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中京味特色语言
胡同文化语言四品
《胡同文化》语言艺术四品2010-05-15 18:57来源: 作者:网友评论0 条浏览次数47[摘要]著名作家汪曾祺的《胡同文化》被列为正宗的“京派散文”,其语言艺术历来为广大读者所称道,本文从四个方面对此进行了赏析。
[关键词]胡同文化语言艺术《胡同文化》是汪曾祺先生给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一篇以说明为主的序言。
与其说它是一篇序言,不如说它是一篇思情并茂的文化散文或文艺随笔更为合适。
作为“文化”的序言很容易摆出一副严肃的学术面孔,让人觉得不怎么亲切,不容易亲近。
但汪老的这篇序言,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千多字,给笔者的感觉犹如一杯不太浓,却能令人品尝再三、回味无穷的佳茗。
在平实的说明文字中,似乎飘忽着一缕情思,沉淀着某种哲理,令人不得不对其京味语言的运用之妙叹为观止。
一、融进描摹,让语言充满生气汪曾祺的语言,属于平中见奇的一类。
文章开篇,乍一看,似乎只是作者以敏锐而细致的观察,将北京胡同的诸多特性娓娓道来:建筑方位上的方正感,名字由来的市井味,胡同的小而多,离闹市区的近与远,与四合院的连成一体……可事实上,与胡同相关的方方面面、种种情景都被言说得绘声绘色,饶有兴味。
谈到胡同取名的来源如数家珍,一口气列出六种,每一个亲切的名字里似乎都隐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写胡同里那些熟悉的声音,剃头挑子的“唤头,磨剪子磨刀的惊闺”,算命盲人吹的短笛,似乎就响在耳旁……这还不算奇,毕竟胡同是物质的,死的;而胡同文化则是精神的,活的。
不着急,慢慢往下看。
进入对于胡同文化具体内涵介绍的主体部分,作家的文思愈加敏捷飞动,文字也随之生动活泼,京味渐浓。
什么“地根儿”、“挪窝儿”、“处街坊”、“合‘礼数’”、“随份子”、“道个喜或道个恼”、“‘杀’一盘”、“喝两‘个’”、“会鸟”“过学生”、“闹学生”,等等,正宗的京腔、京味所传达出那种跃然于纸上的胡同文化的种种表现形态,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浓厚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让你应接不睱,有身临其境之感,那种慰藉真是沁人心脾。
经典北京腔句子
经典北京腔句子
1. 哥们儿,你就是北京车多、路窄、堵塞的典型代表啊!
2. 看你这身装束,真是活脱脱一个老北京范儿。
3. 咱北京人就是爱吃炸酱面、烤鸭,这可是正宗的北京味儿。
4. 别说你是本地人,一听你的口音就知道你是个老北京儿了。
5. 你说我是东北人?咱京腔这明明就是标准的北京国音!
6. 在北京混,会开车会走路还得会跟人打招呼,这是规矩。
7. 俺是曙光西路的,你要想去望京,得绕个大圈才行。
8. 别涨价啊,俺可是一个地道的北京人,走亲戚才喊你的呢。
9. 喝这口碗茶,真是让人想念起老北京的胡同味儿。
10. 家里厢房的槽子房,不就是典型的北京特色嘛。
11. 外地来的小伙子,差距可不止一大厘米。
12. 北京的冬天,你要买的那个厚毛衣,那是蜀山区需要的吗?
