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理论前沿
厚积薄发 理论前沿 开拓翻译科学新视野——评许建忠教授《翻译生态学》
的《 翻译 适 应 选 择 论 》 书 中 对 此 也 有 所 涉 及 , 一
20 0 7年 , 北 电力 大 学 英 语 系 祖 利 军 副教 授 曾在 华
生态 功 能 。第 二部 分 包 括 第 五 至 七 章 , 一 部 分 这 是对 本 书理论 的进 一 步 深 入 阐释 , 示 了翻 译 生 揭
持 续发 展 问题 。 二 、 要理 论创 新环节 主 该 书 十个 章 节环 环 相 扣 , 过 翻 译 学 与生 态 通
意新 颖 , 一经 问世便 深 受 国内外 专家 学者 的好评 。 许 建忠 先 生 是 天 津 理 工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教 授, 长期 从事 翻译 理论 的研究 工作 , 曾发 表译 著七 种 。其新 作 《 翻译 生态 学 》 王 宏 印先 生 主 编 的 是 《 当代 翻译 理论 前 沿丛 书》 一 , 之 国际 翻译 界 著名
了 中国翻译 理 论 的发 展 , 究 了 中国 翻 译 理 论研 研
究与 实践 中 的一 些 现 实 问 题 , 具启 发 意义 。第 很
四部 分则 包括 第 九 章 和 第 十 章 , 绍 了翻 译 生 态 介 的检测 与评 估 的范 围和 相 关 方 法 , 指 出 了翻译 并
峡 出版社 出版 , 我 国第 一 部 将 生 态 学 与 翻 译 学 是
长 李亚 舒先 生均 为本 书撰 写 了前 言 。 全 书体 系完 整 , 构严 谨 , 结 共约 3 O余 万字 , 分 为 十章 。大 致 可 归 纳 为 四 个部 分 , 中第 一 部 分 其 即第一 至 四章 , 可作 为 全 书的概 述部 分 , 开宗 明义
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新进展——anthony pym的《翻译理论探索》述评
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新进展——anthony pym的《翻译理论探索》述评
Anthony Pym的《翻译理论探索》是最近新近出版的一本关于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书,主要涉及对翻译理论在当今传统与新媒介环境下的研究。
该书由四部分组成:翻译理论的进展、政治翻译理论、语言技术的翻译理论和翻译理论的教育。
Anthony Pym在西方翻译理论研究方面非常有名,他的研究贡献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广泛的欢迎和尊重。
该书的一大特点就是更加注重翻译理论的实践应用。
它将翻译理论从传统的多元层次理论与方法论研究中拉出来,从实践环境中识别新形式的翻译理论,从而丰富翻译理论研究。
书中重点阐释了传统与新媒介融合翻译实践对理论、方法与教育的双重影响,应用了更复杂的理论分析模型,扩展了翻译理论的范畴;书中重点探讨了移动信息时代的翻译技术和新信息技术。
总而言之,《翻译理论探索》以全新的视角探索翻译理论研究,尤其是在传统翻译理论与新媒介融合环境中,对翻译相关内容进行综合考察,为翻译理论研究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本书的一大价值所在。
本书提供了多种多样的理念、方法和技术,让读者有了更直观的了解了解传统翻译理论与新媒介环境的融合,是一本翻译理论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
论各高校翻译硕士毕业论文选题特点及分析总结
论各高校翻译硕士毕业论文选题特点及分析总结近年来,翻译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因此选择论文选题成为了他们毕业前必须要面对的难题。
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各高校翻译硕士毕业论文的选题特点及分析总结。
一、常见选题类型在翻译硕士论文选题中,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1. 翻译理论:如翻译的定义、特点、方法、目的、流程、评价标准、翻译过程中的思维活动、策略等等。
2. 翻译实践:如某一文本的翻译、某个学科领域的翻译、某个行业领域的翻译等。
3. 文化翻译:如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翻译中的文化障碍、文化因素在翻译中的应用、翻译中的文化传承等。
4. 译者与翻译公司:如翻译公司的发展现状、译者的职业生涯、翻译机器人等。
5. 翻译教育:如翻译教学方法、师生互动、翻译教材评价、翻译教育对学生能力的影响等。
6. 翻译与科技:如机器翻译技术、翻译软件的使用、信息技术对翻译的影响等。
二、选择选题的依据毕业论文选题属于传媒学科的实践课题,它的选择需要有一定的基础和依据,切忌盲目跟风。
翻译硕士选题的依据可以有如下几个方面:1. 个人兴趣:个人兴趣是选择论文选题的首要因素,只有你感兴趣的选题才有可能让你有动力去完成它。
2. 实践经验:实践是衡量翻译人员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如果你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可以针对性地选择相关主题来进行论文研究。
3. 学科发展:学科发展是指传媒学科整体的发展趋势,它的发展方向可以指引我们选择正确的选题方向。
4. 学术前沿:学术前沿指当前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选择跟前沿研究相关的选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当前学术思潮和研究方向。
三、论文选题注意事项1. 选题要有独特性:一篇好的论文最基本的一点是要有独特性,能够引起论文评审人的兴趣。
如果你选择的是过于普遍或者过于简单的选题,往往会让人感到缺乏新意,难以得到高分。
2. 选题要有可操作性:所谓可操作性是指能够实际的操作,能够通过该选题展开实际的研究,而不是只停留在概念或原则上。
国内外几种翻译理论DOC
国内外几种翻译理论概述摘要:当今世界有许多著名的翻译家。
随着翻译文化的发展,各种翻译思想和实践逐渐在国际译学界得到了一定的重视。
在我国,翻译研究者不乏其人,例如:严复在翻译上主张的“信、达、雅”;傅雷所主张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论”。
与此同时,西方的翻译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
例如:以奈达主张的“翻译必须以读者为服务的对象”的翻译思想,以及卡特福德所主张的“描写性”翻译理论。
关键词:信达雅翻译标准重神似不重形似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艺术修养化为我有化境理论原则翻译的性质功能语义分析程序描写性翻译转换翻译限度特征严复及“信达雅”严复是我国近代最杰出的译学理论家。
他不但提出了在中国翻译界至今还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信达雅理论,他的理论及翻译"还为中国近代知识界、思想界带来了一种全然不同于过去的新的资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他的译著在中国建构了一个新的资产阶级理论基础。
但是对于他的翻译的评价并不完全一致。
“信达雅”说, 是严复(1984)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的:“译事三难: 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 虽译犹不译也, 则达尚焉。
”研究严复的翻译的著述,可能已远远多于严复的译作本身了。
