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则渊-马克思和卡普:工程学传统技术哲学比较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结构
2、国外学者对科学本质特征的研究 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科学技术成为意识 形态,成为统治社会的决定力量。西方科学哲 学对“科学是什么”的思考经过了从实证主义 到逻辑实证主义再到证伪主义、精致证伪主义、 历史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演变历程,牛顿、爱 因斯坦等科学家也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了 对科学的理解。对上述这些研究,应该基于马 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进行分析评价。
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结构
3、技术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 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 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主要 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技术 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 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技术是指人类改 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 段。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能技巧、 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
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结构
第二、感性是一切科学的基础。“科学只有从 感性意识和感性需要这两种形式的感性出发, 因而,科学只有从自然界出发,才是现实的科 学”。 第三、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 革命的力量。” 科学是属于精神生产领域的活 动,是一般生产力。 第四、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科学 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但它和资本结合起来, 就成为资本家统治的工具而“迫使反叛的工人 就范”。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马克思提出了科 学是生产力的思想。“资本是以生产力 的一定的现有的历史发展为前提的,— —在这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马克 思认为,社会生产力不仅以物质形态存 在,而且以知识形态存在,自然科学就 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
马克思的技术哲学及其理论延伸
前沿 2009年第7期马克思的技术哲学及其理论延伸谢美环 刘同舫*(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广州 510631)[摘 要]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内涵着丰富的技术哲学思想;从技术的本质、技术的作用、技术的异化等三方面可以解读出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实质;国内外学者对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研究的重视程度是不同的,许多国外学者对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思想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然而,国内学者对其则不够重视;国外代表性学者如卢卡奇、马尔库塞及哈贝马斯对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进行了扬弃,在一定的意义上延伸了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但他们的技术哲学观又带有明显的浪漫主义色彩,不能彻底地解决现实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 技术哲学 理论延伸[中图分类号]B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8267[2009]7 0033 04一、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实质在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中,马克思十分关注技术的有关问题,曾对技术及其本质、技术的作用、技术的异化进行了精辟论述,形成了独特的技术哲学思想。
恩格斯对此评价道: 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 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 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
[1]这里,马克思所指的 工业 是在技术的同等意义上使用的,马克思对技术的发明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而感到的异常喜悦正是马克思关注技术的表露。
马克思对技术之哲学含义的阐述,尽管相对集中地体现在其特定著作中,但其思想却具有连贯性,并贯穿于他全部学术成果中,因而,对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思想的实质做一个全面系统的概括和总结,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对于研究来说也是必需的。
(一)关于技术的本质。
在马克思看来,技术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物,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劳动手段,是一种生产力。
