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电影文化专题(三) 新德国电影运动及当代发展44页PPT
新德国电影运动
《罪与罚》:凡是人人有责,如果人人知 道这点,人间便是天堂了。 2、有意忽略事件背景交待,开头给人一种 突如其来的感觉,以“空白结尾”取代传 统的大团圆结尾方式,将故事结局、问题 答案留给观众去思考、补充和判断。 3、通过运用纪实性手法来加强影片真实性。 实景拍摄、非职业演员。
大多描绘德国历史与现状,表达创作者亲自目睹 或经历过的事,从主观角度给予自传式表现,作 品有怀疑和批判特征。 《告别昨天》 《阿妮塔G》揭示了社会各种人物尤其是高层人 物的专横冷漠虚伪的面目和心态 (二)艺术手法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和尝试,表现 出新的美学追求。 1、叙事方式:打破了传统电影那种情节单一、 平铺直叙、一贯到底、头尾相接的封闭式戏剧型 结构,带之以新叙事方式。无持续发展的情节线 索,而是将故事通过若干片断加以展现,片断之 间缺少紧密相关的因果关系,时空跳跃也很大, 经常插入字幕、警句或评语加以衔接。
《铁皮鼓》 但泽 阿格内丝 、玛策拉特 、 梅龙斯基、奥斯卡、马尔 库斯、玛丽娅、雷古娜
影片以讽刺荒诞的基调,用视觉形象呈现了 1924-1945年的德国的阴暗面,展现在那段特定 的历史条件下,德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中各色人物 的腐朽堕落、精神空虚、道德沦丧和逆来顺受的 软弱性。 2、确认电影的大众媒体性质,注重叙事的外观 观赏价值与历史内涵思辨价值的统一,从而克服 了现代主义曲高和寡的艺术封闭性,探索出了一 条使理性与形象互相渗透融汇、使电影的审美价 值与大众观赏性趋于和谐道路。 过去的 10年是属于新德国电影的,联邦德国是 惟一有作为的国家。 ——科波拉
三、新德国电影运动的繁荣期 (一)发展历程: 1、1962 《奥伯豪森宣言》 后三年无所作 为 2、1966 第一创作高峰 3、70年代初 危机 修改电影资助法 “资 历证明影片” 1970年,19部影片 4、繁荣期
欧洲电影文化专题(三) 新德国电影运动及当代发展46页PPT
欧洲电影文化专题(三) 新德国电影运 动及当代发展
1、纪律是管理关系的形式。——阿法 纳西耶 夫 2、改革如果不讲纪律,就难以成功。
3、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 ,而是 让儿童 练习良 好道德 行为, 克服懒 惰、轻 率、不 守纪律 、颓废 等不良 行为。 4、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夸 美纽斯
5、教导儿童服从真理、服从集体,养 成儿童 自觉的 纪律性 ,这是 儿童道 德教育 最重要 的部分 。—— 陈鹤琴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德国电影鉴赏
11
第二节:新德国电影运动
一、 新德国电影的美学风格
2.美学风格
新德国电影以 4 位著名导演为中坚力量,他们是法斯宾 德、施隆多夫、赫尔措格和文德斯,他们的创作风格 代表着新德国电影的美学风格。
12
第二节:新德国电影运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一、 新德国电影的美学风格
2.美学风格
其一:重新确认电影的叙事与历史、社会生活的关系,赋 予叙事以宏大的历史视野,从而克服了现实主义排斥 叙事的弊端; 其二:重新确认电影的大众性,注重影片的观赏价值和思 辨价值的统一,从而克服了现代主义曲高和寡的艺术 封闭性; 其三: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选材上从现实生活出发, 从客观真实出发,以描写普通人日常生活为主; 其四:其电影创作存在着纪实化、哲理化、心理化的倾向。
