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42《主要地貌类型》教案(中图版)
2.1.2主要地貌的景观特点优秀教学案例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3.利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探索自然奥秘的欲望。
2.通过对地貌景观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树立人地和谐发展的价值观。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运用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针对不同地貌类型,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探讨问题中深入理解地貌景观特点。例如,在讲解丹霞地貌时,可以提出“为什么丹霞地貌呈现出红色?”等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本章节教学的重要策略。我将根据学生的性格、能力等因素,合理分组,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小组合作中,引导学生共同探讨地貌景观的特点、成因等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此外,组织小组间的分享和交流,使学生在互动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四)反思与评价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化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本教学案例以我国丰富多样的地貌景观为切入点,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导入,使学生能够迅速融入课堂氛围,激发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将教材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在感受大自然神奇的同时,增强对地貌景观特点的理解。
2.多元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果
本案例运用多媒体、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视觉、听觉和触觉上全方位感受地貌景观。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2.丹霞地貌:讲解丹霞地貌的形成过程、颜色成因、主要景观类型等。结合教材中的图表和实例,让学生认识到丹霞地貌的独特魅力。
高一【地理(中图版)】主要地貌的景观特点(1)-课件
五、小结 海岸地貌
地貌类型 喀斯特地貌 描述特征 冰川地貌
位置 物质组成 形态 规模 地势起伏 其他(颜色、植被)
六、拓展延伸(自主学习)——风沙地貌
案例研究:敦煌雅丹地质国家公园 P37
1.说出雅丹地貌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 深居内陆,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多大风
2.说出雅丹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的表现形式。 风力的侵蚀作用
1.图示地貌的类型,连线正确的是( B )
A.甲——河流地貌 B.乙——风沙地貌 C.丙——海岸地貌 D.丁——冰川地貌
2.乙地貌的突出特点是
(C )
①垄脊与沟槽相间分布 ②垄脊的高度大致相同
③垄脊的长短比较一致 ④垄脊走向与主风向一致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3. 与丁地貌形成及特点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是( D )
3.描述雅丹地貌的主要景观特点。 规模较大,由于盛行风向平行的相间排列的 风蚀土墩和风蚀沟槽组成,植被覆盖率低。
北京市某中学利用假期时间到甲地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途径一处石林景观,平地而起,形态各异,岩石多具有水平 纹理。随后同学们查找资料,发现自然界里有些区域地表被 外力雕琢,没有树木,却也成林。下图为我国四个不同区域 的“非木之林”景观。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E
A
B
C D
平原、高原、 盆地、丘陵、山地
地貌: 地球表面各种
形态的总称。
图1图2图3Fra bibliotek图4地貌辨别
主要的外力:
风力、冰川、 流水、海浪
一、概念辨析
侵蚀作用: 指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等在运动状态下改变地面岩石及其风
化物的过程,可分为机械剥蚀作用和化学剥蚀作用。
第一节主要地貌的景观特点-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
第一节主要地貌的景观特点-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前言本节教案主要介绍了我国主要的地貌类型及其景观特点。
通过本节教学,学生们能够深刻理解我国地形地貌的分布以及其对经济、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一、高原(包括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1. 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和西北部,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也是全球最大的冰川、冻土和草地区之一。
青藏高原的景观特点是:•高原垭口:青藏高原的地势跌宕起伏,形成了许多自然屏障。
垭口是交通上的要冲,也是文化交流和政治管辖的界线。
•隆起山脉:青藏高原周边是一圈横贯东西的山脉环绕着高原,形成了巨大的地形屏障,保持了高原的孤立性。
•冰川湖泊:青藏高原是冰川、冻土和草地区的集中地,草地上冰川和湖泊数量众多,形成了诸多景观优美的景点。
2. 内蒙古高原内蒙古高原位于我国北部,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高原,平均海拔高度在1000米以上。
内蒙古高原的景观特点是:•高原湖泊:内蒙古高原上分布着许多湖泊,包括大大小小的咸水湖和淡水湖。
其中最大的湖泊是大兴安岭南麓的呼伦湖。
•高原沙漠:内蒙古高原位于我国的干旱区,地处荒漠化的中心地带,故而形成了一些著名的沙漠,如伊利沙漠等。
二、山地(包括祁连山地和武夷山地)1. 祁连山地祁连山位于我国西北部的青海省,是我国的七大山脉之一。
祁连山地的景观特点是:•山川壮观:祁连山地苍山环抱,峰峦叠嶂,雪峰横空。
山地景观绚丽多彩,如草原、林区、湖泊、峡谷等,是旅游胜地。
•矿产资源:祁连山地是我国的花岗岩、大理石、煤炭、铁矿等矿产资源存储区。
•森林资源:祁连山地森林覆盖率高,是我国的天然森林保护区之一。
2. 武夷山地武夷山位于我国福建省,以独特的“武夷秀水”、“武夷奇峰”、“武夷古刹”、“武夷茶乡”四项文化遗产著名,被誉为“中国大自然的桃花源”。
