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猫》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读:本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课文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三妹是最喜欢猫的,她常在课后回家时,逗着猫玩。
有一次,从隔壁要了一只新生的猫来。
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的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的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后来这只猫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光泽的毛也污涩了,终日躺在厅上的椅下,不肯出来。
三妹想着种种方法逗它,它都不理会。
我们都很替它忧郁。
三妹特地买了一个很小很小的铜铃,用红绫带穿了,挂在它颈下,但只显得不相称,它只是毫无生意的,懒惰的,郁闷的躺着。
有一天中午,我从编译所回来,三妹很难过的说道:“哥哥,小猫死了!”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当时只得安慰着三妹道:“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隔了几天,二妹从虹口舅舅家里回来,她道,舅舅那里有三四只小猫,很有趣,正要送给人家。
三妹便怂恿着她去拿一只来。
礼拜天,母亲回来了,却带了一只浑身*的小猫同来。
立刻三妹一部分的注意,又被这只*小猫吸引去了。
这只小猫较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泼。
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一天都要“小猫呢?小猫呢?”查问得好几次。
每次总要寻找了一回,方才寻到。
三妹常指它笑着骂道:“你这小猫呀,要被乞丐捉去后才不会乱跑呢!”我回家吃中饭,总看见它坐在铁门外边,一见我进门,便飞也似地跑进去了。
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爬树。
隐身在阳光隐约里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捉捕什么似的。
初中语文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7课《猫》教学课件(24秋)
猫
善待生命深刻自省
本文记叙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通过对三只猫不同结局的描写,抒发了“我”的不同情感,突出表达了“我”对第三只猫的悲剧的内疚、痛苦之情,体现了“我”对生命的尊重和善于自我反省的精神。告诉人们,做事不能单凭主观臆断,否则难免会出现谬误,甚至造成无法弥补的悔恨。
猫儿[宋]林逋纤钩时得小溪鱼,饱卧花阴兴有余。自是鼠嫌贫不到,莫惭尸素在吾庐。
【赏析】 此诗似写猫而实写人,体现了诗人隐居生活的淡泊,无功名利禄之心:钓鱼而用细线,不贪;家中别无长物,淡泊。连老鼠也“嫌贫不到”,不仅人淡泊不贪,在人的熏陶下,连猫也淡泊不贪,吃些小溪鱼,就能满足,而且还“饱卧花阴”余作品;了解“我”家三次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澜,理清文章的结构。(重点)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难点)体会作者同情弱小、勇于自省的精神;学会关爱动物,珍视生命。(重点)
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作家、文学史家、翻译家。郑振铎一生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文学创作、翻译、文物保护等方面都有极为突出的贡献。主要著作有《取火者的逮捕》《中国文学论集》《中国俗文学史》等。
◆生难字
逗( ) 消耗( ) 污涩( )忧郁( ) 红绫( ) 懒惰( )一缕( ) 怂恿( )安详( ) 乞丐( ) 预警( )怅然( ) 诅骂( ) 蜷伏( )
一只黑猫
冤案
七、案件反思:
在知道案件的真相后,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品读)
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教案(精选16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教案(精选16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教案篇1教学重点:1、继续学习默读的技巧,养成圈点、勾画和做摘录的习惯。
2、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
3、了解作者及家人三次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澜,厘清文章的结构。
4、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5、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法:对话法情境法学法:默读法圈点勾画法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二、默读课文,做好圈点、勾画,整体感知。
(教师出示生字词)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2、作者一共养了几只猫?3、这几只猫的外形和性格各有什么特点?4、我和家人对这几只猫的态度怎样?5、这几只猫的结局怎样?明确:课文写了三次养猫的故事,据此,文章的结构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一2段写第一只猫的故事。
第二部分:3一14段写活泼可爱的第二只猫亡失的故事。
第三部分:15一34段写第三只猫的亡失让我难过自责。
三、文章叙述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其中前两只活泼有趣,找出相关的句子分析,朗读并感悟。
提问:1、作者总共写了三次养猫的经历,哪一次是详写?为什么两只可爱猫的篇幅不如一只丑猫的篇幅长,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2、我家三只猫最后结局都是亡失,为什么我对第三只的亡失,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四、精读赏析:15一一34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1、案发现场: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笼板上都是血。
