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6 看不见的空气
粤教版科学三上第6课《看不见的空气》教学设计
粤教版科学三上第6课《看不见的空气》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粤教版科学三上第6课《看不见的空气》主要让学生认识到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的成分及其作用。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概念,如空气是一种物质、空气有质量、空气可以被压缩等。
同时,本节课还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及动手实验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对物质有一定的了解,如水、土地、石头等。
但是,他们对空气这种无形的物质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直观的教具和生动的讲解,让学生感受到空气的存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的成分及其作用;学会用实验方法探究空气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关爱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存在及其作用。
2.实验探究空气的性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的场景,让学生感受空气的存在。
2.实验教学法:通过动手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空气的性质。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气球、塑料袋、玻璃管、水槽等。
2.学具:每位学生准备一个气球和一个塑料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吹气球、塑料袋装空气等,让学生感受到空气的存在。
提问:你们知道空气是什么吗?空气有什么作用?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空气的成分及其作用,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知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如用玻璃管吹气,观察气泡的产生;将气球放在水槽中,观察气球的浮沉等。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了空气的哪些性质?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我们可以如何保护空气?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空气的存在及其作用。
粤教版小学三年级《看不见的空气》教学课件-
《看不见的空气》微设计教学目标:1、感受空气的存在并了解其性质。
2、能用观察、动手做实验等探究活动,了解空气的性质及应用。
教学重点是通过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了解空气的性质及应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空气的性质。
教学时长:5:24教学准备:微课件教学过程:一、猜谜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课件出示: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道,说它宝贵到处有,植物动物离不了。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用猜谜语导入新课,学生兴趣浓厚,并建立对空气的初步认识,为新课奠下基础。
二、寻找空气过渡语:我们周围到处都是空气,可是它看不见也摸不着,怎样才能证明空气确实存在呢?1、课件出示科学课本中小伙伴证实空气存在的活动。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其他办法: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找到空气呢?【设计意图】《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鼓励儿童通过动手动脑“学”科学。
本环节通过观察证实空气存在的现象,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发现生活中证实空气存在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的精神。
三、捕捉空气过渡语:我们成功证实空气的存在,你们想不想把它捉住呢?你认为有哪些办法呢?1、教师提示可以用塑料袋、吸管、针筒、小杯等身边的材料捕捉空气。
2、课件出示一些捕捉空气的现象。
【设计意图】生活实际中蕴含着科学道理,利用科学道理解释生活现象。
让学生从科学探究再次回到生活中来,发现生活中捕捉空气的现象,使学科学转变为用科学。
四、探究性质过渡语:人们捕捉空气为了更好地他那就空气的实验探究空气的性质。
今天我们也来探究探究好吗?1、教师用塑料袋捕捉空气,课件逐步探究空气的性质。
①敲一敲,听听它的声音。
②用手摸一摸、压一压、拍一拍、抱一抱有什么感觉呢?③捏一捏,再放松有什么现象?④用铅笔把塑料袋刺穿,手放在洞口有什么感觉,把鼻子靠洞口闻一闻有什么感觉?过渡语:同学们,空气除了以上的性质外,还有其他的性质,你们想知道吗?2、课件演示:在玻璃杯里放进一张纸,然后将杯子直插在水槽里。
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六课:看不见的空气教案和教学反思
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六课:看不见的空气教案和教学反思教材分析一、空气无处不在,它既看不见,有摸不着。
空气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呢?这种物质有什么性质呢?它和咱们生活有什么关系?本单元确实是通过观看、实验、搜集资料等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了解和熟悉空气的性质与用途,了解生命之源,初步形成爱惜空气环境的意识。
