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德国电影
德国电影 German expressionism(德国表现主义)

Sonja, Christian Schad (1928)
Portrait of Egon Erwin Kisch, Christian Schad (1928)
Nollendorfplatz de nuit and Railway Station Nollendorfplatz at Night, (1925)
• The Expressionist predilection for extreme states takes on a morbid bent: individual insanity and social disorder are its favored themes. This can also be tied to the growing role played by Freudian psychoanalysis in the artistic and intellectual life of Europe.
德国电影germanexpressionism德国表现主义
German 1171 Session 1
Expressionism
• A movement and sensibility in the fields of painting, literature, music and architecture that emerges in Central Europe in the first decade of the 20th century.
• Expressionism coalesces into a specific “German Expressionism” around 1910 when the term is used during a painting exhibition in Berlin. Around the same time, literary artists, particularly poets, begin to identify themselves as German Expressionist; the movement’s most prominent publication is the journal title Der Sturm (The Storm), which ran weekly from 1910-1914 and monthly to 1924.
战马读书笔记

战马读书笔记《战马》是迈克尔·莫卡提所著的一本关于马匹传奇的小说,也被改编成了同名电影。
这部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引发了人们对于人与动物之间深厚情感的思考。
通过阅读《战马》,我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对于马匹与人类之间特殊关系的描绘和对于战争的深刻思考。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读书笔记。
第一章幼年时光《战马》的故事从主人公阿尔伯特·诺瑟马尔的童年时光开始。
他的父亲为了维持家计,决定出售家中的马,并购买了一匹叫做乔伊的战马。
乔伊出现在小阿尔伯特的生活中,给他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即使生活艰难,乔伊的存在也给小阿尔伯特带来了温暖和勇气。
在这一部分中,我被描写出的无私关爱所感动,深入思考了人类与动物之间的情感纽带。
第二章剑拔弩张的战争故事渐渐进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争年代。
乔伊被卖给了英军,成为了一匹军马。
在无尽的战火中,乔伊经历了生死考验,他的坚强和忠诚感染了周围的人们。
作者通过对战争中混乱和残酷场景的描写,向读者展现了战争给人类和动物带来的痛苦和损失。
这一部分使我陷入沉思,对于战争的荒谬和无辜生命的伤亡产生了更深层次的反思。
第三章乡愁与希望在战争中的陨落后,乔伊经历了多次交替的主人。
他先是落入了德军手中,然后被法军解救,最后成为了德国妇女埃米的伴马。
在乡间的宁静生活中,乔伊与埃米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纽带。
这一部分呈现了对于战争的反思和对于和平的渴望。
我被描写出的对家园和平生活的留恋所触动,对于人类在战争中追求和平的勇气表示敬佩。
第四章愈合与重聚乔伊经历了战争的摧残和分离,在最后重聚的时刻,作者再次强调了生命的宝贵和希望的重要性。
在这一部分中,我对于作者对于生命价值的呼唤和对于爱与亲情的赞美产生了共鸣,也加深了我对于人与动物之间特殊情感的认识。
