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4_纪玉华—跨文化交际之任务型互动式教学法
任务型教学法在跨文化沟通课程中的应用
任务型教学法在跨文化沟通课程中的应用作者:鲁萌来源:《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4年第11期【摘要】近些年,文化教学随着交际教学的不断发展得到了广大教师的重视,尤其是广大的英语教师对这种文化教学开始越来越重视。
但是,长期以来的英语教学中,教师所采取的一般都是以教师直接讲解为主要教学方式的传统教学手段,没有对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进行重视。
进行文化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对文化感知的同时,应该理解并有效的利用这种文化进行跨文化沟通。
本文主要是以任务型的教学方法为指导,通过相关的语言实践进行文化的学习,使学生对于异文化知识有较为深刻的感知与理解,并将任务型教学方法有效地运用于跨文化沟通课程中。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跨文化沟通运用【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1-0014-02任务型的教学方法是一种新的教学活动方式,体现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它将教学中语言应用的基本理论有效的转化成了具有实践意义行为[1]。
在近些年里,这种教学模式逐渐被英语教师认同和接受,并且开始越来越广泛的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
这种教学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他要求学生运用目标语来完成有目的的交际活动。
跨文化沟通课程是一门在上个世界八十年代在我国兴起的课程,它所包括的教学内容主要有讲述以及比较语言和文化、价值观、文化类型,跨文化交际以及非语言交际等,在全球化这种大环境下能够有效的将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和能力有效的提升一个档次。
以某种角度来看,任务型教学持有的原则以及理念和跨文化沟通课程所具有的主旨内容是一致的。
1.任务型教学的若干特点任务型教学模式被总结出来的特点主要有以下5个:第一强调用交流的方式将目的交际语进行掌握;第二,在学习的环境中引入真实的材料;第三,在课堂的学习中,可以将学生个人所拥有的生活经历作为重要的任务资源;第四,有效的把课堂内所进行的语言学习与课堂外所进行的语言活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任务型教学--交际法
任务型教学法百科名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学生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以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
任务型教学法是吸收了以往多种教学法的优点而形成的,它和其它的教学法并不排斥。
编辑本段基本概念任务型教学法以任务组织教学,在任务的履行过程中,以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习者自身的认知能力,调动他们已有的目的语资源,在实践中感知、认识、应用目的语,在“干”中学,“用”中学,体现了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有效的外语教学方法。
编辑本段产生任务型教学法是从20世纪8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广为应用语言学家和外语教学实践者认可和接受的一种外语教学方法,也是教育部制定的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所推荐和提倡的外语教学法。
编辑本段方法介绍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指教师通过引导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来进行的教学。
这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语言教学方法,是交际教学法的发展,在世界语言教育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
近年来,这种“用语言做事”(doing things with the language)的教学理论逐渐引入我国的基础英语课堂教学,是我国外语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走向。
该理论认为:掌握语言大多是在活动中使用语言的结果,而不是单纯训练语言技能和学习语言知识的结果。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学生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以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
任务型教学法是吸收了以往多种教学法的优点而形成的,它和其它的教学法并不排斥。
编辑本段优点其优点是:1. 完成多种多样的任务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的语言运用能力。
交际式教学法与任务型教学法在中国英语课堂的发展
交际式教学法与任务型教学法在中国英语课堂的发展作者:许阳来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09期摘要:交际外语教学法(CLT)是指发展语言学习者在情境中交流交际使用目标语言的能力的课堂教学法。
任务型教学法(TBLT)伴随CLT的发展而兴起,在世界范围内的英语教学领域掀起了一场革命。
然而,国内外教学界却一直对CLT和TBLT的标准定义,尤其对于CLT与TBLT在中国英语课堂的应用的必要性与适用性存在争议。
鉴于此,就CLT与TBLT 在中国英语课堂的发展进行综述讨论,以期能够把二者的教学理念与中国英语课堂情境有效结合起来,使得中国学生更好地在课堂上掌握英语语言知识。
关键词:交际式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中国英语教育;英语课堂;发展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9-0102-021引言交际式教学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以下简称CLT)和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以下简称TBLT)在世界范围内的英语教学领域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与其他亚洲国家、地区相似,近三十年来,英语教育在中国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发展。
由于现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密集的经济文化交流,熟练地掌握英语知识也成为了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要求[1]。
为了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中国教育部门颁布实施了一系列相关英语教学改革政策。
作为当代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CLT和TBLT被先后引入国内的英语课堂。
2CLT和TBLT的概念与含义CLT标志着语言教学的重要创新变革,对全世界英语教育领域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长久以来如何正确定义解释CLT也引起了学者们的争议。
