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落实素质教育
如何才能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如何才能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如何才能真正落实综合素质教育?综合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长期以来备受大家关注,但如何真正落地却一直是教育界持续探讨的热点话题。
要真正落实综合素质教育,需要从理念、机制、内容、评价等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实践,以下将从教育专家的角度,探讨如何才能真正落实综合素质教育。
一、转变教育理念,回归教育本质素质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
但当前教育始终存在着重智育轻素质、重分数轻能力、重知识轻实践等问题,这是干扰综合素质教育落实的关键因素。
1. 摒弃唯分数论,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应将评价体系从单一的考试成绩转向多元化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如将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志愿服务、创新实践等视为评价体系的一部分。
2. 变革灌输式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教师应摒弃传统的“一言堂”式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积极探索。
同时,应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打破学科壁垒,倡导跨学科学习:应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鼓励跨学科学习,将不同学科知识整合,帮助学生构建具有系统性的知识体系,进一步促进知识的迁移和运用。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求知精神,激发学生对知识之间的联系的探索,释放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完善教育机制,为素质教育保驾护航落实的关键在于制度保障和机制建设,要建立起与综合素质教育理念相匹配的教育评价体系、课程体系和教师评价体系,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制度支持。
1. 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打破唯分数论:应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等全部纳入评价体系,并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评价,如课堂表现评价、项目评价、学生作品评价、社会实践评价等。
2. 构建多元化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差异化需求:应形成多元化的课程体系,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兴趣和发展需求,并提供更多选择性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实现“个性化主题”学习。
如何使“素质教育”更有效地落实到课堂?
如何使“素质教育”更有效地落实到课堂?该如何使“综合素质教育”更管用地真正落实到课堂?近年来,素质教育理念更是深入人心,但要如何将素质教育理念真正落实到课堂,并取得实效,一直是教育工作者们思考和深入的重要课题。
笔者认为,要使学科教育更管用地真正落实到课堂,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不太注重知识传授,轻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
要真正落实全面素质教育,需要改变教学理念,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具体来说,要:特别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观察现象能力培养: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课堂互动,鼓励他们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采用项目式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提供个性化学习指导: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找到兴趣,发挥特长。
营造温馨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质疑、批判和创新: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引导学生批判性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优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崇尚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整合传统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极度缺乏对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要真正落实综合素质教育,要系统优化课程内容,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有机结合。
具体而言,要:将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教师要将学科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设计生活化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将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并帮助他们理解知识的价值和意义。
整合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打破学科界限,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在一起,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要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乐于奉献、勇于担当的品质,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校如何才能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学校如何才能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学校如何才能真正落实全面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所倡导的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不仅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教育改革的必然方向。
然而,在现实教学中,素质教育的落实之路始终充满挑战。
如何才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将理念转化为行动,让学生在学习中全面发展起来,是当前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和探讨的重要议题。
一、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要真正落实素质教育,首要方法是转变观念,勇于打破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的传统教育思想,树立科学的教育观。
要认识到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自主学习能力: 帮助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
批判性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批判性地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质疑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沟通表达能力: 帮助和鼓励学生有效地沟通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问题解决能力: 引导学生面对挑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创造能力: 热情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敢于实践,培养学生探求知识、勇于突破的能力。
二、改革教学模式,构建多元化的教育体系为了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形成完整多元化的教育体系。
具体措施包括:项目式学习: 将知识融入实际问题,以项目为载体,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
探究式学习: 热情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体验式学习: 将学习内容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参观、体验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升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理解。
