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备考资料精编_诗歌练习题

合集下载

高考备考资料精编_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诗歌鉴赏专题练习

高考备考资料精编_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诗歌鉴赏专题练习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古文诗歌阅读0206 184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①杜审言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②,晴光转绿苹③。

忽闻歌古调④,归思欲沾襟。

【注】①晋陵:即今江苏常州。

②黄鸟:即黄莺。

③绿苹:指水中浮萍。

④古调:在这里指陆丞作的《早春游望》。

(1)结合诗句,简要说说早春“物候新”的表现。

答:(2)诗歌抒发了什么感情?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答案(1)海上朝霞灿烂,江边梅开柳绿,天气和暖,黄莺欢鸣,阳光明媚,浮萍泛绿。

(2)归思(思念家乡的感情)。

二、三两联借景抒情,最后一联直抒胸臆。

2(07西安市高三第一次质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明君①词[南朝·陈]陈昭跨鞍今永诀,垂泪别亲宾。

汉地行将远,胡关逐望新。

交河②拥塞③雾,陇日暗沙尘。

唯有孤明月,犹能远送人。

【注】①明君:即王昭君,为避晋文帝司马昭讳,改称明君。

②交河:古城名,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北;陇:即甘肃六盘山南段。

交河、陇均泛指塞外边城荒僻遥远之地。

③塞:边塞。

(1)简要说明这首诗的线索。

答:(2)请结合全诗内容,赏析第五、六句中“拥”和“暗”两字的内涵及作用。

答:答案(1)这首诗以王昭君在时空中的移动为线索。

时间上由早晨到夜晚,空间上由汉地到胡地。

(2)“拥”描绘出边城塞外早晨浓雾凝聚缭绕的样子,“暗”写出了边塞沙漠中夕照昏黄的情景。

两字还象征了王昭君前往异地时孤苦悲伤的心情。

抒发了对王昭君出塞的悲悯与怜惜之情。

3(07皖南八校高三第二次联考)阅读杨万里的《晓行望云山》,按要求答题。

晓行望云山杨万里霁天欲晓未明间,满目奇峰总可观。

却有一峰突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

(1)全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答:(2)杨万里的诗的最大特点是:诗人用自己的感官去观察世界,用活泼的语言把亲身的感受生动而巧妙地表现出来。

请分析一下这首诗的妙处。

答:答案(1)写天刚晴,拂晓赶路远望云山奇峰的情景。

备战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附答案解析

备战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附答案解析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东西船行(宋)李浩东船得风帆席高,千里瞬息轻鸿毛西船见笑苦迟钝,汘流襻折百张篙明日风翻波浪异,西笑东船却如此。

东西相笑无已时,我但行藏①任天理【注】①《论语》载:“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行藏”一词,后来指行迹、出处。

(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诗歌首联写东船因为遇到顺风,扬帆前进,瞬息千里,舟行轻快,仿佛风送鸿毛。

B. 颔联写西船的篙师一边讥笑东船一边辛苦撑船,汗流浃背,甚至折断了许多船篙。

C. 诗歌颈联写第二天风向转变,波涛流势也随之変化,西船因处于顺境又讥笑东船。

D. 这首宋诗主要运用对比方法,语言平白如话,通俗易懂,质朴无华却引人深思。

(2)这首宋诗蕴含哲理,启迪人生,请分析其带给人的哲理启迪。

【答案】(1)B(2)①人生不会总是处于顺境或者逆境。

处顺境不可自骄,处逆境不必自馁。

②遇到顺境,洋洋自得讥笑他人,一旦困境来临,其下场比平时处于逆境者更惨。

③操纵的主动权应在自己手中,无论处境顺利与否,顺其自然,便能怡然自适。

【解析】【分析】(1)B项,“颔联写西船的篙师一边讥笑东船一边辛苦撑船”分析错误,颔联“西船见笑苦迟钝,汘流襻折百张篙”意为“却笑那西去的船夫,汗流如雨,不知撑折了多少竹篙”,联系首联“东船得风帆席高”,即“东行的船遇到顺风,帆席高挂”,上下对比理解,答案应是东行的船只笑那西去的船。

故选B。

(2)首联“东船得风帆席高,千里瞬息轻鸿毛”表现出遇到顺风,扬帆前进,瞬息千里,舟行轻快的状态;颔联“西船见笑苦迟钝,汘流襻折百张篙”,展现出逆风行使的船只,艰难而上,辛苦撑船,汗流浃背,甚至折断了许多船篙。

顺风,逆风好比人生的顺境与逆境。

颈联“明日风翻波浪异,西笑东船却如此。

”第二天风向转变,波涛流势也随之変化,西船因处于顺境又讥笑东船。

这就好比人生的境遇,否极泰来,没有永远的一帆风顺,也无永远的坎坷迷茫,重要的是不管处于人生何种境地都要“我但行藏任天理”,保持怡然自适的姿态,不要嘲笑他人遭遇。

高考语文(全国卷)复习:现代诗歌阅读专项练习(15份)

高考语文(全国卷)复习:现代诗歌阅读专项练习(15份)

