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存在主义文学

合集下载

第三章存在主义文学

第三章存在主义文学

第三章存在主义文学学习重点:1、存在主义文学中经常出现的主题有哪些?2、如何理解萨特小说《恶心》中对‚恶心‛的感受?3、加缪是如何理解‚荒谬‛的?他的小说《鼠疫》中的‚鼠疫‛这一意象有什么象征含义?第一节存在主义文学发展概述一、存在主义文学的发展概况存在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一种文学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影响欧美、波及亚非诸国,六、七十年代逐渐走向衰落。

存在主义哲学:存在主义文学的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哲学,学习存在主义文学应首先了解存在主义哲学。

存在主义哲学作为一种思想萌芽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中叶丹麦神学家、哲学家索伦〃克尔凯郭尔(1813——1855)。

存在主义哲学是在对传统哲学思想的反叛以及接受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之中孕育而生的。

存在主义哲学一出世就把探讨人的问题放在了首要地位。

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者克尔凯郭尔在其哲学著作《恐惧的概念》(1844)年中奠定了基督教存在主义思想体系。

19世纪克尔凯郭尔是在同黑格尔(1770——1831)理性主义哲学相抗衡的过程中从宗教的非理性的角度来确立自己的哲学思想的。

克尔凯郭尔从彻底的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立场上反对黑格尔以推崇理性为核心的一整套思想体系,他以宗教为前提,以个人的生活的主观体验为基点来论证个性原则和宗教信仰,强调个体的极端重要性和个体的选择。

‚孤独个体‛是克尔凯郭尔哲学的核心范畴,这个‚孤独个体‛带有精神性、个体性和非理性的特点,对后来的存在主义哲学家们影响很大。

存在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他著有哲学巨著《存在与时间》(1927)。

海德格尔一向反对别人把他的学说与萨特的存在主义混淆起来,但是他的存在哲学对萨特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海德格尔继承了德国现象学大师胡塞尔(1859~1938)的现象学说,他把现象学与克尔凯郭尔、尼采(1844—1900)的孤独个体的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了以个体存在为核心的‚此在现象学‛,这种本体论的存在学说是海德格尔对存在主义的开创性贡献。

西方现代文学流派

西方现代文学流派

一、象征主义文学二、表现主义文学三、存在主义文学四、意识流小说五、新小说派六、荒诞派七、魔幻现实主义八、黑色幽默九、超现实主义十、后现实主义小说象征主义文学是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并于20世纪初期扩及欧美各国的一个文学流派,是象征主义思潮在文学上的体现,也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核心分支。

主要涵盖诗歌和戏剧两大领域,其影响力一直持续到今天。

西方主流学术界认为象征主义文学的诞生是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分水岭。

象征主义者在题材上侧重描写个人幻影和内心感受,极少涉及广阔的社会题材;在艺术方法上否定空泛的修辞和生硬的说教,强调用有质感的形象和暗示、烘托、对比、联想的方法来创作。

此外,象征主义文学作品多重视音乐性和韵律感。

法国诗人夏尔·波德莱尔和美国诗人爱伦·坡是象征主义的先驱。

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1821年4月9日-1867年8月31日),法国十九世纪最著名的现代派诗人,象征派诗歌先驱,代表作有《恶之花》。

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十九世纪美国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在世时长期担任报刊编辑工作。

其作品是在任何时代都是“独一无二”的风格。

语言和形式精致、优美,内容多样。

爱伦·坡是侦探小说(detective story)鼻祖、科幻小说(science fiction)先驱之一、恐怖小说(horror fiction)大师、短篇哥特小说巅峰、象征主义(symbolism)先驱之一,唯美主义(aestheticism)者。

受到过爱伦·坡影响的主要人物有:柯南·道尔、波德莱尔、斯特芳·马拉美、儒勒·凡尔纳、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希区柯克、蒂姆·伯顿、江户川乱步等。

爱伦·坡最著名的文艺理论是“效果论”。

现代文学中的存在主义思想探析

现代文学中的存在主义思想探析

现代文学中的存在主义思想探析存在主义是20世纪哲学思潮中的一支重要派别,也是现代文学中的一种重要思想倾向。

它强调个体的存在和自由选择,对于人的存在和意义进行深刻的探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析现代文学中存在主义思想的体现和影响。

一、存在主义的起源和基本观点存在主义起源于20世纪初的欧洲,主要由西方哲学家如海德格尔、萨特、卡缪等提出和发展。

存在主义认为,人的存在是最基本的,人的自由选择决定了人的存在和意义。

人不是被决定的,而是通过自己的选择来决定自己的存在。

存在主义强调个体的独特性和自主性,对于社会、传统和权威的束缚持怀疑态度。

二、存在主义在文学中的体现1. 对人性的探讨:存在主义文学作品通常以个体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为中心,深入探讨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例如,卡缪的《局外人》中的主人公梅尔索,他对于生活的冷漠和对于自由选择的坚持,展现了存在主义对于人性的深刻思考。

2. 对社会和权威的质疑:存在主义文学作品对于社会和权威的质疑是存在主义思想的重要体现。

作家们通过对社会制度和权威的批判,揭示了人的自由选择受到的社会和文化压力。

例如,萨特的《局外人》中的主人公梅尔索就是一个反抗社会规范的典型形象。

3. 对存在和意义的追问:存在主义文学作品经常探讨人的存在和意义的问题。

作家们通过对人的存在和意义的思考,引发读者对于生命的思考。

例如,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中探讨了人的存在和存在的意义,对于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存在主义思想对现代文学的影响存在主义思想对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使得文学更加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突破了传统文学的束缚。

