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林业大学酶工程期末考试重点生物技术专业

合集下载

《酶工程》期末复习题整理

《酶工程》期末复习题整理

第一章1.酶工程:是生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随着酶学研究迅速发展,特别是酶的推广应用,使酶学和工程学相互渗透、结合、发展而成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是酶学、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与化学工程有机结合而产生的边缘科学技术。

2.化学酶工程:指自然酶、化学修饰酶、固定化酶及化学人工酶的研究和应用3.生物酶工程:是酶学和以基因重组技术为主的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的产物,亦称高级酶工程。

4.酶工程的组成部分?答:酶工程主要指自然酶和工程酶(经化学修饰、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改造的酶)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中的应用。

内容包括:酶的产生;酶的分离纯化;酶的改造;生物反应器。

5.酶的结构特点?答:虽然少数有催化活性的RNA分子已经鉴定,但几乎所有的酶都是蛋白质,因而酶必然具有蛋白质四级结构形式。

其中一级结构是指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多肽链的共价骨架;二级结构为在一级结构中相近的氨基酸残基间由氢键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带有螺旋、折叠、转角、卷曲等细微结构;三级结构系在二级结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分子盘区以形成包括主侧链的专一性三维排列;四级结构是指低聚蛋白中各折叠多肽链在空间的专一性三维排列。

具有低聚蛋白结构的酶(寡聚酶)必须具有正确的四级结构才有活性。

具有活性的酶都是球蛋白,即被广泛折叠、结构紧密的多肽链,其氨基酸亲水基团在外表,而疏水基团向内。

6.酶活性中心:是酶结合底物和将底物转化为产物的区域,通常是整个酶分子中相当小的一部分,它是由在线性多肽链中可能相隔很远的氨基酸残基形成的三维实体。

7.酶作用机制有哪几种学说?答:锁和钥匙模型、诱导契合模型8.酶催化活力的影响因素?答:底物浓度、酶浓度、温度、pH等。

9.酶的分离纯化的初步分离纯化的步骤?答:(一)材料的选择和细胞抽提液的制备1.材料的选择:目的蛋白含量要高,而且容易获得2.细胞破碎方法及细胞抽提液的制备。

为了确保可溶性细胞成分全部抽提出来,应当使用类似于生理条件下的缓冲液。

动物组织和器官要尽可能除去结缔组织和脂肪、切碎后放人捣碎机中。

《酶工程》试题一参考答案

《酶工程》试题一参考答案

《酶工程》试题一参考答案:一、是非题(每题1分,共10分)1、酶是具有生物催化特性的特殊蛋白质。

(╳)2、酶的分类与命名的基础是酶的专一性。

(√ )3、酶活力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酶所催化的反应速度,反应速度越大,意味着酶活力越高。

(√)4、液体深层发酵是目前酶发酵生产的主要方式。

(√)5、培养基中的碳源,其唯一作用是能够向细胞提供碳素化合物的营养物质。

(╳)6、膜分离过程中,膜的作用是选择性地让小于其孔径的物质颗粒成分或分子通过,而把大于其孔径的颗粒截留。

(√)7、在酶与底物、酶与竞争性抑制剂、酶与辅酶之间都是互配的分子对,在酶的亲和层析分离中,可把分子对中的任何一方作为固定相。

(√)8、角叉菜胶也是一种凝胶,在酶工程中常用于凝胶层析分离纯化酶。

(╳)9、α-淀粉酶在一定条件下可使淀粉液化,但不称为糊精化酶。

(╳)10、酶法产生饴糖使用α-淀粉酶和葡萄糖异构酶协同作用。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8分)1、日本称为“酵素”的东西,中文称为酶,英文则为Enzyme,是库尼(Kuhne)于1878年首先使用的。

其实它存在于生物体的细胞内与细胞外。

2、 1926年,萨姆纳(Sumner)首先制得脲酶结晶,并指出酶的本质是蛋白质。

他因这一杰出贡献,获1947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3、目前我国广泛使用的高产糖比酶优良菌株菌号为As3.4309,高产液化酶优良菌株菌号为BF7.658。

在微生物分类上,前者属于霉菌,后者属于细菌。

4、 1960年,查柯柏(Jacob)和莫洛德(Monod)提出了操纵子学说,认为DNA分子中,与酶生物合成有关的基因有四种,即操纵基因、调节基因、启动基因和结构基因。

5、 1961年,国际酶委会规定的酶活力单位为:在特定的条件下(25oC,PH及底物浓度为最适宜)每1分钟内,催化1μmol的底物转化为产物的酶量为一个国际单位,即1IU。

6、酶分子修饰的主要目的是改进酶的性能,即提高酶的活力、减少抗原性,增加稳定性。

酶工程期末复习题

酶工程期末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问题:试述木瓜蛋白酶的生产方法?答:木瓜蛋白酶可以采用提取分离法、基因工程菌发酵法、植物细胞培养法等多种方法进行生产。

(1)提取分离法:从木瓜的果皮中获得木瓜乳汁,通过各种分离纯化技术获得木瓜蛋白酶。

(2)发酵法:通过DNA重组技术将木瓜蛋白酶的基因克隆到大肠杆菌等微生物中,获得基因工程菌,在通过基因工程菌发酵获得木瓜蛋白酶。

(3)植物细胞培养法:通过愈伤组织诱导获得木瓜细胞,在通过植物细胞培养获得木瓜蛋白酶。

第二章微生物发酵产酶1、解释酶的发酵生产、酶的诱导、酶的反馈阻遏(产物阻遏)、分解代谢物阻遏。

诱导物的种类?答:酶的发酵生产:利用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获得所需的酶的技术过程;酶的诱导:加进某些物质,使酶的生物合成开始或加速的现象,称为诱导作用;产物阻遏(反馈阻遏):指酶催化反应的产物或代谢途径的末端产物使该酶的生物合成受到阻遏的现象。

分解代谢物阻遏(营养源阻遏):是指某些物质经过分解代谢产生的物质阻遏其他酶合成的现象。

诱导物的种类:诱导物一般是酶催化作用的底物或其底物类似物,有的也是反应产物。

2、微生物产酶模式几种?特点?最理想的合成模式是什么?答:(1)同步合成型特点:a.发酵开始,细胞生长,酶也开始合成,说明不受分解代谢物和终产物阻遏。

b.生长至平衡期后,酶浓度不再增长,说明mRNA很不稳定。

(2)延续合成型特点:a.该类酶一般不受分解代谢产物阻遏和终产物阻遏。

b.该酶对应的mRNA是相当稳定的。

(3)中期合成型特点:a.该类酶的合成受分解代谢物阻遏和终产物阻遏。

b.该酶对应的mRNA不稳定。

(4)滞后合成型特点:a.该类酶受分解代谢物阻遏和终产物阻遏作用的影响,阻遏解除后,酶才大量合成。

b.该酶对应的mRNA稳定性高。

选择:在酶的工业生产中,为了提高酶产率和缩短发酵周期,最理想的合成模式是延续合成型。

3、可以添加什么解除分解代谢物阻遏?表面活性剂的作用?答:(1)一些酶的发酵生产时要控制容易降解物质的量或添加一定量的cAMP,均可减少或解除分解代谢物阻遏作用。