武夷山地的景观特点是:•秀美山水:武夷山地山势峻峭,峰峦叠嶂,溪流潺潺,独特的自然风景呈现出神秘而优美的风貌。
2.1主要地貌的景观特点优秀教学案例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5.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实际,让学生了解地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如“为什么会有如此奇特的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是如何形成的?”等,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究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2.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地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思考自己是如何掌握地貌知识的,总结学习方法和经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发展和情感态度进行评价。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为学生展示各种地貌景观,引发学生对地貌的好奇心和兴趣。
3.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地貌情境。
2.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地貌景观,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与地貌的关系。
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地貌景观,如家乡的丘陵、平原等,让学生认识到地貌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对地貌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互相交流、分享观点。
2.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际案例,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2.1 主要地貌的景观特点 教案 中图版(2019)必修1
第一节主要地貌的景观特点教学设计第2课时课题主要地貌的景观特点单元第二单元学科地理年级高一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核心素养目标:1.通过实验、景观图和示意图等,观察、识别典型地貌,说明其景观特点,说明地表形态的成因和形成过程,并指出典型地貌的分布等,从而了解其所在区域的主要特征。
(区域认知)2.了解各种地貌景观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了解此地貌对人类的影响以及人类对此地貌的改造等,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素养。
(人地协调观)3.利用所学探究沉积物的沉积规律,并思考各种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和主要特征,以及与当地气候、水文、生物之间的关系。
(综合思维)4.运用实验、通过野外观察等,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培养学生在野外识别地貌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地理实践力)重点运用视频、图像等资料,识别3~4种常见地貌。
难点描述所识别的地貌,说明这些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图片导入)西北大漠景观图《使至塞上》节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想一想:这些景观是怎么形成呢?让学生思考西北大漠是怎么形成的。
从西北大漠形成引出地貌的形成讲授新课(承接)同学们,不同的地区就有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不同的地貌,那么,各种地貌是怎么形成的呢?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主要地貌的景观特点。
四、风沙地貌1.成因:风沙地貌又称风成地貌,是因风力对地表物质进行侵蚀、搬运和堆积而形成的地貌。
(图片导入)风沙地貌景观图名词解释:风力作用定义:指风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
作用形式:风力侵蚀、风力搬运和风力堆积。
风力侵蚀:是指在风的吹蚀及风沙的磨蚀作用下土粒、沙粒脱离地表的过程,简称风蚀。
一般风力越大,风力侵蚀越强。
风力搬运:风把从地表吹扬起来的松散碎屑物质搬运到他处的过程,称为风的搬运作用。
风的搬运能力,一般与风力的大小呈正相关;与碎屑物的粒度大小呈负相关。
第四单元地貌(一)常见地貌类型(第1课时)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上学期大单元教学系列(人教必修第一册)
1.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世界著名地貌景观,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新课讲解:
(1)介绍各类地貌类型的成因、特点,结合地形图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建立地貌知识框架;
(2)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提高问题分析能力。
3.实践活动:
(1)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周围地貌,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2)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相互交流地貌知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4.课堂小结:
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课后作业:
布置与地貌知识相关的练习题,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6.教学评价:
(1)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地貌知识的掌握程度;
(2)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对常见地貌类型的识别、成因、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难点:运用地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分析地貌对聚落、交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二)教学设想