13. 这个拐弯马路,你真是熟了才敢开车,新手得先练练儿啊。
14. 你要吃炸酱面,就得找个开门的合适点,不是每家都是一样的味道。
15. 别说北京话不纯正,我一个非本地人都说得比你地道。
16. 外地的来了北京,感受一下雾霾天,那个是真不好玩儿。
17. 你说我监督,我可是奉献精神,是保护历史文化啊。
18. 咱北京人不怕硬,万一我把你给瞪出北京城,可别怪我。
平实·鲜活·典雅——《胡同文化》语言特色简析
确 否 。 胡 同 的 取 名 .有 各 种 来 源 ” 朴 实 的 语 句 将 胡 同一 词 的 由来 解 说 得 明 明 白 白 还有 “ 胡 同 有 的很 宽 阔 ” . “ 有 些 胡 同 很
小” 等. 都是 用平实 的语 言将其
q ‘ 。 F
木 三 分 .显 示 着 作 者 沉 重 的 文 化 审视 “ 北京人 易 于满足 . 他们对 生 活 的 物 质要 求 不 高 。 有 窝头 , 就 知 足 了 。 大 腌 萝 卜, 就 不错 。 小酱 萝 卜. 那 还有什么说的。臭 豆腐滴几 滴香油 .可 以待姑奶 奶 虾米皮熬 白菜 . 嘿! ” 稍带嘲 讽 味 道 的 语 句 .叙 述 了饭 食 的 五个 层 级 . 将 北京人 易于 满足 。 对 生 活 的物 质 要 求 不 高 的 心 态 描 摹 得 活 灵 活 现 尤 其 一 个 “ 嘿” 字. 形 象 地 刻 画 出 北 京 市 民 享 受 虾 米 熬 白 菜 这 种 美 食 时 的无限 向往 、 无 限满足神 态 , 蕴 含 着 作 者 否 定 而 无奈 的 心 情 “ 北京人爱 瞧热 闹 . 但 是 不 爱 管 闲事 他 们 总 是 置 身 事 外 . 冷 眼旁观 ”短短几 句讽 刺之 语 .表 现 出对 北 京 人 “ 事 不 关 己” 态 度 的强 烈 不 满 “ 睡不着 。 别烦 躁 , 别起 急 , 眯着 。 北京人 . 真有你 的 ! ” 调 侃 的语 句 .将 北 京 人 面 对 任 何 事 情 都 能 从 容 应 对 的 状 态 刻 画 得 栩栩如生 . 令人佩服 。 3 . 描 绘情景 . 典 雅 华 美 “ 北 京 的胡 同在衰败 . 没 落 ” 为 了 让 读 者 对 此 有 一 个 清 晰 的 印 象 .作 者 运 用 描 绘 的 方 式. 将其 画面展 现在读者眼前 : “ 西 风 残 照 .衰 草 离 披 . 满 目荒 凉 , 毫无 生气 ” , 短短几 句 , 将 古 典 语 言 与 现 代 语 言 巧 妙 地 融 合 贯 通 .妙 语 连 珠 .典 雅 华 美 胡 同 的 衰 落 破 败 景 象 跃 然 纸 上 .作 者 无 限 伤 感 之 情 也 随 之 流 淌 出来 ( 作者单位 : 上 海 市 金 山 中学 )
《胡同文化》语言艺术四品-精选文档
《胡同文化》语言艺术四品《胡同文化》是汪曾祺先生给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一篇以说明为主的序言。
与其说它是一篇序言,不如说它是一篇思情并茂的文化散文或文艺随笔更为合适。
作为“文化”的序言很容易摆出一副严肃的学术面孔,让人觉得不怎么亲切,不容易亲近。
但汪老的这篇序言,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千多字,给笔者的感觉犹如一杯不太浓,却能令人品尝再三、回味无穷的佳茗。
在平实的说明文字中,似乎飘忽着一缕情思,沉淀着某种哲理,令人不得不对其京味语言的运用之妙叹为观止。
一、融进描摹,让语言充满生气汪曾祺的语言,属于平中见奇的一类。
文章开篇,乍一看,似乎只是作者以敏锐而细致的观察,将北京胡同的诸多特性娓娓道来:建筑方位上的方正感,名字由来的市井味,胡同的小而多,离闹市区的近与远,与四合院的连成一体……可事实上,与胡同相关的方方面面、种种情景都被言说得绘声绘色,饶有兴味。
谈到胡同取名的来源如数家珍,一口气列出六种,每一个亲切的名字里似乎都隐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写胡同里那些熟悉的声音,剃头挑子的“唤头,磨剪子磨刀的惊闺”,算命盲人吹的短笛,似乎就响在耳旁……这还不算奇,毕竟胡同是物质的,死的;而胡同文化则是精神的,活的。
不着急,慢慢往下看。
进入对于胡同文化具体内涵介绍的主体部分,作家的文思愈加敏捷飞动,文字也随之生动活泼,京味渐浓。
什么“地根儿”、“挪窝儿”、“处街坊”、“合‘礼数’”、“随份子”、“道个喜或道个恼”、“‘杀’一盘”、“喝两‘个’”、“会鸟”“过学生”、“闹学生”,等等,正宗的京腔、京味所传达出那种跃然于纸上的胡同文化的种种表现形态,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浓厚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让你应接不?L,有身临其境之感,那种慰藉真是沁人心脾。
又如,对于老北京易于满足的心态,作者没作间接旁述,而是直接摸拟老北京的语气声口:“有窝头就知足了。
大腌萝卜,就不错。
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
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
虾米皮熬白菜,嘿!”短短一段话,四十来字,竟然写出了生活水平的五个层次,通过北京人特有的风俗形式表达出丰富的胡同文化内涵,而且口吻逼肖。
《胡同文化》的语言风格浅析
《胡同文化》的语言风格浅析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
他主张文学作品的语言不只是载体,也是本体。
因而不论是小说创作还是散文写作,汪曾祺都极力追求实现语言本身的魅力。
在当代文坛上,他的作品也是以语言有特色著称的——“汪曾祺的语言很怪,拆开了每个字都是平平常常的话,放在一起就有味道了”,这是评论家说的;“我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这是他自己说的。
总之用“淡而有味”四个字,大致可以说明汪曾祺作品的语言风格。