首先,马克思把技术看成是人类活动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实践活动,它产生于人的需要,存在于人的劳动中,因而,技术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或人的本质的表现。
1联合自己的专业谈谈马克思主义实际关于专业Word00548[精华]
1.结合自己的专业,谈谈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专业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回答:这里恐怕要分几个层次来讨论。
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就是科学的理论,因为这个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以及后来的继承者从社会实际出发,经过大量的长期的调查研究,结合广大群众的实践,而得出来的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人类解放的理论。
在这个理论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提出了很多科学的方法论。
如:要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观念、从原则出发;要用唯物主义的同时又是辩证的方法来看待问题;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等等。
当然,在具体的研究中,这些科学的方法论要和具体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而不是简单地套用。
其次,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可能得到那种急功近利的结果。
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当然也要通过我们自觉的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的理论和方法论是潜移默化地进入到我们的头脑之中,使我们在面对实际问题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地运用这些科学的方法论。
关于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进行科学研究的情况,我想举出一个日本物理学家坂田昌一的例子。
坂田昌一(1911—1970),日本理论物理学家。
生于东京。
1933年京都大学物理系毕业。
后任名古屋大学教授。
早年曾从事核物理学研究,很快又投身于基本粒子物理学的研究。
在40年的研究生涯中,做出了重要的学术成就。
坂田在基本粒子物理研究中特别注意借鉴和运用自然辩证法思想。
他在自然科学领域内宣传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批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其主要著作有:《新基本粒子观对话》(1961)、《原子物理学的发展及其方法》(1947)、《我所遵循的经典——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1969)、《现代科学的哲学和方法论》(1968)等。
在这些著作里,坂田昌一不止一次地强调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对他进行的物理学研究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这是一个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进行科学研究的科学家。
1[1]中国也有一个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科学研究的科学家,那就是钱学森教授。
技术哲学参考书目
技术哲学参考书目技术哲学是研究技术与哲学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涉及到众多领域的知识与思考。
为了系统地学习和理解技术哲学,以下列举了一些重要的参考书目,涵盖了不同方面的理论和实践。
一、技术哲学基础1.《技术与现代性》- Andrew Feenberg这本书从哲学角度探讨了技术如何影响现代社会。
作者提出了技术的民主化和批判性理论,并通过揭示技术与社会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帮助读者深入理解技术发展的背后动力与影响。
2.《技术決策:哲学、政治与价值工程》- Carl Mitcham该书通过探索技术决策中的伦理、政治和文化问题,提供了一个涵盖技术哲学的广阔视野。
作者详细分析了技术决策的多个维度,并强调了不同背景的参与者在技术决策中所持有的不同利益和价值观。
二、技术与人类3.《技术作为一种文化》- Raymond Williams这本书讨论了技术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作者指出,技术不仅是一种工具,还是一种在社会中创造和塑造意义的力量。
书中深入挖掘了技术与人类生活、艺术和价值观之间的相互关系。
4.《技术和社会》- Brian Winston该书系统地阐述了技术对社会变迁的影响,并关注了技术如何塑造了现代社会的结构和实践。
作者分析了技术与权力、社会控制、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关系,以及技术在不同文化和社会环境中的影响。
三、技术伦理与价值观5.《技术生活和文化伦理》- Albert Borgmann这本书讨论了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伦理和价值观问题。
作者提出了“福利主义”和“享乐主义”两种不同的技术使用方式,并探讨了技术对于人们生活体验和社会关系的影响。
6.《技术的逆思考》- Andrew Feenberg该书深入探讨了技术的政治和伦理问题。
作者强调了技术设计和使用的政治性质,并提出了参与性设计和批判性理论,以推动技术发展与社会民主的结合。
四、技术与环境7.《技术与世界文化》- M. P. Black这本书讨论了技术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科学技术哲学讲义3(科技简史二)
十九世纪的自然科学
• 生物学研究的三条线索 ①生物的物种多样性和适应性——生物进化论 拉马克《动物哲学》“用进废退” “获得性遗传” 达尔文《物种起源》 “变异性”“遗传性”“繁殖过 剩”——“生存竞争”“自然选择”“优胜劣汰” ②物种稳定性和物种亲代性状在后代的表现—— 遗传学的新进展 孟德尔的遗传定律、魏斯曼的“新达尔文主义” ③生物个体发育的过程——细胞学说 微而和(细胞病理学)、巴斯德(免疫学)
2.为什么近代自然科学与技术革命 都发生在欧洲?