它注重个体的独特性和自主性,使得文学作品更加真实和生动。

同时,存在主义思想对于社会和权威的质疑,使得文学作品更加批判和反思。

它对于人的存在和意义的追问,引发了读者对于生命的思考,使得文学作品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

总结起来,现代文学中存在主义思想的体现和影响是多方面的。

存在主义文学特点

存在主义文学特点

存在主义文学的特点
存在主义文学是20世纪欧洲文学中的一种流派,主要关注人类存在的本质、意义和困境。

以下是存在主义文学的几个特点:
1.对存在的关注:存在主义文学强调对存在的关注,试图理解人类的存在和生命的意
义。

作家通常关注个人经验和感受,探索人类内心的冲突和挣扎。

2.对人类孤独的描写:存在主义文学通常描写人类孤独的状态,认为人类是孤独的存
在。

这种孤独不仅是个体的,也是普遍的,是人类存在的本质。

3.对人类自由的探索:存在主义文学认为人类具有自由的选择权力,但同时也承认这
种自由带来的责任和压力。

作家经常描写人类如何在自由和责任之间做出选择。

4.对现实的反叛:存在主义文学通常反对社会和文化的约束和规范。

作家经常描写人
类如何反叛和拒绝社会和文化的规范,以寻求真正的自我和存在。

5.对死亡的关注:存在主义文学认为死亡是人类存在的终极命运。

作家经常探索死亡
的意义和影响,试图理解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

第五章 存在主义文学

第五章 存在主义文学

第五章存在主义文学存在主义文学是二十世纪流行于欧美的一种文艺思潮流派,它是存在主义哲学在文学上的反映。

存在主义作为一个文学流派,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主要表现在战后的法国文学中,从四十年代后期到五十年代,达到了高潮。

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者是丹麦人克尔凯戈尔。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存在主义在德国开始流行,它的主要代表是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存在主义在法国思想界占居重要地位,一些作家通过文艺作品进行宣传,扩大了存在主义的影响。

存在主义思想家的观点并不完全相同。

法国的存在主义基本上分成两大派别:一是以西蒙娜·魏尔和加布里埃尔·马赛尔为代表的基督教存在主义;二是以让·保罗·萨特、阿尔培·加缪、德·博瓦尔为代表的无神论的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文学主张哲理探索和文学创作相结合,以表现存在主义海德格尔的哲学观点为己任。

这些作品大多数处理的是重大的哲理、道德和政治题材,重思想,轻形式,强调逻辑思维和哲学思辨。

存在主义作家反对按照人物类型和性格去描写人和人的命运。

他们认为,人并无先天本质,只有生活在具体的环境中,依靠个人的行为来造就自我,演绎自己的本质。

小说家的主要任务是提供新鲜多样的环境,让人物去超越自己生存的环境,选择做什么样的人。

从文学的社会影响上说,萨特和加缪最为重要。

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有萨特的小说《恶心》、哲理剧《禁闭》和加缪的小说《局外人》等。

《恶心》是萨特的成名作,通过洛根丁对周围一切突然感到恶心,阐明了“世界是荒诞”的这一存在主义命题。

《禁闭》通过三个鬼魂在地狱中的境遇反映了“他人就是地狱”“自由选择”等存在主义思想。

《局外人》则塑造了一个文学史上独特的“局外人”的形象。

一、存在主义文学和存在主义哲学存在主义文学30年代兴起于法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再次风行于西方,五、六十年代达到高潮,70年代衰落,80年代随着该派的主将萨特的去世而结束。

存在主义重要书籍

存在主义重要书籍

存在主义重要书籍存在主义是一种哲学学派,强调个体的存在和自由意志的重要性。

它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并强调每个人对自己生活的选择和责任。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存在主义书籍,它们以不同的方式探索了这一主题。

1. 《存在与虚无》- 让-保罗·萨特这本书被认为是存在主义的经典之作。

萨特在书中探讨了人类的存在问题,认为人生是没有固定意义的,每个人都需要在自由中创造自己的意义。

他强调了人类的自由意志和责任,以及我们对自己生活的选择的重要性。

2. 《瓦尔登湖》- 亨利·大卫·梭罗虽然不是存在主义哲学家的作品,但《瓦尔登湖》被认为是一个存在主义的文学作品。

梭罗在书中描述了他在瓦尔登湖附近的小屋中度过的两年时间,探索了与自然和内心的对话,以及个体在社会中的自由和独立。

3. 《局外人》- 阿尔贝·加缪这本小说讲述了一个冷漠而无情的男人梅尔索,他在无意义的世界中感到孤独和困惑。

加缪通过梅尔索的视角探讨了个体存在的意义和无意义,以及人类对自己生活的选择和责任。

4.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让-保罗·萨特这本书是萨特对存在主义的一种辩护。

他批评了人们对自由意志的逃避和责任的回避,强调了每个人对自己生活的选择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

5.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保罗·柯艾略虽然这本书是一部小说,但它涉及到了存在主义的主题。