严复于译事的贡献涉及了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
在翻译理论方面,严复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在《天演论·译例言》中,将三国时支谦《法句经序》中提到过的“信”、“达”、“雅”三字,按译事的内在规律排列组合,明确地将其作为“译事楷模”,成为“我国译界倡导系统而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
“信达雅”说“客观上起到继往开来的作用,一方面集汉唐译经论说之大成,另一方面开近世翻译学说之先河(罗新璋,1984:6)。
”“信达雅”标准的提出,把我国历史上零散的翻译观点从理论上加以扼要、中肯、鲜明、概括的综合,为后世从事翻译的人提出了明确可信、具体切实的翻译标准,使我国的翻译理论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高惠群、乌传衮,1992:85)。
当代西方翻译思想的最新进展
解构学派
该派产生于60年代后期的法国解构主义哲
学家德里达。 该派观点:原文并不存在,文本中并没有什 么深层结构或预先决定的意义。译文是更早 的译文的译文。否认原文及原作者世纪80年代末在西方文学界和文学理论界异军突 起,从边缘走向中心的最新理论思潮之一。作为一种 激进的理论批评话语,后殖民理论首次将西方殖民地 进行文化殖民的事实及后果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将 研究中心从文本形式转移到文化政治之上,显示了西 方当代理论批评在“后现代主义之后” 的一种新的 动向。 ※观点:质疑翻译的透明性表征,挑战意义的确定性, 在此基础上揭露翻译在帝国事业中所扮演的不光彩 角色,提醒人们关注翻译在塑造殖民身份的过程中 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图里的翻译规范研究
图里分析了规范和特异倾向的区别,称规则是(更) 客观的规范,而特异倾向是(更)主观的规范。 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译者通常受到3类规范的制约: 1.预先规范。决定待译文本的选择,即翻译 政策。 2.初始规范。决定译者对翻译的总体倾向, 即倾向于原文本还是倾向于译文文化的读者习惯。 3.操作规范。制约实际翻译活动中的抉择。
该派兴起于50、60年代,以 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转换生成 语法对语言结构所做的严密 分析为基础,研究原语与译 语之间在词法与句法上的一 系列对应和转换规则,追求 原文与译文的等值。
代表人物:奈达、卡特福德
。
尤金· 奈达
西方最早从语言学方向研究翻译的学者之一,也是 “翻译科学派”最早的主要代表之一。 翻译思想: (1)翻译交际说。将转换生成语法,现代交际理论 的研究成果运用于翻译研究,提出翻译的交际学理论。 (2)动态对等说。从译文接受者的反应出发,着眼 于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形式对应。 (3)提出分析,转换,重组与检验的四步式翻译过 程。逆转换翻译理论---借鉴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中的核 心句,非核心句与转换等概念。 翻译三步骤: (1)追溯原文句子结构最简单,语义最清楚的核心句。 (2)将核心句从源语种译出。 (3)按照译出的核心句生成译语中的表层句子。
关联翻译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关联翻译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回顾并展望关联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与未来趋势。
关联翻译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自其诞生以来就在翻译学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
该理论以认知语言学和关联理论为基础,强调翻译过程中的认知推理和语境关联,为翻译实践和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本文首先将对关联翻译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背景进行介绍,梳理其发展历程和主要观点。
接着,将分析关联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探讨其在实际操作中的优势和局限。
本文还将对关联翻译理论在学术界的影响进行评价,指出其在推动翻译学研究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关联翻译理论研究的未来趋势进行展望,提出可能的研究方向和挑战,以期为未来翻译学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关联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关联翻译理论自诞生以来,已经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和演变,逐渐从一种新兴的理论视角转变为翻译研究领域内的重要理论框架。
其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几个关键阶段。
在初期阶段,关联理论主要借鉴了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的相关理论,特别是斯珀伯和威尔逊的关联理论。
该理论强调了翻译过程中的认知过程和语境的重要性,认为翻译是一种寻找最佳关联的过程。
在这一阶段,关联翻译理论主要关注翻译的本质和过程,试图通过关联理论来解释翻译现象。
随着研究的深入,关联翻译理论逐渐从对翻译本质和过程的探讨转向了对翻译策略和方法的研究。
学者们开始关注如何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翻译实践,如何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来实现最佳关联。
这一阶段的研究不仅丰富了关联翻译理论的内容,也为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近年来,关联翻译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拓展,开始关注翻译的文化、社会和心理等方面。
学者们开始探讨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以及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这些研究不仅深化了我们对关联翻译理论的理解,也为其在更广泛的领域内的应用提供了可能。
展望未来,关联翻译理论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随着翻译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多元化,关联翻译理论需要进一步拓展其研究范围,探索更多的翻译现象和问题。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当代西方翻译研究的三大突破,两大转向三大突破1)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西方翻译研究开始从一般层面上的对两种语言转换的技术问题的研究,也即从“怎么译”的问题,深入到了对翻译行为本身的深层探究。
提出了语音、语法、语义等一系列的等值问题。
当代西方翻译研究中的等值论等研究,虽然有它的局限,但它对翻译所作的微观分析,无疑使人们对翻译的过程和目标,看得更加清楚了,更加透彻了。