酶工程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酶工程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酶工程考试复习题及答案酶工程考试复习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题1.酶活力:是指酶催化一定化学反应的能力。

酶活力的大小可用在一定条件下,酶催化某一化学反应的速度来表示,酶催化反应速度愈大,酶活力愈高,反之活力愈低。

2.酶的专一性:是指一种酶只能对一种底物或一类底物起催化作用,对其他底物无催化作用的性质,一般又可分为绝对专一性和相对专一性。

3.酶的转换数:是指每个酶分子每分钟催化底物转化的分子数,即是每摩尔酶每分钟催化底物转变为产物的摩尔数,是酶的一个指标。

4.酶的发酵生产:是指通过对某些特定微生物进行发酵培养后,利用微生物生长发酵过程中特定的代谢反应生成生产所需要的酶,最后通过提取纯化过程得到酶制剂的过程称为酶的发酵生产。

5.酶的反馈阻遏:6.细胞破碎:是指利用机械、物理、化学、酶解等方法,使目标细胞的细胞膜或细胞壁得以破坏,细胞中的目标产物得以选择性或全部释放便于后续收集和分离的过程称为细胞破碎。

7.酶的提取: 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用适当的溶剂处理含酶原料,使酶充分溶解到溶剂中的过程,也称作酶的抽提,是酶分离纯化过程常用的手段之一。

8.沉淀分离:是通过改变某些条件,使溶液中某种溶质的溶解度降低,从溶液中沉淀析出,而与其他溶质分离的方法,常用语酶的初步提取与分离。

9.层析分离: 亦称色谱分离,是一种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别,使各组分以不同程度分布在两个相中,其中一个相为固定的(称为固定相),另一个相则流过此固定相(称为流动相)并使各组分由于与固定相和流动相作用力的不同以不同速度移动,从而达到分离的物理分离方法。

10.凝胶层析: 又称为凝胶过滤,分子排阻层析,分子筛层析等。

是指以各种多孔凝胶为固定相,在流动相冲洗过程中混合物中所含各种组分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分子大小不同,在固定相凝胶微孔中移动的距离不同,从而依次从层析柱中分离出来,达到物质分离的一种层析技术。

11.亲和层析: 是利用生物分子与配基之间所具有的专一而又可逆的亲和力,将混合物装入层析柱中利用流动相的冲洗作用和目标分子与固定相配基亲和作用力不同而使生物分子分离纯化的技术。

期末考试试题部分答案 南农

期末考试试题部分答案 南农

(基础)生物化学课程期末考试试卷姓名班级学号课程(基础)生物化学成绩各位同学:开始做试卷前, 务必填写好你的姓名、班级和学号, 然后仔细阅读下列你所必须考试的题目, 不要遗漏和错考.1.农学类专业(农学,植保,生态,环科,资环,园艺,中药,食工,生工,食品安全)学生只考前面一、二、三、四、五大部分试题;2.生物科学专业学生除了考前面一、二、三、四、五大部分外, 还要考第六部分附加題;3.生物技术专业学生除了考前面一、二、三、四、五大部分外, 还要考第七部分附加題;4.基地班学生除了考前面一、二、三、四、五大部分外, 还要考第八部分附加題。