一、 新德国电影的美学风格
1.发展历程
1962年的《奥伯豪森宣言》发表之后,1965年,在克鲁 格等人的努力下,德国政府开始资助德国电影发展, 在联邦内政部电影质量促进会的支持下,成立了“青 年德国电影管理委员会”,并设立了专门的“青年电 影基金”,资助德国青年导演的电影创作。 从 1965 年 —1967 年,一批德国年轻导演拍摄完成了 20 多部电影,其中克鲁格的《向昨天告别》,沙莫尼的 《宅》,施隆多夫的《青年托尔勒斯》先后在威尼斯、 戛纳、伦敦国际电影节上获奖,引起世界关注。
德国电影
第一节:德国电影发展概况
一、20世纪20—50年代的德国电影 二、20世纪60—80年代的德国电影 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德国电影
第二节:新德国电影运动
一、新德国电影运动的发展历程 二、新德国电影运动的美学风格
1
第一节:德国电影发展概况
一、 20世纪20—50年代的德国电影 1896 年,德国人梅斯特尔开创了电影机械制造 业和制片业,为德国的电影工业打下了一定的 基础。 一战以后,德国胶片质量、光学和机械技术方 面都有极大的发展,使得战后德国建立起了欧 洲最大的电影工业。
新德国电影
新德国电影首先来介绍一下“新德国电影”。
新德国电影的前身是“青年德国电影”,“新德国电影”运动发轫于1962年2月28日的奥勃豪森电影节,即第八届西德短片节。
当时会上有26位政府资助的德国青年电影家联名发表《奥勃豪森宣言》,称“旧电影已经死亡,我们对新电影满怀信心。
德国电影的未来在于运用国际性电影语言……我们要创造的电影应该从形式到思想都是新的”。
这个宣言本身就是人类对话精神的体现,此后德国电影逐渐摆脱传统电影和好莱坞电影的影响,走向世界,成为当时欧洲电影与世界电影对话的新的一极。
《奥博豪森宣言》标志着西德电影的转折点。
此后,1971年,“作者们的电影发行组织”成立,吸引了大批青年电影工作者的加入,随后出现了新德国电影。
新德国电影的代表人物有施隆多夫、赫尔措格、法斯宾德、文德斯。
他们代表了战后出生的一代,其作品深刻的反映了德国年轻一代的生存状况和精神状态。
在历史的夹缝中,他们承受着比任何一代青年人都要沉重的历史与现实的责任。
下面就来详细说一说新德国电影的四大导演。
70年代中期,新德国电影进入创作高潮,这一时期代表人物是威尔格·赫尔措格、福尔科·施隆多夫、赖纳·威尔纳·法斯宾德和威姆·文德斯。
1967年,赫尔措格在希腊拍摄了《生活的标志》一部短片之后,又在萨哈拉拍摄了《法塔·莫尔加纳》(1968年);拍摄了《侏儒也是从小长大》(1968年);1973年,他到了秘鲁和巴西,拍摄了《阿吉尔——上帝的愤怒》,影片采用传说中纪实手法,描写了1590年到黄金国探险的僧侣阿吉尔的故事。
表达了某种社会秩序的瓦解和狂想在现实面前的失败。
这是一部“妄想和放纵的叙事诗”。
1976年,他执导的影片《人人为自己,上帝反大家》记叙了上个世纪一个遭受社会偏见的弃儿卡斯伯·豪译尔的故事,他心理愚钝和反常。
这部半记录、半自传体的影片揭露了特权和教会制度为基础的社会的虚伪和利己主义。
德国新电影
克鲁格——头部 施隆多夫——四肢 文德斯——眼睛 赫尔措格——意志 法斯宾德——心脏
德国新电影运动四主将之法斯宾德
• 莱纳·维纳·法斯宾德是身兼导演、编剧、演员、制片、剧场 经理、编曲、设计、剪辑和摄影的全才。 • 法斯宾德参加编剧的电影有39部,其中37部为自编自导。 • 他的处女作《爱比死更冷》(1969)创造了一种新的叙事 风格,在同年的柏林电影节上大获好评,他也一举成为 “新德国电影的旗手”。
第十二讲 欧洲现代电影
• (2)结构:以一种戏剧化的情节作为总体结构,有一个带有 “悬念的开端”,一个不断给人“惊奇”的发展过程,以及一 个从审美角度带给人的极大“满足”的结局。 • (3)主题:人的失落和异化——在纳粹历史浩劫及其所造成的 社会环境、现实关系内、人是多么可怕地走向沉沦并可悲地完 成自我异化。