2)当代西方的翻译研究不再局限于翻译文本本身的研究,而把目光投射到了译作的发起者、翻译文本的操作者和接受者身上。
它借鉴了接受美学、读者反应等理论,跳出了对译文与原文之间一般字面上的忠实与否之类问题的考察,而注意到了译作在新的文化语境里的传播与接受,注意到了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传递行为的最终目的和效果,还注意到了译者在这整个的翻译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3)当代翻译研究的最大突破还表现在把翻译放到一个宏大的文化语境中去审视。
研究者开始关注翻译研究中语言学科以外的其他学科的因素。
他们一方面认识到翻译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性质,另一方面又看到了翻译研究这门学科的多学科形式,注意到它不仅与语言学,而且还与文艺学、哲学甚至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但是翻译研究最终关注的当然还是文本在跨文化交际和传递中所涉及的一系列文化问题,诸如文化误读、信息增添、信息失落等。
两大转向1)语言学派的转向2)从文化层面来审视翻译的转向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语言学派理论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出现了一批运用现代语言学的结构理论、转换生成理论、功能理论、话语理论、信息论等理论的学者,他们把翻译问题纳入到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从比较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义学、符号学、交际学等角度,提出了相对严谨的翻译理论和方法,开拓出了翻译研究的新领域,给传统的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内容。
他们是当代西方翻译史上名副其实的翻译理论家,其中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有:雅可布逊(Roman Jakobson)尤金·奈达(Eugen A. Nida)卡特福特(J.C. Catford)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从严格意义上而言,是这批学者对翻译问题的学术探讨,揭开了当代西方翻译史上的理论层面。
外国语言文学前沿领域发展现状
外国语言文学前沿领域发展现状外国语言文学作为一门学科,一直在不断发展和变化。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外国语言文学的前沿领域包括语言技术与计算机辅助翻译、跨文化传播研究、文化翻译理论、口语交际研究、文学接受与研究等。
下面将分别从这些方面对外国语言文学的前沿领域发展现状进行阐述。
首先是语言技术与计算机辅助翻译。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语言技术和计算机辅助翻译的研究也逐渐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语言技术利用计算机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语言进行分析和处理,包括机器翻译、自动摘要、文本分类和语音识别等方面。
而计算机辅助翻译通过计算机提供的辅助功能,帮助翻译人员提高翻译效率和质量。
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机器翻译领域,尤其是神经网络机器翻译的研究和应用。
其次是跨文化传播研究。
全球化时代,跨文化传播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跨文化传播研究关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传播,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这个领域涉及语言、文化、传媒和社会等多个层面,包括语言意识、文化交融、媒体传播和文化转化等方面。
当前跨文化传播研究的重点包括:跨文化交际、跨文化沟通模式、跨文化传播策略等。
第三是文化翻译理论的研究。
文化翻译理论的发展是外国语言文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文化翻译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将目标文化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传递给读者,以实现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翻译理论的研究对于推进跨文化交流和文化多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翻译理论的研究内容包括:文化识别、文化中介、文化转化等方面。
此外,口语交际研究也是外国语言文学的前沿领域之一、随着社交媒体和在线交流的普及,口语交际的重要性日益提高。
口语交际研究关注口语交际的规则和模式,以及不同语境下的口语交际策略和技巧。
当前,口语交际研究着重探讨语音、语调、语体和交际意图等方面的问题。
最后是文学接受与研究。
随着全球文化的交流和文学作品的传播,文学接受和研究也成为外国语言文学的重要研究方向。
当代翻译研究热点评析
当代翻译研究热点评析近年来,随着科技和新媒体发展,文学翻译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当代翻译研究随之投入到全面深入的调查与研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其实,当代翻译研究的热点是日趋多元的。
从技术角度来看,人工智能翻译,语言技术翻译以及机器翻译正在引起广泛关注;从翻译学研究角度来看,翻译理论、全球化翻译、翻译教学技术、国际实践翻译研究以及翻译本体论等都受到相关人士的广泛关注,成为当今翻译研究的热点话题。
首先,人工智能翻译是研究的突出焦点,技术上的发展使得多媒体内容的迅速翻译成为现实。
例如,百度翻译的深度学习和神经网络等技术使内容的翻译更快更深入。
此外,语言学翻译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时代。
语言技术翻译(LT)技术可以准确识别语言文本信息,改善翻译质量,这是翻译社会经历的重大变迁。
此外,机器翻译(MT)也是研究新领域,研究人员正在密切关注模型优化、传播质量评估和翻译过程模拟等方面,希望能够更好地解决翻译时效性、准确性等问题。
其次,翻译理论也是当代翻译研究的重要热点。
在新任翻译理论的多种改进中,语用翻译、实践翻译理论和语言产品翻译等都在讨论,人们试图寻找多层次的跨文化转换的机制。
另外,翻译实践的文化内涵也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全球化翻译也在推进中,研究者尝试跨文化环境中使用手段来更好地实现文化内容的表达。
此外,翻译教学技术也受到极大的关注。
文本分析、翻译研究、翻译教学、翻译实践以及研究理论等都在讨论,目的是为了让翻译学者更加熟悉他们的教学环境,使得教学过程更加有效。
此外,国际实践翻译研究可以有效探讨翻译教学中存在问题,从而实现全球领域翻译实践和有效性的最新研究。
最后,翻译本体论研究可以使人们更好地了解文字理解、翻译过程以及翻译社会。
总之,当代翻译研究热点正快速发展,涉及不同的研究领域。
技术发展,例如人工智能翻译、语言技术翻译和机器翻译,给当今的翻译研究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此外,以文化内涵为出发点的翻译理论、翻译教学的技术研究、全球化翻译研究和翻译本体论的探索也是当代翻译研究的热点。
