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如何正确治疗经筋病之“以痛为输”

合集下载

(整理)以痛为腧为治疗经筋病的基本原则.

(整理)以痛为腧为治疗经筋病的基本原则.

“以痛为腧”是治疗经筋病的基本取穴原则,其正确性和重要性不容置疑,但因经筋病病因病机多样,涉及脏腑经脉不同,症状表现有异,若拘泥于此,也未免过于局限。

在此,试从三方面加以探讨。

一、以痛为腧治疗经筋病最重要的方法《灵枢·经筋》篇在论述经筋病的治疗时,多次指出其取穴原则为“以痛为腧”,对这一观点的理解,历代医家基本相同,即以疼痛部位或以压痛之处为腧,不必拘于经穴所限。

如《类经》曰:“以痛为腧,即其痛处是也。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曰:“以痛为腧者,随其痛处而即为其所取之俞穴也。

”张隐庵注云:“以痛为腧者,随其痛处而即为所取之腧穴也。

”马蔚有谓:“其所取之腧穴,即痛处是也,素云天应穴者。

”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更是说明了以痛为腧的原由:“输,谓孔穴也。

言筋但以筋之所痛之处,即为孔穴,不必要须以诸输也。

以筋为阴阳气之所资,中无有空,不得通于阴阳之气上下往来,然邪入腠袭筋为病,不能移输,遂以病居痛处为腧。

”经筋不运行气血,所需之气血营养由经脉、络脉所渗灌,因此经筋病的一个重要病机特点是邪结于筋,筋伤络阻,气血壅滞,不得输布,不通则痛。

疼痛是经筋病的主要症状,故以痛处为腧,疏通瘀滞最直接,取穴简便效优。

因此可以说,对于各种病因导致的局部气血壅滞,经筋之气不畅,“不通则痛”所致的经筋局部痛症,取痛处为腧是必要的,大量临床实践也证明这种取穴方法,收效快,疗效好。

因此,“以痛为腧”始终是治疗经筋病的最主要和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以痛为腧局限性和引伸义同一种病因病机,症状表现可有不同,经筋病也是如此。

虽同为气血壅滞经筋,或许不表现为痛而见其他症状,此外,经筋病的另一个病机特点是经脉瘀滞或气血虚弱所致经脉气血不足,局部经筋不得荣养,导致疼痛或其他多种不同的症状表现。

也就是说,经筋病症除痛症外,尚有其他诸多表现,如筋肉的牵扯、拘挛、转筋、强直和筋肉的松弛、口僻、肢体的瘫痪麻痹、痿弱不用及关节活动不利等。

对此,也应该取局部为腧穴,若无痛症就不取局部穴,则过于局限地理解了其含义。

灵枢经筋病的治法——燔针劫刺再解

灵枢经筋病的治法——燔针劫刺再解

灵枢经筋病的治法——燔针劫刺再解灵枢经筋病的治法——燔针劫刺再解田文文针灸诊所美国波士顿“燔针劫刺”一般多认为是火针的代名词,但是笔者经过仔细研读《内经》经文和后代医家注释,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对燔针劫刺有不同的解释,并在此基础上领悟出治疗经筋病的方法,介绍如下。