2、犯罪嫌疑人:那只丑猫3、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1)案发前的表现:对黄鸟似乎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子上,对鸟笼凝望着。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猫》知识点梳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猫》知识点梳理第16课《猫》一、作者简介XXX(1898-1958),福建长乐人。
现代作家、文学史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二、故事背景《猫》是XXX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
在此之前他的其他作品,内容已经触及五四时期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即使是对不会说话的猫,因为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感到自己的良心受了伤。
这些深表忏悔的话,表明了作者受到了当时颇具影响力的某些人生观念如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的影响。
三、理解词义1.污涩:肮脏且不光滑。
2.忧郁:忧伤愁闷。
3.毫无生意:没有一点生机和活力。
4.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5.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6.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7.若有若无:好像有,也好像没有。
8.凝望:目不转睛地看;注目远望。
9.畏罪潜逃:犯罪后怕受制裁而偷偷地逃走。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第①②段):写养第一只猫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③一⑭段):写第二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格和丟失。
第三部分(第15-34段):写第三只猫被“我”冤枉并打伤,最后死“我”痛悔不已。
五、问题归纳1.“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在内容上交代了“我”家养的猫的结局,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在结构上起着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的作用。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第一只猫的特点的?本题可运用内容归纳概括三步法进行分析。
从毛色、形态、性情和动作等方面来写。
“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形象地写出了第一只猫的毛色和形态;“很活泼”的性情和“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扑抢“红带”或“绳子”的动作,都写出了猫的活泼的特点。
3.“我内心也感着一缕的酸辛,不幸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这句话包罗作者怎样的情感?本题可运用作者情感分析法进行分析。
人教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上册(2016部编版)第16课《猫》教案
4. 段落结构:分析文章的段落结构,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具体事例来描绘猫的特点,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5.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文章中体会作者对动物的关爱,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和写作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 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 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运用所学描绘动物特点”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 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 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文章如何通过生动的语言、具体的实例和修辞手法描绘动物特点。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描绘动物特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 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分析和段落结构。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 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描绘动物特点相关的实际问题。
2. 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学生尝试模仿文章的写作风格,描绘一个自己喜欢的动物。
人教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上册(2016部编版)第16课《猫》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猫
第三次养猫(重点):
来 历
外
对
貌
性 在家 结 我
情
中的色花白,并 不
第三次:
遗弃,
不好看,又很 瘦,烧脱了好
活 泼
丑猫 拾来 几块毛之后, 忧
(15—34) 的。 样子更难 看了。
郁 怠
惰
若有若 无,大
被我
更难过
家不喜 打伤 得多。
欢,不
永不养
大注意 致死 猫。
它。
第二只猫丢失后,:“自此,我家好久 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自此, 我家永 不养猫。”试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 什么不同?