1.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图片展示、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地貌类型,提高识别能力;
4.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周围地貌,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6.课后作业:布置地貌知识相关的练习题,巩固课堂所学。
7.教学评价:通过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学情分析
在高一地理上学期大单元教学系列中,学生对地貌这一章节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前期地理知识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背景知识,对地貌类型有初步了解。但他们对地貌形成原因、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深入理解仍有待提高。此外,学生在分析、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存在一定困难。
高中必修一地理《常见地貌类型》教案
常见地貌类型【学习目标】1.学会利用景观图和示意图来说明不同地貌特征及分布。
2.通过实验、野外考察等方式判断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3.形成对地表形态的科学认识,理解事物的普遍联系性。
【学习重点】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常见地貌类型,说明其景观主要特点。
【学习难点】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常见地貌类型,说明其景观主要特点。
【学习过程】一、知识体系导引二、新知学习知识点一:喀斯特地貌1.概念组成地壳的岩石有一部分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
在适当条件下,这类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我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2.地貌类型及特征(1)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溶沟、洼地、峰林等溶沟呈长条形或网格状,地面高低不平,崎岖难行。
溶沟进一步发展,可形成面积较大的洼地。
洼地边缘残留的岩体,常常呈锥状耸立,构成峰丛、峰林。
峰林可演变为孤峰,以至残丘。
(2)地下喀斯特地貌以溶洞为主。
溶洞顶部常见向下发育的石钟乳、石幔或石帘;底部常见向上发育的石笋。
石钟乳和石笋连接起来就形成石柱。
知识链接:石灰岩主要成分CaCO3,受CO2水溶液的影响被溶解CaCO3+CO2+H2O===Ca(HCO3)2学法指导:1.河流左岸、右岸的确定:面朝河流流向方向,左手边为左岸,右手边为右岸。
2.河口三角洲沉积物颗粒分布:思考:我国北方地区也有大面积喀斯特地貌分布吗?为什么?提示:我国北方地区降水较少,主要属于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地区,水文条件及生物条件较差,故科斯特地貌发育很不充分。
知识点二:河流地貌1.上游地区一般流经山区或高原。
由于水流不断侵蚀河谷岩石,使河谷两岸岩石崩解,形成深而陡的V形河谷,河谷岸壁较陡,谷底狭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
2.中、下游地区河流中游大多位于山区和平原交界的山前丘陵和平原地区,下游多位于平原地区。
2024版高中地理第2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1节主要地貌的景观特点第2课时风沙地貌和喀斯特地貌中图版
柱等。
[小提醒]并不是所有水均可对石灰岩产生溶蚀作用。含有二氧化碳
的水会与石灰岩中的碳酸钙发生反应,从而使石灰岩被溶蚀。溶蚀力的
强弱与二氧化碳的含量有关。例如,纯净水对石灰岩的溶蚀能力是很微
弱的,原因是其中溶解的二氧化碳较少,溶蚀能力较弱。
夏季平均气温22~25 ℃,冬季平均气温
3~6 ℃,年降水量大于1 100毫米。右图
为贵州省境内某喀斯特峰丛山地景观。
材料二
热融地貌指在多年冻土和冰川区,由于气温和地温升高,
部分冰块融化产生类似石灰岩区的岩溶现象,又称热喀斯特地貌。如冰
洞、冰塔、热融坍陷、热融洼地等,是由地下冰融化而造成的地面下沉
形成提供沙源;水源沿绿洲边缘呈带状分布。
(3)保护绿洲植被,增强水分涵养;合理利用水资源,保证生态需
水;禁止采伐灌木;采用草方格固定大型灌丛沙堆。
喀斯特地貌
【情境探究】
材料一
喀斯特地貌是世界上一种
非常独特的地貌类型,贵州省位于石灰
岩广布的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典型且
分布广泛。贵州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1.概念:又称风成地貌,是因风力对地表物质进行 _________、
搬运和堆积而形成的地貌。
2.风蚀地貌
吹蚀
(1)成因:是风沙对地表 ________、磨蚀而形成的地貌。
风蚀蘑菇
(2)类型:石窝、 ____________、风蚀柱和雅丹地貌等。
3.风积地貌
(1) 成 因 : 是 被 风 力 搬 运 的 物 质 在 一 定 条 件 下 堆 积 形 成 的 各 种
沙丘堆积的一层层沙基本上是和陡坡平行的,沙丘移动方向与风向一
2.1主要地貌的景观特点教学设计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a.解释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等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
b.描述各地貌类型的景观特点,并举例说明。
c.分析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貌的改造作用。
作业完成后,请学生认真检查,确保理解正确、表述清晰。教师将及时批改作业,给予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地理素养。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各地貌类型的识别方法、景观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关注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主要地貌景观特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观察作业:请学生利用周末时间,观察并记录身边的地理环境,选择一个典型的地貌类型,如山地、高原、丘陵、盆地或平原,描述其景观特点,并分析其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
3.丘陵:讲解丘陵地貌的形成原因,如水流侵蚀、地壳运动等,描述丘陵的景观特点,如连绵起伏、坡度较缓等,并分析丘陵对土地利用、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影响。
4.盆地:阐述盆地地貌的形成原因,如构造运动、沉积作用等,介绍盆地的景观特点,如四周高、中部低等,以及盆地对资源开发、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影响。