二、本节课我从证明空气存在的活动入手,让学生利用各类感觉器官了解“空气在哪里?”通过“捕捉空气”和“转空气”的进程,在体会科学探讨进程的同时,熟悉空气具有占据空间和能够流动的性质。
学情分析1.空气在咱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从与学生的谈话当中了解到学生已经对空气的概念比较熟悉,它的一些性质也略知一二。
同时他们又喜爱动手操作,喜爱实验,如此我设计实验将会给他们带来专门大的吸引力,激起他们学习的爱好。
2.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对空气有必然的熟悉,但实验的操作性不高,对问题的探讨深度不够,因此该课时的教学应以引导为主,实验为重3.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一道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去探讨空气的质量。
教学目标一、能用简单的方式证明空气的存在。
二、通过观看、实验等探讨活动,了解空气的性质及应用。
3、从已有的体会入手,并运用对照的方式,进一步熟悉空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观看、体会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的性质和应用。
教学难点:鼓舞学生自主探讨空气的存在,并用简单的方式来证明,探讨空气的性质。
教材分析一、空气无处不在,它既看不见,有摸不着。
空气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呢?这种物质有什么性质呢?它和咱们生活有什么关系?本单元确实是通过观看、实验、搜集资料等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了解和熟悉空气的性质与用途,了解生命之源,初步形成爱惜空气环境的意识。
二、本节课我从证明空气存在的活动入手,让学生利用各类感觉器官了解“空气在哪里?”通过“捕捉空气”和“转空气”的进程,在体会科学探讨进程的同时,熟悉空气具有占据空间和能够流动的性质。
学情分析1.空气在咱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粤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6.《看不见的空气》说课
6.《看不见的空气》说课尊敬的各位评委:我是来自同江市第一小学的科学教师。
我将要说课的内容是《看不见的空气》。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看不见的空气》是粤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认识空气》单元的第一课,本课从证明空气存在的活动入手,让学生利用各种感觉器官了解“空气在哪里?”;通过“捕捉空气”和“转移空气”的过程,在体会科学探究过程的同时,认识空气具有占据空间和可以流动的性质;再通过给篮球打气和挤压注射器里面的空气的实验,让学生知道空气具有可被压缩这一性质,并能将其性质与用途联系起来:在“比较空气和水有什么不同”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空气,并能用语言描述所了解的空气;二、说学生:本课为“认识空气”第1课时,是学生探究空气这种自然物质的起始课。
“空气”对学生来讲并不陌生,但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这种物质有什么样的性质。
这些问题都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本课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感官)直接感觉及(借助媒体、实验)间接感觉: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及空气实实在在存在着、空气能占据空间、会流动等属性。
同时让学生在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活动中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遵循课标精神,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感受空气的存在并了解其性质。
2.通过探究活动发现空气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3.知道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培养目标:1.能用多种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2.学会利用多种感觉器官进行观察,学会进行分析并利用实验进行验证。
3、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对事物的进一步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培养探究事物的精神。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平常的小事,交流在观察中发现的现象,并尝试说出从观察中所感悟到的科学道理。
四、说教学方法:基于上述教材分析,我根据自己对研究性学习,“启发式”教学模式和新课程改论认识,结合本校学生实际,将从以下几点展开教学:1、创设问题情景,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
三年级科学看不见的空气说课稿
三年级科学看不见的空气说课稿三年级科学看不见的空气说课稿三年级科学看不见的空气说课稿2020-04-22说课稿三年级科学看不见的空气说课稿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科学看不见的空气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看不见的空气》粤教科技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认识空气》单元第六课,我上的是第一课时。
本课以学生探究为核心,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对空气进行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创新思维。
本课教学设计中,我从证明空气存在的活动入手,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空气的存在;通过“捕捉”空气和移动空气的活动,让学生认识空气占据体积和可以流动的性质。