故事讲述了一个牧羊少年圣地亚哥的冒险,他通过寻找自己的个人传奇来探索自己的存在和命运。

这些书籍以不同的方式探索了存在主义的主题,强调了个体的存在和自由意志的重要性。

它们帮助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以及我们对自己生活的选择和责任。

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存在主义的概念,并思考自己的存在和生活方式。

存在主义文学

存在主义文学
继承克尔凯戈尔的基督教存在主义, 主张追求上帝, 认为哲学应从“存在者”——“人”出发, 关心其在危机中的生存问题。
著名命题——轴心时代
海德格尔
(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
• 1927《存在与时间》中第一次提出存在主 义这一称谓,并促使存在主义理论系统化、 明确化。
• 存在的角度解构了西方的哲学史,认为人类的历 史就是存在的真理被遗忘的历史
存在主义文学
Existentialism
存在主义文学是二十世纪流行于欧美的一 种文艺思潮流派,它是存在主义 哲学在文学上的反映。 存在主义作为一个文学流派,是在第二次世 界大战后出现的,主要表现在战后的法国文 学中,从四十年代后期到五 十年代,达到了高潮。
存在主义
• 存在主义又称生存主义,是一个哲学的非 理性主义思潮,以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和 主观经验。
• 他认为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人同他的自下而上 条件相脱节,面对着的是一个无法理解的世界, 即是一个荒诞的世界,人永远只能忧虑和恐惧。 正是忧虑和恐惧,才揭示人的真实存在。
• 他提出,人有自我选择和自我控制的自由,忧虑、 恐惧使人通向存在,只有存在,才谈得上自我选 择的自由,它与光明和快乐相联系。
• 对存在的理解本身就确定了此在的存在
思想渊源
• 索伦·克尔凯戈尔的神秘主义 • 尼采的唯意志主义 • 胡塞尔的现象学等
类别:
• 有神论的存在主义 • 无神论的存在主义 • 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法国存在主义类别:
• 基督教存在主义(西蒙娜·魏尔、加布里埃尔·马赛尔) • 无神论的存在主义(让·保罗·萨特、阿尔培·加缪、
德·博瓦尔 )
发展
存在主义这一名词首先提出: 马塞尔(Marcel Gabriel 1889—1973) 法国有神论的存在主义者

法国存在主义文学

法国存在主义文学

法国存在主义文学法国存在主义文学起源于20世纪初,是法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

它以揭示人类存在的本质和困境为核心主题,深刻探讨了人类的自由意志、孤独、生与死等问题。

法国存在主义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作家和作品,对于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法国存在主义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这一观点奠定了法国存在主义文学的基础。

法国存在主义文学的核心思想是人的存在是无意义的,人通过自由意志来创造意义。

这一思想与传统的宿命论和唯物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引发了对人类存在的深刻思考。

法国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有让-保罗·萨特、艾伯特·加缪和西蒙·德·波伏娃等。

萨特的代表作品《局外人》以及加缪的《鼠疫》和《局外人》等作品都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的孤独和无意义感。

这些作品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犀利的批判精神,对社会现实进行了尖锐的剖析,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法国存在主义文学的特点之一是对人类的自由意志的强调。

存在主义文学认为人类是自由的,他们的行为是自主的,没有被外部因素所决定。

这种强调自由意志的观点在法国存在主义文学中得到了深入的探讨和表现。

作家们通过他们的作品,展现了人类在自由选择和责任承担中所经历的挣扎和矛盾。

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对人类的孤独感的描写。

法国存在主义文学强调个体的存在与他人的隔离和分离。

作家们通过描写主人公的孤独感,展现了人类在现代社会中的困境和痛苦。

这种对孤独感的描写使作品更富有情感和现实感,引发了读者对人类存在状态的共鸣。

法国存在主义文学还对生与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作家们通过对人类生命的思考,揭示了生与死之间的关系和人类对于生命意义的追求。

他们通过作品深刻地反映了生命的脆弱和生死的无常,使读者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尽管法国存在主义文学在20世纪末逐渐式微,但其思想和作品对于现代文学和人类思考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052存在主义-萨特

052存在主义-萨特
■ 是萨特的成名作。 ■ 小说主人公洛根丁是个年已30仍未成婚的
知识分子, 因对飘零生活感到厌倦而返回故里 , 来到布维勒城, 住在一个旅馆里。他着手撰 写18世纪法国阴谋家德·洛勒旁侯爵传记。但 没过几天, 他就觉得一切都令人恶心, 因而离 开该城前往巴黎。。
■ 描写人在面对世界时产生的荒诞感。
■ 的萨特的存在主义受到极大欢迎, 至50-60年代, ■ 它成为全欧最流行的哲学思潮。。
■ 萨特在研究基督教存在主义哲学的基础上,抛弃了克尔凯戈尔的宗教神 秘主义,继承并发展了胡塞尔的非理性主义,形成了他自成体系的哲学 思想——无神论的存在主义。
■ 提出三个基本原则: 其一“存在先于本质”,首先是人的存在、露面、出场 ,后来才规定他自己。。
■ 萨特认为, 人在事物面前, 如果不能按照个人意志作出 “自由选择”, 就等于丢 掉了个性, 失去“自我”, 不是真正的存在。
■ “懦夫使自己成为懦夫, 英雄把自己变成英雄”。。
让·保罗·萨特
■ 1905年出生于巴黎资产阶级家庭, 幼年父亲去 世, 母亲带他寄居在外祖父家。
■ 19 岁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哲学系学习, 毕 业后在中学教哲学, 同时开始文学创作。
■ 第三, 若你不能正确对待自己, 那么你也是自己的地狱。。
自由选择
■ 人都有选择的自由, 但要改变自己的本质需要选择善、选择积极的目标, 只有这样的自由选择才是有意义的。
■ 若选择恶、选择消极则会堕入万劫不复之地。 ■ 无论何种选择都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
■ 人有自我选择和自我控制的自由,忧虑、恐惧使人通向存在,只有存在,才 谈得上自我选择的自由,它与光明和快乐相联系。。
■ 海德格尔认为,迄今为止的西方史上有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技术世界和艺 术世界。