高考语文(全国卷)复习:现代诗歌阅读专
项练习(15份)
引言
本文档提供了15份现代诗歌阅读专项练,旨在帮助高考语文考生复现代诗歌相关知识。

每份练中包含了一首现代诗歌及相关问题,供考生练阅读和理解现代诗歌的能力。

练题目
1. 第一份练:《春天的足迹》
2. 第二份练:《追忆》
3. 第三份练:《海的了解》
4. 第四份练:《岁月如歌》
5. 第五份练:《在枫远处》
6. 第六份练:《夜色中的思念》
7. 第七份练:《晨钟》
8. 第八份练:《太阳和我》
9. 第九份练:《风雨中的坚持》
10. 第十份练:《秋天的眼睛》
11. 第十一份练:《雪的诗篇》
12. 第十二份练:《平凡的世界》
13. 第十三份练:《我和蓝天》
14. 第十四份练:《童年的足迹》
15. 第十五份练:《梦的足迹》
练形式
每份练中,考生将阅读一首现代诗歌,并回答相关问题。

问题涉及诗歌的主题、意象、表达手法等方面,旨在帮助考生加深对现代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使用说明
考生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练:
1. 选择一份练题目。

2. 仔细阅读题目中的现代诗歌。

3. 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象。

4. 思考诗歌中的表达手法和语言技巧。

5. 回答练题目中的问题。

6. 检查答案,并进行复和总结。

总结
这份文档提供了15份现代诗歌阅读专项练,可帮助高考语文考生复现代诗歌相关知识。

通过练阅读和分析现代诗歌,考生能够提升自己的语文能力和解题技巧,为高考做好准备。

祝愿各位考生取得优异的成绩!。

(答案)诗歌客观题训练(2023高三复习资料)docx

(答案)诗歌客观题训练(2023高三复习资料)docx

诗歌客观题训练答案一、酬和赠答诗1. 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思想内容、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B.第三句是说诗人曾经听说湓水萦绕像衣带,是对此地景物的描绘,并未有表现朋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此项对用典解释有误。

故选B。

2.BD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诗中的“久阔”的意思是分别太久,不是“久别重逢”。

D.“情感表达委婉而含蓄”错误,诗歌的主体风格是直抒胸臆。

故选BD。

3.D “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本诗集中体现了这些特点”错误。

此诗首联直抒胸臆,诗人奔波南北,韶华逝去,身心俱疲,不想再为国征战攻伐;一个“愁”字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愁和国事之忧。

颔联写景,以夸张之手法写天地的阔大深沉,并为进一步抒怀作铺垫;“蟠”“入”二字化静为动,颇见功底。

颈联情景合一,“心共远”表明自己心志高远,意欲九天“步月”却形单影只,可见诗人虽觉高处不文胜寒却依然积极入世。

尾联运用张翰“莼鲈之思”的典故表达了思乡之情,但是作者在“秋风起”时,“慷慨”“悲歌”却“不为鲈”,表达了心忧国事的情感。

本诗并未体现“长于说理”这一特点。

4.D “把眼前所见和今后所思承接起来”错误。

诗歌前六句所写之景都是作者想象柳恽旅途中的景象与经历,是虚写,不是“眼前所见”。

二、即事(景)抒怀诗1.C. “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错误,由颔联“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可知,作者认为无论是出仕朝廷,为官一方,还是成为平民百姓,躬耕陇亩,都要事国以忠,事亲以孝,并没有在两种方式中做出比较选择。

故选C。

2.A “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错。

此句意思是处处是春色,人们还要到南山去寻觅。

“苦”,形容执著地追求,表达出了人们这种寻觅春色的执着。

不是说词人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故选A。

3.C 诗人的心情并未发生改变。

全诗表现出的都是诗人恬淡平静的心情。

4.D三.送别怀人诗1.B“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错,结合“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分析,只是说即将去的那里的风景一直为世人所传颂,友人到了一定会很喜欢,没有选项中意思。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诗歌基本常识(含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诗歌基本常识(含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诗歌基本常识(含答案)诗歌专题训练----诗歌基本常识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听泉》二首〔明〕袁中道其一一月在寒松,两山如昼朗。

欣然起成行,树影写石上。

独立巉岩间,侧耳听泉响。

远听语犹微,近听涛渐长。

忽然发大声,天地皆萧爽。

清韵入肺肝,濯我十年想。

其二山白鸟忽鸣,石冷霜欲结。

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

月色入水滑,水纹带月洁。

疾流与石争,山川为震裂。

安得一生听,长使耳根悦。

1.从体裁上看,这两首作品属于()A.律诗B.绝句C.乐府D.古诗2.以下关于语言风格的评价对两首诗歌都适合的一项是()A.清新自然B.古朴典雅C.含蓄深沉D.质朴苍劲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湘夫人祠①杜甫肃肃湘妃庙,空墙碧水春。

虫书玉佩藓,燕舞翠帷尘。

晚泊登汀树,微馨②借渚蘋。

苍梧恨不尽,染泪在丛筠③。

【注】①湘夫人祠:传说中,舜南巡不返,葬于苍梧。

舜之二妃娥皇、女英南下追思,溺湘水而死,后人立湘夫人祠(又名湘妃庙)以祀。

这首诗约作于唐代宗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

①馨:香。

①筠:竹。

3.下列可能收录这首诗的一项是()A.《五言古诗选》B.《五言律诗选》C.《五言排律选》D.《五言绝句选》三、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_______ (宋)王琪江南月,清夜满西楼。