学生在课堂上经历了提问、观察、实验、讨论、交流等科学探究活动,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培养了科学的情感和态度。
一、我确定的教学方向——三目标一重点 1、科学知识目标:能用简单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通过各种实验活动,认识空气的性质。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小组合作的团队精神,乐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素养。
4、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探究活动,了解空气的存在、流动及空气占据的’空间。
二、我设计的教学流程——三活动一讨论活动一:空气在哪里?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会用间接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学生认识到空气这种物质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确确实实是存在的。
活动二:“捕捉”空气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将空气装起来,然后充分运用感官去感觉空气,使学生对空气形成多方面的感性认识。
再让学生用口头语言把自己的感觉描述出来,通过描述,学生头脑中的空气会由零散的表象向概念化的方向发展。
活动三:转移空气。
通过本活动,学生可以清楚观察到:气泡的上升和杯子水面的下降,领悟到空气是能够的转移,进而进一步认识到空气是可以流动的。
《看不见的空气》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科学》第三单元《认识空气》第6课《看不见的空气》。
【教材分析】空气无处不在,它既看不见,也摸不着。
空气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呢?这种物质有什么性质呢?它和我们生活有什么关系?本节课就是通过观察、实验等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空气的性质与用途,了解生命之源,初步形成爱护空气环境的意识。
【学情分析】空气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对空气有一定的认识,从与学生的谈话当中了解到学生们已经对空气的概念比较熟悉,它的一些性质也略知一二。
但学生们对空气的认识是零散的、不完整的、缺乏系统的知识结构,同时他们又喜欢动手操作,喜欢实验,于是我设计了一些实验将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吸引力,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设计理念】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对“空气”有一定的认识,但并没有真正研究过它。
本节课借助学生对空气已有的了解,以“看不见的空气”为探究内容,指导学生通过“空气在哪里?”,“捕捉空气”,“空气占据空间吗?”等一系列实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空气的存在,进一步用多种方法来认识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同时,通过实验来让学生了解空气占据空间、会流动、能被压缩等性质,最后用玩气球游戏来加深理解所学的知识,认识到知识的奇妙。
这样的教学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又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另外,同学们在探究过程中,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提高了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使学生知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并且占据空间的气体。
空气没有一定的形状,能流动,能被压缩的性质及其应用。
能力目标:使学生通过探究空气的性质及其应用过程,培养他们利用多种感官认识事物的能力,同时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实验能力、合作能力和整理实验信息的能力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在观察和实验过程中,认真、细心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体会科学技术就在我们的身边,科学技术能改善我们的生活。
【精选】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6 看不见的空气》教案|粤科版
《6 看不见的空气》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用各种简单的方法(实验)来说明空气的存在。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动手做实验等探究活动,更好地了解空气的性质及应用。
2、从已有的经验入手,并运用对比的方法,进一步认识空气。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及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各种的实验活动来认识空气的性质。
难点:如何将学生的学习欲望转变为探究式学习的动力,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去探究空气的性质。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问题1:高空中降落伞像一朵“盛开”的花,是什么东西使降落伞撑开呢?问题2:如果是空气,那空气又在哪里呢?从而引出本节研究的课题“看不见的空气”(二)新课教学活动1 :空气在哪里导入:播放“把海绵放进水里”视频。
提问:影片里你们能找到空气在哪里吗还有哪些方法能找到空气在哪里目的:通过视频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联想起生活经验,找到更多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活动2:“捕捉”空气提问:空气就在我们的身边,你能用塑料袋把空气"逮住"放到我们面前吗活动:学生用塑料袋收集空气。
