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合集下载

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一、引言土地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对于保障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进行探讨。

二、土地利用1. 农业用地农业用地是土地资源最主要的利用方式之一。

农业用地的合理规划与管理对于保障人们的粮食需求、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农业用地的利用应包括了耕地、林地、草地等多个方面,充分发挥不同类型土地的优势,实现最高效的农业生产。

2. 工业用地工业用地的规划与布局对于城市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工业用地的利用需遵循环保、高效能源利用和节约用地的原则,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对土地资源的消耗和污染。

3. 建设用地建设用地涵盖了城镇建设、交通运输、公共设施等各个方面。

在土地利用中,合理规划和管理建设用地,能够提高城市的建设质量和功能,优化城市布局,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4. 生态用地生态用地的保护和恢复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至关重要。

生态用地包括了湿地、水域、自然保护区等,保护这些用地能够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功能,对于生态平衡的维护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三、土地保护1. 土壤保护土壤是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土壤资源,防止土壤侵蚀、污染和退化,优化土壤质量,合理利用肥料和农药,推动有机农业的发展等措施都是土壤保护的重要手段。

2. 水资源保护水资源对于土地的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至关重要。

保护水资源,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加强水资源的监管与管理,提高用水效率,推动节水型社会的建设是水资源保护的关键。

3. 植被保护植被是土地生态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于土壤保持、水源涵养、气候调节等具有重要作用。

保护植被,加强植被的治理和保护,植树造林,恢复退化生态系统等都是植被保护的关键措施。

4. 自然保护区建设自然保护区是对自然资源的特定区域实施严格保护的地方。

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人类社会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化的推进,土地资源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与挑战。

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土地资源的利用1. 科学规划用地布局科学规划用地布局是土地资源利用的基础。

通过明确土地的各种用途,合理划分农业、工业、居住等用地,可以有效保护土地资源并提高利用效率。

例如,在农业领域,要合理划定土地用途,将粮食作物种植重点区域与经济作物种植区域相结合,实现粮食生产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2. 推进土地集约利用土地是有限资源,推进土地集约利用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要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灌溉率和供水可靠性;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和设备,提高农田水利效益。

此外,应加强农田的综合治理,提高土壤肥力,合理施肥,增加农田产出。

3. 发展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发展现代农业是土地资源利用的重要方向之一。

通过推进科技创新与农业现代化改革,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品质,实现农田资源的高效利用。

同时,发展生态农业,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广有机农业和无公害农业,促进农田可持续利用。

二、土地资源的保护1. 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与监管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与监管工作,是保护土地资源的关键举措。

通过建立健全土地登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确权制度,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同时,建立土地资源监测体系,及时掌握土地的利用状况和变化趋势,加强对违法用地和非法占地行为的打击。

2. 保护耕地资源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保护耕地资源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要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对耕地的占用,加强耕地基本农田的保护和建设,以及耕地的基础设施建设。

此外,要加强对土壤的保护与治理,防止土壤退化和污染。

3. 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保护生态环境是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方面。

第六章 自然资源-土地资源

第六章 自然资源-土地资源

内蒙中部农牧交错带及草原区 河西走廊及阿拉善高原区 3 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区 1 2 4
蒙陕宁长城沿线旱作农业区
点击图中数字出现相应内容
大海子在干涸
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百年的树林死亡
二月春风似剪刀?尖刀?
风啸啸沙龙舞!大漠漫漫归何处?
背井离乡
沙进人退
我国荒漠化现状
第二节、土地荒漠化
造成土壤荒漠化的因素
1、自然因素 ①干旱程度;②全球气候变化;③地质因素 2、人为因素 ①水资源的过渡开采; ②生态环境的恶化; ③滥垦、滥牧、滥伐。
荒漠化(desertification)的危害
发 展 态 势 严 峻 , 扩 展 速 度 快
总体而言,我国荒漠化有不断扩展与加重趋势,如 内蒙古自治区 1983 年退化草地面积为 2 133.7 × 104 hm2 ,而 1995 年时退化草地已发展到 3 869.9 × 104 hm2 ,作为我国荒漠化主体的风蚀荒漠化土地, 50 年代 到 70 年代平均扩展速度是 1 560 km2.a-1 , 70 年代中期 至 80 年代中期平均扩展 2 100 km2.a-1 ,至 90 年代中期 扩展速度平均达 2 460 km2.a-1 ,约相当于我国一个中等 县的土地面积。 据预测仅我国北方风蚀荒漠化所涉及的 212 个县(市、 旗)的风蚀荒漠化程度,将会由目前的 154 个轻度、 35 个中度、 23 个重度,发展到本世纪初的 76 个轻度、 88 个中度、 48 个重度,预计将有 96 个县(市、旗)的风 蚀荒漠化程度升级。
04、05、06 年我国分别 发生19、19、18 次大的沙尘 暴 宁夏地区是古西夏国的范围,塔里木河流域是楼 兰古国的地域,大约在 1500 年前还是魏晋农垦 之地,但现在上述古文明已从地图上消失了。 从近代时间看, 1961 年新疆生产建兵团 32 团开 垦的土地,至 1976 才 15 年时间,已被高 1 - 1.5m的新月形沙丘所覆盖。。