2.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默读课文: 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和感受。
3、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课文写了三次养猫的故事,据此,文章 可分三个部分。 一、1-2段:
第一次养猫——小猫不幸病亡。 二、3-14段:
第二次养猫——小猫被路人捉走。 三、15-34段:
第三次养猫——小猫受了冤枉死去。
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 过三只小猫。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 中,他领会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 的道理。
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 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
第16课 猫
郑振铎
郑振铎(1898-1958), 福建长乐人。现代作家、 学者、翻译家,我国新文 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三看:猫的性情
第一只猫:很活泼 第二只猫:更活泼,更有趣 第三只猫: 不活泼、忧郁、怠惰
四看:猫在家中的地位
第一只猫:很受爱好 第二只猫:很受宠爱 第三只猫:大家都不喜欢;不加注意、若有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猫》PPT课件
人 部教 编部 版编 七版 年七 级年 上级 册《语猫文》上P册PT第课16件课《 猫》课 件(共44 张PPT)
5、本文采用了第—人称的叙述方式,采用这种叙述 方式有么好处? 作品中虚构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他喜欢 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他就是前两只猫的悲剧 的目击者,又是第三只猫的悲剧制造者。这样,作 者可以极自然地利用“我”在文章的地位,借“我” 之口,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 引起读者共鸣,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2、“有一次,从隔壁要了一只新生 的猫来。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 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 阳光里滚来滚去。 ”这里运用了 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 象地写出了小猫的外貌。动词“滚 来滚去”用得准确,与“白雪球” 相照应,更显出猫的活泼可爱。
人 部教 编部 版编 七版 年七 级年 上级 册《语猫文》上P册PT第课16件课《 猫》课 件(共44 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 猫》课 件(共44 张PPT)
猫 16课
郑 振铎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 猫》课 件(共44 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 猫》课 件(共44 张PPT)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5年,是郑振铎从事 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 他深受“五四” 精神影响,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表 现出新思想、新观念;表达出同情弱 小无辜,谴责专制霸道;弘扬公道、 民主、博爱的思想。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 猫》课 件(共44 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 猫》课 件(共44 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猫》教案
-深入体会作者对猫的情感态度,并将这种情感转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
-将关爱动物的情感态度内化为日常行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举例说明:
-难点之一在于学生对拟人修辞的理解,教师可通过举例比较,让学生体会拟人修辞在描绘猫时的生动效果,如“它不是简单地走,而是跳跃着前进,每一步都像是在跳舞”。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描绘一个熟悉的动物。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描绘动物”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写作练习的积极性很高,但我发现有些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偏离了主题,讨论内容与文章关联性不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明确地给出讨论指导,确保讨论的方向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大家表现出较强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但在成果分享时,部分学生表达不够清晰,逻辑性有待提高。为此,我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帮助他们更好地组织语言,准确传达自己的观点。
1.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猫》一文的描绘手法,培养审美情趣;
2.增强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掌握文章结构,提升逻辑思维;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朗读与情感表达,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4.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对动物生活进行合理想象,创作个性化作文;
5.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了解作者郑振铎及其作品背景,拓宽知识视野;