结语通过阅读《战马》,我对于人与动物之间独特的情感纽带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作者巧妙地以马匹为视角,深入剖析了战争的荒谬、和平的可贵以及人类对于动物的情感。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战争的故事,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和情感的探索。
第4章电影美学 欧洲电影(法国电影)

2.从时间上看:“电影手册派”运动始于50年代 末期,以1958年为诞生的日期。而“左岸派”电影导 演的探索要比“电影手册派”导演早。雷乃在1948年 就开始拍摄影片了,瓦尔达也于1954年就开始拍摄影 片了。 3.在年龄上着:1958年“电影手册派”的几个代 表人物还都是年轻的小伙子:特吕弗和路易.马勒是26 岁,戈达尔和夏布洛尔是28岁。而“左岸派”的导演 们在1958年大多数已经都是中年人了:雷乃和格里叶 是36岁,高尔比和马克是37岁,杜拉斯是44岁。他们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来人,有的当过游击队员,有 的被捕过、流放过,死里逃生。仅这一条,便可以看 出“左岸派”导演的经历与阅历比“新浪潮”导演要 丰富、复杂,他们对生活有着更为深刻的感触和理解。
第四章 欧洲电影 ——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
教师:方云端
一、法国电影的发展
(1)电视诞生于法国。1895.12.28,在法国巴黎 卡普辛路14号一家咖啡馆的地下室卢米埃尔兄弟放映 了《火车进站》、《水浇园丁》等影片。 (2)20世纪20年代,诞生了德吕克为中心的印象 派电影和开始出现了先锋电影。 印象派电影:不太注重故事细节,着重于创造氛 围,以风景或背景作为影片的重要角色,追求造型美、 新奇的视觉形象和新颖的拍摄角度。 先锋电影:与商业电影彻底决裂,借用现代主义 文艺的各种主张手法,以此探寻电影表达的可能性。
而“左岸派”的制作者们则是聚集在塞纳河左岸 “门阶出版社”这一左翼作家团体的周围的一批文人。 其中有作家杜拉斯、罗伯—格里叶等;有戏剧家雷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亨利.高尔比;有记者阿尔芒.卡蒂;有摄影师阿涅斯. 瓦尔达等。不同的经历决定了他们不同的文化水平。 一般地讲,“左岸派”导演的文化修养要比“新 浪潮”导演高。
6.代表作品 1958年 夏布罗尔《漂亮的塞尔其》; 1959年 让-吕克.戈达尔《精疲力尽》; 1959年 特吕弗《四百下》,雷乃的《广岛之 恋》。 50年代末形成的“左岸派”电影更加全面地受 到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主题集中在“记忆和遗忘” 的矛盾中,重点描写人物内心的活动,对外部环境 采用记录的方法,具有更为浓重的文学特质与现代 色彩。
欧美电影文化12张答案

欧美电影文化答案第一章作业答案1【单选题】(1分)艺术的一个功能是(A)A.使看不见的东西看见B.源于生活,高于生活2【单选题】(1分)“我怕丧失对他人的兴趣”。
是波兰导演(B)的名言。
A.瓦伊达B.基耶斯洛夫斯基3【单选题】(1分)电影保存了时间是指(B)A.让时间停止B.人的生命经验4【单选题】(1分)电影是继文学、戏剧、绘画、雕塑、音乐、舞蹈之后的(A)A.第七种艺术B.第六种艺术5【单选题】(1分)《云上的日子》的导演是(B)A.帕索里尼B.米开朗琪罗-安东尼奥尼6【单选题】(1分)《云上的日子》中有一段对白,“十二刀,一切真实都在其中,可是如果我要拍有三刀就够了,这样显得更真实。
”这说明(A)A.再现真实不同于客观的真实B.没有真实7【单选题】(1分)维姆-文德斯说,“我完全拒斥故事。
因为在我看来他们除了带来谎言外别无所有。
而最大的谎言就是故事总是表现出事实上并不存在的有头有尾的一致性和连贯性,而现实根本不是这样的。
然而,因为我们对这些谎言的需求又是如此的贪婪,以致于使得我们即或用没有故事的片断来对抗也是毫无疑义的。
也就是说,故事是不可能(表现真实)的,而我们又不可能没有故事。
”这段话说明(A)A.电影是对我们生命经验的再现和理解B.电影纯属虚构故事而已8【单选题】(1分)《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导演是(B)A.张艺谋B.姜文9【单选题】(1分)《美国往事》的导演是(B)A.科波拉B.莱昂内10【单选题】(1分)《红、白、蓝》三部曲的导演是(B)A.波兰斯基B.基耶斯洛夫斯基11【单选题】(1分)看电影的活动是(A)A.它既是集体性的同时又是极端个人化的,是凝聚社会去剧院的习俗和阅读小说似的个人主义者白日梦的混合物。