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

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
降。
土地退化与土壤退化
在讨论土地退化或土壤退化时,两者常常混为一 谈,许多情形下,把土壤退化简单地作为土地退化 来讨论,反之亦然。
土地退化的直接后果是: ( 1 )直接破坏陆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及其生产力; ( 2 )破坏自然景观及人类生存环境;
( 3 )通过水分和能量的平衡与循环的交替演化诱发 区域乃至全球的土被破坏、水系萎缩、森林衰亡和气 候变化
土壤流失对农业生产及生态 环境的影响
思考一:土壤流失有什么危害? 思考二:如果你是当地的官员,您将
如何治理当地的水土流失,还人 民一 个秀美的山川?
土壤盐渍化与次生盐渍化 土壤盐渍化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 区,它是指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 过程。
我国盐渍土总面积约 1 亿公顷, 其中 现代盐渍化土壤 0.37 亿公顷, 残余盐渍化土壤 0.45 亿公顷, 潜在盐渍化土壤 0.17 亿公顷。
多可怕!你还睡得着吗?
土壤流失的防治
一、 要宣传和树立全民的“国土危机”意识
二、 以防为主,标本兼治
① ② ③ 严禁乱砍乱伐,加大植被保护的力度 尽快退耕还林和退耕还草,严格限制利用强度; 按自然规律利用和开发土壤资源;
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
④ 实施科学的耕作法,如土壤保护耕作法。
⑤ 加大水土保护的工程投入





相 生 相 克 、 物 竟 天 择 、 自 然 平 衡
土壤退化的分类
1971 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出版《土壤退化》一书。土壤退化包括 类:
侵蚀、盐碱、有机废料、传染性生物、工业无机废料、 农药、放射性、重金属、肥料和洗涤剂、旱涝障碍、养 分亏缺、非农占用
土壤退化主要表现

第六章 土壤圈..

第六章    土壤圈..
第六章
土壤圈
第一节 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 第二节 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 第三节 土壤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 第四节 土壤类型特征
第五节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体系之间的参比
第六节 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第一节 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
一、土壤概述
1、土壤的定义 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于人类对土 壤的利用方式不同,常对土壤产生不同的概念。 2、土壤肥力 土壤供应和协调植物正常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空气、 温度的能力。 3、土壤质量
2、影响
(1)性质:土壤继承了成土母质的特性,成土母质中的矿
物成分、元素组成影响土壤的性质。 (2)养分状况:矿质元素 (3)土壤质地:土壤机械组成
(二)气候因素
影响土壤的组成、土壤发育的速度、土壤中有机质的积
累。 (三)生物因素 生物是土壤中有机质的来源,不同的植被类型下发育的 土壤类型不同。 (四)地形因素 地形通过影响水热条件影响土壤发育过程,同时不同的 地形部位成土母质不同,因而土壤发育有差异。
4、澳大利亚土壤分布规律
土壤分布呈半环状、自北、东、南三面向内陆和西部依 次分布热灰化土、红壤和砖红壤、变性土、红棕壤、红褐土、 灰钙土、荒漠土。
第四节 土壤类型特征
一、有机土
有机土是在地面积水或长期土壤水分饱和,生长水生植
物的条件下,以泥炭化成土过程为主,富含有机质的土壤。
1、成土环境:潮湿潴水低地
2、成土过程:泥炭积累过程和潜育化过程 3、主要诊断层和诊断特性:潮湿的水分状况、具有草 根层、泥炭层、腐泥层、潜育层。 了解其他各类土壤的成土环境、成土过程、特性。
二、人为土
人为土是人为耕作灌溉、施肥培育活动下创造的具有新

农业资源利用与保护

农业资源利用与保护

农业资源利用与保护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生产活动之一,它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密切相关。

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对于维护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土壤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

一、土壤资源的利用与保护1. 土壤资源的重要性土壤是农业的基础,直接关系到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土壤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

