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无机化学说课精讲
第一课无机化学课件 第一章
某组分气体的分压等于总压与 形式2 该组分PB 气P总体 nn摩总B 尔P总分 xB数的乘摩积尔分数
注意:分压公式中的体积一定为容器的总体积
即:PB
nB V总
RT
而并非:PB
nB VB
RT
T、P不变,n V
ni n
Vi V
其中Vi为组分i的分体积,V是混合气体的总体积
Pi
例
t
时
0
n B
/mol
N123.N20g2 g310H.2302Hg2g
2NHNH3 g3
0
g
ξ
0
t
时
1
n B
/mol
2.0
7.0
2.0
1 =?
t
时n
2B
/mol
ξ1'1ξ.51 Δννnn1NNNN22 225.52.02.130.01/312.30..m00ol
M
(3)计算气体密度
M mRT pV
M mRT M RT
pV
p
pM RT
例:为行车安全,可在汽车 中装备空气袋防止碰撞时司 机受到伤害。这种空气袋是 用氮气充胀起来的,所用的 氮气由叠氮化钠与三氧化二 铁在火花的引发下反应生成。 总反应是:
6NaN3+Fe2O3(s) 3Na2O(s)+2Fe(s)+9N2(g)
5、热力学能 (U)(thermodynamic energy)
系统内部含有的总能量称为热力学能(内能)
包括体系内质点的内动能(平动能、 振动能、转动能)、微粒间相互作用 所产生的势能等,但不包括体系整体
无机化学教学讲义.docx
无机化学讲义柴凤英甘肃联合大学2009 年 9 月~1~目录第一章气体⋯ ⋯ ⋯ ⋯ ⋯ ⋯ ⋯ ⋯ ⋯ ⋯ ⋯ ⋯ ⋯ ⋯ ⋯ ⋯ ⋯ ⋯ ⋯ ⋯ ⋯ 1§ 1 . 1理想气体状方程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1. 1、理想气体状方程式1.1. 2、理想气体状方程式的用§1 - 2 气体混合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1.2. 1、分定律1.2. 2、分定律的用第二章化学⋯ ⋯ ⋯ ⋯ ⋯ ⋯ ⋯ ⋯ ⋯ ⋯ ⋯ ⋯ ⋯ ⋯ ⋯ ⋯ ⋯ ⋯ ⋯ ⋯ 5§2 . 1 力学的和基本概念⋯⋯ ⋯ ⋯ ⋯ ⋯ ⋯ ⋯ ⋯ ⋯ ⋯ ⋯ ⋯ ⋯ ⋯ ⋯ ⋯ ⋯ ⋯ ⋯ 5 1. 2.2、分定律的用2.1.2、状和状函数2.1.3、程2.1.4、相2.1.5、化学反量式和反度§ 2 . 2力学第一定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2. 2.1 和功2.2.2、力学能2.2.3、力学第一定律§ 2 . 3化学反的效⋯⋯ ⋯ ⋯ ⋯ ⋯ ⋯ ⋯ ⋯ ⋯ ⋯ ⋯ ⋯ ⋯ ⋯ ⋯ ⋯ ⋯ ⋯ ⋯ ⋯ ⋯ ⋯ ⋯ 92.3.1定容反2.3.2恒反2.3.3r H m和r U m2.3.4、化学方程式2.3.5、准摩生成2.3.6、准摩燃[ △C H m (B. 相.T)]§2 . 4H e s s 定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2§2 . 5反的求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22.5.1、由准摩生成算反2.5.2、由准摩燃算△rH m( T)~2~第三章化学力学基⋯⋯ ⋯ ⋯ ⋯ ⋯ ⋯ ⋯ ⋯ ⋯ ⋯ ⋯ ⋯ ⋯ ⋯ ⋯ 1 5§ 3 . 1化学反速率的概念⋯ ⋯ ⋯ ⋯ ⋯ ⋯ ⋯ ⋯ ⋯ ⋯ ⋯ ⋯ ⋯ ⋯ ⋯ ⋯ ⋯ ⋯ ⋯ ⋯ ⋯ 1 53. 1、1 平均速率和瞬速率3.1、 2 定容反的反速率§ 3 . 2 、度反速率的影响——速率方程⋯ ⋯ ⋯ ⋯ ⋯ ⋯ ⋯ ⋯ ⋯ ⋯ ⋯ ⋯ ⋯ ⋯ 1 73. 2、1、化学反速率方程3. 2、2、反数的确定—初始速率法3. 2、3、度与的定量关系§3 . 3 温度反速率的影响 - A r r h e n i u s 方程式⋯⋯ ⋯ ⋯ ⋯ ⋯ ⋯ ⋯ ⋯ ⋯ ⋯ ⋯ ⋯ ⋯ 2 0 3. 3、1、 Arrhenius 公式3. 3、2、 Arrhenius方程的用:§ 3 . 4反速率理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23. 4.1、分子碰撞理3. 4.2、渡状理(活化配合物理)§3 . 5 催化与催化作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2 3 3. 5.1、、催化和催化作用的基本特征3.5.2、催化作用的特点第四章化学平衡和G i b s s 函数⋯⋯ ⋯ ⋯ ⋯⋯ ⋯ ⋯ ⋯ ⋯ ⋯ 2 6§4 . 1 准平衡常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6 4.1.1、化学平衡的基本特征4.1.2、准平衡常数——力学平衡常数4.1.3、准平衡常数的确定§4 . 2 准平衡常数的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9 4.2.1、判断反程度4.2.2、反方向§4 . 3 化学平衡的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0 4.3.1、度化学平衡的影响4.3.2、力化学平衡的影响4.3.3、温度化学平衡的影响§ 4 . 4自化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34.4.1、和自化~3~4.4.2、4.4.3、力学第三定律和准4.4.4、化学反和力学第二定律§ 4 . 5G i b b s 函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74.5.1、吉布斯函数 [ ]判据4.5.2、准摩生成Gibbs 函数4.5.3、Gibbs 函数与化学平衡第五章酸碱平衡⋯ ⋯ ⋯ ⋯ ⋯ ⋯ ⋯ ⋯ ⋯ ⋯ ⋯ ⋯ ⋯ ⋯ ⋯ ⋯ ⋯ ⋯ 4 2§ 5 . 1 酸碱子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2§ 5 . 2 水的解离平衡和溶液的 p H ⋯⋯ ⋯ ⋯ ⋯ ⋯ ⋯ ⋯ ⋯ ⋯ ⋯ ⋯ ⋯ ⋯ ⋯ ⋯ ⋯ ⋯ ⋯ ⋯ 4 45.2.1 水的解离平衡5.2.2 溶液的 PH§5 . 3 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 ⋯ ⋯ ⋯ ⋯ ⋯ ⋯ ⋯ ⋯ ⋯ ⋯ ⋯ ⋯ ⋯ ⋯ ⋯ ⋯ ⋯ ⋯ ⋯ ⋯ 4 7 5.3.1 一元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5.3.2、多元弱酸的解离平衡§5 . 4 同离子效和冲溶液⋯⋯ ⋯ ⋯ ⋯ ⋯ ⋯ ⋯ ⋯ ⋯ ⋯ ⋯ ⋯ ⋯ ⋯ ⋯ ⋯ ⋯ ⋯ ⋯ ⋯ 5 4 5.4.1 同离子效5.4.2冲溶液§ 5 . 5酸碱指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7§ 5 . 6酸碱子理与配合物概述⋯ ⋯ ⋯ ⋯ ⋯ ⋯ ⋯ ⋯ ⋯ ⋯ ⋯ ⋯ ⋯ ⋯ ⋯ ⋯ ⋯ ⋯ ⋯ 5 8§ 5 . 7配位化合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95.7.1配合物的成和命名5 . 7 . 2§ 5、8配位反与配位平衡⋯ ⋯ ⋯ ⋯ ⋯ ⋯ ⋯ ⋯ ⋯ ⋯ ⋯ ⋯ ⋯ ⋯ ⋯ ⋯ ⋯6 1第六章沉淀溶解平衡⋯ ⋯ ⋯ ⋯ ⋯ ⋯ ⋯ ⋯ ⋯ ⋯ ⋯ ⋯ ⋯ ⋯ ⋯ ⋯ 6 3§ 6 、 1 溶解度和溶度⋯⋯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36、 1、 1、溶解度6、 1、 2、溶度6、 1、 3、溶度和溶解度之的关系§6 、 2沉淀的生成和溶解⋯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76、2、 1、溶度6、2、 2、同离子效和效~4~6、2、 3、沉淀 - 溶解平衡的移§6 、 3 两种沉淀之的平衡⋯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26、3、 1、沉淀的化6、3、 2、分步沉淀第七章氧化原反化学基⋯⋯ ⋯ ⋯ ⋯ ⋯ ⋯ ⋯ ⋯ ⋯ ⋯ 7 5§ 7 . 1氧化原反的基本概念⋯ ⋯ ⋯ ⋯ ⋯ ⋯ ⋯ ⋯ ⋯ ⋯ ⋯ ⋯ ⋯ ⋯ ⋯ ⋯ ⋯ ⋯ ⋯ ⋯ ⋯ 7 57、 1、1、氧化数(、)7、 1、2、氧化原反方程式的配平—离子-子法7、 1、3、反的特殊型§ 7 、 2化学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97、 2、1、原池的成7、 2、2、池的§ 7 . 