一、单选题(40题, 每题1分, 共40分)1. 软脂酰CoA经过一次β氧化,其产物通过TCA循环和氧化磷酸化产生ATP的数目是多少?…………………………………………………………………………………………………………(D)(A) 5 (B) 9 (C) 12 (D) 172. 脂酰CoA的β氧化顺序是……………………………………………………………………………(C)(A) 脱氢,加水,再脱氢,加水(B) 脱氢,脱水,再脱氢,硫解(C) 脱氢,加水,再脱氢,硫解(D) 水合,脱氢,再加水,硫解3. 与脂肪酸的合成原料无直接关系的是………………………………………………………………(D)(A) 乙酰CoA (B) NADPH+ H+ (C) HCO3-(D) 丙酮酸4. 脂肪酸从头合成的限速酶是…………………………………………………………………………(B)(A) 酰基转移酶(B) 乙酰CoA羧化酶(C) 脂酰CoA合成酶(D) 苹果酸合酶5. ACP分子结构中含有…………………………………………………………………………………(C)(A) 核黄素(B) 叶酸(C) 泛酸(D) 抗坏血酸6. mRNA的主要功能是…………………………………………………………………………………(C)(A) 染色体的重要成分(B) 携带氨基酸到核糖体中(C) 是蛋白质合成的模板(D) 与蛋白质组成核糖体7. Watson-Crick DNA双螺旋中,下列哪项是正确的碱基配对………………………………………(A)(A) 腺嘌呤、胸腺嘧啶(B) 腺嘌呤、尿嘧啶(C) 鸟嘌呤、胸腺嘧啶(D) 腺嘌呤、鸟嘌呤8. RNA的二级结构的特怔是……………………………………………………………………………(C)(A) B-型双螺旋(B) A-型双螺旋(C) 局部双螺旋(D) Z-型双螺旋9. 组成核酸的核苷酸之间彼此连接的化学键是…………………………………………………………(A)(A)磷酸二酯键(B)氢键(C) C-C键(D) 范德华力10. 如果物种甲的DNA的Tm值比物种乙的DNA的Tm值低,那么,物种甲和物种乙的DNA中AT含量的高低是………………………………………………………………………………………………………(C )(A)甲<乙(B)甲=乙(C)甲>乙(D)不能肯定11. 关于酶的描述,哪一项是正确的…………………………………………………………………………(B)(A) 所有的酶都含有辅基或辅酶(B) 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C) 酶能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从而加速反应的进行(D) 都具有立体异构专一性12. 同工酶是指………………………………………………………………………………………………(B)(A) 活性中心中的必需基团相同的一组酶(B) 功能相同而酶分子结构不同的一组酶(C) 功能和性质都相同的一组酶(D) 功能不同而酶分子结构相似的一组酶13. 关于酶活性中心的叙述,哪项不正确…………………………………………………………………(D)(A) 酶的活性中心包括结合部位和催化部位(B) 酶原激活实际上就是完整的活性中心形成的过程(C) 当底物分子与酶分子接触时,可引起酶活性中心构象改变(D) 多肽链一级结构上相邻的几个氨基酸残基相对集中,形成酶的活性中心14. 酶的K m值大小与下列哪一项有关……………………………………………………………………(C)(A) 酶浓度(B) 底物浓度(C) 酶性质(D) 以上均有关15. 生物素是下列哪种化合物的辅基………………………………………………………………………(B)(A) CoA (B) BCCP (C) CAP (D) ACP16. 下列哪种化合物不含高能键…………………………………………………………………………(C)(A)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B) ADP (C) 6-磷酸葡萄糖(D) 乙酰辅酶A17. 下列化合物中哪一种是氧化磷酸化的解偶联剂……………………………………………………(A)(A) 2,4-二硝基苯酚(B) 寡酶素(C) 鱼藤酮(D) 抗霉素A18. 电子传递链中唯一的非蛋白质组分是………………………………………………………………(B)(A) 细胞色素(B) 泛醌(C) 复合物I (D) 复合物II19. 原核生物体内,一分子葡萄糖经彻底氧化分解,产生A TP分子数是……………………………(B)(A) 36 (B) 38 (C) 18 (D) 1920. 下列反应中哪一个伴随着底物水平磷酸化…………………………………………………………(C)(A) 葡萄糖→ 6-磷酸葡萄糖(B) 琥珀酸→延胡索酸(C) 1, 3-二磷酸甘油酸→ 3-磷酸甘油酸(D) 苹果酸→草酰乙酸21. 与密码子AUC相对应的反密码子是………………………………………………………………(C)(A) UAG (B) TAG (C) GAU (D) GAT22. 大肠杆菌细胞中,若以活化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一段肽链fMet-Ser-Ala-Arg-Lys至少需要消耗几分子GTP?………………………………………………………………………………………………………(A)(A) 9 (B) 10 (C) 19 (D) 2023. 转录时RNA的延伸方向及翻译时多肽链的延伸方向分别为………………………………………(B)(A) 3′→5′;N端→C端(B) 5′→3′;N端→C端;(C) 3′→5′;C端→N端(D) 5′→3′;C端→N端24. 在大肠杆菌肽链合成的延伸阶段,核糖体移位需要下列哪一种蛋白因子参与……………………(B)(A) IF3 (B) EF-G (C) EF-Tu (D) RF125. 在原核生物的蛋白质生物合成中,起始密码子为……………………………………………………(A)(A) AUG (B) UAA (C) UAG (D) UGA26. 复制中单链结合蛋白的符号常表示为…………………………………………………………………(C)(A) IF (B) rep (C) SSB (D) EF-G27. DNA合成时,前导链和滞后链延长方向正确的一组是………………………………………………(B)(A) 5′✂3′,3′✂5′;(B) 5′✂3′,5′✂3′;(C) 3′✂5′,5′✂3′;(D) 3′✂5′,3′✂5′28. DNA切除修复中的主要酶是……………………………………………………………………………(A)(A) DNA聚合酶I (B) DNA聚合酶II (C) DNA聚合酶III (D) DNA重组酶29. 能够参与转录终止的因子是……………………………………………………………………………(D)(A) DnaB (B) σ(C) RF (D) ρ30. 关于转录叙述错误的是…………………………………………………………………………………(B)(A) 启动子序列有多种形式(B) 转录延长阶段由RNA聚合酶全酶完成(C) 转录酶具有解旋、解链功能(D) 转录终止子具有富含GC的回文序列31. 属于蛋白质变性的是……………………………………………………………………………………(B)(A) 一级结构改变(B) 空间构象破坏(C) 分子量改变(D) 蛋白质水解32. 谷氨酸的pK′1(-COOH)为2.19,pK′2(-NH3+)为9.67,pK′R(-COOH)为4.25,其pI是……………(B)(A) 4.25(B) 3.22(C) 6.96(D) 5.9333. 不能形成α-螺旋结构的氨基酸残基是………………………………………………………………(C)(A) 亮氨酸(B) 丙氨酸(C) 脯氨酸(D) 谷氨酸34. 蛋白质处于等电点时,蛋白质分子的………………………………………………………………(D)(A) 稳定性增加(B) 溶解度最大(C) 表面净电荷增加(D) 溶解度最小35. 在寡聚蛋白质中,亚基间的立体排布、相互作用以及接触部位间的空间结构称之谓……………(C )(A) 二级结构(B) 三级结构(C) 四级结构(D) 变构现象36. 催化5-磷酸核酮糖变成5-磷酸木酮糖的酶是…………………………………………………………(D)(A) 转酮酶(B) 转醛酶(C) 磷酸核糖异构酶(D) 磷酸戊糖表异构酶37. 不符合β-淀粉酶作用特性的是…………………………………………………………………………(C )(A) 淀粉外切酶(B) 水解α-1, 4糖苷鍵(C) 水解α-1, 6糖苷鍵(D) 水解产物是麦芽糖38. 1mol G-6-P通过HMP途径彻底氧化成CO2产生的NADPH的mol数为…………………………………(D)(A) 2 (B) 4 (C) 6 (D) 1239. 下列什么酶不参与柠檬酸循环………………………………………………………………………(B)(A) 延胡索酸酶(B) 柠檬酸裂解酶(C) 异柠檬酸脱氢酶(G) 苹果酸脱氢酶40. 需要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参与的途径有………………………………………………………………(A)(A) EMP途径(B) TCA循环(C) HMP途径(D) 乙醛酸循环二、名词解释(8题, 每题2分, 共16分)(参考答案)1.酶比活力: 酶活力/mg蛋白2.密码子: 存在于mRNA能编码蛋白质中特定氨基酸的核苷酸三连体3.肉毒碱穿梭: 脂肪酸在β-氧化前先合成脂酰-CoA,此过程发生在胞质内,而β-氧化发生在线粒体内, 因此需要肉毒碱穿梭系统将胞质内的脂酰-CoA运输到线粒体内4.底物水平磷酸化: 底物氧化过程中将产生的能量直接用于ADP的磷酸化, 形成ATP5.减色效应: 在DNA复性过程中, 由于重新形成双螺旋结构, 导致A260的吸收值减少6.蛋白质一级结构: 指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序7.半不连续复制: DNA复制中,先合成一条连续的先导链, 同时合成一条不连续的滞后链的方式8.能荷:[A TP]+0.5[ADP]/ [ATP]+[ADP]+ [AMP]三、用结构式写出酶所催化的反应(辅酶及核苷酸可用代号表示)(4题, 每题3分, 共12分)1. 苹果酸脱氢酶2. 异柠檬酸裂解酶异柠檬酸→乙醛酸+琥珀酸3. 6-磷酸葡萄糖酸内酯酶4. 丙酮酸激酶PDP + ADP →丙酮酸+ ATP四、问答题(3题, 每题6分, 共18分)1. DNA双螺旋模型的要点与主要生物学意义?A-T, G-C;沿中心轴右螺旋;两条反向平行链等2. 简述三种RNA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的作用mRNA, 合成蛋白质的模板;tRNA, 携带氨基酸;rRNA, 合成蛋白质场所3. 在天然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中, 请写出下列氨基酸的英语缩写: 芳香族氨基酸、含硫氨基酸、含亚氨基的氨基酸。