其中最被广为认可的为,CLT是关于言语交际能力的教学理论,主要目标是使语言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得到发展。
有学者[2]认为,CLT不仅仅是提高学习者语言知识的教学法,更能够刺激学习者语言知识体系的形成发展。
任务驱动型教学法在《跨文化交际》课程实践教学中的运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活动形 式
动教学法” 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 以完 成一个个 具体的任务为线索, 把教学 内容巧妙地 隐含在每个 任务之 中, 让学生 自己提出问题 , 并经过思考和教师 的点拨 , 自己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法的课堂讲授、 教材组织、 实验和实训环节均围绕一 系列的任务进 行, 体现了“ 学、 教、 练一体化 ” 的教学思路 , 以使 可 教学 内容更加具体化。
在任务驱动型教学中,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角, 是进行交际、 沟通信息的角色。因此 , 学生在其中应
任务驱 动型教学法 的所有 活动 都是 围绕 “ 活
动” 展开 的。 1 .任务设 置
具备一定的学习 自主性和运用相应 的学 习策略的
能力 。
三、 任务驱动型教学法在《 跨文化交际》 课程教
务, 在提高团队协作精神 的同时, 学生通过讨论 、 比 较相互 之 间的观 点 , 有助 于形成 新 的 、 更为 完美 的方 案 , 而 也 大 大 促 进 了 任 务 驱 动 型 教 学 法 的教 学 从
效果。
【 参考文献 ]
[ ] l , o.T s bs a gae n eci [ ] T S L 1 El R d ak ae Inug d ah g J . E O i s — d a T n
程度 的掌握 。但 只有 学生 熟练 掌握 新学 的相关知识
通过视频 、 图片等具体的实例 , 不仅引起 了学生的学 习兴 趣 , 让学生 初 步 了解 非语 言交 际 行为 的含义 、 也
类型 、 作用 。
2 .概 念介 绍环节 要 实 施 任务 教 学 , 必须 先 让 学 生 了解 相 关 概念 的内涵和 外延 。因此 , 在课 程 导人 之后 , 要让 学生 掌
任务型教学在跨文化交际潜能开发中的探索与实践
任务型教学在跨文化交际潜能开发中的探索与实践
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的学习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
潜能。
任务型教学可以发挥关键作用。
下面将探讨任务型教学在跨文化交际潜能开发中的
探索与实践。
任务型教学注重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合作交流。
学生通过完成各种实际任务,如角色
扮演、讨论、调查等,来实际运用所学语言和文化知识,并与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和合作。
这种互动式的学习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并培养他们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
和合作的能力。
任务型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文化自我认知。
学生不仅需要了解不同国家
和文化的差异,还需要学习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和合作。
通过任务型教学,
学生可以通过讨论文化差异,分享个人经验,以及观察和分析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和挑战,进一步认识和了解自己的文化身份,并尊重和包容其他文化。
任务型教学注重学生的反思和评价。
学生在任务完成后,需要对自己的表现进行分析
和评价,总结经验和教训,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通过反思和评价,学生可以深入思考和理
解自己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和发展需要,并积极调整和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任务型教学在跨文化交际潜能开发中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任务型教学,学生可以参与
实际任务,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合作,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并通过反思和评价不断
完善自己。
希望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任务型教学方法,有效地开发
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潜能。
《跨文化交际》教学一体化设计方案
本部分主要学习naming names; origins; titles这三部分内容。 介绍姓名及其渊源, 比较中西文化中的称呼语及其差异,进行阅读训练和对话操练。作业讲评。
集体学习:分为集中面授辅导(计54学时)和教师指导下的小组活动(计27学时)。
集中面授辅导:除针对教学中的重难点适量讲解与答疑外,主要为学生提供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机会。辅导课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的辅导主要围绕学生的活动来展开,可采取组织两人对话、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分组表演、集体讨论、布置作业、作业评讲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以激发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流、表达思想情感的兴趣,提高英语交际能力, 弥补远距离学习过程中语言学习者缺少运用目的语面对面进行交流的机会的缺憾。
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巧,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质量。
二、教学方法
本专业采取的是现代远程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开创一条适合自学的新的教学思路。
本教学活动设计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教师面授为辅, 主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导”而不是“教”的作用,做到“精教重导”,以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本部分主要学习showinghospitalityindifferentways;compliments; disagreeing agreeably这三部分内容。 了解在与人交谈时, 中英文的不同习惯。进行情景对话操练。
本部 分 主 要 学 习child-rearing;family relationships这两部分内容。进行案例分析,就家庭关系解释中西文化的差异, 阅读训练。 作业讲评。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跨文化交际是指在多文化背景下进行有效沟通和合作的能力。