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风格的品味总是最难的一部分,而“淡而有味”又是难中之难的部分。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汪曾祺“看似寻常最奇崛”的语言魅力呢,本文试以教材中的《胡同文化》为例,略作分析,与大家探讨。
一、平中见奇的叙述《胡同文化》开篇,似乎只是平平实实地将作者观察到胡同的诸多特性一一道来,如取向的方正,得名的来源广,数量的多,环境的静……语言平淡到了极点,就连用比喻,也是“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家常的不能再家常了!说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也似乎是老老实实地一一列举而已,然而且慢,这段果真只是简单平实的列举叙述吗?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
有的是计数的,如东单三条、东四十条。
有的原是皇家储存物件的地方,如皮库胡同、惜薪司胡同(存放柴炭的地方),有的是这条胡同里曾住过一个有名的人物,如无量大人胡同、石老娘(老娘是接生婆)胡同。
大雅寶胡同原名大哑巴胡同,大概胡同里曾住过一个哑巴。
王皮胡同是因为有一个姓王的皮匠。
王广福胡同原名王寡妇胡同。
有的是某种行业集中的地方。
手帕胡同大概是卖手帕的。
羊肉胡同当初想必是卖羊肉的,有的胡同是像其形状的。
高义伯胡同原名狗尾巴胡同。
小羊宜宾胡同原名羊尾巴胡同。
大概是因为这两条胡同的样子有点像羊尾巴、狗尾巴。
我们再细读这段,发现作者表明胡同取名来源时,一般是以两条胡同名为例,如“计数的”“皇家储存物件的地方”,可是到了“有名的人物”时,却一口气列出了五条胡同名,这难道不是一种“奇”处吗?教学中我把“大雅宝胡同原名大哑巴胡同,大概胡同里曾住过一个哑巴。
北京故事中的京味儿语言摘抄
《北京故事》是华裔女作家汤婷婷的代表作,是一部以第一人称叙述的纪实性作品。
这部作品以北京胡同里的普通人家为背景,通过一个家族的几代人,从清末一直讲述到现代,以小见大地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浓厚的京味儿语言。
这种语言融合了北京地区的方言、俚语和传统文化的元素,使得作品具有了独特的魅力。
以下是一些摘抄,可以帮助你更深入地了解京味儿语言的魅力。
1. “天棚、鱼缸、石榴花”,这是老北京人形容一个好院子的俗语。
在《北京故事》中,作者用了这句俗语来描述她家的院子,让读者感受到老北京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底蕴。
2. “一进胡同就能听到叫卖声,‘羊头,猪头,狗头……’”这是《北京故事》中描述老北京胡同的声音,生动地再现了当时北京的生活场景。
3. “这是我家老四的口音,我听他说话就听出来了。
”这句话展示了北京人对自己方言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体现了北京文化的独特性。
4. “他说得对,我就是觉得委屈。
”这句话展现了北京人直爽、率真的性格特点,同时也反映了北京人对于情感表达的重视。
5. “我家孩子在北京上学,老师说了,要讲普通话。
”这句话反映了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国际化城市的特点,也展示了北京人对普通话的重视。
6. “他说得没错,这叫作‘眼见为实’。
”这句话体现了北京人对于事实和证据的重视,同时也反映了北京人务实、理性的思维方式。
7. “你说得对,我得去找他谈谈。
”这句话展现了北京人善于沟通、解决问题的性格特点,同时也反映了北京人对于人际关系和社交网络的重视。
8. “你说得对,我得去找他谈谈。
”这句话体现了北京人善于沟通、解决问题的性格特点,同时也反映了北京人对于人际关系和社交网络的重视。
9. “这叫作‘大丈夫’。
”这句话体现了北京人对于传统美德的重视,同时也反映了北京人对于人生价值的追求。
10. “这叫作‘小器’。
”这句话体现了北京人对于人情世故的敏感和讲究,同时也反映了北京人对于家庭和社区的认同感。
汪曾祺《胡同文化》语言特色
汪曾祺《胡同文化》语言特色
汪曾祺是中国著名的作家、散文家,他的作品以对民间文化、生活细节的深刻观察和独特的表达方式而著称。
在他的散文集《胡同文化》中,体现了一些独特的语言特色:
民间口语色彩浓厚: 汪曾祺的语言风格常常带有浓郁的民间口语色彩,这使得他的作品更贴近生活、更具有亲切感。
生活细节描写: 他善于通过对生活中琐碎而真实的细节的描写,展现出胡同文化的独特魅力。
通过对人物、场景、物品等的具体描写,使读者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胡同的生活氛围。
幽默与讽刺: 汪曾祺在描写胡同文化时常常运用幽默和讽刺的手法,通过夸张、反讽等手法,既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又对社会现象进行了一些隐晦的批判。
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他在作品中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对老北京的回忆和怀念,对胡同文化的独特价值进行了深入的挖掘。
总体来说,汪曾祺的语言特色体现在他对生活的敏感观察、对细节的关注,以及在表达中融入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间文化元素。
2023最新-《胡同文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优秀5篇)
《胡同文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优秀5篇)1。
