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教学设计(通用5篇)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教学设计(通用5篇)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教学设计(通用5篇)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教学设计(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教学设计篇1【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初二2、课时:3、学科:数学4、学生准备:提前预习本节课的内容,尺规和练习本。

【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初二数学下册第十八章18.1.2平行四边形判定中的第三课时三角形中位线的内容。

三角形中位线既是前面已学过的平行线、全等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性质等知识内容的应用和深化,同时为进一步学习梯形、任意四边形的中位线打下基础,尤其是在判定两直线平行和论证线段倍分关系时常常用到。

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及应用中,处处渗透了归纳、类比、转化等化归思想,它是数学解题的重要思想方法,对拓展学生的思维有着积极的意义。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2)会证明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3)能应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解决相关的问题;过程与方法目标:进一步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发展推理论证的能力。

体会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在获得结论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情感目标画一个任意三角形的中位线,用猜测和度量判断中位线与第三边的位置和数量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团队精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善于观察、勇于探索、严密细致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并应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难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和运用。

【教学方法】学生在前面的数学学习中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经历、猜测、证明的过程,我采取:启发式教学,在课堂教学。

【教学过程】(一)回顾三角形中位线:三角形一个顶点和对边中点连结的线段情感分析:让学生首先通过原有知识三角形中线【端点特征】来引入三角形中位线更加好理解。

三角形的中位线教案

三角形的中位线教案

三角形的中位线教案第一章:三角形的中位线概念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中位线的定义和性质。

培养学生通过图形直观判断和证明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培养学生运用三角形中位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教学内容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三角形中位线与三角形边长的关系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定理1.3 教学方法采用图形演示、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通过展示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三角形中位线的思考。

1.4.2 新课导入介绍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引导学生通过图形直观理解中位线。

1.4.3 性质探究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和观察,发现三角形中位线与三角形边长的关系。

1.4.4 例题讲解通过典型例题,讲解如何运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解决问题。

1.4.5 练习巩固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第二章:三角形中位线的应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三角形中位线的应用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三角形中位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三角形中位线在几何图形中的应用三角形中位线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2.4 教学步骤2.4.1 导入通过展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三角形中位线解决。

2.4.2 性质应用讲解三角形中位线在几何图形中的应用,如构造平行线、证明线段相等等。

2.4.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解决问题。

2.4.4 练习巩固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第三章:三角形中位线的证明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三角形中位线证明的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证明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三角形中位线的证明定理及方法3.3 教学方法采用图形演示、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3.4 教学步骤3.4.1 导入通过展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对三角形中位线证明的思考。

3.4.2 性质证明引导学生运用图形演示和证明方法,证明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教案

《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教案

(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探究并掌握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概念、定理,会利用三角形中位线的定理解决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活动,感受三角形中位线对数学解题的重要作用,体会转化思想在数学解题中的作用。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的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教学难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推导及其应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拿出一个三角形的纸板,让学生找出三边的中点,连接这6点中的任意两点,找一找哪些是已经学过的,哪些是没有学习过的。

引出课题。

(二)探究新知1.介绍三角形的中位线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追问:如何证明这个结论是否成立呢总结: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三)稳固提高依据图中的条件,答复下列问题。

(1)如图(a),已知D、E分别为AB和AC的中点,DE=5,求BC的长。

(2)如图(b),D、E、F分别为AB、AC、BC的中点,AC=8,∠C=70°,求DF 的长和∠EDF的度数。

(3)如图(c),假设∠DEF的周长为10cm,求∠ABC的周长;假设∠ABC的面积等于20cm,求∠DEF的面积。

(四)小结作业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学习了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2)利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和性质解决有关问题;(3)经历了探究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

作业:课后练习题。

最新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教学设计10篇

最新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教学设计10篇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教学设计10篇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教学设计10篇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教学设计(1)三角形中位线定理2、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2)会证明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3)能应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解决相关的问题;(二)过程与方法目标进一步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发展推理论证的能力。