1 燔针劫刺再解《灵枢·经筋》曰:“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

“燔针劫刺”,燔,是焚烧的意思,燔针即烧针。

但是燔针是不是就是火针呢?火针是将针用火烧红,快速刺入穴位,扎完拔出来针已经凉了,实际类似于打铁里的焠的过程。

而《内经》里燔针和焠针是不同的。

《素问·调经论》云:“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

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

病在骨,焠针药熨”,即因为筋不能有效工作的陷下病和筋拘急的经筋病用燔针劫刺,而病在骨,就要用焠针和药熨,明确指出了燔针和焠针主治的不同。

历代解经家对燔针的解释也并不支持火针者们的论点,如明代吴昆注:“燔针者,内针之后,以火燔之煖耳,不必赤也。

” 还有明代张景岳在《类经》里的注解:“燔针者,盖纳针之后,以火燔之使暖也。

此言焠针者,用火先赤其针而后刺之,不但暖也,寒毒阴结,非此不可。

”这里明确指出扎针以后再以火燔之是燔针,而后人很多认为燔针劫刺就是火针,显然是曲解原意的。

根据“燔针”即烧针,笔者理解为一是针上加小段艾条的温针,二是直接以火烧针柄。

“劫刺”,一般理解就是快刺不留针。

笔者认为这里用“劫”来形容是很有所指的。

劫,是抢劫的劫,从常识来看,抢劫的匪徒多从侧面斜冲出来,速度很快,还要抢到东西就撤走。

所以此处用劫刺是形容这个刺法的特殊性,即从侧面斜刺,刺到痛处,随即出针。

“以知为数,以痛为输”,笔者认为就是经筋病以按到的痛点为腧穴,燔针和劫刺都是以病人的感知为度。

2燔针劫刺临床操作(1)首先必须确诊是经筋病;(2)在疼痛或扭伤的经筋上循按,找到痛点作为穴位,如果伤痛的经筋比较长,可以取间隔一寸左右为一穴,但原则是一定要有压痛;(3)在痛点上直刺,针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浅,要在肌肉经筋中,可以在针柄上烧艾,但最简单的就是用止血钳挟着点燃的酒精棉球,去逐一烧针柄,病人说感到温热即可移开,烧过一遍即可取针,此谓燔针。

经筋疗法

经筋疗法

【一】、经筋病症的病因病理机制浅析--------------------------------------------------------------------------------(一)、经筋病症概念经筋病症,系指由于外界环境及体内致病因素的作用,导致人体筋肉系统发生病变,表现现筋肉急慢性损伤症、病理体征、功能异常以及不同程度的机体整体影响的临床证候群。

由于筋肉系统机体组织结构的庞大体系,其结构成份复杂、生理功能多样化、涉及面广泛、承受的任务繁重、受损伤的机遇多等,故经筋病症属临床的常见多发病症;不少的疑难病症及未明原因的疾病,可由经筋病症直接或间接导发,这是医学潜在课题。

但由于我国的经筋学科处在萌芽发展的形成阶段、经筋病症的定义及其范畴等,有待于提高和统一认识而逐步确定。

(二)、经筋病症的病因病理机转浅析 1.外界异常气候变化因素正常的外界气候,俗称正气。

异常的外界气候,称为“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皆可成为致病的邪气;以风、寒、湿三邪致病者最常见、其中毒邪.是经筋病的最常见致病因素。

机体遇寒,首先毫毛收缩、络脉收缩,随之肌筋收缩。

寒邪不去,肌筋挛缩不解,发生“筋结”性疼痛;久结之肌筋,成为“结块”,可触到其结块的变化形体,经筋病症患者,对异常的气候变化比常人敏感,称为“阳虚”素质;遇上寒邪,卫气受伤、肌腠闭塞,体内气机枢转失调,内邪比热,热气蒸腾,出现全身不适、舌红口干脉数,通过揭闭疏筋理腠,起到解郁泄热作用,把病症治愈。

2.外界大学作用因素外界力学作用,如挫、擦、换、碰、撞、击等作用于机体筋肉,轻者致不同程度的肌筋受伤,发生“瘀积”为患;严重者,损筋削肉,以致骨折或损及脏腑。

是常见致病因素,也是肌筋病的常见致因之一。

3.机体自身动态活动的动、静力学因素机体于空间活动,离不开肌、筋、膜、带的参与。

任何肢节、肌筋的活动,都具有活动量度及方向性等的生理因素制约.凡超越生理性负荷的活动,皆可成为肌筋膜带的致伤。

中医经络调理缓解经络疼痛的方法

中医经络调理缓解经络疼痛的方法

中医经络调理缓解经络疼痛的方法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经络系统是连接全身各个部位的通道,调理经络可以改善体内的气血循环,缓解疼痛症状。

以下是一些中医经络调理缓解经络疼痛的方法:一、经络刺激疗法1. 针灸疗法:采用激痛触诊和按摩经络的方式,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理经络系统。

常用的针灸疗法有暗针、温针、电针和火针等。

2. 拔罐疗法:通过在皮肤上产生负压,使皮肤局部温度升高,刺激经络系统,促进血液循环。

常用的拔罐杯有玻璃杯和塑料杯,可以结合刮痧疗法使用。

3. 推拿按摩:通过揉、按、捏、推等手法,刺激经络系统,疏通经络,活血止痛。

按摩时,可以选取经络经过的穴位进行刺激,以促进气血的流通。

二、草药调理1. 中药煎汤:中医草药煎汤是一种常见的调理经络的方法。

可以根据不同的病症选取不同的中药材进行煎煮,如红花、荆芥、川芎、当归等,这些中药材有活血通络、祛风散寒的功效。

2. 贴敷草药:将一些中药研磨成粉末,搭配适量的蜂蜜或醋调制成糊状,然后敷于疼痛的部位。

疗程和用法需遵循医生的指导,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三、理疗调理1. 热敷:使用温热的物体,如热水袋、温热毛巾等,敷于经络疼痛的部位,能够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经络疼痛。