克鲁格的其它主要作品还有:
《布拉克布思夫人上了银幕》(1967) 《束手无策的马戏团演员》(1968,威尼斯金狮奖) 《巨大的障碍》(1970) 《威利· 托布勒和第六舰队的覆灭》(1971) 《一个女奴的临时工作》(1974) 《陷入危险和绝境时,中间道路带来死亡》( 1975,与赖茨 合导) 《强大的费迪南》 (1976) 《今夜我非常胆怯地悄悄参加了恼人的战斗》(1977)
埃德加· 赖茨曾参与过克鲁格某些影片的拍摄工作(与托马斯· 毛 赫共同担任《向昨天告别》的摄影)。 1967年完成了他的处女长片《进餐》,该片在“德国青年电影” 的发展过程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在《进餐》里,赖茨展示了 一种类似克鲁格(和戈达尔)用片段和小标题来叙事的风格,但整 体却保持了直线性剧情。偶尔插进的旁白赋予了影片一种个人 的特征。 他的其它主要作品:《垃圾桶孩子的故事》 (1970,与乌拉· 斯特克尔合导)、 《金发姑娘》 (1971,与斯特克尔合导)、 《零点》 (1977)
第十一章 新德国电影
第十一章新德国电影新德国电影运动是指从1962年“奥勃豪森宣言”开始,在联邦德国境内掀起的一次要求改变旧德国电影现状、创立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电影艺术运动。
这一运动前后延续了二十多年,是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电影运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西方电影史中,声势最大影响也最深的有三个大流派,即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和新德国电影运动。
这三大电影流派从总体上看代表了战后再现美学的电影潮流对战前以好莱坞为代表的传统的表现美学电影潮流的反叛。
他们从形式到内容都一改传统电影那种虚构生活,臆造理想,追求豪华,沉湎于蒙太奇魔法的拍片方式,以现实世界的外部真实和内心真实作为电影取材的基本依据,追求快捷、简便、纪实的拍片方式,探索电影剪辑方法的真实效果,完善以长镜头为核心的电影再现美学在表现人生、反映社会心理中的巨大作用。
这三大流派在40年代末、50年代末和60年代相继在西方影坛掀起电影再现美学的高潮。
然而,由于这三大流派分别产生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年代,所以他们各自形成自己的特点。
从这些特点也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变迁,电影再现美学的发展过程。
一、战后三大电影运动的特点首先是电影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层面和方式的不同。
电影再现美学追求的最高目标是“真”而不是“美”,但是各个时代对于真实的理解有很大的差异。
新现实主义时期电影反映的是外部社会的真实,创作都为了打破战后意大利社会充满了谎言的政治气氛,把镜头直接对准了贫困潦倒的社会大众,把千疮百孔、民不聊生的现实世界直接展现在广大观众面前以激起人民奋发自强的信心。
法国新浪潮兴起于欧洲经济起飞的后期。
这时以经济贫困为中心的外部世界已不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于是电影把镜头伸入人们的内心世界,把富豪子弟无聊、厌倦、纵欲、自私的心理状态和中产阶级空虚、孤独、绝望、变态的精神境界揭示得一览无余,以期引起人们的关注。
但这两大流派都有各自的缺陷,前者过分注意外面社会的平面效果,忽视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探讨,后者只是专心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暴露而毫不理会引起这种内心反应的社会因素。