2. 合理利用土壤资源(1)科学施肥:根据土壤质量和作物的需求,进行适量施肥,避免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对土壤产生污染。

(2)轮作休耕:合理轮作休耕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

(3)水土保持措施:采取适当的水土保持措施,如梯田、植树造林等,减少水土流失。

3. 土壤资源的保护(1)避免过度耕作:过度耕作容易造成土壤质量下降,应合理安排耕地休耕时间。

(2)避免过度化肥使用:过度施用化肥会使土壤养分失衡,破坏土壤生态系统。

(3)加强治理污染土壤:对受到污染的土壤进行治理,修复受损的土壤。

二、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1. 水资源的重要性水是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对于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2. 合理利用水资源(1)科学灌溉: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灌溉量,避免过量的浪费,并配合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

(2)开发利用雨水:科学规划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用于灌溉和养殖等农业活动。

(3)加强水资源管理: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合理调度水资源,确保农业的需求和水资源供应的平衡。

3. 水资源的保护(1)加强水土保持:采取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保护水源地和水质。

(2)减少污染物排放:防止化肥、农药等农业污染物进入水体,保持水质清洁。

(3)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减少浪费。

三、生物资源的利用与保护1. 生物资源的重要性农业生产依赖于生物资源,保护和利用生物资源对于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土壤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用模板)

土壤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用模板)
目录
CONTENTS
-
1
土壤资源的概念
2
世界及我国土壤资源概况
3
农林牧业土壤资源的利用
4
土壤资源开发利用存在1
土壤资源的概念
土壤资源是土地资源重要的 组成部分,是土地资源的基

士壤资源具有可更新性和可 培育性,若不恰当地利用土 壤,其肥力和生产力将随之
下降
土壤资源位置有其固定性, 面积有其有限性,同时具有 其他资源不能代替的性质。 在人口不断增加的情况下, 应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
要使土壤资源利用有一个合理布局和结构,主要是处理农林牧三结合的关系。如农用地的 开发必须辅以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防风固沙林,还要发展相应的牧业生产,在农林 或林牧及农牧交错地区,调整好彼此的关系,促进生态平衡,提高土地经济效益,创造良 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存环境
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改造土壤资源的障碍因素
培肥土壞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土壤质量首先要 大力发展农田基本建设,其中心任务是培肥土壤
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结论
土壤资源是地球上宝贵的自然资源之一。它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对于人类的生 产生活和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开发利用土壤资源时,需要综合考虑其特点、生态价值和经济效益等多方面因 素 同时,我们应重视并加强土壤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通过采取科学合理的措 施,提高土壤资源的生产力和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 用和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土壤资源为人类和生态系统提供长期、稳定的服务
-
XXX
谢谢观看
汇报人:xxxx
土壤资源是指具有农林牧业 生产性能的土壤类型的总称, 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最重要的 自然资源,属于地球上陆地

22_国家法律__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_2018-8-31

22_国家法律__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_2018-8-3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2018年8月3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目录第一章 总则第二章 规划、标准、普查和监测第三章 预防和保护第四章 风险管控和修复第一节 一般规定第二节 农用地第三节 建设用地第五章 保障和监督第六章 法律责任第七章 附则第一章 总则第一章第一条 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土壤污染,保障公众健康,推动土壤资源永第一条续利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及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土壤污染防治及相关活动,适第二条用本法。

本法所称土壤污染,是指因人为因素导致某种物质进入陆地表层土壤,引起土壤化学、物理、生物等方面特性的改变,影响土壤功能和有效利用,危害公众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第三条 土壤污染防治应当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分类管理、风险管控、污染担第三条责、公众参与的原则。

第四条第四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保护土壤、防止土壤污染的义务。

土地使用权人从事土地开发利用活动,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减少土壤污染,对所造成的土壤污染依法承担责任。

第五条第五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负责。

国家实行土壤污染防治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将土壤污染防治目标完成情况作为考核评价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有土壤污染防治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及其负责人的内容。

第六条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领导,组织、协调、督促有关部门依法履行土壤污染防治监督管理职责。

第七条第七条 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全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国务院农业农村、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林业草原等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地方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地方人民政府农业农村、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林业草原等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第六章 土地利用管理

第六章 土地利用管理

第一节土地利用与土地利用管理1.土地利用及其影响因素土地利用指人类通过一定的活动,利用土地的性能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

可以是生产性的活动,也可以是非生产性的活动。

土地利用是土地的利用方式、利用程度和利用效果的总称。

土地利用的主要内容:①确定土地的用途;②在国民经济各部门间和各行业间合理分配土地资源;③采取各种措施开发、整治、经营、保护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果。