2. 艾灸疗法:艾灸是一种通过艾绒的燃烧产生热量,以温热的方式刺激经络的疗法。

常见的艾灸方法有直接灸、间接灸、养心灸等,可以缓解经络疼痛,改善气血循环。

四、运动调理1. 气功调理:如太极拳、气功八段锦等,通过舒展肌肉、活动关节,配合正确的呼吸方式,调理经络系统,有助于缓解经络疼痛。

2. 适度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可以增加氧气供应,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经络疼痛。

五、饮食调理1. 注意饮食均衡:合理搭配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维持经络的健康。

2. 食用适量药食同源的食物:如姜、蒜、辣椒等,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有助于缓解经络疼痛。

经络调理是中医治疗经络疼痛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在进行经络调理之前,最好咨询专业中医师的帮助,避免因操作不当而对身体造成伤害。

第三讲:如何正确治疗经筋病之“以知为数”

第三讲:如何正确治疗经筋病之“以知为数”

“以知为数”第三课讲解内容:“以知为数”,一般针灸书籍,多将“知”字解释为治病获效或病愈的意思。

将“数”解释为针刺次数的限度。

这样一来,“以知为数”,即解释为:“针刺的次数以病愈为度”,针刺的次数以病愈为度”这句话,其实毫无意义。

对于任何疾病的治疗,“针刺的次数”几乎都是“以病愈为度的。

”诺大一部《内经》为何独有经筋病的治疗“以知为数”?这必是针对经筋病的一种特殊治疗法则!“知”,在《说文》解释:“知,词也。

从口,从矢”其本义是知觉、知道。

意思是认识、知道的事物,可以脱口说出。

“知”字在《黄帝内经》中除表示知觉、感知外,还用于表示初步取得疗效。

如《素问·刺疟》:“先其发时如食顷而刺之,一刺则衰,二刺则知,三刺则已。

不已,刺舌下两脉出血;不已,刺郄中盛经出血,又刺项已下侠脊者,必已”。

《灵枢·寒热》有云:“鼠瘘……其小如麦者,一刺知,三刺而已”。

《灵枢·腹中论》论述道:“黄帝问曰:有痛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此为何病?岐伯对曰:名为鼓胀。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

“数”,《说文》注曰:“数,记也。

”其本意指的是指计算。

“数”,还可做法制讲。

如:《管子·任法》:“圣君任法而不任智,任数而不任说”另外,还可当作规律、法则讲,如《荀子·天论》:“所志于四时者,已其见数之可以事者矣”。

在《黄帝内经》中,“数”不仅做数量解,也可做道理、法度、规律、标准讲。

如:《素问·玉版论要》:“请言道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

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

至数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命曰合玉机。

”此处的“至数”是重要道理的意思,“数”做道理解。

《灵枢·禁服》:“必审察其本末之寒温,以验其藏府之病,通其营输,乃可传于大数”《素问·汤液醪醴论》:“今良工皆得其法,守其数,亲戚兄弟远近音声日闻于耳,五色日见于目,而病不愈者,亦何暇不早乎?”《灵枢·血络论》:“血脉盛者,坚横以赤,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筯,即而泻之万全也。

经筋以痛为输探析

经筋以痛为输探析

经筋以痛为输探析以痛为输,是《灵枢》经筋病选择针刺部位的标准[1],书中反复出现13次,可见其重要性。

但是具体如何选取、有何规律?没有进一步的论述,使人读后有意犹未尽之感,感到无所适从,影响了临床运用和疗效的提高。

笔者通过反复研读,并结合临床实践,有所感悟,请同道指教。

1 经筋之间相互联系经筋分为手、足三阴,手、足三阳十二经筋,各有其循行路线。

经筋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着内在联系的,其联系是通过经筋表里、同名、合、并、交、维筋相交、交会于脊和生物之力等,通过这些联系,使人体维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人体运动是各个方向、部位的经筋精细复合活动的结果,这些经筋的高度协调、配合使人体完成各种活动,是人体力动态平衡的基础,保证了人体活动的协调、配合和力的平衡。

