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谈与误国

合集下载

清谈误国 世说新语

清谈误国 世说新语

“清谈误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主题,源自《世说新语》等经典古籍。

清谈,即魏晋时期的名士们,聚在一起谈论玄学、哲学、文学等话题。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人认为清谈误国,即这些名士们的谈论并没有对国家的治理和发展做出实质性的贡献,反而可能导致国家的衰落。

首先,从历史角度来看,“清谈误国”有一定的道理。

在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战争频繁。

在这个时期,许多名士们沉迷于清谈,对国家的治理和发展缺乏关注。

他们往往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和名声,而不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福祉而努力。

这种行为可能导致国家的衰落和灭亡。

其次,“清谈误国”这个观点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清谈本身并没有错,它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交活动。

在魏晋时期,名士们通过清谈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这是一种自由言论和思想交流的方式。

而且,在某些情况下,清谈也可能对国家的治理和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例如,一些名士通过清谈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和思想,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清谈误国”这个观点也忽略了一些其他因素对国家的影响。

例如,政治腐败、战争频繁等其他因素也可能导致国家的衰落和灭亡。

因此,不能简单地将国家的衰落归咎于清谈。

在当今社会,“清谈误国”这个观点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清谈本身并没有错,它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交活动。

但是,我们应该避免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清谈中,而是应该关注实际问题并采取实际行动来解决它们。

其次,我们应该关注社会的现实问题并积极参与解决它们。

我们应该关注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提出有益的建议和思想,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

最后,“清谈误国”这个观点也提醒我们要保持理性和客观的态度。

在讨论问题时,我们应该避免过于主观和片面地看待问题,而是应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思考。

同时,我们也应该避免过于追求名利和虚荣,而是应该注重实际贡献和价值。

总之,“清谈误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主题,它既有积极的意义也有局限性。

清谈误国典故

清谈误国典故

清谈误国典故清谈误国是中国历史上一种普遍存在的问题,它指的是少数贵族、官员或学者通过大量空谈、批评,以及对于政治决策公事的干涉,来左右当时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关于清谈误国的故事也有很多,下面我们就通过几个典故来理解其根源和后果:一、伊尹谏商商朝时期,商纣王昏庸无道,使得国家处于衰退状态中。

但他的奢靡无度却没有停止,反而更加加剧了国家的经济危机。

这时,伊尹上书劝谏,但商纣王并没有听从。

伊尹最终离开了王宫,在外流浪家门,等待时机。

在此期间,他结交了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并开始了轮流温习经书、推陈出新,探究道德原理的清谈活动。

这些活动迅速招来了许多人的关注,伊尹和他的学生甚至以此来左右甚至干涉国家的决策。

但他们忽视了对国家紧急需要的努力,只是依赖闲谈和推敲道德原理来寻找出路。

最终,这种清谈活动并没有带来实际的改变,商纣王依旧奢侈无度,商朝灭亡的命运也早已注定。

二、左氏逐客春秋时期,左丘明担任晋国相,时常与学士们进行清谈活动,以提供更好的建议。

但在一次谈话中,左丘明发表了对西伯侯管仲的批判言论,引发的轩然大波。

晋国西伯侯盛怒之下,将左丘明以及他的一批学生全部逐出国门。

这次事件暴露出的问题在于,左丘明和其学生太过于致力于世界所谓“圣人”的典范中,没有及时思考如何在复杂的现实中去寻找政治解决方案。

为此,他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三、朱敬则论兵在元朝时期,蒙古统治下的中国面临着无数的外部压力。

当时,朱敬则是一位国家高级军事指挥官,他善于清谈、批判,以及散发自己的政策建议。

但他的想法对于自己的领导而言是不受欢迎的,因为繁琐的清谈并不能解决复杂的战争局面,更不能在短期内消除与敌对势力的竞争。

朱敬则的创新和对历史的理解,却没能成为更有效的一种解决方案。

朱敬则的言论和想法其实并没有为国家建设带来实际贡献。

清谈误国的教训是:学术的清谈和政治的决策并不总是一致的,或者说两者并不总是被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

西晋清谈亡国的历史警示

西晋清谈亡国的历史警示

西晋清谈亡国的历史警示西晋的清谈家们维持奢华荒淫的生活必然需要大量金钱,所以他们极度贪财,不仅增加租赋、卖官鬻爵、枉法贪赃,甚至还亲自收税和经商,更有甚者派兵劫夺外国使者和来往商客,以积累巨额财富说到清谈二字,给人最初印象好像是三五好友,志同道合,天南地北,无拘无束,闲侃神聊,人生快意事莫过于此。