胡同文化这里是整理的《胡同文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优秀5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胡同文化篇一胡同文化———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序【教学目的】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体会作者对北方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
【教学难点】本课学习的难点是对全文中心意思的概括。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设想】概括要点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需要具备相当的分析、综合能力,还需要有一定的归纳、抽象能力。
它涉及文章的整体,也涉及局部。
概括的是内容,需要理解的含延及语言、结构等方面。
最终以把握作品写作意图为目的,并用恰当的语言予以表述。
本课中心意思的表现比较含蓄,内容要点不易概括,但各段落的意思比较清楚,可利用段落的关键语句或语句的共有含义,先概括段落的要点,然后梳理段落间的关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再概括全文要点。
从标题看,“胡同”是表象,“文化”是内涵,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发现“胡同”的特征,进而认识到它对“胡同居民”的影响。
最后,还要品咂作者对有着“胡同”色彩的心态的审视和批判,完成本文要点概括的思维步骤,并用尽可能精当的语言加以表述。
【资料引用】近几年(也就是二三年吧),散文忽然悄悄兴起。
散文有读者。
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在流行歌曲、通俗小说、电视连续剧泛滥的时候,也还有一些人愿意一个人坐下来,泡一杯茶,看两篇散文,这是为什么?原因可能是:一、生活颠簸,心情浮躁,人们需要一点安静,一点有较高文化味的休息;二、在粗俗文化的扰攘之中,想寻找一种比较精美的艺术享受。
这些年,把语言看成艺术,并从中得到愉快的人逐渐多起来,这是我们这个民族文化素养正在提高的可喜的征兆。
散文天地中有一现象值得玩味,即散文写得较多也较好的有两种人,一是女作家,二是老头子。
女作家的感情、感觉比较细,这是她们写散文的优势。
有人说散文是老人的文体,有一定道理。
老年人阅历较多,感慨深远。
平实鲜活典雅胡同文化语言特色简析
平实鲜活典雅胡同文化语言特色简析说起胡同文化,那可是老北京独特的一道风景线。
而反映胡同文化的语言,也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平实、鲜活、典雅便是其中显著的特色。
平实,是胡同文化语言的基础。
它就像胡同里的石板路,虽然看似普通,却坚实可靠。
这种平实的语言,没有过多的修饰和雕琢,却能清晰准确地传达信息。
比如在描述胡同里的日常生活时,“夏天,屋子里的热气和胡同里的热气,都能让人喘不过气来。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没有华丽的词汇,却让我们立刻感受到了夏天胡同里的闷热。
又如“窝头,大腌萝卜,就不错。
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
”用最朴素的词语,展现了胡同居民简单的饮食。
这种平实的语言,就像是邻里之间的闲聊,让人感到亲切自然,没有距离感。
鲜活,则是胡同文化语言的灵魂。
它让胡同里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仿佛活灵活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比如“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
北京人,真有你的!”这一句,通过生动的表述,把北京人的那种淡定和随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再如“有窝头,就知足了。
大腌萝卜,就不错。
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
”这看似简单的话语,却把北京人对生活的那种容易满足、随遇而安的心态表现得极为鲜活。
胡同文化中的语言,总是能够捕捉到生活中那些细微而又充满趣味的瞬间,用充满活力的词语将其描绘出来,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胡同之中,亲身感受着那里的生活气息。
典雅,是胡同文化语言的点睛之笔。
它在平实鲜活的基础上,为语言增添了一份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
“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这样的表述,充满了古典诗词的韵味,让人感受到了胡同在历史变迁中的沧桑之感。
还有“虾米皮熬白菜,嘿!”一个“嘿”字,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一种独特的韵味,仿佛是在品味一道精致的菜肴,让人感受到了语言的雅致。
这种典雅的语言,不是刻意为之,而是自然而然地从胡同文化的深厚底蕴中流露出来,使得胡同文化在平凡中透着不凡。
胡同文化的语言之所以能够兼具平实、鲜活、典雅这三大特色,与北京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以及胡同居民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
〖2021年整理〗《胡同文化》语言品味
《胡同文化》语言品味1、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旧了,“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旧房檩,断砖墙。