土地利用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社会经济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土地利用的影响因素: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地貌、土壤、水文、地质条件等);②社会经济因素(社会制度、政策、城市化与工业化,土地所处的位置、交通条件,成本、效益、土地利用现状等);③人的文化素质(知识水平、科学技术水平)。

土地利用的原则:①生态平衡原则;②最大经济效果原则(尽量少的劳动消耗生产尽量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③节约原则(土地是自然产物,数量有限)2.土地利用管理的概念和目标土地利用管理是国家按照预定的目标和土地系统运行的自然、经济规律。

对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工作的总称。

本质是对各类型土地的利用水平和数量分配(一种类型到另一种类型的转换)进行干预。

土地利用管理的指导思想:可持续发展、保障土地资源安全和有效供给、前瞻性及科学性的指导思想。

土地利用管理的目标:①经济效率;②分配公平;③社会发展;④保障供给;⑤环境质量。

土地利用管理的任务:对土地的利用水平和用途转变设置一定的约束条件,将土地资源在不同用途间的分配(转换)控制在可持续发展的幅度之内,保证土地资源安全。

我国土地利用管理的主要内容:①保护农用地特别是耕地;②引导建设用地有序扩展;③保护、协调土地生态环境。

3.土地利用管理的依据法律依据:《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理论依据:①土地报酬原理(在科学技术水平相对稳定条件下的土地利用中,当对土地连接追加劳动和资金时,起初,追加部分所得的报酬逐渐增多,在投入劳动和资金超过一定的界限时,追加部分所得的报酬则逐渐减少,从而使土地总报酬的增加也呈递减趋势);②马克思的地租、地价理论(P1877-190);③区位理论;④生态经济学原理。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教案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教案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教案第一章:土壤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土壤的定义、性质和功能;2. 掌握土壤的形成和分类;3. 了解土壤的组成和土壤颗粒的分布;4. 理解土壤的空气、水分和温度的调节作用。

教学内容:1. 土壤的定义和性质;2. 土壤的形成和分类;3. 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4. 土壤颗粒的分布及其对土壤性质的影响;5. 土壤的功能:生态、农业和环境功能。

教学活动:1. 引入土壤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土壤的重要性;2. 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让学生了解土壤的形成和分类;3. 分组讨论,让学生探究土壤的组成和作用;4. 实地考察,观察土壤颗粒的分布和土壤的功能。

第二章:土壤组成与土壤肥力教学目标:1. 了解土壤矿物质和有机质的特点和作用;2. 掌握土壤水分和空气的含量及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3. 理解土壤肥力的概念和评价方法;4. 掌握土壤养分的来源和循环。

教学内容:1. 土壤矿物质的特点和作用;2. 土壤有机质的特点和作用;3. 土壤水分和空气的含量及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4. 土壤肥力的概念和评价方法;5. 土壤养分的来源和循环。

教学活动:1.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土壤矿物质和有机质的特点;2. 角色扮演,让学生了解土壤水分和空气的重要性;3.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究土壤肥力的评价方法;4. 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土壤养分的来源和循环。

第三章:土壤分类与土壤利用教学目标:1. 了解土壤分类的方法和体系;2. 掌握黑土、红土、黄土等常见土壤类型的特点;3. 理解土壤利用的原则和方法;4. 掌握土壤保护的措施和重要性。

教学内容:1. 土壤分类的方法和体系;2. 常见土壤类型的特点:黑土、红土、黄土等;3. 土壤利用的原则和方法:耕地、林地、草地等;4. 土壤保护的措施和重要性。

教学活动: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不同土壤类型的特点;2. 实地考察,让学生了解土壤利用的原则和方法;3.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究土壤保护的措施和重要性;4. 制定土壤保护计划,让学生参与土壤保护的行动。

第6节保护土壤(原卷版+解析)

第6节保护土壤(原卷版+解析)

浙教版8年级下册第四章植物与土壤第6节保护土壤考点全突破【学习目标】1.掌握常见的土壤污染的原因2.掌握土壤污染的治理方法【考点精讲】1.土壤资源:不丰富,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

(1)陆地与可用耕地资源(2)我国的土壤资源我国陆地总面积约为8.77×1012米2,占国土面积的91.39%。

耕地、林地、草地只占陆地总面积的50%。

耕地面积为1.37×1012米2,其中高产耕地仅2.94×1011米22.土壤资源的最大威胁:土壤的污染和过度开发3.土壤污染物: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废水、固体废物(重金属)、农药化肥、病菌、寄生虫、病毒4.土壤过度开发:①土地不合理开发②过度放牧③森林乱砍滥伐5.土壤资源破坏后果:①耕地被蚕食②水土流失③土壤沙漠化④土壤盐渍化6.土壤资源的保护:①合理规划、控制土地用量、保护耕地底线②退耕还林还草、保持水土③依法对“三废”的管理,加强土地监测④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垃圾和生活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