《酶工程》考试问答题总结(含答案)

《酶工程》考试问答题总结(含答案)

《酶工程》考试问答题总结(含答案)1、利用微生物生产酶制剂的优点是什么?对产酶菌种的要求是什么?答:优点:1)微生物种类多,酶种丰富,且菌株易诱变、可变。

2)微生物繁殖速度快,生产周期短,生产能力强,产酶量高。

3)易分离提取,特别是胞外酶。

4)原料来源广泛,价格便宜,生产成本低。

5)容易实现大规模机械化,自动化连续化工生产。

6)可利用生物工程新技术,选育新菌种,提高产酶量,增加酶种。

要求:1)不是致病菌,在系统发育上,最好与病原体无关。

在食品与医药方面注意安全性。

2)能够利用廉价原料,发酵周期短,产酶量子。

3)菌种遗传性要稳定,不易变异退化,不易感染噬菌体,保证生产的稳定重要性。

4)最好选用产胞外酶的菌种,有利于酶的分离,回收率高。

2、酶分子修饰的原因、目的和基本原理是什么?主要的修饰方法是什么?答:原因:(1)活力问题:酶目前来源是生物材料,生物技术和产量有限,活力不高。

(2)稳定性问题:酶是蛋白质,一般不稳定,使酶制剂的生产,保存反应有很大不便和问题(3)具有抗原性:酶是高分子蛋白质,作为药物使用,在生物体中有抗原反应及被抗体代谢失效的危险。

(4)反应控制问题:实际反应中pH、温度等多种因素不易达到保持酶的最适合条件。

目的:提高酶活力;增强酶的稳定性;降低或是消除酶的抗原性,总之可以大大改善天然酶的不足之处,使其更适合于工业生产的应用要求。

3、酶活力测定需注意哪些问题?答:(1)测定的酶反应速度必须是初速度:一般指底物消耗量在5%以内或是食物形成占总产量的15%一下时的速度,只有初速度才与底物浓度成正比;(2)反应必定在酶最适合的反应条件下进行;(3)用反应速度对酶速度作图应将是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4)底物浓度,辅助因子浓度必定大于酶浓度;(5)测酶活力所用试剂中不应含有酶的抑制剂,激活剂。

4、简述酶提取的方法与过程。

答:1)方法:a 盐溶解提取 b 酸溶液提取 c 碱溶液提取 d 有机溶液提取。

酶工程期末考试试题

酶工程期末考试试题

酶工程期末考试试题一、选择题1、酶工程研究的主要内容是()A.酶分子的定向进化B.酶的分离、纯化及活力测定C.酶的发酵生产D.酶的化学修饰和固定化答案:A2、在酶工程中,常用的固定化方法有()A.吸附法、共价偶联法、交联法B.吸附法、共价偶联法、包埋法C.吸附法、化学修饰法、包埋法D.共价偶联法、化学修饰法、包埋法答案:B3、下列哪个不是酶工程的研究对象()A.植物酶的分离与纯化B.微生物酶的发酵生产C.酶分子的定向进化D.酶的化学修饰和固定化答案:A二、简答题1、什么是酶工程的定义?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酶工程是利用酶的催化作用,将酶进行分离、纯化、改性、合成和固定化等技术,应用于工业生产、环境保护、医药卫生等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

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酶的分离、纯化及活力测定;酶的化学修饰和固定化;酶的发酵生产;酶分子的定向进化等。

2、请简述固定化酶的概念及其制备方法。

答:固定化酶是指将水溶性的酶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固定在某种介质上,使之成为不溶于水而又有酶活性的制剂。

其制备方法包括:吸附法、共价偶联法、包埋法等。

工程光学期末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在下列光学仪器中,利用光的折射现象的是:A.平面镜B.凹面镜C.凸面镜D.透镜2、下列光学仪器中,利用光的反射现象的是:A.平面镜B.凹面镜C.凸面镜D.透镜3、在下列光学仪器中,能够缩小视觉范围的是:A.平面镜B.凸面镜C.凹面镜D.透镜4、在下列光学仪器中,利用光的折射现象的是:A.平面镜B.凹面镜C.凸面镜D.三棱镜5、下列光学仪器中,利用光的反射现象的是:A.平面镜B.凹面镜C.凸面镜D.透镜6、在下列光学仪器中,利用光的折射现象的是:A.平面镜B.凹面镜C.凸面镜D.三棱镜7、在下列光学仪器中,能够扩大视觉范围的是:A.平面镜B.凸面镜C.凹面镜D.三棱镜8、在下列光学仪器中,利用光的反射现象的是:A.平面镜B.凹面镜C.凸面镜D.三棱镜9、在下列光学仪器中,利用光的折射现象的是:A.平面镜B.凹面镜C.凸面镜D.三棱镜10、下列光学仪器中,利用光的反射现象的是:A.平面镜B.凹面镜C.凸面镜D.三棱镜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11.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_____。

酶工程试题及答案

酶工程试题及答案

酶工程试题(A)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计30分)1. 酶工程:又叫酶技术,是酶制剂的大规模生产和应用的技术。

2.自杀性底物:底物经过酶的催化后其潜在的反应基团暴露,再作用于酶而成为酶的不可逆抑制剂,这种底物叫自杀性底物。

3.别构酶;调节物与酶分子的调节中心结合后,引起酶分子的构象发生变化,从而改变催化中心对底物的亲和力,这种影响被称为别构效应,具有别构效应的酶叫别构酶4.诱导酶:有些酶在通常的情况下不合成或很少合成,当加入诱导物后就会大量合成,这样的酶叫诱导酶5.Mol催化活性:表示在单位时间内,酶分子中每个活性中心转换的分子数目6.离子交换层析:利用离子交换剂作为载体这些载体在一定条件下带有一定的电荷,当带相反电荷的分子通过时,由于静电引力就会被载体吸附,这种分离方法叫离子交换层析。