个性化学习: 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需求,提供差异化的学习内容和教学,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跨学科学习: 打破学科界限,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在一起,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传统的评价体系过于注重考试成绩,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发展水平。
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
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1. 增加课程设置的多样性为了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我们应该增加课程设置的多样性。
传统的学科教学只关注学生的学科知识,而忽视了其它方面的发展。
通过加入艺术、体育、道德教育等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2. 引入跨学科教学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应该引入跨学科教学。
通过跨学科教学,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解决,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我们可以通过开设创新实验课程、组织创新竞赛、提供创新资源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同时,学校也应该创造一个鼓励学生创新的环境,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权和发展空间。
4. 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学校可以通过实践课程、实训基地和实践项目等方式帮助学生获得实践经验,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建立健康的评价体系为了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我们需要建立健康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评价方式只注重学生的学科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们应该引入多元评价方法,包括课堂表现、实践成果、学习态度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评价,从而全面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
6.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了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我们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应该为教师提供专业培训,提升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观念。
同时,还应该加强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培养一批优秀的教育专家和教学团队。
7. 增加家长参与学校应该主动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
家长是孩子教育的重要参与者,他们的支持和配合对于贯彻素质教育至关重要。
学校可以举办家长学校、亲子活动等形式,增加家长的参与度,并与家长共同合作,共同关心孩子的发展。
8. 建立校园文化为了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学校应该建立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
学校可以组织各种文化艺术活动,提供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
素质教育在课堂中的落实
素质教育在课堂中的落实对于素质教育在课堂中的落实,从两个角度来讲:一是教师的角度,二是学生的角度。
教师的角度1. 课堂氛围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纯粹的知识掌握。
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营造温馨、和谐、积极向上的氛围。
这样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个人素养。
2. 课程安排教师应该把素质教育的内容融入到日常的课程之中,不仅仅讲课本知识,还要涉及学生的社会心理、情感管理、学习方法等方面。
同时,教师也应该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让学生能够形成系统、有机的知识体系。
3. 活动设置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课堂活动来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
比如说,可以设置小组合作、角色扮演、游戏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沟通、领导、协作等能力,成为个人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4. 激励机制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励学生发扬个性、追求卓越。
可以在平时的作业、考试中设置创意型题目、多元化评分等机制,让学生有机会发挥个性,培养主动学习的能力。
学生的角度1. 观念转变学生首先要进行观念转变,用新的思维方式面对素质教育。
不仅仅是针对课程知识的学习,还要注重个人的心态、品德素养、社交技能等方面。
要明白,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也是为了更好地面对未来的人生。
2. 主动参与学生应该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参与各种活动,不仅仅把注意力放在老师的讲解上,还要和同学交流、讨论,互相学习。
同时,学生也需要自主学习,根据自身情况,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时间安排等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
3. 合理安排时间学生需要正确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时间,不能只顾着学习而忽略了自己的个人发展。
合理利用课余时间来开展兴趣爱好、参加社会实践等活动,让自己全面发展。
4. 自我管理学生需要自我管理,包括情感管理、时间管理、行为管理等方面。
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学会掌控自己的情绪,同时要建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坚持完成自己的任务。
总之,素质教育在课堂中的落实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既需要注重课堂氛围和课程安排,也需要学生具备正确的观念、积极参与、合理时间安排、自我管理等素质。
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
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素质教育自2001年起便被纳入了我国基础教育的教学目标之中,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它强调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概念,在实践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单纯把素质教育的理念挂在嘴边是无法发挥作用的,只有在实际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才能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一、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品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这是因为学生的品德素质和价值观念是学生成长的根本,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品德教育。
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需要教师和学校重视学生的品德建设,认真地执行品德教育计划。
教师要注重与学生沟通互动,了解学生的处境,培养他们的自信和乐观心态,形成正面养成习惯,引导他们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品德行为和行为准则,这样,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个人品质和行为习惯,使学生更具有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二、积极实践活动的教学方法素质教育理念的实施正是实现教育方式和方法的转变,这或许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特点。
在课程规划和实施的具体过程中,应该采取积极实践活动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例如,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服务和社区活动、邀请企业家、专家和学者来学校授课、开展学生社会调查和实验等,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现实社会的问题,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发挥学生的个性、兴趣及特长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兴趣特长的培养,这是因为学生的个性与兴趣是学生发展的动力源,也是学生体验和感受教育过程的关键所在。