【培优训练】一、单选题1.(2019八下·台州期末)关于土壤污染的说法,正确的是()A.随意丢弃的塑料袋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污染B.大量使用化肥可使土壤肥力增加,不会造成土壤污染C.土壤污染直接影响植物,但不会危及人类健康D.土壤中的重金属会一直留在土壤,不会转移到其它生物中2.(2019八下·温州期末)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依赖于土壤,而土壤资源是有限的,下列人类活动有利于保护土壤的是()A.将废弃农用地膜埋入土壤中B.实行稻草还田C.用工业废水直接灌溉农田D.大量施用化肥3.下列人类活动最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是()A.在荒山上大量种植树木B.在适宜耕作的土地上进行玉米与大豆的间作套种C.在农田中为了增加肥效,大量施用化肥D.在干旱缺水的地区实行喷灌或滴灌的措施4.下列关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A.土壤资源非常丰富,人类可以随便利用B.地球表面主要是海洋,土壤资源并不丰富C.为了提高土壤利用率,可以进行毁林开荒D.土壤可以循环利用,所以大量开发利用没问题5.近年来有多处报道某些地方所产大米“镉超标”。

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农村土地资源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农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的保障。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不合理利用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农村土地资源面临着严重的破坏与浪费。

因此,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农村土地资源,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合理利用农村土地资源1. 发展多元农业模式传统的单一农作物种植模式会给土地带来很大的压力,容易导致土壤贫瘠化和农药农药残留。

因此,推广多元化农业模式是合理利用农村土地资源的有效途径。

通过种植不同季节的作物、发展农、林、牧、渔结合的综合农业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农村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

2. 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农村土地的水资源往往有限,传统的洪灌、泡灌方式无论在水资源利用效益还是土壤肥力保护方面都存在问题。

应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微喷灌等,通过减少灌溉水量和改善灌溉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护农村土地资源。

3. 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合理规划土地资源,科学布局农田、林地、草地和水域的利用方式,是保护和利用农村土地资源的关键所在。

应当注重土地的整体规划和科学分区,推动农村土地集约利用,提高农田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利用能力,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保护农村土地资源1. 加强农地承包经营管理农地承包经营是农村土地资源保护的重要措施。

应加强对农地承包经营的监管和管理,建立健全农地流转制度,防止农地大规模流转。

同时,应推行土地管理制度,鼓励农民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土地资源的保护。

2. 加强土壤保护和修复土壤是农村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土壤是确保农村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条件。

应加强土壤质量监测和评价,落实农田土壤保护制度,加强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同时,鼓励农民采用有机肥料和生态农业技术,改善土壤质量,推动土壤修复和可持续利用。

3. 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加强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能力,对于农村土地资源的保护至关重要。

应通过宣传教育和培训等方式,增强农民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引导农民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积极参与农村环境保护。

自然地理学(伍光和版)第六章土壤圈

自然地理学(伍光和版)第六章土壤圈

三、土壤形态
• 土壤形态是指土壤与土壤剖面外部形 态特征。如土壤剖面构造、土壤颜色、 质地结构,孔隙度等。
(一)土壤剖面与土壤发生层次
(一)土壤剖面与土壤发生层次 •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表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也可
理解为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
• 土壤剖面类型:
1. 自然土壤 2. 耕作土壤
O层
❖ 自然土壤剖面发生层的
土壤圈对地理环境的作用
• 51量及土营特构••土土环变•养壤性,2性对壤3圈壤对态壤壤境化4件 成 气元中 , 功土圈开 农土污中 生 系物土圈效,下 土 体素有 土 能壤的发 林壤染的 物 统质壤与应生的 的过的害 壤 等圈各与 适圈物空 环 中的圈地。物土 通程与化物 有 。障管 宜与质间 境 的组与球转壤 量基人学质 机碍理 性自的分的功成全生化圈 及本类性的 质因,评然来布影能与球命,内其特生质化组素综价环源、响及性土作水不对性存,学成对合,境、迁及优质壤用循同温变条根行,农农营,分移调化,变,环土室化件据为性业业养包布、控模包化包,壤效预,主,质生中元括、转;式括,括碳类应测包要土,产的素重变化土。土包土、型的括微壤土的动的;金化及壤壤括壤氮历影土生水壤限态空土属、动在胶自物、史响壤物分生制变间地元迁态复体然质硫演 。资的性 态作化 调退移素变 合表与循、变源生质 系用, 控化在、化 农面人环磷;区理, 统。土 ,,土浓, 业的为的循现生植 的域壤 土土集土 生壤性条能环代态物 结壤质。
• 仅仅具有自然肥力的土壤,不存在人类过去劳 动的任何痕迹。而具有经济肥力的土壤,由于 其中包括人工肥力,则凝结有人类的劳动。由 于人工肥力是凭借人的生产活动形成的,人们 就可以利用一切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促使人工 肥力的形成,并加快潜在肥力转化,使土地尽 快投入生产