7.固定化酶:通过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将酶束缚于水不溶的载体上,或将酶束缚于一定的空间内,限制酶分子的自由流动,但能使酶发挥催化作用的酶8.修饰酶:在体外用一定的化学方法将酶和一些试剂进行共价连接后而形成的酶9.非水酶学:通常酶发挥催化作用都是在水相中进行的,研究酶在有机相中的催化机理的学科即为非水酶学10模拟酶:利用有机化学合成的方法合成的比酶结构简单的具有催化作用的非蛋白质分子叫模拟酶。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30分)1.决定酶催化活性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酶分子结构,二是反应条件。

2.求Km最常用的方法是双倒数作图法。

3.多底物酶促反应的动力学机制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序列机制,另一类是乒乓机制。

4.可逆抑制作用可分为竞争性,反竞争性,非竞争性,混合性;5.对生产酶的菌种来说,我们必须要考虑的条件有,一是看它是不是致病菌,二是能够利用廉价原料,发酵周期短,产酶量高,三是菌种不易退化,四是最好选用能产生胞外酶的菌种,有利于酶的分离纯化,回收率高。

6.酶活力的测定方法可用终止反应法和连续反应法。

7.酶制剂有四种类型即液体酶制剂,固体酶制剂,纯酶制剂和固定化酶制剂。

林业生物技术复习资料.doc

林业生物技术复习资料.doc

林业生物技术复习资料.doc《林业生物技术》复习重点一、概念与名词1、植物离体快速繁殖——又称微快繁,简称微繁,应用植物细胞的“全能性”理论,在无菌条件下,把离体的植物器官(如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组织(如花药、胚珠、形成层、皮层、胚乳等),放在人工控制的环境中,使其分化、繁殖,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遗传性一致的完整新植株的技术。

是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进行的一种营养繁殖方法,是常规营养繁殖方法的一种扩展与延伸。

2、试管外生根技术——试管外生根技术是指将组织培养茎芽的生根诱导与驯化培养结合在一起,直接将茎芽扦插到试管外有菌环境中,边诱导生根边驯化培养。

该方法舍弃了组织培养苗在试管内生根这一环节,不仅避开了瓶内生根难的问题,同时也大大缩短了育苗周期和节省了育苗成本。

3、林业生物技术——应用自然科学及工程学原理,依靠森林植物、动物、微生物作为反应器将物料加工转化,规模化生产和提供人们所需的生态环境、生物质产品和公益性服务的科学技术。

(P8)4、细胞全能性——是指植物细胞具有发育成一个完整植株的全部遗传信息,在适当条件下能够形成完整植株。

(P26)5、组织培养——组织培养是指将植物的形成层组织、分生组织、表皮组织、薄壁组织和各种器官组织以及愈伤组织进行离体培养的技术。

6、胚珠培养——胚珠培养是将授粉的子房在无菌条件下解剖后,取胚珠置于培养基中培养的过程。

有时也把胚珠连同胎座一起取下来培养。

7、离体叶的培养——在自然界,很多植物的叶具有强大的再生能力,能从叶片产生不定芽的植物,离体叶培养指包括叶原基、叶柄、叶鞘、叶片、子叶在内的叶组织的无菌培养。

它大多经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再由愈伤组织分化出茎和根。

其中叶片培养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8、植物细胞工程——植物细胞工程是植物生物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离体培养条件下,在细胞水平上对植物材料进行遗传操作的技术,即对植物体的任何一个部分(器官、组织、细胞、原生质体)进行离体诱导使其称为完整植株的技术。

酶工程期末复习T

酶工程期末复习T

一、名词解释(10*2’)1.酶(Enzyme):具有生物催化功能的生物大分子,按照其化学组成,可以分为蛋白类酶(P酶)和核酸类酶(R酶)两大类别。

蛋白类酶主要由蛋白质组成,核酸类酶主要由核糖核酸(RNA)组成。

2.酶工程(Enzyme Engineering):从应用目的出发研究酶,在一定的生物反应装置中利用酶的催化性质,将相应原料转化成有用的物质的过程,是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3.单体酶:以一个独立的三级结构为完整生物功能分子的最高结构形式的酶。

4.寡聚酶:以一个独立的四级结构为完整生物功能分子的最高结构形式的酶。

5.多酶复合体:由多种酶彼此镶嵌成一个功能完整的具有特定结构的复合体,它们相互配合依次进行,催化连续的一系列相关反应。

6. 酶活力(enzyme activity):酶催化底物发生化学反应的能力。

测定酶活力,实际上就是测定酶促反应进行的速度。

7. 酶单位: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时间内将一定量的底物转化为产物所需的酶量。

酶含量用每克酶制剂或与每毫升酶制剂含多少酶单位来表示(U/g或U/m1)。

8. 酶的比活力:每毫克酶蛋白(酶制剂)所含的酶活力单位数称为酶的比活力(specific activity),用U/mg蛋白表示。

9.蛋白质分子设计:通过蛋白质模型和结构预测来构建具有新功能的蛋白质的技术。

10.蛋白质工程:是指基于蛋白质结构功能的研究结果,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造现有蛋白质和设计制造新蛋白质,因而也称为第二代基因工程。

11.操作基因:可以与调节基因产生的变构蛋白(阻遏蛋白)中的一种结构结合,从而操纵酶生物合成的时机和合成速度。

12.调节基因:可产生一种阻遏蛋白,是一种有多亚基组成的变构蛋白,它可以通过与某些小分子效应物(诱导物或阻遏物)的特异结合而改变其结构,从而改变它与操纵基因的结合力。

13.蛋白质化学修饰:凡是通过活性基团的引入或去除,而使蛋白质一级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称为蛋白质的化学修饰。

酶工程期末考试试题

酶工程期末考试试题

酶工程期末考试试题酶工程期末考试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哪个选项不是酶的特性?(C) A. 高效性 B. 专一性 C. 稳定性 D. 作用条件温和2、酶工程的基本步骤包括哪些?(ABCD) A. 酶的提取和纯化 B. 酶的固定化 C. 酶的修饰和改造 D. 酶的应用3、下列哪个选项不是酶的分类?(D) A. 氧化还原酶 B. 转移酶 C. 合成酶 D. 蛋白质酶二、简答题1、请简述酶的作用机制,并说明其在生物体内的生理意义。

2、比较酶的固定化和游离酶的优缺点,并说明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3、请描述酶的改造技术和应用前景。

三、综合题1、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比较固定化酶和游离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效率。

实验方案应包括实验材料、方法、结果和讨论。

2、在环境保护领域,酶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请结合实际案例,说明酶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及其作用机制。

四、论述题1、请论述酶工程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2、从酶的发现到酶工程的发展,说明了生物技术的巨大潜力。

