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临床一系中医学重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述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心主神志,主宰整个生命活动,心主血脉也受心神的主宰。
2.系统连属
心在志为喜,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心在窍为舌,心在液为汗。
6.肺的生理功能
1、肺主气、司呼吸:
2、主宣发和肃降:
宣发:
1、气化作用将浊气排出。
2、将脾转输至肺的水谷精微布散全身外达皮毛。
5.亡阳证阳气严重耗损
证候特点阳气虚脱的症状:大汗淋漓,畏寒手足厥逆,舌淡,脉微欲绝
6.八纲辩证:讲四诊所获得的资料,运用八纲理论进行分析,从而辨别疾病部位的深度,疾病性质的寒热,邪正斗争的盛衰,以及病症类别的阴阳,最后综合归纳为八类证候
7.其余部分浏览一下。主要用于病例分析题。
七,治疗原则
1.中医治疗学分为治则和治法两部分
【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咳嗽
(填空)血府逐瘀汤的功用是活血祛痰、行气止痛
四神丸温肾暖脾、固肠止泻
乌梅丸温脏安蛔
十,针灸
1.▲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的意思,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是网络的意思,是经脉的分支,纵横交错,网络全身。
祛风湿药
威灵仙★祛风除湿,通络止痛、软坚消鲠
五加皮●祛风除湿、强筋健骨、利水消肿
化湿燥湿药
藿香化湿燥湿、辛温解表、和中止呕
苍术燥湿健脾、祛风除湿、散寒解表治疗夜盲
清热药
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生肌收敛
清热燥湿药
黄柏清热燥湿、清热解毒、滋阴泻火
消导药
鸡内金消食健胃、涩精止遗
山楂★消食化积、行气散瘀治疗?
3.气的功能:
(1)推动作用:气具有激发和促进作用
(2)温煦作用:气通过气化产生热量,使人体温暖,驱除寒冷。
(3)防御作用:气具有护卫全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的作用
(4)固摄作用:气对血、津液等液态物质具有防止其无故流失的作用和对脏器位置的固护作用。
(5)气化作用:气化是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生理功能效应
膀胱:贮存和排泄尿液。三焦(决渎之官):1、通行原气;2、运行水液
13.奇恒之俯: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精,气,血,津液
1.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也是人体生长发育及各脏腑器官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2.气—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物质,气又是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总称。
4.宗气的概念
5.(填空)血的功能:营养滋润全身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6.简述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
7.津液的功能:滋润濡养作用化生血液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排泄代谢产物
8.简述气与血的关系。
答:1.气为血之帅
1气能生血:气的运动变化是血液生成的动力。
2气能行血:血液的运行有赖于心气的推动。
3气能摄血:气能统摄和固摄血液在脉中运行,而不溢出脉外(即脾统血)。
6.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特点是司外揣内、注重整体研究和援物比类。
二,阴阳五行学说
1.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系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它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2.阴阳的相互关系: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
脾气升清
脾主统血
系统连属:
脾在志为思,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志为思;脾在窍为口,其华在唇;脾在液为涎。
8.肝(背)
生理功能: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助脾运化,调达情志,调节生殖功能。
肝藏血:是指肝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肝贮藏充足的血液,可根据生理需要以调节人体各部位血量的分配;肝藏血的另一个含义是收摄血液,即有防止出血的功能。
一,绪论
1.《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目前发现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2.《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的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
3.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是阐明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
4.中医学理论体系有3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和辨证论治
5.辨证论治(常考)-是中医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是中医临床的诊疗特点,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
4、面色、皮肤面色黧黑,肌肤甲错,皮下紫斑或青筋暴露,口唇紫绀,爪甲青紫。
5、舌象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舌下脉络青紫、曲张迂回。
6、脉象多见细涩、沉弦或结代
7.实证——邪气亢盛所表现的证候
表现:邪气亢盛,正气未衰,病理反应较剧烈的有余证
候。
虚证——正气不足表现的证候。
表现:正气虚衰,病理反应较虚弱的不足证候
8.五行相克,相克为互相克制制约。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土
9.相乘相侮:相乘次序与相克相同;相侮的次序与相克相反。
10.相生关系的传变主要为“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
11.泻南补北
三,藏象学说
1.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按照生理功能特点,分为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
2.五脏:即心、肺、脾、肝、肾的总称。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
五,四诊
1.望诊(病色)
2.青色——肝经,属木,朱寒症、痛症、血瘀、惊风
3.赤色——心经,赤色属火,主热证
4.黄色——脾经,黄色属土,主湿症、虚症
5.白色——肺经,白色属金,主虚、寒、失血
6.黑色——肾经,黑色属水,主肾虚、水饮,淤血
7.望五官,它们各与哪些器官有关系?