5.平原:讲述平原地貌的形成原因,如河流冲积、冰川作用等,描述平原的景观特点,如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等,并分析平原对农业生产、人口分布等方面的影响。
2.地图绘制:请学生根据课堂所学知识,绘制一幅简要的地貌分布图,标注出我国主要的地貌类型,并简要说明各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
3.研究性学习报告:鼓励学生分组进行地貌研究,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地貌现象,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深入研究该地貌的形成、发展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撰写一份研究性学习报告。
4.1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认识并理解常见地貌类型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各种地貌类型的形成原理。
3. 能够区分并识别不同地貌类型的实例。
4. 培养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增强观察力和思考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主要塞貌类型的特征和形成原理。
2.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思考,区分不同地貌类型,并理解其形成过程。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地貌类型的图片和视频,用于教室展示和讲解。
2. 准备地质锤、放大镜等工具,用于学生实地观察。
3. 收集一些有关地貌形成的科普文章和视频,供学生课外阅读。
4. 安排一次野外实地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地貌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一些地貌图片,让学生识别这些地貌的类型。
2. 引导学生思考地貌形成的原因,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常见地貌类型。
(二)讲授新课1. 地貌的形成原因: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展示风力、流水、冰川、岩浆等自然力量对地貌的影响,让学生了解地貌形成的基本原理。
2. 介绍各种地貌类型:包括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沙漠等,并诠释其形成原因和特点。
3. 举例说明:结合实际案例,如黄山、长江三角洲、青藏高原、撒哈拉沙漠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各种地貌的形成和特点。
(三)教室互动1.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生活中常见的地貌类型,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 提问与回答: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解答,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
3. 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典型的地貌案例,让学生分析其形成过程和特点,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小结作业1. 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各种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2. 安置作业:让学生搜集一些自己生活中常见地貌的图片或视频,并在教室上分享,以增强学生对各种地貌的直观认识。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识别并描述各种常见地貌类型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高中地理中图版(上海)第一册 教案设计-专题7 地貌
地貌【教学内容】主要的地貌类型(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风成地貌和黄土地貌)、等高线地形图、地貌与经济建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地貌是由地球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了解外力作用的几种主要表现,并知道风力、流水、海浪是外力作用的主要因素。
(2)能够借助情景识别流水地貌、黄土地貌、风成地貌、喀斯特地貌和海岸地貌,并能简单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3)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各种地形名称、主要地貌部位及海拔高度。
(4)理解地貌对农业生产、对工程建设、对城市发展及对旅游业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一系列地理图片、视频等使学生认识各种地貌类型,区分流水地貌、黄土地貌、喀斯特地貌、风成地貌和海岸地貌的主要差异。
(2)通过问题探究的形式分析各种地貌的主要成因并探索合理利用和改造的有效途径。
(3)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帮助学生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阅读技能、完善已有知识。
(4)通过有关工程建设的案例呈现与引导,使学生感受地貌对人类活动具体影响,理解地貌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运用探究地理现象的基本思维规律,学会用辨证的思想方法去分析人地关系的两面性。
(2)通过介绍青藏铁路、三峡水利工程、洋山深水港等我国的重大工程建设成果,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通过对山区地貌的了解,增强国情意识,激发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主要地貌类型的识别;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地貌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教学难点】主要地貌类型的成因分析【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方法】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法和问题探究的形式组织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读图观察、比较归纳、案例分析并参与小组讨论。