如何发挥学生的个性、兴趣及特长,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引导他们走出固有的学习模式及教育模式成为了一项新的任务。
为了实现这一任务,教师和学校应该通过调查、选修、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并根据这些信息设计和规划学习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自身价值,提升学习成效和满足感。
四、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要想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需要有一套符合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
如何在教育实践中落实素质教育
如何在教育实践中落实素质教育近年来,素质教育成为了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各级政府和学校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也越来越重视。
那么,如何在教育实践中落实素质教育呢?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建立全员参与的教育理念素质教育是一种全员参与的教育理念,只有每一个教师、每一个家长、每一个学生都能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和意义,才能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实践中去。
因此,建立全员参与的教育理念至关重要。
在学校中,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集体备课、教研活动来推广素质教育的理念,让教师们逐渐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实施方式。
在家庭中,家长可以充分了解素质教育的方法和效果,并积极引导孩子们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和行动。
同时,学生们也应该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和意义,并积极实践。
二、培养丰富的课外生活素质教育的实践需要在学生的整个生活中进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丰富的课外生活。
课外生活涉及到学生们的兴趣爱好、集体活动、社会实践等方面,它们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学校中,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兴趣班、文艺活动来丰富课外生活。
比如,可以组织课外阅读活动、音乐欣赏活动、文化交流活动等,引导学生们积极参与。
同时,在社会实践方面,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义务劳动、社区服务等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服务意识。
三、实施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建立一种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仅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种评价体系应该体现多元化、目标导向、量化科学等特点,既要注重学科知识的掌握,也要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等方面。
在实施多元化评价体系时,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如主观性的作品展示、客观性的成果统计,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自主、终身的评价意识,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
同时,教师们应该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如何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如何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消除畏惧应试教育弊端,全面具体落实学校教育:从观念转变到路径探索应试教育以分数为导向,轻视了知识的引导和学生个体差异及全面发展,已成为阻碍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障碍。
如何克服其弊端,真正落实素质教育,需要从观念转变和路径探索两方面着手。
一、观念转变:打破应试思维,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1. 坚持“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 以培育全面发展、具备核心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为教育目标,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 勇于打破唯分数论: 践行多元化评价体系,将学生学习成绩、品行、能力、特长等纳入评价范围,特别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3. 击碎“唯升学论”: 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特长选择不同的发展道路,引导学生认识到个人全面发展和社会贡献的价值和意义。
4.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案,帮助学生发现自身潜力,实现个性化发展。
二、路径探索:形成完整多元化、有效的教育体系1. 改革教学内容: 将知识与生活联系加强,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项目式学习等多元化教学模式。
2. 完善评价体系: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除了课堂表现、项目成果、课外活动等,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身才能的机会。
3. 增强课程体系建设: 以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最终形成涵盖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更丰富多样的学习内容和选择空间。
4. 重视教师队伍建设: 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尤其是对素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提升其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
5. 优化教育生态: 建立健全的教育评价机制和教育管理制度,营造有利于素质教育发展的社会氛围。
三、具体实施策略:加强顶层设计,营造良好氛围1. 制定科学的政策法规: 建立健全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教育政策法规,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法律保障。
2. 加大资金投入: 加强对教育资源的投入,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创造更好的条件。
素质教育在课堂中的落实
素质教育在课堂中的落实素质教育作为当今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一直备受关注。
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对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更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视和关注。
在课堂中落实素质教育,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的结果。
本文将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来探讨素质教育在课堂中的落实。
1.引导学生思考和独立思考在课堂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思考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不再是只是单向的灌输知识,而是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也能学会运用知识,促进全面发展。
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问题,让学生自行思考并给出自己的答案,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积极的学习兴趣。
通过引入趣味性的教学方式、生动的教学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等手段,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感到愉悦和快乐,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
3.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素质教育注重的不仅是学生的知识水平,更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情商和人文素养。
在课堂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健康成长。