翻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应用前景
翻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应用前景翻译学是语言学的重要分支,研究翻译的原理、规律和方法,探讨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应用。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翻译学研究日益深入,不断涌现出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应用前景。
一、翻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1. 机器翻译技术的发展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机器翻译技术变得越来越成熟,已经可以应用于各类场景中。
最新的机器翻译技术,采用了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等方法,大幅提高了翻译质量和效率。
2. 翻译质量评估的研究翻译质量评估是翻译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可以帮助翻译者和机器翻译系统提高翻译质量和准确度。
最新的研究成果包括:基于人类判断的客观评估方法、基于语义相似度的自动评估方法、基于平行语料库的评估方法等。
3. 跨文化翻译研究跨文化翻译是翻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涉及到语言、文化、习惯、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
最新的研究成果包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语用学在翻译中的应用、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等。
二、翻译学的应用前景1. 机器翻译在商务领域的应用机器翻译技术的发展,并非要取代人工翻译,而是为了更好地配合和辅助人工翻译的工作。
在商务领域中,机器翻译可以帮助企业翻译商业文件、邮件、合同等文档,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国际化水平。
2. 翻译在旅游领域的应用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翻译在旅游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旅游翻译可以帮助游客与当地居民和旅游工作者沟通交流,了解当地文化和习俗,提高游客的游览体验和满意度。
3. 翻译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翻译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外语知识和文化背景,提高他们的语言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育翻译不仅可以用于外语教学,还可以作为学科知识翻译和学术研究翻译的一种重要手段。
总之,翻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应用前景是十分广泛和丰富的。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扩大,翻译学将在跨领域和跨文化交流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中国科技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态势
当前,中国的科技翻译理论研究已经从单纯引进吸收走向了自主创新。研究 者们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探索适合国情的科技翻译理论和实践模式。同时,对于 科技翻译中涉及的复杂问题,如语言差异、文化背景、专业领域等,也进行了深 入探讨。
2、语法转换:科技文本通常具有较为严谨的语法结构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需要进行适当的语法转换以确保译文的质量。例如,在机械制造领域的科技翻译 中,原文中的“切削力”可能需要翻译成“cutting force”,以适应目标语言 的表达习惯。
3、隐喻和修辞转换:科技文本中经常使用隐喻和修辞手法来描述抽象的概 念和现象,翻译时需要进行相应的转换以保留原文的意象和比喻效果。例如,在 能源领域的科技翻译中,将“太阳能电池板”比喻为“阳光的收集器”需要翻译 成“solar energy harvester”以适应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
三、实例分析
本节以人工智能(AI)领域的科技翻译为例,分析翻译转换理论的实际应用。 在人工智能领域,专业术语和概念较多,如“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等,这 些词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进行准确的转换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例如,“deep learning”需要翻译成“深度学习”,而不是简单地翻译成“深层学习”,因为 “深层学习”
4、专业领域的深化: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科技翻译将涉及更多专 业领域。因此,深化专业领域的翻译理论研究,提高专业科技翻译的质量和水准, 将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参考内容
引言
随着全球科技的飞速发展,科技英语翻译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发挥着越来越 重要的作用。本次演示旨在探讨科技英语翻译的理论与技巧,以期为科技英语翻 译的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
翻译理论的作用认识
02 03
语料库与计算机辅助翻译
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和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的发展为翻 译理论提供了新的途径。通过大规模语料的分析和处理, 可以更好地理解翻译过程中的规律和现象。
翻译伦理与文化交流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翻译理论越来越关注翻译在文化交流 和传播中的作用,如何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冲突成为 研究的重点。同时,翻译伦理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如 译者的责任、知识产权等问题。
服务经济发展
03
翻译理论有助于提高科技翻译的质量和水平,为经济
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服务。
05 翻译理论的挑战与发展趋 势
翻译理论的现有问题与挑战
01
翻译标准的界定
02
翻译过程的复杂性
翻译理论目前面临的问题之一是翻译 标准的确定。翻译标准是衡量翻译质 量的重要尺度,但不同的文化背景、 语言类型和翻译目的使得翻译标准难 以统一。
翻译理论分类
翻译理论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如根据研究重点、学科领域、适用范 围等。常见的分类包括:语言学翻译理论、文学翻译理论、跨文化翻译理论等 。