“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谈。

”当我正在向往这样的清谈享受时,脑袋里冷不丁冒出一个词——清谈误国。

清谈误国这个成语说的是以王衍为代表的西晋名士崇尚虚无、空谈名理、无心国事、终至亡国的故事。

将亡国之咎归诸清谈,既是当时士人痛定思痛的自责和反省,也是后人评说这段历史的共识,只是糟蹋了清谈这样一个词汇。

王衍清谈如何误国王衍临死前说:“我虽不如古人,但是如果不是追求浮虚,努力为天下做事,绝不会弄到今天这个地步。

”清谈误国的代表人物,首推王衍。

王衍是当时朝中名士之首,出身显赫的琅琊王氏,不仅人长得漂亮,而且有满肚子的学问。

《世说新语》里形容他长得俊美,手比白玉还要白,“处众人中,似珠玉在瓦石间”。

王衍的才华在当时也是首屈一指的。

他不仅博学能文,而且极善表达。

王衍14岁的时候,他父亲任平北将军,常有公文事务呈送京师,但不能得到及时答复,于是派当时人在京师的王衍直接去宰相羊祜那里申陈事状,请求答复。

王衍每次都表达得非常清楚明白,让羊祜赞叹不已。

更难得的是,面对羊祜这样位高权重的一时之杰,少年王衍没有丝毫的自卑低下的神色,始终不卑不亢,在场的人觉得十分惊异,都说他是一个奇士。

王衍除了身世、相貌、学识为世人所称道外,他的高尚道德也被当时人津津乐道。

晋武帝的岳父杨骏,很是欣赏王衍,要把女儿,也就是皇后的妹妹嫁给他,但是王衍鄙视杨骏的为人,故意装疯卖傻,推掉了婚事。

他淡漠钱财,不仅经常周济别人,还经常将借出去的钱财一笔勾销,不让人还。

他为表示淡漠钱财,从来口不言钱,但他妻子却很贪财,为了试探他,逼他说出“钱”字,趁他睡觉的时候,让奴婢用钱绕床几圈。

清谈、浊谈及其他

清谈、浊谈及其他

清谈、浊谈及其他古代文人崇尚清谈,常为世人所诟病。

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清谈误国”的成语把清谈的危害昭然若揭。

清谈能否误国,清谈的杀伤力能否达到这个极致,值得商榷。

几个文人抱成团,避于一隅、谈玄道异、奇谈怪论,却不妨让他们清谈到底。

清谈误己,却与他人无碍。

当然,若举国上下皆清谈成风,无论贩夫走卒、士农工商、老幼妇孺,尤其是肉食者们皆痴醉于斯,那当别论。

时下文人奢喜浊谈。

浊谈者,浑浊之谈也。

似乎与清谈者天壤之别,究其实质,实在是别无二致,皆系不切实际、邪谈妄思、无稽之谈也。

或污言秽语,或吹牛拍马,或搞笑弄怪,或素荤相间,或神聊海侃,或欺上瞒下,或欺世盗名,或巧言令色,或媚脸佞笑,或盛气凌人,或恶语相向,或软语温言。

形形色色、无所不具。

与清谈者相类,其态或谈笑风生,皮笑肉哭,幽默诙谐;或时静如水,巧笑涟涟;或笑里藏刀,几无细论之词。

与清谈者相类,其心或哗众取宠,或暗结心胎,或居心叵测,或阴谋阳谋,也无词能穷尽其心。

与清谈者相类,其语或风起趣生、滔滔江水,或色泽鲜艳,或牢骚满腹,或惊天动地,或感天动地,究其语之所藏,也难窥破其中块垒。

故与清谈者比,不如清谈者远矣。

若言清谈误国,则浊谈欺世盗心。

古之文人或促膝而谈,或拥炉而论,或游走庭院、鸿雁传书,也还不失风雅。

今之人或聚于吧,或隐形于网,或闲于办公之所,黄言蜚语满天飞,隐秘闺语交耳传。

全围绕男女那点事,喋喋不休;全环绕工作外那点事,切切齿响;全缠绕牌桌上那点事,嗷嗷待哺;全萦绕名利那点事,跃跃欲试;全拥抱娱乐那点事,冷拌热炒,花色莫辨;全咬紧奇闻异趣那点事,闲言碎语。

以博一粲。

其浊谈又何曾“不失风雅”。

真正与浊谈、清谈完全相对者,实为实谈。

清谈浊谈,务虚之谈;实谈,务实之谈。

谈学问,谈工作,谈生活;谈爱情,谈友谊,谈婚姻;谈建设,谈和平,谈发展;谈经济,谈政治,谈法规;谈教育,谈环保,谈文明;谈文学,谈体艺,谈善恶……就其本质,于人有益也。

清谈误国 世说新语 -回复

清谈误国 世说新语 -回复

清谈误国世说新语-回复中括号内的主题是《清谈误国世说新语》。

清谈误国,是指清谈之人唯空谈而无所为,甚至误国误民。

《世说新语》则是一本古代中国文化名著,记录了晋朝时期的历史典故和身边的故事。

本文将分为以下几部分,一步一步回答关于清谈误国和《世说新语》的相关问题。

第一部分:清谈误国的含义和危害清谈是指人们以议论、辩论为乐,注重形式而忽视实际行动的一种思维方式。

而误国则是指这种空谈主义将会对国家造成危害。

清谈误国意味着只过于关注理论,并将实践置之度外,无法解决实际问题。

这种现象在历史上屡次发生,例如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唯心主义的思潮等。

清谈误国的危害包括:使政策无法付诸实践、导致社会问题无法得到解决、让国家发展陷入停滞等。

第二部分:清谈误国在中国历史中的案例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例子可以说明清谈误国的问题。

其中最著名的案例之一是晋朝时期的王恽。

王恽是晋惠帝时期的进士,他以才誉著称,但他沉迷于空谈和纠缠于琐事之中,导致疏忽了国家大事。

他时常参与宴会、写诗,而几乎没有时间用于管理国家。

这种清谈误国的行为使得晋朝的政治日益腐败,最终导致晋朝的灭亡。

第三部分:《世说新语》的价值《世说新语》是晋朝时期的文学作品,编纂于刘义庆的《初学记》之后。

它收集和整理了晋朝及五代时期的典故和佳话。

《世说新语》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彩的语言被后世推崇为一部艺术瑰宝。

它不仅提供了关于古代名人的历史记载,还展现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为人处世的智慧和成就。

这些故事和语录可以启示现代读者,帮助他们了解古代思想和价值观,提高自己的修养和智慧。

第四部分:如何避免清谈误国的现象为了避免清谈误国的现象,我们需要重视实践并将行动付诸实践。

首先,政府和领导层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并积极推动其实施。

其次,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的辩论。

此外,有关教育和媒体也应该加强对这个问题的宣传和教育,引导人们关注实际问题并积极参与解决。

西晋的清谈到底误不误国,一场寒门士子与儒家豪门的政治角力

西晋的清谈到底误不误国,一场寒门士子与儒家豪门的政治角力

西晋的清谈到底误不误国,一场寒门士子与儒家豪门的政治角力魏晋是一个大分裂的时期,在长达百余年的历史中,因为烽烟不断,士兵这个行业就迅速被炒热了起来。

虽然这个行业竞争激烈,完美践行了达尔文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理论,体系内新陈代谢的速度惊人,但是也经不住庞大的市场需求,照样是从业者前仆后继,这浪花就算死也得死在滩头上。

