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德国表现主义影片特点
浅析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艺术特色

浅析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艺术特色作者:宋淑兰来源:《电影评介》2013年第15期电影《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海报一、关于表现主义在德国表现主义兴盛之前,意大利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法国的艺术电影都将电影的想象力局限于对社会的真实反映,对于电影的探索尚在爬行之中,而从罗伯特维内开启了表现主义的大门,电影进入一个疯狂的幻想世界。
尽管这疯狂的幻想世界也只是昙花一现,但是却使电影艺术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其艺术成就和历史价值值得肯定。
表现主义原为艺术史与批评的专用语,意指不再把自然视为艺术的首要目地,以线条、形体和色彩来表现情绪与感觉作为艺术的唯一目地。
表现主义电影发源于1920年的德国,“电影中的演员、物体与布景设计都用来传达情绪与心理状态,不重视原来的物象意义。
表现主义电影典范《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1919)即以运用这种手法而闻名。
德国表现主义的风格影响到默片时代的一些好莱坞电影与1940年代的黑色电影,希区柯克与奥森.威尔斯亦受表现主义的影响”。
表现主义的巨大成就在于首先形成了一种新的美学表现形式,其次是使得电影艺术化,从表现表象到剖析本质表现心理探讨人类社会的救赎方法。
先锋派的表现主义运动则在1910年前后开始于慕尼黑。
它是一种反对印象主义及自然主义的流派,同时表现在音乐、文学、建筑、绘画等各个方面。
在德国战败之后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表现主义入侵柏林的街道上,广告画、剧场、咖啡馆的装饰,商店招牌和窗饰上都蒙上了表现主义的色彩。
而《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的诞生也与一个重要前提紧密相关——魏玛共和国时代。
民主的议会制整体的建立,包括妇女选举权在内的公民权的进步,促进了社会上的一系列深刻变革。
除了受政治的影响,表现主义的诞生还受到其它方面的影响。
首先是三位“狂飙社”表现派画家:赫尔曼·伐尔姆、华尔特·罗里希与华尔特·雷曼。
例如《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中类似舞台艺术的背景、倾斜变形的角度、无处不在的阴影均出自于他们的手笔,使得观众耳目一新;同时也为德国艺术电影中几个重要特征,如高度风格化的布景设计、黑色的人物设置、奇异的故事情节奠定了重要基础。
(整理)德国表现主义电影

专题:德国表现主义电影Expressionism学艺术如果不知道德国表现主义,是不能原谅的,这个学派时间虽然不长,却广泛地影响到电影、戏剧、音乐、美术等诸多艺术领域,很多精力充沛、感情丰富、富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都曾喜爱并尝试过表现主义。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是一个富有特色的电影学派,它再一次把人们对真实的探索引入人的内部,进而通过个人去发现社会的现实。
时间:从1919年一1924年大致经历了5年的时间。
人物:罗伯特·维内、弗里茨·朗、弗莱德立希·茂瑙、保罗·莱尼、乔治·威廉·派伯斯特、保罗·威格纳意义:1.表现主义派的艺术家们在扩展表现真实的角度和手段上功不可没。
他们认为艺术应该反对对现实的描摹,艺术的品质和力量都来自于对内在的实质的揭露。
艺术家家理应穿越日常经验的表层和外在世界的环境,直接抵达灵魂的处所。
一切外在的表象的东西都是暂时的偶然的,并且是不重要的。
从这样的立场出发,表现主义作家们反对印象主义仅仅停留在现象层面的肤浅,同样也反对自然主义对生活现象的陈旧摹写。
他们的中心在于——穿过具体可感的表象,获得对抽象的永恒的内质的把握。
2.表现主义大大拓展了电影的表现手段,造型的风格化以及对于环境、气氛的渲染手段后来被很多主流电影使用,如今,在恐怖片、犯罪片等电影类型中,表现主义手法几乎是无法避免的。
起因:1.源于绘画:在1901年巴黎举办的一场画展中,法国画家茹利安·奥古斯特·埃尔维的一组作品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组油画作品的总题名就是《表现主义》。
摄影术的出现使绘画走向抽象主义的道路。
而电影作为新兴技术形式(当时普遍不认可电影是真正的艺术)也迫切得需要得到艺术界的认可。