云叶开时冰吐鉴,浪花深处玉沉钩。

圆缺几时休。

星汉迥,风露入新秋。

丹桂不知摇落恨,素娥应信别离愁。

天上共悠悠。

4.以下诗词选集中,可能收录这首词的一项是()A.《词余精选》B.《古诗源》C.《宋人中调选粹》D.《长短句百首》5.小宁打算沿用所咏对象仿写这首词,以下适合他选用的词牌和标题是()A.望江南·桂魄B.江城子·赤乌C.扬州慢·冰鉴D.望海潮·玉钩四、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自讼[宋]陆游年少宁知道废兴,搏风变化羡鲲鹏。

贪求但欲攀分寸,痛定方惭乞斗升。

灵府已能澄似水,俗绿更觉薄于僧。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李贺诗歌训练(含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李贺诗歌训练(含答案)

诗歌专题训练----李贺诗歌训练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梦天李贺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题为“梦天”,写梦中升入天空之中的幻境。

“老兔寒蟾”指的是兔子和蟾蜍,结合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可见作者想象了进入月宫的场景。

B.“云楼”指高楼,“壁斜白”写楼外壁的颜色,因月光皎洁、云彩掩映,朦胧中呈现“斜白”的形状。

C.作者先写与带着佩玉的神女相逢在桂树飘香的小路上,继而下视尘寰,天上人间,浑然一体,讲究对仗,格律工整。

D.诗中句句是天,亦句句是梦,虽是梦,但层次分明,步步深入,以幻写真,启发人们这样的道理:时间的久暂、空间的大小都是相对的。

2.清人黄周星评论本诗“命题奇创”,诗中多用比喻修辞,请试作分析。

二、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昌谷北园新笋四首唐·李贺其一箨落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

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

其二斫取青光写楚辞,腻香春粉黑离离。

无情有恨何人见,露压烟啼千万枝。

注:李贺,因避家讳,无法应试,生活困顿,仕途不顺。

元和九年,辞归昌谷。

3.根据诗歌内容,下列选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箨落长竿削玉开”运用比喻手法写竹拔节生长,笋壳脱落,晶莹透碧,像刚经过刻刀雕琢出来的碧玉一般。

B.“更容一夜抽千尺”中“更容”一词含义丰富,既包含了不被容许的幽怨,也包含了对应该被容许的期许。

C.“腻香春粉黑离离”采用对比手法写刮去青皮的新竹香气浓郁,洁白如粉,再加上墨迹浸润,更显得俊美可爱。

D.“露压烟啼千万枝”移情于物,把人的怨情变成竹的怨情,从而创造出物我相契、情景交融的动人境界。

4.两诗借竹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客游李贺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

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共15大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共15大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小题。

葛山溪刘子翚①寄宝学浮烟冷雨,今日还重九。

秋去又秋来,但黄花、年年如旧。

平台戏马②,无处问英雄茅舍底,竹篱东,伫立时搔首。

客来何有?草草三杯酒。

一醉万缘空,莫贪伊、金印如斗。

病翁老矣,谁共赋归来③?芟垅麦,网溪鱼,未落他人后。

[注]①刘子翠生活在北宋末、南宋初。

②“平台戏马”用项羽典故。

当年项羽曾在“戏马台”指挥操演兵马。

后来,刘裕也于重九在此大会宾客。

③“赋归来”用陶渊明《归去来辞》。

8.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赏析。

(4分)9,作为一首重九寄人之作,作者眼中的重九景物一反常人眼中的美景,全都改变了颜色。

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分析这一特点。

(4分)二、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小题。

晚泊岳阳欧阳修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注释】①失江路,意谓江水苍茫,看不清江上行船的去路。

②清辉,皎洁的月光。

③一阕,一首乐曲。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5分)(2)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

(6分)三、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小题。

上元怀古李山甫南朝天子爱风流,尽守江山不到头。

总是战争收拾得,却因歌舞破除休。

尧行道德终无敌,秦把金汤不自由。

试问繁华何处有?雨苔烟草石城秋。

【注】①上元:古金陵的别称,即现在的南京。

②李山甫:唐朝诗人,累举不第,文笔雄健,名著一方。

(1)颈联在全诗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分)(2)最后两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这两句表达感情的方式与前六句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6分)四、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小题。

长安春望卢纶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注】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大历十才子之一。

2024届高考语文备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练(附答案解析)

2024届高考语文备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练(附答案解析)

2024届高考语文备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练(附答案解析)题组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①陆游懒向青门学种瓜,只将渔钓送年华。

双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沙。

歌缥缈,橹②呕哑,酒如清露鲊如花。

逢人问道归何处,笑指船儿此是家。

【注】①1166年春,词人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被免职归家。

这首词就是这一年词人归家不久闲居镜湖时所作。

汉初邵平不愿为官,在长安青门外种瓜。

②橹:另作舻。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首句用典,并着一“懒”字,词人借以表达不想学古人种瓜都城门外的心境。