这种经久不衰的热潮让笔者联想到了高中时,老师在填报志愿时告诉我们,可以回避IT这种眼下热门的行业,提高录取成功率,因为四年以后这股市场热度就会减少,热门行业不一定是热门行业。

到如今十多年过去了,老师诚不欺我,这个行业确实有东西少去了,可惜少去的不是热度而是从业者的头发。

那么军人就是魏晋代名词了?当然不是了,你觉得公牛的基石是乔丹还是戴眼镜的格兰特?还是红头发的罗德曼?都说干脏活累活的娃容易习惯性的被忽略,要不这20年来金球奖得主怎么会只有卡纳瓦罗一个后防独苗。

魏晋时候的人也明白这个理,自然有许多有(爱)文(吹)化(牛)的读书人选择专研学问,时不时聚在一起辩论(唠嗑)。

这样的人多了,也就成了一种风气,后来的人把这种特征称之为魏晋风骨,把这批人称作魏晋名士。

魏末晋初,三足鼎立的局面结束,短暂的大一统时期到来,这为思想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同时,司马氏取代曹魏,则是两种意识形态的更替,为何这么说呢?这得从曹操的出身说起,曹操的祖父曹腾是中常侍,说学名大家可能不明白,这个官职白话点说就是太监主管,曹操的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

曹操虽然家境并不贫寒,但是出身阉宦,仍然属于寒族。

一个人的成长环境自然对一个人的性格价值观的养成有着重大作用,曹操不仅年少时任侠放荡,不以儒学为务,到长大后挟天子而令诸侯,其施政纲领也代表了寒族的利益。

曹操认为有德者未必有才,有才者也可能背负着儒家观点中的不仁不孝、贪污欺诈的污名,因此曹魏时期举贤荐能,标准是才,而不是东汉以来的以德任人,往深了看这就是与过往的儒家豪族划清界限。

魏晋清谈与“清谈误国”

魏晋清谈与“清谈误国”

魏晋清谈与“清谈误国”摘要在魏晋动乱的环境中,士族文人,反求自身,兴起了清谈,这对丰富士人自身的精神、日常生活和维护当时社会的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且在中国美学、文学和哲学的发展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魏晋清谈士族圣人魏晋时期在政治上内忧外患:外有中原和少数民族的战争,内有当权派的争权夺利,司马氏的高压政治,政局的动荡,这就是士族文人生活的大环境,宗白华称“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因此也就是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清谈是魏晋时,承袭东汉清议的风气,就一些玄学问题析理问难,反复辩论的文化现象。

一、背景资料东汉末年至两晋,是两百多年的乱世,随着东汉大一统王朝的分崩离析,统治思想界近四百年的儒学也开始失去了魅力,士大夫对两汉经学的繁琐学风、谶纬神学的怪诞浅薄,以及三纲五常的陈词滥调普遍感到厌倦,于是转而寻找新的“安身立命”之地,醉心于形而上的哲学辩论。

这种辩论犹如后代的沙龙,风雅名士聚在一起,谈论玄道,当时的人称为“清谈”或者是“玄谈”。

据清代学者赵翼的《二十二史札记》称,清谈之风始于魏齐王曹方年间,何晏、王弼可以说是创始人,他们都是当时的贵族名士,影响所及,便成一代风气。

《晋书》上所谓“正始之音”也正是指魏晋时的玄谈风气。

虽然文人士族的清谈,有时到了诡辩甚至是争吵拳脚相向的地步,但是这并不能否定其中所表现出的审美价值。

士族文学作品在艺术形式上,表现为欣赏雅丽,追求新变,热衷于引领时代潮流的走向。

到了两晋时代,士族文人的精神世界从汉魏士人的天下、国家退向家族,从外部世界走向自我的内在世界。

士族阶层奢华的生活和看重社会声誉促使他们在艺术上精益求精。

萧子显在《南齐书·文学传论》中说:“在乎文章,弥患凡旧,若无新变,不能代雄。

”其“新变”观点反映了两晋以来士族文人的共识。

西晋太康文学在艺术上显示出文辞华丽、语句对偶、词语雕饰、描写繁复、结构严整等贵族文人的特征。

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

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

1、1992年1月1992年1月,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在武昌火车站月台上的谈话中提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不能动摇,要管一百年,对,一百年不动摇。

‛2、1992年1992年,时任深圳市委书记李灏在谈再创新的‚深圳速度‛时说,深圳在实践的过程中,归根到底就是要敢闯,要实干,要有紧迫感、危机感,不能满足于已有成绩,要解放思想,冲破一些禁区,要善于学习借鉴先进的东西和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3、1992年2月在《深圳特区报》1992年的‚猴年新春八评‛之四《多干实事》一文中,出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提法。

评论认为:‚一个实际行动胜过一打纲领。

言行之间,行重于言。

深圳发展这么快,有了这么多高楼大厦,不是靠讲话讲出来的,不是靠写文章写出来的,而是靠实干干出来的。

‛4、1992年3月在蛇口工业区负责人袁庚授意下,‚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标语牌,在当年蛇口工业区大门口,今天的南海大道与联合医院交接路口竖起。

该观念对全国进一步解放思想起到了重要影响,很快成为全国流行语。

蛇口街头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标语牌,最早为蓝底白字,风吹雨淋褪色后换成了红底白字,后又重新恢复为蓝底白字。

20年来一直矗立在此。

5、1992年4月《深圳特区报》在题为《贵在落实重在行动》的评论员文章中,再次强调须‚切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文中指出,‚在深圳特区,扑下身子干实事,顶着风浪不回头,一步一个脚印前进的事迹,不胜枚举。

然而,摆场面,图形式,忙应酬依然风行。

此风刹不住,务实之风便兴不起来。

须知改革开放要实打实、硬碰硬,搞花架子,一时轰轰烈烈,到头来,一事无成。

‛6、1992年12月时任市长的厉有为在深圳市政府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大的第四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强调,蛇口有条大标语: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我们对于每项工作,要真正做到任务落实,措施落实,责任落实,时间落实。

