生产不断改革。

唐代蒸青作饼已经逐渐完善,陆羽《茶经·之造》记述:“晴,采之。

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即此时完整的蒸青茶饼制作工序为:蒸茶、解块、捣茶、装模、拍压、出模、列茶晾干、穿孔、烘焙、成穿、封茶。

宋代,制茶技术发展很快。

新品不断涌现。

北宋年间,做成团片状的龙凤团茶盛行。

宋代《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述“宋太平兴国初,特置龙凤模,遣使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龙凤茶盖始于此”。

龙凤团茶的制造工艺,据宋代赵汝励《北苑别录》记述,有六道工序: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烘茶。

茶芽采回后,先浸泡水中,挑选匀整芽叶进行蒸青,蒸后冷水清洗,然后小榨去水,大榨去茶汁,去汁后置瓦盆内兑水研细,再入龙凤模压饼、烘干。

龙凤团茶的工序中,冷水快冲可保持绿色,提高了茶叶质量,而水浸和榨汁的做法,由于夺走真味,使茶香极大损失,且整个制作过程耗时费工,这些均促使了蒸青散茶的出现。

?? (三)从团饼茶到散叶茶??? 在蒸青团茶的生产中,为了改善苦味难除、香味不正的缺点,逐渐采取蒸后不揉不压,直接烘干的做法,将蒸青团茶改造为蒸青散茶,保持茶的香味,同时还出现了对散茶的鉴赏方法和品质要求。

这种改革出现在宋代。

《宋史·食货志》载:“茶有两类,曰片茶,曰散茶”,片茶即饼茶。

元代王桢在《农书·卷十·百谷谱》中,对当时制蒸青散茶工序有详细记载“采讫,一甑微蒸,生熟得所。

蒸已,用筐箔薄摊,乘湿揉之,入焙,匀布火,烘令干,勿使焦”。

由宋至元,饼茶、龙凤团茶和散茶同时并存,到了明代,由于明太祖朱元璋于1391年下诏,废龙团兴散茶。

使得蒸青散茶大为盛行。

??(四)从蒸青到炒青相比于饼茶和团茶,茶叶的香味在蒸青散茶得到了更好的保留,然而,使用蒸青方法,依然存在香味不够浓郁的缺点。

于是出现了利用干热发挥茶叶优良香气的炒青技术。

炒青绿茶自唐代已始而有之。

唐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中言道:“山僧后檐茶数丛……斯须炒成满室香”,又有“自摘至煎俄顷余”之句,说明嫩叶经过炒制而满室生香,有炒制时间不常,这是至今发现的关于炒青绿茶最早的文字记载。

经唐、宋、元代的进一步发展,炒青茶逐渐增多,到了明代,炒青制法日趋完善,在《茶录》、《茶疏》、《茶解》中均有详细记载。

其制法大体为:高温杀青、揉捻、复炒、烘焙至干,这种工艺与现代炒青绿茶制法非常相似,参看附录中绿茶制造工艺。

(五)从绿茶发展至其它茶类在制茶的过程中,由于注重确保茶叶香气和滋味的探讨,通过不同加工方法,从不发酵、半发酵到全发酵一系列不同发酵程序所引起茶叶内质的变化,探索到了一些规律,从而使茶叶从鲜叶到原料,通过不同的制造工艺,制成各类色、香、味、形品质特征不同的六大茶类,即绿茶、黄茶、黑茶、白茶、红茶、青茶。

(1)黄茶的产生?绿茶的基本工艺是杀青、揉捻、干燥,当绿茶炒制工艺掌握不当,如炒青杀青温度低,蒸青杀青时间长,或杀青后未及时摊凉及时揉捻,或揉捻后未及时烘干炒干,堆积过久,使叶子变黄,产生黄叶黄汤,类似后来出现的黄茶。