B.上片三四句,紧承“渔钓”,动静结合,状写了镜湖新燕翩飞、沙鸥憩晚的美丽春色。

C.下片一二句,歌声与橹声并作,“缥缈”“呕哑”相映,以动衬静,极写山水的宁静。

D.下片第三句,以清露喻杯中酒,以花喻盘中菜,状物传情,想象丰富而自然。

2.这首词移情于景,含而不吐,举重若轻,耐人寻味。

请结合“只将渔钓送年华”一句,分析其“举重若轻”之妙。

题组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闲居自述陆游寒沙四面平,飞雪千里惊。

风断阴山②树,雾失交河城。

朝驱左贤阵,夜薄休屠营③。

昔事前军④幕,今逐嫖姚兵。

失道刑既重,迟留法未轻⑤。

所赖今天子⑥,汉道日休明。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诗人以山翁自称,懒于世事,认为外物不关自身,表达了远离世俗的心志。

B.第五句写诗人的居室窗户打扫得洁净明亮,几案不加雕饰,清净而又素朴。

C.第六句写诗人穿过茂密的竹林,行走在河岸边,头上戴着乌巾,悠闲自得。

D.末句运用典故,即使没有立足之地也不觉得贫困,表明了诗人的人生态度。

2.诗歌的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全诗赏析其精妙之处。

题组三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问题。

(甲)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乙)咸阳城东楼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备战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附详细答案

备战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附详细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夜泊牛渚怀古唐·李白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①。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注释】:东晋谢尚,今河南太康县人,曾任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适逢袁宏在运租船中诵己作《咏史》诗,音辞俱佳,遂大加赞赏,邀其前来,谈到天明。

袁宏从此名声大振,后官至东阳太守。

(1)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出夜晚江面上的辽阔空明,为引发融通古今的情思做好了铺垫。

B. 颔联正面怀古,一个“空”字使诗人对谢尚的崇敬怀念之情与上联空寂之景交融一起。

C. 诗中用典,颈联遥想东晋谢尚、袁宏在此地的遇合感慨斯人已渺,美谈不再。

D. 这首诗不拘泥格律的严谨和语言的藻饰,而是大处落墨情景浑成纯乎天籁。

(2)首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复杂情感?诗人是如何表达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1)B(2)第一问:怀才不遇的失望惆怅,知音难寻孤独落寞,潇洒自解的自信旷达。

第二问:①融情于景。

枫叶纷纷飘落,像是无言地送别离去的行舟,烘托出不遇知音的落寞与孤独。

②以景结情。

明朝在落叶纷纷的情景下扬帆远去,造成一种悠然不尽的神韵,让人回味无穷。

③虚写(想象)。

诗人遥想明朝在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乘舟远去,烘托出潇洒自解的自信与旷达。

【解析】【分析】(1)B项,“颔联正面怀古”表述错误,颔联是由望月过渡到怀古的。

故选B。

(2)本题中,三、四句由牛渚“望月”过渡到“怀古”。

由于这种空阔渺远的境界本身就很容易触发对于古今的联想。

“空忆”的“空”字,表现了诗人对过去的回忆,也暗示了这份回忆注定没有回应,显然表现诗人知音难觅的怅然和失落。

从整首诗看,首联写内心的澄澈安详,颔联则表现了失落和怅惘,颈联满含自信与豪放,尾联则在旷达中深含寂寞凄清的情怀。

从表现手法上看,尾联“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融情于景,以景结情,抒发作者的寂寞凄清。

2023高考诗歌复习题目

2023高考诗歌复习题目

2023高考诗歌复习题目诗歌是高考语文科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复习时需要对诗歌的基本知识、鉴赏技巧以及历年高考真题进行深入理解和练习。

以下是一份2023高考诗歌复习题目,供同学们参考。

一、诗歌基础知识1. 诗歌的分类有哪些?请列举至少三种,并简要解释每种的特点。

2. 什么是律诗和绝句?它们在结构上有何不同?3. 请解释“对仗”和“平仄”的概念,并各举一例。

4. 什么是“意境”?请结合一首具体的诗歌作品,说明其意境的构成。

二、诗歌鉴赏技巧1. 阅读以下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请分析诗句中所表达的情感及其艺术手法。

2. 古诗中常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请列举三个例子,并说明其作用。

3. 诗歌中的“比兴”手法是如何运用的?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说明。

4. 请分析一首你喜欢的古诗,从语言、结构、情感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三、历年高考真题练习1. 阅读以下诗歌,回答问题:- 《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2. 阅读以下诗歌,回答问题:-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问:这首诗反映了什么历史背景?诗人的情感如何?3. 阅读以下诗歌,回答问题:- 《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问:这首诗的意境如何?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4. 阅读以下诗歌,回答问题:-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问:这首诗的意象和情感是如何构建的?请进行分析。

四、模拟题练习1. 阅读以下诗歌,回答问题:-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问:这首诗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2. 阅读以下诗歌,回答问题:-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备战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附答案

备战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附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咏梅(其一)高启①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②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注】①高启:元末明初的著名诗人,“吴中四杰”之一,前人称其《梅花九首》“飘逸绝群,句锻字炼”。

②何郎:指南朝的诗人何逊,留下过描写梅花的佳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琼姿”,谓瑰丽的姿容,通常只用于梅花,措辞虽平常,不过首联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反问的手法,使得表达平中见奇。

B.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两句构成了一幅美得令人心痴的意境C.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本该是“萧萧寒竹依疏影,漠漠春苔掩残香”,诗人却把“寒”与“春”提炼到醒目的句首,突显梅之魂魄。