1.1 经筋间的表里、同名联系经筋作为经络系统的组成部分,分为手足三阴和手足三阳等十二经筋。

经筋间的联系,虽然不像经脉那样联系紧密,也不与脏腑有络属关系,但却存在着表里经筋、同名经筋的关系,也是经筋间左右选取穴位的理论基础。

表里经筋,分布于同侧肢体阴阳内外两面相同的位置,相表里的阴阳经筋通过舒缩、屈伸维系肢体的屈伸活动。

手足同名经筋,分为同侧手足同名经筋和对侧手足同名经筋。

同侧手足同名经筋,指位于同侧上下肢对应的相同位置,但运动方向相反;对侧手足同名经筋,指位于对侧上下肢对应的相同位置,运动方向相同。

还有手足同名表里经筋,就是既是同名经筋、又是表里经筋,也就是对侧上下肢对应表里部位。

经筋病变对应表里、同名经筋相互间有阳性反应、有治疗作用,同名表里经筋相互间也有阳性反应、有治疗作用,甚至针刺效果更好。

1.2 经筋间的合、并、交联系经筋间各有其循行路线,完成其功能活动,在循行过程中,经筋间也存在着合、并、交等联系方式,加强、密切了经筋之气的交通和经筋间的协调、配合。

1.2.1 合合是两条经筋会合,如足阳明经筋于外辅骨会合于足少阳经筋、于鼻上合于足太阳经筋,加强足三阳经筋的联系。

析“以痛为输”

析“以痛为输”

n e e d l i n g ”i s o n e o f t h e A s h i p o i n t s e l e c t i o n m e t h o d s , i t d i f f e r s f r o m A s h i p o i n t  ̄c o n c e p t( a g e n e r a l n a me f o r a c a t e g o r y o f t h e a c u p o i n t s w i t h o u t c l e a r l o c a t i o n s ) , o t h e r t h a n me r i d i a n a c u p o i n t s a n d e x t r a—m e r i d i a n a c u —
mu s c l e s ,wh e r e i t e n t e r i ng s t r i a e i n v a d i n g s i n e ws,i t s ma i n s y mpt o m i s pa i n,ma i n pa t h o l o g i c r e s p o n s e i s t e n —
面, 一是 对疼 痛点 的 不 同认 识 , 二是 与 阿是 穴 的 关 系。重 温 《内经》 有 关条 文 , 认 为“ 以痛 为 输 ” 是《 灵 枢 ・ 经筋 》 提 出的取 穴方 法 , 而 经筋病 变 多集 中于入 腠 袭 筋之 体表 筋 肉之 处 , 其 症候 主要 表 现 为疼 痛 为 主, 并 以压痛 为主要 病 理反 应 , 而经 筋 不 能传 输 气血 , 无 穴 可言 , 唯有“ 以痛 为输 ” 作 为治 疗 经 筋 痹证 的 优 化取 穴方 法 。“ 以痛 为输” 属 阿是取 穴 法的一种 , 与 经穴、 奇 穴 以 外 无 明 确 定 位 的 一 类 腧 穴 的 总

经筋病的燔针劫刺以痛为输(转自张载义新浪博客)

经筋病的燔针劫刺以痛为输(转自张载义新浪博客)

经筋病的燔针劫刺以痛为输(转自张载义新浪博客)现在针灸临床中,大部分经筋病,如颈肩腰腿痛等软组织疾患的治疗,多以毫针针刺加火罐治疗,所选穴位大抵是些约定的比较固定的穴位组合。

那么,古代针灸家对待这类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又如何呢?我们不妨掀开针灸的最经典著作《灵枢》针经,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

《灵枢?经筋》在论述经筋的分布后,就经筋病的治疗说道:“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

燔,从《内经》时代的有关典籍可以理解为:1.炙、烤。

《诗经?小雅?瓠叶》“炮之燔之。

”2.焚烧。

《韩非子?和氏》“燔《诗》、《书》而明法令。

”燔针之意,一指火针。

《灵枢?官针》:“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

”《类经》卷十九张介宾注曰:“谓烧针而刺也,即后世烧针之属,取寒痹者用之。

”《针灸大成》卷六则明说:“火针,一名燔针。

”二指温针。

《素问?调经论》“病在筋,调之筋……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吴注:“燔针者,内针之后,以火燔之耳”。

《类经》疾病类张介宾释燔针曰:“盖纳针之后,以火燔之使暖也。

”又:“燔针,烧针也。

”我们看到了关于燔针有两种不同的解释。

那么,劫刺呢?《灵枢经校释》注曰:“针刺即出,叫劫刺,即疾刺疾出的刺法。

”而张介宾却说:“劫刺,因火气而劫散寒邪也。

”综上所述,我们基本可以厘清有关燔针劫刺的两种不同的说法,即:1、应用火针n刺,快速的进针出针。

2、用温针法,在进针后留针,留针的过程,针柄上置艾火烧以温针。

“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就比较容易理解了,以知为数,是说以病人的感觉判断疾病的转归来决定治疗的次数,以痛为腧即压痛点,病灶反映于体表的痛店就是针灸治疗所要选取的穴位。