4.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课堂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不再只是注重学生的学科成绩,更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教师在课堂中的素质教育落实需要耐心、细心和技巧,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探索,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教育水平,从而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
1.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学生在课堂中要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发扬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让学习变得更有意义和有趣。
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知识传授,更要主动地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创新力。
学生在课堂中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发现学习的乐趣,激发自己对知识的渴望和兴趣。
如何才能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如何才能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怎么才能落到实处全面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已提出多年,但其执行落实程度仍有很大差距。
真正的执行落实素质教育并非易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从理念到实践进行变革。
本文将从教育专家的角度,探讨如何才能落到实处素质教育。
一、转变教育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素质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和训练具有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现代公民。
所以,首要任务是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树立人本理念的教育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元发展。
1. 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将学生的智力发展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相结合,注重学生道德修养、身心健康、审美情趣、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2.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承认学生在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发展方向上的差异,提供个性化设计的教育方案,指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3. 倡导自主学习: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释放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潜力。
二、改革教学模式,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现代应试教育模式下,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互动沟通和参与。
要全面落实素质教育,需要改革教学模式,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1. 采用探究式学习、项目式学习等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利用信息技术,创造多元化学习环境:运用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丰富课堂内容,提供更多学习资源,满足学生多形式、多元化的学习需求。
3.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表达的机会,帮助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和应用。
三、完善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传统的考试评价体系过分强调分数,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
要全面落实素质教育,需要完善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素质教育该如何落实到日常教学中?
素质教育该如何落实到日常教学中?学科教育:从理念到实践,如何能落地日常教学?全面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但如何将其落到实处,在日常教学中仍然是教育工作者探索的重点。
本文将从教育专家角度,探讨素质教育落地的具体策略,旨在为教师提供一些可操作的建议。
一、必须明确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目标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涵盖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包含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批判性思维等关键要素。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明确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即培养学生具有更健全人格、终身学习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人。
二、最终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1.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调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2. 注重学生自主学习,重视培养学习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帮助和鼓励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自主探究,提升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3. 大力提倡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发展。
团队合作是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重视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三、将素质教育融入到课程教学1. 拓宽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应将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拓展教学内容,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和价值。
2. 优化教学方法,重视实践体验。
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升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创新评价,关注学生发展。
教师要摒弃传统的以分数为主的评价体系,采用多元化评价,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对学生的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
四、建立完善系统的素质教育环境1. 营造温馨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校要创建和谐、平等、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活动,重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感、体魄美学、实践能力等。
那么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呢?以下是一些可行的方法:一、制定素质教育计划。
学校可以设计一份详细的素质教育计划,包括目标、内容、方法、时间安排等。
通过计划的制定,可以使素质教育更有系统性和针对性。
二、培养师生参与意识。
教师和学生都应该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其中。
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学生树立榜样。
学生则应该珍惜学习机会,主动参与各种素质教育活动。
三、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
学校可以开设各种丰富多彩的课程和活动,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同时,还可以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四、注重实践与体验。
素质教育应该贯穿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学校可以组织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成长,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加强家校合作。
学校和家长应该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家长可以给予学校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共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建立激励机制。