浅析存在主义文学

浅析存在主义文学

浅析存在主义文学浅析存在主义文学北轩摘要:存在主义文学作为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对当时和以后的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萨特的存在主义文学为代表,具体分析存在主义文学的思想渊源,基本特征,以及对当时和后世世界文学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萨特存在主义文学思想渊源基本特征影响存在主义哲学是个复杂的体系,它的源流可追溯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尼采等人。

它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其中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转移到了法国,战后传入英美两国,对英美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存在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观念和心态的反映。

与存在主义哲学相辅相成的存在主义文学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在法国兴起的一种文学思潮,四十年代特别是战后发展到顶峰,风靡了法国和欧洲,影响迅速扩展到全世界。

存在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家有萨特、加缪和西蒙娜·德·波伏娃,其中以萨特的成就和影响最大。

萨特的存在主义文学主要以他的存在主义哲学为根基,通过自我的创作文学实践,提出了存在主义文学的美学文艺学体系。

他的文学创作包括小说和戏剧两个方面,其中喜剧的艺术成就尤其卓绝。

从思想渊源来说,存在主义文学都不是萨特首创,萨特不过是存在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它们的产生有自身历史文化机制。

具体而言,两次世界大战给西方世界带来巨大的物质损失,同时也给西方社会的人们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创伤。

二战中,法国被德国占领后,法国资产阶级陷入消沉颓废、悲观绝望之中。

他们发现科学救世的希望成为泡影,自已正处于一个非理性的时代,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

传统的思想体系已经瓦解,而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形成,人们将何去何从?这正是存在主义亟待解决的问题。

尼采宣布“上帝死了!”,但“上帝之死”却把人类推向了虚无主义。

而萨特宣称自己是无神论者,他认为存在主义是解决“上帝之死”给世界带来后果的手段。

萨特认为,既然上帝是不存在的,人就没有先于存在的本质,即存在先于本质。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流派·存在主义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流派·存在主义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流派·存在主义外国文艺美学要略·流派·存在主义文学上的存在主义是西方现代派文艺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兴起于法国,是以存在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的。

存在主义哲学萌芽于十九世纪上半叶,丹麦的基督教哲学家克尔凯郭尔首先提出了有关个人“存在”的哲学见解。

二十世纪初叶,德国哲学家胡塞尔、雅斯贝斯和海德格尔等人进一步改造、发展了克尔凯郭尔的理论,他们也被认为是存在主义哲学的正式创立者。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就学于胡塞尔的法国哲学家、作家让—保罗·萨特,在承袭、修正、加工以往的存在主义哲学理论的同时,形成了当代的存在主义哲学——无神论的存在主义。

萨特的无神论的存在主义,产生了世界性的巨大影响。

在他的《存在与虚无》和《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等著作中,明确提出了存在主义哲学的几点基本原则。

萨特主张“存在主义的第一原则”就是存在先于本质,也就是“自我”先于本质,“自我”决定自己的本质;其次是认为由于人的“主观性”的存在,必然导致相互伤害即“他人就是地狱”,声称“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人类世界是没有理性、没有规律的;存在主义的另一条原则是主张“自我选择”,即认为在社会意志面前,人丧失了“自我”和个人意志,而人应该通过“自由选择”来创造自己、确证“自我”的存在。

这些原则既体现着存在主义者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畸型现实与社会危机的深刻认识,同时也带有明显的悲观主义和唯我论的倾向。

存在主义哲学在文学、戏剧上有着直接的、突出的表现。

作品多以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为艺术内容的核心,因而存在主义文学在内容上一般都具有哲理性大于形象性,格调较低沉等特征。

但他们宣称要从人道主义出发去干预社会现实,要“为时代而写作”,要求文学有鲜明的倾向性,要鞭挞法西斯主义、帝国义的丑行与暴虐,斥责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反对压抑与扼杀人的自由、个性和尊严等等。

这些也都成了存在主义文艺作品的重要表现内容。

存在主义文学

存在主义文学

存在主义文学介绍存在主义文学是一种流派,它兴起于20世纪初,在欧洲文学界引发了一股浪潮。

存在主义文学以对人类存在本身的思考为中心,并通过作品反映出人类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和问题。

本文将深入探讨存在主义文学的定义、主要特点以及其中一些重要的代表作品。

定义存在主义文学是源于存在主义哲学的文学流派。

存在主义哲学强调个人存在的独特性和自由选择的重要性。

它认为人类是“在世界中存在”的个体,生活在一个没有确定的意义或价值的世界中。

在这个意义上,存在主义文学致力于探索人类的内心体验、个体觉醒,并对人类的自由意志、道德和存在的意义进行深刻的思考和呈现。

特点存在主义文学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人类存在的焦虑和困境存在主义文学通常以人类存在的焦虑和困境为主题。

