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解读1
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内容
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球环境治理的重要贡献。
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
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减少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是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中国政府积极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加强水土保护、植树造林、湿地保护等工作,推动生态环境修复和改善,确保生态系统健康发展。
二、资源节约利用资源节约利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合理利用和节约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中国政府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利用工作,加强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工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生态文明教育和科普宣传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和支持。
生态文明教育和科普宣传是增强社会环保意识和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
中国政府积极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和科普宣传工作,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和环境保护素养,推动全社会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
四、生态产业发展生态产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支撑。
发展生态产业,推动生态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中国政府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发展工作,加大生态农业、清洁能源、环保产业等重点生态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和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加大对生态产业的投入和支持,促进生态产业健康发展。
五、生态城市建设生态城市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城市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城市生态环境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中国政府积极推进生态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城市绿化、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生态环境整体改善和提升。
什么是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的概念
生态文明,指的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人类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农业文明时代(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时代(黑色文明),随着生产力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空前提高,人类开始总结和反思工业文明给环境带来的危害和可以预见的恶劣后果,世界各国对环境保护和维持生态平衡的紧迫性越来越重视,加上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可以初步满足人类与自然环境间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绿色文明)的概念随之应运而生。
在世界各国的共识下,实践表明生态文明在政府行为推动的前提下,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是可实现的,是可持续发展,是工业文明之后人类迈向新文明时代的主要形式。
生态文明名词解释生态学
生态文明名词解释生态学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涉及物种的适应与进化、生态系统的平衡与调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等方面。
在生态文明的理念下,生态学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工具和技术,可以用来解决环境污染、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问题。
生态文明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核心的文明形态。
它强调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
生态文明理念强调尊重自然、珍惜资源、倡导绿色发展,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核心的文明形态。
唯物辩证法是一种哲学思想,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
同时,它也认为世界是矛盾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包括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五大范畴包括内容和形式、现象和本质、原因和结果、可能性和现实、偶然性和必然性。
将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应用于生态学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重要的结论。
例如,生态学研究中的对立统一规律表明,物种的进化与适应是一个矛盾的过程,既要适应环境,又要与环境保持平衡。
生态学中的量变质变规律表明,生态系统的平衡与调节是一个不断量变的过程,需要保持适度的环境变化。
生态学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表明,物种的进化与适应是一个不断否定旧事物、发展新事物的过程,需要保持可持续发展。
总结起来,生态文明和唯物辩证法的思想为生态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哲学指导,促进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保护。
如何理解生态文明是一种后工业文明的形态
1、如何理解生态文明是一种后工业文明的形态?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几种不同的文明形态,如狩猎与采集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
社会文明形态的形成、发育和演替过程是渐进。
人类社会每一个阶段,常常有几种文明交叉重叠。
但是,在社会的一定阶段,总有一种文明形态起着主导作用,其它形态居次要地位。
工业文明脱胎于农业文明,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工具的巨大改进,工业文明使人类在利用资源方面摆脱了农业文明时期敬畏自然、“听天由命"的“必然王国”.以化石能源为动力的工业革命,提升了社会生产力,创造出丰富的社会财富,并从根本上变革了农业文明的文化形态,实现了社会的重大转型。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和人的生存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
以敬畏自然、生产力和城市化水平低下、生活节俭等为特征的农业社会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以功利主义为价值基础、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以征服自然、获取资源、高额消费相应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结构为特征的工业文明,成为工业社会的主导文明形态.然而,功利主义和拜物教价值观,从原料到产品到废弃物的非循环的生产方式,以及奢华浪费的消费方式,使工业文明陷于了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的另一个“必然王国”,工业文明难以为继,生态文明的发育成为必然。
通过反思工业文明的弊端,摈弃工业文明的价值观和改进工业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才能使人类进入到生态文明的“自由王国”。
2、为什么要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两型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是怎样的关系?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
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下,发展的内容和形式有着很大不同。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任务。
建设生态文明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其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是一个重大课题。
(一)“两型社会”建设是我国全面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首先,从人类社会解决环境问题的历史进程看,建设“两型社会”是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最新认识成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产物。
生态文明建设PPT课件
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经验总结 长期规划与持续投入: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长期规划和持续投入,不能急功近利。
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