跨文化交际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适应能力、理解能力和沟通技巧。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增进国际间的理解与友谊。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1.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2.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原则和技巧;3.培养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与合作的能力;4.增进对其他文化的尊重、欣赏和理解。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将涵盖以下主题:1.文化概论a) 文化的定义和特点b) 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c) 多元文化主义的概念和重要性2.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a) 文化差异的原因和表现形式b) 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和误解c) 跨文化冲突的解决方法3.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原则a) 尊重他人的文化和价值观b) 适应不同的礼节和行为准则c) 理解和应对文化差异4.误解和歧视a) 语言和行为的误解b) 非理性的偏见和歧视c) 打破误解和歧视的方法和策略5.跨文化交际的实践a) 跨文化团队合作b) 跨文化销售与市场营销c) 跨文化外交与国际关系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主要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教师通过讲解理论和案例,介绍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知识和技巧;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案例,让学生理解其中存在的文化差异和问题;3.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的形式,促进学生对跨文化交际问题的思考和理解;4.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跨文化交际中可能遇到的情境,并提供解决问题的实践机会;5.案例研究:学生将选择一个真实的跨文化案例,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以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五、评估方式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表现:包括出勤情况、参与度和小组合作等;2.课堂作业:包括阅读理解、写作和案例分析等;3.个人报告:学生需选择一个跨文化交际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和报告;4.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跨文化交际原理和技巧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任务驱动型教学法在《跨文化交际》课程实践教学中的运用
2012年第06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No.06,2012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Vol .28(总294期)Total No .294收稿日期:2012—04—07作者简介:张云英(1984—),女,广东从化人,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教育教学。
任务驱动型教学法在《跨文化交际》课程实践教学中的运用张云英(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外语商务学院,广东广州510515)摘要:任务驱动型教学法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做中学”,要求学生参与大量的课堂教学活动,实现学生在“做”的课程中掌握课堂讲授的知识点。
《跨文化交际》课程是实用性非常强的课程,采用任务驱动型教学法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本门课程的实际运用能力。
关键词:任务驱动型;教学法;课堂实践中图分类号:G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6—0134—02一、任务驱动型教学法概述任务驱动型教学法(Task -based Approach ,简称TBA )是建构主义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一种具体运用,来自于职业教育非常发达的德国。
“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教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
这种教学方法的课堂讲授、教材组织、实验和实训环节均围绕一系列的任务进行,体现了“教、学、练一体化”的教学思路,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化。
二、“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设计任务驱动型教学法的所有活动都是围绕“活动”展开的。
1.任务设置在任务驱动型教学中,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包括语法运用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策略能力在内的交际能力。
因此,教学中的任务设置必须有一定的目的性,教师应针对教学目标设定专门性的任务以提高学生上述各方面的能力。
2.教学准备任何教学都需要一定的材料来支撑与辅助。
《跨文化交际》课程标准
《跨文化交际》课程标准2023年10月目录一、课程信息 (1)二、课程性质与任务 (1)(一)课程性质 (1)(二)课程任务 (2)三、课程目标与要求 (2)(一)课程目标 (3)(二)课程要求 (4)四、课程结构与内容 (5)(一)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原则 (5)(二)教学内容组织构架 (6)五、学生考核与评价 (8)六、教学实施与保障 (9)(一)教学实施 (9)1.教学理念 (9)2.教学模式 (9)3.教学方法与手段 (10)4.学法 (11)5.教学实施过程 (12)(二)教学实施保障 (14)1.师资保障 (14)2.教学资源保障 (14)一、课程信息课程名称:跨文化交际学时:64学分:4适用专业:旅游英语、商务英语、旅游管理、导游二、课程性质与任务(一)课程性质《跨文化交际》课程是旅游英语专业和商务英语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同时也是旅游管理、导游等专业方向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并重的理实一体化课程。
课程定位于培养学生利用现有教育资源,让学生掌握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基本知识,增强学生对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备在多元文化背景中开展跨文化旅游交际活动的基本素质,达到有效解决各类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问题的职业要求。