农业经济学第六章土地和水资源

农业经济学第六章土地和水资源
实践:推广有机农业,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保护土壤和水 资源
实践:实施土地轮作制度,保持土壤肥力和水分平衡
案例:以色列的节水农业,通过滴灌技术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 用
案例:中国的有机农业,推广有机种植,保护土壤和水资源
案例:美国的土地轮作制度,保持土壤肥力和水分平衡,提高 农业生产效率
05
03
水资源的利用和管 理
水资源的类型和特点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地表水: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等,特点是水量大、水质好、易利 用
地下水:包括泉水、井水等,特点是水量稳定、水质好、不易受污 染
雨水:包括降雨、雪水等,特点是水量不稳定、水质受污染程度高
添加标题
海水:包括海水淡化等,特点是水量大、水质差、易受污染
水资源的保护措施:节约用水,合理利用,保护水源地,防治水污染
水资源的管理策略:制定水资源管理政策,加强水资源监测和监管,推广节水技术 和设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04
土地和水资源的可 持续利用
可持续利用的内涵和意义
可持续利用的内 涵:在满足当前 人类需求的同时, 不损害未来人类 满足其需求的能

土地和水资源 的可持续利用: 在保护土地和 水资源的前提 下,实现其可
持续利用
意义:保障人 类生存和发展, 促进社会经济
可持续发展
措施:加强土地 和水资源的保护、 管理和利用,提 高资源利用效率, 减少浪费和污染
土地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和方法
保护耕地:采取措施防止耕地流失 和退化,提高耕地质量
土地和水资源的市 场和政策
土地和水资源的市场机制
市场供求关系:影响土地和水资源的价格和数量 价格机制:通过价格调节土地和水资源的分配和使用 政策干预:政府对土地和水资源的市场进行调控和管理 市场失灵:市场机制在土地和水资源领域的局限性和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教学目的:掌握土壤资源特征和功能;了解世界土壤利用现状。

教学重点:土壤资源利用的问题学时:2第一节土壤资源一、土壤资源1、土地资源是指具有农、林、牧业生产性能的土壤类型的总称,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最基本、最广泛、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属于地球上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土壤资源特点:1)土壤具有一定的生产力,通过人的劳动可以在土壤上生产出人类必需的各种有机物质的产品。

2)土壤资源的面积(数量)是有限的。

3)土壤资源具有可更新牲和可培育性。

4)土壤资源在空间上具有严格的地域性,在时间上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等变化。

3、土壤的功能:1)支持和调节地表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物质循环;2)影响地表的水循环以及热量平衡;3)影响地表水分的下渗、径流;4)保护岩石圈,延缓风化;5)土壤对污染物的净化作用二、世界土壤资源概况1、低质量的土壤资源比例大地球上陆地总面积约14900万平方公里,而无冰覆盖的陆地面积约13000万平方公里,其中可耕地约有3000万平方公里,约占陆地面积的23%,已耕地仅有1400万平方公里,只占陆地面积的10.7%,可见耕地面积是很少的。

2、类型繁多,利用差异大3、耕地面积小,分布不均,开发有一定潜力耕地面积占陆地总面积的10.7%,已耕地面积占可耕地的42%,尚有1600万Km2可耕地待开发,但①开发难度大,难以利用。

②分布不平衡,与人口分布不相适应,非洲、南美洲,大洋洲人口少,但可开发耕地多。

耕地面积不仅小,而且分布上也很不均衡。

主要问题:分布不均、耕地面积小、减少、退化、污染三、我国土壤资源的特点1.土壤资源丰富、类型多样。

初计有12个土纲60个土类。

不但具有世界上主要的森林土壤,而且具有肥沃的黑土、黑钙土以及其他草原土壤,同时还具有世界上特有的青藏高原土壤,因此对发展农、林、牧生产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据统计,在我国土壤资源中,适于发展农业或农林结合的土壤约263.3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壤资源总面积27.4%,适于发展林业和林农结合的土壤约243.33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25.38%;适于发展牧业或牧农、牧林结合的土壤面积为234.47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24.42%,仅部分适于林业或牧业的高山及亚高山土壤,面积为198.66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20.7%;尚难开发利用的石质山地及其他土地,共约20.24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2.1%。