【教学过程】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主要地貌类型等高线地形图地貌与经济建设情景导入地貌景观图片呈现出示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图片、动画(或视频)演示青藏铁路等重大工程的建设情况活动认知观察地貌形态,了解地貌所属类型、主要分布在哪里?探究地貌产生的地理原因?复习有关等高线的概念和五种地形的主要差异;了解等高线制作原理;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各种地貌部位;初步学会等高线地形图到地形剖面图的转绘。
2022-2023学年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教学设计:2-1 主要地貌景观的特点 (3)
第二章第一节主要地貌的景观特点流水地貌✧课标内容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 种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课标分解1.课标的核心地理要素是“地貌”,需利用实例阐述清楚“地貌”这一地理基本概念。
2.课标的核心最终落在“识别地貌”以及“说明景观特点”,为本节课两个重点。
3.完成本课标的条件是“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鉴于实际条件所限,所以本节教学运用实验、图像,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对各种图像资料的分析判读能力。
✧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图像,直观观察地貌的形态,能够判断地貌的类型,梳理总结地貌景观特点,描述地貌的形成过程,提高地理实践力。
2、通过典型地貌形成过程分析,提炼自然环境中地貌的影响因素,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3、通过对不同流水地貌的对比分析,探寻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地貌的影响,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识别河流上、中、下游的典型地貌类型,说明沟谷地貌、冲(洪)积扇、河口三角洲的景观特点。
【教学难点】对比观察冲(洪)积扇和三角洲的地貌景观,利用它们的形成原理推断地貌景观特点的描述方法。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问题探究法、小组合作讨论法。
✧教学活动设计新课导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现实生活中不乏面容娇好的人,他们往往有白皙的皮肤,明亮清澈的大眼睛,挺直、秀美的小鼻子,当看到这样的容貌立刻会神清气爽,心情舒畅。
地球也有“容貌”,称为地貌,是地表各种形态的总称。
你会欣赏吗?本节教学考虑到高一新生的知识储备还停留在初中区域地理的认知水平上,所以设计时利用同学们较为熟悉的长江流域为主线,将长江上游、中游、下游的地貌景观串联起来,利于学生对河流地貌的整体认知。
共设计了四大教学活动:【教学活动一】活动内容:学生根据课前预习情况展示本节课的思维导图。
活动目的:思维导图的建立有利于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全方位和系统的描述与分析,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和搜寻地理关键信息的能力。
中国地貌类型的教案
中国地貌类型的教案教案标题:探索中国地貌类型教案目标:1. 了解中国地貌类型的分类和特征。
2. 掌握中国不同地貌类型的地理位置和形成原因。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和跨学科学习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使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中国不同地貌类型的景观,激发学生对地貌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地貌类型有哪些?它们有什么特点?知识讲解:3. 介绍中国的主要地貌类型,如高山地貌、丘陵地貌、平原地貌、盆地地貌、河流地貌、湖泊地貌等。
解释每种地貌类型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4. 使用地图或模型展示中国各地貌类型的地理分布,帮助学生理解地貌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实地观察:5. 安排实地考察活动,带领学生到附近的地理景观进行观察。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地貌类型进行深入观察,并记录他们所见到的地貌特征和现象。
6. 回到教室后,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并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总结各地貌类型的共同特点和差异。
巩固练习:7. 给学生分发练习题,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
例如,根据地图标注中国各地貌类型的分布,或者描述某个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
8. 在小组或全班讨论学生的答案,互相交流和纠正错误,加深对地貌类型的理解。
拓展活动:9. 鼓励学生进行进一步的研究,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地貌类型进行深入学习,并制作展板或报告分享给全班。
10. 邀请地理专家或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来学校进行讲座或交流,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中国地貌类型的知识和研究进展。
评估:11. 设计一份评估任务,考察学生对中国地貌类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可以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形式。
教案扩展:12.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学习进度,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如探索中国地貌的演变历史、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等。
教学资源:1. 图片或视频展示中国各地貌类型的景观。
2. 地图或模型展示中国各地貌类型的地理分布。
3. 实地考察活动所需的交通工具和安全措施。
中图版(上海)高中地理第一册-专题7 地貌-教案设计
地貌【学习内容】地貌类型、等高线地形图【学习目标】1.掌握并会判别主要地地貌类型及其形成原因。
2.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别。
【学习重难点】1.掌握并会判别主要地地貌类型及其形成原因。
2.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别。