2.超现实倾向:表现主义受后印象主义的影响,反对印象主义中残存的中心透视的传统空间法则,他们尤其受到高更“野人画派”的影响,强调作品的直觉感受和主观创造,不求复制现实、对理性不感兴趣,他们崇尚原始艺术的非实在的、装饰性的美,并以浓重的色彩、强烈的明暗对比创造出一种极端的纯精神世界,致使超现实倾向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德国表现主义及其艺术特征初探

2020-11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一、德国表现主义的形成背景所谓表现主义,是对20世纪初期流行于欧美艺术界的一种艺术流派的称呼,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德国表现主义。
德国表现主义兴起于20世纪初期,战争结束后社会的变革以及工业革命的冲击对当时的艺术家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的主要特征是打破了传统绘画对事物表面的再现,用强烈的色彩、夸张的造型来表达画家自己内心的想法,让画面在直观本质的传达上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表现主义最早不出现在德国,当作为评论术语的“表现主义”还没出现时,北欧等国家就有了关于“表现主义”的绘画,例如爱德华·蒙克。
他的绘画创作以及其他的先驱艺术家们的绘画,影响了德国的艺术家。
1911年,在德国柏林举办的“慕尼黑分离派”绘画展览上,这些画表现主义的艺术家被称为“表现主义画家”,由此,“表现主义”才正式出现在历史的舞台。
图1《尖叫》蒙克1893彩色蜡笔91cm×74cm德国表现主义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它即受到艺术思潮的影响,又受到民族因素、社会因素的影响。
由于战争对人们的生活和内心产生的巨大的冲击,在对历史和当代的认识上人们的内心都有着复杂的情感,艺术家们更是如此,他们把内心的想法通过画面来释放,借助新的语言形式、主体形态及强烈的色彩来打破传统的束缚,传达画面背后深层次的反思和价值探讨。
他们大胆创新,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绘画语言,对当代的绘画都着重要的启示及影响。
二、德国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德国表现主义在内容上反对客观模仿,通过带有主观思想或思想定位的主体形象、强烈的色彩冲击,表达画家们对思想性的追求和对绘画本体性、本质性的认识。
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激情的内在德国表现主义艺术家强调自己的主观感受、主观能动性,把自身的激情通过绘画表达出来,反对单纯模仿外部世界的客观再现。
表现主义要求看到的事物要比平时所看到的更加真实,这个真实不是拍照的“真实”,而是画家看到事物的第一眼内心的感受,也就是“闭上眼睛,打开心灵的窗户”。
浅析德国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

浅析德国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作者:暂无来源:《公关世界·下半月》 2016年第8期德国表现主义是在一股反传统的思潮中孕育而生,在创作方法上它摒弃了在欧洲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模仿论和反映论,推崇极具个人色彩的表现论的美学。
艺术家们在绘画创作中不再只是客观的描摹世界,而是根据自己内心的需求,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意象与幻想进行创作。
与此同时,这一倾向与尼采的悲剧美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形成交汇,产生了一种奇诡新颖的审美形态与艺术特征。
一、德国表现主义的先驱人物代表先驱:“蒙克”、“康定斯基”等。
表现主义的先驱:斯特林堡(1849-1912) 瑞典。
代表作《鬼魂奏鸣曲》。
他把梦魇鬼魂搬上银幕,将人、亡魂幻影同时登场,被称为表现主义文学。
在20 世纪初的欧洲文艺运动与思潮中,表现主义以其鲜明的外貌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典型代表人物:凯尔希纳(1880-1938),是德国表现主义画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凯尔希纳早期从事绘画与木刻,在慕尼黑艺术学校进行深造学习。
他先后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饱受战争、疾病与穷苦的煎熬。