2.山地面积多,平原面积少。

平原盆地占国土面积的26%,丘陵占10%,山地高原占64%,而且许多海拔在2000米以上。

寒漠、冰川有2万平方公里;沙漠、戈壁约110万平方公里;石质山面积约43万平方公里。

山地丘陵及高山的土壤占全国总面积的65%。

我国土地面积中有20%开发利用土是有困难的,但从另一角度来看,广阔的丘陵、山地,复杂而多变的山地气候,也为我国发展多种果林、药材等经济林木以及开发牧场提供了场所。

3、人均耕地面积少、分布不平衡。

据统计,全国耕地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只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10.41% ,而印度、丹麦、法国、德国等国的耕地在总土地中占的比重都在30% 以上,有的甚至超过50%,我国耕地的绝对数量约100万平方公里,即约15亿亩,只占世界同类耕地的7%,居世界第四位。

人均耕地面积933平方米(即1.4亩),远低于世界人均2867平方米(即4.3亩)的占有水平。

同时分布上又很不平衡,约85%的耕地集中于仅占全国土地面积44%的东部季风区22个省(市)内,其中大部分分布于温带、暖温带和亚热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

而占全国面积一半以上的西部各省、区,其耕地只占全国耕地的15%,耕地只占这些省(区)土地总面积23.3%,总的来说,我国人均耕地不仅少,而且分布也过于集中。

4、耕地质量总体较差。

中低产田占 2/3 ,其中亩产低于 150kg/亩的低产田占 1/3.低产田的种类有:缺水地、坡地、风沙地、盐碱地、涝地、水浸地等。

如南方低产红壤的面积约为1200万公顷四、土壤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1.耕地逐年减少,人地矛盾突出。

耕地面积减少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我国人地矛盾更突出,从50年代初期至1980年不到30年的期间,人均占有耕地少了667m2(1亩)。

40多年来,开荒造田虽达2513万公顷,但减少耕地达4073万公顷,而人口增加了6亿多。

如太湖地区近期工业建设每年占用耕地1.8%,南方不少地区的耕地占用比率也在2—3%之间。

1988年全国农村建房占用耕地约67万公顷,随着人口每年新增1600万以上的速度发展,生存空间则越来越小,严重威胁着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2.土壤侵蚀严重,危害巨大。

到20世纪末人均表土总量将从792吨降到469吨,减少33%。

估算全国土壤流失量每年50亿吨(实际上远不止此数),相当于流失氮、磷、钾肥4000万吨,这些土壤养分流失量,折合成化肥,约相当于全国化肥的年产量。

水土流失不仅对农、林业生产造成严重的威胁,同时对水利、交通、工矿事业等带来巨大危害。

3.土壤资源退化,肥力下降。

由于土壤侵蚀和垦殖利用不合理,使土壤退化,生产力下降。

4.土壤盐碱化、沙化加剧。

世界各大洲干旱、半干旱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盐碱土分布,其面积约占干旱区面积的39%,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北美洲大陆西部、非洲大陆北部,其中前苏联的盐碱土面积最大,约7500万公顷,印度有692.6万公顷,巴基斯坦约600万公顷。

我国盐碱土主要在黄淮海平原、东北西部、河套地区、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滨海地带,估计总面积20万平方公里以上。

土壤沙化也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资源的一种退化现象。

我国是世界上沙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5.土壤受污染日益严重,农田生态恶化。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工业“三废”剧增以及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加之管理不善,进入土壤的有害物质逐年增多,致使有毒、有害物质在土壤中的含量达到危害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程度,并通过食物链的传递,从而影响到人类的健康。

第二节土壤的退化和荒漠化一、土壤退化1.土壤退化:指的是土壤数量减少和质量降低。

数量减少可以表现为表土丧失,或整个土体的毁失,或土地被非农业占用。

质量降低表现在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方面的质量下降。

2.土地退化:是指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导致土地质量下降乃至荒芜的过程。

其主要内容包括森林的破坏及衰亡、草地退化、水资源恶化与土壤肥力下降等。

土地退化与土壤退化:在讨论土地退化或土壤退化时,两者常常混为一谈,许多情形下,把土壤退化简单地作为土地退化来讨论。

土地退化的直接后果是:( 1 )直接破坏陆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及其生产力;( 2 )破坏自然景观及人类生存环境;( 3 )通过水分和能量的平衡与循环的交替演化诱发区域乃至全球的土被破坏、水系萎缩、森林衰亡和气候变化3、土壤退化主要表现1.土壤(地)沙化和沙漠化沙化:指土壤在风蚀作用下,表层土壤细颗粒减少而粗质砂粒增多的过程。