体会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在获得结论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三)情感目标通过拼图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团队精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善于观察、勇于探索、严密细致的科学态度。

3、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并应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难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和运用。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在课堂教学,我始终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教学过程】(一)设景激趣,导入新课为了测量广场上的小假山外围圆形的宽(不能直接测量) 在平地上选一点A,再分别找出线段AB、AC的中点D、E,若测出DE的长,就可以求出宽BC。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设计意图:问题是一切学习探究的先父,教材中创设的问题情境难度较大,学生不容易突破。

这里创设了一个现实情景,在这里教师不急予让学生找出答案,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为了让学生主动的获得新知,先让学生动手做以下一个环节的动手操作活动。

2、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如图,DE、EF、DF是三角形的3条中位线。

跟踪训练:①如果D、E分别为AB、AC的中点,那么DE为△ABC的;②如果DE为△ABC的中位线,那么 D、E分别为AB、AC的。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为了及时的使学生加深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印象,为后面的探究打下基础,设立了以上两道简单的抢答题,让学生学会及时的从图中找出信息。

(三)拼图活动、探索定理(用时大概5分钟)整个的拼图游戏我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问题一:怎样将一张三角形纸片剪成两部分,使分成的两部分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问题二:猜想得出平行四边形后,简述证明过程。

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公开课教案

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公开课教案

三角形的中位线康园中学张瑜一、教材分析三角形的中位线选自华师大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三章第四节。

这节课,教材对有关内容采用了边探索边证明这种“合二为一”的处理方式,更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索-猜想-验证”的过程,达到学生发现并掌握知识的结果。

三角形中位线是三角形中重要的线段,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是一个重要性质定理,它是前面已学过的平行线、全等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相似三角形等知识内容的应用和深化,又是以后的几何推理、证明中不可或缺的知识财富。

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及应用中,处处渗透了化归思想,它在今后的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并能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学情分析本班学生基础都比较好,总体能较快的接受新知识,对于本章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掌握较好,但知识迁移能力处于弱势,数学思想方法的灵活运用也有待提高。

因此,本节课着眼于基础,注重能力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首先通过实际操作获得结论,然后借助于相似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进行探索和证明,使学生的优势得以发挥,劣势得以改进,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

三、目标分析(一)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现状,本节课确定以下目标:(1)知识目标:①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②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③初步学会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②培养学生运用化归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善于观察、勇于探索、严密细致的科学态度;②在探索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的信心。

(二)重点和难点:根据以上教材分析,确立本节课重点是: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及其应用;从学生知识掌握的现状分析来看,如何适当添加辅助线、如何利用化归思想来解决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困难所在,因此确立本节教学难点是:添加辅助线构造含有中位线的三角形。

四、教学策略(一)教学组织形式由于我们的班级有小组模式,于是我将充分运用小组合作,并结合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教育理念进行教学。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教案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教案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及其证明过程。

2. 培养学生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2. 中位线的概念: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中位线。

3. 证明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通过构造全等三角形和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进行证明。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及其证明过程。

2. 教学难点:证明过程中三角形的全等条件的运用和逻辑推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2. 运用几何画板软件,动态展示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和证明过程。

3. 分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思考、交流和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和定理。

2. 讲解中位线的概念:介绍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和特点。

3. 探究中位线定理:让学生自主探究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并总结出证明过程。

4. 讲解证明过程:详细讲解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过程,包括构造全等三角形和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5. 练习与拓展:布置一些有关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6.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在几何学中的应用和意义。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练习和小测验,评估学生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收集学生的练习作业,分析其对证明过程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2. 考虑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运用几何画板软件,提高其直观理解能力。

3. 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确保覆盖三角形中位线的所有相关性质和应用。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公开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公开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来看,初二的学生已经具有了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能静下来思考几何问题,比较喜欢一些更有深度的严格的推理证明。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2.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证明及其应用,培养学生的转化与化归思想;3.通过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发展学生的合作交流、实践操作及推理能力。