作家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痛苦、迷茫和恐惧来表达这种存在感。

他们关注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的孤独、无助和缺乏意义的状态,探索生活的本质和人类自由意志的局限性。

2. 个体觉醒和自由意志的重要性存在主义文学强调个体觉醒和自由意志的重要性。

作家试图唤起读者对自己存在的意识,并鼓励他们思考生死、自由和道德等问题。

存在主义文学强调人类的选择和行动是自由的,个体可以通过自己的选择来决定自己的人生道路。

3. 内心体验和情感的表达存在主义文学关注个体的内心体验和情感的表达。

作家通过描绘角色的内心思想和情感来传达他们对存在的独特理解。

内心痛苦、孤独和欲望成为存在主义文学中常见的主题,作家试图通过情感的表达来连接读者,并引发共鸣。

4. 简约和现实主义的写作风格存在主义文学通常采用简约和现实主义的写作风格。

作家通过真实、具体的描写来展现人类存在的现实。

他们避免使用技巧性的修辞手法,力求直接传达人类存在的困境和问题。

代表作品存在主义文学涌现出许多重要的作品,以下是其中一些著名代表作品:•《存在与虚无》(Jean-Paul Sartre):这是一部哲学小说,通过一对情侣的故事,探讨了存在和自由意志的主题。

存在主义文学的名词解释有什么观点

存在主义文学的名词解释有什么观点

存在主义文学的名词解释|有什么观点存在主义文学的名词解释:存在主义文学是二十世纪流行于欧美的一种文艺思潮流派,它是存在主义哲学在文学上的反映。

存在主义作为一个文学流派,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主要表现在战后的法国文学中,从四十年代后期到五十年代,达到了高潮。

存在主义的旗帜也飘到了欧美乃至东方一些国家的文学界。

从20世纪60年代起,存在主义作家已经失势。

到了20世纪70年代,存在主义作为一支文学流派事实上已经不复存在。

存在主义文学的派别观点:存在主义思想家的观点并不完全相同,法国的存在主义基本上分成两大派别:一是以西蒙娜·魏尔和加布里埃尔·马赛尔为代表的__存在主义;二是以让·保罗·萨特、阿尔培·加缪、德·博瓦尔为代表的无神论的存在主义。

从文学的社会影响上说,萨特(1905-1980)和加缪(1913-1960)最为重要,他们都是法国的文学家。

尤其是萨特,他是存在主义理论的集大成者。

他的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人的前景》、《辩证理性批判》等,奠定了这种文学的理论基础。

存在主义者否定客观事物的独立存在,认为只有自我感觉到的存在才是真正的存在,而且这种真正的存在和客观现实永远是对立的,不可能统一的。

萨特宣称:“存在”即“自我”,“存在先于本质,换言之,必须以主观性为出发点。

”这就是说,客观事物的本质是由主观意识决定的。

存在主义认为,个人的价值高于一切,个人与社会是永远分离对立的。

人是被扔到世界上来的,客观事物和社会总是在与人作对,时时威胁着“自我”。

萨特在他的剧本《禁闭》中有一句存在主义的名言:“他人就是(我的)地狱。

”存在主义者把恐惧、孤独、失望、厌恶、被遗弃感等等,看成是人在世界上的基本感受。

在他们看来,人和其他动物的区别,在于动物不知道自己死亡的来临,无所谓对死亡的恐惧;而人能知道自己终究不免一死。

20世纪外国文学史课件:存在主义文学

20世纪外国文学史课件:存在主义文学

一、一生伴随荒谬命运的存在主义文学家
• 加缪的“荒诞”意识尽管不同于萨特的“虚无”观念,但他描写 人类担当、蔑视“荒诞”的主体精神无疑与萨特描写人类直面、 否弃“虚无”的主体精神有着共通的存在主义哲学意蕴。
• 这是一部中篇哲理小说,采用的是第一人称主人公安东尼·洛根 丁的不连贯的日记形式。主人公在周游了欧洲和东方各国后,在 一个小城市布维尔定居三年,收集、研究18世纪法国革命的一个 同时代人洛勒旁侯爵的历史资料,以便写出关于这个侯爵的传记。
❖小说没有连贯的情节,至也没有基本故事。
❖小说主人公的形象只是一连串极其平庸、乏味 的琐屑行为的任意组合。
❖ 第一,它是对西方理性主义形而上学决定论的反叛,标明了西方现代人 对现象层面的多元性、相对性的关注;
❖ 第二,它是对西方传统历史理性主义的超越,摒弃了西方人对历史合理 性、目的性的乐观主义信任,体现了西方现代人对生命存在个别性、偶 然性的看重;
❖ 第三,它是对西方人现实社会境遇的抗争,指出了人应该凭“自为”的 未充实性,挣脱以人云亦云为标志的“自在”惰性,从人生注定不幸的 孤独境遇,走向自觉追求孤独精神的自由选择。
四、图解哲学思想的戏剧
• 萨特的戏剧作为萨特文学的卓绝成果,尤其是萨特存在主义的哲 学图解和诗性表述。
❖ 戏剧《苍蝇》取材于古希腊神话故事。
古希腊神话故事讲述希腊联军首 领阿伽门农从特洛伊归来后,被其妻 子克吕泰墨斯特拉与情夫埃癸斯托斯 谋害,后来阿伽门农的儿子俄瑞斯忒 斯返回故乡,为自己的父亲复仇,杀 死了自己的母亲和其情夫埃癸斯托斯, 并在战神山法庭受审而得到了雅典娜 的决定性支持。
一、存在主义文学的哲学背景
• 现代西方占主导地位的人本主义哲学,都表现出一种追问人生意 义的价值论倾向。存在主义者更直接认为他们的哲学主要是一种 关于人的存在的本体论,这种本体论与伦理学密切相关,伦理学 就同时具有本体论的意义。