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
古代翻译理论
古代的翻译理论主要基于经验和传统,如古希腊的翻译理论 、中国的佛经翻译理论等。这些理论注重传达原文的意义和 精神,而非语言层面的对应。
传承历史文化
翻译理论有助于传承和弘 扬历史文化,让更多人了 解和认识历史文化遗产的 价值。
翻译理论在科技翻译中的应用
传递科技信息
01
翻译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准确传递科技信息,促进科技
交流和发展。
促进科技创新
02 通过翻译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国际先进
的科技成果和经验,为我国的科技创新提供支持。
翻译的定义及理论研究现状、问题与思考
翻译的定义及理论研究现状、问题与思考一、本文概述翻译,作为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的桥梁,自古以来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翻译更是成为了国际交流、文化互鉴、知识传播等领域不可或缺的工具。
然而,翻译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涉及到语言学、文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复杂活动。
本文旨在探讨翻译的定义及其理论研究现状,分析当前翻译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个人的思考和见解。
通过对翻译的定义进行梳理,本文希望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并为翻译实践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本文也将对翻译研究中存在的争议和难点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推动翻译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二、翻译的定义翻译,作为一种跨越语言和文化界限的交际行为,其定义历来是翻译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简单来说,翻译就是将一种语言中的文本转化为另一种语言中的等价文本的过程。
然而,这个定义过于宽泛,难以涵盖翻译活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因此,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翻译进行了深入的定义。
传统的翻译定义往往侧重于语言层面的转换,如“翻译是将一种语言中的文字或口头表达转换为另一种语言中的等效表达”。
这种定义强调了翻译的语言属性,认为翻译的主要任务是在保持原文意义的基础上,实现语言的转换。
然而,这种定义忽略了翻译过程中的文化、社会和认知因素,难以解释一些复杂的翻译现象。
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开始从更广泛的角度定义翻译。
例如,有人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旨在实现跨文化和跨语言的交流。
在这种定义下,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的传递和解释。
还有人将翻译视为一种创造性活动,认为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原文进行再创造,以实现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有效沟通。
翻译的定义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问题。
不同的定义反映了不同的翻译观念和翻译实践。
在当前的翻译研究中,我们更倾向于将翻译视为一种跨文化和跨语言的交际行为,既涉及语言层面的转换,也涉及文化、社会和认知层面的传递和解释。
翻译理论前沿
关于韦努蒂异化翻译策略的误读—对国内归化/异化翻译之争的反思目录摘要引言第一章国内归化/异化翻译之争的焦点第二章国内译界对韦努蒂异化翻译策略的误读2.1对韦努蒂解构主义立场的忽视2.2对韦努蒂理论背景和目的的忽视2.3对韦努蒂进行异化翻译的策略的忽视第三章从误读中对国内归化/异化翻译之争的反思3.1对韦努蒂异化翻译策略的正确认识3.2国内归化/异化翻译之争与韦努蒂异化理论的差异第四章对国内译者翻译实践中的启示结语参考文献摘要国内译界误读了韦努蒂有关归化、异化的理论,忽视了他的解构主义立场、提倡异化翻译的背景和目的以及异化翻译的具体操作策略。
国内译者在归化/异化之争中有意贬低了归化翻译的作用。
通过揭示这些误读,可以让读者意识到国内的归化、异化理论与韦努蒂的理论的差异,从而正确地看待国内的归化、异化之争。
关键字韦努蒂:归化;异化引言近些年来,翻译中的归化/异化问题成为国内外翻译界谈论的热门话题。
在近代,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 在其代表作《译者的隐身》中明确提出归化(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异化(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的概念, 反对“透明的翻译”(即归化翻译) ,提倡进行“抵抗式翻译”(即异化翻译) 来反对英美文化的霸权主义和种族中心主义。
韦努蒂的观点再一次把归化、异化之间的争论引向了高潮,对世界译坛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当代中国,刘英凯在“归化—翻译的歧路”一文率先向归化翻译发难,认为归化翻译是翻译的歧路,并总结出了归化翻译的“五大罪状”。
但是,仔细比较一下韦努蒂和国内学者的观点,我们发现两者所用的概念虽然相同,所谈的内容却相差巨大。
通过国内学者的研究,我们看到的并非真实的韦努蒂。
笔者认为国内关于归化、异化的讨论存在一些误区,两者之间的争论表现在有意压低归化翻译的价值的倾向,而且国内归化/异化翻译之争与韦努蒂异化理论存在着认识层面上的差异。
近二十年来国际翻译学研究的核心、热点及前沿-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近二十年来国际翻译学研究的核心、热点及前沿-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翻译是一个历时千年的跨语言跨文化活动,对翻译的认识和论述也有千年以上的积累。
但是现代意义上的翻译学,一般认为以1972 年James Holmes 发表《翻译研究的名与实》为标志(Gentzler,2001) 。
历经四十余载的发展,翻译学研究日臻成熟,与多学科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相互借鉴,各种理论流派和观点百花齐放。
因此,把握翻译学理论的整体发展脉络,厘清翻译学研究关注的核心课题和热点课题,深入挖掘和探索翻译学的研究前沿与热点并掌握其历时的演变,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借助CiteSpace 这一新兴的科学计量学方法,对国际上近二十年来(1993 至2012) 翻译学的核心研究领域及研究热点与前沿进行定量和定性的考察,通过绘制科学知识图谱,以准确、形象的图像直观地呈现上述内容。
1、研究方法近年来,伴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和知识的式增长,科学知识图谱(绘制) (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 这一新兴的交叉研究领域(Shiffrin &B rner,2004: 5183) 异军突起,帮助我们在海量信息中有效获取知识、发现知识和探测知识前沿。