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
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
但是他们舍不得“挪窝儿”,——“破家值万贯”。
2、“破家值万贯”,作者是肯定北京人的安土重迁,还是希望他们改变观念?我们仔细评味,一个“他们”,表明作者是站在局外人的角度。
却又特地引用“挪窝儿”、“破家值万贯”等老北京的日常口语,目的是什么?如果联想《胡同之没》摄影集里的那张前面是写着“拆”字的老胡同破房子,后面是崭新的拔地而起的高楼的照片,我们就可以明白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引用北京人自己讲的日常口头语来调侃那些“安土重迁”不愿意搬家的人。
所以,这里的言外之意是:这样随时有倒塌的危险的破旧房子,老北京,你们还恋着不走干什么哪?3、2、有窝头,就知足了。
大腌罗卜,就不错。
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
虾米皮熬白菜,嘿!4、这段话里,表层意义是描写了北京人吃虾米皮熬白菜时那种极易满足的表情,说明北京人易于满足,对生活要求不高。
但是,本文写于1993年6月,改革开放已经十多年了,满足于这样的生活水平显然是落后了,我们就可以体会到这些语句中局外人调侃的味道:自己物质要求不高,可以理解、原谅,但大家看看,臭豆腐滴几滴香油,竟然可以待姑奶奶这样的贵客了!面对虾米皮熬白菜如此蹩足的菜肴,竟然发出“嘿”的赞叹之声。
都90年代了,商品经济时代了,广东等沿海地区已经公开提倡高消费、讲究享受了,如果仍旧满足于这样的生活享受就未免太低了一点儿了!联系写作的具体时代背景,我们就可以体会到,作者这样写其实是对这种现象的嘲笑。
其言外之意是:在今天这样的形势下,易于满足的思想已经落后了,知足常乐的观念也不合时代了。
那么,为什么这么含蓄,只用调侃的语调来嘲笑?因为作者虽是江苏高邮人,但已经在北京生活了大半辈子了,算得上是半个老北京了,对长期相处的老北京们的心情是理解的;而且,诸如随遇而安、安土重迁、知足常乐、安分守己这些心态和观念,在过去,是提倡的好传统,如果用严厉的语言一本正经地批判,可能会令有些人一时接受不了而产生反感。
中职语文(语文版)上册(基础模块)第5课《胡同文化》word说课稿
《胡同文化》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汪曾祺的《胡同文化》(板书)。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重难点、教学目标、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八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我校使用的教材是由语文出版社出版统编的基础模块,主要分为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文学作品欣赏、写作训练和口语交际等五个部分的教学内容。
教材以促进人全面发展为宗旨,突出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结合的特点,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实用性和发展性功能。
但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几点不足。
首先是教材编排上,本教材将现代文、文言文分别编排在不同的单元,这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
例如本册第六文言文单元,包括《鸿门宴》、《陈情表》、《谏太宗十思疏》等课文,我们的学生基础薄弱,对文言文知之甚少,让他们在两三个星期内一直学《陈情表》这样艰涩的文言文,就很容易对学习,甚至对语文这门课程产生厌烦情绪。
另外,我认为教材在必学课文、必选课文和自选课文的选择、安排上也欠妥当。
以第四小说单元为例,必学课文有《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群英会蒋干中计》。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它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艺术的最高水平,我们学生应该也必须了解一下这部经典著作,《红楼梦》是部巨著,即使是放在课文里的这篇节选内容都非常丰富,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我曾经用了八节课时间来讲解这篇课文,但是学生反应普遍不高,我认为像这样的课文完全可以放在必选课文中去,教师可以加以提示,让学生自己课后去查阅资料,这更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名著的了解,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但课文不应该只选古代名著,现代的特别是当代的名著应该选些,一方面,这样的课文简单易懂,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掌握小说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另一方面,这样的作品更贴近他们的生活,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从而达到中职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
语文《胡同文化》说课稿
阅读的速度,同时找关键词、句,概括出要点,提取精要。 2、朗读法:语言要通过反复诵读才能品出其中的韵味,让学生读