先锋派电影运动ppt课件
达达主义 的代表画 个倒置 过来, 放在展 厅里的 小便池。
27
❖表现在电影中追求的是: 没有主题,没有情节,而是
稀奇古怪,或者奇异怪诞的 视觉效果。
28
达达主义的作品:
曼·雷伊的《回到理性》 (1923)
制作者将钉子、钮扣、照片和 带子放在胶片上进行感光,创造出 画面上一堆杂乱物品的轮廓。
(4)三面银幕放映。 17
3、印象派电影的主要特征:
(1)题材上选择适合描写人物心 理活动的故事情节。
(2)表现上追求自然物象与人物 心理和精神的对应。
(3) 影片多表现个人的感情纠 葛,很少关心重大社会问题。
(4)关注画面本身,通过主观摄 影来强调场景的主观性。
18
4、在摄影技巧上的突破:
印象主义学派在摄影技巧上 的新的突破主要表现在:主观摄 影、移动摄影和特技摄影三个方 面。
它象征着20年代末青年知识分子对 于社会现实所具有的矛盾情绪和反抗精 神。
40
乔治·萨杜尔对该片的评 价:“这种无力的愤怒的呼 声所表现的真实情感,使这 部影片具有一种人间悲剧的 气氛” 。
41
四、先锋派电影的特点:
1、内容荒诞、主观色彩浓厚。 2 、只追求形式上的标新立异,追求 具有刺激性的反常效果,忽视了从内 容上进行探索。从根本上脱离了大众。
3、描写梦幻的世界,即一个充满了潜意识活 动的非理性的世界。
4、平等表现物和人。认为“物和人一样有
趣”。
4
先锋派运动产生的社会背景:
第一,美国电影的强大竞 争力使欧洲电影商业化倾向日
益严重,在艺术上停滞不前。
第二,19世纪末在欧洲兴 起的现代主义文艺思潮日趋流 行,侵入电影。
5
新德国电影解析
新德国电影产生背景“新德国电影”运动发轫于1962年春天的奥勃豪森电影节。
当时有26位德国青年电影家联名发表《奥勃豪森宣言》,称“旧电影已经死亡,我们对新电影满怀信心。
德国电影的未来在于运用国际性电影语言……我们要创造的电影应该从形式到思想都是新的”。
这个宣言本身就是人类对话精神的体现,此后德国电影逐渐摆脱传统电影和好莱坞电影的影响,走向世界,成为当时欧洲电影与世界电影对话的新的一极。
这些宣言标志着西德电影的转折点。
代表导演与代表作品威尔格·赫尔佐格(又名:W.H·斯蒂佩蒂奇)如果说艺术家是一个“离群索居者”的话,新德国电影中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人物是赫尔措格,正像他影片中那些“孤家寡人”的主人公一样,他自己就是这样一位孤独的艺术家。
赫尔措格说: “就因为我是独自一人,而且还将独自工作下去,所以很难将我的影片归人这里的某个流派”。
1967年,他在希腊拍摄了《生活的标志》一部短片之后,又在撒哈拉拍摄了《法塔·莫尔加纳》1973年,他到了秘鲁和巴西,拍摄了《阿吉尔——上帝的愤怒》,影片采用传说中纪实手法,这是一部“妄想和放纵的叙事诗”。
1976年,他执导的影片《人人为自己,上帝反大家》记叙了上个世纪一个遭受社会偏见的弃儿卡斯伯·豪伊尔的故事。
8毫米胶片拍摄的主人公梦境很有特色,成为赫尔佐格“最有力量和风格最统一的影片”,荣获了戛纳国际电影节奖。
1982年,赫尔佐格导演了《陆上行舟》,赫尔佐格说到:“我的影片是由于某种强烈的迷恋产生的……”,这部影片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孤独、疯狂和异域疆土的自然风光成为赫尔佐格影片的一贯的主题。
在赫尔勃格的影片中,他热衷于刻画那种边缘与孤独的人物,探讨人物“疯狂的迷恋”的心智,在这一点上他与法国“左岸派”电影有近似之处。
他的影片极富浪漫色彩,有强烈的造型意识和动人的古典音乐。
但也有放而不收,晦涩难懂,缺乏张力之嫌。
福尔曼·施隆多夫早年在巴黎攻读政治学,然后进入巴黎高等电影学院学习电影制作。
新德国电影讲义