他深受高更和梵高创作画风的影响,强烈崇拜反自然主义色彩的表现方式。
1901 年他前往德累斯顿学习建筑,受新艺术运动的影响于1905 年与海克尔、洛特鲁夫等成员成立桥派。
他们期望如巴黎野兽派一样能在当地产生巨大的影响[1]。
凯尔希纳1911 年定居柏林,开办现代绘画研习所。
在1933 年受到法西斯迫害,作品被从美术馆移出、没收捣毁。
纳粹上台后迁居瑞士,然而这次的迁徙并没有使凯尔希纳看到希望,德军进入奥地利,边境距离凯尔希纳的家25 公里。
这一次他彻底感到绝望,在长期的被迫害和病痛中开枪自杀身亡。
他的主要作品有:《街道》《街头五个女人》《桥社画家肖像》《马戏团的骑士》等。
凯尔希纳作为桥社的重要一员,他的影响是不能忽视的,在绘画风格上,凯尔希纳以叛逆、抽象躁动、狂放不羁惊世,他崇拜梵高与塞尚,但在作品的表达气质上并不具备欢快的灵动感,取而代之的则是德意志民族的坚韧奋发的风格。
艺术构想在生活感悟中升华——浅析德国表现主义版画

艺术构想在生活感悟中升华——浅析德国表现主义版画摘要:德国是现代表现主义的主要基地,它对精神内涵的关注和对细节的描绘既严谨又狂放,强调艺术家主观精神的表现,主题明确,情节性较强,甚至带有某种含糊的讽刺意味,对客观形体做夸张变形,色彩,线条,笔触都要呈现出强劲有力。
关键词:构想;感悟;表现主义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9A-0168-01 对于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歌德曾经说过“艺术家一旦把握住一个自然对象,那个对象就不再属于自然了,而且还可以说,艺术家把握对象那顷刻间就是在创作那个对象了,因为他从那个对象中取得了具有意蕴,显出特征,引人入胜的东西,使其具有更高的价值。
”从这番见解中我们可以辩证地分析出生活中的自然对象与艺术家创作出的艺术形象之间微妙的关系,即总结出艺术创作与生活的辩证关系。
而在艺术创作之前的构想中,近似空洞的设想,对于创作的作品而言,亦是空洞无力的,正如歌德所谈,通过获取自然中的对象,在经过艺术的构想加工后得以升华,这升华的过程源于对生活的感悟。
表现主义起源于北欧,而德国是现代表现主义的主要基地,它对精神内涵的关注和对细节的描绘既严谨又狂放,强调艺术家主观精神的表现,主题明确,情节性较强,甚至带有某种含糊的讽刺意味,对客观形体做夸张变形,色彩,线条,笔触都要呈现出强劲有力。
其中以当时德国青年画家的精神领袖——挪威画家蒙克影响最为深广,题材多以疾病与死亡为主题。
其中他所创作的《呐喊》被史家视为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品,这幅作品也被世人所熟知,画面中表现的是在峡湾的栈桥上,一个犹如漫画式的变形和扭曲的尖叫的面孔,背景是血样的夕阳和云层,人脸呈黄绿色,像个骷髅,把人类极端的孤独和苦闷,以及那种在无垠宇宙面前的恐惧之情,在画面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蒙克也曾经对这组系列的画作了评注:“为了《生命》我断断续续地工作了长达30多年时间,这是一首关于生命、爱情和死亡的诗篇。
德国电影史

(3) 叙事中心理因素的视觉化表现。
德国“街道电影”: 20世纪20年代后半期出现于德国,一些电影创作者携带摄影机离开了封闭的摄影棚,走上了街道,捕捉外部世界的现实,拍摄了一些以街道为主要背景的德国影片。电影理论家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在《从卡里加里到希特勒》一书中创造了“街道电影”这个词来概括这类影片。代表作品有卡尔•格吕纳的《街道》(1923),乔治•派勃斯特的《没有欢乐的街》(1925)和布鲁诺•拉恩的《街头惨剧》(1927)等。这些影片以一种直接的、不尚虚饰的和客观的风格,简练的演技和力求真实的布景,来反映德国下层平民的日常生活。
二战后,德国分裂为隶属于不同政治阵营的东德和西德两部分。50年代和60年代初,西德电影数量和质量上都处于最低谷。1962年2月28日,德国的奥伯豪森市举办了第八届西德短片节,一批年轻的、主要来自慕尼黑的短片导演,带来一个重要宣言,他们在宣言中阐明了要“创立德国新电影”的要求,这个宣言后来被称为“奥伯豪森宣言”。主要精神有两点:与传统的商业性电影进行决裂;创立新的国际性的电影语言。
(1)《卡里加里博士》被称为电影美工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布景成为这部电影首要的表
现手段。三位美工师:赫尔曼•瓦尔姆、瓦尔特•吕利希与瓦尔特•莱曼都是表
现主义画家,在他们的画笔下,一切真实的事物──房子、门、楼梯、街道、树
木、烟囱──都通过弯曲的线条或倾斜的角度,不自然地、令人恐惧地展现在布景上。
1924年,《最卑贱的人》是德国室内剧电影的顶峰之作。
1、 叙事主题:影片通过一个年老的旅馆侍役的悲惨命运,触及并批判了德国社会的一种致命的国民性:对当权者的盲从与对权威的笃信、膜拜。