能力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发展学生的合作交流、实践操作推理能力。

2.通过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猜想及证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大胆探索新颖独特的证明方法和思路,让学生充分经历“观察、归纳、猜想、推理及应用”这一过程,体会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在获得结论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同时渗透化归思想。

【教学重难点】重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及其应用,培养学生的转化与化归思想。

难点:利用三角形中位定理证明几何问题,培养学生适当添加辅助线的能力。

【教学工具】多媒体、剪刀、硬纸、三角板【教学方法】情景教学与过程学习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与导入知识回顾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2.你能说说平行四边形性质与判定的用途吗?(答:平行四边形知识的运用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直接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去解决某些问题.例如求角的度数,线段的长度,证明角相等或线段相等;二是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从而判定直线平行等;三是先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然后再眼再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去解决某些问题.)创设情境:实验(剪纸小游戏):请同学们思考:将任意一个三角形分成四个全等的三角形,你是如何切割的?(答案如图)图中有几个平行四边形?你是如何判断的?二.新知探究例1 如图,点D、E、分别为△ABC边AB、AC的中点,求证:DE∥BC且DE=1/2BC.分析:所证明的结论既有平行关系,又有数量关系,联想已学过的知识,可以把要证明的内容转化到一个平行四边形中,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性质来证明结论成立,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这就需要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来构造平行四边形.方法:如图(1),延长DE到F,使EF=DE,连接CF,由△ADE≌△CFE,可得AD ∥FC,且AD=FC,因此有BD∥FC,BD=FC,所以四边形BCFD是平行四边形.所以DF∥BC,DF=BC,因为DE=DF,所以DE∥BC且DE=1/2BC.(也可以过点C作CF∥AB交DE的延长线于F点,证明方法与上面大体相同)三.新知讲授1.定义: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思考】:(1)想一想:①一个三角形的中位线共有几条?②三角形的中位线与中线有什么区别?(2)三角形的中位线与第三边有怎样的关系?(答:(1)一个三角形的中位线共有三条;三角形的中位线与中线的区别主要是线段的端点不同.中位线是中点与中点的连线;中线是顶点与对边中点的连线.(2)三角形的中位线与第三边的关系: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2.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拓展】利用这一定理,你能证明出在设情境中分割出来的四个小三角形全等吗?(让学生口述理由)例2(补充)已知:如图(1),在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AB、BC、CD、DA的中点.求证: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证明:连结AC(图(2)),△DAG中,∵ AH=HD,CG=GD,∴ HG∥AC,HG=1/2AC(三角形中位线性质).同理EF∥AC,EF=1/2AC.∴ HG∥EF,且HG=EF.∴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此题可得结论:顺次连结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如图2所示)四、课堂练习1.如图,A、B两点被池塘隔开,在AB外选一点C,连结AC和BC,并分别找出AC和BC的中点M、N,如果测得MN=20 m,那么A、B两点的距离是m,理由是.2.已知:三角形的各边分别为8cm 、10cm和12cm ,求连结各边中点所成三角形的周长.五、课后作业1.布置作业:教材P50,“习题18.1”第5题.2.完成《学法大视野》中本课时前半部分练习.六、师生互动,共同小结1.三角形的中位线具有什么性质?(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分别是什么?)2.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怎么去运用?。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教案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教案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2.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内容;3.能够运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1.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2.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内容。

教学难点:1.能够运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并复习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如边、角等。

2.提问:学过的定理中,是否有关于三角形中位线的定理?请举例说明。

二、讲解三角形的中位线(15分钟)1.引导学生对中位线的概念进行探讨,并给出定义:三角形的中点所连直线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2.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三角形的三条中位线的特点:三条中位线交于一点,这个点叫做三角形的重心。

3.展示图示,让学生对重心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三、讲解三角形中位线定理(20分钟)1.引导学生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进行猜想:三角形的三条中位线交于一点,这个点叫做重心,它把每条中位线分成两段,其中一段是另外两条中位线的反向延长线上的中点。