B.仅仅就是娱乐12【单选题】(1分)电影艺术是(B)A.影像的艺术B.视觉与听觉的合一,时间和空间的保留与再现,是时、空、光、电的合一。
电影本身还包含着看电影,所以电影院和观众都是电影的要素13【单选题】(1分)《阿甘正传》是一部关于(A)的电影。
第四章电影是时间与空间的结合教案首页

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经典电影作品赏析与解读
项目第四章电影是时间
与空间的结合
课题
电影是时间与空间的
结合
课型理论课
授课班级授课
时间
课
时
2课
时
授课
教师
学习目标专业能
力
重点:电影是时间与空间的结合
核心能
力
了解电影是时间与空间的结合。
教学对象分析1、教学对象是2013级三年制高铁乘务班,55人、12级五年制旅游班,20人。
2、该班学生已经学过《插花》、《大学语文》等课程,具备一定对美的欣赏能力;通过本门课《经典电影作品赏析与解读》的学习,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加大学生的涉猎面,积累学生的影视知识。
教学方法讲解讲授,视频赏析等
教学回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电影是时间与空间的结合。
教研室主任审签:年月日。
欧美电影文化 第四章

名称欧美电影文化对应章节第四章成绩类型分数制截止时间2016-06-01 00:00 题目数25 迟交处理允许迟交总分数25 说明:评语: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24第1部分总题数:251【单选题】()《谜一样的眼睛》的导演是()A. 阿尔莫多瓦B. 胡安-何塞-坎帕内利亚2【单选题】()《谜一样的眼睛》中杀死莉莉安娜的凶手是戈麦斯。
()A. 是B. 否3【单选题】()《谜一样的眼睛》这个电影的一个隐蔽的主题是()A. 激情B. 犯罪4【单选题】()《谜一样的眼睛》中桑多瓦尔德顿悟是()A. 喝酒B. 一个人可以做任何与众不同的事,但有一件事他无法改变,他不行,你不行,任何人都不行……这是我的激情5【单选题】()《谜一样的眼睛》中为我们揭示了激情是()A. 生理本能B. 无法克制的冲动,让我们成为自己的那种力量6【单选题】()《谜一样的眼睛》中“TEMO”(我害怕),中间加了个(当年他的打字机老打不出来的)A,变成“TEAMO”()A. 我不怕B. 我爱你7【单选题】()对惩罚的理解中,回报论认为()A.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按照罪行的同样程度或严重性施加惩罚。
B. 它是未来取向的,即向前看,关注可以想见的可能从惩罚某人中产生的结果和后果。
当且仅当对罪犯的惩罚比起其他待遇有更好的结果时,惩罚才是正当的。
8【单选题】()对惩罚的理解中,结果论认为()A.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按照罪行的同样程度或严重性施加惩罚。
B. 它是未来取向的,即向前看,关注可以想见的可能从惩罚某人中产生的结果和后果。
当且仅当对罪犯的惩罚比起其他待遇有更好的结果时,惩罚才是正当的。
9【单选题】()《朗读者》的导演是()A. 斯蒂芬-戴德利B. 彼得-彼得格林纳威10【单选题】()《罗生门》的导演是()A. 今村昌平B. 黑泽明11【单选题】()《朗读者》中主人公汉娜撒谎的原因是()A. 羞耻B. 利益和社会地位12【单选题】()《朗读者》中男主人公麦克发现了汉娜是文盲的秘密。
第四章德国电影ppt课件

.
2
蒙克 病中的孩子
.
3
呐喊
.
4
卡尔·梅育《卡里加里博士》
.
5
✓ 表现主义电影以《卡里加里博士》为诞生标 志
• 罗伯特·维内导演,卡尔·梅育编剧 • 故事梗概:戏中戏
弗朗西斯、卡里加里博士、凯撒——谁是精 神病?
.
6
• 失败的改编 从革命的反思的批判性的,到顺应潮流的;
• 风格化的处理 倾斜的建筑物、失衡的水平线、颠倒的透视 奇异的人物服装、脸谱化的化妆、夸张的表演;
德 国 电 影
.
1
第一节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
表现主义的兴起 ✓ 表现主义是20世纪初至三十年代流行于欧美的文
学艺术流派,最先在绘画中兴起,后波及文学、 音乐、戏剧、电影等艺术领域; ✓ 表现主义受到伯格森直觉主义、弗洛伊德精神分 析的影响,强调反传统,以变形夸张的艺术语言 表现内心情感,不注重对象的形式描摹;
12
✓ 室内剧电影——战后德国的一面镜子 • 关注小人物,反映混乱的社会状况下小人物的命运; • 影片带有悲观主义和宿命论色彩; • 具有现实主义的精神; ✓ “新客观派电影”、“横断面电影”“街道电影” • 《柏林,一个大城市的交响乐》 • 《没有欢乐的街》
.
13
第三节 奥伯豪森宣言与新德国电影
.