3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 37、 3、1、极的生7、 3、2、准极和甘汞极7、 3、3、准极7、 3、4、影响极的因素- 能斯特 (Nernst) 方程§7 、 4极的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 87、 4、1、判断氧化和原的弱7、 4、2、判断氧化原反自行的方向7、 4、3、求氧化原反的平衡常数7、 4、4、元素第八章原子构与元素周期系⋯ ⋯ ⋯ ⋯ ⋯ ⋯ ⋯ ⋯ ⋯ ⋯ ⋯ ⋯ ⋯ 9 5§ 8 、 1核外子运状⋯⋯ ⋯ ⋯ ⋯ ⋯ ⋯ ⋯ ⋯ ⋯ ⋯ ⋯ ⋯ ⋯ ⋯ ⋯ ⋯ ⋯ ⋯ ⋯ ⋯ ⋯ ⋯ 9 58、 1、1、核外子运的量子化特性—原子光和Bohr 理8、 1、2、核外子运的波粒二象性8、 1、3、核外子运状的描述8、 1、4、多子原子道能§8 、 2 原子核外子的排布与元素周期律⋯⋯ ⋯ ⋯ ⋯ ⋯ ⋯ ⋯ ⋯ ⋯ ⋯ ⋯ ⋯ ⋯ ⋯ ⋯ 1 0 0 8、 2 、 1、基原子的核外子排布律~5~8、 2、2、核外子分布与元素的周期律8、 2、3 周期元素分区§ 8 、 3元素性的周期性⋯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0 48、 3、1、原子半径8、 3、2、离能8、 3、3、合能8、 3、4、性第九章分子构⋯ ⋯ ⋯ ⋯ ⋯ ⋯ ⋯ ⋯ ⋯ ⋯ ⋯ ⋯ ⋯ ⋯ ⋯ ⋯ ⋯ ⋯ 1 0 8§9 、 1价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0 89、 2、 1 共价本9、 2、 2、价理的基本要点与共价的特点9、 2、 3、共价的型§9 、 2 、化道理⋯⋯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 09、 3、 1、化道的概念9、 3、 2、 s-p 型化与分子构型§9 、 3价子互斥理⋯⋯ ⋯ ⋯ ⋯ ⋯ ⋯ ⋯ ⋯ ⋯ ⋯ ⋯ ⋯ ⋯ ⋯ ⋯ ⋯ ⋯ ⋯ ⋯ ⋯ 1 1 39、 4、 1、价子互斥理的要点9、 4、 2、推断分子或离子的空构型的具体步如下:§ 9 、 4分子道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 49、 5、 1、分子道理的要点9、 5、 2、分子道能及其用§9 、 5参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 69、 5、 1、能9、 5、 2、第十章固体构⋯ ⋯ ⋯ ⋯ ⋯ ⋯ ⋯ ⋯ ⋯ ⋯ ⋯ ⋯ ⋯ ⋯ ⋯ ⋯ 1 1 8§1 0 、 1 晶体型⋯⋯ ⋯ ⋯ ⋯ ⋯ ⋯ ⋯ ⋯ ⋯ ⋯ ⋯ ⋯ ⋯ ⋯ ⋯ ⋯ ⋯ ⋯ ⋯ ⋯ ⋯ 1 1 8 10、 1、 1、晶体的特征与内部构10、 1、 2、晶体的基本型§ 1 0 、 2离子晶体⋯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2 210、 2、 1、离子理10、 2、 2、离子晶体的定性- 晶格能 U~6~10、 2、 3、离子的极化作用和形性§1 0 、 3 分子晶体⋯⋯ ⋯ ⋯ ⋯ ⋯ ⋯ ⋯ ⋯ ⋯ ⋯ ⋯ ⋯ ⋯ ⋯ ⋯ ⋯ ⋯ ⋯ ⋯ ⋯ ⋯ ⋯ 1 2 7 10、 3、 1、分子的极性10、 3、 2、分子的吸引作用10、 3、 3、第十一章配合物构⋯ ⋯ ⋯ ⋯ ⋯ ⋯ ⋯ ⋯ ⋯ ⋯ ⋯ ⋯ ⋯ ⋯ 1 3 3§ 1 1 、 1配合物的空构型和磁性⋯ ⋯ ⋯ ⋯ ⋯ ⋯ ⋯ ⋯ ⋯ ⋯ ⋯ ⋯ ⋯ ⋯ ⋯ 1 3 311、1、 1、配合物的空构型11、1、 2、配合物的异构象11、1、 3、配合物的磁性§ 1 1 、 2配合物的价理⋯⋯ ⋯ ⋯ ⋯ ⋯ ⋯ ⋯ ⋯ ⋯ ⋯ ⋯ ⋯ ⋯ ⋯ ⋯ ⋯ ⋯ 1 3 5第 1 2章 s 区金属(Ⅰ A 、Ⅱ A )⋯⋯ ⋯ ⋯ ⋯ ⋯ ⋯ ⋯ ⋯ ⋯ ⋯ 1 3 8§ 1 2 、 1s 区元素的通性⋯⋯ ⋯ ⋯ ⋯ ⋯ ⋯ ⋯ ⋯ ⋯ ⋯ ⋯ ⋯ ⋯ ⋯ ⋯ ⋯ ⋯ ⋯ 1 3 9§ 1 2 、 2s 区元素的⋯⋯ ⋯ ⋯ ⋯ ⋯ ⋯ ⋯ ⋯ ⋯ ⋯ ⋯ ⋯ ⋯ ⋯ ⋯ ⋯ ⋯ ⋯ 1 4 012、 2、 1、的物理性和化学性12、2、 2 的存在与的制:§ 1 2 、 3s区元素的化合物⋯ ⋯ ⋯ ⋯ ⋯ ⋯ ⋯ ⋯ ⋯ ⋯ ⋯ ⋯ ⋯ ⋯ ⋯ ⋯ ⋯ ⋯ 1 4 212、3、 1、化物12、3、 2、氧化物12、3、 3、氧化物12、3、 4、§ 1 2 . 4角⋯⋯ ⋯ ⋯ ⋯ ⋯ ⋯ ⋯ ⋯ ⋯ ⋯ ⋯ ⋯ ⋯ ⋯ ⋯ ⋯ ⋯ ⋯ ⋯ ⋯ ⋯ 1 4 7第十三章P 区元素(一)⋯⋯ ⋯ ⋯ ⋯ ⋯ ⋯ ⋯ ⋯ ⋯ ⋯ ⋯ ⋯ 1 5 1§ 1 3 、 1P 区元素概述⋯⋯ ⋯ ⋯ ⋯ ⋯ ⋯ ⋯ ⋯ ⋯ ⋯ ⋯ ⋯ ⋯ ⋯ ⋯ ⋯ ⋯ ⋯ ⋯ 1 5 1§ 1 3 、 2P 区元素化合物性律⋯ ⋯ ⋯ ⋯ ⋯ ⋯ ⋯ ⋯ ⋯ ⋯ ⋯ ⋯ ⋯ 1 5 213、2、 1、 P区元素的13、2、 2、 P区元素的化物13、2、 3、 P区元素的氧化物及其水合物13、2、 4、 P区元素化合物的氧化原性13、2、 5、 P区元素含氧酸的溶解性和定性§ 1 3 、 3素⋯⋯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5 6~7~13、3、 1 族概述13、3、 2、素13、3、 3、化和酸13、3、 4、素的含氧酸及其第十四章P 区元素(二)⋯⋯ ⋯ ⋯ ⋯ ⋯ ⋯ ⋯ ⋯ ⋯ ⋯ ⋯ ⋯ ⋯ 1 6 7§ 1 4 、 1氧族元素⋯⋯ ⋯ ⋯ ⋯ ⋯ ⋯ ⋯ ⋯ ⋯ ⋯ ⋯ ⋯ ⋯ ⋯ ⋯ ⋯ ⋯ ⋯ ⋯ ⋯ ⋯ 1 6 714、 1、1 氧族元素概述14、 1、2、氧及其化合物14、 1、3、硫及其化合物§ 1 4 、 2氮族元素⋯⋯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8 014、 2、1元素的基本性14、 2、2氮及其化合物14、 2、3、磷及其化合物第 1 5 章P区元素元素(三)⋯⋯ ⋯ ⋯ ⋯ ⋯ ⋯ ⋯ ⋯ ⋯ ⋯ ⋯ ⋯ ⋯ 1 9 2§1 5 、 1 碳族元素⋯⋯ ⋯ ⋯ ⋯ ⋯ ⋯ ⋯ ⋯ ⋯ ⋯ ⋯ ⋯ ⋯⋯ ⋯ ⋯ ⋯ ⋯ ⋯ ⋯ ⋯ ⋯ 1 9 2 15、 1、1、碳族元素概述15、 1、2、碳族元素的及其化合物15、 1、3、硅及其化合物§ 1 5 . 2硼族元素⋯ ⋯ ⋯ ⋯ ⋯ ⋯ ⋯ ⋯ ⋯ ⋯ ⋯⋯ ⋯ ⋯ ⋯ ⋯ ⋯ ⋯ ⋯ ⋯ ⋯ ⋯ 1 9 915、 2、1、硼族元素概述15.2.2、硼及其化合物第 1 6 章d区金属(一)⋯ ⋯ ⋯ ⋯ ⋯ ⋯ ⋯ ⋯ ⋯ ⋯ ⋯ ⋯ ⋯ ⋯ 2 0 3§ 1 6 . 1d 区元素概述⋯⋯ ⋯ ⋯ ⋯ ⋯ ⋯ ⋯ ⋯ ⋯ ⋯ ⋯ ⋯ ⋯ ⋯ ⋯ ⋯ ⋯ ⋯ ⋯ 2 0 3 16、 1、1、 d 区元素的原子半径和离能16、 1、2、 d 区元素的物理性16. 1.3、 d 区元素的化学性16、 1、4、 d 区元素的氧化16、 1、5、 d 区元素离子的色§1 6 . 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0 6 16、 2、1、的16、 2、2、的重要化合物~8~§ 1 6 .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1 116、 3、1 的16、 3、2 的重要化合物§1 6 . 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1 5 16. 4、1、的16、 4、2 、的化合物第十七章 d 区元素(二)⋯⋯ ⋯ ⋯ ⋯ ⋯ ⋯ ⋯ ⋯ ⋯ ⋯ ⋯ ⋯ ⋯ 2 2 0§1 7 、 1 族元素⋯⋯ ⋯ ⋯ ⋯ ⋯ ⋯ ⋯ ⋯ ⋯ ⋯ ⋯ ⋯ ⋯ ⋯ ⋯ ⋯ ⋯ ⋯ ⋯ ⋯ ⋯ 2 2 0 17、 1、1、族元素的通性17、 1、2、及其化合物17、 1、3、及其化合物§ 1 7 、 2族元素⋯ ⋯ ⋯ ⋯ ⋯ ⋯ ⋯ ⋯ ⋯ ⋯ ⋯ ⋯ ⋯ ⋯ ⋯ ⋯⋯ ⋯ ⋯ ⋯ ⋯ ⋯ 2 2 517、 2、1、族元素的通性17、 2、2、及其化合物17、 3、3、汞及其化合物第一章气体在自然界,物通常以气、液、固三种状存在。
无机化学基础知识PPT课件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用表 格表达的具体形式,它反映元 素原子的内部结构和它们之间 相互联系的规律。
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原子半径
同一周期(稀有气体除外),从 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 元素原子的半径递减;同一族中, 由上而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 元素原子半径递增。
主要化合价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 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最高正化 合价递增(从+1价到+7价),第 一周期除外,第二周期的O、F 元素除外;最低负化合价递增 (从-4价到-1价)第一周期除外, 由于金属元素一般无负化合价, 故从ⅣA族开始。元素最高价的 绝对值与最低价的绝对值的和为8。
THANKS
感谢观看
酸碱指示剂
用于指示酸碱反应终点的 试剂,如酚酞、甲基橙等。
沉淀溶解平衡原理及应用
沉淀溶解平衡
应用
在一定条件下,难溶电解质在溶液中 的溶解与沉淀达到动态平衡。
通过控制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可实现 难溶电解质的分离、提纯和制备。