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 公众参与与社会共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 和共建共享。
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01
教训反思
包括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培养环保意识等。
生态文化建设的作用
生态文化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提高全社会的 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素质。
05
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建议
加强生态文明法律法规建设
制定严格的环保法律法规,明确 企业和个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
责任和义务。
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提 高违法成本,形成有效的威慑力
生态补偿的方式
包括资金补偿、政策补偿、实物补偿和参与式补偿等多种方式。
生态补偿机制的意义
生态补偿机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有助于促进生态保护和 经济发展相协调。
生态安全保障
生态安全的定义
生态安全是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时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状 态,并持续为人类提供必要的生态服务。
生态安全保障的措施
可持续发展理论包括经济、社会和环 境三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和 社会公正。
循环经济理论
循环经济理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 践方向之一,它强调的是资源的循环利
用和废弃物的减量化、无害化处理。
循环经济理论要求人们在生产、流通、 消费等各个环节上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 用,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并通过合理的
循环。
环境经济学理论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经济学的视角和方法,指导人们 如何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共赢。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思考与建议1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思考与建议1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思考与建议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人类对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
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变化、空气和水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不断加剧,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在这个背景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是当务之急。
本文将对当前环境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一些相关的建议。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峻性。
人类长期以来对自然环境的过度开发和滥用,已经使得全球的生态系统出现了严重的破坏和倒退。
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和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繁发生,已经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人道主义的损失。
同时,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导致的社会动荡和冲突也日益频发。
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紧迫性,采取行动来改变我们对环境的态度和行为。
其次,要加强环境立法和法律执行。
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不仅在于我们的环境已经遭到了严重破坏,更在于我们缺乏对环境保护的有效法律保障和执行力度。
我们需要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
同时,需要加强对环境法律的执法力度,增加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形成严厉的惩罚机制,以起到威慑作用。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护好我们的环境。
第三,要加强环境教育和公众意识的提高。
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也在于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不足和环保意识的淡漠。
我们要加强环境教育,提高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加强环境科普和教育,培养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环境保护的习惯,从而使大家能够积极地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
同时,政府和社会组织也应该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向公众普及环保知识和技能,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
只有通过这样的努力,才能够形成全社会的环保共识和共同行动。
第四,要鼓励绿色产业和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也需要经济的支撑和推动,因此我们要鼓励发展绿色产业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政策引导和投资扶持,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和绿色技术的应用,推动经济的绿色化转型。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V1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V1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们逐渐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生态文明建设逐渐成为人们共同追求的目标。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主
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保护生态环境,尤其是土壤、水、大气等自然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通过推广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等环保措施,有助
于减缓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带来的破坏,使地球变得更加宜居。
2. 推进经济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有助于保护环境,同时也能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通过高效利用自然资源,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实施绿色能源等措施,
可以创造出更多就业岗位,提高产业效益,同时还能有效缓解环境压力。
3. 构建和谐社会
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带来更高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品质,进而推动社会和
谐稳定发展。
例如,减少大气污染让城市空气更加清新、提高饮用水
质量使百姓饮食更加安全健康,可以使人民身心健康,增强社会凝聚
力和文化自信心。
4. 助力全球治理
生态文明建设是全球治理最重要的议题之一,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环保大国,在全球治理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建设生态文明,除了可以为全球环境治理做出中国应有的贡献外,更可以借助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进体系来推进国际环保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
结语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不仅对于我们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同时也与人类未来的发展息息相关。
在生态方面采取切实措施和投入足够资源,绿色、低碳、环保将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主流方式,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生态文明建设 名词解释
生态文明建设名词解释生态文明建设是指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核心,坚持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基本国策,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发展模式。
它要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低碳、循环利用、保护生态等基本原则,努力实现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生态保护的统一。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它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这意味着在经济建设中要高度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避免过度开发和过度消耗资源,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绿色低碳,即通过节能减排和发展清洁能源等方式,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推动经济转型和升级。