怀疑精神——近代科学的生命力所在 以证明为核心的“几何学传统”和“因果 律传统” 资本的本质需求——增值,而技术是最好 的增值手段 市场扩张——社会需求的推动作用
3.中国为什么没有自发的产生近代 科学?——李约瑟之谜
肯定派——古代中国的实用知识体系 否定派——古代中国只有技术没有科学 消解问题——”鸡不生鸭蛋”
第二次技术革命及产业革命
2、热机的新发明与应用 蒸汽技术在19世纪中叶进入成熟期,达到极限 内燃机的发明 1673年惠更斯提出真空活塞式火药内燃机的设想 1794年斯特列特提出燃料与空气混合为能源的原理 1799年勒蓬提出了电火花点火的内燃机设想 1820年塞西尔以氢煤气为燃料的煤气机运转成功 1823年布朗发明最早的实用内燃机用以提水 1860年雷诺发明了最初的商品化内燃机,热效率只有4% 1862年奥托制成功率半马力的煤气机 1864年第一家省产内燃机的工厂——奥托公司成立
19世纪70年代,开始了强电技术的时代
第二次技术革命及产业革命
电灯的发明
电的价值在于依靠分布广远的电力供应网为任何 需要它的地方提供方便、持久的能源,而这种推 动建立电力网的最普遍需要,最初来源于带来照 明变革的电灯。 弧光灯解决了城市街道照明,但不适于家用 爱迪生改进了斯旺的真空白炽灯泡,发明了耐用 的碳丝灯泡,建立了第一座直流发电厂和第一个 民用照明系统。 19世纪最后十几年,伴随电灯在欧美大陆的普及, 各国开始竞相建立大型电厂
科学技术哲学 马克思
科学技术哲学马克思
科学技术哲学与马克思有着深厚的渊源,特别是其前身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辩证法继承了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对自然科学及其成果进行的哲学研究,并一直延续着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探究认识、改造自然的方法论等自然辩证法传统。
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和概括19世纪科学技术成果的基础上,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吸收技术史、工艺史和自然科学史的相关研究成果,形成了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科学技术哲学思想。
马克思开始倾向将哲学理论转化为实践行动,使哲学理论技术化,把技术置于哲学的核心位置。
如需获取更具体的信息,建议阅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或科学技术哲学相关书籍或文献,或者咨询该领域专业人士。
李伯聪的工程哲学思想研究
《长江丛刊》2019.03175李伯聪的工程哲学思想研究■彭金鑫 刘伊曼/长沙理工大学摘 要:李伯聪是我国著名的工程哲学大家,他最为有名的一句话莫过于“我造故我在”,本文通过收集整理李伯聪的若干著作以及文章,从中把握其对工程哲学的独到见解,以及起到传播李伯聪工程哲学思想的作用,本文主要通过研究分析李伯聪的过程哲学思想的起源、工程与技术之间的区别于联系、工程的“三个层次”、以及最后所谈及到的李伯聪关于工程理性的思考。
希望为后继学者在讨论关乎李伯聪的工程哲学思想过程中,能够有所助益。
关键词:工程哲学 工程的“三个层次” 工程理性李伯聪,我国知名的哲学家、中国科学院教授。
李伯聪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研究关于工程方面的哲学问题,于1988年出版的《人工论提纲》开启了他的工程哲学体系建立的新篇章。
其在2001年1月发表的文章《哲学为什么要关注技术问题?》中,延续性的认为:当代社会中的哲学家除了应该像波普尔那样研究和发展关于世界3的哲学理论,更应该研究和促进关于世界4的哲学理论。
①在李伯聪看来“人应该怎么做”是工程哲学的关键问题,即“人是否能改变和改造自然界”的问题。
跟据这种的观点,工程哲学的主要范畴被划分为:计划、时机、目的、决策、原材料、合理性、边界条件、控制、机器、工具(物质性的)、规则、组织、制度、人工物品、班自在之物(半为人之物)、操作程序、作为废品和污染的自在之物、世界4、自由、生活、价值、意志、用物、天地人合一、异化、四个世界的相互作用等,这是李伯聪对于工程哲学研究范畴最为详尽的一次划分,具体范畴分析在此就不加赘述。
本文着重讨论分析李伯聪的工程与技术间的关系、工程的“三个层次”、工程理性三个问题。
一、工程、技术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如果要深入研究工程的一些问题,就不得不讨论工程与技术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李伯聪关于工程与技术之间的关系的想法是十分有意思、并富有创造性的,他认为技术与工程之间既是相互联系的,又是互相区别的,二者有重叠的部分也有不同的部分,他所提出来的这种观点是十分新颖的,因为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将技术和工程同视同等的情况十分常见。
技术哲学讲稿2015.11
技术哲学讲稿绪论一、技术哲学的学科性质1、技术哲学是哲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技术哲学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技术哲学是关于造物、造物后果和造物知识的学问。
3、技术哲学是新兴、交叉和专门哲学学科。
4、技术哲学研究正处在范式和方法扩张与开放时期。
5、技术哲学将使人类文明走向一次新的综合,它是具有伟大前途的学科。
二、技术哲学国内外研究情况1、国外研究情况:国外技术哲学研究关注技术与造物、制造物堆积、技术的社会后果、前沿核心技术等问题,对这些方面问题的思考形成了技术哲学研究五种传统:工程分析传统、英美传统、德法传统、东欧传统和新荷兰学派。
将这五大传统的研究成果汇总分析,可发现西方技术哲学主要集中在技术的物性、人性和社会性及三性复合研究上。
(1)早期代表性学者和著作有德国的卡普(Ernst Kapp)《技术哲学纲要》,拉普(Friedrich Rapp)《技术哲学文集——对技术科学的思维结构的研究》、《分析的技术哲学》,德绍尔(Friedrich DesSauer)《技术哲学》、《关于技术的争论》,阿根廷的邦格(Mario Bunge)《发现社会科学中的哲学》、《联结社会学与哲学》、《危机中的哲学》、《追寻实在》等。
他们开拓了工程分析传统,从技术的物性和工程分析入手,逐渐深入到技术的人性分析方面。