次序一变,诗的境界顿异。

D. “何郎”一句,诗人先高度赞赏何逊咏梅之作,接着告诉世人,后世只有自己才是梅花真正的知音,作者的自负可见一斑。

(2)诗人是如何展示梅的形象的?请结合颔联和颈联作简要分析。

【答案】(1)A(2)颔联:诗人以高士、美人作比喻,又以雪满山中和月明林下作为背景来映衬高士、美人,突出了梅花孤傲高洁与清秀典雅的品格与风度(或:梅的风骨与气节)。

颈联:诗人进一步用萧萧竹来烘托梅的固守清贫;用苔掩残香表达对梅之高尚品格的尊重。

【解析】【分析】(1)A项,“不过首联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反问的手法,使得表达平中见奇”错误。

首句是以疑问的方式起句,但又不见回答,寓答案于疑问之中,衬托出梅花的不俗气质和灵秀仙骨。

故选A。

(2)“雪满山中高士卧”,梅花到底还是来到了人间,不过,它们既然是夙具仙骨,当然也不屑在尘埃之中生长;远离人迹的烦嚣,栖住到大雪铺满的深山,这,才是这位孤高拔俗的隐士的愿望。

“月明林下美人来”,梅花到底是花的一种,是世人愿意亲近的美人。

你须得摒弃一切俗念,退身到清风明月的林泉之下,那时,你才能见到她款款而来。

备战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含详细答案

备战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含详细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商山富水驿①杜牧益戆②由来未觉贤,终须南去吊湘川③。

当时物议朱云④小,后代声华白日悬。

邪佞每思当面唾,清贫长欠一杯钱。

驿名不合轻移改,留警朝天者惕然。

【注释】①富水驿,原名阳城驿。

唐德宗时谏议大夫阳城因犯颜直谏被贬,后人为避其名讳将阳城驿改名为富水驿。

②汲黯屡次忠谏,被汉武帝怒斥“甚矣,汲黯之戆也”。

戆,愚直。

③贾谊上疏陈述时弊,被贬长沙,路过汨罗江时,曾凭吊屈原。

④朱云因吁请尚方宝剑以斩奸臣之头而触怒汉成帝,险些被杀。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中借汲黯之事赞颂阳城的耿介刚直,暗讽当政者不辨忠奸,视忠臣为戆夫。

B. 诗人借贾谊凭吊屈原之事写阳城,“终须”二字暗含着对他忠而被贬的惋惜。

C. 与邪佞者的尖锐对立反映阳城的嫉恶如仇,借酒浇愁又表现他遭贬后的郁闷。

D. 全诗叙议结合,结尾认为不改阳城驿名能警醒为官者,点明诗人的写作目的。

(2)这首诗的颔联写法巧妙,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答案】(1)C(2)①这一联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朱云当年被轻视与后世备受推崇进行对比,嘲讽时人的昏昧无知,批判深刻有力。

②这一联运用了借对手法,朱云本为人名,而以白日为对,“朱”对“白”,“云”对“日”,对仗工整巧妙。

③“当时物议朱云小”一句用典,借朱云请剑的典故,表达对阳城不惧贬谪、犯颜直谏的由衷敬佩,感情含蓄深沉。

④“后代声华白日悬”一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赞扬阳城将和朱云一样与日争辉,流芳百世,突出强调其忠直品质终究得到后代认可。

【这一联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朱云在后世的美好名声比喻成白日高悬,生动形象地表现朱云和阳城后世名声之大。

(或:运用比喻,化虚为实(以实写虚),把美好名声比喻成可见的白日高悬,形象具体地表现名声之大。

)】【解析】【分析】(1)C项,“借酒浇愁又表现他遭贬后的郁闷”错,诗句“邪佞每思当面唾”可以反映“阳城的嫉恶如仇”,但“清贫长欠一杯钱”句并非“借酒浇愁”,表现的也非“遭贬后的郁闷”,而是对邪佞的唾弃、憎恨。

备战高考语文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附详细答案

备战高考语文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附详细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湖南部曲①辛弃疾青衫匹马万人呼,幕府当年急急符②。

愧我明珠成薏苡③,负君赤手缚於菟④。

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

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

【注释】①部曲:即部属。

古代大将的军营都设有各司其事的属官,称之为“部曲”。

②急急符:紧急命令。

③薏苡:语出《后汉书·马援传》,马援从交趾还,载一车薏米,有人告发他私载一车珍珠。

后世用“薏苡明珠”指因涉嫌而受诽谤的人。

④於菟:楚人“谓虎於菟”,即虎的别称。

(1)对全诗进行赏析不正确的项是()A. 诗的第一句中“万人呼”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突出了部属的勇猛形象。

B. 三、四句暗示自己遭谗言而去职,有负部曲战功,点明“负君”而愧之因。

C. 五、六句夸赞部曲年纪虽老而眼光明亮,谈论国事能仗义执言,胆量惊人。

D. 诗人借写为部曲送行,表达了对现实的感慨,既有豁达之情,也有不平之气。

(2)本诗的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C(2)①送别之情。

既有惜别之情又有祝福之意,祝愿对方鹏程万里,直上青云。

②先公后私的情怀。

只要部属有着光明的前景,能够为国家效力,即使自己遭受挫折,忍受“风雨破吾庐”的困厄生活也是心甘情愿的。

【解析】【分析】(1)C项,“五、六句夸赞部曲年纪虽老而眼光明亮,谈论国事能仗义执言,胆量惊人”错误,从诗中来看,“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是表明自己惯于观书的老眼,明如宝镜,有知人之明,自己在论事方面,有胆有识,敢于挺身而出,仗义直言,不像他人那样畏首畏尾,顾虑重重,这应是写自己,不是夸部曲。