36
《柏林苍穹下》 ✓ 降临人间的天使聆听着世人的心声,天使最终
爱上凡间女子; ✓ 独特的视角带领观众领略不一样的视听感受; ✓ 色彩转换隐喻真诚相爱的美好; ✓ 仍带有“公路片”的鲜明特征,摄影机自由地
在公路、广场、台阶等各种空间穿梭;
.
37
第四节 新德国电影的主将——法斯宾德
法斯宾德的艺术创作 ✓ 早期的电影创作——“作家电影”之路 • 受到法国新浪潮与前辈斯特劳布、布莱希特
【2019年整理】中外电影史论-外国电影填空

《中外电影史论—世界电影史》题库(答案版)-填空绪论一、填空1. 从<1895年> 至今,电影的发展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电影吸收了<雕塑>,文学,<音乐>,绘画,<舞蹈> ,<建筑> 等人类艺术的各种元素和成果,但仍然以其独特的语言和方式表达、认识世界。
2. 叙事影片就是通常所说的<情节剧>,非叙事影片包括<纪录片>,<科学实验纪录>,<广告片> 等。
3. 麦克卢汉认为人类文明史经历了<口头文化> ,<印刷文化> ,<电子文化>三个发展阶段。
4. 电子文化具有具像性,<直观性>,<质感性>,<整和性>的特点。
5. 无声电影时期,经过法国的<梅里爱> 、美国的<格里菲斯>,前苏联的<爱森斯坦> 等人的共同努力,成功地创立和运用了蒙太奇手法。
6. 成熟期奥森•威尔斯的<公民凯恩> 的出现,标志着电影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7. 电影发展期是电影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过程中,电影出现了两条发展道路:一条是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 、法国的<新浪潮>、<政治电影> 等,另一条是以安东尼奥尼、费里尼、伯格曼为代表的第二次现代电影思潮。
8. 发展期还出现了许多电影新手法,如<意识流> 、闪回、<闪前手提摄影> 等等,出现了众多流派、风格景象争艳的现象。
9. 电影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好莱坞现代工业化的整和> ,建立了现代电影工业,从而使电影工业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
10. <1895> 年<12> 月<28> 日,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的地下室,第一次放映了自己拍摄的<火车到站> 、《工厂大门》、<水浇园丁>等十余部短片,这一天就成为电影的诞生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新德国电影的第一次创作高潮
1965年“德国青年电影董事会”成立,资助影片 创作; 代表作品——青年德国电影
《向昨天告别》《纹身》《生活的标志》
代表人物
亚历山大· 克鲁格
让—玛丽· 斯特劳布
亚历山大· 克鲁格
新德国电影的领袖,“奥伯豪森宣言”倡导者;
青年德国电影的里程碑——《告别昨天》
• 以空白/开放式结局取代了大团圆式的传统的故事 结局; • 启用非职业演员;
让—玛丽· 斯特劳布
电影创作受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影响,追求“间
离”效果;
认为电影是一种心智活动,反对银幕梦幻和煽情
描写;
形成了“极为克制的禁欲主义风格” 不考虑商业得失,追求严肃、庄重的艺术风格, 以期启迪观众、教育观众认识美、认识真理;
第四节 新德国电影的主将——法斯宾德
法斯宾德的艺术创作 早期的电影创作——“作家电影”之路
• 受到法国新浪潮与前辈斯特劳布、布莱希特
的影响;