学校可以设立各种奖励机制,激励学生参与素质教育活动。
同时,还可以建立评价体系,及时反馈学生的表现,帮助他们不断提高。
通过以上几点,我们可以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
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未来人才的关键举措。
希望各级各类学校都能重视素质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如何才能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如何才能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如何才能真正执行落实“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根本方向,是培养和训练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必由之路。
但是,多年来,我们一直喊着“素质教育”,却一直都未能真正具体落实。
要如何才能突破困境,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笔者认为,关键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改变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品德、文化素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以及身心健康。
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摒弃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的错误观念,树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培养的正确教育观。
二、改革教育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传统的考试评价体系过于强调分数,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和素养。
要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就要改革教育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合作精神等方面纳入评价体系,并探索建立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评价依据。
三、系统优化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内容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特点,系统设置丰富多彩的课程,涵盖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多个方面,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求。
同时,要注重课程整合,打破学科界限,整合跨学科、跨行业、跨文化的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素质教师是学校教育的关键力量。
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鼓励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五、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素质教育需要优质的教育资源和良好的学习环境。
要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学校基础设施,配备先进的教学设备,建立完善的图书馆、实验室、体育场馆等设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体验机会。
同时,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六、家校社协同,形成育人合力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
如何落实素质教育
如何落实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提升个体素质的教育理念与实践。
在现代社会,素质教育逐渐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探讨如何落实素质教育,包括改革课程设置、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等方面。
一、改革课程设置1.多元化的课程在落实素质教育中,我们应该推动课程设置的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学科知识,还应加入更多的综合素质培养课程,如创新思维、人际交往、实践能力等。
这样能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出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
2.注重实践与应用素质教育应强调实践与应用。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将课堂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升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校应该组织实践课程、社会实践和实习等实践活动,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1.激发学生的兴趣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鼓励他们追求自己喜欢并擅长的领域。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和课外俱乐部,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素质教育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校可以设置创新课程,鼓励学生进行科研和创新实践,提供机会让学生展示他们的创新成果。
同时,学校应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素质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学校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团队项目等方式,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和分享。
这样能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
4.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强调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应设立心理咨询中心,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时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和支持。
只有心理健康的学生才能更好地发展自身素质。
三、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1.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素质教育要求优质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
学校应以学生为中心,合理配置师资、教材和设施资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2.家校合作家庭和学校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场所。
学校应与家长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加强家校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
以学生为中心,如何落实素质教育,创新教学教案?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都知道素质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有健康心理、高度文化素养、良好人际关系的全面发展的人。
如何把素质教育真正贯穿于教学教案中,让学生真正成为教育的中心,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打造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打造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落实素质教育、推动创新教学教案的关键。
要明确学科目标,分析学生的需求,精选教材,确保课程让学生获得全面的知识技能,逐渐形成自我认知和价值观。
要注意使课程内容充满生活情境和生动丰富的语言,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发学生的思考和磨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课程的组织和选择上,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现实发展需求和未来发展方向,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增强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对学科的热爱,进而受益终生。
二、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放在教育的中心地位,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义,为了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需要我们的教学教案走向“学生化”。