沙漠化:土壤在风蚀作用下,向沙漠生境演化的过程。

沙漠是沙漠化的顶极状态。

4、我国土壤退化据统计:因水土流失、盐渍化、沼泽化、土壤肥力衰减和土壤污染及酸化等造成的土壤退化总面积约 4.6 亿公顷,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 40% ,是全球土壤退化总面积的 1/4 。

我国从 1979 年到 1989 年 10 年间,草场退化每年约 130 万公顷,人均草地面积由 0.4 公顷下降到 0.36 公顷。

2000 年以来我国发生 13 次大的沙尘暴, 每年经济损失高大 540 亿元。

二、荒漠化(一)荒漠化1、“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荒漠化一词最早是有法国的科学家A.Abreville与1949年提出,原意是指中非和西非年降水量在700-1500mm之间的半湿润、湿润地区的热带森林,由于人类滥伐、烧荒和耕作导致森林的稀树草原化和干旱环境的出现以及类似的荒漠化景观的演变模式。

1959年由法国科学家H.N.Lehourou提出,一般指沙质荒漠化或沙漠化。

主要是强调在沙漠边缘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人为活动作用,制造了“新沙漠”,气候因素则是一个适宜的环境条件。

直到1977年内罗毕国际荒漠化大会才确定了使用“荒漠化”来表示荒漠化。

2、造成土壤荒漠化的因素自然因素:①干旱程度;②全球气候变化;③地质因素人为因素:①水资源的过渡开采;②生态环境的恶化;③滥垦、滥牧、滥伐。

(二)荒漠化现状1、世界荒漠化据统计,1991年全球荒漠化面积3592万km2 ,相当于全球陆地面积的 1/4,广泛分布于各大洲 100多个国家 ,但主要分布在亚洲 (占37.45% )、非洲 (占29.20% )的发展中国家。

全球10亿人口受到荒漠化影响 ,有1.35亿人目前正面临耕地丧失、背井离乡的困境。

全球荒漠化每年仍以5万~ 7万km2的速度扩展 ,使世界每年为此而蒙受423亿美元的损失。

2、我国荒漠化现状我国是荒漠化分布大国,现已发生荒漠化面积 262.2万km2,占该范围面积的79.0% ,占国土总面积27.2%。

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干旱、半干旱、亚湿润干旱地区总面积的比例与全球及各大洲相比 ,不仅高于世界69.0 %的平均水平,而且高出各大洲的最高比例5个百分点,比最低的占地比例高出近50%。

我国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主体界线大体在大兴安岭以西 ,锡林郭勒高原、黄土高原北部 ,祁连山以北 ,柴达木盆地、青藏高原西北部 ,至国界环绕成一个干燥而寒冷的荒漠化气候区域。

3、荒漠化的危害1)发展态势严峻,扩展速度快。

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影响人民生存条件;造成农牧业减产,导致人、地矛盾激化;毁坏生产生活设施,是致贫的根源;破坏建设工程,是阻碍经济腾飞的重要因素。

4、土壤荒漠化的防治1)营造防沙林带2)实施生态工程3)建立生态复合经营模式4)合理开发水资源5)控制农垦第三节土壤资源评价一、土壤质量(soil quality)或称土壤健康(health of soil)是指土壤具有维持生态系统生产力和动植物健康而不发生土壤退化和其他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

二、评价内容:一是土壤持续的生产力,即土壤提高植物和生物生产力的能力;二是环境质量,即土壤降低环境污染物和病菌损害的能力;三是动物健康,即土壤质量影响动植物和人类健康的能力;四、土壤的生态质量,即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与生物多样性的能力。

三、土壤资源评价的依据土壤资源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土壤生产力。

土壤生产力的高低包括质和量两个方面。

四、土壤资源评价的原则:(1) 土壤生产力是土壤资源评价的基础(2) 土壤的利用方向和土宜是土壤资源评价的中心(3) 各种因素的综合分析是土壤资源评价的重要环节(4) 坚持当前与长远、养地与用地相结合的原则,是土壤资源评价的出发点五、土壤质量评价方法土壤质量的评价方法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的标准,国内外提出的土壤质量评价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多变量指标克立格法(MVIT)Smith(1993)利用多变量指标克立格法来评价土壤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