溶度积常数(Ksp)
表示难溶电解质在溶液中达到沉淀溶 解平衡时,各离子浓度幂的乘积,是 衡量难溶电解质溶解度的重要参数。
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 属性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 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递 减,非金属性递增;同一族中, 由上而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 元素的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 减。
03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离子键形成及特点
离子键的形成
通过原子间电子转移形成正、负离子,由静电作用相互吸引。
离子键的特点
较高的熔点和沸点,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在水溶液中易离 解。
03
波尔模型
电子只能在一些特定的轨道上运动,电子在这些轨道上运动时离核的远
无机化学完整教学材料讲稿
无机化学完整教学材料讲稿引言无机化学是化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的是无机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反应。
本教学材料讲稿将为您介绍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分类和一些重要的化学反应。
无机化学基本概念1. 元素:无机化学研究的对象是化学元素,无机物质由元素组成。
元素:无机化学研究的对象是化学元素,无机物质由元素组成。
2. 化合物:由两种或更多种元素以一定的元素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称为化合物。
化合物:由两种或更多种元素以一定的元素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称为化合物。
3. 离子:在无机化合物中,元素可以以正离子或负离子的形式存在。
离子:在无机化合物中,元素可以以正离子或负离子的形式存在。
4. 配位化合物:由一个中心金属离子与周围配体形成的化合物。
配位化合物:由一个中心金属离子与周围配体形成的化合物。
无机化学分类1. 无机酸和无机碱:根据化合物的性质,可以将其分为有酸性的无机化合物(无机酸)和有碱性的无机化合物(无机碱)。
无机酸和无机碱:根据化合物的性质,可以将其分为有酸性的无机化合物(无机酸)和有碱性的无机化合物(无机碱)。
2. 无机气体:包括氮气、氧气、氢气等无机物质,具有特定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无机气体:包括氮气、氧气、氢气等无机物质,具有特定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 无机盐:包括氯化钠、硫酸铜等无机物质,通常是由金属离子和非金属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无机盐:包括氯化钠、硫酸铜等无机物质,通常是由金属离子和非金属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无机化学重要反应1. 酸碱中和反应:酸和碱反应产生盐和水的反应,是无机化学中常见的反应类型。
酸碱中和反应:酸和碱反应产生盐和水的反应,是无机化学中常见的反应类型。
2. 氧化还原反应:电子的转移导致物质的氧化和还原,是无机化学中重要的反应类型。
氧化还原反应:电子的转移导致物质的氧化和还原,是无机化学中重要的反应类型。
3. 沉淀反应:两种溶液混合后,形成不溶性沉淀物的反应。
沉淀反应:两种溶液混合后,形成不溶性沉淀物的反应。
无机化学说课
三、学情分析
授课 对象 生源 特点 认知 水平
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 一年级学生
普招生
虽已具备一定的化学知识,但对知 识的理解不够深入,实践教学重视 度不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动手 能力不强。
四、课程设计
岗位职业 能力分析
参照标准
选取 讲授内容
课程设计理念
课程内容 选取原则
理论课程 支撑后续课程 必须够用(对 岗位工作) 应用实例 支撑技能证书 考核应知内容
粗食盐的提纯 Na2CO3溶液的配制 缓冲溶液的配制 醋酸离解常数的测定 BaSO4溶度积的测定 配合物配位数的测定 酸碱溶液的比较滴定 化学反应速率的测定六、课Leabharlann 教学组织讲中学 例中学 做中学
实践 教学
探中学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总结反馈
报告批改 前期准备 实践教学 组织
做中学
操作、指导
实践课程 基本技能操作 应用广泛的技 术技能 企业真实任务 项目 支撑技能证书 考核应会内容
课程内容、课时安排 内 容
化学热力学与化学动力学 基础知识 原子和分子结构 四大化学平衡 实验技能
课 时
8学时 15学时 20学时 30学时
五、教学方案设计
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 弱酸、弱碱的离解平衡
基础知识点
难溶物的沉淀溶解平衡
氧化还原反应 配合物的配位离解平衡
原子结构与分子结构
专业实践技能
仪器的洗涤干燥技术 固液体药品量取技术 固体样品的溶解技术 沉淀生成、过滤技术 分析天平的使用技术 离心技术 容量瓶的使用技术 吸量管的使用技术 滴定管的使用技术 酸度测定技术 分光光度技术 电导测定技术
地位
分析化学 有机化学
无机化学讲义课件
酸碱反应的平衡与移动
总结词
详细描述
总结词
详细描述
研究酸碱反应的平衡状 态和移动方向
酸碱反应是化学中常见 的一类反应,通过研究 酸碱反应的平衡状态和 移动方向,可以深入了 解酸碱的性质和作用机 制。同时,酸碱反应在 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 也有广泛应用。
酸碱指示剂和滴定分析 法
酸碱指示剂用于指示溶 液的酸碱性,滴定分析 法则是一种测定物质浓 度的分析方法。通过这 些手段,可以精确测定 酸碱反应的程度和物质 含量。
05
无机化学实验技术
实验基本操作与安全
实验基本操作
掌握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如称量 、加热、溶解、过滤、蒸发等, 是进行无机化学实验的基础。
实验安全
了解实验室安全知识,掌握实验 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险及应对措 施,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
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
实验设计
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合理设计实验 方案,包括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步 骤的安排等。
THANKS
感谢观看
详细描述
无机化学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为人类提 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推动了能源、环境、材料科学等 领域的进步。例如,在能源领域,通过研究太阳能、风 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转化和利用,可以解决能源危机和环 境污染问题;在环境领域,无机化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 和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在材料科学领域,通 过研究新型无机材料的合成和性质,可以推动材料科学 的发展,为人类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详细描述
氧化数是描述元素在化合物中氧化态的数值,氧化剂和还原剂则是参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色。通过这 些概念,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类氧化还原反应。
04
无机化合物的分类与性质
单质与氧化物
中学化学说课稿无机化学反应机理讲解
中学化学说课稿无机化学反应机理讲解中学化学说课稿——无机化学反应机理讲解一、引言无机化学作为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探究了无机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在学习无机化学的过程中,了解反应机理至关重要。