6.增强学生的道德观念,通过关爱动物主题,提升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5单元第17课《猫》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猫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猫的行为特点、人与猫的相处之道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观察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如何通过观察来描绘一个动物的形象。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观察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猫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了解人与动物相处的文化内涵,培养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4.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合作、探究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
5.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感受作者通过对猫的描绘所展现的美好情感,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猫》的主要内容和结构,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学习作者通过对猫的具体描绘来表现猫的性格特点,如活泼、机敏、温顺等。
-分析文章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学会将其应用于自己的写作中。
-掌握生字词,并能熟练运用到阅读和写作中。
-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举例解释:
-在学习课文内容时,重点讲解作者如何通过具体事例来描绘猫的性格,如猫在捕捉老鼠时的机敏和玩耍时的活泼。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猫》教案
在上完《猫》这一课后,我对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入的思考。首先,我发现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尤其是对作者描绘猫的细腻情感把握不够准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情感内涵,帮助他们与作者产生共鸣。
其次,关于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的教学,我意识到单纯的理论讲解并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这些方法。在今后的课堂上,我会加大实例分析和写作练习的比重,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运用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1. 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猫》中作者对猫的描绘和情感表达。这篇文章通过对猫的细致观察,展现了猫的生动形象和作者对它们的喜爱。这种表达方式是散文的重要特点,也是我们学习写作的宝贵素材。
2. 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的一些具体描绘。这些描绘展示了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们如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3. 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 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描绘生活中的动物”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 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2. 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强化审美鉴赏能力,让学生从课文中感受作者对猫的细腻描绘,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培养高雅情趣。
4. 增强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文化内涵,树立尊重生命的价值观。
3. 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例句分析和写作练习来帮助大家理解。
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16猫【考点精讲版】
[中考真题] (德阳中考)找出在全文结构上起关 键作用的三个句子,并分别指出其作用。
考点 分析关键语句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答题思路] 掌握关键语句在文章不同位置的作用: ① 在开头:总领全文;点明题意;渲染气氛,为全文奠定
感情基调;吸引读者等。 ② 在中间:承上启下;做铺垫,埋伏笔等。 ③ 在结尾:首尾呼应;点明中心,升华主题等。
[参考答案] 开头句 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作用:总领全文,概括了所养的猫的共同命运。 中间句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作用:承上启下,为下文蓄势。 结尾句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作用:呼应开头,总结全文,开拓了文意。
返回
默读全文,画出文中描写“我”和家人对三只猫的 态度的语句,并简要分析“我”和家人对待前两只猫 和第三只猫的态度截然不同的原因。
三只猫的亡失, 知识分子的自省
16 猫
“猫”是本文的写作对象,也是本 文的行文线索。标题简洁、醒目。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识记“懒惰、怂恿、怅然、惩戒”等重点词语。 2. 学习默读技巧,养成圈点勾画和做摘录的习惯;概括并比
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 (重点) 3. 了解作者及家人三次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澜,厘清文章的 结构。(难点) 4. 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 生哲理。
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这三句话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第一句话表现了这只猫的死带给“我们”的感受,虽然难过,但还不 至于太伤心,也为后面第二只猫的到来做铺垫。