观察:请大家参照教科书第46页的方法来感觉空气是怎样的。
交流: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归纳:空气是无色,无味,可以流动,有弹性,能变形的。
目的: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方法将空气装满塑料袋;通过让学生拍一拍,敲一敲等方法,利用感觉来认识空气的性质。
活动3:转移空气实验:讲解实验步骤;学生进行实验。
(1)把玻璃杯横放在水槽中,待玻璃杯中进满水后,再将玻璃杯慢慢倒着竖起来,并提起来一部分,使杯口不要露出水面。
(2)将一个装满空气的空饮料瓶倒立着放入水里,斜插到玻璃杯口的下面,并慢慢倾斜饮料瓶。
交流:我们在水中看到了什么它是什么它在水中是怎样移动的通过活动,你发现了什么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看到空气转移,从而认识到空气是可以流动的。
活动4:压缩空气通过给篮球打气的活动,启发学生初步感知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三年级科学教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看不见的空气-“百校联赛”一等奖
《看不见的空气》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小学科学粤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课《看不见的空气》第1课时。
教材分析:“看不见的空气”是小学科学粤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空气》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指导学生了解和认识空气的性质,学生能找到间接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并了解人类对空气性质的利用。
学情分析: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对空气有一定认识,但实验的操作规范性不高,对问题的探究深度不够,所以该课时的教学应以引导为主,实验为重。
让他们亲历自己动手、动脑实验等过程,充分发挥他们在科学学习上的主动性与能动性。
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的存在并了解其性质,知道空气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2)能用多种方法、多种感觉器官认识空气的性质,学会分析并利用实验进行验证,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3)体验科学的实验乐趣,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养成严谨的科学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及应用。
教学难点:空气占据空间,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去探究空气的性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纸扇子、风车、空塑料瓶子、小砖块、气球、保鲜袋、水槽等。
学生准备:笔、保鲜袋等。
教学过程:一、猜谜语,引出课题师出示谜语:“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道,说它宝贵到处有,动植物都离不了”。
(预设)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试着猜出谜底空气。
谈话: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那同学们,你们见过空气吗它是什么样子的呢大家讨论一下。
师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六课《看不见的空气》。
师板书课题:看不见的空气。
二、联系实际,认识空气1、空气在哪里师提问:我们周围到处都是空气,可是它看不见也摸不着,怎样才能证明空气确实存在呢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回答。
2、实验操作认识空气师: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纸扇子、纸风车、小砖块、水槽以及空塑料瓶子,同学们能用这些材料证明空气的存在吗怎样证明学生分小组做实验,注意小组合作,观察现象。
师: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学生小组交流看到的现象。
三年级科学上册《看不见的空气》教学设计
难点
学会对比的方法。
教具学具
注射器、橡皮
教法学法
观察、分析、实验教学环节教师源自导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教后反思
一、交流引入
创设情境
二、激发兴趣
引学达标
三、质疑解析
延伸目标
四、智能练习
达成目标
五、精炼回顾
再现目标
师:瘪了的篮球通过打气会鼓起来,说明了什么?(空气占据空间),那么给篮球打了很多气为什么篮球没有继续长大,打进的气到哪里去了?
2.请学生汇报自己的方法,并说说怎样能证明自己捉到的确实是空气。
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1.师:旋紧盖的空瓶不能捏瘪,请同学们思考这说明了什么?还有什么方法能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2.师演示实验:“纸团不湿”的实验。
1.师:大家知道水也会占空间,我们可以将瓶子里的水装入到烧杯中,空气也占据空间,那么有没有办法将一个瓶内的空气转移到这个烧杯里呢?
能用简单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重点
能用简单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难点
实验活动。
教具学具
矿泉水瓶
教法学法
观察、实践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教后反思
一、交流引入
创设情境
二、激发兴趣
引学达标
三、质疑解析
延伸目标
四、精炼回顾
再现目标
1.师:拿一旋紧盖装满水的矿泉水瓶,问学生里面装有什么?能不能捏瘪?