它要求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智能制造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和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生态文明建设主张循环利用,即将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到最大程度,减少资源的浪费和损耗。
它提倡发展循环经济,通过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和废物的再生产利用,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降低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减少环境污染和浪费。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保护生态环境,即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物种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
它强调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要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的原则,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
它要求政府加强对环境保护的监管和管理,加大绿色技术和环保产业的推广和支持,培育绿色消费和生活方式,引导社会各界关注生态环境,共同建设美丽中国。
综上所述,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新型的发展模式,它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低碳、循环利用、保护生态等基本原则,旨在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知识点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知识点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在坚持可持续发展基础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大事。
下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知识点进行归纳。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和价值生态文明是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和实践。
它以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为目标,维护生态安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体现了发展优先、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原则,推动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政府的领导和治理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建立健全的制度体系和监督机制。
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和实施,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三、绿色低碳发展的路径与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将绿色低碳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策略,推行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生态恢复等措施。
在能源结构调整方面,发展清洁能源、推进能源消费革命,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在工业发展方面,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四、财政和金融的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改革金融体制,建立绿色金融体系,鼓励金融机构支持生态文明建设项目。
财政方面要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产业发展的投入,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生态文明建设。
五、生态文明教育和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教育和文化建设作为培养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生态伦理的重要途径。
通过开展环境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环境保护能力,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倡导绿色出行、低碳消费等。
六、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的原则,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
严格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生态文明小知识
生态文明小知识
生态文明是指在全球环境持续恶化的背景下,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建设美丽中国的发展理念和行动方针。
以下是一些关于生态文明的小知识:
1.生态文明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并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它倡导节约资源、循环利用、绿色发展,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2.生态文明追求的是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辅相成,而不是牺牲环境来换取短期经济利益。
3.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经济发展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通过保护环境来促进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4.生态文明注重环境教育和公众参与,并倡导每个人都要承担保护环境的责任。
它鼓励人们关注自然环境的变化,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改变不良的消费习惯。
5.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绿色科技和可再生能源的研发和应用至关重要。
绿色科技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6.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鼓励企业采用绿色技术和管理模式,社会各界应支持环保行动,并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
总之,生态文明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和行动方针,旨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它强调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可持续发展,并要求每个人都要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生态文明的建设,通过个人的努力,为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浅谈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V1
浅谈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V1
正文: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
然趋势。
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浅谈:
一、强化生态保护意识
生态保护需要广泛的社会认同和行动支持。
政府要出台具体的政策措施,引导公众传播环保思想,在教育、宣传、法制、技术等方面大力
推进环保工作。
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要建立与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加大对环境犯罪的打击力度,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化水平。
三、加强环保产业发展
发展环保产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支撑,应该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交通绿色化等领域,推广环保技术和设备,积极探索资源节约型、环
保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四、重视节约资源的意识
现代社会的生产、消费和生活都离不开资源,因此要提升节约资源的
意识。
政府在经济发展中要坚持节能减排,推广“绿色低碳”的生产
方式,鼓励节约环保的生活方式。
五、推进生态修复工程
生态修复工程是优化区域生态环境、恢复生态景观的重要措施。
政府要积极投入资金,推动生态恢复和修复工程的实施,鼓励各界积极参与。
总之,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只有不断加强意识、健全制度、推进产业、弘扬文明、积极修复,才能真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什么是生态文明理念如何落实生态文明理念
什么是生态文明理念如何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在当今时代,生态文明理念正日益深入人心,成为我们追求可持续发展、创造美好家园的重要指引。