课程安排在第三学期,后续课程有:旅游英语、英语口笔译实务、目的地和客源国概况等。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了解了对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理论,掌握了一定的跨文化服务能力。
本课程的学习对旅游英语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课程任务课程主要帮助学生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礼仪,经由跨文化交际基本理论指导下主要国家交际的介绍、理解和必要的运用,以培养学习者开展日常交往、接待、策划、谈判等必要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课程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十二个模块的内容,突出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训练,国际化视野和多元文化视野的培养。
交际式教学法与任务型教学法在中国英语课堂的发展
交际式教学法与任务型教学法在中国英语课堂的发展许阳【摘要】CLT(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refers to a class teaching method that develops language learners' ability to communicate with the target language. TBLT( Task Based Language Teaching)emerg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LT,causing a reform of English teaching worldwide. However,there is the controversy over the standard definition of CLT and TBLT in domestic and foreign teaching field,especially its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in China's English teaching. Therefore,this paper reviews and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CLT and TBLT in China's English class so that the teaching concepts of both methods can be combined with China's Eng-lish class situation to make Chinese students have a better command of English knowledge.%交际外语教学法( CLT)是指发展语言学习者在情境中交流交际使用目标语言的能力的课堂教学法。
任务型教学法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任务型教学法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朱玉梅
【期刊名称】《湖南商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7(014)004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外语教学的现状,研究任务型教学法及其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可行性,提出实行任务型教学法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三大关键.
【总页数】3页(P103-105)
【作者】朱玉梅
【作者单位】湖南商学院,北津学院,长沙,4100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9
【相关文献】
1.基于任务型教学法的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 [J], 赵秀丽
2.谈如何用任务型教学法引导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J], 唐帆
3.跨文化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评《英汉比较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J], 邱明娟
4.跨文化交际课程建设与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J], 赵志刚
5.跨文化交际课程建设与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J], 赵志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跨文化交际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应对在跨文化环境中遇到的挑战,并在国际交往中取得更好的成就。
二、课程目标1. 了解主要文化概念和理论,包括文化维度、文化价值观等。
2. 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原则和技巧,包括文化沟通、文化适应等。
3. 能够分析和比较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提高文化智慧。
4. 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合作能力,为未来的国际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三、课程安排1. 课程名称:跨文化交际2. 课程学时:36学时3. 授课方式: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演练等4. 主要内容:- 文化概念和理论- 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原则- 文化差异分析与比较- 文化冲突与解决- 跨文化沟通技巧- 跨文化适应能力培养- 跨文化合作案例研究四、评估方式1. 期中考试2. 课堂表现3. 作业4. 期末论文五、教材及参考书目1. 主教材:《跨文化交际》2. 参考书目:-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 《全球商务交际实务》 - 《国际文化比较》六、教学团队本课程教师将由具有丰富跨文化交际经验和教学经验的专业人士担任,确保学生能够获得高质量的教学服务。
七、总结跨文化交际课程是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和文化广度的重要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多元文化社会,提高国际竞争力,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基础。
愿学生在这门课程中有所收获,不断提升自我跨文化交际能力。
交际法和任务型教学法及二者的比较
交际法和任务型教学法及二者的比较摘要:本文从产生和理论基础、教学理念、评价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几个方面了介绍了交际法和任务型教学法,并对二者在教学理念方面做出了比较。
关键字:交际法任务型教学法对外汉语教学一交际法的产生和理论基础交际法又称“交际语言教学”(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较早称为“功能法”(functional approach)、“意念—功能法”(notional-functional approach),是以语言功能和意念项目为纲、培养在特定的社会语言环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能力的一种教学法。