(2)人性分析是西方传统哲学研究的重点,对技术的人性分析必然借助传统哲学分析方法,这就是分析哲学和现象学方法不断渗透到技术哲学,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哈贝马斯(JürgenHabermas)、杜威(John Dewey)、舍勒(Max Scheler)、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芒福德(Lewis Mumford)、盖伦(Arnold Gehlen)等。
代表著作有海德格尔的《技术的追问》;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哈贝马斯的《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杜威的《确定性的寻求》;舍勒的《知识社会学问题》;斯蒂格勒的《技术与时间》;芒福德的《技术与文明》、《艺术与技术》;盖伦的《技术时代的人类心灵》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
④历史价值论
⑤历史过程论
上层建筑(思想\制度\组织)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物质生产 生产力 人民群众
BACK
自然环境
以人的发展为尺度来考察社会发展
人 的 存 在 状 态
人的依赖性
(前资本主义社会) 物的依赖性 (资本主义社会) 人的解放
自我牺牲
人的片面发展
(共产主义社会)
人的自由全面 发展
1857-1858手稿-----树立人的尺度,社会只是手段和工具.从人出发来 选择制度. BACK
总体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规定性
●
政治立场 观点方法 社会理想
●
●
崭新的文化精神:实践基础上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机整合
三、坚持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意义
• (一)明确人生的价值定位
• (二)再造人的思维方式
(一)明确人生的价值定位
• 1、物质与精神 • 2、个体与整体 • 3、权力与责任
2、个体与整体
来自 Discovery 的真实故事
茫茫大海里
几只零星的海 豚在觅食
忽然 它们欣喜若狂地看到 海洋深处游动着 一个很大的鱼群
这时 它们并没有为饥饿 冲向鱼群 急于求成
因为如果那样, 鱼群就会被冲散。 它们游动着尾随在 鱼群后面, 用特有的声音“吱、 吱……” 向大海的远方召唤。
• 我们的财产越来越多,人生价值却越 来越少。 • 我们的话越来越多,但心中的爱却越 来越少。 • 我们学会了赚钱,却不懂得怎样生活。
• 我们登上了月球,却不能穿过马路了解对 面的邻居。 • 我们探索到了宇宙空间,却无法进入人的 内心世界。 • 我们净化了空气,却无法拂去心灵的尘埃。 • 我们分割了原子,却去除不了心中的偏见。
解读马克思技术哲学观的三个视角
解读马克思技术哲学观的三个视角内容摘要: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由于其一生并没有关于技术哲学的专著和文章,其技术哲学的思想主要散见于其它的著作之中。
所以,对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思想的解读是见仁见智的事情,本人认为应从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和彻底的历史唯物论者这三个视角来解读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思想。
关键字:马克思技术哲学视角解读马克思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他在很多领域留下了不朽的理论,特别是在政治学,哲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等方面尤为突出。
马克思主义哲学突破了以往纯粹思辨的哲学束缚,走向一种实践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立足实践,对人类社会的很多方面进行了批判性的审视,这其中包括他对技术本质及现象的考察,形成了他的技术哲学观。
马克思一生写下了大量的不朽篇章,但并没有关于科学技术的专著和文章,其技术哲学思想主要散见于他关于经济,政治,社会的著作和文章之中,所以如何理解把握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思想,是见仁见智的事情。
笔者认为,应从三个方面来把握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思想。
一、作为政治学家、经济学家的马克思对技术持尖锐的批判态度。
马克思对技术的批判不是像同时代的其他哲学家那样从静态的立场上对技术本身进行批判,而是把技术视为工业的本质、社会的一个基本要素以及人类追求自由的手段和工具,造成技术对人的奴役的根本原因不在于技术本身,而是现实社会关系。
现实社会关系(马克思的生活的时代就是指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关系)的内在矛盾导致了技术自身的异化及其对人的异化,也就是说,造成技术异化的主要责任者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马克思对技术的批判——技术自身的异化及其使人异化:1、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技术成为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剥削工人的工具。
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家为了不断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必须不断采用新的技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虽然工人的工资福利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技术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却被资本家占有。
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研究