课题
6.看不见的空气
课型
新授
课时
3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通过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了解空气的性质及应用。
三年级科学教案-看不见的空气-全国优质课一等奖
6看不见的空气教案一、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他们希望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经历思考来理解现象产生的原因,来总结出其中规律。
但毕竟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实验探究的过程还不是很熟悉,动手操作能力也没有那么强,可能会对课程当中的实验探究造成一定的延滞。
因此本节课重点在培养学生如何通过实验探究而获取空气性质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小学科学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应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因此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三方面入手来设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用各种简单的方法(实验)来感知空气的存在。
2.通过探究活动发现空气能占据空间、空气具有流动性。
3.知道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1.能用多种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2.学会利用多种感觉器官进行观察,学会进行分析并利用实验进行验证。
3.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对事物的进一步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能力,学会交流、概括总结所发现科学现象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讲解法、直观法、探究法、讨论法、合作法。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观察、体会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的性质和应用。
教学难点:学生如何通过探究来证明空气所具有的相关性质五、教学准备:玻璃杯、纸扇子、有孔小砖块、塑料瓶、保鲜袋、牙签、水槽、小杯子、水、纸巾、小胶瓶、针筒等。
六、教学过程:一、猜谜语导入新课:看不见摸不着,没颜色没味道,动物植物离不了,你们猜猜是什么?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拿出一个空玻璃杯,寻问里面是否装有东西?2.展示一张干纸巾,并邀请学生摸摸看。
3、老师提问学生:“如果将这干纸巾塞到玻璃杯底,然后将杯子倒扣于水中纸巾会不会弄湿呢?”4、老师进行魔术表演,然后将纸巾从杯子中取出,让同个学生再摸一遍5老师提问学生:“纸巾是干的,也就证明了水没有进入到杯子里,那是什么在阻挡水的进入呢?”6老师再次提问学生:“那一开始怎么看不见它呢?”7、老师对课体进行板书,然后引导学生提出跟本课相关的一些问题。
三年级科学教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看不见的空气-省赛一等奖
《认识空气》教学设计分宜一小帅莉一、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引领学生经历运用感官或借助其他介质观察与探究空气的过程,让他们充分感知空气。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积极的探究欲,并愿意把自己对空气的感知、认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3、科学知识:初步知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知道空气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空气要占据空间。
二、教学准备塑料袋,气球,广口瓶,风力,粉笔,纸,水槽,石头,吸管,袋子三、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PPT展示谜语(学生发言)导入课题:认识空气(二)活动1师:空气在哪(学生自由发言说找空气的方法)生体验深呼吸。
师提供材料,学生找空气。
PPT出示实验规则。
2、(出示记录表)怎么才能知道哪个组的方法多呢(指图)每个组都有这样的一个表格,大家每有一种方法可以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就记下你们用到的材料、做法、发现以及用到的感官。
(学生认真听要求)学生找空气,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找空气的过程及发现。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体会到了什么生:空气是无处不在的。
(三)活动2师:谁能用语言来描述一下空气生说,师板书。
空气: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形状透明(四)活动3师:普普通通的空气,同学们竟然有这么多的发现。
师演示,杯子装满水,丢入一块橡皮擦,发生了什么现象生:橡皮擦把水从瓶子里挤出来了,把水的地方占了。
导出:液体与固体点据空间。
老师用水槽、水、杯子、报纸来为大家表演这个小魔术。
魔术正式开始,我们先把纸巾塞到杯子的底部,压紧,使它掉不下来,然后杯口朝下,竖直、缓慢的把整个杯子压倒水中,最后竖直向上取出。
现在报纸是干的还是湿的生:干的。
师取出纸巾,让学生检验。
师:现在谁能告诉大家,报纸为什么不湿有的时候报纸为什么又会湿掉生:杯口向下的时候,里面的空间被空气占据了,水进不去,所以报纸不会湿。
师:那水为什么进不去呢生:因为空气占据了里面的位置。
教师板书:空气占据空间。
师:同学们也想试一试吗生(齐):想。
三年级科学教案-广东教育出版社广东科技出版社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看不见的空气-冠军奖
6、《看不见的空气》教学内容:看不见的空气教学目标:1、通过用各种简单的方法(实验)来说明空气的存在。
2、通过观察、动手做实验等探究活动,更好地了解空气的性质。