那么,究竟什么是生态文明理念?又该如何将其落实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中呢?生态文明理念,简单来说,就是人类在与自然环境相处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它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不再将自然仅仅视为可供人类无限索取的资源库,而是把自然当作与我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生命共同体。
这种理念的核心在于认识到自然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脆弱性。
大自然有着其自身的规律和平衡机制,一旦我们过度干预或破坏,就可能引发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如气候变化、物种灭绝、环境污染等,最终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生态文明理念还包括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节约。
我们生活在一个资源有限的星球上,无论是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还是其他各类自然资源,都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因此,我们需要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充分考虑到子孙后代的利益,通过科技创新和管理手段,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浪费。
那么,如何将生态文明理念落到实处呢?这需要我们从多个层面共同努力。
首先,在个人层面,我们要从自身的日常生活做起,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比如,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出门自带购物袋、水杯和餐具;节约水电,随手关灯、关水龙头;选择绿色出行方式,尽可能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做好垃圾分类,让垃圾变废为宝;爱护花草树木,不随意践踏草坪、破坏植被。
在消费方面,我们要有意识地选择环保产品。
购买那些对环境友好、生产过程中资源消耗少、污染物排放低的商品。
避免购买过度包装的商品,减少不必要的消费,以降低对资源的需求和对环境的压力。
其次,企业在落实生态文明理念方面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企业应当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将环保要求融入到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
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三中全会--生态文明的解读
三中全会--生态文明的解读随着中国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资源消耗加速,CO2排放增加,环境压力加大。
中国的环境问题,不仅引起周边国家的抱怨,也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更有甚者把中国的经济奇迹与严重的环境污染画上等号。
如何平衡和协调发展是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这种制度体系包括法律、法规、政策、公共管治、市场和国际管理的制度体系等。
首先在法律上要加紧修改和完善《环境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和建立《气候变化法》。
当前最重要的一点是在《环境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改中,三中全会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制度的建设会促进解决目前在《环境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修改中一些争论不休的问题,例如加大惩罚力度和公众广泛参与的问题等。
加快《气候变化法》立法,推动低碳绿色经济发展。
体制改革需破除唯GDP论思想落实环保一票否决权目前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要进一步改革,以适应环境保护的更高目标和更严要求。
首先在各地的政府官员中,破除唯GDP论的思想根源,树立社会、经济、环境全面发展的理念和行动,尤其要把保护环境提到日程上来。
在环境监管中,目前重视事前监管,放松事中监管和缺乏事后监管。
例如在各个项目的审批中有节能和环评的要求,但是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环评和节能的措施却往往没有得到落实,缺乏事后监管是造成我国环境恶化和排放量激增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的地方环保监管部门不管不问,甚至放弃职责或与污染企业同流合污,保护纵容污染的企业。
要严格环境监管部门的职责和干部的考核,真正发挥好环保一票否决的权力。
监管工作中采用行政的手段多,缺乏应用市场的有效手段。
例如监管部门要求污染企业关门整顿,但没有实质性的高额惩罚金,往往使整顿流于形式。
环保部门在各区域的办公室必须加强,因为有些环境危害是跨区域的,例如大气污染、雾霾、酸雨和河流水污染等都带有区域性,必须加强区域的管理部门的职权和惩罚力度。
省级政府要对县的环保部门进行直管,减少和摆脱当地政府对县环境监管机构的掌控和影响。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资源、提升生态效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统一的一项系统工程。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活的基础,保护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
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包括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推进水土保持工作、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等。
同时,加强环境监管,实施环境执法,严惩污染企业,倡导节能减排,提倡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二、生态资源保护。
保护生态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中国是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因此,保护生态资源是尤为重要的。
中国政府加强对森林、水资源、土地等生态资源的保护,推行节约型资源利用政策,实行严格的资源准入制度,加强资源管理和监管,鼓励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模式。
三、生态效益提升。
生态效益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
提升生态效益可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保护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生态环境的持续良好状态。
中国政府推行了生态产品认证制度,促进具有良好生态效益的产品与服务的发展,鼓励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采用环保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
四、生态文化建设。
生态文化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倡导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
中国政府加强了环保教育,推广环保知识,提倡垃圾分类,推动低碳出行。
同时,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弘扬生态文化价值观,推动建设美丽中国。
五、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科学的制度保障。
中国政府加大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力度,推进权责明确、法规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
同时,加强环境信息公开,推行环境信息公众参与机制,增强全社会关注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
六、国际合作与交流。
生态环境是全球问题,需要国际合作来共同应对。
中国积极履行国际环境责任,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与交流,推动国际环境合作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名词解释生态文明
名词解释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指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之间的一种新型文明形态。
它是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之间的过渡,旨在实现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具体来说,生态文明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概念阐释生态文明是在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和哲学等多种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概念。
它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应该建立共生关系,使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实现协调。
这种关系可以通过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途径来实现。
二、核心理念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是“均衡发展”。
这意味着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不应该是一种对立的、矛盾的关系,而应该是一种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关系。
也就是说,只有当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方面实现了平衡和谐时,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主要内容生态文明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四个方面。