四、存在主义文学

四、存在主义文学




3、“自由选择”
上帝死了,人在世界上是自由的, 人的行动选择是自由的。人的选择既无 先天模式,亦无上帝指导,更不凭他人 判断,人是自己行动的唯一指令者。 人该为自己的选择和行动负责。

存在主义认为,个人的价值高于 一切,个人与社会是永远分离对立的。 人是被扔到世界上来的,客观事物和 社会总是在与人作对,时时威胁着 “自我”。
他认为,重要的不是你认为何者是、 何者非,而是你开始在意事情的是非对错。 相反,活在美感阶段的人则只注重一件事 是否有趣。
克尔凯戈尔从不认为道德阶段很圆满。 即使是一个敬业尽责的人,如果一直彻底地 过着这种生活,最后也会厌倦的。 许多人到了年长之后开始有这种厌倦的 感受,有些人就因此重新回到美感阶段的生 活方式。可是也有人进一步跃升到宗教阶段。


小说家戏剧家的主要任务是提供新 鲜多样的极限环境,让人物去超越自己 生存的环境,选择做什么样的人。因此, 人物的典型化退居次要地位。
克尔凯戈尔认为亚伯拉罕的行动的价值 在于他从理性跃进宗教性,信仰神的大能, 相信凡事可能,奇迹会出现(结果神在最后 关头遣天使阻止亚伯拉罕杀子)。 他认为,不通过理性的话,是不会有信 仰的。
二战后,存在主义在法国思想界 占居重要地位,一些作家通过文艺作 品进行宣传,扩大了存在主义影响。 存在主义思想家观点并不完全相
活在美感阶段的人,很容易有焦虑、 恐怖和空虚的感受。但果真这样,他就有 救了,可以跃升到更高阶段。如果你不采 取行动,就只是在即将跃升的边缘徘徊。 没有人能够帮你做这件事,这是你自 己的抉择。
B “道德阶段”
这个阶段的特色就是对生命抱持认真 的态度,并且始终一贯地做一些符合道德 的抉择,努力依循道德法则而生活。

从萨特到卡缪:存在主义文学的思想与风格分析

从萨特到卡缪:存在主义文学的思想与风格分析

从萨特到卡缪:存在主义文学的思想与风格分析概述存在主义是20世纪欧洲思想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它强调个体的自由、选择和责任。

存在主义文学即以这种思想为基础并表达出来的文学作品。

本文将对其中两位著名的存在主义作家——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和阿尔贝·卡缪(Albert Camus)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他们在思想和风格上的异同。

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思想•萨特坚信人类的存在先于本质,每个人都是自由意志选择自己的行为。

•他强调个体的责任和决定如何去生活,并认为人类将为自己道德选择承担全部责任。

•萨特提出"存在就是被意识所决定"这一观点,强调人类无法回避对自身行为和选择负责。

风格•萨特在他的小说、戏剧和哲学作品中注重写实主义风格,描绘了现实中充满困惑和自我迷失的人们。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细致入微的人物描写,以及对个体内心世界的深刻剖析。

•萨特的语言风格直接而生动,富有浓郁的哲理意味,同时也带有一定的激情和挑战性。

阿尔贝·卡缪(Albert Camus)思想•卡缪认为存在本身是荒谬无意义的,人类面对这种无意义时应该积极选择并承担责任。

•他强调个体对于社会规范和压力的抵抗,并主张通过反叛来实现自我的解放。

•卡缪提出"绝望即真诚"这一观点,认为追求真诚生活需要正视存在中可能遭遇到的绝望。

风格•卡缪的作品常以象征主义以及哲学小说形式呈现,表达了个体真实感受与宇宙间相互关系之间的冲突。

•他注重描绘人类孤独、迷茫和绝望等情感状态,在作品中营造了浓厚而沉重的氛围。

•卡缪用简洁而明快的语言,以及生动形象的描写方式使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作品所表达的思想。

异同点比较•萨特和卡缪都是存在主义文学中的重要代表,他们共同强调个体的自由、选择和责任。

•在思想上,萨特更强调自由意志和责任,而卡缪则更注重对无意义世界的反抗与追求真诚生活。

近代欧洲的文学艺术与文化思潮

近代欧洲的文学艺术与文化思潮

近代欧洲的文学艺术与文化思潮近代欧洲是一个多元化和充满创造力的时期,其中涌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学、艺术和文化思潮。

本文将探讨近代欧洲的文学艺术与文化思潮,并分析其对欧洲以及全球文化的影响。

一、浪漫主义风潮浪漫主义是近代欧洲文学艺术的一股重要思潮。

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浪漫主义以其强调个人情感、追求自由和对自然的崇拜而迅速兴起。