交际法产生于70年代初期西欧共同体国家,中心在英国,创始人为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D.A.Wilkins),代表人物还有英国的语言教学家亚历山大(L.G.Alexander)、威多森(H.G.Widdowson),荷兰的范埃克(J.A.VanEK)等。
交际法最有名的教材是《跟我学》。
(刘珣,2010)交际法语言学理论基础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70年代形成高潮的社会语言学。
交际法的语言观认为,语言是表达意义的系统,其基本功能是社会交际,语言学不应仅仅研究语言的形式,更要关注语言要完成的社会功能以及语言在人们社会交往中受到的制约因素,因此,第二语言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习者掌握语言规则、能正确地运用语言,更要掌握语言的使用规则,得体地运用语言。
交际法的心理学基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和20世纪60年代后期兴起的心理语言学。
交际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首先要分析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的需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确定都必须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
交际法还认为,学习者在言语中出现一些错误是正常的也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学习者所追求的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交际,而只能是有缺陷的但有效的交际,因此,对学习者的语言错误不应苛求。
二交际法的教学理念交际法所遵循的教学基础原则是:1、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相互作用,而不只是以教师不中心,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的练习时间和练习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际是可预测和有序的? 交际是可预测和有序的?
Nixon: Here you can see the type of tape which will transmit this very conversation immediately, and this indicates the possibilities of increasing communication. And this increase in communication, will teach us some things, and you some things, too. Because, after all, you don’t know everything. Khrushchev: If I don’t know everything, then you know absolutely nothing about Communism, except for fear!
Vocabulary exercises
____ refers to negatively judging aspects of another culture by the standards of one own culture. _____ is used to refer to negative or positive judgments made about individuals based on any observable or believed group membership. Stereotyping, Ethnocentrism…
50年代 探索/ 50年代:探索/开拓时期 年代:
Lederer & Burdick 1958: The Ugly American Edward T. Hall 1959: The Silent Language 首次用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60年代 奠基/ 60年代:奠基/稳固时期 年代:
Case study:
每一课两个
美国女士A电话祝贺中国女士B 美国女士A电话祝贺中国女士B与男友喜结良 缘
A: Best wishes to you two for every happiness in life! B: Thank you. But my husband is not very handsome. A: Well, I think he is… B: No, your husband is more handsome than mine. A: …
给博士生开课的教学大纲
(1)跨文化交际学的发展简史。 (1)跨文化交际学的发展简史。 (2)跨文化交际学重要理论,如建构理论和意义 (2)跨文化交际学重要理论,如建构理论和意义 协调构筑理论、Hofstede 协调构筑理论、Hofstede 解释文化差异性的四 维理论、面子协商理论、对话制约理论、预测理 论、文化趋同理论、焦虑/ 论、文化趋同理论、焦虑/不确定性协调理论、 交际顺应理论、跨文化适应理论、共文化论、文 化认同理论、文化认同感构筑理论等。 (3)跨文化交际理论反思。 (3)跨文化交际理论反思。 (4)跨文化交际研究方法反思。 (4)跨文化交际研究方法反思。 (5)跨文化交际研究对象反思。 (5)跨文化交际研究对象反思。
PrePre-tasks
Chapter 3: Verbal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Pre-tasks(每一课三个) Pre-tasks(每一课三个) How do English and Chinese refer to death and sex? Look at the examples and point out what they have in common? Pass away, go to sleep, depart, rest in peace, pay one’s debt to nature, be with God. 百年后、长眠、安息、老了、作古、 见马克思、移民、见老祖宗
论文《 论文《跨文化交际学 理论反思三题》 理论反思三题》
发表在《外国语言文学》2007年第4期
1.权势关系未引起足够重视。认为交际是一个有序的过程, 1.权势关系未引起足够重视。认为交际是一个有序的过程, 即人际交往行为是有一定的秩序和特定模式的,而非不 可预测和无序的。 2.表征主义的交际观把交际定义为“描述或报道现实,从 2.表征主义的交际观把交际定义为“描述或报道现实,从 而提供信息,表达‘意义’”。这就忽略了交际是说话 人共同建构的一种社会行为这一事实,把交际假设成无 权势和利益参与其中的“纯净”过程。 3.文化本质论有损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的科学性。 3.文化本质论有损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的科学性。
1973 印第安纳大学博士学位 1973 Samovar & Porter(迄今已10版) Porter(迄今已10版)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reader 1977 《跨文化关系国际杂志》创刊 跨文化关系国际杂志》 研究经费丰厚,研究者百家争鸣,成果 累累,缺少清晰的理论。
交际是可预测和有序的? our newest model. This is the kind which is built in thousands of units for direct installations in the houses. In America, we like to make life easier for women ... Khrushchev: Your capitalistic attitude toward women does not occur under Communism.