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思想,通过对马克思原著的细致解读,结合现代技术哲学的理论框架,揭示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的理论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技术哲学思想,这些思想对于我们理解技术发展与社会变革的关系,以及探索人与技术的和谐共生之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首先概述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包括技术的本质、技术的发展动力、技术与社会结构的关系等方面。
我们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思想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理论逻辑和实践意义。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分析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启示,尤其是在面对新技术革命和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如何运用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思想来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深入理解和应用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思想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思路,为当前和未来的技术发展与社会进步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思想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其深刻的社会历史研究和批判中逐渐形成的。
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可以大致划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
在早期阶段,马克思深受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的影响,他开始从哲学的角度审视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他认为,技术是人类改造自然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这一阶段的马克思对技术的理解主要停留在工具论的层面,尚未形成系统的技术哲学思想。
进入中期阶段,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思想开始发生深刻变化。
他通过深入研究政治经济学,特别是《资本论》的写作,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其中技术的角色被赋予了新的理解。
马克思指出,技术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一方面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又加剧了劳动与资本的矛盾,加深了工人的苦难。
刘大椿 科学技术哲学导论-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刘大椿科学技术哲学导论-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科学技术哲学是一门研究科学技术产生、发展和影响的哲学学科。
通过对科学技术的本质、方法、价值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的探讨,科学技术哲学试图理解科学技术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并提供有关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思考。
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对象是科学技术这一复杂而广阔的领域,它可以涉及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医学、农学等各个学科领域。
科学技术发展的巨大突破和影响力使得科学技术哲学成为一门必不可少的学科,它不仅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指导和规范,还对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和影响进行思考和阐释。
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科学方法论、科学实证主义、科学实验、技术的定义和特征、技术与价值关系等。
这些内容从不同角度解读了科学技术的内涵和外延,揭示了科学技术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
同时,科学技术哲学还关注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分析科学技术的社会责任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价值观的关系。
刘大椿是我国著名的科学技术哲学家,他对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和贡献不可忽视。
他深入探讨了科学技术的方法论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理论观点,如科学技术发展的目的是实现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和控制,科学技术的价值来源于其对人类福祉的贡献等。
他的研究为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建设和理论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通过对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科学技术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提高科学技术的创新能力和应用水平。