与今人不同的是,经筋病“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是以火攻为主的针刺,刺激并非固定点的穴位。

《内经》中对经筋病的治疗,除燔针、n刺外,还常提到圆利针、大针的应用。

本人由于火针、针刀疗法的经常使用,对《内经》的这段经文深有体会。

火针与温针两相比较,火针火力猛,治疗便捷迅速,效果来得也快,800度以上的温度,刺入肌肤,其热量迅速向周围扩散,其能力可想而知。

经筋“解结”内涵及机制探讨

经筋“解结”内涵及机制探讨

•1314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2丨年3月第36卷第3期CJTCMP,March2021,Vol.36, No.3•论著•经筋“解结”内涵及机制探讨富昱,董宝强(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110847)摘要:解结在针灸学中具有治疗原则与具体治法的双重内涵中医视角下经筋之解结具有平调阴阳、防御 抗邪、通达气血、平衡筋骨、调和脏腑等作用;现代医学认为经筋之解结能够通过促进骨骼肌修复、抗炎镇痛、加强局部循环,修复神经损伤、改善力学环境等机制,实现对以骨骼肌为主体的软组织正常结构与生理功能的1塑.文章整理提炼解结内涵以及从中西医角度分別对经筋解结机制进行探讨,以期为经筋理论中的“解结”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关键词:经筋;解结;机制基金资助:辽宁宵科学技术厅重点研发计划项S(N〇.20丨刃H2/HMOOOI2)Discussion on the connotation and mechanism of meridian sinew's 'knot-untying'FU Yu.DONG Bao-qiang(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enyang 110847, China )Abstract; Knot-untying has the dual connotation of treatment principle and specific therapy in acupuncture. I t has the functions of regulating yin and yang, defending against exterior evils, moving qi and blood around the body, balancing tendonsand bones, and regulating the viscer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odern medicine believes that i t canpromote skeletal muscle recovery, anti-inflammatory, and analgesia, strengthen local circulation, repair nerve damage and improvethe mechanical environment, to reshape the normal structure and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of soft tissues with skeletal muscle as themain body. This paper refined the connotation of knot-untying and discussed the mechanism of i t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toprovide a scientific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knot-untying'.K e y W o r d s! Meridian sinew; Knot-untying; MechanismFunding:Key R&D Program of Liaoning Provincial 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〇.2019JH2/10300012)解结,《说文解字》曰:“结,缔也;缔,结未解 也”m,二字原意是“解开绳结”,引申为以绳喻病并 与治疗疾病相关的中医学术用语。

《灵枢·经筋》篇治疗原则解析

《灵枢·经筋》篇治疗原则解析

《灵枢·经筋》篇治疗原则解析在《灵枢·经筋》篇每一段经筋病的结尾部分,都有一段有关治疗原则的文字,内容几乎完全相同:“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

”因为这段文字至关重要,决定了经筋病的治疗原则和具体治疗方法,所以逐句详细分析如后。

1、燔针劫刺“燔针劫刺”一语的现代语译在针灸界没有太大的歧义,一般针灸书籍基本上均将其解释为火针速刺,这无疑是正确的。

比如在《灵枢·官针》中记载到:“九曰焠刺,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

”但在具体词义的细微理解上,还是有深究的必要。

关于“燔”字,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说:“燔,爇也。

从火,番声。

”其语意有三:1、焚烧。

《韩非子·和氏》:“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

”2、烤;炙。

《广韵·元韵》:“燔,炙也。

”《诗·小雅·瓠叶》:“有兔斯首,炮之燔之。

”毛传:“毛曰炮,加火曰燔。

”3、通“膰”。

古代祭祀用的烤肉。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公胜夏从寡君以朝于君,见于尝酎,与执燔焉。

”三个含义都与火烤有关,其中以“焚烧”与“燔针”中的“燔”含义最为接近。

所以说,“燔针”的意思就是烧针使爇。

在河北承德地区的方言里,仍将“天热”说成“天爇”。

《灵枢·官针》亦云:“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

”《针灸大成》解释说:“火针,一名燔针。

”《素问·调经论》云:“病在筋,调之筋……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但吴崑却注释为:“燔针者,内针之后,以火燔之煖耳”。