三、新德国电影运动的繁荣期(一)发展历程:新德国电影运动是一场持续时间很长,而且经历多次潮涨潮落的电影运动,它不像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和法国新浪潮那样是一次由盛而衰直至消亡的过程,他一直保持一种发展态势,但又多次掀起高潮,又多次陷入危机。
1、1962 《奥伯豪森宣言》似乎轰轰烈烈,表现出了年轻德国电影人敢破敢立的艺术革新精神,宣称“我们要创造新的德国电影”,并大张旗鼓声称“我们已经对新的德国电影有了具体的、精神上、形式上和经济上的设想。
”,但接下来三年无所作为,三年期间只拍摄了一部影片,且水平平平。
2、1966年,以克鲁格为代表的一批青年导演的处女作在国际电影节多次获奖,出现了第一次创作高峰。
但又因为联邦德国政府一会修改电影资助法,要求申请者必须拿出一部所谓的“资历证明影片”才能申请资助拍摄新片,这几乎断送了这一电影运动,致使70年代初新德国电影运动又一次陷入空前危机,1970年,有19部影片无法找到买主,无人投资拍摄。
这一情况一直持续到70年代中期才基本结束。
4、繁荣期70年代中期,由于西德政府再次加强投资,同事美国大发行商和西德电视台的大力协助,新德国电影运动进入一个“繁荣期”,涌现出一大批“导演明星”和流光溢彩的电影佳作,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被称为新德国电影学派四杰的:法斯宾德赫尔措格、文德斯施隆多夫。
(二)创作:这些导演从70年代开始连连在国外电影节上获得成功,1、1974 在国内屡遭批评的法斯宾德凭借影片《恐惧吞噬灵魂》获得戛纳电影节评论奖,在巴黎还举行了“向法斯宾德致敬”的影展。
法是新德国电影成就最高的导演,被誉为“新德国电影奇才”“德国神童”“怪才”,他生于1946年,死于1982年,享年36岁,从其处女作《爱比死更冷酷》(1969年)到绝笔《水手奎莱尔》(1982年),短短13年间,他以罕见、旺盛的精力,设置了40余部影片,最高记录是一年拍摄7部影片,录制两部广播剧,常人无法想象他的工作效率和节奏。
新德国电影PPT课件
04
新德国电影的代表作品
《罗拉快跑》
总结词
这部电影以其独特的结构和视觉效果而 闻名,是德国电影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 。
VS
详细描述
影片通过三段式叙事结构,展示了罗拉为 了拯救她的爱情而奔跑的故事。影片中运 用了大量的现代主义手法,如快速的剪辑 和旋转的摄像机,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 觉冲击。
《再见列宁》
新德国电影ppt课件
• 引言 • 新德国电影概述 • 新德国电影的发展历程 • 新德国电影的代表作品 • 新德国电影的影响与启示 • 结语
01
引言
主题简介
新德国电影:从历史 背景到现代发展
新德国电影对世界电 影的影响
德国电影产业现状与 挑战
德国电影的历史背景
早期德国电影:默片时代与表现主义 纳粹时期的电影:宣传与审查
重和人性的温暖。
05
新德国电影的影响与启示
对世界电影的影响
推动电影艺术创新
促进国际电影交流与合作
新德国电影在表现手法、叙事结构和 视觉效果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为 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德国电影在国际电影节和影展上屡 获殊荣,为国际电影交流与合作提供 了平台,推动了世界电影的共同发展。
促进文化交流
新德国电影在国际电影节 上屡获殊荣,成为德国文 化的重要代表,促进了国 际文化交流。
对新德国电影的期待与展望
期待更多创新作品
新德国电影在创新方面具有很高 的水平,期待未来能够涌现出更
多具有创新精神的作品。
扩大国际影响力
新德国电影在国际电影市场上已经 取得了一定的地位,期待未来能够 进一步扩大国际影响力,成为世界 电影的重要力量。