因此,本次说课将重点讲解无机化学反应的机理原理,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无机化学反应。
二、反应机理的概念与作用1. 反应机理的概念反应机理是指描述反应过程各步骤及其相互关系的一套理论模型。
通过探究反应机理可以揭示反应速率的决定因素、物质转化的路径、产物生成的机制等。
2. 反应机理的作用反应机理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和规律,深入理解反应的速率和反应平衡,重要的是可以为实际应用提供理论基础,例如工业催化反应、环境污染治理等领域。
三、反应动力学与机理的关系1. 反应动力学的概念反应动力学是研究反应速率与反应条件之间的关系,旨在探究反应的快慢程度和速率方程。
2. 反应动力学与机理的关系反应动力学研究的是反应速率,而反应机理则研究的是反应中的每一个步骤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反应机理可以通过反应动力学实验数据的分析来验证和修正。
四、无机化学反应机理的分类与举例1. 离子反应机理离子反应机理是指在反应过程中产生或消失的离子,通过对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转化过程的描述,揭示反应过程中的电荷转移和离子交换等原理。
例如,氯化银与氯化铁反应生成银离子和铁离子。
2. 配位反应机理配位反应机理是指在反应中配位键的形成和断裂过程的描述,通过研究金属配合物的反应可以揭示配位键的稳定性和配位数的变化规律。
例如,涉及到配位键形成和配合物降解的过程。
3. 氧化还原反应机理氧化还原反应机理是指涉及电子转移的反应过程,通过揭示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电子转移的机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例如,金属与非金属离子间的电子转移反应。
五、案例分析:活性金属与酸的反应机理1. 实验现象与背景我们通过实验发现,活性金属(如锌、铝等)与酸反应时,会产生气体的放出和水的生成。
《无机化学》PPT课件
HOAc H+ + OAc-
平衡浓度/(mol·L-1) 0.101-x x 0.099+x
HOAc+NaOAc混合溶液能抵抗少量外来酸的作用,而保持溶液pH值不变。
x(0.099+x)
Ka=
0. 10=11-x.8×10-5
0.099x 0. 101
=1.8×10-5
x=1.8×10-5
2021/3/28
• (3)当适当稀释此溶液时,
•
CH+=Ka(CHAc/CAc-)
• CHAc和CAc-以相同倍数下降, CH+和pH值保持不变。
• (注:如果缓冲溶液的浓度太稀(小于10-3mol/L),或稀释倍数过大,就
不再适用了,因为水的电离不能忽略)。
• 此 外 , 由 多 元 弱 酸 所 组 成 的 两 种 不 同 酸 度 的 盐 , 如 NaHCO3—Na2CO3 、 NaH2PO4—Na2HPO4的混合液也有缓冲作用。
2021/3/28
pKi 4.76 4.76 10.33 7.20 9.2
pH值范围 3.6~5.6 8.3~10.3 9.2~11.0 5.9~8.0 7.2~9.2
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
例
(1) 试计算含0.100mol·L-1HOAc、0.100 mol·L-1NaOAc溶液的pH值。
解:
HOAc H+ + OAc-
离常数
解离常数 Ki 可表示弱电解质解离程度大小。 Ki 越小,弱电解质解离越困难,电解质越弱。
弱电解质:一般Ki ≦10-4 中强电解质:Ki =10-2~10-3 强电解质:Ki >10-2
Ki 与浓度无关,与温度有关。 由于温度对Ki 影响不大,一般可不考虑 其影响。
《无机化学》课件
酸碱反应与沉淀反应
总结词
酸碱反应和沉淀反应是无机化学中常见的反应类型,需要掌握其 基本原理和规律。
酸碱反应
理解酸碱质子理论,掌握酸碱反应的规律和特点,如强酸制备弱酸 、水解反应等。
沉淀反应
研究沉淀的形成和溶解,了解沉淀的生成、转化和溶解等基本规律 。
氧化还原反应与配位反应
总结词
01
氧化还原反应和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反应是无机化学中的重要反应类型,需要
酸碱反应与离子平衡
酸碱反应
酸和碱之间的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
酸碱指示剂
离子平衡
溶液中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和平衡状态 ,如水的电离平衡、沉淀溶解平衡等 。
用于指示溶液酸碱度的指示剂,如酚 酞、甲基橙等。
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
氧化还原反应
电子转移的反应,包括氧化和还 原两个过程。
原电池
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由 正负极和电解质溶液组成。
存储材料,为新能源技术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
无机化学在环保领域的应用
总结词
无机化学在环保领域的应用主要涉及大气、水体和土壤的污染控制与治理,以及废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等方面。
详细描述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无机化学在环保领域的应用主要涉及大气、水体和土 壤的污染控制与治理,以及废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等方面。通过研究无机物质的性质和反应机制,可以开发出高 效、低成本的污染物处理技术和资源化利用方案,为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无机化学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总结词
无机化学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主要涉及药物设计与 合成、生物成像技术和生物医用材料等方面。
详细描述
生物医学领域的发展对于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具有重要意义。无机化学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主要涉 及药物设计与合成、生物成像技术和生物医用材料等方 面。通过研究无机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和反应机制,可以 开发出高效、低毒的药物和生物医用材料,为疾病诊断 和治疗提供新的手段和途径。同时,无机化学在生物成 像技术方面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荧光探针、磁共 振成像等,为生物医学研究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说课宋天佑《无机化学》.ppt
.精品课件.
12
从式 R = pV
和
nT
R = 8.314 J•mol-1•K-1
看出 pV 乘积的物理学单位为 焦耳 (J)
.精品课件.
13
p
Pa N•m-2
V
m3
所以 pV 的单位为 N•m-2•m3
= N•m
=J
从物理学单位上看 pV 是一种功。
.精品课件.
14
pV R = nT 若压力 p 的单位为 Pa 体积 V 的单位为 dm3 温度 T 的单位为 K 物质的量 n 的单位为 mol
.精品课件.
17
1. 1. 2 混合气体的分压定律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气体混合在 一起,组成的体系,称为混合气体。
.精品课件.
18
组成混合气体的每种气体,都 称为该混合气体的组分气体。
显然,空气是混合气体,其中 的 O2,N2,CO2 等,均为空气这 种混合气体的组分气体。
.精品课件.
19
第 i 种组分气体的物质的量 用 ni 表示,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 用 n 表示,
显然有 n = ni i
.精品课件.
20
第 i 种组分气体的摩尔分数用
xi 表示,则
xi =
ni n
例如,由 4 mol N2 和 1 mol O2 组成的混合气体, 则其中
.精品课件.
21
x(N2)=
n(N2) n
=
4 5
x(O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n(O2) n
=
1 5
显然有
xi = 1
i
.精品课件.
22
O2
N2 + O2
《无机化学》课件第一章
第一节 原子的组成与核外电子排布