《类经》疾病类张介宾释燔针曰:“盖纳针之后,以火燔之使暖也。

”将“燔针”解释为“以火燔之煖”不符合《黄帝内经》原意,实不可取。

“劫”字的金文大篆,由(力,“劝”的省略,表示阻止)和(去,前往)构成,表示阻止前往。

造字本义:用武力阻止对方行事。

小篆将金文的上下结构调整为左右结构。

《説文解字》:“劫,人欲去,以力脅止曰劫。

阿是穴

阿是穴

阿是穴,穴位分类名,又名不定穴、天应穴、压痛点。

这类穴位一般都随病而定,多位于病变的附近,也可在与其距离较远的部位,没有固定的位置和名称。

它的取穴方法就是以痛为腧,即人们常说的“有痛便是穴”。

临床上医生根据按压式病人有酸、麻、胀、痛、重等感觉和皮肤变化而予以临时认定中医以病痛局部或敏感反应点作为针灸治疗部位的腧穴。

以病痛局部或病痛的反应点(有酸、麻、胀、痛、重或斑点、色变、硬变、肿胀等反应)作为穴位的一类腧穴。

阿是穴的含义是由《内经》发展而来,但“阿是”这一名称首见于《千金要方》。

它们是既无具体名称(所有的穴点都称阿是穴),又无固定位置(无论何处的穴点均称阿是),主治功用也不十分明确(以病情论阿是,不是以阿是论病情),但对病症的治疗有效(往往还有奇效)。

临床上医生根据按压时病人有酸、麻、胀、痛、重等感觉和皮肤变化等而予以临时认定。

阿是穴可以在全身任何地方出现,是一种临时腧穴现象。

当疾病发生的时候,人体的某一部分就会发生相应的气血阻滞,造成气血的局部性、临时性的聚集,从而出现阿是现象。

当这种疾病解除时,气血的临时聚集也随之解除,阿是穴现象即消失。

可见阿是穴不是固定的、专一的穴位。

阿是穴与“以痛为输”的含义不尽相同。

“以痛为输”出于《灵枢·经筋》篇:“以痛为输,燔针劫刺”,主要是针对经筋病的选穴及刺灸方法而言的。

病变部位是经筋,主要临床表现是疼痛。

而阿是穴是以“快”、“痛”等多种综合感觉来确定穴位的。

《内经》中多次提到穴位处的不同感觉,如《灵枢·五邪》说:“邪在肺……取之膺中外腧,背三节五藏之旁,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

”《素问·刺腰痛论》说:“循之累累然乃刺之。

”《素问·骨空论》说:“切之坚痛,如筋者灸之。

”这些都是阿是现象,归属于阿是穴的范围。

阿是穴的内涵远比“以痛为输”要丰富,所以不应以“以痛为输”来代替“阿是穴”。

两个说法阿是穴的存在有两个讲法:相传在古时有中医为病人治病,但一直不得其法。

经筋病的常用理筋手法

经筋病的常用理筋手法

经筋病的常用理筋手法打个比喻,人体的脊柱好比帆船的桅杆,而经筋就好比固定桅杆的绳索,如果绳索出了问题,桅杆当然不会稳定和正直,身体也是一样。

由于这种原因得的病,用药物治疗显然不容易取得理想的效果,正确的治疗方法就是要调理我们的经筋。

经筋出了问题,比如痉挛了,就好比绳子打了结,对应在我们人体叫做“筋结”。

如果我们能像解开绳子扣一样,把筋结解开,那疾病自然就痊愈了。

经筋病临床上以针灸治疗为主,必要时配合整脊手法和汤药。

在家我们可以用点穴按摩手法治疗经筋病,用艾灸治疗也有不错的疗效。

当然了,患者自己能够坚持站桩锻炼的话,效果会更好。

经常听到病人如是提问:“胥大夫,我拍片子颈椎有点问题,其他挺好的,为什么肩、背都特别不舒服?”我会回答:“人体本身就是一个整体的,包括脊柱都是,只是为了学习和治疗上方便,人为地将脊柱划分为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其实出现问题会相互影响,自然也需要整体上进行调治。

”因此,我们学习中医要从绕老绕去的理论里面跳出来。

如果不从整体上把握的话,我们学过的许多理论有时候反成障碍,禅宗谓之“所知障”,其本意是指执着于所证之法而障蔽其真如根本智,也像禅宗提到的“藤葛禅”,整天在文字里面绕来绕去。

因此禅宗五祖弘忍曾告诉六祖慧能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如果我们抛开一些空洞的理论,返璞归真地看人体,其本身就是浑然一个整体,这就是中医的整体观。