本研究借助科学知识图谱绘制的利器美国德雷赛尔大学(Drexel University) 陈超美博士开发的CiteSpace 软件系统对数据进行分析。
2、数据来源为保证数据的质量,本研究将数据来源定位于翻译学研究中刊载大量专业论文且利用率较高的少数权威国际期刊。
权威期刊的选定主要依据欧洲翻译研究协会(European Society forTranslation Studies) 、国际翻译和跨文化研究协会(InternationalAssociation for Translation and Intercultural Studies,简称IATIS) 和纽约大学图书馆的相关推荐。
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新进展——anthony pym的《翻译理论探索》述评
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新进展——anthony pym的《翻译理论探索》述评“翻译理论探索”是由安东尼皮姆(AnthonyPym)出版的一本关于翻译理论研究的新进展的书。
这本书对当今翻译理论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从pym在翻译理论研究中的贡献出发,探究他的著作对当今翻译理论的涵义以及影响。
安东尼皮姆是一位著名的翻译学者,他早期在翻译理论研究中取得了一些出色的成果。
他在《翻译理论探索》一书中对翻译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书提出了三个主要论点。
首先,他认为,翻译理论超越了抽象理论,需要研究者不断在实践中反思和改进。
其次,翻译理论需要涉及多学科,如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哲学等,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改进翻译过程。
最后,他认为,翻译理论的发展应该注重双向翻译的有效性,关注翻译者在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并努力改进翻译中出现的问题。
皮姆提出的新观点为翻译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也为翻译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他提出的“实践性翻译”理论将翻译与实践相结合,改变了传统的静态翻译理论的观念,使翻译理论的研究不再单纯局限于抽象的理论层面而变得更加实用性。
他的理论认为,翻译理论应该注重和探究语言的现实使用情况,以及翻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文化因素。
这一理论不仅提供了一个系统的视角,而且更多地关注翻译者在实践中可能面临的问题。
皮姆的理论被广泛引用,已经在当今翻译理论学术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提供了一个多学科深入的视角,帮助翻译学者更好地理解翻译理论以及翻译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地改进技术。
安东尼皮姆的理论已经在翻译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为翻译实践的创新和发展架起了基础。
总而言之,安东尼皮姆的《翻译理论探索》一书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对当今翻译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书不仅提供了一个实用性的翻译理论,而且聚焦于实践,让翻译理论更加实在。
它提供了一个多学科融合的翻译理论,能够更好地理解翻译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并且可以提出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案。
浅析中西方翻译理论发展特征
浅析中西方翻译理论发展特征摘要:翻译具有源远的历史,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人们一直从事着翻译活动,而翻译也越来越体系化、学科化,翻译理论也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了起来。
中西方在翻译理论方面有着一些相同观点,但各自的翻译发展道路特色鲜明,特征显著。
本文就中西方翻译发展为基础,分析总结其特征,对比中西方在翻译领域发展的异同点。
关键词:中西翻译;理论;发展异同一、西方翻译理论发展西方翻译理论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大的时期:一是从公元前3世纪到19世纪末的语文学派;二是从20世纪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的发展阶段;三是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巅峰阶段(刘军平,2017:7)。
公元前3世纪到19世纪末为西方翻译理论的萌芽时期,西方翻译史的前五次高潮也都发生在这段时间内。
虽说这一时期人们在探索翻译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对翻译还局限于一种感性的阶段。
古代的翻译理论缺乏系统性的研究,翻译理论家们一般都探讨着已有的一些翻译理论,将直译和意译作为翻译的重心。
西塞罗是西方最早的翻译理论家,他从修辞学家、演说家的角度看待翻译,他认为“作为解释员”的翻译是指没有创造性的翻译,他主张译作超过原作,译者高于作者的翻译观点(谭载喜,2000:25)。
随后从古罗马时期到中世纪初期,宗教翻译开始盛行,翻译理论家以哲罗姆为代表,他主张要忠实原文。
后来到了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翻译开始涉及宗教、文学、政治、哲学等领域,打破了拉丁语翻译的局限,开始用本土语言翻译。
从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这一阶段,翻译理论发展到了一个重要的阶段,翻译题材变得越来越广泛,翻译风格也多种多样,也有大批翻译人才诞生。
此时翻译理论家开始走出狭隘的散论式研究范围,视野更加开阔,对翻译活动进行了更加系统而且有普遍意义的理论阐释。
优秀翻译理论家有约翰德莱顿,他提出译者必须考虑译入语的读者,并建议把读者反映纳入翻译策略选择的范畴;也有提出“翻译三原则”的翻译理论家泰特勒等。
20世纪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是翻译理论展露头角阶段(刘军平,2017:7)。
国外最新功能对等理论研究前沿探究
国外最新功能对等理论研究前沿探究近年来,功能对等理论(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在跨语言翻译以及跨文化交流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
功能对等理论认为,在不同的语言或文化背景下,信息传递的目标是相同的,只是表达方式不同。
本文将探讨国外最新的功能对等理论研究前沿,包括相关概念、理论框架、实证研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功能对等理论是由法国语言学家Eugene Nida提出的。
他认为,翻译的目标是为了在目标语言中传递源语言信息的功能等同性,而不是简单地逐字逐句地转换。
在此理论框架下,翻译应该根据特定的语言和文化背景,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式来传递相同的意义。
近年来,国外学者对功能对等理论进行了进一步扩展和深化。