【学习过程】一、知识梳理地貌: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是同时受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主要地貌类型: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风成地貌、黄土地貌1.流水地貌(2)曲流现象:又称河曲,指河道弯曲,形如蛇行的河段,多见于河流的中下游。
(如长江中游的下荆江河段),在自由曲流的发展过程中,河道愈来愈弯曲,上下凹岸间的曲流颈逐渐弯窄,一旦曲流颈被洪水冲决,就产生自然的裁弯取直,被截去的河弯形成牛轭湖,而裁直的新河段,以后又可能发展新的弯曲。
2.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破坏和再造作用而形成的(1)组成:地表和地下两部分。
常见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溶洞、石芽、石林、落水洞、漏斗、溶蚀洼地、喀斯特盆地、干谷、盲谷、峰丛、峰林和孤峰等不同形态。
(2)分布:石灰岩地区,我国云贵地区最为突出。
(3)举例:云南路南石林、广西桂林。
(4)下面两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A:CaCO3+H20+CO2→Ca(HCO3)2溶洞——流水侵蚀B:Ca(HCO3)2→CaC03↓+H20+CO2↑石钟乳——流水沉积3.海岸地貌:海蚀地貌:常见的有:海蚀崖、海蚀洞、海蚀柱;(1)分布:杭州湾以南、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的沿海地区(2)海积地貌:常见的有:沙滩、沙洲、沙堤;(3)分布:杭州湾以北沿岸地区。
4.风成地貌:风蚀地貌: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雅丹地貌)(1)风积地貌:沙丘、沙漠(2)雅丹地貌:“雅丹”,又名“雅尔丹”,是维吾尔族对“陡壁的险峻小丘”的称呼,这种地形在罗布泊周围的雅丹地区发育得最典型,分布面积最广。
(3)黄土地貌:中国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厚度最大的国家,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集中,(4)特征:①沟谷众多、地面破碎。
4.1常见地貌类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地貌类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
4.强化实践教学,组织实地考察活动。
安排一定时间的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地貌类型,增强对地貌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注重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制定合适的教学策略。
(五)作业布置
1.复习本节课内容,完成课后练习。
2.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我国不同地貌类型的分布。
三、课后反思
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等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了地貌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提高了他们对地貌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继续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他们更好地认识地理学科的价值。
1.完成课后练习册中与本节课相关的习题,特别是地貌类型的识别和特点描述题目,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以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结合自己的生活环境,选择一种地貌类型进行观察和描述。要求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或查阅资料,详细记录该地貌的特点、形成原因以及对周围地理环境的影响,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提交作业。
作业布置时,教师应明确作业要求,强调作业的实践性和探究性,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地貌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地理学科素养。通过以上作业,使学生将课堂所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习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难点:地貌类型的识别、分类及特点理解。
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不同地貌类型的识别和区分存在一定难度,对地貌形成原因和特点的理解也需要加强。
“主要地貌景观特点”教学设计(中图版)
“主要地貌景观特点”教学设计(中图版)作者:郭立霞来源:《地理教育》2021年第08期摘要:本文以中图版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主要地貌景观特点”为例,设计“乡土地理实践活动识别喀斯特地貌”“地貌景观特征描述”“其他地貌景观对比”等活动,使学生掌握观察与描述地貌景观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水平。
关键词:地貌景观;地理实践力;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课标要求: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1]。
分析课标要求,本课教学途径主要为野外观察、观看视频和图像等;行为动词“识别”和“描述”是需要达到的水平; “地貌景观特点”是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北京市延庆区地处山区,龙庆峡、千家店、八达岭、古崖居四个园区构成的延庆世界地质公园是本单元内容很好的学习基地。
因此,本课设计首先带学生到延庆世界地质公园龙庆峡园区进行地理实践活动,在家乡真实的环境中与他人合作使用地理工具,设计地理实践活动,进行地貌观察和调查,认识家乡的典型地貌,掌握观察与描述地貌景观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提升地理实践力。
然后运用实践中归纳总结的观察和描述地貌的思路与方法,通过观看视频和图片,学习其他区域(一带一路沿线)的典型地貌,由地貌景观的地理位置,逐步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特征,进而将区域自然特征和地貌景观建立关联,为高二分析区域地貌景观成因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二、教材分析本节是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及现象”的起始课。