浅谈德国表现主义影片特点

浅谈德国表现主义影片特点131605223 翟志鹏首先谈到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就不得不提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样的一个历史背景,处于这样的惶惶不安的社会氛围下,人们急需要一个渠道来表达出内心的惶惑与不安。
所以,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就应运而生。
其是在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在德国出现的把文学、戏剧和绘画上的表现主义原则运用于电影创作的电影流派。
表现主义电影用荒诞离奇的手法,曲折而准确地反映出一次世界大战给德国人民带来的极度恐慌和惶惑的心情,银幕上呈现的是高度夸张、变形、主观化的世界。
德国表现主义影片的特点及其与其他类型电影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它的题材类型选择。
在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品中,题材的特征是显而易见的,恐怖、灾难、犯罪题材是最常见的,表现主义电影艺术家们往往从被扭曲的、阴暗的世界中去寻找素材,在那似乎与现实隔绝的、封闭的世界中,去挖掘人物内心深处的孤独、残暴、恐怖、狂乱的精神状态。
比如罗伯特·威恩执导的在1920年上映的《卡里加里博士》,影片通过一个精神病患者梦魇般的回忆,叙述了一个身兼心理学博士和杀人狂双重身份的卡里加里的生活,是表现主义的代表作。
保罗·威格纳的《泥人哥连》(1920年),描写了一个由社会政治所造就的专制暴君的残酷性,并借此转喻为威玛共和国初期德国的命运。
弗立茨.朗格的《三生记》(1921年,又译《疲倦的死》),在命运之神囚禁着千万条生命的高垒坚壁的城堡中,一次爱情与死亡的冲突,终于征服了命运之神。
《吸血鬼诺斯费拉杜》、《三生记》、《泥人哥连》等一系列影片出现,他们同是关于谋杀、死亡和暴力的主题的表现,同样突出了表现主义影片的恐怖、幻想和犯罪的特色,都是以主观的手段创造出来充满神秘主义的作品。
表现主义电影导演们往往关注畸形社会中的心理非常态,和那些焦虑与紧张的情绪,力图找出那些狂乱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和原因,用主观化的影像风格来反证社会事实,作品因此具有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海外教育学院对外汉语系郑迪081281024 摘要:本文阐述了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背景及兴起,具体分析代表电影《卡里加里博士》,探究了德国精神及表现主义电影的影响。
关键词:表现主义,德国精神,卡里加里博士一、表现主义①电影定义表现主义电影是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在德国出现的把文学、戏剧和绘画上的表现主义原则运用于电影创作的电影流派。
表现主义电影用荒诞离奇的手法,曲折而准确地反映出一次世界大战给德国人民带来的极度恐慌和惶惑的心情,银幕上呈现的是高度夸张、变形、主观化的世界。
代表作品是:罗伯特·维内②的《卡里加里博士》。
二、表现主义电影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签署《凡尔赛合约》面临叛乱和无政府状态的为吗共和国在风雨飘摇中无所适从。
通货膨胀形势严峻,人民失业,食物短缺,经济恶化,社会的现实状况强化了人民对生活的失落感和危机感,于是,人们开始呼唤心灵,整个时代变成了一种求救的呼声。
艺术反应时代,与时代脉搏息息相连,此时艺术也向着光明呼唤。
为达到表现内在意识的要求,德国电影人创造了一个独特的电影世界,它用心灵王国代替物质世界:整个宇宙被极度夸张变形,风格化地表现为我们所感受到的世界。
三、表现主义电影特点1.影像:表现主义的导演注重具有象征意味的造型,倾向于电影的平面艺术。
构图中建筑物倾斜,地面失去水平线,光的存在不真实。
超现实的扭曲形式,不寻常的幻觉世界有效体现了作品的叙事背景和情调要求,也起到了视觉主导作用。
常用人物特写和富有象征意义的空镜头,注重明暗对比,完全使用人工照明。
2.表演、化妆:迅速的变动、舞蹈般的动作、变形或扭曲的表情,奇装异服、戏剧脸谱式的化妆。
3.题材和类型:恐怖、灾难、犯罪,从中挖掘人物内心深处的孤独、残暴、恐怖、狂乱。
内容荒诞离奇,生与死、梦幻和现实没有明显界限。
四、《卡里加里博士》在上述社会背景和表现主义绘画及戏剧的直接作用下,《卡里加里博士》于1920年诞生了,并取得了强大反响和商业上的成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德国表现主义影片特点