因此,黄茶的产生可能是从绿茶制法不当演变而来。

明代许次纾《茶疏》(1597年)记载了这种演变历史。

?绿茶杀青时叶量过多火温低,使叶色变为近似黑色的深褐绿色,或以绿毛茶堆积后发酵,渥成黑色,这是产生黑茶的过程。

黑茶的制造始于明代中叶。

明御史陈讲疏记载了黑茶的生产(1524年):“商茶低仍,悉征黑茶,产地有限……"。

(3)白茶的由来和演变唐、宋时所谓的白茶,是指偶然发现的白叶茶树采摘而成的茶,与后来发展起来的不炒不揉而成的白茶不同。

而到了明代,出现了类似现在的白茶。

田艺蘅《煮泉小品》记载:“茶者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近自然……清翠鲜明,尤为可爱”。

现代白茶是从宋代绿茶三色细芽、银丝水芽开始逐渐演变而来的。

最初是指干茶表面密布白色茸毫、色泽银白的“白毫银针”,后来经发展又产生了白牡丹、贡眉、寿眉等其它花色。

(4)红茶的产生和发展红茶起源于十六世纪。

在茶叶制造发展过程中,发现日晒代替杀青,揉捻后叶色红变而产生了红茶。

最早的红茶生产从福建崇安的小种红茶开始。

清代刘靖《片刻余闲集》中记述“山之第九曲处有星村镇,为行家萃聚。

外有本省邵武、江西广信等处所产之茶,黑色红汤,土名江西乌,皆私售于星村各行”。

自星村小种红茶出现后,逐渐演变产生了工夫红茶。

后20世纪20年代,印度发展将茶叶切碎加工的红碎茶,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也开始试制红碎茶。

青茶介于绿茶、红茶之间,先绿茶制法,再红茶制法,从而悟出了青茶制法。

? 青茶的起源,学术界尚有争议,有的推论出现在北宋,有的推定于清咸丰年间,但都认为最早在福建创制。

清初王草堂《茶说》:“武夷茶...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俟其青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也”。