2.引导学生通过实例进行验证,加深理解。

四、例题讲解(30分钟)1.讲解一些例题,逐步引导学生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运用方法。

五、课堂练习(20分钟)1.给学生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老师巡查学生的解题过程,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六、归纳总结(5分钟)1.请学生复述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以及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内容。

七、作业布置(5分钟)1.布置相应的作业,要求学生练习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运用。

教学延伸:1.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三角形三条中位线的交点是否有其他特性?2.可以让学生研究证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过程。

教学资源:1.教材《数学》(必修二上册);2.扩展阅读相关资料。

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对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有了初步的了解,并能够运用定理解决简单的问题。

但在课堂练习环节,部分学生存在了解题思路不清晰的问题,下一次教学中要加强题目解析和示范。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教案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教案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教案教案标题: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教授学生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概念和应用。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资源,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中位线定理,提高他们的数学推理和证明能力。

教学目标:1. 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和性质。

2. 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表述和证明过程。

3. 能够应用中位线定理解决与三角形中位线相关的问题。

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问题解决和数学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1. 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和性质。

2. 中位线定理的表述和证明过程。

3. 应用中位线定理解决与三角形中位线相关的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投影仪、白板、黑板、标尺、三角形模型等。

2. 学生准备:学习笔记本、铅笔、直尺、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步骤1:导入(5分钟)引入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对三角形性质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中位线与三角形的关系。

步骤2:探究性学习(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他们自主探索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并总结出中位线定理的表述和证明过程。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引导性问题,例如:中位线的长度关系、中位线的交点等。

步骤3:知识讲解(10分钟)通过教师的讲解,对学生进行中位线定理的知识点梳理和讲解。

重点解释中位线定理的表述和证明过程,引导学生理解中位线定理的原理。

步骤4:示范演练(15分钟)教师通过示范演示,带领学生解决一些与三角形中位线相关的问题。

教师可以使用教学课件或黑板白板进行演示,并与学生共同讨论解题思路和方法。

步骤5:合作探究(15分钟)学生分组合作,完成一些中位线定理相关的练习题或问题。

鼓励学生积极讨论,相互合作,提高问题解决和数学推理能力。

步骤6:拓展应用(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中位线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例如建筑设计、地理测量等领域。

通过实际案例的讨论,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教案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教案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教案第一章: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三角形中位线与三角形的关系。

1.2 教学内容引入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即连接三角形两个中点的线段。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发现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1.3 教学活动通过实物模型或者绘图软件,展示三角形中位线,让学生观察和触摸。

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中位线与三角形的三边的关系。

第二章:探索中位线的性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引导学生通过证明来验证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2.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引导学生运用几何证明方法,证明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2.3 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引导学生运用几何证明方法,证明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第三章:应用中位线定理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应用。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运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解决问题。

3.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运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解决问题。

3.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运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解决问题。

第四章:巩固与拓展4.1 教学目标让学生巩固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应用。

4.2 教学内容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应用。

4.3 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应用。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总结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5.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教案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教案

《三角形中位线》教案骑龙镇永胜九年制学校:王丹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概念、性质;2. 会利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能力目标: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学生观察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情感目标:通过自主探究、猜想、验证,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增强学习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三角形中位线性质定理;难点:定理证明中添加辅助线的思想方法。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三角板,直尺,三角形纸片学生准备三角形纸片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为了测量一个池塘的宽BC,在池塘一侧的平地上选一点A,再分别找出线段AB,AC的中点D、E,若测出DE=15m,就能求出池塘BC的吗?(二)、概念形成(1)什么叫三角形的中位线?如图: D、E分别是AB、AC边的中点,DE就是△ABC的中位线。

(2)三角形的中位线与三角形的中线有什么区别?BC中位线是两个中点的连线,而中线是一个顶点和对边中点的连线。

(3)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已知如图:在△ABC中,D是AB的中点,E是AC的中点。