第二句话表示“我们”全家伤心的程度加深了,在结构上起着总结上 文的作用,又为下文被动收养流浪猫做了铺垫。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猫》 (共25张PPT)
来历 外形 性
情
从隔
第一只猫 壁要 来
花白的毛,很 活泼,如带着
很
泥土的白雪球 活
似的。
Hale Waihona Puke 泼舅第二只猫 舅 家
带
的
更有
浑身 黄色
趣更 活泼
家中 结 地位 局
相伴 病
的小 侣
死
所爱 的东
丢
西失
感情 变化
一丝 酸辛
怅然 愤恨 诅骂
毛色花白,不 忧
第三只猫
好看。很瘦,
留养 毛烧脱后,更
郁 懒
难看。
惰
若有 若无
污涩( sè ) 诅骂( zǔ ) 怅然( chàn)ɡ 郁闷( yù ) 怂恿( sǒnɡ yǒnɡ ) 忧郁( yōu y)ù
红绫(línɡ) 屋脊( jǐ ) 蜷伏( quán ) 惩戒(chén)ɡ 凝望( níng)
◆词语集注
污涩:肮脏且不光滑。 懒惰:不爱劳动和工作;不勤快。 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安详:从容不迫;稳重。 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也说悬心吊胆。 预警:指事先觉察可能发生某种情况的感觉。
难过,
死 良心
受伤
•朗读赏析
• 在这三只小猫中,你最喜欢哪一只猫?请选读 课文,找到对那只猫进行描写的语句或语段, 大声、有感情地朗读。并尝试用如下的句式说 说。
• 我最喜欢第________只猫,因为它________, 正如课文中所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芙蓉鸟事件”
作者简介
郑振铎,文学家、学者,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福建长 乐人。著有小说集《取火者的 逮捕》《家庭的故事》《桂公 塘》;散文集《海燕》等。《猫》是小说集 《家庭的故事》中的第一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猫》 PPT课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 猫》 课件(共41张PPT)
郑振铎先生家也曾养 过三只猫。今天,就让 我们去聆听一段生动感 人的养猫的故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 猫》 课件(共41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 猫》 课件(共41张PPT)
16、猫
郑振铎(duó)
人 部教 编部 版编 七版 年七 级年 上级 册《上猫册》语文P第P1T6课课件《 猫》 课件(共41张PPT)
人 部教 编部 版编 七版 年七 级年 上级 册《上猫册》语文P第P1T6课课件《 猫》 课件(共41张PPT)
2、活动:默读课文,归纳概括。 默读课文,从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几
人 部教 编部 版编 七版 年七 级年 上级 册《上猫册》语文P第P1T6课课件《 猫》 课件(共41张PPT)
整体感知
1、文中一共写了几只猫?据此给文章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 1 )到( 2 )段:
第一次养猫的故事。
猫 第二部分——猫 第( 3 )到(14 )段 :第二次养猫的故事。 第三部分——第( 15)到( 34)段:第 三次养猫的故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 猫》 课件(共41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 猫》 课件(共41张PPT)
1958年10月率中 国文化代表团前 往阿富汗等国进 行友好访问时, 因飞机失事不幸 遇难。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 猫》 课件(共41张PPT)
人 部教 编课件(共41张PPT)
quán
dīng zhǔ
蜷伏
chéng
叮嘱
悲楚
duàn yuān wang nüè
niǎo
第16课《猫》课件(共25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3】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4】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 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1】(猫)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 阳光里滚来滚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猫
郑振铎
冰心先生与猫
丰子恺与猫
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 猫。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 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
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
郑振铎(1898—1958), 笔名西谛,福建长
乐人。现代作家、文学史家、翻译家。我国新文化运 动的倡导者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 考古研究所所长、 全国作协理事等职。1958年10月 率中国文化代表团 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 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2.我也怅然地、愤恨地,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 人。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悲伤、痛苦、愤恨
3.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 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自责、懊恼、后悔
4.理一理,第三只猫根本不受宠,为什么对于它的 亡失,我会更难过的多?
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 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 乐观……同学们,不论走到哪里,你们一定要让自己成为最 好的——最绿的小草,最纯的水滴,最亮的星星……
让我们都心怀愧疚,心怀自责,反思自己吧!让我们 都满怀宽容,满怀平等对待一切生命吧!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猫》是当代作家郑振铎于1925年创作的⼀篇散⽂。