故选C。

(2)从诗歌的标题“送湖南部曲”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这基本上已经指明了情感的方向;再看尾联“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前一句以一个“送”字着重点明送别之情,重点在被送者,祝愿对方鹏程万里,直上青云,后一句是写自己送人的心情,只要被送的壮士有广阔的前途,到后来能为国家效忠宣劳,即使自己遭受政治上的挫折,在风雨交加的日子里,忍受“吾庐独破”的困厄生活也心甘情愿,这句化用杜甫诗“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句意,“不妨”两字,展示诗人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的优秀品质,表现一位久经沙场锻炼的大将热爱部属的可贵精神。

2024届高考语文备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练

2024届高考语文备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练

2024届高考语文备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练(附答案解析)题组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遇诗三十八首·其十九陈子昂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

黄屋非尧意,瑶台安可论?吾闻西方化,清净道弥敦。

奈何穷金玉,雕刻以为尊?云构【注】山林尽,瑶图珠翠烦。

鬼工尚未可,人力安能存?夸愚适增累,矜智道逾昏。

【注】云构:指高耸入云的建筑群。

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前两联赞美圣人一心为公,以济民救世为心,不贪图个人富贵的高尚品德。

B.诗歌第三联用典,写老子西渡流沙,创立道家,倡导清静为本,为后文做铺垫。

C.“奈何”是诗人喟叹,表达对耗尽资财而以雕刻粉饰为尊贵的不解,含有批评。

D.“云构”“瑶图”一联渲染富贵浮华,暗讽武则天劳民伤财兴建佛像寺的行为。

2.这首诗与杜牧《阿房宫赋》一文相比,都有相近主题,但陈诗影响力明显不如杜文,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题组二阅读这首南北朝诗,完成问题。

效古诗范云①寒沙四面平,飞雪千里惊。

风断阴山②树,雾失交河城。

朝驱左贤阵,夜薄休屠营③。

昔事前军④幕,今逐嫖姚兵。

失道刑既重,迟留法未轻⑤。

所赖今天子⑥,汉道日休明。

【注】①范云,南朝齐、梁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②阴山,横亘于今内蒙古境内,往东遥接大兴安岭;后句的“交河城”,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北。

③朝驱左贤阵,夜薄休屠营,此二句所言战事,为汉代名将李广、霍去病与匈奴展开的激战。

④前军,指前将军李广;后句的“嫖姚”,指嫖姚校尉霍去病。

⑤失道刑既重,迟留法未轻,此二句是说李广、张骞因意外的失误与挫折而受到军法惩处。

⑥今天子,指汉武帝。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二句以粗放的笔触,勾勒了塞外严冬的苍茫和凛冽,前句动中见静,后句则静中寓动。

B.“风断”“雾失”两句,通过空间的转换,凸显塞外瀚漠的辽阔,衬托将士们征战的壮色。

C.中间四句描述出塞健儿接战强虏,“朝驱”“夜薄”突出勇挫强敌的豪迈之气,令人神往。

高考备考资料精编_古代诗歌阅读

高考备考资料精编_古代诗歌阅读

古代诗歌阅读古文诗歌阅读0120 1856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归朝欢(宋)柳永别岸扁舟三两只。

葭苇萧萧风淅淅。

沙汀宿雁破烟飞,溪桥残月和霜白。

渐渐分曙色。

路遥山远多行役。

往来人,只轮①双桨,尽是利名客。

一望乡关烟水隔。

转觉归心生羽翼。

愁云恨雨两牵萦,新春残腊相催逼。

岁华都瞬息。

浪萍风梗②诚何益。

归去采,玉楼深处,有个人相忆。

[注]①只轮:代指车。

②梗:草本植物的枝茎。

8.这首词上阕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词意简要赏析。

(5分)9.词的下阕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词句具体分析。

(6分)8.交代了早行的典型环境,渲染一种荒寒的氛围;暗示行旅的艰辛;烘托旅人黯淡的心情和对羁旅行役的厌倦之情。

风声淅淅,白霜满地,说明时值冬初,天气寒冷;宿雁惊起,残月当空,天刚破晓,旅人就踏着白霜上路了,突出了早行之早;萧索清冷的晨景,更衬托出词人行旅的艰辛,心境的悲凉。

(5分;总说3分,答出一点给1分;赏析2分,能结合意象、意境分析任意两点即可)9.“转觉归心生羽翼”写词人恨不能立刻插翅飞回故乡,突出了归乡之情的迫切;而愁如云恨如雨,则突出了词人乡愁的浓重。

“新春残腊相催逼”写出了时序代谢,日月相催,与“岁华都瞬息”一起表现出了词人年光逼人、年华易逝的伤感。

“浪萍风梗诚何益”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自己命如“浪萍风梗”,浪迹无定之苦和对羁旅生活的厌倦。

最后几句写出了自己归乡的渴望和对爱人的思念。

(6分;思乡、年华易逝、厌倦漂泊、思亲四点之中,答出任意三点并结合词句分析即可)(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柳梢青•春感刘辰翁①铁马蒙毡,银花②洒泪,春入愁城。