浪漫主义的文学作品多是富有热情、幻想和强烈情感的,如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家歌德的《浮士德》和英国诗人拜伦的《恰尔德·哈罗尔德的朝圣》。

浪漫主义的艺术作品也表现出对自然和幻想的热爱,如卢梭的自然主义画作和福楼拜的浪漫主义音乐。

浪漫主义对近代欧洲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鼓励个体表达情感和自由思想,挑战当时社会的束缚。

这种思潮推动了现代文学和艺术发展的进程,为后来的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

二、现实主义运动现实主义是19世纪中期欧洲文学艺术的显著特点。

现实主义强调对社会现实和人类生活的真实描绘,试图通过文学和艺术来表达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代表作品包括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和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

现实主义的兴起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真实和现实的追求。

它对后来的文学和艺术运动有着深远的影响,如自然主义和象征主义。

现实主义作品的揭示性和批判性特点引导了后来一系列文化和社会的变革。

三、印象主义的涌现印象主义是近代欧洲艺术领域的一股革命性思潮。

19世纪末,印象主义艺术家们开始以观察和再现光线、色彩和印象为目标,并放弃了传统的绘画技巧和主题。

代表艺术家包括莫奈、雷诺阿和达加等人。

印象主义的涌现标志着对艺术形式和传统规范的突破。

印象主义作品以鲜明的色彩和流畅的笔触展现了对现实的个人体验和情感反应。

这种革命性的风格对后来的现代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立体主义和表现主义。

四、存在主义的崛起存在主义是20世纪欧洲文化思潮的一部分。

存在主义强调个体存在和自由意志的重要性,揭示了人类存在的困境和无常性。

存在主义文学的名词解释_术语解释_代表作家

存在主义文学的名词解释_术语解释_代表作家

存在主义文学的名词解释_术语解释_代表作家存在主义文学的名词解释存在主义文学是二十世纪流行于欧美的一种文艺思潮流派,它是存在主义哲学在文学上的反映。

存在主义作为一个文学流派,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主要表现在战后的法国文学中,从四十年代后期到五十年代,达到了高潮。

存在主义文学是现代派文学中声势最大、风靡全球的一种文学潮流。

存在主义文学的术语解释存在主义原是来自丹麦神学家、哲学家克尔凯戈尔的一个哲学概念。

萨特于1938年发表的长篇小说《恶心》开了无神论存在主义文学的先河。

他于1943年发表的《存在与虚无》是存在主义的哲学纲领,1944年上演的戏剧《密室》加强了存在主义文学的影响。

萨特的《恶心》和加缪的《局外人》(1942年)是存在主义最经典的两部小说,它们描绘了一个令人厌恶的荒诞的世界,生活在其中的都是些忧虑的、彷徨无主的“多余人物”。

早期存在主义文学作品大都是表现荒诞世界中的生活的无意义的。

1946年萨特发表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论著,暗示了存在主义的新动向,作家不再单纯在荒诞的世界里书写无所事事,而是从绝望的世界中寻找希望。

萨特在战后的作品中体现了这种“新人道主义”精神,例如在《恭顺的妓女》(1947年)中,作者谴责了种族主义的罪恶行为,对被压迫被损害的黑人寄予深切的同情。

阿尔贝·加缪是存在主义文学的另一大将。

他并不承认自己是存在主义作家,但他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存在主义气息。

他的小说《局外人》和剧本《卡利古拉》(1945年)、《误会》(1944年)以及散文集《西叙福斯的神话》等,都揭露了荒诞世界里的荒诞人生:现实世界无非是一个一无可为的荒诞世界,人的存在也是如此,人所苦苦追求的生活意义都丧失了着落,人的存在还有何意义。

小说描写一个摆脱了资产阶级陈规陋习羁绊的女性,是存在主义文学中的新人物。

此外,雷蒙·盖兰、莫里斯·梅洛·蓬蒂、班雅曼·丰达纳等作家也深受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和作品的影响,他们的作品显示了存在主义的风格,是存在主义的边缘作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洲存在主义文学
从总体上看,存在主义文学在思想内容方面具有更多的反传统性,而在艺术方面则具有对传统的继承性。

有的作品同现实主义文学艺术存在着边缘的模糊性,因为任何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是不可截然分割的,这便决定了存在主义文学具有更多的“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古典”与“现代”相统一的特点。

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鲜明的哲理性。

存在主义文学是存在主义哲学的表现形式,而存在主义哲学又是存在主义文学的思想核心。

因此,鲜明的哲理性就成为存在主义文学的最大特点。

例如,萨特等人,既是存在主义哲学家,又是存在主义文学家,在其创作中,必然要以文学形式来宣传他们的哲学观点,更喜欢将其哲学观点融会于小说、戏剧之中,以阐释其哲学见解。

因此,存在主义的哲学观点,如“存在”即“自我”、“他人就是地狱”、“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等,都能在其创作中找到答案。

如《恶心》就是一部直接阐述其哲学思想的代表作。

《禁闭》这部哲理剧,则是集中而形象地表述了存在主义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思想,表明了世界的荒谬、丑恶,人生的痛苦。