131605223 翟志鹏
首先谈到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就不得不提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样的一个历史背景,处于这样的惶惶不安的社会氛围下,人们急需要一个渠道来表达出内心的惶惑与不安。
所以,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就应运而生。
其是在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在德国出现的把文学、戏剧和绘画上的表现主义原则运用于电影创作的电影流派。
表现主义电影用荒诞离奇的手法,曲折而准确地反映出一次世界大战给德国人民带来的极度恐慌和惶惑的心情,银幕上呈现的是高度夸张、变形、主观化的世界。
德国表现主义影片的特点及其与其他类型电影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它的题材类型选择。
在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品中,题材的特征是显而易见的,恐怖、灾难、犯罪题材是最常见的,表现主义电影艺术家们往往从被扭曲的、阴暗的世界中去寻找素材,在那似乎与现实隔绝的、封闭的世界中,去挖掘人物内心深处的孤独、残暴、恐怖、狂乱的精神状态。
比如罗伯特·威恩执导的在1920年上映的《卡里加里博士》,影片通过一个精神病患者梦魇般的回忆,叙述了一个身兼心理学博士和杀人狂双重身份的卡里加里的生活,是表现主义的代表作。
保罗·威格纳的《泥人哥连》(1920年),描写了一个由社会政治所造就的专制暴君的残酷性,并借此转喻为威玛共和国初期德国的命运。
弗立茨.朗格的《三生记》(1921年,又译《疲倦的死》),在命运之神囚禁着千万条生命的高垒坚壁的城堡中,一次爱情与死亡的冲突,终于征服了命运之神。
《吸血鬼诺斯费拉杜》、《三生记》、《泥人哥连》等一系列影片出现,他们同是关于谋杀、死亡和暴力的主题的表现,同样突出了表现主义影片的恐怖、幻想和犯罪的特色,都是以主观的手段创造出来充满神秘主义的作品。
表现主义电影导演们往往关注畸形社会中的心理非常态,和那些焦虑与紧张的情绪,力图找出那些狂乱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和原因,用主观化的影像风格来反证社会事实,作品因此具有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
其次,德国表现主义的表演形式往往采用夸张的方式,不同于写实主义的表演方式,这类电影基本上都是运用展示迅速的变动、舞蹈般的动作、变形或扭曲的表情。
在《卡里加里博士》中,演员以奇形怪状的服装、戏剧脸谱式的化妆和
动作夸张的表演,创造出卡里加里(维纳·克劳斯)等一系列人物形象。
导演们试图用这些表现手段,来直接表达出人物内心的深层世界中幻想和疯狂的一面,引发人们的共鸣。
电影的影像受到当时表现主义画派的影响,经常摒弃写实主义的常规影像形态,倾向认为电影的影像应该成为平面艺术。
采用倾斜、颠倒的影像,采用常规电影很少使用的特殊拍摄角度,画面的明暗反差一般会很大。
比如《卡里加里博士》中,建筑物是倾斜的,地面是失去水平线的,远近透视也是相互颠倒的。
这是由赫尔曼·伐尔姆、华尔特·啰哩希和雷曼三位表现主义画家所绘制的布景,这个布景不仅有效地体现了作品的叙事背景和情调的要求,同时,还在影片中起到了视觉主导作用,创造了世界电影史上由美工师决定影片视觉风格的先例。
影片中灯光的处理也非常特殊,而在拍摄的过程中,影片没有使用自然光效,完全靠人工照明,创造出投射在自墙上的人物黑影的视觉效果,更加突出了影片的神秘感和恐怖感。
在保罗·威格纳的《泥人哥连》中,还精心设计了手提灯光、煤油灯光、火炬等一系列光源效果,用于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营造影片的环境气氛。
创造性地动用光的阴影效果,最终成为表现主义影片视觉造型的一大特征,向表现主义戏剧学习,他们利用脚灯造成使人物变形的巨大投影。
在表现主义电影之后,具有表现力地运用灯光效果的方法,最终发展为所有德国电影形式表现的一大特征,同时也为电影恐怖片的造型的表现手段提供了经验;表现主义的电影制作者们就是这样,接受了表现主义造型艺术的影响,导演们寻找到一种怪诞的造型语言来表现出他们眼中那个荒诞的社会.
总而言之,电影是一种对社会文化的表达方式,而德国表现主义电影更是一种对超现实艺术的文化产物。
电影从大方面的选题,到小方面的表演方式及影像处理,无不是建立在当时德意志名族特殊的心理状态上的。
导演们通过这些电影表现当时人们的痛苦、失望和无可奈何的愤怒以及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评。
它创新的电影形式,对后来的电影提供了丰富的经验。