具体而言,一是要注重学生个性差异,在课程教案中体现思考题、练习题、案例分析等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做到有针对性地教学。
二是要增强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和反馈,及时发现、了解和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让学生在感受到自己的成长的同时,也培养他们自我发现学习问题的能力,以便日后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
三是要着重发掘学生自身的特长和潜能,鼓励或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和成就,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和兴趣,实现全面的素质发展。
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实现创新教学传统的教学教案往往是以一种讲授模式呈现给学生,而在素质教育促进下,我们需要改变教学模式,发挥探究、实践、交流等学习方式的积极作用,为学生创造开放、自由、多元和富有挑战的学习环境。
具体来说,一是发挥探究的作用,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探究性学习,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激发他们对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如何落实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如何落实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也逐渐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中,教育的意义和目标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知识的传授,而现代的教育模式则强调素质的培养。
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的新趋势,并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在实践中,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如何落实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师德师风起着关键作用。
教师的师德和师风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人格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应该在教学、生活中时刻保持端正的态度和行为,严格要求自己,严肃认真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发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
同时,教师应该加强自身道德素质的提升,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教育的主要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
作为教育者,教师应该注重发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做好充分的准备。
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育,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创新实践,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有更好的表现和发展。
三、注重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建设作为教育的质量认证体系,教育的评价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评价体系的建设应该注重多元化,既要考虑知识、技能的评价,也要考虑学生的思想品德、综合素质等方面。
因此,教师应该以学生的个性、兴趣和潜能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多元化的学习和实践,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实践和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实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促进学生全面、协调、持续地发展,为学生的未来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加强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素质教育的关键人物,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如何才能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如何才能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如何才能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全面素质教育是近年来教育改革的重点方向,但如何具体落实却是一个重要议题。
本文将从教育专家的角度,分析当前学科教育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议一些具体可行的建议。
一、当前全面素质教育具体落实现状与问题1. 应试教育的阴影依然存在: 事实上全面素质教育大力提倡全面发展,但在升学压力和考试导向的驱使下,不少学校和老师仍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成长。
2. 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教师具有更高的专业素养,包括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课程设计等方面的提升。
但目前部分教师对学科教育认识不足,无法将学科教育理念融入教学实践。
3. 资源配置和评价体系存在不足: 综合素质教育需要多元化的课程设置、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科学的评价体系,但目前在资源配置和评价体系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优质师资和教学资源分布不均,评价体系太单一,难以有效地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
4. 家庭教育观念需要转变: 素质教育的成功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但部分家长依然以成绩为唯一的衡量标准,对孩子施加过重的学习负担,无法真正理解和践行学校教育理念。
二、如何具体落实学科教育1. 转变教育理念,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勇于打破唯分数论,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和社会责任感培养。
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素质: 加强教师对素质教育的理论学习,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更适合综合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3. 建立多元化的课程体系,丰富教学内容: 鼓励学校开办更多以学生兴趣为导向的课程,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4. 完善评价体系,多元化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特别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项目实践、社会服务等活动,并将这些活动纳入评价体系。
5. 强化家校合育,构建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引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共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如何让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如何让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让综合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从理念到实践的跨越全面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其目标是重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但在实践中却面临着诸多挑战,真正贯彻落实到位需要多方面的思考和努力。
一、厘清素质教育的内涵与目标综合素质教育并非简单的“减负”或“兴趣培养”,而是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涵盖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等多个维度。
1. 知识:注重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并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深度理解和灵活运用。
2. 能力: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创新创造、沟通表达、团队协作等核心能力。
3. 情感:了解学生的情感世界,培养他们的同情心、责任感、爱国情怀和审美情趣。
4. 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公民意识。