7、2000年8月时任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张高丽在为纪念深圳经济特区成立20周年撰写的文章中指出:深圳培育出了‚开拓、创新、团结、奉献‛的深圳精神,形成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益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公平竞争、共同富裕‛等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思想观念,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特区人民引领改革开放大潮的内在动力。

魏晋清谈的内容

魏晋清谈的内容

魏晋清谈的内容核心内容清谈是魏晋贵族知识分子以探讨人生、社会、宇宙的哲理为主要内容,以讲究修辞与技巧的谈说论辩为基本方式,进行的一种学术和社交活动。

清谈内容以《周易》《老子》和《庄子》为主,谈得都是哲学话题,形式上类似于学术研讨和辩论会。

清谈代表着魏晋时期的一次思想解放和“文艺复兴”,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它造就了学术上的魏晋思潮,促进了文学的自觉和进化,产生了以魏晋风度为代表的审美格调和生活态度。

清谈始终是一种学术活动,而不是政治活动,和魏晋的政治混乱没有必然联系。

一、清谈到底是什么?魏晋名士究竟在谈什么,是怎么谈的?清谈是魏晋贵族知识分子以探讨人生、社会、宇宙的哲理为主要内容,以讲究修辞与技巧的谈说论辩为基本方式,进行的一种学术和社交活动。

清谈内容以《周易》《老子》和《庄子》为主,谈得都是哲学话题,形式上类似于学术研讨和辩论会。

二、我们该怎么看待清谈?比如说,它对今天中国人的思想,以及魏晋时期的文化,究竟有哪些作用?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清谈的话,这个词会是什么呢?清谈代表着魏晋时期的一次思想启蒙和“文艺复兴”,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它造就了学术上的魏晋思潮,促进了文学的自觉和进化,产生了以魏晋风度为代表的审美格调和生活态度。

三、清谈到底误不误国?为什么?魏晋清谈始终是一种学术活动,而不是政治活动,和魏晋的政治混乱没有必然联系。

中国历史上有一类现象,每到政治分裂时期,在经济、文化、思想等领域,反而可能因为权威的离散而出现新增长点。

史学家吕思勉发现,在中央政权控制力减弱的时期,一些远离首都的地区就会进入经济高速增长。

思想界也是如此。

中国学术的活跃期,第一个高峰在春秋,第二个高峰在魏晋,并不是偶然现象。

清谈最后的消失,是由于隋朝统一后,士族阶层这个清谈的主体衰落了,同时,科举制度又为文人提供了新的兴奋点和游戏规则。

但是,魏晋清谈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做出过的贡献,是不应该被扭曲和忽视的。

清谈误国的历史警示

清谈误国的历史警示

清谈误国的历史警示作者:史卫来源:《领导文萃》2013年第24期清谈误国,这个成语说的是以王衍为代表的西晋名士崇尚虚无、空谈名理、无心国事、终至亡国的故事。

将亡国之咎归诸清谈,既是当时士人痛定思痛的自责和反省,也是后人评说这段历史的共识,只是糟蹋了清谈这样一个词汇。

清谈如何误国王衍临死前说:“我虽不如古人,但是如果不是追求浮虚,努力为天下做事,绝不会弄到今天这个地步。

”清谈误国的代表人物,首推王衍。

王衍是当时朝中名士之首,王衍的才华在当时首屈一指的。

他不仅博学能文,而且极善表达。

王衍14岁的时候,他父亲任平北将军,常有公文事务呈送京师,但不能得到及时答复,于是派当时人在京师的王衍直接去宰相羊祜那里申陈事状,请求答复。

王衍每次都表达得非常清楚明白,让羊祜赞叹不已。

更难得的是,面对羊祜这样位高权重的一时之杰,少年王衍没有丝毫的自卑低下的神色,始终不卑不亢,在场的人觉得十分惊异,都说他是一个奇士。

晋武帝的岳父杨骏,很是欣赏王衍,要把女儿,也就是皇后的妹妹嫁给他,但是王衍鄙视杨骏的为人,故意装疯卖傻,推掉了婚事。

他淡漠钱财,不仅经常周济别人,还经常将借出去的钱财一笔勾销,不让人还。

但他妻子却很贪财,为了试探他,逼他说出“钱”字,趁他睡觉的时候,让奴婢用钱绕床几圈。

王衍早上无法起身出来,就大呼奴婢:“举却阿堵物。

”“阿堵”为六朝时口语“这个”,他喊的是“把这个东西给我移开”。

后世遂以“阿堵物”来指代钱。

王衍最著名的还是清谈,可谓能言善辩。

开始他好谈国事,说得头头是道,但是晋武帝却因此以为他有治国之才,让他做辽东太守,去守卫边疆。

当时正值辽东战事,他吓得赶紧推掉。

从此缄口不论世事,只谈虚说玄,不着边际,这也是当时的一个风气。

王衍由于对老庄有很深的研究,所以谈吐比他人都要深远,更加虚无飘渺,不久就声名鹊起,名动当世,成为名士领袖。

在他的推动之下,崇尚虚无的清谈之风更盛。

王衍有时候侃侃而谈,得意忘形,不小心说错了话,但他能毫无愧意,顺口改过来,当时人称赞他能“口中雌黄”。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空谈误国”一词,来自于“清谈误国”。

该说法应该源自明朝末年顾炎武先生的总结。

习近平同志十八大期间参加上海代表团讨论时纵论中国历史,也曾经提过到魏晋南北朝。

魏晋时代,风流名士以清谈为风尚,被王羲之砭为“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后人更是批评两晋亡于清谈,遂有顾炎武“清谈误国”之说。

一、历史由来1992年1月18日,邓小平同志乘坐的专列抵达武昌火车站,时任湖北省委书记关广富陪邓小平在月台散步。

邓小平同志在谈话中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不要再进行所谓的争论了。

”正是这一最响亮、最浑厚、最雄壮的声音,把全体中国人民从姓“资”姓“社”的无谓争论中彻底唤醒,中国改革开放走上新的征程。

二、现代意义在党的十八大刚刚闭幕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全体同志,借2012年11月29日参观《复兴之路》展览之机发表了新一届班子施政宣言,再次谈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一具有特殊意义的重要论断。