请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对生物技术的认识和感受。

五、实验操作题请设计一个实验,验证酶的催化作用。

实验步骤应包括实验材料、方法、结果和讨论。

反应工程期末考试试题反应工程是一门涉及化学反应动力学、化工传递过程和系统工程等多个学科的综合性课程。

在本门课程的期末考试中,我们将考察学生在反应工程方面的掌握程度和理解能力。

以下是本次考试的部分试题。

一、选择题1、在一个化学反应中,反应速率与反应物的哪些因素有关? A. 浓度 B. 压力 C. 体积 D. 温度2、哪种反应器类型适用于高转化率和高选择性的反应? A. 釜式反应器 B. 固定床反应器 C. 流化床反应器 D. 塔式反应器3、对于一个放热反应,如果想提高反应速率,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A. 提高反应物浓度 B. 降低反应温度 C. 提高压力 D. 增加催化剂二、填空题1、反应工程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和 __________。

酶工程期末试题及答案

酶工程期末试题及答案

酶工程期末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酶的生物学特性主要包括以下哪几个方面?A. 底物特异性、活性、稳定性B. 底物特异性、酶动力学、催化机制C. 底物特异性、酶结构、酶动力学D. 活性、酶结构、稳定性答案:C2. 酶工程是指通过修改酶的______或______,以获得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新酶或改良酶。

A. 基因、活性B. 底物、酶动力学C. 序列、特异性D. 结构、功能答案:D3. 以下哪种方法可以用来产生酶突变体?A. 随机突变B. 在体突变C. 平板筛选D. 扩增酶链式反应答案:A4. 下列哪个条件不会影响酶的活性?A. 温度B. pH值C. 底物浓度D. 亚硝酸盐浓度答案:D5. 酶的稳定性可以通过以下哪种方式提高?A. 改变酶的底物亲和力B. 改变酶的催化速率C. 降低酶的温度D. 增加酶的抗氧化性答案:D6. 合成酶通常通过以下哪种方法获得?A. 改造已有酶催化活性B. 随机突变C. 基因工程D. 酶酶法答案:C7. 酶的底物特异性是指酶对于底物的______。

A. 适应性B. 吸附性C. 形状选择性D. 结构靶标答案:C8. 酶的酶动力学主要包括以下哪几个参数?A. 反应速率、催化常数B. 酶底物复合物形成速率、酶解离速率C. 反应速率、底物浓度D. 酶底物复合物形成速率、底物浓度答案:B9. 酶的活性可以通过以下哪种方式测定?A. 浓度法B. 比色法C. 比重法D. 酶动力学法答案:D10. 下列哪个因素不会影响酶的催化效率?A. 底物浓度B. 金属离子浓度C. pH值D. 反应温度答案:B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请简要阐述酶的催化机制。

答案:酶通过提供催化反应所需的活化能来加速生物化学反应的进行。

酶与底物发生相互作用,形成酶底物复合物,从而降低反应的能垒,加快反应速率。

酶的催化机制包括亲和力催化和过渡态催化。

亲和力催化是指酶通过与底物形成非共价相互作用来促进反应的进行,如氢键、离子键等。

《酶工程》总复习整理

《酶工程》总复习整理

《酶工程》总复习整理生物酶工程主要研究内容(1)用基因工程技术大量生产酶(克隆酶)如:尿激酶原和尿激酶是治疗血栓病的有效药物。

用DNA重组技术将人尿激酶原的结构基因转移到大肠杆菌中,可使大肠杆菌细胞生产人尿激酶原,从而取代从大量的人尿中提取尿激酶。

(2)用蛋白质工程技术定点改变酶结构基因(突变酶)如:酪氨酰-tRNA合成酶,用Ala5(第5位的丙氨酸)取代Thr51(第51位的丝氨酸),使该酶对底物ATP的亲和力提高了100倍。

(3)设计新的酶结构基因,生产自然界从未有过的性能稳定、活性更高的新酶。

酶工程原理和基本过程菌种→扩大培养→发酵→发酵酶液→酶的提取→酶成品↓原料→前处理→杀菌→酶反应器←酶的固定化↓反应液→产品提取→产品●世界三大酶制剂公司Novo Nordisk (丹麦)Genencor International(美国杰能科国际公司)Cuitor(芬兰)●三大公司销售额占世界总额的70%2、米氏常数的意义Km:米氏常数,物理意义为反应速率为最大速率Vmax一半时底物的浓度,单位与底物浓度同(1)Km 是酶的一个特性常数,Km大小只与酶性质有关,而与酶浓度无关。

当底物确定,反应温度,pH及离子强度一定时,Km值为常数,可用来鉴别酶。

Km一般在1×10-6~10-1mol/L之间不同的酶Km 值不同,测定Km要在相同测定条件(pH、温度、离子强度)下进行。

(2)Km 值可用于判断酶的专一性和天然产物,若一个酶有几种底物就有几个Km值,其中Km值最小的底物称为该酶的最适底物,又称天然底物。

(3)可近似表示酶与底物亲和力的大小。

真正表示酶与底物亲和力为Ks =k2/k1(注 Km = k2+k3/ k1)(4)已知Km可由[S]计算v,或由v计算[S]。

酶活力是指一定条件下,酶所催化的反应初速度;酶催化反应速度用单位时间内底物的减少量或产物的增加量来表示。

V=-dS/dt=dP/dt二、酶的活力单位:表示酶活力大小所用的两个国际单位1IU:在最适反应条件下,每分钟催化1μmol底物转化为产物所需的酶量,称一个IU。

南京林业大学酶工程期末考试重点(生物技术专业)

南京林业大学酶工程期末考试重点(生物技术专业)

1、酶的特点和米氏方程式的推导。

酶是生物体内进行新陈代谢不可缺少的受多种因素调节控制的具有催化能力的生物催化剂。

酶催化作用特点:(一)酶和一般催化剂的共性:①用量少而催化效率高;②不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③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二)酶作为生物催化剂的特点:①用量少而催化效率高;②专一性高;③反应条件温和;④可调节性。