二、统合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无法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要转变教学理念和方法,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1.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了解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
2. 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项目式学习:以项目驱动,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跨学科融合:打破学科壁垒,整合知识,重视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传统的考试评价体系过于注重分数,无法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确立科学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1. 注重过程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学生学习态度、参与度、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2. 多元化评价工具:采用观察、访谈、作品展示、项目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关注学生的成长:以学生发展为目标,评价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进步和提升。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素质教育需要一支素质过硬、理念先进、工作能力突出的教师队伍。
1. 增强师资培训:组织教师参加学科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如何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和目标
如何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和目标素质教育的理念和目标是建立在对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认识上的。
素质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让学生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
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需要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之间的共同努力,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需要加强。
一、构建全面的教育体系素质教育不仅仅是课堂上的知识学习,更包括全方位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
学生需要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知识和经验,如实践教育、社会实践、校外活动等。
同时,教育体系需要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道德素养的培养,建立全面的评价制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全方位的维度上得到全面的培养。
二、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因素之一。
教师需要掌握全面的知识和教育技能,同时需要具备创新、适应变化的能力,能够根据学生的需要调整教学方式。
教师还需要端正教育和学生的关系,重视学生的个性和发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关注和培养。
三、加强家长和社会的参与家长和社会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支撑。
家长需要加强对孩子的关注和教育,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兴趣培养。
社会能够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如专业机构的指导和帮助,成年人的社会经验和生活实践等。
通过家长和社会的参与,扩充学生的资源和经验,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帮助。
四、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是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之一。
传统的评价体系存在很大的不足,强调对知识的积累和应用,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
评价体系需要建立在全方位的素质教育理念之上,重视学生的多重智能和良好习惯的培养,推广多样化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发展。
五、推动学校和教育政策的改革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政策的支持和改革的推动。
政府应该出台更加严谨、科学、系统的教育政策和法规,为素质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学校应该加强教育咨询和教育研究,不断完善教学体系和方法。
如何才能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如何才能真正落实素质教育?该如何才能真正落实综合素质教育?学校教育充当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其核心是相对而言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使其拥有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但这,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中,素质教育的落实依旧面临着诸多挑战。
该如何才能真正落实全面素质教育,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获得自由、精彩的成长?以下从五个方面进行探讨:一、转变教育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是关注学生整体发展,而非仅局限于分数和升学率。
要真正落实素质教育,首先要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树立人本理念的教育观。
学校要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需求,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提供多元化的课程和学习机会,帮助学生发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二、构建多元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课程体系单一,内容枯燥无味,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要具体落实综合素质教育,要构建多元的课程体系,包括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研究性课程等,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并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例如,可以通过设置STEAM课程、艺术类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合作能力、社会责任感等核心素养。
三、倡导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传统的教育模式以教师主讲,学生被动地获取知识。
要落实全面素质教育,要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和训练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师要转变角色,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问,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四、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的评价体系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要真正落实素质教育,要构建科学、多样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品德修养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落实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盛行的深层次原因是教育不能满足百姓需求,因此要落实素质教育,为素质教育实施重造环境,就必须先调整教育结构,充分满足百姓需求。
对于素质教育,绝大多数校长、教师、家长和学生都有所认识,理论上也都赞同。
但从目前现实情况来看,许多人在行动上还是不得不屈从于应试教育,有所谓“轰轰烈烈讲素质教育,扎扎实实干应试教育”、“学校抓素质教育,家庭抓应试教育”、“白天搞素质教育,晚上搞应试教育”的说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工作遇到了很大的阻力。
造成上述状况的深层原因主要有两条: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物质待遇和社会地位分化导致的利益驱动。
二是优质基础教育与高中后各级教育的供给规模过小,远远满足不了人民群众的需求。
长期以来,我国人力资本投入不足,教育发展水平偏低,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却很快,造成了高层次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供应严重紧缺。