3、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及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各种的实验活动来认识空气的性质。
教学难点:如何将学生的学习欲望转变为探究式学习的动力,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去探究空气的性质。
教学具准备:教具与学具:ppt课件,风车,空瓶子。
每个实验小组备有杯子、集气瓶各1个,装有2/3水的水槽、小砖块各一个,塑料袋(保鲜袋)数个。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出探究的主题1、猜谜语;2、是呀!空气既然看不见,又摸不着,那它又在哪里呢这就是本节要研究的课题“看不见的空气”。
二、指导学生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探究活动(一)师:空气既看不见,摸不着,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证明空气的存在呢学生交流讨论。
让我们通过下面的两个实验来证明空气的存在。
1、把空的塑料瓶子放到水里,观察有什么现象出现2、把小砖块轻轻放到水里,观察又有什么现象出现师:同学们,上面两个实验可证明空气的存在,谁还能想出其它方法来证明空气的存在呢(二)师:在探究中我们知道周围都存在着空气。
那我们可不可以把这些空气“捕捉”到呢如果可以,那我们又用什么方法来“捕捉”空气呢谁能想出办法来学生活动:可用实验台上的材料或用其它的材料来“捕捉”空气。
师:你们刚才的发现都很好,你们所提到的都可以把空气“捕捉”到。
你们看一看、闻一闻这些空气是怎样的空气(颜色、味道、气味)你们是用了什么方法来证明你的探究中已经“捕捉”到了空气(三)师:同学们已经做了很多的实验,探究出很多问题,收获很大,老师很高兴,所以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有什么办法把纸团放到水里而且“纸团不湿”,谁想试一试实验材料:一个水槽,一个玻璃杯,一张废纸和水。
实验步骤和方法:1、把纸团紧紧塞到玻璃杯的底部。
2、倒扣直立着按入水底。
实验结果:把玻璃杯竖直提起后,再看纸团,纸团不会湿。
粤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看不见的空气》教学设计
粤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看不见的空气》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小学《科学》粤教版三年级上册安排了《认识空气》单元。
整个单元设计了“看不见的空气”、“离不开的空气”两个专题。
“看不见的空气”是《认识空气》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指导学生了解和认识空气的性质。
教材设计了空气在哪里?“捕捉”空气、空气占据空间吗?转移空气、压缩空气等几个活动。
了解空气需要从证明空气的存在开始,因此本课起着统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作用。
二、学情分析在小学阶段,孩子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小学科学教学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体验科学的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一种重要手段。
三年级是科学学科的起始年级,在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等方面刚刚起步,很多时候对需要老师的启发和引领。
同时三年级的学生可塑性很强,需要我们从小事做起,培养科学的素质。
学生已经有了基本的观察能力,具有一些基本的科学概念,对每一个科学概念的建立是在已有认识、探究所获得的事实和逻辑思维加工的基础上的。
能对证据的重视,理性的思考,大胆的质疑,是培养本阶段学生科学态度的重要标志。
学生对似乎“熟悉”的、却看不见又摸不着的空气,他们会感兴趣吗?为了引领学生去揭开空气的神秘面纱,初步认识空气的性质及空气与地球生命间的关系,所以本人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力图使探究活动生动、有趣、有悬念,以此来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因此本人在探究活动的设计上、选材上,不仅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的认知水平与原有经验,还考虑到能让他们人人参与。
让他们亲历自己动手、动脑实验等过程,充分发挥他们在科学学习上的主动性与能动性。
三、教学目标科学与技能:了解空气的存在并了解其性质。
知道空气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空气要占据空间。
过程与方法:能用多种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学会用多种感觉器官进行观察,学会进行分析并利用实验进行验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探究科学的实验乐趣,锻炼学生的毅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看不见的空气》说课稿
《看不见的空气》说课稿《看不见的空气》说课稿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精心的《看不见的空气》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看不见的空气》粤教科技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认识空气》单元第六课,我上的是第一课时。
本课以学生探究为核心,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对空气进行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开展创新思维。
本课教学设计中,我从证明空气存在的活动入手,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空气的存在;通过“捕捉”空气和移动空气的活动,让学生认识空气占据体积和可以流动的性质。
学生在课堂上经历了提问、观察、实验、讨论、交流等科学探究活动,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培养了科学的情感和态度。