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它的妙处。 3、比较法:结合有关语句,进行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欣赏京味的
语言。 4、讨论法:所有教学重点难点均通过讨论解决。讨论不仅培养学
生的自主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5、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6、探究性学习。采取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相结合。 课时安排:1 课时 三、说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预习:自读课文,思考以下内容: (1)汪曾祺其人其文。 (2)北京的胡同有什么特点?? (3)什么是胡同文化,其内涵是什么? (4)作者对胡同有着怎么样的感情? (二)导入:
第7页 共18页
1、播放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提问:“这首歌有什么特征?” 学生有各种各样的回答,我抓住“京味”、“京派文化”等加以 点拨。然后让学生找出歌词中哪些词句体现。学生会说出“冰糖葫芦”、 “窝头咸菜”、“杏仁豆腐”等,最后我做总结,这首歌京味十足, 充分体现出北京人的生活特点,体现了一种北京文化。今天我们来学 习北京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胡同文化,并板出课题。 2、展示多媒体图片——北京胡同和老北京街景, (三)明确教学目标〔略〕 (四)理清思路、研读课文 1、提问预习问题,指导学生用跳读方法,抓关键词句,培养学生 概括归纳的能力。 (1)汪曾祺其人其文。学生回答与教师介绍结合。 (2)北京的胡同有什么特点? ——方正、安静、封闭 关键要让学生找到依据,教师用几句领起句让学生找出相关句子, 反复品读,如“北京的胡同真奇啊;北京的胡同真多啊;北京的胡同 真静啊”等。
第1页 共18页
程中应该着力于引导学生概括出文章的要点,提取精要。京味的语言 是文章的一大特色,也是本学期唯一的一篇,所以应该好好的让学生 品读、欣赏,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觉。这也正好体现了新大纲中要 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 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确 立如下的三个教学目标:
《四世同堂》中地“京味”语言艺术分析报告(1)
齐齐哈尔大学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四世同堂》中的“京味〞语言艺术分析学院: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111班学生某某:陈晓艳指导教师:陈宁来成绩:2015年5月8日目录《四世同堂》中的“京味〞语言艺术分析摘要《四世同堂》是老舍创作的一部长达百万字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分别是《惶惑》、《偷生》、《饥荒》,透过这部小说,表现了抗战时期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生活。
该书以北平一不起眼的小羊圈胡同为背景,通过复杂的人物纠葛,矛盾丛生,生动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普通市民的形象。
以祁家为主,钱家、冠家以与其他居民为辅,讲述了普通市民对抗与顺从的选择,国家与个人的选择,种种困难的选择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市民在动乱的时代背景下的困难曲折的生活道路。
关键词:老舍、《四世同堂》、、“京味语言〞、人文内涵引言老舍小说最独特的艺术风格是其小说散发出的浓郁的“京味〞,其“京味〞语言的运用将的景物、市民市井生活与社会文化心理结构描述的独具魅力。
本文仅就《四世同堂》长篇巨著,浅析老舍语言艺术特色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大亮点——“京味〞语言的运用与其文化内涵。
一、地道的口语〔一〕、“儿化音〞“儿化音〞是指在汉语普通话中有许多词汇的字音韵母因卷舌动作而发生音变现象,儿化了的韵母就叫“儿化韵〞,其标志是在韵母后面加上r。
在普通话中,儿化具有区别词义、区分词性的功能,如“顶〞作动词,“顶儿〞作名词;“一点〞是名词指时间,“一点儿〞作量词,是“少量、少许〞的意思。
还有一类儿化是表示喜爱、亲切的感情色彩。
如:脸蛋儿、花儿、小孩儿、电影儿。
表示少、小、轻等状态和性质,也常常用到儿化。
如:米粒儿、门缝儿、蛋黄儿。
在实际的儿化韵认读中,儿化音与其前面的音节是连在一起发音的,不宜分解开来读〔即不可把后面的“儿〞字单独、清晰地读出〕。
但在诗歌散文等抒情类文体中,有时为了押韵的需要,可单独发儿化韵的音,如“树叶儿,月牙儿〞。
在《四世同堂》中,老舍将“儿化音〞运用到文章中,加强了人物语言的生动性、幽默性,增添了小说的“京味〞。
京味儿语言的句子
京味儿语言的句子
嘿,您知道啥是京味儿语言不?那可太有意思啦!就好比说“吃了
嘛您呐”,这就是一句特典型的京味儿话。
您想想啊,要是大早上在胡
同口,有人这么跟您来一句,是不是感觉特亲切,特有人情味儿?
“得嘞”,这俩字儿也常能听到。
就像您朋友找您帮忙,您说一句“得嘞”,那感觉多爽快呀!这就跟那英文里的“OK”似的,但可比“OK”有
味道多啦。
再来说说“倍儿”这个字儿,“这东西倍儿棒”“倍儿好吃”,一说出来,那种夸赞的劲儿就上来了,显得特别生动。
咱举个例子啊,您和朋友去吃老北京炸酱面,那面一端上来,您尝
了一口,就喊一嗓子“嘿,这面倍儿香啊”,您朋友肯定也得跟着点头,这氛围一下子就起来了,对不?