同时,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还能够引导科学技术的发展走向,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因此,深入研究科学技术哲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对我们实现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主要由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组成。
引言部分将对本文的主题进行概述,介绍科学技术哲学的重要性以及刘大椿对该领域的贡献。
接下来,本部分将简要讨论文章的结构安排,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的框架。
正文部分将包括两个小节:科学技术的定义和发展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第二讲 技术哲学的历史发展及流派(上):历史上的技术哲学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自然万物都由质料因、动力因、形式因、目的因构成, 自然万物都由质料因 、动力因 、 形式因 、 目的因构成 , 在技术中同样也有四因 的存在,比如建筑技术---“技艺”的作用,则在于改变客观“质料”。 技艺” 的存在,比如建筑技术 技艺 的作用,则在于改变客观“质料” 古希腊罗马哲学,三联书店, (古希腊罗马哲学,三联书店,1957) )
(1)技术为技艺
技术就是技艺, 技术就是技艺,而“技艺是支配对象的技能”。 技艺是支配对象的技能” 苏格拉底的认识:花匠对整枝的技艺,军人对盾的技艺,统治者对管理的技艺; 苏格拉底的认识:花匠对整枝的技艺,军人对盾的技艺,统治者对管理的技艺; 亚里士多德的认识:技术有些是完成自然所不能做到的事情,有些则是模仿自然。 亚里士多德的认识:技术有些是完成自然所不能做到的事情,有些则是模仿自然。 自然界的生成遵循自然界的内在原因,而技术以自然为范本,进行模仿,而自然 自然界的生成遵循自然界的内在原因,而技术以自然为范本,进行模仿, 所完成不了的技术则是人工自然的创生,是人工生产行为,也就是“制造” 所完成不了的技术则是人工自然的创生,是人工生产行为,也就是“制造”,其 技艺”的指导。技艺,则是关于如何生产的知识。这种技艺, 靠“技艺”的指导。技艺,则是关于如何生产的知识。这种技艺,可以是生产技 也可以是艺术。 术,也可以是艺术。
第二讲
技术哲学的历史发展及流派( 技术哲学的历史发展及流派(上): 历史上的技术哲学思想
历史上的技术哲学思想
一、古代技术哲学思想 二、近代技术哲学思想
一、古代技术哲学思想
1.古希腊哲学家对技术的理性审视 1.古希腊哲学家对技术的理性审视 2.欧洲中世纪对技术的谨慎肯定 2.欧洲中世纪对技术的谨慎肯定 3.古代中国的技术哲学思想 3.古代中国的技术哲学思想
【推荐下载】从经济学哲学手稿看马克思的技术哲学
从经济学哲学手稿看马克思的技术哲学 虽然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并没有公开提出技术的概念,更没有明确阐述技术哲学,但他的哲学思想中却包含着丰富的技术思想。
然而这却常常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请看下文从经济学哲学手稿看马克思的技术哲学。
技术哲学思想是马克思哲学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和他的唯物论、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一样,理应当受到重视,但关注他的技术思想的人是少之又少的。
技术的本质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在考察技术的本质时,马克思从人类的劳动活动出发即从人类的生活实践出发的。
《手稿》中第一次确立了技术即工业的本质的思想,认为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的本质力量的书。
马克思认为技术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或人的本质力量的表现。
技术或工业就是劳动,是迄今为止全部人的活动。
人类在改造征服自然的活动过程中创造、利用了无数技术,并因此为基础在天然自然中创造了人工自然。
同时,人类在技术活动中获得了丰富的科学技术知识,又在不断地变革着人类自身和人类社会。
从人与自然的角度看,马克思认为,劳动是理解人类历史的一把钥匙,正是劳动打开了人类历史的大门。
在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劳动把人从自然界分化和提升出来,而最初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劳动就是简单的技术活动,它首先存在于人的劳动之中,进而扩展到人类的所有活动中去。
而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技术寓于劳动之中,从而技术构成了人类所特有的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活动。
正如马克思说:工业是自然界和人之间,因而也是自然科学同人之间的现实的历史关系。
因此,如果把工业看成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的展示,那么,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或者人的自然的本质,也就可以理解了。
tips:感谢大家的阅读,本文由我司收集整编。
仅供参阅!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已构成当代哲学的基本理论题域,成为当代哲学一种主要的提问方式、思考方式和言说方式。
在此,我们提出的问题是:马克思的理论学说应处于何种位置?以下就是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视域中的黑格尔。
马克思之技术哲学基本思想初探