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是通过将|Ψ|2的角度分布部分,即|Y|2随 θ、Φ的变化作图而得到的(空间)图像,它形象地显示出在原子核 不同角度与电子出现的概率密度大小的关系。图1-1(b)是电子云的 角度分布剖面图。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剖面图与相应的原子轨道角 度分布剖面图基本相似,但有以下不同之处:原子轨道角度分布 图带有正、负号,而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均为正值(习惯不标出正 号);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比相应的原子轨道角度分布要“瘦”些, 这是因为Y值一般是小于1的,所以|Y|2的值就更小些。
第一节 原子的组成与核外电子排布
五、 多电子原子结构
多电子原子指原子核外电子数大于1的原子(即除H以外 的其他元素的原子)。在多电子原子结构中,核外电子是如何 分布的呢?要了解多电子中电子分布的规律,首先要知道原 子能级的相对高低。原子轨道能级的相对高低是根据光谱实 验归纳得到的。H原子轨道的能量取决于主量子数n,在多电 子原子中,轨道的能量除取决于主量子数n外,还与角量子 数l有关,总规律如下:
无机化学
第一章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原子的组成与核外电子排布 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 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
第一节 原子的组成与核外电子排布
一、 原子的组成
在20世纪30年代,人们已经认识到原子是由处于原子中 心的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的。由于原 子核跟核外电子的电量相同,电性相反,所以原子呈电中性。 原子很小,半径约为10-10m;原子核更小,它的体积约为原 子体积的1/1012。如果把原子比喻成一座庞大的体育场,则原 子核只相当于体育场中央的一只蚂蚁。因此原子内部有相当大 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内绕着原子核作高速运动。
第一节 原子的组成与核外电子排布
无机化学讲义课件
易溶于水,水溶液导电,熔融状态 下也导电。
共价键及其性质
共价键的形成
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共价键。
共价键的特点
有方向性、有饱和性,键能较大,但比离子键小。
共价化合物的性质
一般难溶于水,熔融状态下不导电,但有些共价 化合物在水溶液中能导电。
分子间作用力与氢键
分子间作用力
分子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力,包括范德 华力和氢键等。
特点
无机化学研究的元素和化合物种类繁多,包括金属、非金属 、氧化物、酸、碱、盐等;无机化学反应多样,包括化合、 分解、置换、复分解等;无机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如 肥料、陶瓷、玻璃、冶金等。
无机化学的发展历史
早期发展
古代人们通过炼金术、医药学等 实践活动积累了无机化学的初步
知识。
近代发展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道尔顿提 出了原子论,奠定了近代无机化 学的基础;随后门捷列夫发现了 元素周期律,揭示了元素之间的
制作笔记
制作详细的笔记,记录重要知识点、公式和反应机理等, 方便复习和查阅。
多做练习,提高解题能力
多做习题
通过大量的习题练习,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度。
分析解题思路
对解题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
挑战难题
适当挑战一些难题和复杂问题,拓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和解题能力。
位置。
探讨金属氧化物的性质、 制备方法和应用。
阐述金属氢氧化物的性 质、稳定性及其与酸的
反应。
金属盐类
介绍金属盐类的性质、 溶解性及其在化学反应
中的作用。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非金属元素与分类
介绍非金属元素的性质、分类及其在周期表 中的位置。
无机化学全套精品教案讲稿
无机化学教案说明一、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学生自学,讨论课、实验、习题、答疑和期中、期末考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热力学、化学平衡(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配合离解平衡)和化学反应速率等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知识;理解和掌握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反应规律和用途,训练和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初步的科学研究方法,帮助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方法、手段主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注重在教学中实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素质教育指导思想,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多元化、全方位的教学手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三、考核方式本课程分两学期讲授,第一学期讲授化学基础理论,第二学期讲授元素化学,每学期考核一次,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20%+期末考试(闭卷)成绩80%组成。
四、学时分配(共计144学时)五、目录绪论 (4)第1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4)第2章分子结构 (9)第3章晶体结构 (13)第4章化学热力学基础 (23)第5章化学平衡 (30)第6章化学动力学基础 (32)第7章水溶液 (36)第8章酸碱平衡 (41)第9章沉淀平衡 (51)第10章电化学基础 (56)第11章配合物与配位平衡 (66)第12章氢和稀有气体 (73)第13章卤素 (74)第14章氧族元素 (80)第15章氮磷砷 (87)第16章碳硅硼 (97)第17章非金属元素小结 (103)第18章金属通论 (104)第19章S区金属 (105)第20章P区金属 (109)第21章ds区金属 (114)第22章d区金属(一) (121)课程的主要内容绪论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介绍本课程的学习内容、目的、任务和方法。
[重点与难点]介绍本课程的学习内容[教学内容]一、化学研究对象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的科学;无机化学研究的对象、发展和前景,化学研究内容包括对化学物质的(1)分类(2)合成(3)反应(4)分离(5)表征(6)设计(7)性质(8)结构(9)应用。
无机化学演示文稿454 教学课件
F
子 P S Cl
Br
按照配位原子种类的不同,可把配体分为以下几种
⑴ 含氮配体 如NH3 、NO(亚硝基)、NO2(硝基)等。 (2) 含氧配体 如H2O、OH-、无机含氧酸根如CO32-、 ONO-(亚硝酸根)、R-OH(醇)、R-O-R(醚)、R-COO(羧基)等。
⑶含碳配体 如 CN、 CO(羰基)等。
⑷含硫配体 如S²、־SCN( ־硫氰酸根)、RSH(硫醇)、R2S (硫醚)等。
⑸含磷配体 如 PH3、 PR3(膦)、 PF3、PCl3、PBr3等。 ⑹卤素配体 如 F-、Cl-、 Br-、I-等。
按配体中所含配体原子的数目,又可分为单齿配体和多齿 配体两大类:
⑴单齿配体 只含有一个配位原子的配体,叫做单齿配体 , 又 称 单 基 配 体 。 包 括 F- 、 Cl- 、 OH- 、 CN- 等 负 离 子 和 NH3 、 H2O、CO等中性分子。
H2C
O
C O
H2C
C
例2:螯合剂EDTA的结构及与 金属离子形成的六配位螯合物
O
O
HO O
HO
CCH2 NCH2CH2N
CCH2
CH2C OH
O CH2C
OH
O
O O
N M
N
O
例3:卟吩与卟啉配合物叶绿素、血红素等的基本结构
例4:多核配合物
H2O H2O
OH2 H O
Fe
O H OH2
OH2
如果配合物的内界是中性分子,如[PtCl2(NH3)2]、[Ni(CO)4] 等,则 这类配合物无外界。