还有“敢情”,“敢情好啊”“敢情这么回事儿啊”,这里头包含的情绪
可丰富了呢。
京味儿语言就像咱老北京的胡同一样,弯弯曲曲的但充满了趣味。
它不是那种正儿八经的官方语言,而是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说出来的,带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您瞧,走在老北京的大街上,听着周围人说着这些京味儿十足的句子,是不是感觉特别有意思?就像一首独特的交响曲,奏响在这座古
老又充满活力的城市里。
我觉得京味儿语言就是北京的一张名片,它独特、有趣、充满魅力,让人一听到就知道,嘿,这是北京!它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生动、有趣,也让北京这座城市更加鲜活、有个性。
京腔京调京味十足
京腔京调京味十足“大胡同三千六,小胡同如牛毛。
”走过北京那宽宽窄窄的胡同,就像穿越了几千年沧桑悠久的历史。
汪曾祺在介绍北京的胡同文化时,用独具特色京味十足的北京话给我们展开了一幅古旧斑斓的老北京生活百态图。
在表现胡同封闭的文化时,如第六段写北京人“安土重迁”,不愿轻易“挪窝儿”,“旧房檩,断砖墙。
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
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
但是他们舍不得‘挪窝儿’,……‘破家值万贯’。
”胡同真实的生活、胡同特有的语言,使极富京味的胡同一下子“活”了起来。
在看似客观随意的叙写之中,作者的态度也含蓄地表现了出来:住在这样随时可能倒塌的房子里,你干吗呢?北京人?文化离不开人,人的表现离不开语言。
同样,表现北京人易于满足也离不开京味十足的北京话。
如在第八段里,写北京人易于满足,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
大腌萝卜,就不错。
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
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
虾米皮熬白菜,嘿!”这几句话非常形象地刻画了居住在胡同里的北京人的心态,真是入木三分!这段话里,最精彩的就是“嘿”,它声情并茂地表现出了作者对易于满足心态的调侃。
在表现胡同文化的精义“忍”时,引用老舍这位用北京话写作的大师作品中人物的语言作了诠释。
一句“我当一辈子顺民”让许多人回到了人人身着长袍马褂的旧北京。
文中还列举了他的小说中一段人物对话和楼里的小伙子打了开电梯的小姑娘后人们的反应,原汗原味的京味对白,让人身临其境。
这里作者忍不住站出来写道:“‘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睡不着,别烦燥,别起急,眯着。
北京人,真有你的!”言有尽而意无穷。
生动的口语,把北京人用儒道互补精神对待事物,凡事不必太认真、不必太放在心上的心理揭示得活灵活现,褒贬之意见于言外。
极富表现力的京腔京调,让我们看到了原汁原味的北京胡同文化。
同时大量口语的运用并没有让文章流于平淡,呈现给大家的却是亲切朴素的胡同素描。
带有京味的句子
带有京味的句子1. 哟,咱老北京人儿啊,就好那口儿豆汁儿,那味儿就跟胡同里的烟火气似的,直往人心里钻。
就好比我那老街坊李大爷,每天早上不喝一碗豆汁儿,就跟丢了魂儿似的,嘴里直嘟囔:“这一天没豆汁儿,浑身不得劲儿。
”2. 嘿,您瞅这北京的四合院儿,那就是咱老北京的魂儿。
一进那院儿,就跟掉进了老时光里似的。
我有个发小儿,从小在四合院儿长大,他老说:“咱这四合院儿啊,就像一个大磁石,不管走多远,都想被它吸回来。
”这院儿里的一砖一瓦都透着京味儿,藏着故事呢。
3. 哎呀,老北京的炸酱面可是一绝啊。
那肉酱往面上一拌,就跟给面条穿上了一件香喷喷的衣裳。
我跟您说,我去外地出差,吃啥都想咱北京的炸酱面。
我就跟同行的朋友说:“这外地的面啊,再花哨也比不上咱老北京的炸酱面实在,那味儿,才是家的味儿。
”4. 哟呵,北京的大栅栏儿啊,那可是热闹得没边儿了。
人来人往的,就像一锅煮开了的粥。
我记得我第一次带外地朋友去,他眼睛都看花了,一个劲儿地说:“这地儿咋这么有劲儿呢,跟个百宝盒似的,啥好玩意儿都有。
”那大栅栏儿里的吆喝声,就跟交响乐似的,满满的都是京味儿。
5. 嘿,老北京人儿说话可有意思了。
一张嘴就是那股子京腔儿,就像唱戏似的,抑扬顿挫的。
我那同事小王,是个老北京,有一回跟客户谈事儿,他那一口京腔儿就把客户给逗乐了。
客户说:“您这说话就跟听评书似的,真带劲儿。
”这京腔儿啊,就是北京人的一张名片。
6. 哎呦喂,北京的冬天啊,冷是冷,但那感觉就像吃冰糖葫芦似的,又冷又甜。
我和我哥们儿冬天的时候就爱去后海滑冰,冻得脸通红,他还打趣说:“这冷劲儿就跟那二锅头似的,冲得很,可又让人上瘾。
”那北京的冬天,到处都是京味儿的故事。