如果说邓小平同志当年首次用这个口号结束了意识形态领域的长期争论和禁锢,重新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号角,那么习近平总书记的再次重申,就可以看作是对邓小平同志改革遗志的真切继承和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深入的伟大宣誓。

20年的改革实践,是对“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最好注解。

我们党的事业之所以一脉相承、今昔守望,就是由于这种内在的学问机理和始终如一的精神气质。

从这种历史和精神的高度出发,结合当前的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围绕正在全党深入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党的作风建设具体形势,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重要论断的具体内涵和精神实质,对广大党员干部准确把握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思路,做好各自工作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从时间、空间、主体和价值四个方面,对这一论断进行剖析和探讨。

从时间维度来讲,“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是对中国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整体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曾讲到,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

清谈误国发言稿范文

清谈误国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怀着沉重的心情,就“清谈误国”这一现象发表一些看法。

近年来,我国社会出现了一些不良风气,其中之一就是“清谈误国”。

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坚决抵制和纠正。

首先,我们要明确“清谈误国”的含义。

所谓“清谈误国”,指的是一些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热衷于空谈理论,脱离实际,不注重解决问题,导致国家政策无法得到有效实施,进而影响国家发展。

这种现象在我国历史上曾多次出现,给国家和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在政治领域,清谈误国表现为一些官员热衷于空谈理论,不注重实际工作。

他们只关注自己的仕途,忽视群众利益,导致政策无法得到有效执行。

在经济发展中,清谈误国表现为一些专家学者只关注理论创新,忽视实际需求,导致经济发展脱离实际,难以持续。

在文化领域,清谈误国表现为一些文艺工作者热衷于追求所谓的“高雅”,忽视群众需求,导致优秀文化作品匮乏。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清谈误国”这种现象呢?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 思想观念上的偏差。

一些人过分追求理论创新,忽视实际需求,导致理论脱离实际,无法解决实际问题。

2. 利益驱动。

一些人为了个人利益,故意夸大问题,逃避责任,热衷于空谈理论。

3. 制度缺陷。

一些制度不完善,导致一些官员和专家学者可以借助“清谈”来谋取私利。

面对“清谈误国”这一现象,我们必须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思想教育。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2. 完善制度。

我们要建立健全制度,加大对“清谈”行为的惩处力度,让那些热衷于空谈的人付出代价。

3. 强化实际工作。

我们要鼓励各级官员和专家学者深入基层,了解群众需求,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4. 增强监督。

我们要加强对各级官员和专家学者的监督,确保他们切实履行职责,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力量。

总之,“清谈误国”这一现象是我国发展过程中的一大毒瘤,我们必须坚决抵制和纠正。

从_清谈误国_到文化研究_魏晋清谈研究的历史回顾

从_清谈误国_到文化研究_魏晋清谈研究的历史回顾

从 清谈误国 到文化研究魏晋清谈研究的历史回顾刘 强内容提要 魏晋清谈是中国历史上最值得注意的一种文化现象,历来研究不绝。

古代的清谈研究多注重政治批评,近代以来始转向文化研究,并在清谈起源、清谈分期及流派、清谈内容、清谈之形式问题及清谈的评价等方面形成了热点,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关键词 魏晋清谈 研究 述评作者刘强,上海同济大学文法学院中文系教师,文学博士。

清谈是中国历史上最值得注意的一种文化现象,因其伴随魏晋玄风而兴起,故习惯上常称之为魏晋清谈。

所谓 魏晋清谈 ,据中国台湾学者唐翼明的定义, 指的是魏晋时代的贵族和知识分子,以探讨人生、社会、宇宙的哲理为主要内容,以讲究修辞技巧的谈说论辩为基本方式而进行的一种学术社交活动 。

由此可见,清谈作为玄学思潮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其文化上之意义要远比其学理上之价值来得重要。

关于魏晋清谈,古今关注点颇不相同。

清谈对于今天来说,固然可以高雅文化视之,但在其所以发生之时,实有关于政治。

如玄学的 有无之辨 实关乎士人名教与自然之选择,而 才性四本 之论更与当时政治集团之归属向背紧密相关,绝非 仅作名士身份之装饰品也 。

清谈家们祖述虚无,好为玄远,对政治上 不以物务自婴 的风气不能没有影响,对社会上放达任诞之士风亦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因此在古代,清谈常成为 五朝不竞 的替罪羊,正视不足而讨伐有余。

西晋傅玄在 举清远疏 中的一段有名的话最能说明问题: 近者魏武好法术,而天下贵刑名;魏文慕通达,而天下贱守节。

其后纲维不摄,而虚无放诞之论,盈于66参见唐翼明: 魏晋清谈 ,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版,第43页。

这个定义的好处在于,既没有采用清谈的广义的用法(即将魏晋清谈作为魏晋思潮的代名词),又排除了具体的 政治批评 ( 清议 )和 人物批评 ( 品藻 )的含义,从而将清谈的内涵和外延凸现出来。

参阅陈寅恪: 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 及 书 世说新语 文学类 钟会撰四本论始毕 条后 二文,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01 229、47 54页。

“清谈误国”论认识根源考察

“清谈误国”论认识根源考察

“清谈误国”论认识根源考察作者:阎秋凤来源:《人民论坛》2015年第02期【摘要】清谈指的是魏晋时期一种清雅玄妙、高蹈超俗的谈论。

清谈之所以与误国联系在一起,有其特定的历史形成环境。

清谈误国并非后人所加,在清谈盛行的魏晋时期特别是西晋亡国之后,痛定思痛的东晋士人将亡国之罪归咎于清谈,并运用舆论的力量对清谈给予了无情的声讨和挞伐。

【关键词】清谈误国魏晋玄学认识根源【中图分类号】K237.2 ; ; ; ; 【文献标识码】A三百多年前,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正始”条载:“是以讲明六艺,郑、王为集汉之终;演说老庄,王、何为开晋之始。