• 1969年《爱神比死神更冷酷》
• 1969年《外国佬》
• 《瘟神》《R先生为什么疯狂地杀人》
1974年,法斯宾德创作了《冯塔纳的艾菲· 布 里斯特》
• 《碎片》 铁路督察员与巡道员一家的恩怨纠葛 • 1921年《后梯》 女佣、邮差、男青年的爱情纠葛 • 《除夕夜》 无助绝望的小店主在除夕夜上吊身亡的故事;
《最卑贱的人》
《最卑贱的人》——室内剧终结之作
• 卡尔· 梅育编剧、茂瑙 导演;
• 讲述看门人的悲喜交加的生活;
• 揭示德国社会的不同阶层的生活环境:
五六十年代,法国出现“新浪潮”,英国产生
“自由电影”,此时的西德电影在电视的强烈冲
击下每况愈下;
“奥伯豪森宣言” 1962年,来自慕尼黑的短片导演提出的号召
“创立德国新电影”的宣言;
德国新电影就是从陈规陋习、商业束缚中解脱
出来的自由的电影;
• 与传统的商业性电影决裂; • 创立新的国际性的电影语言;
• 通过主人公无休止的驾车旅行,展示沿途的 城乡风景与风土人情,记录旅途中的遭遇和 见闻,是观众充分感受社会生活;
文德斯的代表作
旅行三部曲
• 《爱丽丝漫游城市》
• 《错误的运动》
• 《时间的流程》
《德克萨斯州的巴黎》 《柏林苍穹下/欲望之翼》
旅行三部曲 《爱丽丝漫游城市》1973年
法斯宾德的绝笔之作;
代表作品——《安娜· 玛格达列娜· 巴赫的
纪事》
表现著名音乐家巴赫的一生;
展示艺术家的精神世界和性格,同时也展
示艺术家的处境——依附权贵,委曲求全
之余的小小抗争等;
追求“间离效果” • 画外音的使用避免了观众情感上的专注和投入;
• 服装设计上与当时习俗之间保持距离;
• 声音中断、画面静止,插入大量空镜头,给观众
及时性与通俗性成为当时联邦德国最卖座的
影片之一;
《铁皮鼓》
• 改编自君特· 格拉斯的同名小说;
• 以独特的视角审视二战,展示战争前后德
国的社会面貌、世相百态,尤其是小资产
阶级的种种丑态,他们的道德沦丧、精神
空虚、逆来顺受、随波逐流;
• 主人公——拒绝长大的奥斯卡;
《铁皮鼓》的艺术特色
• 影片充满隐喻和象征色彩
《阿基尔,上帝的愤怒》
主人公阿基尔专横狂妄,在原始森林中跋涉,寻
找黄金国的过程中,阿基尔的人性逐渐泯灭,最
终众叛亲离,以失败告终;
影片中,原始森林的神秘、怪异、超现实的氛围 与人物日渐疯狂的病态相互映衬;
《人人为自己,上帝反大家》
讲述弃儿卡斯帕· 豪泽悲惨的一生;
赫尔措格通过一个弃儿的悲惨讽刺了资产阶
• 摄影师帮助小女孩寻找亲人,带领她走遍西德的
每个城市;
《错误的运动》
• 一位作家为寻找创作灵感周游整个德国;
《时间的流程》
• 讲述行迹不定的电影机械师的故事;
《德克萨斯州的巴黎》
讲述孤独的男子柴维斯的故事,影片带有强烈
的隐喻色彩;
• 柴维斯拒绝人群、飞机,甚至拒绝语言交流;
• “西洋镜”——昔日的亲密无间、今朝的咫尺 天涯; • 天桥上,疯狂的呐喊;
文德斯因此片被誉为“当前最重要的德国 电影导演”
影片节奏舒缓、意蕴幽远、格调高雅,具
有感人至深、穿透灵魂的独特魅力;
《柏林苍穹下》
降临人间的天使聆听着世人的心声,天使最终
爱上凡间女子;
独特的视角带领观众领略不一样的视听感受;
色彩转换隐喻真诚相爱的美好;
仍带有“公路片”的鲜明特征,摄影机自由地 在公路、广场、台阶等各种空间穿梭;
• 创作于1966年
• 描写东德姑娘阿妮塔希冀在西德寻找新生活,
最终锒铛入狱不得善终的故事;
• 通过一个人的遭遇,展示50年代末、60年代
初的德国,具有鲜明的社会批判意识;
叙事方面的革新
• 打破了传统的平铺直叙、因果关联密切的封闭式 的戏剧结构,代之以新的、开放式的叙事结构; • 剧情上存在跳跃,借助于字幕、引言或是评论衔 接叙事;
蒙克
病中的孩子
呐喊
卡尔· 梅育《卡里加里博士》
表现主义电影以《卡里加里博士》为诞生标
志
• 罗伯特·维内导演,卡尔·梅育编剧
• 故事梗概:戏中戏
弗朗西斯、卡里加里博士、凯撒——谁是精
神病?