7. 哟,您知道北京的天桥儿不?那以前可是个藏龙卧虎的地儿啊。
说书的、唱戏的、耍杂技的,啥都有。
就像一个大舞台,各路神仙都在上面表演。
我爷爷就老跟我讲天桥儿的事儿,他说:“那时候的天桥儿啊,就像一颗闪闪发光的星星,把老北京的娱乐生活都照亮了。
胡同文化佳句
胡同文化佳句胡同,是中国传统城市的标志性建筑。
它不仅是居住的地方,更是文化的载体。
在胡同里,有许多流传至今的佳句,记录着胡同居民的智慧和生活态度。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起探索胡同文化中的佳句,感受胡同文化的魅力。
1. 胡同是一条河,巷口是河口,巷尾是源头。
这句话是李敖先生在《胡同里的古老人》一文中提到的。
它形象地比喻了胡同的形态和胡同居民的生活状态。
胡同就像一条河流,流淌着居民的生活,而巷口就像河口一样,承接着外面的世界,巷尾则是源头,代表着居民的生活起点。
这句话也表达了胡同居民的生活态度,他们虽然生活在狭小的胡同里,但却有着自己的世界和生活方式,对外界的影响不大,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2. 一条胡同,一座城市。
这句话出自清代文学家纳兰性德的《胡同》,它表达了胡同的重要性和胡同居民的自豪感。
胡同虽然狭小,但却是城市的组成部分,承载着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胡同居民也因此感到自豪,认为自己生活在城市的核心地带,享受着城市的繁华。
3. 胡同里的人,像一颗颗石头,磨合出了胡同的美丽。
这句话出自北京市委原书记陈希同的讲话,它形象地比喻了胡同居民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胡同的美丽。
胡同里的人像石头一样,经过时间的磨合和摩擦,逐渐形成了一种和谐的相处方式,这种相处方式也体现在了胡同的建筑和环境中。
胡同的美丽不仅来自于建筑的风格和布局,更来自于胡同居民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文化传承。
4. 胡同里,没有陌生人,只有朋友和熟人。
这句话表达了胡同居民之间的亲密关系和胡同文化的特点。
在胡同里,人们相互熟悉,彼此之间没有陌生感,互相帮助、关心和支持。
这种亲密关系也是胡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着胡同居民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
5. 胡同里的夜晚,是一种安静的美。
这句话出自作家李昂的《胡同夜话》,它形象地描绘了胡同夜晚的美丽。
在胡同里,夜晚是一种安静的美,没有车辆的喧闹和商业的繁忙,只有居民们的欢声笑语和灯火通明的胡同。
这种安静的美也代表着胡同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他们追求的是一种简单而有质感的生活。
京腔京调京味十足——《胡同文化》的语言赏析
京腔京调京味十足——《胡同文化》的语言赏析
高新延
【期刊名称】《阅读与鉴赏(下旬刊)》
【年(卷),期】2010(000)006
【摘要】@@ "大胡同三千六,小胡同如牛毛."走过北京那宽宽窄窄的胡同,就像穿越了几千年沧桑悠久的历史.汪曾祺在介绍北京的胡同文化时,用独具特色京味十足的北京话给我们展开了一幅古旧斑斓的老北京生活百态图.
【总页数】1页(P45)
【作者】高新延
【作者单位】河北省鹿泉市实验初级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京腔京味 [J],
2.京腔京味 [J],
3.京腔京味 [J],
4.京腔京味 [J],
5.品京腔文字,悟京城文化——汪曾祺《胡同文化》一文赏析 [J], 王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同文化中京味特色语言
胡同文化中的京味特色语言是北京方言的代表,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儿话音”:北京方言中的“儿”音十分明显,即在普通话中没有儿化的音节,在北京方言中会儿化。
比如,“看见你”会发音成“看见儿你”。
2. 双声母:北京方言中存在着双声母的音节,即一个音节中同时包含两个辅音,如“炮子”、“切糕”等。
3. “儿韵”:在北京方言中,有很多韵母以“儿”结尾,比如“好儿”、“坏儿”、“大爷儿”等。
4. 特有词汇:北京方言中有很多特有的词汇,如“捏饼”、“拌皮儿”、“炒肝儿”等。
5. 特别的语法结构:在北京方言中,有一些特别的语法结构,如“锅炉房里开会”表示“他们在讨论悄悄话”。
这些特色语言都是胡同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北京文化独树一帜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