此⽂通过叙述了⼀个发⽣在⼀家⼈与三只猫之间的故事,真切表现了作者复杂的内⼼情感。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课⽂ 我家养了好⼏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三妹是最喜欢猫的,她常在课后回家时,逗着猫玩。
有⼀次,从隔壁要了⼀只新⽣的猫来。
花⽩的⽑,很活泼,如带着泥⼟的⽩雪球似的,常在廊前太阳光⾥滚来滚去。
三妹常常取了⼀条红带,或⼀根绳⼦,在它⾯前来回的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扑过去抢。
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的照着,⼼上感着⽣命的新鲜与快乐。
后来这只猫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光泽的⽑也污涩了,终⽇躺在厅上的椅下,不肯出来。
三妹想着种种⽅法逗它,它都不理会。
我们都很替它忧郁。
三妹特地买了⼀个很⼩很⼩的铜铃,⽤红绫带穿了,挂在它颈下,但只显得不相称,它只是毫⽆⽣意的,懒惰的,郁闷的躺着。
有⼀天中午,我从编译所回来,三妹很难过的说道:“哥哥,⼩猫死了!” 我⼼⾥也感着⼀缕的酸⾟,可怜这两⽉来相伴的⼩侣!当时只得安慰着三妹道:“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只来给你。
” 隔了⼏天,⼆妹从虹⼝舅舅家⾥回来,她道,舅舅那⾥有三四只⼩猫,很有趣,正要送给⼈家。
三妹便怂恿着她去拿⼀只来。
礼拜天,母亲回来了,却带了⼀只浑⾝*的⼩猫同来。
⽴刻三妹⼀部分的注意,⼜被这只*⼩猫吸引去了。
这只⼩猫较第⼀只更有趣、更活泼。
它在园中乱跑,⼜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它似乎太活泼了,⼀点也不怕⽣⼈,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跑到街上,在那⾥晒太阳。
我们都很为它提⼼吊胆,⼀天都要“⼩猫呢?⼩猫呢?”查问得好⼏次。
每次总要寻找了⼀回,⽅才寻到。
三妹常指它笑着骂道:“你这⼩猫呀,要被乞丐捉去后才不会乱跑呢!”我回家吃中饭,总看见它坐在铁门外边,⼀见我进门,便飞也似地跑进去了。
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爬树。
隐⾝在阳光隐约⾥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捉捕什么似的。
初中语文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7课《猫》教学课件(共2课时)(2024秋)
提示:结合表格内容,通过对三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地位和结局等方面的比较来思考。
相似:
前两只猫显得珍贵,外形好看,性情活泼可爱,在家中备受喜爱 第三只猫是捡来的,若有若无;外形难看;性情忧郁、懒惰;遭受冷遇
不同
特点
亡失原因
前两只猫是病死或者丢失,都是外因所致第三只猫是被“我”棒打、冤枉,最后死在邻家屋脊上
不为大家所喜欢,若有若无(“大家都不喜欢它”“不加注意”“若有若无”)
死亡
很受喜爱(“看着他们”“微笑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
圈点勾画
酸辛、难过
怅然、愤恨
深深的悔恨
结合全文思考
喜爱
宠爱
冷漠、愤恨
作用:1.表现第一只猫的死让“我们”难过,但不至于太伤心,也为第二只猫的到来做铺垫。2.表现第二只猫的丢失让“我们”非常伤心,较第一次程度加深了,在结构上有总结上文的作用。3.“永不”显示作者态度的决绝,比前面的伤心程度更深,总结全文,开拓深意,呼应开头。
案件反思
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背景链接
为什么十二生肖中没有猫?
拓展迁移
尊重生命
《新华字典》第10版
《新华字典》第11版
鹌鹑
肉、卵可以吃。
肉、卵可以吃。
鲳
肉细腻鲜美。
肉细腻鲜美。
狸
毛皮可制衣物。
毛皮可制衣物。
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维拓展:
设想一下,如果养第二只小黄猫时家中就养了 一对黄色芙蓉鸟,鸟也被吃了,“我” 会怎么想、 怎么做?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呢?你从中悟
主 题 理 解:
1、把“我”看作描写的侧重点,本文的主题是:
“我”妄下断语打死可怜猫的事件,告诉我们:凡 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 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 要仁爱,要同情 弱小者。
浑身 黄色
性情
在家中的 地位
结局
对我的 影响
活会捉泼爬鼠、树、全喜家爱人它都
被一个 过路人 捉去了
怅然 愤恨 诅咒 路人
来历
外貌Biblioteka 性情在家中 的地位结局
对我的 影响
第三次:
遭人遗 弃,拾
丑猫 来的
(15—
34)
毛色花白,并 不好看,又很 忧郁 瘦,烧脱了好 懒惰
几块毛之后,
样子更难看了。
若大欢注有家,意若不不它无喜大。,被误浪冤打而枉、死、流
更难过 得多。
永不养 猫。
品读课文,品出语文味:
前两只猫给我一家带来了很多乐趣,从哪些语 句中可以看出来?从中能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感情? 请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品一品。
句式:按句式说话:“读____,我看 到了一只______猫。”
小组讨论
1、删去写前两只猫的文字可以吗?
2、第一只猫死后,“我”安慰三妹说:“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 来给你。”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三句话在 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犯罪嫌疑人:_那___只__丑__猫___________
3、判断犯罪嫌疑人作案的依据:
(1)案发前的表现:对黄鸟
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子
上,对鸟笼 着。
(2)案发后的表现: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嘴里 吃着什么。
还在
3、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
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
去打了一下,还以为惩戒得不够。
2、把猫的不幸遭遇看作描写的侧重点,本文的主题是:
在不合理的社会中,弱小者总是饱尝着生活的不幸, 不受欢迎的人往往会成为冤案的牺牲品;人的个性需要 自我完善,才能避免不幸。
课堂总结
三只猫的悲剧唤醒了人们对动物的怜悯之心,引起了人们 对旧社会中弱小者的悲剧故事的联想。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 犯主观臆断的错误,但不是人人都有自省意识和忏悔之心。老 师希望通过这节课,能唤醒同学们的自省意识,善待动物,尊 重生命,平等待人、关爱弱者,让真情真爱 溢满人间。
1、删去写前两只猫的文字可以吗?