1、科学知识目标:能用简单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通过各种实验活动,认识空气的性质。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小组合作的团队精神,乐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素养。
4、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探究活动,了解空气的存在、流动及空气占据的空间。
活动一:空气在哪里?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会用间接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学生认识到空气这种物质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确确实实是存在的。
活动二:“捕捉”空气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将空气装起来,然后充分运用感官去感觉空气,使学生对空气形成多方面的感性认识。
再让学生用口头语言把自己的感觉描述出来,通过描述,学生头脑中的空气会由零散的表象向概念化的方向开展。
活动三:转移空气。
通过本活动,学生可以清楚观察到:气泡的上升和杯子水面的下降,领悟到空气是能够的转移,进而进一步认识到空气是可以流动的。
学生在实验的同时,还能感受到这种科学方法的魅力。
讨论:空气占据空间吗?经过前面的一些活动的开展,学生对空气有了一定的认识,通过讨论空气是否占据空间?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空气是确实存在的,并且占据一定的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看不见的空气》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用各种简单的方法(实验)来说明空气的存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动手做实验等探究活动,更好地了解空气的性质及应用。
2、从已有的经验入手,并运用对比的方法,进一步认识空气。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及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各种的实验活动来认识空气的性质。
难点:如何将学生的学习欲望转变为探究式学习的动力,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去探究空气的性质。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问题1:高空中降落伞像一朵“盛开”的花,是什么东西使降落伞撑开呢?问题2:如果是空气,那空气又在哪里呢?从而引出本节研究的课题“看不见的空气”(二)新课教学
活动1:空气在哪里
导入:播放“把海绵放进水里”视频。
提问:影片里你们能找到空气在哪里吗还有哪些方法能找到空气在哪里目的:通过视频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联想起生活经验,找到更多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活动2:“捕捉”空气
提问:空气就在我们的身边,你能用塑料袋把空气"逮住"放到我们面前吗活动:学生用塑料袋收集空气。
观察:请大家参照教科书第46页的方法来感觉空气是怎样的。
交流: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归纳:空气是无色,无味,可以流动,有弹性,能变形的。
目的: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方法将空气装满塑料袋;通过让学生拍一拍,敲一敲等方法,利用感觉来认识空气的性质。
活动3:转移空气
实验:讲解实验步骤;学生进行实验。
(1)把玻璃杯横放在水槽中,待玻璃杯中进满水后,再将玻璃杯慢慢倒着竖起来,并提起来一部分,使杯口不要露出水面。
(2)将一个装满空气的空饮料瓶倒立着放入水里,斜插到玻璃杯口的下面,并慢慢倾斜饮料瓶。
交流:我们在水中看到了什么它是什么它在水中是怎样移动的通过活动,你发现了什么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看到空气转移,第1页
从而认识到空气是可以流动的。
活动4:压缩空气
通过给篮球打气的活动,启发学生初步感知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通过用注射器压缩空气的实验,认识空气具有弹性的性质。
【友情提示】
用充气筒给篮球打气,观察打气过程中篮球的变化。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会发现:给篮球打气但篮球的大小却没有多大变化,引出“是否球内的空气被压缩了”的话题;学生还会发现,篮球里的气越足,篮球弹得就越高,引出“压缩空气是否具有弹性”的问题。
我们指导学生进行用注射器压缩空气的实验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注射器里空气的体积变化,手压活塞的感觉,松手后活塞的运动情况;注意刻度的变化:压前的刻度,压不动以后的刻度,松手后活塞弹回后的刻度。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中观察的现象,实验时手的感觉等来交流自己的研究结果,达到共识,得出结论: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压缩空气具有弹力。
得出结论以后,可再回过头来解释一下“打足了气的篮球为什么可以弹得那么高”的问题。
【引申的问题】
空气能够被压缩,说明组成空气的基本微粒之间有一定距离。
导入:拍打没气的篮球。
提问:篮球为什么不能弹起来呢怎样才能使它弹起来(给篮球打气)观察:在打气过程中篮球的变化。
思考:为什么给篮球打了这么多气,篮球还是这么大呢
交流:球里的空气发生了什么变化(被压缩了)
提问:篮球里的气越足,为什么篮球弹得越高
活动:学生按照教科书中的步骤用注射器进行实验。
交流: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归纳: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目的:通过给篮球打气的活动,启发学生初步感知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通过用注射器压缩空气的实验,认识空气具有弹性的性质。
第2页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