2、米氏常数的测定和意义。

答:测定:基本原则:将米氏方程变化成相当于y=ax+b的直线方程,再用作图法求出Km。

意义:①当v=Vmax/2时,Km=[s](Km的单位为浓度单位)。

②是酶在一定条件下的特征物理常数,通过测定Km的数值,可鉴别酶。

③可近似表示酶和底物亲和力,Km愈小,E对S的亲和力愈大;Km愈大,E对S的亲和力愈小。

④在已知Km的情况下,应用米氏方程可计算任意[S]时的V,或任意V下的[S](用Km的倍数表示)。

3、可逆抑制的种类和判别。

答:①竞争性抑制:某些抑制剂的化学结构与底物相似,因而能与底物竟争与酶活性中心结合。

当抑制剂与活性中心结合后,底物被排斥在反应中心之外,其结果是酶促反应被抑制了。

特点:Km变大,酶促反应速度减小;②非竞争性抑制:酶可同时与底物及抑制剂结合,引起酶分子构象变化,并导至酶活性下降。

由于这类物质并不是与底物竞争与活性中心的结合,所以称为非竞争性抑制剂。

特点:Km虽然不变,但由于Vmax减小,所以酶促反应速度也下降了;③反竞争性抑制:抑制剂仅能与酶底物复合物结合,但ESI不能转化为产物P 。

特点:Km变小,Vmax减小,斜率不变。

4、酶的分类和命名。

答:分类:氧化还原酶、转移酶、水解酶、裂合酶、异构酶、合成酶。

系统名:包括所有底物的名称和反应类型。

推荐名:只取一个较重要的底物名称和反应类型。

对于催化水解反应的酶一般在酶的名称上省去反应类型。

酶系统编号:采用四码编号方法,第一个号码表示该酶属于6大类酶中的某一大类,第二个号码表示该酶属于该大类中的某一亚类,第三个号码表示属于亚类中的某一小类,第四个号码表示这一具体的酶在该小类中的序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酶的特点和米氏方程式的推导。

酶是生物体内进行新陈代谢不可缺少的受多种因素调节控制的具有催化能力的生物催化剂。

酶催化作用特点:(一)酶和一般催化剂的共性:①用量少而催化效率高;②不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③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二)酶作为生物催化剂的特点:①用量少而催化效率高;②专一性高;③反应条件温和;④可调节性。

2、米氏常数的测定和意义。

答:测定:基本原则:将米氏方程变化成相当于y=ax+b的直线方程,再用作图法求出Km。

意义:①当v=Vmax/2时,Km=[s](Km的单位为浓度单位)。

②是酶在一定条件下的特征物理常数,通过测定Km的数值,可鉴别酶。

③可近似表示酶和底物亲和力,Km愈小,E对S的亲和力愈大;Km愈大,E对S的亲和力愈小。

④在已知Km的情况下,应用米氏方程可计算任意[S]时的V,或任意V下的[S](用Km的倍数表示)。

3、可逆抑制的种类和判别。

答:①竞争性抑制:某些抑制剂的化学结构与底物相似,因而能与底物竟争与酶活性中心结合。

当抑制剂与活性中心结合后,底物被排斥在反应中心之外,其结果是酶促反应被抑制了。

特点:Km变大,酶促反应速度减小;②非竞争性抑制:酶可同时与底物及抑制剂结合,引起酶分子构象变化,并导至酶活性下降。

由于这类物质并不是与底物竞争与活性中心的结合,所以称为非竞争性抑制剂。

特点:Km虽然不变,但由于Vmax减小,所以酶促反应速度也下降了;③反竞争性抑制:抑制剂仅能与酶底物复合物结合,但ESI不能转化为产物P 。

特点:Km变小,Vmax减小,斜率不变。

4、酶的分类和命名。

答:分类:氧化还原酶、转移酶、水解酶、裂合酶、异构酶、合成酶。

系统名:包括所有底物的名称和反应类型。

推荐名:只取一个较重要的底物名称和反应类型。

对于催化水解反应的酶一般在酶的名称上省去反应类型。

酶系统编号:采用四码编号方法,第一个号码表示该酶属于6大类酶中的某一大类,第二个号码表示该酶属于该大类中的某一亚类,第三个号码表示属于亚类中的某一小类,第四个号码表示这一具体的酶在该小类中的序号。

每个号码之间用圆点(﹒)分开。

5、酶活单位和酶活测定。

答:酶活单位:①酶活单位U: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时间内将一定量的底物转化为产物所需的酶量。

(浓度/时间)②国际酶活力单位IU:在最适条件下,每分钟内催化1umol底物转化为产物所需的酶量。

1972年定为1kat单位:每秒钟能催化1mol底物转化为产物所需的酶量。

1kat=60×106IU。

③酶的比活力:用每mg蛋白质所含酶活力单位数,比活愈大,纯度愈高。

比活力=酶活力U/mgPr=总活力U/总蛋白mg酶活力测定的步骤:①根据酶催化的专一性,选择适宜的底物,并配制成溶液。

②根据酶的动力学性质,确定酶催化反应的温度PH值、底物浓度、激活剂浓度等反应条件。

③在一定的条件下,将一定量的酶液和底物溶液混合均匀,反应时间。

④运用各种生化检测技术,测定产物的生成量或底物的减少量。

注意:若不能即时测出结果的,则要及时终止反应,然后再测定。

6、酶活性中心的定义和部位。

答:酶活性中心:酶的特殊催化能力只局限在大分子的一定区域,也就是说,只有少数特异的氨基酸残基参与底部结合及催化作用。

这些特异的氨基酸残基比较集中的区域,即与酶活力直接相关的区域,称为酶的活性部位或活性中心。

活性部位:通常分为结合部位和催化部位,前者负责与底物的结合,决定酶的专一性;后者负责催化底物键的断裂形成新键,决定酶的催化能力。

对需要辅酶的酶来说,辅酶分子或辅酶分子上的某一部分结构,往往也是酶活性部分组成部分。

7、影响酶催化作用的有关因素。

答:①底物浓度:在低底物浓度时, 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成正比,表现为一级反应特征;当底物浓度达到一定值,几乎所有的酶都与底物结合后,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值(V max),此时再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度不再增加,表现为零级反应。

②PH:在一定的pH 下, 酶具有最大的催化活性,通常称此pH 为最适 pH;pH稳定性。

③温度:一方面是温度升高,酶促反应速度加快;另一方面,温度升高,酶的高级结构将发生变化或变性,导致酶活性降低甚至丧失;因此大多数酶都有一个最适温度。

在最适温度条件下,反应速度最大。

④酶浓度:在一个反应体系中,当[S]>>[E]反应速率随酶浓度的增加而增加(v=k[E]),这是酶活测定的基础之一。

⑤抑制剂;⑥激活剂。

8、影响酶催化效率的有关因素答:(一)底物和酶的邻近效应与定向效应:酶和底物复合物的形成过程既是专一性的识别过程,更重要的是分子间反应变为分子内反应的过程。

这一过程包括:邻近效应和定向效应。

邻近效应是指酶与底物结合形成中间复合物后,使底物和底物(如双分子反应)之间,酶的催化基团与底物之间结合于同一分子而使有效浓度得以极大的升高,从而使反应速率大大增加的一种效应。