以下为学生李亚勤记录的一个病例:2012年6月某日下午,一位76岁的老奶奶来诊所就诊,老人家拄着拐棍,驼着背,一瘸一拐地跛着走进诊室,表情十分痛苦。

病因是一年前吹空调受寒,下肢突然出现酸软无力,左侧明显。

之前送孙子去幼儿园后,还可以在公园溜达半日,腿脚便利,并无不适,只因受了风寒,生活质量发生了变化。

最近下肢再次受寒,左侧腰痛,臀部疼痛牵扯到下肢麻木、发凉。

曾在某三甲医院针灸科治疗过几十次,效果不太理想,经朋友介绍来诊。

老师检查其腰、腿部筋节,为其针刺治疗,施术部位多在其痛处,针毕令其再试腿脚,老人家在诊室内来回踱步数周之后说:“腰腿痛确实改善了很多,但是下面还是有点疼。

黄帝内经·经筋(4)原文

黄帝内经·经筋(4)原文

黄帝内经·经筋(4)原文经筋(4) 【提要】本段论述手太阴经经筋的循行路线、所主疾病以及治疗方法。

【白话解】手太阴经的经筋,起始于手大指的末端,沿大指上行,结聚在手小鱼际之后,继续上行于寸口部位的外侧,再沿手前臂上行,结聚在肘中,再上行至臂部的内侧,进入腋下,出于缺盆,结聚在肩髑之前,又返回,向上结于缺盆,自腋下行的一支进入胸中,结于胸内,散布于横膈部,与手厥阴经的经筋合于膈部,继而下行抵达季胁部位。

手太阴经的经筋发病,可见本经筋所循行结聚的部位掣引、转筋、疼痛,严重的,可发展为息贲病,呼吸急促,气逆喘息,或胁下拘急,吐血。

治疗该病时,应采取火针,速刺急出,针刺次数以病愈为度,痛处为穴。

这种病证叫做仲冬痹。

【原文】手心主之筋,起于中指,与太阴之筋并行,结于肘内廉,上臂阴,结腋下,下散前后挟胁;其支者,入腋,散胸中,结于臂[1]。

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前及胸痛息贲。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日孟冬痹也。

【提要】本段论述手厥阴经经筋的循行路线、所主疾病以及治疗方法。

【注释】[1]臂根据《甲乙经》、《太素》作贲,指胸膈部。

【白话解】手厥阴心包经的经筋,起始于手中指端,沿指,上行,通过掌后与手太阳经筋并行,结聚于肘的内侧,向上行经过肘的内侧而结聚于腋下,从腋下前后布散,挟两胁分布;它的分支,人于腋下,散布于胸中,结聚于膈部。

手厥阴心包经的经筋发病,可见本经筋所循行、结聚的部位掣引、转筋,以及胸痛或成息贲病,出现呼吸迫促、上逆喘息的病状。

治疗时应采取燔针,用速刺疾出法,针刺次数以病愈为度,以痛处为穴。

这种病就叫孟冬痹。

【原文】手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内侧,结于锐骨,上结肘内廉,上入腋,交太阴,挟乳里,结于胸中,循臂下系于脐。

其病内急心承伏梁,下为肘网。

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筋痛。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

其成伏梁唾血脓者,死不治。

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

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

知为针者信其左

知为针者信其左

知为针者信其左2017-07-10 08:00“知为针者信其左”出自《难经.七十八难》:“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当刺之时,必先以左手压按所针荥俞之处,弹而努之,爪而下之,其气之来,如动脉之状,顺针而刺之。

”即知晓针术的人重视押手(即左手)的作用,不知晓针术的人只信赖刺手(即右手)的作愚强调了双手协作在针刺中的重要性。

《灵枢.九针十二原》“右主推之,左主持而御之”即强调了双手协作的针刺原则。

针刀疗法在治疗器械、理论依据和治疗方法等方面都和传统针灸学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知为针者信其左”这一针刺原则在针刀临床中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针刀医学的实质是非直视下的微创手术操作,器械为类似“针”的“刀”,这决定了押手在针刀操作中的重要性,在提高针刀疗法安全性和疗效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此,笔者在临床中深刻体会到押手是针刀疗法成败及是否有效的关键所在。

1.针刀操作中常用的押手法1.1单指押手法该手法是用左手拇指定位后,用指尖按压,适用于一般部位的操作,并要避开神经、血管及重要脏器。

如肩胛骨喙突、腕管等处需用左手拇指推开神经血管;需在骨面上操作时,如松解背部菱形肌需在肋骨面上操作以避免刺入胸腔,左手拇指触诊确定肋骨骨面并用指甲切压,针刀刀口线与左手拇指指甲面平行缓缓刺入,待抵达骨面后行针刀松解操作。