8.望舌(舌质,舌色,舌形)
舌与脏腑的关系:舌尖——心(肺)、舌中——脾(胃)、舌根——肾、舌边——肝胆(选择题)
⑵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⑶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3.七情—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
4.食复—
5.痰饮——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清稀者称饮,稠浊者称痰。
6.瘀血:
淤血:指体内有血液滞留,包括离经止血积存体内,或血行不畅,阻滞于血脉、经络及脏腑内的血液。是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名解)
3.治疗原则:损其有余(实则泻之),补其不足(虚则补之),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4.四气:温、热—阳,寒、凉—阴五味:辛甘淡—阳,酸苦咸—阴
5.“五行”的“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
6.木——肝,胆火——心,小肠土——脾,胃金——肺,大肠水——肾,膀胱
7.五行相生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瘀血的形成:一是气虚、气滞、血寒、血热等原因,使血行不畅而凝滞;二是由于外伤、气虚失摄等或血热妄行等原因造成血离经脉,积存于体内而形成淤血。
淤血的致病特点:1、疼痛以刺痛为主,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夜间痛甚
(描述题)2、肿块固定不移。在体表局部青紫肿胀;在体内多为痞块或积块,按之痞硬。
3、出血血色多呈紫暗色,或夹有血块。
八,中药
1.四气是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
2.五味辛味,甘味,酸味,苦味,咸味
3.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治疗疾病时对人体的作用有不同的趋向性。
升,即上升提举;
降,即下达降逆;
浮,即向外发散;
沉,即向内收敛。
4.辛温解表药
麻黄辛温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辛凉解表药
柴胡疏散风热,疏肝解郁,和解表里,升阳举陷
党参健脾、补中、生津、养血
安神药
龙骨真心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
酸枣仁养心安神、敛汗生津
远志安神、化痰、祛痰
开窍药
麝香开窍醒神、活血消肿、通络止痛
驱虫药
使君子驱虫杀虫、健脾消积
外用药
硫磺除湿杀虫、温肾壮阳
雄黄解毒杀虫、祛痰止痉
九,方剂
def君药——是方剂中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麻黄汤
【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d)可伴头晕神倦,自汗盗汗,脉弱无力等。
须与外感发热相鉴别。
基本治则:调理阴阳、补虚泻实。
4.心悸和怔仲有何异同?
不同点:
心悸有虚有实,但一般是虚多实少;气血虚或心阳虚为其本,痰火瘀阻是其标。
怔忡常因内因而发,其证常由轻而重发展,有虚实之别。虚证治以养血安神为主,实证治以活血化瘀或清化痰热为主
相同点:均可加入镇心安神的药物
2.