定向效应是指反应物的反应基团之间和酶的催化基团与底物的反应基团之间的正确取位产生的效应。

(二)底物的形变和诱导契合:当酶遇到其专一性底物时,酶中某些基团或离子可以使底物分子内敏感键中的某些基团的电子云密度增高或降低,产生“电子张力”,使敏感键的一端更加敏感,底物分子发生形变,底物比较接近它的过渡态,降低了反应活化能,使反应易于发生。

(三)酸碱催化:酸碱催化是通过瞬时的向反应物提供质子或从反应物接受质子以稳定过渡态,加速反应的一类催化机制。

在水溶液中通过高反应性的质子和氢氧离子进行的催化称为专一的酸碱性催化或狭义的酸碱催化;而通过H+和OH-以及能提供H+和OH-供体进行的催化称为总酸碱催化或广义的酸碱催化。

(四)共价催化:共价催化又称亲核催化或亲电子催化,在催化时,亲核催化剂或亲电子催化剂能分别放出电子或汲取电子并作用于底物的缺电子中心或负电中心,迅速形成不稳定的共价中间复合物,降低反应活化能,使反应加速。

(五)金属离子催化:金属离子以3种主要途径参加催化过程(1)通过结合底物为反应定向;(2)通过可逆的改变金属离子的氧化态调节氧化还原反应;(3)通过静电稳定或屏蔽负电荷。

(六)多元催化和协同效应(七)活性部位微环境的影响9、简述胰凝乳蛋白酶的催化反应机制。

答:胰凝乳蛋白酶选择裂解芳香族氨基酸如象Phe、Tyr羧基侧链。

其活性中心由Ser195、His57和Asp102组成。

在胰凝乳蛋白酶的催化反应中,组氨酸的咪唑基起着广义酸碱催化剂的作用,先促使Ser195的羟基亲核地附着到底物敏感肽键中的羧基原子上,形成共价的酰化中间物,在促进酰化的ES中间物上的酰基转移到水或其他的酰基受体(如醇、氨基酸等)上。

丝氨酸三残基(包括天冬氨酸和组氨酸)构成的活性中心的一部分。

组氨酸极化Ser侧链的羟基(去质子)。

底物存在时,His57侧链接受Ser195侧链羟基的质子。

因此His57是碱催化剂。

Ser195丢失氢离子,产生烷基氧离子。

烷基氧离子的亲核性比羟基大得多。

Asp102协助His57定位,通过氢键和静电相互作用使His57更能接受Ser195的质子。

10、酶活性的调节控制。

答:一、调节酶的浓度;二、通过激素调节酶活性;三、反馈抑制调节酶活性;四、抑制剂和激活剂对酶活性的调节;五、其他调节方式:通过别构调控、酶原的激活、酶的可逆共价修饰和同工酶来调节酶的活性。

11、协同效应:正协同效应:底物或调节物的结合大大增加了酶对后续底物分子的亲核性。

(S型曲线)负协同效应:底物浓度较小的范围内,酶活力上升很快,随后底物浓度虽有较大提高,但反应速率升高很小,表现为负协同。

(表现双曲线)同工酶:是指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但其蛋白质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和免疫性能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的一组酶。

酶的别构调节:酶分子的非催化部位与某些化合物可逆地非共价结合后发生构象的改变,进而改变酶活性状态,称为酶的别构调节。

1、写出谷氨酸发酵的最理想途径,说明CO2固定化反应的重要性。

答:途径:葡萄糖经糖酵解(EMP途径)和己糖磷酸支路(HMP途径)生成丙酮酸,再氧化成乙酰辅酶A(乙酰COA),然后进入三羧酸循环,生成α-酮戊二酸。

α-酮戊二酸在谷氨酸脱氢酶的催化及有NH4+存在的条件下,生成谷氨酸。

即,谷氨酸的生物合成途径包括EMP、HMP、TCA循环、DCA循环和CO2固定作用等。

重要性:体系中如果不存在CO2固定反应,则有:3/2 C6H12O6 + NH4+ == C5H9O4 N + 4 CO2 产率:147 /(180*3/2)== 54.4%体系中存在CO2固定反应,则有:C6H12O6 + NH4+ == C5H9O4 N + CO2 产率:147 / 180 == 81.7%可见,在GA的生物合成过程中,CO2固定反应对于产率的提高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实际上,发酵过程中不可能控制柠檬酸合成所需的C4二羧酸完全来自于CO2固定反应,体系也不可能完全不存在CO2固定反应,因此,GA 发酵的糖酸转化率应在:54.4%-81.7%。

2、谷氨酸产生菌之所以能够合成、积累并分泌大量的GA,其菌种内在的原因有哪些?答:①生物素缺陷型:谷氨酸产生菌大多数为生物素缺陷型,谷氨酸发酵时,通过控制生物素亚适量(贫乏量) ,引起菌种代谢失调, 使谷氨酸得到大量积累。

②具有CO2 固定反应的酶系:菌种能利用CO2 产生大量草酰乙酸, 有利于谷氨酸的大量积累。

③α-KGA脱氢酶酶活性微弱或丧失:体内α-KGA脱氢酶活性很低时,TCA循环才能够停止,α-KGA才得以积累,为谷氨酸的生成奠定物质基础。

④GA产生菌体内的NADPH氧化能力欠缺或丧失:NADPH 是α-KGA还原氨基化生成GA必须物质,而且该还原氨基化所需要的NADPH是与柠檬酸氧化脱羧相偶联的;由于NADPH的在氧化能力欠缺或丧失,使得体内的NADPH有一定的积累,NADPH对于抑制α-KGA的脱羧氧化有一定的意义。

⑤产生菌体内乙醛酸循环(DCA)的关键酶——异柠檬酸裂解酶:该酶是一种调节酶,或称为别构酶,其活性可以通过某种方式进行调节,通过该酶酶活性的调节来实现DCA循环的封闭,DCA 循环的封闭是实现GA发酵的首要条件。

糖的代谢才能沿着α - 酮戊二酸的方向进行, 从而有利于谷氨酸的积累。

⑥菌体有强烈的L-谷氨酸脱氢酶活性:α-KGA + NH4+ +NADPH == GA + NADP L-谷氨酸脱氢酶,实质上GA产生菌体内该酶的酶活性都很强,α—酮戊二酸易生成谷氨酸。

该反应的关键是与异柠檬酸脱羧氧化相偶联。

3、谷氨酸发酵过程中,生物素(V H)作用表现在那几个方面?答:GA 产生菌大都是生物素的营养缺陷型,即:VH-。

生物素对发酵的影响是全面的,在发酵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其浓度。

(一)生物素对糖代谢的影响:①VH对于糖酵解有促进作用; ②对丙酮酸的有氧氧化——乙酰辅酶A的生成也有促进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