其中,生态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强调经济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绿色技术应用相结合;生态社会是指建立适应生态文明的社会组织和社会进程,强调公民参与、社会和谐、公平正义和生态平衡;生态环境是指实现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的生态系统,强调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开发可再生能源和建立资源回收制度;生态文化是指建立具有生态意识和文化基础的人类文明,强调文化的多样性、人类文明的和谐与统一,并提倡低碳、循环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四、意义与目标生态文明的意义在于建设一个能够长期维护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目标。
其具体目标包括:实现“绿色”的经济发展,重视环境、资源和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建立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社会体系和生活方式;弘扬生态文化,倡导审慎、和谐、循环的生活方式;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和生态多样性,创造更美好的自然环境。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人类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它不仅涉及到环境保护,还包括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
如何在实践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以下是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些理论探讨和实践经验的总结。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生态文明的定义生态文明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通过科学的政策和有效的管理,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的一种社会文明形态。
它强调人类在经济活动中要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确保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张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系统,维持生态平衡。
绿色发展: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发展绿色技术,减少环境污染。
生态文化:提倡生态意识的普及,倡导环保生活方式,形成生态文明的社会风尚。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依据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
生态学研究揭示了自然界的规律和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可持续发展理论提供了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框架;社会学则关注人类社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和作用。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生态保护与修复生态保护与修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通过制定和实施生态保护政策,开展生态修复项目,可以有效改善生态环境。
例如,在一些地区实施了退耕还林、湿地恢复等措施,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
这些实践经验表明,生态保护与修复能够有效恢复生态系统功能,提高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绿色产业发展绿色产业发展是推动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推动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发展绿色产业,可以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一、什么是生态文明
一、什么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环境双赢、可持续发展的文明。
其主要是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深刻反思的结果,是对既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发展路径的拓展和匡正。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它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成果的总和。
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以人与自然以及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落脚点,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生态文明的含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
从广义角度理解,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人类迄今最高的文明形态。
它既包含人类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安全的意识、法律、制度、政策,也包括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组织机构和实际行动。
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这种文明形态表现在物质、精神、政治等各个领域,是体现人类取得的物质、精神、政治成果的总和。
从狭义角度理解,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对应。
物质文明是人类在能动地探索和改造自然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全部物质成果,表现为物质生产力的进步与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政治文明是人类在能动地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全部政治成果,表现为人们政治理念的进步与政治制度的完善;精神文明是人类在能动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全部精神成果,表现为精神生产的进步与精神生活的满足和提高;而生态文明是人类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所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积极成果,表现为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生态文明名词解释
生态文明名词解释生态文明,即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社会。
它强调的是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以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传统的发展模式以经济发展为导向,往往将环境破坏作为代价。
而生态文明则提出了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位,通过优化资源利用、减少污染排放、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等手段,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包括: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污染的治理、生产与消费方式的转变、生态产业的发展、生态城市的建设等。
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
它通过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恢复退化生态系统等措施,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为人类和其他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资源的合理利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另一个重点。
传统的发展模式往往是依赖于大量的资源消耗,而生态文明提倡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即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
环境污染的治理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传统的工业生产往往伴随着大量的污染排放,而生态文明建设则强调减少污染排放,推动清洁生产,改善环境质量。
生产与消费方式的转变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路径。
传统的发展模式注重经济增长和物质积累,忽视资源的限制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而生态文明倡导通过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转变生产和消费模式等途径,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
生态产业的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向之一。
它通过推动清洁能源、环保技术、生物科技等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生态城市的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之一。
它通过规划建设生态城市,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高人们生活的质量和幸福感。