《艾罗斯特拉特》则表达了个人要对选择后果负责任的存在主义思想。

其二,独特的真实性。

存在主义者认为,“存在先于本质”,文学应有“高度的真实性”。

这种真实,并非西方古典文学中那种重视“细节描写的真实”,又非马列主义文学理论强调的那种“整体的本质上的真实”,而是类乎自然主义的观念,要求作品中的人物与情节是生活中的真人真事,。

人物不要集中、概括、典型化,情节无需加工提炼,只求原原本本、朴实无华,不去粉饰与雕琢,集美丑于一身。

萨特的《死无葬身之地》就是这种“真实人物”的典范之作。

剧本《恭顺的妓女》(一译《可尊敬的妓女》)中的主人公丽瑟也是一个存在主义的“真实人物”。

作家笔下的人物,并非经过涂脂抹粉,修饰雕琢,但其性格鲜明,互不雷同,有血有肉,真实动人,这是存在主义“真实人物”的美学特征。

其三,所处环境的确实性。

存在主义者认为,人生在世是一种存在,而不具备本质;获得这个本质的方式就是“自由选择”,亦即不受任何道德原则的制约,完全由个人意志支配和决定的选择。

但是,存在主义的自由选择是有前提与条件的,离开“一定境遇”,便没有自由选择可言。

因此,这“一定境遇”在存在主义文学中即是“人物的处境”,即环境的确定性,这与古典文学中的典型环境不同,它既不表现时代特征和历史进程,又不为塑造典型人物服务,只是提供主观感受和自由选择的条件。

萨特的剧本《禁闭》和《苍蝇》就是这一特征的例证。

萨特是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20世纪世界思想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

在数十年多方面创造性的活动中,他完成了卷帙浩繁的哲学著作、政治评论和文学作品的创作。

他在政治上倾向进步与革命,属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的左翼;在哲学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在思想上,肯定人的价值,努力探索人在荒诞世界里的出路与归宿,主张人道主义思想。

萨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领袖。

萨特把他的剧作统称为“境遇剧”,也叫“情境剧”或“自由剧”。

是他为宣传存在主义哲学而创造的一
种风格独特的戏剧。

特点是十分注重在舞台上展现人物的特定性境遇,以及在这特定境遇中人物所进行的“自由选择”,尤其突出人物在选择时的困境和左右为难的心理状态,从而对人的存在做出存在主义的阐释。

总之,萨特各种文学创作的主题都是在于阐发的存在主义哲学理论,一是表现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存和精神状态;二是揭示世界的荒诞性,突出人与人之间的隔绝感,疏离感和恐慌感等;三是强调自由选择和“介入”生活,即人生活在荒诞的世界里,但有自由选择的权利,要积极行动起来,使自己成为一个掌握自己命运的自由人。

在不同的作品中,所表现的哲学思想各有侧重。

第二,直觉的真实性。

存在主义作家强调描写内心世界的“真实性”,强调把人心里最复杂最隐蔽的东西赤裸裸地再现于作品中,宣称他们表现的个人内心生活都具有高度真实性。

萨特就是如此。

当然他强调的真实与传统文学的真实不同,他更注重个人意识和非理性情绪的最自然流露。

《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其中对一个第二天即被枪决的人物心理的描绘,一方面写主人公思想上如何镇静,如何超脱,把生死置之度外;另一方面又写他生理上如何恐惧,大汗淋漓,小便失禁,人的意识难以控制自己的身体,“这个身体已经不再属于我了.它自己在流汗,在颤抖,使我无法辨认。

”当然以这种形式描绘出的真实是十分复杂的,它细腻深刻但也有局限性。

第三,寓意的象征性。

萨特的作品中富有哲理的深刻内涵往往采用象征寓意的手法加以表现。

有的作品标题就具有深刻的哲理意义,如《肮脏的手》、《墙》。

“墙”是什么?日常生活中它是一个用于隔离的有形实体,而在小说中它不仅仅具有这种一般的意义,还有特定的含义,它作为死的象征,生的障碍,被囚禁其中的人可以凭借自己的自由选择逾越它。

《禁闭》的标题也明显象征了一种敌对、孤独、疏离的人际关系的状况。

有的作品的情节和人物的设计有着深刻的象征寓意,如《墙》中伊比塔戏剧性的命运转折揭示了“世界是荒诞的”;《自由之路》中玛第厄成长为英雄的经历表现了自由选择的原则;《禁闭》中特定的地狱场景和3个人物之间纠缠不清的关系隐喻了西方社会人际关系的复杂可怖。

抽象的哲学观点经过具体形象化的处理,就具有了纯粹的哲学著作所不具有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
第四,环境的规定性。

萨特作品中的人物往往被置于特定环境中进行人生的自由选择;他们总是面临重大考验或遭遇生死攸关的极限处境,现实迫使他们做出最后的选择。

如《墙》中的伊比塔面临第二天被处决的考验,他选择了信口胡诌,却歪打正着地活了下来;《苍蝇》中的俄瑞斯忒斯面对犯罪和容忍犯罪的人们承担了杀母报父仇的责任,把城市拯救出来;《死无葬身之地》中的几位抵抗战士是在保护队长身份和被枪决的考验面前自由选择成了英雄;《恭顺的妓女》中的莉吉则在正义的愤怒、抗争和权利的威逼、利诱中摇摆。

这样的安排,从文学角度看使作品极具戏剧性,从哲学角度看又有效地诠释了存在主义关于存在先于本质及自由选择等重要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