3.经络的作用
生理功能阐释病理指导诊断治疗预防
经络的功能活动,称之为“经气”
4.腧穴→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5.腧穴的分类十四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
6.五输穴→即“井、荥、输、经、合”穴,是十二经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腧穴,简称“五输”。
7.腧穴的定位法解剖标志取穴法,骨度分寸定位法
15.弦脉(常考)——脉象:端直如长,如按琴弦。主病:肝胆病,诸痛、痰饮。
16.滑脉——脉象:往来流利,应指圆滑。主病:痰饮、食积、实热
17.无胃之脉—无冲和,应指坚搏,邪盛正衰,心肝肾脏气外现,病重。
无神之脉—脉率乱,散涩脉为主,先天后天衰败,神气将绝,病危
无根之脉—虚大无根或微脉为主,亡阳,病危。
18.按虚里——虚里位于左乳下心尖搏动处,反映宗气的盛衰。
1.真热假寒,内热过盛,深伏于里,阳气被郁而不能外达四肢而表现一些假寒现象
2.真寒假热:阴寒内盛,阳不制阴,虚阳浮越于外,阴阳气不相顺接所致
3.阴阳是八纲的总纲,是概括病证类别的一对纲领
4.亡阴证阴液大量消耗或丢失
证候特点阴液衰竭的症状:汗出而粘,身热口干喜冷饮,舌红而干,脉细数
3.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4.五脏生理功能(必考),心肝脾考得最多。
5.阐述心脏的生理功能
答: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节血液循行于脉中,周流全身的作用。主血:…….主脉:……
(2)心主神志:即心主神明,或称心藏神。
心主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心接受和反映客观外界信息,进行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风寒表实证。
茵陈蒿汤
【组成】茵陈18g栀子9g大黄6g
白虎汤(每年都考)
【组成】石膏知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草粳米
【功用】清热生津。
【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
小柴胡汤
【组成】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炙甘草生姜大枣
【功用】和解少阳。
【主治】少阳证。
四逆散(看书P224)
保和丸是消食和胃的
二陈汤
【组成】制半夏橘红茯苓炙甘草
8.
9.
10.
十一,内科
1.感冒——是因外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以头痛、鼻塞、流涕、喷嚏、恶风寒、发热、脉浮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2.内伤发热
阴精亏虚中气不足肝郁化火瘀血内阻内湿停聚
3.简述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的一般特点
内伤发热的一般特点:
a)发热缓慢,病程较长;
b)发热而不恶寒,或怯冷得衣被则解;
c)发热时作时止,或发有定时,且多感手足心热;
系统连属:
肝在志为怒;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肝开窍于目;肝在液为泪。
9.肾
肾藏精
肾主水
肾主纳气
肾在志为恐,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肾开窍于耳和二阴,肾在液为唾。
10.胆:贮存和排泄胆汁;主决断。又属奇恒之俯。
11.胃:1、主受纳、腐熟水谷;2、主通降,以降为和。
12.(选择)小肠:1、主受盛和化物;2、泌则清浊。大肠:传化糟粕。
2..血为气之母
1血能载气:血是气的载体,气存于血中,赖血之运载而达全身。
2血能生气:血为气的功能活动提供营养,使气保持旺盛。
9.def夺血者无汗
10.体质的形成: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
四,
1.(选择填空)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环境性,相兼性,转化性。
2.疠气的致病特点:
(1)发病急骤,病情危重
9.老嫩,辨虚实的关键。
10.谵语(def)—神志不清,语无伦次,语意数变,声音高亢。热扰心神之实证。
11.郑语(def)—神志不清,声音细微,语多重复,时断时续。心气大伤,精神错乱之虚证。
12.先恶寒战栗,继而全身大汗者为战汗
13.诊脉的方法:平臂、布指、指力
14.浮脉——脉象:轻取即得,重按反减。主表证,虚证。
3、宣发卫气于皮肤肌腠。
肃降:
1、充分吸入自然界之清气。
2、将清气和脾传输至肺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全身,并将代谢产物和多余的水液下输肾和膀胱。
3、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保洁净。
3、通调水道
4、朝百脉、主治节
系统连属:
肺在志为悲忧,肺在液为涕,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肺在窍为鼻。
7.脾
生理功能:
脾主运化:运化水谷;运化水液
5.(常考)胸痹,即胸痛,是以胸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主要病机:胸阳不足,气机阻滞
病因病机:心血瘀阻,胸阳痹阻,痰热壅肺
6.鼓胀——以腹部胀大、皮色苍黄,甚至腹皮脉络暴露为其特征的一种病证。
清化热痰药
前胡清热化痰、降气平喘,疏散风热
温化寒痰药
半夏温化寒痰、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止咳平喘药
桔梗祛痰止咳、宣肺利咽、排脓消痈
理气药
枳实破气消积、化痰散痞
理血药
丹参活血通经、祛痰止痛、凉血消肿、消心除烦
桃仁活血祛瘀、润肠通便
止血药
蒲黄化瘀止血、利尿通淋
补气药
人参固脱、元气、摄血、活血、健脾、补肺、生津、安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