以至国亡于上,教沦于下,羌胡互僭,君臣屡易,……魏晋人之清谈何以亡天下?……自正始以来,而大义之不明遍于天下”。

①顾炎武生活于明末清初混乱的时代,深感王阳明心学一味讲学、谈玄,对于明朝的灭亡是负有责任的,于是借谈正始之风,反思明朝之灭亡。

此后,清代著名史家赵翼也在《廿二史劄记》“六朝清谈之习”条里溯其源,察其变,对清谈的弊端多有诘难,在针对清代空疏的学风时则提醒大家汲取“清谈误国”的教训。

其实,“清谈误国”的说法,由来已久,绝非明清之际或之后的清代才有,早在“清谈”畅行的两晋之际,就有“清谈误国”的流衍。

东晋朝,传统士人更是在儒家立场下掀起一股“清谈误国”的反省思潮。

由此可见,无论是明清之际的顾炎武还是清代的赵翼,在正统士大夫眼里,“亡国”乃至“亡天下”的罪过归于清谈并非毫无缘由。

笔者试图从“清谈”入手,于当时的历史语境中,探究“清谈误国”的历史根源。

正始玄论—清谈的滥觞顾炎武之所以在“正始”条下,诟“清谈”、疾“亡国”,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正始年间的清谈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和所产生的影响。

在史籍上,“正始”被视为谈风确立的时代,谈论的主要内容为《易》、《老》、《庄》,即后世所谓的“三玄”。

正始谈风的形成,关键在于何晏,《世说新语·文学》篇说:“何晏为吏部尚书,有位望,时谈客盈座。

清谈毁掉西晋王朝

清谈毁掉西晋王朝
王衍最 著名 的还 是清 谈 , 可谓 能 青 善辩 。开始他好 谈闻事 , 说 得头头是道 , 但 是晋 武帝却 因此 以 为他有 治 同之才 , 让 他做 辽东 太守 , 去 守卫 边疆 。 当时正 值 辽东 战事 , 他 吓得 赶 紧推掉 。从 此缄 口不论 世事 , 只谈虚 说玄 , 不着边 际 , 这 也是 当时的一个风气 。 王衍 由于 对老 庄 ( 老 子 和庄子 的并
时人 称他 能 “ 口中雌 黄 ” 。 “ 口中雌 黄 ” 、
接 去 宰 相 羊 祜 那 里 申陈 事 状 , 请 求 答 复。 王衍 每次都 表达得 非 常清 楚明 白 , 让 羊祜 赞 叹不 已。更难 得 的是 , 面对羊 祜 这样 位 高权重 的一 时之杰 , 少年 王衍 谁要认 真做 嚣 , 就会 被嘲讽 , 被排斥 。所 幸始终 还是有一批认真干事 的人 。如王 漾、 刘恢 与支道林 结伴 去找何 充一 起谈 玄, 何充却 照 1 日 处 理公 文 。王漾 问他何
铝 上崇 尚虚 无 、 空谈 名理 、 无 心 同事 、 终致 亡 的 故 事 。将 亡 之 咎 归诸 清 淡, 既 是 当时上 人痛定 思痛 的 自责和 反
省, 也 是 后 人 评 说 这 段 历 史的 共 识 , 只 是 糟 蹋 了清 淡 这 样 一 个词 汇 。
清淡误 同的代 表人物 酋推王衍 。王 衍 足朔 中名士之 首 , 其 才华 在 当时首屈
徊 和无 奈 , 最终 还是 彻底 堕落 。晋武 帝
时期 的傅玄 曾说 : 理 想幻灭 之后 , “ 虚无
东晋之 范宁 、 明之顾 炎武 、 清之赵翼都 曾
针 对他们 时代 的清谈 风 尚 , 提醒 大家汲 取西晋 清谈误 同的教训 。赵 翼所 言: “ 风 气 所趋 , 积重难 返 。 ” 这个 教训值 得后 人 反 复学 习, 认 真汲取 。 z 8

各朝代衰亡原因成语

各朝代衰亡原因成语

各朝代衰亡原因成语以下是十个以各朝代衰亡原因相关的成语:**一、“酒池肉林”(商朝衰亡原因相关)**1. **出处**:出自《史记·殷本纪》,商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荒淫享乐。

2. **解释**:原指荒淫腐化、极端奢侈的生活。

3. **近义词**:灯红酒绿、穷奢极欲。

4. **反义词**:艰苦朴素、节衣缩食。

5. **造句**:瞧那家伙,每天过着酒池肉林般的生活,这和商纣王有啥区别?就这么个挥霍法,家产迟早被败光,哼!**二、“厉兵秣马”(周朝诸侯争霸,周室衰微相关,这里从诸侯积极备战侧面反映周室失去掌控力)**1. **出处**:出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2. **解释**:磨好兵器,喂饱战马。

形容准备战斗,也比喻事前做好准备工作。

诸侯们都厉兵秣马,周朝天子还能管得住谁呢?3. **近义词**:严阵以待、枕戈待旦。

4. **反义词**:高枕无忧、刀枪入库。

5. **造句**:咱们得厉兵秣马,竞争对手可都不是吃素的。

你要是像个没事人似的,那只能等着被淘汰,哎呀!**三、“指鹿为马”(秦朝衰亡原因相关,赵高弄权,混淆是非)**1. **出处**:《史记·秦始皇本纪》。

2. **解释**:指着鹿,说是马。

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3. **近义词**: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4. **反义词**:实事求是、是非分明。

4. **造句**:你可别在这儿指鹿为马了,大家都不是傻子,事实是什么样,大家心里都清楚得很,哼!**四、“红颜祸水”(汉代部分人认为西汉末年衰亡与赵飞燕等有关,虽不完全客观,但可从这一角度关联成语)**1. **出处**:这一说法在很多古籍中有体现。