现福建武夷岩茶的制法仍保留了这种传统工艺的特点。

(六)从素茶到花香茶?茶加香料或香花的做法已有很久的历史。

宋代蔡襄《茶录》提到加香料茶“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

南宋已有茉莉花焙茶的记载,施岳《步月.茉莉》词注:“茉莉岭表所产……古人用此花焙茶”。

到了明代,窨花制茶技术日益完善,且可用于制茶的花品种繁多,据《茶谱》记载,有桂花、茉莉、玫瑰、蔷薇、兰蕙、桔花、栀子、木香、梅花九种之多。

现代窨制花茶,除了上述花种外,还有白兰、玳瑁、珠兰等。

由于制茶技术不断改革,各类制茶机械相继出现,先是小规模手工作业,接着出现各道工序机械化。

除了少数名贵茶仍由手工加工外,绝大多数茶叶的加工均采用了机械化生产。

附:六大茶类的制造工艺简介(一)绿茶制造工艺绿茶的加工,简单分为杀青、揉捻和干燥三个步骤,其中关键在于初制的第一道工序,即杀青。

鲜叶通过杀青,酶的活性钝化,内含的各种化学成分,基本上是在没有酶影响的条件下,由热力作用进行物理化学变化,从而形成了绿茶的品质特征。

(1)杀青杀青对绿茶品质起着决定性作用。

通过高温,破坏鲜叶中酶的特性,制止多酚类物质氧化,以防止叶子红变;同时蒸发叶内的部分水份,使叶子变软,为揉捻造形创造条件。

随着水分的蒸发,鲜叶中具有青草气的低沸点芳香物质挥发消失,从而是茶叶香气得到改善。

除特种茶外,该过程均在杀青机中进行。

影响杀青质量的因素有杀青温度、投叶量、杀青机种类、时间、杀青方式等。

它们是一个整体,互相牵连制约。

(2)揉捻揉捻是绿茶塑造外形的一道工序。

通过利用外力作用,使叶片揉破变轻,卷转成条,体积缩小,且便于冲泡。

同时部分茶汁挤溢附着在叶表面,对提高茶滋味浓度也有重要作用。

制绿茶的揉捻工序有冷揉与热揉之分。

所谓冷揉,即杀青叶经过摊凉后揉捻;热揉则是杀青叶不经摊凉而趁热进行的揉捻。

嫩叶宜冷揉以保持黄绿明亮之汤色于嫩绿的叶底,老叶宜热揉以利于条索紧结,减少碎末。

目前,除名茶仍用手工操作外,大宗绿茶的揉捻作业已实现机械化。

(3)干燥干燥的目的,蒸发水分,并整理外形,充分发挥茶香。

干燥方法,有烘干、炒干和晒干三种形式。

绿茶的干燥工序,一般先经过烘干,然后再进行炒干。

因揉捻后的茶叶,含水量仍很高,如果直接炒干,会在炒干机的锅内很快结成团块,茶汁易粘结锅壁。

故此,茶叶先进行烘干,使含水量降低至符合锅炒的要求。

(二)红茶制造工艺我国红茶包括工夫红茶、红碎茶和小种红茶,其制法大同小异,都有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四个工序。

各种红茶的品质特点都是红汤红叶,色香味的形成都有类似的化学变化过程,只是变化的条件、程度上存在差异而已。

下文以工夫红茶为例,简介红茶的制造工艺。

(1)萎凋萎凋是指鲜叶经过一段时间失水,使一定硬脆的梗叶成萎蔫凋谢状况的过程,是红茶初制的第一道工序。

经过萎凋,可适当蒸发水分,叶片柔软,韧性增强,便于造形。

此外,这一过程和使青草味消失,茶叶清香欲现,是形成红茶香气的重要加工阶段。

萎凋方法有自然萎凋和萎凋槽萎凋两种。

自然萎凋即将茶叶薄摊在室内或室外阳光不太强处,搁放一定的时间。

萎凋槽萎凋是将鲜叶置于通气槽体中,通以热空气,以加速萎凋过程,这是目前普遍使用的萎凋方法。

(2)揉捻红茶揉捻的目的,与绿茶相同,茶叶在揉捻过程中成形并增进色香味浓度,同时,由于叶细胞被破坏,便于在酶的作用下进行必要的氧化,利于发酵的顺利进行。

(3)发酵发酵是红茶制作的独特阶段,经过发酵,叶色由绿变红,形成红茶红叶红汤的品质特点。

其机理是叶子在揉捻作用下,组织细胞膜结构收到破坏,透性增大,使多酚类物质与氧化酶充分接触,在酶促作用下产生氧化聚合作用,其它化学成分亦相应发生深刻变化,使绿色的茶叶产生红变,形成红茶的色香味品质。

目前普遍使用发酵机控制温度和时间进行发酵。

发酵适度,嫩叶色泽红匀,老叶红里泛青,青草气消失,具有熟果香。

(4)干燥干燥是将发酵好的茶坯,采用高温烘焙,迅速蒸发水分,达到保质干度的过程。

其目的有三:利用高温迅速钝化酶的活性,停止发酵;蒸发水分,缩小体积,固定外形,保持干度以防霉变;散发大部分低沸点青草气味,激化并保留高沸点芳香物质,获得红茶特有的甜香。

(三)乌龙茶的制作工艺乌龙茶的制造,其工序概括起来可分为:萎凋、做青、炒青、揉捻、干燥,其中做青是形成乌龙茶特有品质特征的关键工序,是奠定乌龙茶香气和滋味的基础。

?(1)萎凋萎凋即是乌龙茶区所指的凉青、晒青。

通过萎凋散发部分水分,提高叶子韧性,便于后续工序进行;同时伴随着失水过程,酶的活性增强,散发部分青草气,利于香气透露。

乌龙茶萎凋的特殊性,区别于红茶制造的萎凋。

红茶萎凋不仅失水程度大,而且萎凋、揉捻、发酵工序分开进行,而乌龙茶的萎凋和发酵工序不分开,两者相互配合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