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③心情。

注:①刘辰翁:南宋末年著名词人。

南宋灭亡以后,曾参加抗元斗争,宋亡后在外流落多年。

晚年隐居故乡江西庐陵山中,从事著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练习题未0116 10261、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登楼怀归寇准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

②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

清渭,指渭水。

①请写出这首诗颈联中一组对仗的词语。

②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③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船夫睡舟尾,横—孤笛”。

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①“荒村与古寺”、“断霭与流莺”、“生与语”。

②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惊。

这前后的感情变化,突出了的思乡之情。

③画上只有小船和船夫,而没有行人,表现了“野水无人渡”的情景;而船夫睡在船上,衬托出过客稀少,凸显出小船“尽日”等待的漫长和寂寞。

从画面可以揣摩,船夫边吹笛边等渡客,久久无人过渡,困倦不堪,只得放下笛子,自己睡去。

这幅画传神地表现了诗句的内容。

解析:①此题考查对诗歌语言及修辞手法的理解,律诗颔联和颈联常用对仗,如“野水与孤舟”、“渡与横”、“荒村与古寺”、“断霭与流莺”等。

②分析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变化,必须紧扣诗作的语言和意象。

诗人登楼远望,本有怀远之意,只见平静的水面,因无人渡河而舟自斜横,远处又有荒村断霭,古寺流莺,一派宁静闲适,但想到自己身处异乡,便让心中陡然一惊,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这一情感变化扣住了诗题“怀归”二字。

③考查了对诗歌语言形象的理解与绘画艺术的联系,把文字形象转化成直观的画面。

画面上只有船夫,且船夫放下竹笛,沉沉睡去,更显示出因“野渡无人”而致船夫“尽日”等待渡客的寂寞困倦。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写景有“虚景”和“实景”之分,请具体说说这首诗写了哪些虚景和实景。

参考答案:前两句写实景:胡人居住的边塞地区,冰雪已经消融,傍晚,放牧的马群陆续归来;一轮明月升起,清辉洒满大地,羌笛悠悠,在戍楼间响起。

后两句写虚景:试问《梅花落》中的“梅花”被吹落何处了呢,那色那香一夜之间遍布了边塞的关隘山川。

解析:高适是写边塞诗的高手。

这首《塞上听吹笛》七绝诗,无论是景物的描写,情感的表达,还是境界的创造,都有很高的造诣。

首先,诗人善于将眼见和耳闻的实景与想像中的虚景结合起来,为读者创造了一个亦实亦幻的巨大的空间,引导读者由现实到虚幻产生美丽的想像。

其次,在这苍茫而又清澈的夜境里,《梅花落》的悠悠笛声,传遍四面八方,恰如风送梅花,洒向山川大漠,吹奏者的情感也随之飘荡,这是一种悠远动人的境界。

再次,塞雪刚尽,远离家乡,将士戍边,应该是很艰苦很忧愁的;但是,盛唐人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他们艰苦而不怕苦,思乡而不忧愁。

“雪尽”、“月明”之景,“牧马还”之事,还有乐曲如梅花的情趣,都是生动开朗的,可见诗人有感慨但不低沉。

这道题从写景切入,目的在于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以及描写手法的能力。

题目要求“具体说说”“写了哪些虚景和实景”,答题时应该把虚景和实景的具体内容描绘出来,至少要把有关诗句的意思翻译出来,不能仅仅指出哪句写了实景,哪句写了虚景。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风王勃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注]涧户、山楹:指普通人家。

①涧户:涧边的人家;②山楹:就山岩凿成的房屋。

诗人笔下的“风”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试作具体说明。

参考答案:诗人笔下的“风”是个不知疲倦、不辞辛苦的奉献者和“有情”人的形象。

它使山林清爽,它驱散烟霾,卷走云雾,并且在日落山静的时候,为人们吹响松涛,奏起大自然的乐章。

解析:古代诗歌中吟咏风的作品不少,王勃的这首《咏风》自有其特点,它赞美了一个具有平等普济的美德和不辞辛劳的精神的“风”的形象。

夏末初秋,一场凉风吹来,山林和沟壑顿时显得清爽宜人。

风驱散烟尘,卷走云雾,让我们能清楚地看到涧边的房屋和山上的人家。

它来去好像没有踪影,但吹起和停息都像充满了感情。

如若不信,就在日落西山、山水静寂、忙碌了一天的人们感到倦怠的时候,它就盛情地为你吹动松涛,奏响大自然的雄浑乐曲。

这样的“风”,不就像一个节操高洁、人情通达的精灵吗?分析“风”的形象,既要抓住“有情”这样一些直抒其意的字眼,又要善于从诗人的描写文字中去领悟概括,二者不要偏废。

试题要求作具体说明,答题时应该结合诗歌词句去答,不能只说抽象概念。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钱起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这首诗描写的主要形象是什么?诗人是运用哪些方法来表现的?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的主要形象是幽竹。

诗人运用了三种方法。

一是正面描写,写幽竹具有“不改清阴”的节操;二是侧面衬托,用春残时节黄莺稀少、辛夷花尽、杏花飘落来反衬幽竹;三是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幽竹富有温馨的人情味(“待我归”)。