总之,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价值观,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通过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治理环境污染、转变生产和消费方式、发展生态产业和建设生态城市等措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012级第五讲生态文明 (1)
2. 关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在推进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统筹好促进经济发展 与保护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要科学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 资源,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相处。 3. 关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经济社会发展 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既要考虑当前经济社会发 展的需要,又要考虑子孙后代的发展需要;既要 遵循经济规律,又要遵循自然规律;既要讲究经 济社会效益,又要讲究生态环境效益,坚决防止 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永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概述 二、当前生态和环境保护面临的重大问题 三、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五、中国应对全球气候问题的主张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概述
(一)生态与生态文明 1. 概念:生态是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 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存在状态。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协调、 持续发展的社会和自然状态。 2. 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因:是对传统文 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形成的 认识成果,也是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 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实践成果。
3.当前我国生态环境退化严重
(1)草原和森林退化严重 全国90%以上的天然草原不同程度地退化,草原 退化、沙化和碱化的面积达1.35亿公顷,占草原总 面积的1/3,并仍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草 原超载放牧、乱采滥挖严重,鼠虫灾害频繁,状况 堪忧。 根据2009年全国第七次森林清查结果,我国森 林覆盖率才勉强达到20%。我国森林覆盖率只有全球 平均水平的2/3,排在世界第139 位。人均森林面积 0.145公顷,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森林资源 的短缺显而易见。
二、当前生态和环境保护面临的重大问题
有关生态文明的问答
有关生态文明的问答生态文明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指的是保护环境、推动经济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全面发展模式。
下面,就生态文明这一主题,我们进行一问一答的方式来探讨与解答相关问题。
问:什么是生态文明?答:生态文明是一种坚持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模式,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它是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前提下,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问:为什么要提倡生态文明?答:生态文明的提倡是为了解决人类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推动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是生态文明的主要目标。
问:生态文明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答:生态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可以概括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并强调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
它强调以人为本、有机融合、和谐平衡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追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问:生态文明对经济发展有何指导意义?答:生态文明对经济发展提出了要求。
它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补偿,通过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问:如何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答: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强环境管理和监管,制定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并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支持和引导力度。
企业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推行绿色生产和循环经济。
公众要增强环保意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问:生态文明的建设与时俱进意味着什么?答:生态文明的建设与时俱进意味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需求,不断对理念、方法和技术进行创新和改进。
要与科技进步相结合,发挥新技术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中的作用。
同时,要与全球合作相结合,加强国际间的环境保护合作与交流。
问:什么是生态文明的“一幅新画卷”?答:生态文明的“一幅新画卷”指的是国家生态环境状况的整体改善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明显提高。
它关注生态环境的质量和健康,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十九大党课讲稿: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精神解读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党的十九大”)于10月18日在北京隆重召开,习近平同志向大会作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
报告共13个部分。
其中,在第一部分即“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第三部分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和第九部分即“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专门成段成节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阶段性成就、指导思想和战略部署;在其他各个部分,均以清新的表述、科学的论断,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提出了若干新的表述,明确和凸显了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的时代背景、发展依据、外部条件和政治保证,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全景全貌,是不断巩固和深化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新的政治宣言和行动指南。
一、新表述:十九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新的科学论述、科学论断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根本性、全局性、历史性,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影响的新战略判断,这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在新时代背景下,“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首次写入了世界第一大政党的党代会报告。
报告在第三部分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之(九)中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早在2005年,习近平同志主政浙江时就已经提出;2013年9月,习近平同志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又首次面向国际社会系统阐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两者矛盾对立却又辩证统一、浑然一体的内在关系。
但是,恰如“生态文明”因于2007年首次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于2012年首次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确立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使生态文明具有彪炳史册的历史性里程碑意义一样,“两山论”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时刻首次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其历史意义不言而喻。