• 失败的改编 从革命的反思的批判性的,到顺应潮流的;
• 风格化的处理
倾斜的建筑物、失衡的水平线、颠倒的透视
级的生活方式与习俗,资产阶级用一种僵化
的社会规范扼杀了真正的人性——卡斯帕的
赤子之心与善良本性;
《菲茨卡拉多》
幻想家菲茨卡拉多在南美热带丛林里修铁
路、造冰块、建歌剧院的冒险故事; 人类战胜自然,成为自然的主宰,菲茨卡 拉多在奋斗中显示了人类的尊严与真诚; 影片获得评论界的赞许;
赫尔措格的艺术创作
• 关注小人物,反映混乱的社会状况下小人物的命运; • 具有现实主义的精神;
“新客观派电影”、“横断面电影”“街道电影” • 《柏林,一个大城市的交响乐》 • 《没有欢乐的街》
第三节 奥伯豪森宣言与新德国电影
新德国电影兴起的背景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之后,德国电影被法西斯控制;
二战之后,西德的电影创作完全“好莱坞化”;
• “德国文学改编片之中的杰作”
• 忠实于原著,通过对贵族社会中人与人之间
的婚姻关系的展示,剖析道德观念的陈旧、
虚伪;
• “一部为大脑而拍的影片”,一部让人不停思考的
影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追求间离效果
• 黑白胶片、人造光、字幕与画外音的使用;
法斯宾德的“德国女性四部曲”
《玛丽娅· 布劳恩的婚姻》
《莉莉· 玛莲》
• 奥斯卡的降生、奥斯卡拒绝长大;
• 人物形象——怪诞的奥斯卡对父一代的憎恨、
挑战与告别;
赫尔措格
新德国电影导演的代表人物,个性鲜明、手法奇
特,成就卓越;
《阿基尔,上帝的愤怒》(1973年) 《人人为自己,上帝反大家》(1974年) 《菲茨卡拉多》(1982年) 《绿蚂蚁做梦的地方》(1984年)
德 国 电 影
第一节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
表现主义的兴起 表现主义是20世纪初至三十年代流行于欧美的文 学艺术流派,最先在绘画中兴起,后波及文学、
音乐、戏剧、电影等艺术领域;
表现主义受到伯格森直觉主义、弗洛伊德精神分
析的影响,强调反传统,以变形夸张的艺术语言
表现内心情感,不注重对象的形式描摹;
影片改编自同名小说,建立在真实事件的基础
上;
描写一个清白无辜的女子被诬陷为恐怖分子的
同伙,被逼无奈,拿起武器捍卫自己的尊严;
影片深刻讽刺和抨击了70年代联邦德国当局
面对恐怖主义时的歇斯底里,以及新闻界滥
用新闻自由的种种卑劣行径;
卡塔琳娜锒铛入狱,道德堕落、专事造谣的
记者却死得体面堂皇——影片以其真实性、
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
• 摄影布光方面人为痕迹明显,追求平面化;
二、新德国电影的第二次创作高潮
七八十年代,德国电影迎来了创作高潮,即“新 德国电影”的繁荣时期;
经济原因
国家电影基金的资助、美国资本的注入
人才支持
德国电影界涌现出诸多杰出人才
施隆多夫、赫尔措格、文德斯、法斯宾德
施隆多夫
新德国电影代表人物,早年在法国学习电影; 1975年拍摄《丧失名誉的卡塔琳娜· 布鲁姆》
奇异的人物服装、脸谱化的化妆、夸张的表演;
第二节 德国室内剧电影
德国“室内剧电影” “室内剧”电影是“室内剧”的派生物;
“室内剧”专指一种在小剧场演出舞台剧;
• 恪守“三一律”的舞台剧;
• 人物较少、布景简单,以对话为主;
• 演绎市井故事;
室内剧电影代表作——卡尔· 梅育三部曲
• 《碎片》《后梯》《除夕夜》
阔佬、穷人之间的天壤之别
• 批判德国人的国民性
对权威的笃信、对当权者的盲从
《最卑贱的人》——电影技术的一场革命
舍弃字幕,完全通过视觉画面展示影片情节;
“松绑的摄影机”
带来了“完全流动的视觉观感”;
移动摄影的使用、字幕的摈除是电影史上两项意 义重大的革新,标志着电影语言的发展;
室内剧电影——战后德国的一面镜子 • 影片带有悲观主义和宿命论色彩;
《洛拉》
《薇罗妮卡· 福斯的欲望》
《玛丽娅· 布劳恩的婚姻》
• 复杂的主人公——玛丽娅;
• 绝望的主题;
• 继承室内剧的传统;
《莉莉· 玛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