解析:这首诗虽然短小,但手法却并不单一,幽竹的形象十分鲜明,诗人的感情也充分表达出来了。

谷口的环境是优美的,这里本有黄莺的恰恰啼叫,有辛夷的诱人花香,有杏花的红艳耀眼。

但遗憾的是,此时已是暮春,这一切“稀”了,“尽”了,“飞”了,春光逝去,空留凋零。

经过这样的渲染和铺垫,“幽竹”出场了,它仍然生长在山窗之下,还是那样青翠清纯,确实姗姗可爱。

更为难得的是,它似乎还在殷勤地等待我回家呢。

诗人的欣喜之情、赞美之意,也就溢于言表了。

解答这道题,首先要有从这首诗歌的若干形象中抓住主要形象的能力,要能够分清哪是重点,哪是陪衬。

一般说来,诗人借以表达思乡感情的形象就是主要形象。

很明显,这首诗主要在于赞美幽竹那种春去不残、不随流俗的高尚节操,因此,幽竹就是主要形象。

第二,诗歌中表现某个形象主要靠描写,另外还有衬托、比喻等,要熟悉这些手法,再作分析比较。

5、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庆全庵桃花 (宋)谢枋得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谢枋得:宋末元初人。

宋亡后,隐居数年,屡拒元朝征召。

这两首诗都写“桃花”,但“桃花”这一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作用各不相同,试结合两首诗的内容,作具体说明。

参考答案:谢诗中的“桃花”意象,作用在于引出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桃源,进而表达诗人谢世拒仕的坚决态度,“怕有渔郎”逐着流水落花来“问津”就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白诗中“桃花”的意象,作用在于象征春光,进而表达诗人的欣喜愉悦之情,从“长恨”“无觅处”和“转入此中来”即可以看出来。

解析:这两首诗都是看似浅显实则意蕴很深的诗。

谢诗表面上是说,昔日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人们避秦的好去处,现在,桃花见红,又是一年的春天来到了。

今年再不要让飘落的桃花随着溪水流出境外,免得又有哪个渔郎寻着落花流水找进桃花源中来了。

后两句似乎是玩笑之言,然而它却正是诗人的由衷之语,正是他忠于宋朝拒斥元朝、不愿出仕为官的真实心态的表现。

白居易的诗,初看起来,似乎只是说明了“人间”(平原地带)与“山寺”(山林之中)物候的不同,细品才能感觉到诗人的情感脉络。

“人间四月芳菲尽”,颇有遗憾之感;“山寺桃花始盛开”,即有柳暗花明、无限欣喜之情。

诗人应该不是长居大林寺,从“山间”到“山寺”,行踪应该是游动的,见闻和感受都在比较中不断变化。

三、四两句是即事抒发感慨:人们经常埋怨春光早早就逝去了,竟不知无限的春光却转移到这里来了;怎么能够怨春呢,该怨的倒应该是我们自己缺乏远足,缺少发现啊。

本题从“桃花”意象切入命题,既关涉两诗,又抓住了各诗的内容和情感,命题颇见功力。

解答时虽然要紧扣“桃花”意象的作用作答,但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却是前提。

唯有深入解读,才能准确答题,如果对诗歌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层次,就会不得要领。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忆秦娥刘克庄梅谢了,塞垣冻解鸿归早。

鸿归早,凭伊问讯,大梁①遗老。

浙河西面②边声悄,淮河北去炊烟少。

炊烟少。

宣和③宫殿,冷烟衰草。

[注]①大梁:战国时魏国都城,这里指北宋首都汴京。

②浙河西面:指宋代浙江西路,包括镇江一带,即当时接近宋、金分界(淮河)的前线地方。

③宣和:北宋徽宗年号。

词的上片借助鸿雁北归的形象是要表达什么内容?这一形象与下片有什么联系?参考答案:中国古代有“鸿雁传书”之说,词的上片借助鸿雁北归这一形象,是要带去词人对中原人民的问候,表达了对沦于金人统治的中原人民的关怀和收复失地的愿望。

鸿雁北归引发词人展开想像的翅膀,随着鸿雁飞向北方,去了解抗金前线和中原沦陷区的情况。

没有鸿雁北归的形象,下片就与上片失去了联系。

解析:刘克庄是南宋著名词人,写过许多爱国词章。

这首词借“鸿雁北归”抒发感慨,表达了沉痛的关切和忧虑之情。

上片从景物写到心情。

江南的梅花谢了,北方边塞地区也应该解冻了,南来的鸿雁正及早地归去。

词人托鸿雁带信,问候汴京遗老身陷金人铁蹄的苦难。

下片是词人顺着鸿雁北飞方向的眺望和想像:抗金前线,边声悄然,南宋统治者早已没有收复中原的雄心了;淮河以北金人占领的地区,人烟稀少,一片荒凉;曾经繁华一时的北宋都城汴京,现在已是冷烟点点,衰草遍地。

词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情景,既是对国家衰亡的感叹,也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

可以看出,这首词的感情沉痛而激愤。

在写法上,上下两片,都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写得很有技巧。

本题第一问的解答并不困难,鸿雁传书的意象,同学们大都熟悉,南宋爱国词人关切中原失地的词章,在中学里也学过多篇。

鸿雁传书的意象与下片的联系,可能会使一些同学感到困难,因为下片没有这方面的蛛丝马迹。

但只要把握了这首词在写作思路和结构上的特点,以及下片运用的想像方法,解答起来也就不困难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