三次养猫的故事层层推进,写花白猫、小黄 猫是为详写第三只猫(可怜猫)作必要的铺垫,是 为了与第三只猫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布局,有 利于更好地刻画第三只猫形象,凸现文章中心。
2、第一只猫死后,“我”安慰三妹说:“不要紧,我再向别处 要一只来给你。”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 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 不养猫。”这三句话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第三只猫难看也罢、忧郁也罢,但这都不妨碍它成长。然 而,这种平静的生活很快消失,不幸随之而来,猫的遭遇 是什么?(读第 17-29段)。
被主人误认为偷吃了芙蓉鸟。
芙蓉鸟被害案
1、案发现场情况:
鸟儿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笼板上都是血。 __羽___毛__松__散__着__,___好__像__它__曾___跟__它__的__敌___人__挣__扎__了__许___久__。_______
寄语
朗读课文,从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几 个方面,说说第三只猫与前两只猫的区别。
来历
外貌
性情
在家中 的地位
第一次: 从隔壁 花白猫 要来的 (1—2)
花白的毛,
“如带着 泥土的白
很活泼 招人喜爱
雪球似的”
结局
病死
对我的 影响
一缕 酸辛
来历 外貌
第二次: 小黄猫 从舅舅家 (3— 要来的 14)
懒惰(duò) 虐待(nüè)
怅然(chànɡ) 蜷伏(quán) 郁闷(yù) 惩戒(chénɡ)
妄下断语(wànɡ)怂恿(sǒnɡ yǒnɡ)
污涩:肮脏且不光滑。 懒惰:不爱劳动和工作;不勤快。 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安详:从容不迫;稳重。 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也说悬心吊胆。 预警:指事先觉察可能发生某种情况的感觉。 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蜷伏:弯着身体卧着。 畏罪潜逃:犯了罪怕受到制裁而偷偷地逃跑。 悲楚:悲伤凄楚;悲苦。 惩戒:通过处罚来警戒。 妄下断语:随便地下结论。 虐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真凶是谁? 黑猫
5、依据是什么? 嘴里叼着那只黄鸟。
_____________________
冤 案 6、案件定性: 这是一起
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只猫“大家都不喜欢它”,但它亡失之后,“我”却“更难过得 多”。你觉得原因是什么?仅仅是因为“我”冤枉了它吗?
第三只猫虽然在外形、性情和家中地位上都不如前两只猫,但由于“我” 的“妄下断语”和错误判断,冤枉了第三只猫,“我”的心中万分愧疚和 悔恨,而第三只猫的死,更加深了“我”的懊悔之情。因此,作者“更难 过得多”。
我对自己冤枉了猫很自责,相对以前两只猫的亡失的感情,“难过”所 表达的痛苦要强烈得多。因为自己的武断,冤枉了第三只猫,“我”深感 内疚和自责。越是内疚和自责,痛苦的感情也就越强烈。显然,“我”的 难过并不仅仅是因为“我”冤枉了猫。
图片欣赏:
08:36
08:36
作者介绍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人 现代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 笔名西谛
代表作
《中国历史参考图谱》 《欧行日记》 《海燕》 《山中杂记》等
郑振铎(duó) 污涩(sè ) 红绫(línɡ)
乞丐(ɡài) 诅骂(zǔ) 屋脊( jǐ)
第一句话表现了这只猫的死带给我们的感受,虽然难过,但还不 至于太伤心,也为后面第二只猫的到来做铺垫。第二句话表示我们 全家伤心的程度加深了,在结构上起着总结上文的作用,又为下文 被动收养流浪猫做了铺垫。第三句话比上一句程度更深,一个“永 不”显示了作者态度的决绝,放在文章最后,既呼应了开头,又开 拓了文意,也是对全文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