拓宽电影题材范围
新德国电影
新德国电影新德国电影:"新德国电影"运动又称之为"青年德国电影"运动。
发起于1962年春的奥勃豪森电影节,当时有26位"德国青年电影工作者联名发表了《奥勃豪森宣言》,宣称"旧电影已经灭亡。
我们寄希望于新电影"。
他们提出了一个基本原则——"德国电影的未来,在于运用国际性的电影语言。
"他们还宣告:"我们现在制作一种新的德国故事片,这种新影片需要自由。
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克服电影的商业性。
我们要违背一些观众的爱好,创造一种以形式到思想上都是新的电影"。
这番宣言被认为是新德国电影运动的正式纲领性文件,它揭开了新德国电影运动的序幕。
德国60年代电影生产质量和数量陷入了全国的危机。
究其原因,除了电视的冲击外,更主要的在于影片艺术质量低劣,1961年竟然无法从当年摄制的影片中评选出一部值得授于"最佳影片"或"最佳导演"的影片。
更为难堪的是,有些国际形电影节把联邦德国送展的影片,以不够电影节比赛水准为由原封退还。
许多影评理论家撰文抨击联邦德国是没有电影的国家。
面对这种严峻局面,1962年西德的一批青年电影工作者拥亚历山大、克鲁格为首,在上述电影节中发表了《豪勃豪森宣言》,公然向旧电影开战,力求西德电影在内容和形式上尽快突破创新,从而振兴民族电影。
与西方其他电影艺术运动一样,新德国电影运动的组织者们首要的任务是向政府伸手要钱。
他们通过各种活动,于1965年成立了"德国青年电影董事会",集资500万马克资助拍片。
他们用这笔"青年电影基金",在三年时间里资助青年电影导演们拍出了20部新影片。
1965年至1968年,新德国电影运动掀起了第一个创作高潮。
代表作有克鲁格的《和昨天告别》,夏摩尼的《禁猎狐狸》,以及施隆多夫的《特莱斯》,它们分别在威尼斯,柏林和戛纳国际电影节上得了奖,为新德国电影走向国际影坛起了开路先锋的作用。
影视艺术导论课件第五章欧洲电影
5.《铁皮鼓》
❖ 《铁皮鼓》是德国新电影最杰出的代表作。其擅长 现代电影语言,注重电影剧作、有浓厚的文学功底, 注重电影基本技法,注重市场和同观众的交流。
6.《白昼美人》
❖ 这是西班牙导演路易斯·布努艾尔的巅峰之作。
7.《处女泉》
❖ 《处女泉》是伯格曼最富盛 名的代表作,也是电影史上 不朽的经典之作。伯格曼以 简约的影像风格、沉郁的理 性精神和对生与死、灵与肉、 精神与存在等一系列问题的 探索,成为世界影坛上为数 不多的将电影纳入严肃哲学 话题的导演之一。
(二) 超现实主义电影
❖ 超现实主义指纯粹的无意识的精神活动,没有任何 理智的控制,没有任何美学或道德的偏见。
❖ 超现实主义电影强调潜意识和心理分析,表现梦幻 世界,同样是一种反传统的电影。
(三) 苏联蒙太奇电影
❖ 通过剪辑寻求艺术冲击力,是蒙太奇电影最 普遍的一种特色。
二、欧洲艺术电影的经典时期
4.《破浪》
❖ 《破浪》是冯·特里尔“良 心三部曲”的代表作。是 19世纪90年代欧洲最有特 色的艺术电影之一,获戛 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5.《钢琴教师》
❖ 《钢琴教师》是奥地利当代著名导演迈克 尔·哈内克的代表作。
6.《西伯利亚理发师》
❖ 这部爱情史诗巨片,既吸纳 了美国商业片的诸多技巧, 又保有俄罗斯文化传统及其 艺术电影的基因,体现了米 哈尔科夫在全球化语境中开 拓民族电影发展道路的尝试。
❖ 1.《捆着我,绑着我》
❖ 阿莫多瓦打响影坛的作品 《捆着我,绑着我》,镜 头十分大胆奔放,洋溢着 西班牙人的无拘无束,破 纪录地获得了15项西班牙 电影戈雅奖的提名。
2.《新桥恋人》
❖ “法国后新浪潮”的代表人物卡拉克斯最著名 的作品。
德国电影
“奥伯豪森”宣言
• 1962年2月28日,一批来自慕尼黑的青年导演, 在德国短片节上发表了“奥伯豪森”宣言,提 出要“创立德国新电影” ,成为新德国电影 运动的起点。 • 口号: • “旧的电影已经死亡,我们相信新的电影”; • “新电影需要各种新的自由:从陈规陋习中摆