1.2双指押手法该手法是用左手拇指、食指夹持针刀,或双指提捏固定需针刀松解的肌肉或病理性反应物,如条索、硬结等,适用于长针刀操作,以及针刀松解危险部位的肌肉和病理性反应物,如条索、硬结等。

2.押手参与针刀操作过程针刀进针四步规程是针刀手术在刺入时必须遵守的4个步骤,即定点、定向、加压分离、刺入。

在有关针刀教材描述中,定点是进针前用紫药水描记号,定向、加压分离和刺入三步均由右手持针刀完成。

但针刀临床实践中并非如此,临床上定点、定向、加压分离三步均应由押手单独完成,刺入这一步由押手协同刺手完成,这样操作更安全,也更符合临床实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正确治疗经筋病之“以痛为输”》
以痛为输”,一般针灸书籍多认为是“阿是穴”。

如,在河北医学院编著的《灵枢经校释》一书:“‘以痛为输’,在痛处取穴。

即所谓天应穴、阿是穴”。

“阿是穴”,最早出现于唐代医家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灸例》一文:“有阿是之法,言有人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或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

”因其没有固定的穴位,元代王国瑞《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称之为“不定穴”。

明代楼英《医学纲目》称此类穴为“天应穴”。

现今针灸教科书将阿是穴列为输穴的三大类别之一,即经穴、奇穴和阿是穴。

“不问孔穴”的阿是穴及“以痛为输”的经筋取穴均不在经穴以内,这是其共同点。

但仔细推敲“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之阿是穴并非经筋病的取穴之“以痛为输”。

“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显然是依据病人的主诉,即根据病人所诉疼痛之处取穴,而“以痛为输”并非一定是在病人主诉的疼痛部位取穴。

其理由后面详细讨论,至于背输穴的取穴方法,《灵枢背输第五十一》讲得非常明白:“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输也”这里是指按压背输穴后病人疼痛减轻,而不是按压背输穴处有压痛。

与阿是穴及经筋病“以痛为输”的检查方法完全不同。

言“以痛为输”并非一定是在病人主诉的疼痛部位取穴。

这是我对经筋病诊断治疗取穴的理解,先看看历代医家对“以痛为输”的解释。

如: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输谓孔穴也,言筋但以筋之所痛之处即为孔穴。

不必要须以诸输也,以筋为阴阳气之所资,中无有空,不得通于阴阳之气上下往来,然邪入腠袭筋为病,不能移输,遂以病居痛处为腧”;张景岳《类经》:“以痛为腧即其痛处是也”;张志聪《黄帝内经灵枢集注》:“以痛为腧者,随其痛处而即为其所取之俞穴也”。

读了这些阐述,还是让人难以明白。

“以痛为输”具体应该取哪里?到底是主诉痛处‘主诉痛处的压痛点,还是别的压痛处?我们回到内经的原文来分析吧!
《灵枢·经筋第十三》中对十二经筋的论述,其顺序均为经筋循行-病候-治则如,“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趾,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侧,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腘;其别者,结于腨外,上腘中内廉,与腘中并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额,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纲,下结于頄;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髃;其支者,入腋下,出缺盆,上结于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于頄。

其病小趾及跟踵痛,腘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及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春痹也。

”。

这个顺序并不简单,先说明经筋的循行,据此定位经筋病,次论病候才有依据。

最后再引出治则,恰恰是这个顺序能让我们准确理解“以痛为输”!首先,经筋循行为我们定位经筋病提供了有力的线索,经筋病必发生在本经筋的循行部位,一条经筋病的病候不可能出现在其他部位。

查经筋病灶也一定是在本条经筋循行的部位上查寻。

其次,经筋病候中不一定有“痛”。

如,足太阳经筋“腘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
足少阳经筋“其病小趾次趾支转筋,引膝外转筋,膝不可屈伸,腘筋急”等。

如果“以痛为输”之“痛”是指患者疼痛部位的话,那么,对于这些没有“痛”的经筋病该取“输”何处呢?所以,“以痛为输”的正确理解:应该是在经筋循行部位去仔细查找压痛点,“以压痛为输”!“以痛为输”,就是“以在经筋循行部位的压痛为输” 在此基础上进行“燔针劫刺”,针刺时和针刺治疗后“以知
为数”这就是我理解的“以痛为输”,反复实证于临床,疗效非凡!
归纳一下我所理解的“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确定患者是经筋病后,根据患者主诉确定病变经筋,在此经筋循行部位仔细查找压痛点,并“以此压痛为输”,把烧过的温度合适的相关针具刺入此输穴一定深度,得针感后进行快速提插后随即出针,出针后患者症状应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或症状完全消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