求证:DE∥BC, DE= 1/2BC已知:如图,DE 是△ABC 的中位线.求证: BCDE 21//证明二:如图,延长DE 到F ,使EF=DE ,连接CF∵DE=EF,AE=EC, ∠AED= ∠CEF∴⊿ADE ≌⊿CFE∴∠ADE=∠F ,AD=CF ,∴AB ∥CF又∵BD=AD=CF,∴四边形BCFD 是平行四边形BC //DF ∴BC21//DE ∴证法三:延长DE 到点F ,使EF=DE , 连结AF 、CF 、CD∵AE=EC ∴DE=EF∴四边形ADCF 是平行四边形 ∴AD ∥=FC又D 为AB 中点,∴DB ∥=FC所以,四边形BCFD 是平行四边形证法四:如图,过E作AB的平行线交BC于F,自A作BC 的平行线交FE于G∵AG∥BC ∴∠EAG=∠ECF∴△AEG≌△CEF ∴AG=FC,GE=EF又∵AB∥GF,AG∥BF∴四边形ABFG是平行四边形∴BF=AG=FC,AB=GF又∵D为AB中点,E为GF中点,∴DB∥=EF∴四边形DBFE是平行四边形∴DE∥BF,即DE∥BC,DE=BF=FC即DE=1/2BC(三)练一练1.如图1:在△ABC中,DE是中位线(1)若∠ADE=60°,则∠B= 度,为什么?(2)若BC=8cm,则DE= cm,为什么?2.如图2:在△ABC中,D、E、F分别是各边中点AB=6cm,AC=8cm,BC=10cm,则△DEF的周长= cm三角形三条中位线围成的三角形的周长与原三角形的周长的关系?面积呢?图2:(四)例题讲解例1:求证顺次连结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教案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教案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中位线概念。

2. 引导学生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内容。

3. 培养学生运用几何推理证明几何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三角形的中位线概念。

2.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及其证明。

2. 教学难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过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索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2. 使用几何画板软件,动态展示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及证明过程。

3. 运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交流、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三角形的中位线概念,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探究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三角形中位线与三角形两边的关系,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3. 证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引导学生运用几何画板软件,动态展示三角形中位线的证明过程,让学生在直观演示中理解定理的证明方法。

4. 巩固练习:设计一些有关三角形中位线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定理进行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5. 拓展与应用:引导学生运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6.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

教案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问答、练习题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三角形中位线概念和中位线定理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运用几何画板软件时对中位线性质的把握和操作技能。

3. 分析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否正确运用中位线定理并达到预期效果。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中位线定理在三角形以外的多边形中是否有类似性质?2. 探讨中位线定理在几何证明题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几何证明能力。

3. 引导学生探索中位线定理与其他几何定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以及学生对中位线定理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八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教案、教学设计
-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时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作业中的错误,教师要给予及时、具体的反馈,指导学生进行改正。
-鼓励学生家长参与作业的监督和讨论,增强家庭对数学学习的支持。
(四)课堂练习
小组讨论结束后,我安排课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目分为基础题和提高题,旨在巩固学生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在学生完成练习的过程中,我注意观察他们的解题方法,了解他们在解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个性化的指导和鼓励。
(五)总结归纳
课堂练习结束后,我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归纳。首先,让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我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梳理,强调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和定理的应用。
然后,我向学生介绍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并利用几何画板展示一个三角形的图形,指出三角形的中位线,让学生观察中位线的特点。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接下来的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在学生对三角形中位线产生兴趣的基础上,我开始系统地讲授新课。首先,我详细讲解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让学生明确中位线是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
最后,我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与三角形中位线相关的现象,增强数学应用的意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理解和应用,以及检验他们在课堂中的学习效果,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基础知识巩固题: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册中与三角形中位线相关的基础题目,这些题目旨在帮助学生回顾和巩固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性质以及定理的证明。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使他们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设计(教案)

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设计(教案)

教案: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概念及其性质。

2. 学会如何作三角形的中位线。

3. 能够运用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概念及其性质。

2. 三角形的中位线的作法。

教学难点:1. 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三角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如三角形的定义、性质等。