习近平“两山论”的时代性和历史性具有其哲学意义:其一,就时代性而言,“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重心在金山银山、在发展,发展仍然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核心在统筹兼顾,始终做到发展和保护并举并重;“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重心在绿水青山、在保护,核心在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心在和谐、在竞生,核心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通过现代化的绿色产业体系实现国民经济的绿色化。
其二,就历史性而言,在蒙昧时代,人类本身需要面对“明于天人之分”的生存进化和历史演进,“也要金山银山”显现出人类的能动性、适应和逐步改造自然的人类智慧。
因而,这是一个“人类纪元”的历史时期;工业文明以来的300多年间,人类战天斗地、以人定胜天、绝对人类中心主义的霸主姿态,肆意破坏、无休无止地掠夺和攫取自然资源,是一个“人类纪元”的时代。
因而,“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昭示人类的反省、对工业文明的扬弃;毫无疑问,中国走出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之路,尽管这条道路要走半个世纪、一个世纪乃至更长,但这都标志着“生态纪元”时代的到来。
它是东方智慧、中国方案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贡献。
基此,我们需要从战略视角,以唯物史观和辩证主义为指导,深切地意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将为开创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自然辩证法提供价值遵循。
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现代化是世界发展的大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是现代化发展的不竭动力和力量源泉,也是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到更高阶段的体现。
报告在第九部分即“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中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这是报告首次就现代化的“绿色属性”所给予的更加符合生态文明核心要义的界定,是重大的理论创新和科学论断。
笔者理解,首要的内涵,即是不能再走所谓的“现代化”,或者说曾经西方传统工业文明的那一套老路,铺天盖地的高楼大厦、盘根错节的水泥石墩高架路,有绿化、没山水,有规划、没特色,有指标、没记忆、无乡愁,人与自然关系高度紧张,这不是现代化。
同样,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物质财富增长,也不是现代化,不是能够为人民群众创造可持续、良好生态环境的现代化。
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回顾历史,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的目标始,至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报告,30年间,这个目标在整体上坚持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内在统一。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将“美丽”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写入党代会报告,并在多处强化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这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整体目标。
报告在第一部分,即“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中指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报告在第三部分,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中又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报告在第四部分,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又一次指出:第二个阶段,从二0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这都极大凸显出生态文明、美丽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新的拓展,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必然要求,显示出生态文明建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应有目标和发展动力。
换言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也一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丽中国梦。
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党的十八以来,“命运共同体”思想已经成为习近平同志以全球视野、全球眼光、人类胸怀积极推动治国理政更高视野、更广时空的全球性理念。
报告在第一部分,即“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中指出: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这个表述,笔者理解,固然首先是在讲过去五年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为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发挥了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极其重要的作用。
如联合国千年目标,中国执行效果最好,对全球的贡献最大。
这是举世公认的事实。
但这里突出的亮点基于两点:一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二是中国要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者。
毫无疑问,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话语、中国原创、中国表达,现在越来越在世界范围内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不论是发达的工业化国家,还是尚未完成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都意识到需要摒弃---或用生态文明加以改造和提升---工业文明下的伦理价值认知、生产方式、消费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体制机制。
而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恰恰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方法和政策经验,更有中华传统文明的古老东方生态智慧。
2015年达成、2016年生效的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巴黎协定》,实际上是推动实现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议程。
这都意味着当代中国,正以自己独特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旗帜。
我们尤其要以“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表述,始终坚持中国立场、世界眼光、人类胸怀,持续思考、探索和推动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治理理念、重大生态理念。
我们要有这样的高度和充分自信。
二、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总依据、大逻辑、大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根本性、全局性、历史性,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影响的新战略判断。
这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报告在第一部分,即“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报告指出: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这都成为当代中国建设生态文明最大的时代特征、时代坐标,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总依据、外部总条件、时代总格局。
如,围绕“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报告在第九部分,即“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中,提出的“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效能定位以及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等四个方面的基本工作部署,与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和十八大以来的历次全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表述是一致的,体现了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以及顶层设计、政策机制的连续性、稳定性。
又如,围绕“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报告在第四部分,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指出: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可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三大战役之一,与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的“小康不小康,生态环境是关键”是一致的。
等等。
作为生态文明理论工作者,必须在从战略高度认知伟大梦想、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工程诸范畴及其内在联系的过程中,牢牢把握当代中国和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特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