脱出来的自由、从商业伙伴的影响下摆脱出来 的自由、从利益集团的束缚下摆脱出来的自 由” 。
代表作: “女性四部曲”
• • • • 《玛丽亚· 布劳恩的婚姻》(1978) 《莉莉· 玛莲》(1980) 《洛拉》(1981) 《薇罗尼卡· 福斯的欲望》(1982)
影片《莉莉· 马莲》
• 法斯宾德片中的女性人物 具有双重处境和性格,体 现为价值方面上理想性与 现世生存性的共存。
FINE
影片《莉莉· 马莲》观影提示:
新德国电影的特点
• 主题上: • 母题‚德国特殊的过去‛被纳入广泛的题材领 域和多样的文化联系中加以阐发,表现德意志 民族悠久浓厚的文化积淀,以及纠缠其中的法 西斯精神。 • 从青年一代的视点来展现‚经济奇迹年代‛里 光怪陆离的现实生活。 • 表现青年人对传统和现实社会愤懑与抗争,成 为新德国电影对法国‚新浪潮‛的直接响应。 • 形式与风格上:导演们不同的个人经历和兴趣 最终演化为特色各异的个人风格。
约姆· 文德斯
• 文德斯被称为“新德国电影的眼睛”,在于他宽 广的眼光与在德美之间游走的经历。他是通过在 电影资料馆观摩影片自学成才的,其风格喜欢在 迁移、游历中叙事,基本不使用蒙太奇,对运动 和场景不加剪辑。他的代表作有:《德克萨斯州 的巴黎》(1984)、《柏林苍穹下》(1987)。
Hale Waihona Puke 典型的游历片 《德克萨斯州的巴黎》
• 他同时还担任了电影的制片,剪辑,歌曲 写作的职务,是横跨编、导、演、摄、美、 录、剪、乐的多面手,是电影史上少有的 天才全才。 • 法斯宾德以其天才、高产、深刻,被誉为 “新德国电影的心脏”。加在他身上有很 多称号——“电影神童”、“天才导 演”…… • 法斯宾德崇尚并向美国电影学习,反思先 锋电影的创作,他的“艺术情节片”臻于 完熟,个人化镜语运用自然贴切。他的影 片形式跨越黑帮、喜剧、科幻、文学改编 等诸多类型。
新德国电影
福尔科施隆多夫 福尔科 施隆多夫于1966年拍摄了《青年特尔勒斯》, 施隆多夫 这部“对早期法西斯精神的探讨”的影片获得了 戛纳电影节“国际批评家奖”;
《青年特尔勒斯》
威尔格赫尔佐格 威尔格 赫尔佐格于1967年拍摄的《生活的标志》影片描述的是士兵 赫尔佐格 施特罗斯特策克在一个无所事事的小岛上如何因荒诞处境变疯的故 事,赫尔措格希望表现“希腊风光中阴森可怕而在理智上又无法理解 的力量”,这部影片已经可以看出该导演后来的一贯的风格和追求; 约翰内斯沙夫 沙夫的影片《纹身》讲述了一个16岁的小伙子如何枪杀了 约翰内斯 沙夫 自己的养父,“简单的最后行动代表了青年人对传统社会的空谈和 自满的抗议”。这部影片与法国新浪潮电影颇有共同之处,“它体 现了新德国电影与新浪潮电影相结合的特征:导演们想要表达的是 他们亲自目睹和经历过的事情”。 以后还有:彼得 沙莫尼获得柏林电影节银熊奖的《狐狸禁猎期》; 彼得沙莫尼 彼得 沙莫尼 乌尔里西沙莫尼 沙莫尼拍摄的点画派风格的影片《它》和《年复一年》; 乌尔里西 沙莫尼 哈罗曾夫特 曾夫特拍摄的《慢跑》;克里斯蒂安里舍尔特拍摄的《倒立吧, 哈罗 曾夫特 夫人》;爱德加 赖茨 爱德加赖茨 爱德加 赖茨拍摄《进餐》等等。
阿吉尔——上帝的愤怒
1976年 他执导的影片《 1976年,他执导的影片《人人为自 上帝反大家》 己, 上帝反大家》记叙了上个世纪一个 遭受社会偏见的弃儿卡斯伯豪伊尔的故 遭受社会偏见的弃儿卡斯伯 豪伊尔的故 他心理愚钝和反常。这部半记录、 事,他心理愚钝和反常。这部半记录、半 自传体的影片揭露了特权和教会制度为基 础的社会的虚伪和利己主义。 础的社会的虚伪和利己主义。 毫米胶片拍摄的主人公梦境很有特色, 8毫米胶片拍摄的主人公梦境很有特色, 成为赫尔佐格“ 成为赫尔佐格“最有力量和风格最统一的 影片” 荣获了戛纳国际电影节奖。 影片”,荣获了戛纳国际电影节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