2.形成体
形成体是配合物的核心部分,它位于配位单元的中心 位置,所以形成体又叫做中心离子或中心原子。
无机化学全面教学教材讲稿
无机化学全面教学教材讲稿引言本文旨在提供一份无机化学全面教学教材讲稿,为教师们在授课过程中提供指导和帮助。
无机化学是化学的重要分支,涉及无机物的结构、性质和反应。
本教材讲稿将覆盖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反应类型、周期表和元素等重要内容。
无机化学基础- 无机化学简介:介绍无机化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基本概念:解释无机化学中的重要概念,如离子、键、晶体结构等。
- 化学键:探讨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的形成和性质。
- 反应类型:介绍无机化学中常见的反应类型,如酸碱中和、氧化还原等。
无机化学周期表- 周期表的历史:回顾周期表的发展历程和重要贡献者。
- 周期表的结构:解释周期表的排列方式和元素的分类。
- 元素的性质:探讨周期表上元素的周期性变化和趋势。
- 元素周期律:介绍元素周期律的规律和应用。
无机化学重要元素- 碱金属:介绍碱金属的性质、反应和应用。
- 碱土金属:探讨碱土金属的特点、化合物和重要应用。
- 过渡金属:介绍过渡金属的性质、配合物和催化作用等。
- 非金属元素:解释非金属元素的性质和化合物的特点。
无机化学实验室技术- 实验室安全:强调实验室操作的安全性和注意事项。
- 常用实验室技术:介绍无机化学实验中常用的技术,如重量测定、溶解度测试等。
- 无机化合物的合成和分离:探讨无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和分离技术。
结论本文提供了一份无机化学全面教学教材讲稿,包括基本概念、反应类型、周期表和重要元素等内容,旨在帮助教师们更好地进行教学。
通过使用这份教材讲稿,学生们可以全面了解无机化学的知识和应用,提升他们的学习成果和兴趣。
无机化学全套精品教案讲稿
无机化学全套精品教案讲稿无机化学全套精品讲义~1~~2~目录第一章气体...............................................................1 §1.1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 (1)1.1.1、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1.1.2、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的应用§1-2 气体混合物 (2)1.2.1、分压定律1.2.2、分压定律的应用第二章热化学............................................................5 §2.1 热力学的术语和基本概念 (5)1.2.2、分压定律的应用2 .1.2、状态和状态函数2.1.3、过程2.1.4、相2.1.5、化学反应计量式和反应进度§2.2 热力学第一定律 (7)2. 2.1 热和功2.2.2、热力学能2.2.3、力学第一定律§2.3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9)2.3.1 定容反应热2.3.2 恒压反应热2.3.3 m r m r U H ??和2.3.4、热化学方程式2.3.5、标准摩尔生成焓2.3.6、标准摩尔燃烧热[△C H Θm (B.相态.T)]§2.4 Hess 定律 (12)§2.5 反应热的求算 (12)2.5.1、由标准摩尔生成焓计算反应热2.5.2、由标准摩尔燃烧焓计算△r H m(T)第三章化学动力学基础 (15)§3.1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15)3.1、1 平均速率和瞬时速率3.1、2 定容反应的反应速率§3.2、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速率方程 (17)3.2、1、化学反应速率方程3.2、2、反应级数的确定—初始速率法3.2、3、浓度与时间的定量关系§3.3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Arrhenius方程式 (20)3.3、1、Arrhenius 公式3.3、2、Arrhenius 方程的应用:§3.4 反应速率理论简介 (22)3.4.1、分子碰撞理论3.4.2、过渡状态理论(活化配合物理论)§3.5 催化剂与催化作用 (23)3.5.1、、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基本特征3.5.2、催化作用的特点第四章化学平衡熵和Gibss函数 (26)§4.1 标准平衡常数 (26)4.1.1、化学平衡的基本特征4.1.2、标准平衡常数——热力学平衡常数4.1.3、标准平衡常数的实验确定§4.2 标准平衡常数的应用 (29)4.2.1、判断反应程度4.2.2、预测反应方向§4.3 化学平衡的移动 (30)4.3.1、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3~4.3.2、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4.3.3、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4.4 自发变化和熵 (33)4.4.1、焓和自发变化4.4.2、熵4.4.3、热力学第三定律和标准熵4.4.4、化学反应熵变和热力学第二定律§4 .5 Gibbs函数 (37)4.5.1、吉布斯函数[变]判据4.5.2、标准摩尔生成Gibbs函数4.5.3、Gibbs函数与化学平衡第五章酸碱平衡 (42)§5.1 酸碱质子理论 (42)§5.2 水的解离平衡和溶液的pH (44) 5.2.1 水的解离平衡5.2.2 溶液的PH§5.3 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 (47)5.3.1 一元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5.3.2、多元弱酸的解离平衡§5.4 同离子效应和缓冲溶液 (54)5.4.1 同离子效应5.4.2 缓冲溶液§5.5 酸碱指示剂 (57)§5.6 酸碱电子理论与配合物概述 (58) §5.7 配位化合物 (59)5.7.1 配合物的组成和命名5.7.2 §5、8 配位反应与配位平衡 (61)第六章沉淀溶解平衡 (63)§6、1 溶解度和溶度积 (63)~4~6、1、1、溶解度6、1、2、溶度积6、1、3、溶度积和溶解度之间的关系§6、2 沉淀的生成和溶解 (67)6、2、1、溶度积规则6、2、2、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6、2、3、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6、3 两种沉淀之间的平衡 (72)6、3、1、沉淀的转化6、3、2、分步沉淀第七章氧化还原反应电化学基础 (75)§7.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75)7、1、1、氧化数(值、态)7、1、2、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离子-电子法7、1、3、反应的特殊类型§7、2 电化学电池 (79)7、2、1、原电池的组成7、2、2、电池的电动势§7.3电极电势 (83)7、3、1、电极电势的产生7、3、2、标准氢电极和甘汞电极7、3、3、标准电极电势7、3、4、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能斯特(Nernst)方程§7、4 电极电势的应用 (88)7、4、1、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强弱7、4、2、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自发进行的方向7、4、3、求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常数7、4、4、元素电势图第八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 (95)~5~§8、1 核外电子运动状态 (95)8、1、1、核外电子运动的量子化特性—氢原子光谱和Bohr理论8、1、2、核外电子运动的波粒二象性8、1、3、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8、1、4、多电子原子轨道能级§8、2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与元素周期律 (100)8、2 、1、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8、2、2、核外电子分布与元素的周期律8、2、3周期元素分区§8、3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 (104)8、3、1、原子半径8、3、2、电离能8、3、3、亲合能8、3、4、电负性第九章分子结构 (108)§9、1 价键理论 (108)9、2、1共价键本质9、2、2、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与共价键的特点9、2、3、共价键的键型§9、2、杂化轨道理论 (110)9、3、1、杂化轨道的概念9、3、2、s-p型杂化与分子构型§9、3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113)9、4、1、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的要点9、4、2、推断分子或离子的空间构型的具体步骤如下:§9、4 分子轨道理论 (114)9、5、1、分子轨道理论的要点9、5、2、分子轨道能级图及其应用§9、5 键参数 (116)~6~9、5、2、键长第十章固体结构 (118)§10、1 晶体类型 (118)10、1、1、晶体的特征与内部结构10、1、2、晶体的基本类型§10、2 离子晶体 (122)10、2、1、离子键理论10、2、2、离子晶体的稳定性-晶格能U 10、2、3、离子的极化作用和变形性§10、3 分子晶体 (127)10、3、1、分子的极性10、3、2、分子间的吸引作用10、3、3、氢键第十一章配合物结构 (133)§11、1 配合物的空间构型和磁性 (133) 11、1、1、配合物的空间构型11、1、2、配合物的异构现象11、1、3、配合物的磁性§11、2 配合物的价键理论 (135)第12 章 s区金属(ⅠA、ⅡA) (138) §12、1s区元素的通性 (139)§12、2 s区元素的单质 (140)12、2、1、单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2、2、2 单质的存在与单质的制备:§12、3 s 区元素的化合物 (142)12、3、1、氢化物12、3、2、氧化物12、3、3、氢氧化物~7~§12.4 对角线规则 (147)第十三章 P区元素(一) (151)§13、1 P 区元素概述 (151)§13、2 P区元素单质化合物性质递变规律 (152) 13、2、1、P区元素的单质13、2、2、P区元素的氢化物13、2、3、P区元素的氧化物及其水合物13、2、4、P区元素化合物的氧化还原性13、2、5、P区元素含氧酸盐的溶解性和热稳定性§13、3 卤素 (156)13、3、1卤族概述13、3、2、卤素单质13、3、3、卤化氢和氢卤酸13、3、4、卤素的含氧酸及其盐第十四章 P区元素(二) (167)§14、1 氧族元素 (167)14、1、1 氧族元素概述14、1、2、氧及其化合物14、1、3、硫及其化合物§14、2 氮族元素 (180)14、2、1 元素的基本性质14、2、2氮及其化合物14、2、3、磷及其化合物第15章 P区元素元素(三) (192)§15、1 碳族元素 (192)15、1、1、碳族元素概述15、1、2、碳族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15、1、3、硅及其化合物§15.2硼族元素 (199)15、2、1、硼族元素概述15.2.2、硼及其化合物第16章 d 区金属(一) (203)§16.1 d区元素概述 (203)16、1、1、d 区元素的原子半径和电离能16、1、2、d 区元素的物理性质16.1.3、d区元素的化学性质16、1、4、d 区元素的氧化态16、1、5、d 区元素离子的颜色§16.2 铬 (206)16、2、1、铬的单质16、2、2、铬的重要化合物§16.3 锰 (211)16、3、1 锰的单质16、3、2 锰的重要化合物§16.4 铁 (215)16.4、1、铁的单质16、4、2 、铁的化合物第十七章d区元素(二) (220)§17、1 铜族元素 (220)17、1、1、铜族元素的通性17、1、2、铜及其化合物17、1、3、银及其化合物§17、2 锌族元素 (225)17、2、1、锌族元素的通性17、2、2、锌及其化合物17、3、3、汞及其化合物~9~第一章气体在自然界,物质通常以气、液、固三种状态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课程教学设计 2.教学方法: 理论部分:交替采用“演绎法”——“归纳法”
演绎法:从一般到特殊,优点是由定义、根本规律等出发 一步步递推,逻辑严密、结论可靠,且能体现事物的特性。缺 点是缩小了范围,使根本规律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展现。 归纳法:从特殊到一般,优点是能体现众多事物的根本规 律,且能体现事物的共性。缺点是容易犯不完全归纳的毛病。 两者结合着应用,效果更好。
在一年级学生的早期学习阶段,主要使用“演绎 法” ,以利于学生牢固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然后,逐 渐增加使用“归纳法”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规律性 的、特殊性的、反常性的和重要的知识。我们注重“重 点讲够,难点讲透,引导自学”的原则,留一部分内容 给学生自学,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五、课程教学设计
解决办法: 针对这些特点,并考虑到大一学生的特殊 性,我们在教学中始终紧扣备、讲、辅、改、 考、实各个环节,注重引导学生探寻适合自己 的学习方法。原理部分系统性、理论性、逻辑 性强,一直坚持讲授为主、练讲结合的教学方 法。元素部分则坚持以讲带学、以点带面、自 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课堂讲授辅之以课堂讨论 和课外自学。
四、课程教学内容 1.选取原则 (1)“管用”、“适用”、“够用”。
教学内容一定要适应学生的发展;一定要 在学生今后岗位、工作中有应用价值,一定能 满足学生基本的岗位、工作的需要。 (2)准确把握“定位” 。
《无机化学》是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 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定位”,其教学内容必须 能够位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做好铺垫。
五、课程教学设计 (2)实验考核 根据实验课本身的特点,制定了无机化学 实验课考核制度。实验的考核分为以下几项: 预习、操作、纪律卫生及实验报告。 成绩分布为:
实验预习 20% 实验操作 50% 卫生纪律 10% 实验报告 20%
五、课程教学设计 (3)评价 校内评价:多年来,无机化学教学团队一 直注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对课程内容进行 了整合,加强了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整合后 的课程能够满足后续课程的基本需要,符合专 业改革方案的基本要求,起到了专业基础课为 专业课服务的作用,满足了课程对准技术的需 要。教风严谨,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学生 化学素质的提高有极大的作用。 学生学习状态良好。年轻教师在上课前都 要进行反复试讲,修订教案。教研室配合系采 取不定期的听课,检查教案,召开学生座谈会 等,掌握任课老师授课情况。在历次教学检查 中,从系领导到同行教师和学生,对无机化学 的教学质量都给予了肯定和好评。
基础玻璃工操作技术 粗盐的提纯 化学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 五水合硫酸铜结晶水含量测定 硫酸亚铁铵的制备 凝胶法制备多孔SiO2
4
4 4 4 4 4 4
八
九 十 十一
废干电池的综合利用
硫代硫酸钠的制备 碱式碳酸铜的制备 综合考核
4
4 4 4
四、课程教学内容 使用教材:
材均 为 优 秀 高 职 高 专 “ 十 一 五 ” 规 划 教
五、课程教学设计 1.教学理念、模式 教学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位;
以教学质量为中心; 以应用为目的;
以“管用”、“适用”、“够用” 为原则;
以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为重点; 注重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五、课程教学设计 教学模式: 理论与实验并重——实验课单独设课 无机化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专业培养打下 良好的基础,经过多年探索,我们根据科学 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发展对专业技术人才能力 需求的变化,加大了实践性教学的比例,其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时数为4:7。改革了实 践教学内容,除去了演示性实验,减少了验 证性实验,增加了技能性、设计性、综合性 实验,建立了独立的、以基本实验与操作能 力为主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将无机化学实验 单独设课。