地貌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它与其他要素之间紧密联系,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
教材选取了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海岸地貌四种常见地貌,运用大量景观图和文字描述各种地貌的特征,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但图文呈现未能很好地落实课标中野外实践的要求,所以本课设计带学生到野外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识别地貌,提升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貌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主要的地貌类型--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风成地貌、黄土地貌的形成原因、形态特点及典型分布地区;等高线地形图的原理及阅读;地貌与人类经济活动的相互影响。
2、地位与作用本专题是在《板块运动》和《岩石与矿物》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从宏观的角度认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进一步讲述地貌与人类经济建设活动的联系,贴近学生生活,对于学生认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
同时为以后人文地理部分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准确辨认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风成地貌、黄土地貌等主要典型地貌类型的图片,并说出正确的判定原因。
2、能说出河流上、中、下游明显的地貌差异,以及曲流、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原因。
3、能正确解释黄土地貌、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并说出其典型的分布地区。
4、阅读等高线地形图,能读出不同地点的海拔高度,正确辨认出山峰、盆地、鞍部、山谷、山脊、陡崖以及陡坡和缓坡,并能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安排农业生产和工程建设。
5、能举例说明地貌对人类经济建设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珠穆朗玛峰继续抬高和崇明岛面积不断增加原因的分析,明确地貌是在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2、阅读“长江上、中、下游地貌”图,发现各游段地貌的显著差异,进一步分析其形成原因。
3、阅读“喀斯特地貌类型示意图”,认识峰林、孤峰、溶蚀盆地、落水洞、地下河、溶洞、石钟乳、石笋、石柱,并归入地表喀斯特或地下喀斯特。
4、利用化学方程式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
5、结合“中国地形图”和黄土地貌的图片,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的形态特点。
在此基础上探究黄土地貌区人与环境的关系。
6、通过观看动画演示,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原理。
结合相应的练习题,分析地形图所表达的山峰、缓坡等地理信息,并规划农业和工程建设,体会地貌对人类经济建设的影响。
7、在阅读的基础上讨论地貌形态对农业、工程建设、旅游、城市布局等经济建设活动的影响,并举例说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欣赏各种地貌图片,感受自然之美,熏陶地理审美情趣。
2、通过对徐霞客的了解,体会探索精神的重要性。
3、通过阅读等高线地形图,锻炼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分析地貌与人类经济建设活动关系的过程中,认识二者间的辩证关系,进一步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
三、重点、难点1、重点主要地貌类型的判别;等高线地形图的阅读;地貌对经济建设的影响。
2、难点等高线地形图中山脊、山谷的判别;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安排农业生产和工程建设。
四、教学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主要的地貌类型第二课时:等高线地形图;地貌与人类经济建设五、学情分析学生己学习了“岩石与矿物”,也具有化学学科的相关知识,这些对于理解地貌(如喀斯特地貌)的形态、成因等内容提供了知识基础;高二的学生已基本具备了抽象思维的能力,有利于等高线地形图的学习;学生生活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对于河流地貌以及地貌与人类经济建设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六、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展示珠穆朗玛峰的图片。
2005年10月,中国政府宣布珠穆朗玛峰(Qomolangma)经过重新测量的海拔高度为8844.43米。
至今这一世界第一高峰仍以每年约1.2厘米的速度抬高,试分析其原因?(教师把答案写在黑板上)2、展示崇明岛遥感图片我国第三大岛崇明岛形成于1300多年前,现在约以每年143米的速度向东海不断延伸,你认为崇明岛形成及面积不断增大的原因是什么?(教师把答案写在黑板上)【设计思想】以提问的形式引起学生注意,在复习、应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解决新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1、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概括)在这里,我们把来自于地球内部的作用力称为地球的内力作用,如岩石圈的运动、岩浆活动等;把来自于地球外部,改变地球地表形态的作用力称为地球的外力作用,如水流携带泥沙堆积等。
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是同时受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设计思想】学生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了解地貌的含义,明确地球内外力的不同表现。
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
2、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即地貌。
展示“长江上、中、下游地貌”图。
学生活动:读图,描述各游段地貌的显著特点,并进一步分析其形成原因。
(教师在学生的回答过程中加以引导并归纳出流水的3个作用——侵蚀、搬运和堆积。
指出河流地貌是流水地貌的主要表现形式。
)重点讲解中游曲流的产生。
【设计思想】训练学生读图能力、表达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提问:根据不同游段的特点,你认为三个游段各有怎样的经济利用价值?【设计思想】启发学生在理解流水作用具有明显差异的基础上分析人类的经济建设活动怎样因地制宜。