2. 提问:你们认为三角形有哪些重要的性质呢?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介绍三角形的中位线的定义:三角形的中位线是连接一个顶点和对边中点的线段。

2. 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中位线,并提问:你们能发现三角形的中位线有哪些特殊的性质吗?3.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尝试作三角形的中位线,并观察其性质。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如: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等于第三边的一半等。

2. 通过示例,讲解如何运用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堂练习(15分钟)1. 布置一些有关三角形中位线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评价。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和运用。

2. 提问:你们认为三角形的中位线在实际问题中有何作用?如何运用?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中位线的其他性质和应用。

2. 布置一些有关三角形中位线的拓展练习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和探究。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三角形知识,引入三角形的中位线概念。

通过观察、操作和讲解,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和运用。

在课堂练习环节,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总结和反思,使学生对三角形的中位线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六、课堂练习(15分钟)1. 布置一些有关三角形中位线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京改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5.5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京改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5.5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京改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5.5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5.5节“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第一课时。在学习了三角形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性质、分类及判定等基本概念。通过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学习,旨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作用,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为后续几何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建筑设计中的三角形中位线应用,引发学生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探究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2.教师提出问题:“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这样的现象吗?为什么三角形的中位线会有这样的特点呢?”引导学生思考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3.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或模型等教具,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材料,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
2.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模型等教具,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材料,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
3.教师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4.教师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问题导向
1.教师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想、证明等环节,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4.教师简要介绍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和性质,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
(二)讲授新知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中位线,并通过几何画板软件动态展示中位线的性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中位线的作用。
2.教师引导学生猜想三角形中位线的定理,并鼓励他们提出证明思路。
3.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互动交流等方式,共同探究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过程。

八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优秀教学案例

八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优秀教学案例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解题方法和技巧,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性质及定理。
2.强调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在几何图形中的应用,让学生明确定理的价值。
3.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为下一步的学习制定合理计划。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以下作业: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及其证明过程,能够准确运用定理分析解决问题。
2.学会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发现三角形中位线与第三边的关系,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能力。
3.能够运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线段长度、证明线段相等等,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a.教材课后习题,巩固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应用;
b.拓展练习,运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c.写一篇学习心得,总结自己在学习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2.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探索三角形中位线的其他性质和定理,提高自己的几何素养。
五、案例亮点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三角形的中位线吗?它有什么作用呢?”引发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1.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演示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及性质,让学生对中位线有初步的认识。
2.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在三角形纸片上画出中位线,观察中位线与第三边的关系,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4.培养学生运用几何图形和符号语言表达数学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角形的中位线
康园中学张瑜一、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中位线选自华师大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三章第四节。

这节课,教材对有关内容采用了边探索边证明这种“合二为一”的处理方式,更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索-猜想-验证”的过程,达到学生发现并掌握知识的结果。

三角形中位线是三角形中重要的线段,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是一个重要性质定理,它是前面已学过的平行线、全等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相似三角形等知识内容的应用和深化,又是以后的几何推理、证明中不可或缺的知识财富。

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及应用中,处处渗透了化归思想,它在今后的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并能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基础都比较好,总体能较快的接受新知识,对于本章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掌握较好,但知识迁移能力处于弱势,数学思想方法的灵活运用也有待提高。

因此,本节课着眼于基础,注重能力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首先通过实际操作获得结论,然后借助于相似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进行探索和证明,使学生的优势得以发挥,劣势得以改进,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

三、目标分析
(一)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现状,本节课确定以下目标:(1)知识目标:
①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
②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③初步学会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运用化归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善于观察、勇于探索、严密细致的科学态度;
②在探索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的信心。

(二)重点和难点: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确立本节课
重点是: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及其应用;
从学生知识掌握的现状分析来看,如何适当添加辅助线、如何利用化归
思想来解决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困难所在,因此确立本节教学
难点是:添加辅助线构造含有中位线的三角形。

四、教学策略
(一)教学组织形式
由于我们的班级有小组模式,于是我将充分运用小组合作,并结合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教育理念进行教学。