马克思之技术哲学基本思想初探摘要: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首先应该回到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发现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马克思把技术界定为活动方式、生产方法等等;马克思的哲学体系中技术处于基础和核心的地位:技术决定着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化,决定着人的本质;技术决定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技术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变革和经济时代的变迁。
关键词:马克思技术哲学技术决定论异化KEYWORD: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 Techno-Determinism,AlienationABSTRACT:When we study Marxist Technique philosophy,we should study the background which Marx lived in,and so we may be dig out the "REAL"Marxist Technique philosophy;Marx circumscribed technique as activity method and production mode and so on; Technique standed at the basic orkernel situation in the Marx philosophy:tachnique was the determinant ofthe evolvement of the relation of human and nature,and the determinant ofwhat is man,and the determinant of advancement of productivity,and the determinant of transform the epoch of economyA.一、马恩技术哲学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马克思技术哲学所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对他的技术哲学进行评价的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不仅仅不同而且截然相反,十九世纪是理性和技术狂欢的世纪,而二十世纪主要是对理性和技术进行反思和批判,所以当我们对马克思技术哲学的技术哲学进行研读和评价的时候,应该回到马克思技术哲学自身。
博士生走进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途径——关于理工科博士研究生理论课教学若干问题的探讨
作者: 刘则渊
作者机构: 大连理工大学社科系!教授大连116024
出版物刊名: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页码: 34-36页
主题词: 马克思主义;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理论课教学;理工科博士生;博士研究生;若干问题;教学实践;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当代资本主义
摘要: 作者总结了10 年来开设理工科博士生理论课《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教学实践,认为这门课具有交叉认识功能、政治教育功能和理论指导功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论和发展理论是这门课的学科基础和理论基础,因此这门课应以科学技术的整体发展体系为基点,以发展为主题。
文章还对课程的内容选择、教学方式和考核办法以及有待解决的某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建议。
技术哲学的发展趋势与前景--中德学者关于技术与哲学的对话(下)
技术哲学的发展趋势与前景--中德学者关于技术与哲学的对话
(下)
波塞尔;刘则渊;李文潮
【期刊名称】《世界科学》
【年(卷),期】2003(000)003
【摘要】关于技术哲学界与工程技术界的联盟刘则渊(以下简称刘):我访问柏林时曾向波塞尔教授提出一个问题,在西方和东方各有一个国家都是靠技术起家的,而且都重视技术的哲学反思。
一个是德国,是技术哲学的策源地;一个是日本,是技术论的发祥地。
战后两国都从一片战争废墟中迅速崛起。
两国技术。
【总页数】3页(P44-46)
【作者】波塞尔;刘则渊;李文潮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N02
【相关文献】
1.科学技术的伦理挑战--“第五届中德科学技术哲学研讨会”综述 [J], 洪晓楠;王文敬
2.技术哲学视野下的教育技术哲学 [J], 李世改;李红梅
3.从当代世界科技发展趋势看科学技术哲学的前景 [J], 郑积源
4.技术哲学的逻辑起点与研究对象——中德学者关于技术与哲学的对话(上) [J],
5.技术哲学的学科性质与广义哲学——中德学者关于技术与哲学的对话(中) [J], 波塞尔;刘则渊;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技术范畴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兼论广义工艺学
作者: 刘则渊
作者机构: 大连工学院
出版物刊名: 科学学研究
页码: 42-50页
摘要:本文基于马克思关于技术实质的基本思想,把技术范畴作为一种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并根据马克思提出的工艺学的基本任务,阐述了全面揭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的"广义工艺学"的初步设想,依次论述了劳动过程与技术范畴的本质涵义、技术是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技术范畴的辩证内容与广义工艺学、现代物质技术与物质生产工艺学、社会技术与社会建设工艺学、以及精神生产技术与精神生产工艺学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