3、如果流水流经石灰岩地区,会出现怎样的地表形态呢?“地理三分钟”学生展示:喀斯特地貌。
【设计思想】“地理三分钟”是学生在地理课堂常规的自主发展形式。
该处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注意。
教师:明末的地理学家徐霞客考察最多的就是喀斯特地貌,他历经艰险,写下了世界上研究喀斯特地貌的最早记录。
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典型的地区在哪里?喀斯特地貌的类型?形成原因?练习:下面两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此种地貌的形成原因:A:CaCO3+H20+CO2→Ca(HCO3)2B:Ca(HCO3)2→CaC03↓+H20+CO2↑其中石钟乳的形成可用方程式表示,为流水的作用;溶洞的形成可用方程式___________表示,为流水的___________作用。
展示图片:在北京石花洞发现了一块逐年连续记录北京地区2650年温度变化的石笋,被确认为世界上“石笋逐年记录温度时间最长”。
(2007-01-29 10:19:57 来源:北京日报)由此可见,喀斯特地貌除了具有旅游价值外,还具有科学研究的价值。
【设计思想】化学知识的应用可以增强学生对喀斯特地貌成因的理解,体现了学科间的整合;徐霞客事迹使学生体会探索精神的重要性;石花洞的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北方也有喀斯特地貌,且地貌具有科学研究价值。
4、展示黄土地貌图片。
提问:该图片表现的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哪里?学生:回答,并根据地图册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
教师:一般认为黄土高原是由从西北吹扬过来的粉尘物质堆积而成的。
它在长期的历史变化中形成了独特的地表形态。
展示主要的黄土地形-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
介绍各自的特点。
提问:根据图片所示景观,你推断该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可能是什么?【设计思想】半干旱地带的黄土地貌与学生生活环境相差较远,故先展示图片,请学生找到并描述出在我国的主要分布地区,并由地貌特点推断其形成原因,锻炼思维推断能力。
认识黄土地貌具体的形态名称,注意汉语文字的含义。
教师:黄土高原的这种地貌特点会给人们的生活、生产带来哪些有利或不利的影响?解决的途径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土质疏松,土壤肥沃,水土流失等;植树造林。
展示:治理前、治理初期、治理后的黄土高原图片。
教师: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地区在古代就曾分布着森林和草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文化底蕴深厚,形成了独特的黄土高原文化。
现在,我们只有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使这种文化很好的传承下去。
【设计思想】体会地貌与文化的联系,关注地貌与人类经济建设的关系,领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学生运用已学的地理知识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地理学习的实用价值。
5、展示海蚀地貌的美景,学生推断成因。
接着展示海积地貌的图片。
介绍海岸地貌的分类。
不同的海岸地貌,人们的利用方式也不同,提供已知项,学生作选择。
1、有利于晒盐的是——,理由为——2、适宜建港口的是——,理由为——学生读“我国海岸地貌分布图”。
提问:说出海蚀地貌、海积地貌的分布地区?上海海岸所属的海岸类别?(奉贤泥质海滩)上海沿黄浦江和长江口已有众多港区,为什么还要在东海建设洋山深水港?【设计思想】在介绍海岸地貌分类时,注重“蚀”、“积”的含义,从文字的角度理解海岸地貌成因。
以读图的方式,锻炼读图能力和表达能力,并加深印象。
人类对海岸地貌的利用方面,学生可能了解的不多,所以用选项的形式让学生判断,降低难度。
然后思考上海为什么建洋山深水港,回答起来就容易一些。
关注了身边的地理,体会地理的有用性。
6、风作为外力作用的另一个重要来源,它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又形成了哪些奇特的地表形态呢?图片展示。
介绍风成地貌的分类,请学生判断图片所属类别。
【设计思想】了解风成地貌的分类。
介绍风蚀地貌中的雅丹地貌,以及受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的丹霞地貌。
【设计思想】扩展知识。
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和奇特。
第二课时(一)引入新课1、展示多幅图片,学生判断所属的地貌类型。
2、地貌的形态除了用图片表示外,还可以用等高线地形图表示。
【设计思想】复习第一课时的内容,引入地貌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等高线地形图。
(二)新课教学1、由等温线、等压线,推断什么是等高线。
等高线:将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而成的线投影到平面上所形成的水平曲线。
【设计思想】知识的迁移与理解。
2、动画演示“等高线原理”。
教师作简单说明。
图片:等高线绘法示意图。
学生:回答问题——两个山头的海拔各是多少米?二者的相对高度是多少米?从这幅等高线地形图中,你能获取哪些地表信息?【设计思想】以动画演示的方式,直观的表现等高线地形图的制作原理,静态的示意图可以巩固学生观看演示时获取的知识,从中阅读高程、辨别陡坡、缓坡。
3、我们把不同的高程范围内填充不同的颜色,便制作成了彩色的地形图。
读“中国地形图”,我国地形复杂多样,主要分为五大地形-高原、平原、丘陵、盆地、山地。
学生从图中找到五大地形的例子。
用选项题的形式判定各自的地形图特点。
【设计思想】了解等高线的一个应用-“中国地形图”,过渡到介绍我国的五大地形。
读图能力的进一步培养,以做题的形式调动学生自主分析的积极性。
强调知识的自我构建。
4、定向越野的技能--国际定向越野地图。
认识山峰、盆地、鞍部、山谷、山脊、陡崖等地形部位。
之后做课本思考与实践中的练习题p112。
【设计思想】引发学生兴趣,感受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重要作用。
以练习的形式巩固知识。
借助等高线地形图还可以安排农业生产、工程建设。
练习——读某一地区地形图,分析回答:(1)假如在甲村和乙村间修建一条公路,经过A处还是B处施工较容易,为什么?(2)为发展经济,加快城市化进程,政府计划将图中的甲、乙、丙、丁四个村庄合并到其中一个村落,形成一个建制镇。
请你选择合并在何处较为合理,并说明理由。
(3)拟在图示地区修建一个水电站,请在图中用符号标出坝址位置,说明这样选择的理由,并分析水电站建成后的利弊。
【设计思想】由易到难,综合性较强,是一道具有挑战性的练习题。
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地理的综合性特点。
认识地形对人类经济建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