2. **解释**:美女是祸害的根源。

这种说法对女性很不公平,把国家的衰亡都归咎于女性。

3. **近义词**:祸国殃民(从被无端指责角度看)。

4. **反义词**:贤良淑德。

5. **造句**:说什么红颜祸水,把国家大事的失败都推到女人身上,这简直就是胡扯,哎呀,那些人怎么就这么不开明呢?**五、“八王之乱”(西晋衰亡原因,这里直接用事件名称做成语化表述)**1. **出处**:发生在西晋时期的皇族内乱事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魏晋南北朝的“清谈”与误国摘要:魏晋清谈是我国古史上最值得注意的一种文化现象,历来研究不绝。

古代的清谈研究多注重政治批评,而且常常将“清谈”与“误国”联系起来。

我认为这是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的,本文从自身认识出发并以自己对此问题的了解浅显的阐述自己的观点,从“清谈”的来源,盛行来简单论述我对此问题的观点,以使大家对此问题的看法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清谈;误国一“清谈的来源”“清谈”、“玄学”、“名士”、“魏晋风度”历来就受到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学者的极大关注,特别是近代以来更是成为魏晋南北朝历史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就“清谈”以及它所产生的一系列的争议进行一些浅微的论述。

首先我们要清楚何谓“清谈”。

我大概查阅了一下《新华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其解释大概都是偏向贬义的。

如《现代汉语词典》将其定义为:“清谈多指魏晋间一些是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不切实际的谈论。

”近代比较流行的看法则来自台湾学者唐翼明,他是如此定义的:“清谈是指魏晋时代的贵族和知识分子以探讨人生、社会、宇宙的哲理为主要内容,以讲究修辞技巧的谈说论辩为基本反方式而进行的一种学术交流活动。

”很显然他对清谈的定义现代化了。

“清谈”的真实面貌是如何呢?“清谈”一词来源于东汉末年的“清议”。

而“清议”则来源于东汉末年的宦官专权的形势,清议也叫雅谈、正论,就是对现实人物进行品题。

何谓品题呢?我们知道东汉选举制度分为“察举”和“征辟”。

但是无论是“察举”还是“征辟”都要有一定的人依据一定的事实对其进行评定,这个评定的过程就是“乡闾清议”。

这就是说其实清议在一开始就与政治相联系的而不是单纯的思想活动,其在东汉末年产生并一直贯穿着整个魏晋时代。

所以“清谈”绝不只是魏晋时代的产物而是在魏晋时代最有特色、发展最为兴盛而已。

并且在魏晋时代“清议”与政治的联系最为密切和明显,而政治问题是纵贯历史发展的一条经久不衰的主线所以与其联系的一切事物都会被人们所关注。

二魏晋南北时代“清谈”的盛行东汉用征辟、察举等制度来选拔人才,其标准大半是依据舆论的鉴定即清议来决定的。

清议的着重点是"经明行修",即被鉴定者对儒家经典要有一定深度的研究,在道德行为诸方面无疵可击。

有一段时期,往往通过"风谣"和"题目"的形式来表现清议。

所谓"风谣",即用诗歌的方式来说明个人的"德业"、"学行",简短有力,便于流传。

所谓"题目",即是称述人物的品德、性格、才能和识度。

既称清议,是非标准自然以名教为依归,名教是清议的基本内容。

东汉后期,士大夫阶层曾利用清议这种形式来褒贬人物、左有舆论、抨击时政,与宦官等敌对势力作斗争。

但自两次"党钢之祸"以后,许多人"破族屠身",清议"危言覆论"、"上议执政,下讥卿士"的风采,也逐渐向明哲保身的"优哉游哉,聊以卒岁"的方向发展。

魏晋时代,战乱频繁,统治阶级内部倾轧不已,是充满动荡与灾难的时期。

对生死存亡的关注、哀伤,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喟叹,成为整整一个时代统治阶级的典型音调。

魏晋间自正始以来二十多年,政局更是极度紧张,让人"常畏大网罗,忧祸一旦并"。

在这种篡夺频仍的年代,举手投足,动辄得咎,得失急骤,生死无常。

故有些名士放浪形骸,纵欲享受,醉生梦死;有些名士则遗落世事,逍遥自足,苟且偷安。

在这种恶劣的生存状况下,清议的政争,逐渐完成了向清谈的思辩的转变。

魏晋清谈之风有两种现象,一种是率性而为、慷慨任情的自我放逐现象;一种是服药饮酒、扪虱而谈自我标榜现象。

前者的代表人物是嵇康、刘伶等,被后世称为魏晋风骨;后者的代表人物为何晏、夏侯玄等,被后世称为魏晋风度。

两种现象的形成与士大夫贵族的形成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里的“王谢”指的就是东晋时期最大最旺的王氏家族与谢氏家族。

士大夫贵族上承祖荫沿袭公卿,却文不足以治世,武不足以安邦,王徽之在桓温军中行为怪诞不理军务便是其一。

清谈一般分宾主双方,谈主首先叙述自己的意见,称之为"通";难者即就其论题加以话辩,称之为"难"。

一个问题,为了深入起见,可以经过数次讨论;有时也由谈士本人自为客主,反复分析义理。

清谈结束,有时宾主双方一股一屈;有时双方都能言之成理,不能决定胜屈;便由第三者来作总结性发言。

清谈的时候,谈士往往执麈尾以指划,成为一时风尚。

"盛饰麈尾",也成为谈士的象征。

清谈之风始于"正始之音",其清谈内容主要是玄学思想。

名士行清谈之风,使玄学或成为他们论证个人的放荡生活与封建道德是如何不冲突,甚至是相互补充的辩护词;或成为他们的一种避祸妙法。

同时,他们标榜心胸务为高远,心神超然无累,高唱重神理而遗形骸。

这种谈玄尚远,又可为其骄纵放达的行径辩护。

另外,对他们来说,玄学清淡,迂诞浮华,又可故示清高,用以震摄世俗,可以哗众取宠。

因此,魏晋玄学成为当时政治环境下好玄学的名士们的处世哲学,清谈便成为了他们的处世方式。

三“清谈”与“误国”的联系一般而言我们都会将“清谈”与“误国”相联系起来,即所谓的“清谈误国”。

但是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最早将“清谈”与“误国”联系在一块的不是我们后人而是当时的清谈名士在痛定思痛之后达成的共识。