Kluckholn & Strodtbeck 1961 Variations in Value Orientations R. T. Oliver 1962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A. Smith 1966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e
70年代 高速/ 70年代:高速/混乱时期 年代:
论文《 论文《跨文化交际学 研究中的批评转向》 研究中的批评转向》
发表在《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第 发表在《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第6期 质疑文化本质论( 低语境、 低不 质疑文化本质论(如:高/低语境、高/低不 低语境 确定性规避、 低权势距离 个人主义/集 低权势距离、 确定性规避、高/低权势距离、个人主义 集 体主义等)、 )、逻辑实证主义研究范式的霸 体主义等)、逻辑实证主义研究范式的霸 权地位( 权地位(对权势和特权问题均采取回避态 );理论多采用人际交往理论 例如: 理论多采用人际交往理论( 度);理论多采用人际交往理论(例如: 不确定性规避理论、反预期理论等)。 不确定性规避理论、反预期理论等)。
FollowFollow-up tasks每课3个 tasks每课3
Chapter 6: The hidden core of culture Explain the values expressed in the following idiomatic expressions. 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 A man’s home is his castle. Identify countries with high and low context cultures: England, China, Italy, Korean, France
什么是文化本质论? 什么是文化本质论?
Cultural Essentialism: 把某个民族或 国家的人们所认同的价值观、 国家的人们所认同的价值观、思维方 式、社会习俗和生活方式视为该民族 或国家所独有的、不变的。 或国家所独有的、不变的。如: 东方高语境文化 西方低语境文化 东方集体主义 西方个人主义 东方阴柔(跳水)西方阳刚(足球) 东方阴柔(跳水)西方阳刚(足球)
给本科生开课的教学大纲
文化与文化认同、交际与跨文化 交际、跨文化交际障碍、言语形 式的跨文化交际、非言语形式的 跨文化交际、文化的深层内核、 社会交往习俗、人际交往与人际 关系、文化休克与跨文化顺应、 跨文化交际能力。
但是,教学法不一样 但是,
重体验、互动。每一课都包含15项任务,即 重体验、互动。每一课都包含15项任务,即 1.“讨论前任务” 2.“案例分析1” 1.“讨论前任务” 2.“案例分析1 3.“精选文献研读”4. “讨论后任务” 3.“精选文献研读”4. 5.“结论”、6.“案例分析2” 5.“结论”、6.“案例分析2 7.“总结”、8. “关键词解析” 7.“总结”、8. 9.“词汇巩固练习” 10.“批判思维训练” 9.“词汇巩固练习” 10.“批判思维训练” 11、“小组讨论” 12、个人经历写作练习 11、“小组讨论” 12、个人经历写作练习 13.“网站搜索”、14.视听资源推荐。 13.“网站搜索”、14.视听资源推荐。
80年代 成熟/ 80年代:成熟/平稳时期 年代:
重视theory 重视theory building & methodological refinement Gudykunst (1983)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ory: Current Perspectives Gudykunst & Kim (1984) Methods of Intercultural Research Kim & Gudykunst (1988) Theorie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三大特点:1. 三大特点:1. 借鉴现成的交际学理论,如建构理 论、意义协调构筑理论、趋同理论、网络理论。 2.在人际交往的层面上观察、解释、归纳、总结。 2.在人际交往的层面上观察、解释、归纳、总结。 3. 研究方法主要采取定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