(二)教学方法
结合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拟采用探索发现法和小组合作法以达到教学目的。

(三)学法指导
据科学研究表明,有效的合作探究能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达百分之九十以上,于是我确立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法。

五、教学过程
教学时间安排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3分钟
(二)对比归纳,建构概念 3分钟
(三)合情推理,大胆猜想 5分钟
(四)演绎助阵,证明定理 12分钟
(五)巩固新知,应用拓展 18分钟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4分钟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
问题1:某地大地震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B、C两个地方被倒塌的楼房隔开了,为了测量B、C间的距离,一名测量人员另选了一个点A,使A、B、C三个点构成一个三角形,并在AC、AB边上分别找到它们的中点E、D,测量ED后,这位测量者认为2ED就是BC,你认为这位测量者的做法妥当吗?所得结果正确吗?
(二)对比归纳,建构概念
E、D是AC、AB 边上的中点
问题2:线段DE 与中线CD 有什么不同?
在对比中引入概念:
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
.
画一画:一个三角形一共有几条中位线?
请学生动笔画出△ABC的所有中位线.
(三)合情推理,大胆猜想
问题3:中位线DE和第三边BC之间什么关系?你能有什么猜想?
提出猜想:位置上: DE∥BC ;数量上: DE= 1/2 BC
(四)演绎助阵,证明定理
思路一:利用三角形相似
其他思路:添加辅助线,转化为平行四边形
进一步认识定理(三种语言的转换)
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几何语言表述定理
∵DE是ΔABC的中位线
∴DE∥BC ; DE= 1/2 BC
一个条件:DE 是ΔABC的中位线;
两个结论: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
作用:在已知两边中点的条件下,证明线段的平行关系及线段的倍分关系.
今后证明两直线平行的基本思路:
(1)由角的关系证明平行;(2)由特殊点(中点)证明平行
(五)巩固新知,应用拓展
练习1:解决实际问题1
.
问题1:某地大地震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B、C两个地方被倒塌的楼房隔开了,为了测量B、C间的距离,一名测量人员另选了一个点A,使A、B、C三个点构成一个三角形,并在AC、AB边上分别找到它们的中点E、D,测量ED后,这位测量者认为2ED就是BC,你认为这位测量者的做法妥当吗?所得结果正确吗?
再思考:如果D、E之间也有障碍物呢?
练习2:如图,D、E、F 分别是AB、AC、BC 的中点 .
(1)若∠AED=30°,则∠ C=_____°;
(2)若EF=5cm,则AB= cm;若BC=9cm,则DE= cm;
(3)若M、N分别是BD、BF的中点,AC=10cm ,则MN=__cm;
(4)在△ABC 中,添加一个条件______,使DE=EF .
问题4:三角形中位线与第三边上的中线有什么关系?例1、求证三角形的一条中位线与第三边上的中线互相平分.
已知:在△ABC中,AD=DB,BE=EC,AF=FC.
求证:AE、DF互相平分.
G
分析思路:突出构造辅助线的思考过程;
及时归纳:遇到多个中点时,联想中位线定理.
问题5:三角形的一条中位线与第三边上的中线会
互相平分,三角形的两条中线也会互相平分吗?
如果不会?那么交点G会在AD或CE的什么位置上?
转化成求或的值
例2(改编)如图23.4.4,△ABC 中,D、E 分别是边BC、AB 的中点,
AD、C E 相交于G.求、的值.
平行
由中点
构造中位线
比值
三角形相似
如果换成“中线AD和BF”,是否有类似的结论?
点G与G′重合
重心
三条中线交于同一点G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①本节课我们经历了观察、猜想、证明、应用的过程,探索三角形中位线概念、性质,初步感受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应用,领会化归思想在解题中的指导作用;
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包含一个条件、二个结论,为证明两直线平行开辟了新思路,也为解决线段的倍分关系提供了新的依据;
③遇到多个中点的几何问题,设法找出(或构造)含有中位线的三角形.(归纳做辅助线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