四、课程教学内容 2.内容要点及学时分配
理论部分:共78学时
章序 授课内容 讲授 时数 习题 时数 其它 共计 时数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总计
绪论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电解质溶液和离解平衡 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化学基础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分子结构与晶体结构
2 6 8 6 10 8
六、课程建设 4.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 (1)每学期末在学生中开展学生评教活动, 整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 共同协商改进措施; (2)每学期开展同行相互听课测评,并在 教学团队教学研讨会上充分讨论,指出优点和 不足,及时改进提高; (3)接受学院教学管理部门对教师教学效 果的评价,结合学生评议,对教师进行综合评 价,加强了教师的责任感,有效地提高了教学 质量。
《无机化学》Hale Waihona Puke 说课内容:一、课程简介
二、课程衔接
三、课程教学目标 四、课程教学内容 五、课程教学设计 六、课程建设 七、课程特色
一、课程简介 1. 课程名称及代码
《无机化学》(31016)
2. 课程性质及定位
《无机化学》是化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是 原因: 由于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 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动手能力的分析检验人员,而此 目标的实现需要无机化学基础。 3. 课程作用 《无机化学》既是学生学好工业分析与检 验专业其它课程的基础,又是培养学生利用所 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创新能力 的关键。
二、课程衔接
例如:原子结构理论
知其然,不知其 所以然
中学基础: +11
2
8
1
大学内容:Na:(1s2)(2s22p6)(3s1)
周期;族;基本性质 豁然开朗! 掌握理论,今后有重要 应用!
三、课程教学目标 理论知识 无机化学 实验技能
更为重要! 不可忽视!
能力
理论知识
+
实验技能
三、课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初步掌握元素周期律、近代物 质结构理论、化学平衡、电化学等基本原理和 常见元素的基本性质。 2.培养学生运用上述原理去掌握有关无机 化学中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知识,并具有对一 般无机化学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计算的能力、 利用参考资料的能力。 3.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树立初步的辩证唯物 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使学生在科学思 维能力上得到训练和培养。 4.培养学生掌握初步的实验技能。 5.为今后学习和工作打下比较巩固的无机 化学基础。
四、课程教学内容 3. 重点难点与解决办法 重点:
基础知识部分
化学平衡 四大平衡 酸碱平衡 氧化还原平衡 沉淀溶解平衡
两大结构 原子结构 分子结构
元素化学部分:重要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难点: 基础知识部分:物质结构理论。 元素化学部分: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
四、课程教学内容
原因: 基础知识部分中的物质结构理论有相当的深度和 难度,往往令大一新生望而生畏;而元素部分中描述 性的内容较多,易给人以松散零乱之感而抓不住要领, 有时让学生感到枯燥厌烦。
五、课程教学设计
例如:若学生仍习惯于高中的学习方法,对如 何学习毫无头绪,就可以引导他从多方面去了 解无机化学这门课的特点;若学生对无机化学 已有充分掌握,应向其介绍本学科前沿动态, 在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认识的同时,激发学生 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引发探究欲望,努力培养 学生创新意识。
六、课程建设 1.师资队伍建设 无机化学教学团队非常注重青年教师的继 续教育和培养,力求建立一支教学水平高,科 研能力强的教师梯队。几年来,坚持集体备课, 为青年教师指定了学术造诣较高、授课经验丰 富的导师,并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在导师的 传、帮、带下,他们正在教学、科研的第一线 上逐渐成长起来。1位正在攻读博士学位,1位 正在攻读硕士学位。胡智强老师在内蒙古自治 区高校青年教师课堂技能大赛中获二等奖,两 次在学院组织的教学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卢 俊老师获学院课件大赛三等奖。
五、课程教学设计 4.学习方法指导 《无机化学》的教学对象:大一新生 中学学习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学习 大学学习模式:以学生为主导,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 是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即所 谓的 “学会学习” ,就是以学生为主导的自 学模式。这不仅仅指课堂里的学习,还包括泡 图书馆、做实验、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和丰富多 彩的课外活动。
0 0 0 2 0 0
0 0 0 0 2(考) 0
2 6 8 8 12 8
配位化合物
重要的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重要的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2
12 12 66
0
0 2 4
0
0 6(机动) 8
2
12 20 78
四、课程教学内容
实验部分:共44学时
序号 实验内容 实验 时数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安全教育、常用仪器的洗涤和干燥
二、课程衔接 该课程的讲授内容既要立足于学生已掌握 的中学化学知识基础,又为其它几门后继课程 准备必需的理论和无机化学知识。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做到: 1.起点适当,充分考虑与高中化学教材 的衔接; 2.选用内容既适应当今无机化学学科发 展的趋势,又要适应无机化学课程本身系统 讲授的需要; 3.在理论阐述方面,力求作到深度适当、 讲解清楚;在化学元素方面,多选一些必要 的无机化学反应,无机物的性质以及与无机 化学有关的生产和生活知识,注重这些知识 在后续专业课程及在专业中的应用。
五、课程教学设计
学生评价:现行的教学方法基本适应学生的现状, 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进度能够较好地接受,课堂气 氛比较活跃。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较强,总体教学效 果好,教学内容整合合理,突出职业教育特点,强化 创新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内容丰富,信息量大,重点 突出,体现实用的原则,教学效果突出。 校外评价:无机化学教研室拥有一批年富力强、 教学经验丰富、对教学有研究、有责任心的教师,具 备良好的教学素质,表达清晰,重点突出,深入浅出, 教学灵活。课程内容安排合理,引入问题启发式讲解, 授课生动丰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该课程获得 了学生的好评和肯定,同时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后续 课程和其他课程打下了较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