其中一个重要的发展是关于隐喻和文化差异的研究。
隐喻是一种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中可能具有不同的意义。
功能对等理论认为,隐喻的传达涉及到目标语言和文化中对隐喻的理解和表达方式的选择。
因此,国外学者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探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隐喻的功能对等性以及对翻译的影响。
此外,功能对等理论还涉及到失真和不完全性的问题。
在跨语言翻译中,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信息传递会发生失真或遗漏。
然而,功能对等理论认为,失真和不完全性并不会对翻译的效果产生重大影响,只要目标语言中的接收者能够理解并达到相同的信息目标即可。
因此,国外学者还对翻译中的失真和不完全性进行了研究,探讨其对目标语言接收者理解和信息传递的影响。
为了验证功能对等理论的有效性,国外学者开展了各种实证研究。
其中一些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语料库分析的方法,调查不同语言和文化中翻译品质和读者理解的关系。
这些研究发现,即使在翻译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失真和不完全性,读者仍然能够准确理解翻译的意义,并且没有对信息的传达产生负面影响。
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对功能对等理论的进一步拓展和实证研究的深入开展。
一方面,可以通过引入更多的语言和文化进行比较研究,验证功能对等理论在不同背景下的适用性。
翻译理论—研究领域与课题
(二) 翻译理论(列举部分)
翻译对等(translation equivalence):翻译理论中的一 个根本问题。是西方最早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方法之一,时 称等值翻译(equivalent translation),包括以下几种对 等形式: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即动态对 等(dynamic equivalence)、行为对等(textual equivalence)由卡特福德提出,形式对等(formal equivalence)。 文化转向论(cultural turn):始于20世纪80年代,以研 究译文的文化渊源,探讨译文产生的政治、经济、社会、 意识形态等多方面的文化背景为内容。
语言学派(Linguistic school):属于科学派(school of science),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国外逐渐形成了系统 的翻译语言学理论。贡献在于它把翻译中某些问题提到语 言学高度加以阐述,对翻译中两种语言的话语现象进行对 比研究,并作系统归纳。代表人物:奈达、卡特福德、费 道罗夫和巴尔胡达罗夫。 文学—文化学派(literary-culture school):包括翻译 研究派和多元体系派,二者都起源于地处当代世界主流文 化边缘的小国家,理论渊源都是20世纪初的俄国形式主义。 它们关心的重点都是在文学与文化方面,而不是在语言方 面。
多元体系学派(school of polysystem theory):该派 超脱了译界中“语言学派”和“文艺学派”之争,将译学 与文学研究、社会和经济因素结合起来,赋予译学以历史 意义,但仍纠结于译入文化的可接受性。创始人:以色列 学者佐哈尔(Itamar Even-Zohar)和图里(Gideon Toury)。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韦努蒂异化翻译策略的误读—对国内归化/异化翻译之争的反思目录摘要引言第一章国内归化/异化翻译之争的焦点第二章国内译界对韦努蒂异化翻译策略的误读2.1对韦努蒂解构主义立场的忽视2.2对韦努蒂理论背景和目的的忽视2.3对韦努蒂进行异化翻译的策略的忽视第三章从误读中对国内归化/异化翻译之争的反思3.1对韦努蒂异化翻译策略的正确认识3.2国内归化/异化翻译之争与韦努蒂异化理论的差异第四章对国内译者翻译实践中的启示结语参考文献摘要国内译界误读了韦努蒂有关归化、异化的理论,忽视了他的解构主义立场、提倡异化翻译的背景和目的以及异化翻译的具体操作策略。
国内译者在归化/异化之争中有意贬低了归化翻译的作用。
通过揭示这些误读,可以让读者意识到国内的归化、异化理论与韦努蒂的理论的差异,从而正确地看待国内的归化、异化之争。
关键字韦努蒂:归化;异化引言近些年来,翻译中的归化/异化问题成为国内外翻译界谈论的热门话题。
在近代,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 在其代表作《译者的隐身》中明确提出归化(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异化(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的概念, 反对“透明的翻译”(即归化翻译) ,提倡进行“抵抗式翻译”(即异化翻译) 来反对英美文化的霸权主义和种族中心主义。
韦努蒂的观点再一次把归化、异化之间的争论引向了高潮,对世界译坛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当代中国,刘英凯在“归化—翻译的歧路”一文率先向归化翻译发难,认为归化翻译是翻译的歧路,并总结出了归化翻译的“五大罪状”。
但是,仔细比较一下韦努蒂和国内学者的观点,我们发现两者所用的概念虽然相同,所谈的内容却相差巨大。
通过国内学者的研究,我们看到的并非真实的韦努蒂。
笔者认为国内关于归化、异化的讨论存在一些误区,两者之间的争论表现在有意压低归化翻译的价值的倾向,而且国内归化/异化翻译之争与韦努蒂异化理论存在着认识层面上的差异。
第一章国内归化/异化翻译之争的焦点当韦努蒂的归化、异化理论传到中国后,国内的一些学者纷纷响应,在中国译界引起了一次又一次的争论。
在历次的争论中,有人赞成归化;有人采取折中的态度;但更多的人更倾向于异化的翻译策略。
很快异化翻译就在当代中国占据了主导地位。
但仔细研究国内译界的理论,我们就会发现:国内当代的异化翻译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批判归化翻译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异化派有意贬低了归化翻译的价值。
刘英凯认为归化翻译是翻译的歧路,这种说法很值得商榷。
如按这种说法—归化翻译是翻译的歧路,那么也就是说国内很多著名的大师(如傅雷、钱钟书、杨必、郭沫若、吕叔湘等) 翻译的作品是翻译的歧路了,因为他们都是赞成归化翻译的。
这种说法恐怕国内没有几个人会同意,笔者相信甚至是一些提倡异化翻译的学者他们自己也不会认同这种观点。
第二章国内译界对韦努蒂异化翻译策略的误读2.1对韦努蒂解构主义立场的忽视韦努蒂在《译者的隐身》的一书中韦努蒂提倡“抵抗式”的翻译策略即异化的翻译策略,他把异化翻译作为抵抗霸权主义和民族中心主义的手段,这很容易让人们错误地认为韦努蒂是在把归化、异化对立起来,认为翻译应该以异化为主。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其实是完全忽视了韦努蒂的解构主义立场。
韦努蒂是美国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的积极倡导者,是德里达的忠实信徒。
以德里达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者从来就是将解构而不是构筑二元对立,尤其是将批判和消解表现为极化等级结构(polarized hierarchy) 的那种二元对立,当作自己的中心议程,既然韦努蒂是解构主义的积极倡导者,他怎么可能去构建起一个典型的极化二元对立作为自己整个翻译思想体系的基础和纲领呢? 显然那些认为应该把归化、异化对立起来,翻译应该以异化为主的人是没有考虑韦努蒂的哲学背景。