1998年,全国就业人口总数为6.9亿人,文化程度在大专及大专以上的仅有2100万人,占3%;其中本科及本科以上的不到700万人,仅占1%;而初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者占80%以上。
这种人力结构远远落后于经济高速增长和产业结构不断提升的需要,造成学历层次高、知识结构新的青年大学毕业生收入远高于同年龄低学历的体力劳动者,前者的就业机会和社会地位更远高于后者,深层的利益动因刺激了大多数家长,他们强烈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先上普通高中,再上大学,接受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
二是普通高中和高等教育发展不足造成的供求比例严重失调。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家庭收入水平与教育支付能力的提高,青年学生升学、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需求急剧膨胀,但由于长期以来单一的政府办学体制、筹资体制和严格的计划控制,造成了普通高中与大学招生规模过小。
去年,全国普通高中只能为同龄人提供17%的入学机会,全日制普通高校只能为同龄人提供6%的入学机会。
供求反差过大形成的“瓶颈”现象,引发了激烈的升学竞争,导致
应试教育现象日趋严重,这也成了中小学择校与乱收费现象屡禁不止的深层原因。
综上所述,在基础教育阶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除了要转变人们的教育观念外,还必须创造外部环境,也就是在已经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应逐步提升教育结构。
一方面努力扩大普通高中和大学规模,同时发展一部分综合高中,并构筑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立交桥”,争取通过8~10年的时间使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的目标,初步迈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门槛;然后再经过10~15年的努力,使我国同龄青年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进一步提升至30%左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目前的水平。
这样就能在相当程度上缓和青少年升学的供求矛盾,较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子女接受更多年限、更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并为素质教育创造一个尽可能宽松的环境。
也就是说,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从优化我们国家的教育结构入手,而不能只局限在基础教育的范围内;要调整全国高等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基础教育的比例,要把我国的教育从目前的金字塔型(按同龄青少年毛入学率计算,我国研究生教育仅为0.4%、本科教育为4%、专科教育为7%;高中阶段教育为34%;初中为85%,小学净入学率为99%)逐步调整为梯形结构(争取在2020年左右,全国各级教育的毛入学率———本科及以上达到10%、专科达到20%、高中阶段达到65~70%、九年义务教育达到95%以上)。
根据梯度发展战略和东、中、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实际,2005年前后,首先在大中城市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普及高中教育,率先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
要满足百姓需求,就需大力发展各种教育,这就需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国家加大投资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如何利用老百姓的投资热情,发展民办教育。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延长青少年的受教育年限、建设终身教育体系,不断扩大教育规模,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的普及率,需要投入巨额资金。
另一方面,高质量的素质教育也要花更多的钱,没有高强度的投入,就没有教育的优先战略地位,不解决投入问题,素质教育将成为无米之“炊”。
如何解决高强度的资金投入问题?我们以为,一要借鉴我国农业、工业部门通过体制改革、制度创新,高速发展经济的成功经验;二要借鉴与我们国情相类似的后发型国家和地区超常规积聚人力资本、发展教育的经验。
这里看一下国外的例子。
六七十年代以来,日本和亚洲四小龙都是在自然资源和资金相对短缺的条件下,通过政府办学和私人办学并举,广泛吸纳企业和受教育者家庭的资金,超常规积聚人力资本,高速度提升人力结构,创造了教育超前于经济发展的东亚模式,并以此为支撑,实现了经济腾飞。
日本、韩国和我国的台湾地区的高中与大学教育,原来都是以政府举办的公立学校为主体的。
为了将政府有限的财力集中于义务教育,它们分别从六七十年代起,制订私立教育法规,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大力扶持非政府办学,大规模发展私立高中和私立高等学校,用较短的时间实现了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目前,日本、韩国和我国的台湾地区的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中,私立高中都占半数左右;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总数中,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私立大学都占了大多数(其中,日本占73%,韩国占75%,台湾占70%)。
同样,在呼吁国家加大投入的同时,我们也应积极想办法吸引民间的投入。
今年初国务院批转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突出强调了办学体制改革问题,要求在“今后3~5年,基本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
目前我国的民办中小学只有5000多所,还不到同级学校总数(70万所)的1%;经过国家正式批准的民办高等学校不到30所,还不足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3%,远不足以成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真正实现“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必须像当年经济上扶持乡镇企业、鼓励外商投资企业一样,出台若干大力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使各类民办教育通过3~5年的快速发展,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世纪之交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民办学校的机制决定了它要以自己的优质服务和质量来赢得市场
和生源,只有质量高、服务好才有人来购买它的教育服务;同时,它们还必须注重投入产出,提高办学效益,否则,他们将面临的是破产和关闭,体现了市场经济社会的“消费者”至上和用“脚”来投票的铁的法则!
只要有利于积聚更多的教育资金、有利于解放教育的生产力、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满足老百姓对其子女接受更多、更好教育的需求,实现科教兴国,我们就应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和手段,调动社会力量投资、集资办学和亿万人民群众投资子女教育的积极性,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超常规发展教育的道路。
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提倡特色教育和个性化教育,为此,我们必须从传统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模式中解放出来,给地方放权,给校长放权,给学校放权。
第一,上级政府要给下级政府放权。
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要向省区市放权,省市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要向地、市和县、区放权,将教育的大部分决策权和管理权交给了最了解本地区经济结构、人力资源及教育需求的下级政府。
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差异,需要各地区从实际出发,决定当地的教育结构、教育规模、办学体制模式、经费筹措办法和考试、招生办法,以及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具体的培养目标。
要结合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加大地方政府对各级各类教育的统筹权,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
第二,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给校长放权。
为了使学校更有活力,要给校长在人财物管理上以更大的自主权;鼓励学校通过正常渠道,加大自筹资金的比重,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要给学校以一定的教学计划和教材选择的自主权;要给高中和高等学校的校长以更大的招生自主权,大幅度减少教育行政部门的统测统考,把毕业考试权和文凭发放权还给学校,让更多的具有个性特长的优秀学生脱颖而出。
对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更要充分尊重校长的办学自主权,让这些学校形成各自的特色。
城关小学孙理红
2014/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