如魏晋时期比较有名的“清谈”大家王衍,其容貌出众,当朝大官山涛见了他之后,“嗟叹良久”,却说不出话来。

直到王衍走了很久,山涛这才说道:“何物老妪,生宁馨儿!”意思是说,是什么样的老太婆,竟然生出这样标致的孩子!王衍在“清议”时,经常手执一把白玉为柄的扇子,据说他的手就向扇尾的玉柄一样洁白润泽,分不清是手还是玉柄。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容才兼备的“宁馨儿”啊,在被石勒俘虏之后,石勒准备杀掉他,临死前他说:“吾等若不阻尚浮虚,不至于此。

”东晋桓温,北伐时路过淮泗,和部属登上平乘楼,远望中原,不由得感慨万端,说道:“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

”他的随从袁虎说:“运自有废,岂必诸人之过?”桓温和袁虎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对“清谈”的看法,但是从古至今保持与桓温的论点齐步的占大多数,虽然偶有袁虎这样的持不同意见者,但是毕竟是少说,于是乎“清谈误国”也就成为历史学人的一个共识。

似乎历史的定论就这样给总结出来了!但是,是不是“清谈”一定会“误国”呢?魏晋的王国是否与“清谈”有必然的联系呢?如果说是“清谈”真的误国的话,那其又是如何“误国”的呢?不管是宋、齐还是梁、陈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大臣是热衷于清谈的,都对清谈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且还有很多就是清谈的名士。

不光如此当时许多皇帝也对清谈表现了极大的兴趣,有时也会兴致勃勃的参加清谈盛会。

大臣中以谢氏中的“风流宰相”谢安为例,他从青年时就善谈玄理,从政以后依然热衷于清谈玄学,我们说清谈其实是一种比较理论化的东西,相对于现实而言它可能作用不怎么大。

但是清谈特殊的辩论形式可以促进当时知识分子的思维反应和活动能力。

谢安的围棋下的很好,当淝水之战打的正激烈的时候,他却在东山与朋友气定神闲的下着围棋,当前线的捷报传来,他只是淡淡的告诉棋友:“小儿辈大破敌”,这一切显得很是潇洒和淡然。

这一方面体现了谢安对此次战役的信心另一方面体现了谢安良好的心理素质。

这种素质是如何培养的呢?我认为除了他的一些从政经历之外,“清谈”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因为清谈不管是口谈还是笔谈都要求人要有比较严密的逻辑思维对一个问题进行辩论。

它要求人对所要谈论的问题有一种运筹帷幄的全面把握。

这样久而久之使人形成比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其对一问题能够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合理的推理和归纳。

于是堪称中国围棋史上最为淡然的对弈出现了。

针对当时“清谈误国”的说法,谢安给予了公然的辩护。

他认为,西晋的灭亡并不是清谈造成的。

据记载,又一次他和名士王羲之一起登上建康城的冶城,放眼望去,但见天水相连,面对如此景象两位大家皆浮想联翩,王羲之说:“眼下正是多事之秋,我们人人都应该踏踏实实的为国效力,清谈不仅使政务荒废,而且这些浮文对现实并没有多少益处,恐怕怒应该再这么清谈玄言了吧?”谢安听出了王羲之的弦外之音,对曰:“秦朝实行商鞅变法,使用商鞅之策,严刑峻法,即为你所说的实际,但是二世而亡,难道这也是清谈之过吗?”南朝皇帝中有不少也对其清谈感兴趣的,如宋武帝刘裕,他虽然出身粗鄙,知识素养水平很低,却也对清谈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宋武帝刘骏生性好疑,但是他却对清谈名士礼遇有加。

在所有的帝王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梁武帝萧衍。

梁武帝是一个多才多艺学识广博的学者。

他的政治、军事才能,在南朝诸帝中堪称翘楚。

他在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上的成就,则更为突出。

史书称他:“六艺备闲,棋登逸品,阴阳纬候,卜筮占决,并悉称善。

草隶尺牍,骑射弓马,莫不奇妙。

” 他很好学,从小就受到正统的儒家教育,“少时习周孔,弱冠穷六经”,即位之后,“虽万机多务,犹卷不辍手,燃烛侧光,常至午夜”。

在他青年的时候,曾与当时的著名的学者王融、沈约、谢眺、任昉等人,并以文学清谈受到南齐竟陵王萧子良的敬重,号称“金陵八友”。

梁朝建立后,他不仅支持鼓励清谈而且还亲自的参加清谈,更有甚者将清谈搬到皇宫中举行,以儒、释、道三教高手辩论高低,有时辩论到激烈之处梁武帝也会登上讲坛,高谈阔论一番。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魏晋南北朝世家大族的清谈家们,大都是一些糜烂透顶的官僚权贵。

他们在生活上追求的是恣意挥霍,纵情享乐,贪得无厌,醉生梦死,不受约束的放荡。

对此,却美其名曰“旷达”。

但是这种“旷达”却是极端腐化生活的代名词,是清谈家们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而清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就是他们为了掩饰此种不怎么高尚行为的行径之一,填补由于过分的物质享受而造成的精神空虚。

因此,立言玄妙,处官雅远,奉身旷达,是三位一体的,是不可分割的。

像何晏纵欲好色,贪财荒淫,“食五色散”,行为极其乖张。

王衍热衷名利,贪鄙无耻。

而且整个士族集团不但尚清谈、尚雅远,而且比富斗阔,奢侈成风,吃喝嫖赌,无所不为。

这也就是清谈家们所说的“旷达”,也是当时士族地主阶级的生活作风。

立官玄妙而不务实,处官雅远而不事事,奉身放荡而不检点,互相影响,互为因果,共同构成了魏晋南北朝清谈的表里。

我们说如果清谈真的是“误国”的话,魏晋南北朝这么多朝代的统治者难道会对此不闻不问任其这样发展下去来危害自己的基业吗?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而我们从清谈的产生也可以看出,因为清议的品题与现实的政治相联系,这就必然会触动某些“度量”狭小的“次级”统治阶级的利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