其实韦努蒂从未明确地提出过翻译应该以异化为主。
2.2对韦努蒂理论背景和目的的忽视当韦努蒂异化的翻译思想被介绍到中国的时候,国内那些想借翻译来丰富和发展语言文化的学者便纷纷起来赞同异化的翻译策略。
但是他们完全没有考虑韦努蒂提倡异化翻译策略的背景和目的。
其实韦努蒂在开篇第一句话:“…Invisibility‟ is the term I will use to de scribe t he translator‟s situation and activity in contemporary Anglo-American culture”中就明确地交代了他的理论是针对当代的英美文化。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的权力分布极不平衡,英美文化因其国家超强的政治、军事、经济实力成为强势文化,一切弱势文化都得听命于英美强势文化的摆弄。
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策略就是针对这种英美强势文化和其它弱势文化之间的这种权力的不平等而提出来的。
当中国学者在国内探讨归化、异化的翻译策略时,这种理论的背景已经不同了,相对英美文化而言,汉语文化还是一种弱势文化。
如果我们这时还提倡异化翻译,这就有点让人迷惑了。
2.3对韦努蒂进行异化翻译的策略的忽视韦努蒂为了反对英美强势文化、霸权主义的异化翻译,他的具体做法主要有两点: (1) 选择翻译有异于国内文学规范的文本; (2) 用处于国内边缘地位的话语去翻译它,例如用古语(archaism) 和方言(dialect) 。
在韦努蒂看来,异化的翻译实践就是要通过保留外国文本中异的成分,破坏或毁谤(abuse) 目的语文化的规范,故意用不通顺、不流畅、不透明的非惯用表达方式并通过填补或揭示文本中的沉默、空缺、不在场之处来进行颠覆。
但是反观国内有关归化、异化策略的论述,可以说是和韦努蒂的观点大异其趣。
例如 ,但在刘英凯提出的归化翻译的“五大罪状”中有两条: (1) 滥用四字格成语(注:笔者认为四字格成语大部分是文言文留下的遗产,可以算作一种特殊的古语) ; (2) 滥用古雅语言。
可以说韦努蒂的归化、异化理论被误读了,或更确切地说韦努蒂的归化、异化理论与国内一些学者所谈论的归化、异化完全就是两回事。
第三章从误读中对国内归化/异化翻译之争的反思3.1对韦努蒂异化翻译策略的正确认识从上述误读中我们更加清晰的认识到韦努蒂提出了阻抗式( resistancy)翻译,也即异化翻译策略是建立在解构主义思想基础上的。
韦努蒂正是结合解构主义翻译思想认识到翻译内在的篡改特性以及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和历史性,从而认真审视了西方翻译实践史,揭示英语透明翻译中民族中心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本质,并提出异化翻译策略以反对英美传统的归化,以期让翻译表现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并提供实现和研究差异的场所。
相反, 归化的翻译要求译者对外国作者要有同情心, 要求译文透明通顺这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的自我陶醉。
这种通顺的策略追求的是同一性, 是一种自我认同, 并在外国作品中寻求与目的语文化相同的文化, 即在异国文化中寻找同一个自我。
但是, 译者只有在外国文本中找到自己的声音, 才能对外国作者产生同情。
但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是无法减少的, 因而, 这种自我认同也往往是错误的。
但必须强调的是,其实韦努蒂从未明确地提出过翻译应该以异化为主。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Venuti本人也已经认识到他所提倡的异化翻译存在着问题,如异化翻译这一概念是主观的、相对的。
在他的著作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1999) 的意大利译本前言中,Venuti 还指出异化翻译和归化翻译不是两元对立的,而只是“具有启发性的概念,旨在引起人们的思考和研究”。
他解释说“, 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这两个概念根据具体情况是可以变化的,它们只有在作品被翻译并产生影响的具体文化情景下才能够被定义”。
这样看来,异化翻译和归化翻译之间的界限就变得极为模糊了。
3.2国内归化/异化翻译之争与韦努蒂异化理论的差异国内学者在谈及归化、异化的时候几乎人人都会提及韦努蒂,但是令人惊奇的是很少有人介绍和采用韦努蒂提出来的异化翻译的策略,从国内一些学者的论述来看,国内学者所论述的一些异化翻译的策略恰恰是和韦努蒂所提倡的异化翻译策略相对立的。
笔者认为国内关于归化、异化之争的讨论存在一些误区,两者之间的争论表现在有意压低归化翻译的价值的倾向。
归化翻译虽然不是完美的,存在一些问题,但也决不至于一无是处。
通过仔细比较一下韦努蒂和国内学者的观点,我们发现两者所用的异化/归化概念虽然相同,但所谈的内容却相差巨大。
韦努蒂由于受社会哲学思潮和文艺理论批评的影响,其归化、异化所讨论的视角、向度已经不再停留在翻译内部如语言、语言文化、文体、风格等如何进行转换这种提供翻译技巧的规定指导性探讨上,而是拓展到翻译外部如翻译与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等如何发生互动的描写、解释性研究上来。
在国内,大体看来,多数论述似乎都没有跳出传统翻译论的视域,将归化、异化仍然圈定在对文本的语言学认识范畴,进行单向的规定性研究。
可以说,国内的论述仍然停留在鲁迅先生的认识层面上。
并且在国内的论述过程中有种矫枉过正的倾向,没有客观地认识归化翻译的价值。
孙致礼教授的论述可以说是最具代表性的,孙教授认为:“异化时不妨碍译文的通顺易懂,归化时不改变原作的‘风味’,特别不导致‘文化错乱’。
为了‘防止文化误导’,译者还应树立另一概念:归化主要表现在‘纯语言层面’上, 在‘文化层面’上则应力求最大限度的异化。
”显然在策略层面,国内学者有关归化、异化的论述是不同的。
在具体操作层面差异就更大了,韦努蒂提倡的异化的翻译方法在中国几乎全成了极端归化的翻译方法。
第四章对国内译者翻译实践中的启示前文我们讨论国内关于韦努存蒂的异化翻译策略在一些误区,以及剖析了国内归化、异化争论现状。
从中能得到一些启示以及对具体的翻译实践的指导。
第一,对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策略不能盲目跟随。
第二,西方强势文化对外国弱势文化文学作品的归化透明的翻译依然统治着英美文化,通顺的翻译依然是英译者追求的目标。
第三,弱势文化向强势文化传播过程的初期,归化翻译是不可避免的。
同时,译者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防止过度归化。
随着各国文化间的渗透,译者应相信译文读者对源语文化的认知能力,力。
例如: “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应译为“Keep one eye on the bowl and the other on the wok”,而不是“Keep one eye on the dish and the other on the saucepan”,否则西方读者会认为中国原来并不是传统的农业国(米,碗,筷,锅等为居家特色) ,中国人也跟欧洲人一样吃的是西餐(面包,碟,刀叉,长柄锅等为特色) 。
再如:“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应译为“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而不是“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否则西方读者会认为中国人原来也是笃信基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